•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重点推荐MORE+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华东4地区灰飞虱对8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宋鑫宇, 张文静, 刘雅婷, 陈星妤, 高聪芬, 吴顺凡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42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565KB](0)
摘要:
为明确2021—2022年华东4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及抗性机理,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江苏仪征、盐城,浙江长兴和安徽庐江4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并测定了3种解毒酶抑制剂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磷酸三苯酯(TPP)对噻嗪酮防治灰飞虱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4个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产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 = 61.5~148.8);对毒死蜱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 = 14.9~28.3);对烯啶虫胺(RR = 0.7~9.9)、噻虫嗪(RR = 1.6~8.3)、呋虫胺(RR = 2.9~10.0)和氟啶虫胺腈(RR = 2.5~8.7)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吡蚜酮(RR = 1.0~5.0)和三氟苯嘧啶(RR = 0.5~2.3) 均仍处于敏感水平。增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解毒酶抑制剂对噻嗪酮均无显著增效作用,表明3种解毒酶可能不参与灰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研究结果可为灰飞虱的田间抗性治理提供科学指导。
大豆疫霉菌氧化固醇结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
丁鲜, 刘西莉, 张峰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37
[摘要](31) [HTML全文](10) [PDF 3195KB](3)
摘要:
氟噻唑吡乙酮 (oxathiapiprolin) 是目前生产上防治卵菌病害的高活性杀菌剂,其靶标被证实为氧化固醇结合蛋白 (oxysterol-binding protein, OSBP)。氧化固醇结合蛋白及其相关蛋白 (OSBP-related proteins, ORPs) 是一种脂质转运蛋白,保守存在于多个物种中。虽然其他部分物种的该蛋白三维结构已经被解析,然而植物病原菌中OSBP与已解析的三维结构的蛋白同源性较低,目前没有植物病原卵菌该蛋白表达纯化的报道,因而限制了该蛋白的结构药理学研究及基于靶标的新型杀菌剂开发。本文旨在通过建立大豆疫霉菌 (Phytophthora sojae, Ps)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Psosbp体外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体系,为Psosbp蛋白三维结构的解析及靶向杀菌剂的理性设计奠定基础。本研究将Psosbp蛋白序列与已解析的人源晶体结构的OSBP进行蛋白质序列比对,选取序列保守的OSBP相关结构域 (oxysterol-binding protein-related domain, ORD),构建适于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表达的质粒并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 (IPTG) 诱导表达,分别使用亲和层析及凝胶过滤层析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使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对蛋白进行鉴定,分别使用Tycho™ NT.6及微量热泳动技术对蛋白进行结构完整性及活性鉴定。结果表明,通过序列比对,选取Psosbp蛋白序列的第600位至967位氨基酸位点,即Psosbp(600-967) 作为Psosbp的ORD结构域,构建表达质粒pET28a-MBP-TEV-Psosbp(600-967)-His6,IPTG能够诱导目的蛋白的表达且蛋白均为可溶状态,使用Ni-NTA琼脂糖树脂对蛋白进行亲和纯化,并基于分子质量大小,通过分子排阻色谱进一步分离获得纯度较高的单体融合蛋白MBP-TEV-Psosbp(600-967)-His6。Tycho™ NT.6测定结果表明,单体蛋白具有完整的高级结构;微量热泳动测定结果表明,氟噻唑吡乙酮可以与融合蛋白结合,说明所纯化出的Psosbp具有生物活性。综上,通过理性设计Psosbp的大肠杆菌异源表达质粒,并通过亲和纯化、分子排阻色谱纯化、抗体鉴定、Tycho™ NT.6及微量热泳动对蛋白生物活性的测定,首次建立了卵菌OSBP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功能鉴定体系。
农药对蚯蚓的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
包鑫, 陈小军, 孟志远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03
[摘要](60) [HTML全文](14) [PDF 1312KB](5)
摘要: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通过液滴飞溅漂移、包装残留、加工泄露以及生物体排泄等多种方式不可避免地进入土壤环境,给土壤生物带来潜在的环境风险。蚯蚓是土壤中主要的生物类群,也是评估农药毒性风险最合适的土壤模式生物。本文基于当前国内外关于农药对蚯蚓毒理学效应影响的研究,概括了农药进入土壤中的途径及其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农药在蚯蚓体内的富集与消除行为;归纳了农药暴露对蚯蚓产生的生长及生殖毒性、细胞毒性、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氧化应激等毒性影响,着重综述了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及微生物组学等组学方法在揭示农药对蚯蚓毒性作用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应用进展。本文可为农药的土壤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并为农药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防治甜菜夜蛾混剂最佳配方筛选及田间防效验证
周利琳, 熊凯凡, 王攀, 杨帆, 望勇, 王小平, 司升云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31
[摘要](32) [HTML全文](18) [PDF 614KB](5)
摘要:
为延缓甜菜夜蛾抗药性的发展及筛选高效混配药剂,采用交互测定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了不同配方混剂对甜菜夜蛾的联合作用,并对具有增效作用的混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交互测定法初筛和共毒系数法复筛结果表明:虫螨腈与高效氯氰菊酯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20 : 1.00~6.23 : 1.00时对甜菜夜蛾具有增效作用,其中有效成分质量比为4.63 : 1.00时共毒系数最高,为314.72,增效作用最明显。选择二者有效成分质量比分别为1.20 : 1.00、4.63 : 1.00和5.71 : 1.00这3个组合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与单剂相比,3个组合在中等用量 (有效成分75.0 g/hm2) 及高用量 (有效成分100.5 g/hm2) 处理下,对甜菜夜蛾药后各天的防效均有提高,药后第3天最高防效可达93.58%。研究表明,虫螨腈与高效氯氰菊酯按有效成分质量比1.20 : 1.00~6.23 : 1.00混配对甜菜夜蛾均有增效作用,可用于武汉地区甜菜夜蛾种群的防治,推荐混配剂的有效成分用量为75.0~100.5 g/hm2
防治猕猴桃溃疡病涂抹剂的研制及其应用
陈佳, 王垚, 陈学堂, 王炳策, 李文志, 王为镇, 龙友华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48
[摘要](57) [HTML全文](8) [PDF 958KB](3)
摘要:
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Psa)引起的猕猴桃溃疡病是猕猴桃产业上的毁灭性病害,生产中常施用水基型制剂进行防治,但因其附着性低且不易成膜保护树体,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为研制可有效防治猕猴桃溃疡病的新技术措施,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填料和增稠剂进行筛选,并将两者混合后得到成膜助剂,再加入优化后的渗透剂制备得到基础涂抹剂(涂抹剂基#),对其成膜性、在树体上的附着性及耐雨水冲刷能力等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价;向涂抹剂基# 中分别加入复配杀菌剂组合1# (四霉素与戊唑醇质量比2 : 1) 和组合2# (四霉素与噻霉酮质量比5 : 1),制得涂抹剂1# 与涂抹剂2#;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涂抹剂基#、涂抹剂1#、涂抹剂2# 及所对应的杀菌剂组合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室内抑制活性,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其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配方筛选所得最适填料为纳米膨润土,最适增稠剂为聚乙烯醇2488,将两者分别按质量分数3.00%与10.00%混合得到成膜助剂,再加入质量分数为1.60%的最适渗透剂奇功后制得涂抹剂基#,该涂抹剂基#为乳白色粘稠液体,呈弱酸性,具有高黏度、高延展性、高拉丝度及强树体附着性,在玻璃板上涂抹123 min后可形成有韧性的薄膜,所得膜的固含量流失率为 6.77%,耐雨水冲刷能力强。室内抑菌活性测定表明,涂抹剂基# 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无抑制活性,涂抹剂1# 与涂抹剂2# 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其所对应的杀菌剂组合单独使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涂抹剂基# 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效在30%以上,而涂抹剂1# 与涂抹剂2# 的防效均可达65%以上,且显著高于所对应的杀菌剂组合单独使用。本研究所制备的涂抹剂对猕猴桃溃疡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同时可为田间病虫害防治提供一种新途径。
滇黄精炭疽病病原分离鉴定及10种植物源化合物的抑菌效果评价
窦敏, 夏燕, 邹越纪, 鲁茸格丁, 李迎宾, 王海宁, 朱书生, 张治萍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28
[摘要](12) [HTML全文](1) [PDF 2340KB](0)
摘要:
滇黄精是我国大宗名贵中药材之一,近年来随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炭疽病成为影响其种苗生产的一大限制因素。本研究对采集自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的 12 份疑似炭疽病感染种苗样品进行了病原物分离,采用形态学、多基因序列 (ITS、ACT、CAL、CHS-1、GAPDHTUB2) 分析对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合致病力测定,表明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是引起寻甸县滇黄精种苗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进一步采用平板熏蒸法或带药平板法评价了 10 种植物源化合物对 C. fructicola 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α- 松油醇、4-松油醇及香芹酚对 C. fructicola 的抑制效果显著,EC50 值分别为 54.26、81.74和94.78 μL/mL。研究结果可为滇黄精种苗炭疽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桧木醇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张旭欢, 王阿玲, 李文奎, 吴华, 雷鹏, 冯俊涛, 王勇, 马志卿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10
[摘要](52) [HTML全文](8) [PDF 1925KB](2)
摘要:
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FON) 引起的西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本研究通过离体及活体试验,测定了植物源天然抑菌活性物质桧木醇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制活性、对西瓜枯萎病的盆栽防效以及对病原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桧木醇对西瓜枯萎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31.0和45.2 µg/mL;在250、500和1000 µg/mL 3个质量浓度下,桧木醇对西瓜枯萎病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中1000 µg/mL时防效可达75.2%,与对照药剂多菌灵500 µg/mL的效果相当。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外观形态观察发现,经桧木醇处理后,西瓜枯萎病菌菌丝相对电导率上升,菌丝体内镰刀菌酸含量显著降低,菌丝呈现扭曲、畸形、缠绕等不规则外观形态。研究表明,桧木醇不仅能显著抑制西瓜枯萎病菌的生长,同时能抑制其相关毒素的生物合成或促进其代谢,从而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具有开发为西瓜枯萎病防治替代药剂的潜力。桧木醇处理能破坏病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干扰病原菌次生代谢物的合成或代谢过程,但其具体的抑菌分子靶标仍需进一步研究。
禾谷镰孢菌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亚基GLS2异源表达体系的建立
延扬帆, 张峰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21
[摘要](83) [HTML全文](34) [PDF 2553KB](9)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利用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昆虫细胞Sf9-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筛选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亚基GLS2在昆虫细胞中的异源表达载体和分离纯化所用的去污剂,为后续研究该蛋白与药剂的结合模型提供基础。通过对杆状病毒表达质粒pFastBac进行设计和改造、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质粒、使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对重组蛋白进行异源表达、筛选适合提取目的蛋白的去污剂等方法,得到适合禾谷镰孢菌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亚基GLS2异源表达的载体和分离目的蛋白的方法。结果表明,载体pFastBac-GP67-8 × His-GFP-TEV-FgGLS2、pFastBac-HA-8 × His-GFP-TEV-FgGLS2、pFastBac-GP67-6 × His-2 × Strep-TEV-FgGLS2和pFastBac-FgRHO-TEV-8 × His均可在草地贪夜蛾昆虫细胞Sf9表达系统中进行表达,其中:GP67-8 × His-GFP-TEV-FgGLS2融合蛋白可以用去污剂十二烷基二甲胺氧化胺 (dodecyldimethylamine oxide,DDAO) 从细胞膜上分离,HA-8 × His-GFP-TEV-FgGLS2融合蛋白可以用去污剂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 (n-dodecyl-β-maltoside, DDM)、十烷基-β-D-麦芽糖苷 (n-decyl-β-maltoside, DM) 或DDAO从细胞膜上分离,GP67-6 × His-2 × Strep-TEV-FgGLS2融合蛋白可以用去污剂DM或DDAO从细胞膜上分离。本研究首次成功地在草地贪夜蛾昆虫细胞Sf9表达系统中表达了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亚基GLS2,FgRHO蛋白可促进FgGLS2的稳定表达,并筛选到适合FgGLS2提取的去污剂DDAO。
三氟苯嘧啶在扬稻6号和南粳46水稻上的内吸与传导能力比较
徐王瑾, 杨春梅, 缪心忆, 范添乐, 孟志远, 陈小军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22
[摘要](47) [HTML全文](17) [PDF 1668KB](9)
摘要:
三氟苯嘧啶属于新型介离子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稻飞虱、叶蝉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较好的内吸、传导能力。为明确三氟苯嘧啶在不同类型水稻上的内吸传导能力以及为其减量控害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以扬稻6号和南粳46为供试水稻,分别通过水培法、浸叶法探究了三氟苯嘧啶在不同类型水稻上的内吸传导能力。水培法研究结果表明,扬稻6号根部对三氟苯嘧啶的吸收能力强于南粳46,但向顶传导能力显著不及南粳46。浸叶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水稻的根部都未检出三氟苯嘧啶,扬稻6号的叶和茎中三氟苯嘧啶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南粳46,但药剂向下传导能力差异不明显。本研究表明,三氟苯嘧啶能被两种水稻的根和叶吸收,并具有优异的向顶传导能力,但向下传导能力较弱。三氟苯嘧啶在南粳46中向顶和向下的传导能力均优于其在扬稻6号中的传导能力。
天然产物作为除草剂安全剂的研究进展
邓希乐, 邓亚男, 吴昌炅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40
[摘要](133) [HTML全文](35) [PDF 1975KB](19)
摘要:
除草剂药害是除草剂实际使用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解决除草剂药害问题最为直接且有效的方法是使用除草剂安全剂。除草剂安全剂是一类选择性保护作物免受除草剂药害而不影响除草剂对靶标杂草除草活性的农用化学品。目前已发现一些商品化安全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对农业生态环境存在一定风险。天然产物除草剂安全剂是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体内的内源性化合物,由于其结构新颖且对生态环境相对友好,因此以其为除草剂安全剂有望解决商品化安全剂对环境存在潜在风险的问题。本文综述了以天然产物作为除草剂安全剂在发掘方法、结构与种类、缓解除草剂对作物药害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现有天然产物安全剂保护作物免受除草剂药害的作用机理;总结和展望了天然产物安全剂在田间推广应用的局限性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为该类安全剂在防范除草剂药害的实际应用以及相应产品的研发提供指导。
Karrikins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欧亚龙, 罗菊, 宋昌洋, 王美玲, 张锐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08
[摘要](49) [HTML全文](24) [PDF 2347KB](6)
摘要:
Karrikins类天然产物是从植物燃烧烟雾中分离发现的新型植物信号分子,可在极低浓度 (< 10-9 mol/L)下促进植物种子的萌发,在农业、园艺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Karrikins类天然产物的新颖化学结构及其优异的生物活性,加之其在自然界中含量较低,其化学全合成、及其衍生物的构效关系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本文主要对Karrikins类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全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综述,可为该类天然产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Zonarol类天然混源萜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孙盛鑫, 王侠, 李圣坤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05
[摘要](61) [HTML全文](23) [PDF 2627KB](5)
摘要:
天然产物是药物先导研发的重要资源。基于混合生源途径的drimane 醌/氢醌类天然产物因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而引起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广泛兴趣。这类天然产物由drimane或重排的drimane与醌或氢醌通过C(sp2)-C(sp3)链接,其中代表性的天然产物zonarol在分离之初被报道具有抗真菌活性,随后被证明具有拒食活性、抗肿瘤活性、抗炎活性和杀藻活性,具有较好的药物先导开发潜力。本文介绍了zonarol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结构优化及生物活性,可为合成结构多样的drimane醌/氢醌类化合物以及进一步的药理研究奠定基础,对农药先导创新具有有益的启发作用。
海洋生境棘孢木霉TCS007缓解蚕豆干旱胁迫的研究
陈赛, 倪敏姿, 崔峰, 陈杰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06
[摘要](56) [HTML全文](23) [PDF 3121KB](5)
摘要:
木霉属真菌 (Trichoderma spp.) 是一类有益微生物,不仅能促进植物生长,还能诱导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产生耐受性。实验室前期分离获得一株来自南极海洋沉积物的菌株TCS007,并鉴定其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研究表明,TCS007可显著提高植物抗盐、抗寒能力。本文以蚕豆为试材,从生理生化水平上研究了TCS007在诱导植株抗旱性方面的作用。采用温室盆栽法对不同处理条件下蚕豆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经TCS007孢子悬浮液处理的蚕豆幼苗的株高、株重、根鲜重和总叶绿素含量相较于空白对照 (CK) 分别增加了28.7%、42.9%、34.2%和26.2%;叶片中的总糖、总蛋白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增加了11.1%~106.0%、38.0%~68.8%和7.0%~19.0%;蚕豆根、茎和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分别增加了28.8%、13.3%和8.0%,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分别增加了10.8%、22.4%和14.8%,丙二醛 (MDA) 含量分别降低了37.2%、14.7%和12.1%;此外,蚕豆根、茎和叶中植物激素脱落酸 (ABA) 含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增加了21.1%~33.2%、44.9%~60.6%和28.2%~78.7%,生长素吲哚乙酸 (IAA) 含量分别增加了20.9%~29.0%、19.7%~37.3%和11.1%~23.8%。由此可见,用TCS007孢子悬浮液处理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蚕豆生长造成的影响,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提高蚕豆的抗旱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TCS007开发成为木霉生物菌肥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有机硅桶混助剂的毒理学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李思蒙, 李敏洁, 王琦, 邵华, 郑鹭飞, 王静, 金芬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20
[摘要](19) [HTML全文](7) [PDF 757KB](7)
摘要:
有机硅桶混助剂是一类广泛应用的农药助剂,具备润湿、延展和渗透等特性,与农药混合喷施可起到显著的增效作用,提高农药利用率。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有机硅桶混助剂对蜜蜂、天敌昆虫和水生生物等非靶标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生态毒理学风险;此外,甲基化聚氧乙烯醚改性三硅氧烷还具有潜在的内分泌干扰效应。本文介绍了有机硅桶混助剂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应用,重点讨论了有机硅桶混助剂的毒理学风险、其典型成分在不同基质中的分析方法及残留浓度水平,总结了国内外桶混助剂的管理现状,分析了桶混助剂的环境风险,以期为我国开展及完善桶混助剂的管理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农药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发展现状及展望
胡帅, 上官文杰, 程雪健, 李北兴, 黄啟良, 曹立冬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01
[摘要](29) [HTML全文](7) [PDF 2336KB](5)
摘要:
新农药创制研发周期长、成本高,而基于现有品种研发与优化农药剂型,能够显著减少农药流失、提升防治效果、提高农药利用率,是我国农药“减施增效”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目前的农药剂型中,可分散油悬浮剂因具有环境友好、润湿铺展性好、抗冲刷能力强及增效作用明显等突出优势,已经成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农药剂型之一。本文从可分散油悬浮剂定义、特点、研究进展、配方构成和筛选建议以及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农药剂型研发人员有所启发,为可分散油悬浮剂或其他剂型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β-氨基醇类香紫苏醇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麻妙锋, 白雪, 周遵军, 刘艺, 仲崇民, 冯吉利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17
[摘要](58) [HTML全文](37) [PDF 704KB](5)
摘要:
以香紫苏醇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 24 个β-氨基醇类衍生物,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初步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β-氨基醇类香紫苏醇衍生物的抑菌活性会受到苯环上连接基团性质及位置的影响,大部分间位取代衍生物的抑菌活性高于对应邻位和对位衍生物;与其他衍生物相比较,氟原子取代的衍生物 2a~2c 对5种供试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尤其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好,EC50值分别为 3.79、3.35和4.66 μg/mL。
双杂环基甲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杀线虫活性
邱蝶, 曹晓峰, 李忠, 徐晓勇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25
[摘要](65) [HTML全文](21) [PDF 978KB](6)
摘要:
植物寄生线虫可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全球各类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设计并合成了2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双杂环基甲酮类化合物,并测定了化合物在离体条件下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致死率及其在在沙土与基质土壤中对由南方根结线虫造成的植物根结的抑制率 (活体测试)。离体测试结果表明,除化合物 D1E3 在40 mg/L下72 h时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致死率分别为70.03%和71.26%外,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其无致死活性。活体测试结果表明:40 mg/L时化合物 B1B2B5C4D2E6E9 在沙土中对植物根结的抑制率均在90%以上,其中 D2 在5 mg/L时抑制率最高,达87.61%,且高于先导化合物 B1 ;而在基质土壤中,化合物 B5 的抑制活性最强,在40 mg/L时抑制率为77.67%。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表明,不带取代基的(5-(2-噻吩基)-2-噻唑基)-2-噻吩甲酮 ( D2 ) 化合物具有更好的杀线虫活性。
6-(哌嗪-1-基)-去氢骆驼蓬碱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金秋彤, 韩广田, 胡冬燕, 杨顺义
当前状态: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13
[摘要](84) [HTML全文](25) [PDF 1109KB](7)
摘要:
为探索6-(哌嗪-1-基)-去氢骆驼蓬碱酰胺衍生物的抑菌活性, 结合前期的衍生化研究, 设计并合成了 15 个新型6-(哌嗪-1-基)-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 并对其抑菌活性及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目标化合物在 50 μg/mL 下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梨树腐烂病菌Valsa pyri、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尤其化合物 5j 对棉花枯萎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活性,抑制率达61.7%,强于阳性对照啶酰菌胺。
封面
2023年第2期封面
2023, 25(2): 1-1.  
[摘要](74) [HTML全文](30) [PDF 1469KB](34)
摘要:
本期封面文章:靶向G-四链体的抗番茄丛矮病毒卟啉类衍生物的筛选
2023, 25(2): 1-1.  
[摘要](94) [HTML全文](44) [PDF 794KB](23)
摘要:
目录
2023 年第 2 期目次
2023, 25(2): 1-4.  
[摘要](44) [HTML全文](29) [PDF 429KB](17)
摘要:
专论与综述
植物病原菌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的功能及其靶向抑制剂研究进展
刘静, 郝楠, 张芷萌, 刘晓飞, 刘颖超, 赵斌, 董金皋
2023, 25(2): 245-25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39
[摘要](338) [HTML全文](85) [PDF 1963KB](65)
摘要: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 (OSBP) 及其同系物(ORPs)共同构成脂质结合/转移蛋白 (LTPs) 的保守家族,它们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广泛表达,主要作用是参与细胞中的脂类代谢、囊泡运输及信号转导等方面。本文主要对植物病原菌中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的结构、功能等进行系统阐述,并对基于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的靶向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工作进行综述,可为基于新靶标农药的合理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徐鹿, 孙杨, 刘宝生, 徐德进, 徐广春, 赵钧, 张亚楠, 张月亮, 黄水金, 吴顺凡, 高聪芬
2023, 25(2): 257-26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88
[摘要](204) [HTML全文](41) [PDF 1409KB](75)
摘要:
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已广泛用于保障水稻生产,而二化螟作为危害水稻生产的钻蛀性害虫,已经对该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明确该类杀虫剂抗性分子机制,可为二化螟抗性快速检测和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在总结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其抗性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基因过表达介导的代谢抗性,以及鱼尼丁受体基因突变介导的靶标抗性;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在抗性分子检测、抗性新基因鉴定、抗性基因调控网络和多重抗性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认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害虫种群抗药性;利用多组学技术鉴定新抗性基因及调控网络,以探明多重抗性机制;将反向遗传学工具放射性配基结合及电生理技术深入验证抗性基因功能;需开发靶向抗性基因的dsRNA转基因作物、纳米农药及选择性新型化学杀虫剂,以达到杀虫剂减施增效的目的。
静电纺丝技术在农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上官文杰, 梅向东, 胡帅, 赵鹏跃, 曹冲, 李凤敏, 黄啟良, 徐洪亮, 曹立冬
2023, 25(2): 267-28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38
[摘要](213) [HTML全文](45) [PDF 4388KB](49)
摘要:
随着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农药也被注入新的活力。静电纺丝是一种灵活高效、方便快捷的超细纤维加工及制造技术。近年来,这项技术基于静电纺丝微纳米纤维的功能化改性、药物缓控释、微量化合物吸附、清洁过滤等原理而被开发应用于农药领域。本文综述了静电纺丝技术在农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集中论述了其在农药递送载体、农药残留分析与检测、农药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且针对该项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讨论,同时提出了建议,旨在为静电纺丝技术在农药领域中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植保无人飞机施用农药应用研究进展及管理现状
安小康, 李富根, 闫晓静, 徐军, 罗媛媛, 黄修柱, 董丰收
2023, 25(2): 282-29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43
[摘要](199) [HTML全文](49) [PDF 684KB](79)
摘要:
植保无人飞机是现代植保施药机械,具有作业效率高、精准、节水省药、灵活机动和对施药人员安全等特点,然而,与传统施药方式不同,其用水量少,喷施农药浓度高,喷雾易飘移,存在潜在的应用风险。目前关于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雾滴沉积分布、飘移影响因素和防治效果评价等领域,有关其在膳食风险、环境风险和职业暴露健康风险评估等方面研究较少,且药剂登记和管理标准法规等相对滞后。为全面了解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应用以及管理现状,本文综述了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应用、风险研究及国际航空植保农药登记管理情况,总结了我国在该领域发展潜力和管理建议,以期为我国植保无人飞机安全施用农药和登记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双酰胺类农药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及残留行为研究进展
张琳, 张紫溪, 陈秀, 程有普, 李薇, 赵莉蔺, 陈增龙
2023, 25(2): 295-30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21
[摘要](192) [HTML全文](63) [PDF 1549KB](67)
摘要:
双酰胺类农药是继新烟碱类农药之后备受关注的一类杀虫剂,作用靶标为鱼尼丁受体和γ-氨基丁酸受体,对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优异。随着双酰胺类农药的广泛应用,其对非靶标生物和水生生态环境产生了潜在威胁,且靶标害虫的抗药性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分析方法、环境行为和风险评估5个方面对双酰胺类农药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可为该类农药的精准应用、风险规避和有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农药助剂牛脂胺聚氧乙烯醚的毒性及其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李敏洁, 张琛, 李晓慧, 李思蒙, 陈雪英, 王琦, 郑鹭飞, 金芬
2023, 25(2): 310-31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27
[摘要](170) [HTML全文](74) [PDF 683KB](33)
摘要:
牛脂胺聚氧乙烯醚是一类广泛用于草甘膦制剂的农药助剂。大量研究表明,该助剂的毒性大于其活性成分草甘膦,因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对牛脂胺聚氧乙烯醚的结构、毒性以及其目前在环境中的分布水平和分析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牛脂胺聚氧乙烯醚在我国农药助剂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规范使用和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论文
靶向G-四链体的抗番茄丛矮病毒卟啉类衍生物的筛选
谢从宝, 祝强强, 张涛, 宁丽红, 位灯国
2023, 25(2): 319-32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35
[摘要](137) [HTML全文](33) [PDF 2280KB](30)
摘要:
植物病毒病给蔬菜生产带来很大影响,目前蔬菜病毒防控主要采用非药剂措施,广谱抗病毒剂效果有限,需要基于新的药物靶点开发新的病毒抑制剂。G-四链体(G4s)是一种特殊的核酸高级结构,其在病毒基因组中的形成或解链可调节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进而影响病毒增殖。一些可调节G-四链体结构稳定性的小分子呈现出抗病毒活性,使得G-四链体有望成为新的抗病毒药物的靶标。番茄丛矮病毒(tomato bushy stunt virus, TBSV)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植物病毒,有关其基因组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分子机制已研究得较为成熟,是一种研究病毒与寄主互作的模式病毒。揭示TBSV中G-四链体的结构及功能,有望为植物病毒基因中G-四链体的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TBSV基因中鉴定出两条保守的、潜在的G-四链体可形成序列 (putative G-quadruplex sequences, PQS)——TBSV-PQS2 和TBSV-PQS4;通过紫外、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CD光谱)方法筛选出与TBSV-PQS2和TBSV-PQS4互作的G4配体;通过烟草体内侵染性克隆试验发现,G-四链体配体N-甲基中卟啉IX (NMM)可抑制TBSV病毒的增殖。本研究结果表明,以植物病毒中G-四链体为靶点开发抗植物病毒的生态友好型农药,有望成为控制植物病毒危害的新策略。
新型哌啶-4-醇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孙海洋, 杨晓宁, 李晖, 王佳毅, 宋恭华
2023, 25(2): 329-33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36
[摘要](178) [HTML全文](65) [PDF 1790KB](44)
摘要:
发现具有新作用方式的农药对于现代作物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哌啶醇和邻苯二酚为起始原料,经5步反应制备得到了一系列新型的哌啶-4-醇衍生物,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认其结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25 mg/L质量浓度下表现出良好的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抑制活性。此外,在500 mg/L质量浓度下,大部分化合物对黏虫Pseudaletia separata Walker表现出因拒食效应所致的体重减轻。
2-(溴代吡咯腈-1-基)乙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
周蒲, 张列雄, 马俊豪, 郭倩男, 游江, 昌勤哲, 徐志红
2023, 25(2): 340-35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00
[摘要](153) [HTML全文](33) [PDF 2242KB](39)
摘要:
为了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以溴代吡咯腈为先导化合物,通过亲核取代等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型2-(溴代吡咯腈-1-基)乙酸衍生物( 5a ~ 5m , 6a ~ 6o ),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杀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 235m 对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均表现出良好的杀菌活性,其EC50值分别为0.0532、0.0470和0.0174 mmol/L,优于对照药剂咯菌腈(0.0914 mmol/L),但不及对照药剂嘧菌酯(0.0001 mmol/L);化合物 5m 表现出一定的杀菌广谱性,其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的EC50值分别为0.0218和0.0420 mmol/L,但均不及对照药剂咯菌腈(EC50值分别为0.0002和0.0010 mmol/L)。杀虫、杀螨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0.2 mmol/L浓度下,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虫、杀螨活性,但均低于对照药剂虫螨腈(校正死亡率100%)。杀线虫活性测定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杀线虫活性,其中化合物 25b 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 的LC50值分别为0.0136和0.0109 mmol/L,均优于对照药剂噻唑膦(0.2798 mmol/L)。安全性试验初步结果显示,高活性目标化合物较母体溴代吡咯腈对水稻和油菜更安全。本研究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杀虫、杀螨和杀线虫活性,可为溴代吡咯腈衍生物的设计和改造提供研究思路,对探究溴代吡咯腈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多样性具有参考意义。
叶菌唑对轮枝镰刀菌的活性及作用机制
赫丹, 徐剑宏, 仇剑波, 刘馨, 高弢, 杜予州, 史建荣, LEE Yinwon
2023, 25(2): 353-36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16
[摘要](220) [HTML全文](70) [PDF 2860KB](63)
摘要:
玉米穗腐病是严重的世界性真菌病害,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是我国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明确叶菌唑在我国玉米穗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叶菌唑对2019至2021年采自我国山东、河南和江苏3个省份的35株轮枝镰刀菌菌丝生长以及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并测定了该药剂对轮枝镰刀菌产毒 (B族伏马毒素,type B fumonisins,FBs) 能力及产毒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测定叶菌唑处理后轮枝镰刀菌菌丝麦角甾醇、胞内甘油和丙二醛 (MDA) 含量以及电导率的变化,探究了其作用机制;同时评价了叶菌唑对田间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叶菌唑对35株轮枝镰刀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对轮枝镰刀菌的菌丝生长以及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及芽管伸长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中:叶菌唑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005~0.029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 (0.012 ± 0.006) μg/mL;EC50浓度的叶菌唑对轮枝镰刀菌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 (20.59 ± 5.75)%、 (24.88 ± 5.15)%和 (59.98 ± 9.11)%;叶菌唑能显著降低轮枝镰刀菌FBs毒素的产生量和与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其对FBs毒素合成的抑制率为29.04%;显著降低了轮枝镰刀菌菌丝麦角甾醇的合成量,抑制率为39.10%,同时提高了其胞内甘油、丙二醛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对甘油和丙二醛的诱导率分别为66.39%和33.74%。田间试验表明,有效成分90、135和180 g/hm2剂量的叶菌唑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效分别为(20.93 ± 4.65)%、(27.75 ± 5.71)%和(46.05 ± 9.90)%,增产率分别为(8.86 ± 8.84)%、(17.28 ± 11.91)%和(33.20 ± 12.07)%,均优于对照药剂丙硫菌唑 • 戊唑醇。本研究评估了叶菌唑防治玉米穗腐病的潜力,并可为了解其对轮枝镰刀菌的活性和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樱桃黑斑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
轷思玲, 李阿根, 杨晓琦, 张传清
2023, 25(2): 364-36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02
[摘要](182) [HTML全文](80) [PDF 1010KB](34)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樱桃黑斑病菌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群体 (n = 103) 对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SDHI) 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评价了该药剂对A. alternata菌株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及其对樱桃黑斑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103株A. alternata菌株群体的EC50值在0.027~1.175 µ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 (0.236 ± 0.101) µ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现单峰曲线,该平均EC50值可作为樱桃A. alternata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基线;进一步分析发现,琥珀酸脱氢酶中的铁硫蛋白 (SDHB) 和两个嵌膜蛋白 (SDHC 和 SDHD) 亚基未发现与敏感性差异有关的氨基酸突变。氟唑菌酰羟胺对樱桃A. alternata的孢子萌发也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并且对樱桃黑斑病的保护作用防治效果强于治疗作用防治效果。这些结果可为氟唑菌酰羟胺在樱桃黑斑病及其他病害管理上的推广和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斯高威尔刺盘孢菌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及其对大斑凸脐蠕孢菌的抑制作用
于惠源, 张爱民, 陈明卿, 席雪冬, 于志国
2023, 25(2): 370-37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23
[摘要](86) [HTML全文](30) [PDF 822KB](13)
摘要:
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一株斯高威尔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化合物 12 ,结构经波谱综合解析并与文献数据比对,确认化合物 1 为未见文献报道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6-甲基-12-羟基-十四烷基-N-(2′,3′,4′-三羟基丁基)-2E,4Z-二烯酰胺,化合物 2 为已知化合物sambutoxin。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两个化合物均对大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 11.43 μg/mL和18.42 μg/mL。离体叶片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 1 在800 μg/mL质量浓度下对玉米大斑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可达84.8%,与对照药剂百菌清相当。
百里香内生真菌塞缪尔斯木霉Trichoderma samuelsii 2-63菌株的鉴定及其抗真菌活性
马莉, 屈欢, 郭震, 王军节, 张琇
2023, 25(2): 377-38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12
[摘要](107) [HTML全文](28) [PDF 2985KB](27)
摘要:
植物病原真菌是导致作物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发低毒高效的抑菌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百里香植株茎中分离得到1株内生真菌2-63菌株,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为塞缪尔斯木霉Trichoderma samuelsii。平板拮抗活性表明:T. samuelsii 2-63菌株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活性均达70.0%以上,其中对枸杞黑霉病菌Alternaia alternata拮抗活性最高可达87.1%;平板共培养试验表明:T. samuelsii 2-63菌株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 也表现出对病原菌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在31.0%~68.5%;但T. samuelsii 2-63菌株液体发酵液和粗提物的抑菌活性较低。抑菌活性结果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试验结果表明:T. samuelsii 2-63菌株抑菌活性的关键成分为VOCs,其主要组分为6-戊基-2H-吡喃-2-酮 (6-PP)。探索性试验表明:固体发酵条件下,大米培养基比大麦培养基更利于6-PP的产生,最大产量为38.6 mg/mL;浅层液体培养条件下,6-PP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培养第15 天时产量最大,为0.1 mg/mL。该研究结果为基于木霉菌的微生物菌剂和农药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试验基础。
贵州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生防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潘忠梅, 曹毅, 桑维钧, 孙光军, 何世芳, 陆宁, 陈兴江, 梅锦明
2023, 25(2): 388-39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04
[摘要](115) [HTML全文](36) [PDF 666KB](21)
摘要:
为有效防治烟草棒孢霉叶斑病,采用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了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筛选得到的生防菌株YC2140,进一步对其进行了 16S rRNA和gyrB 序列分子鉴定,并选取生产上常用的5种杀菌剂和YC2140菌株进行了盆栽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经Biolog鉴定和分子鉴定,YC2140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药剂推荐施用剂量 (449.78 mL/hm2或449.78 g/hm2) 下,对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500 g/L氟啶胺悬浮剂 (防治效果78.77%)、450 g/L咪鲜胺水乳剂 (77.85%) 、430 g/L戊唑醇悬浮剂 (67.12%) 、1 × 108 cfu/mL YC2140发酵液 (61.64%) 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 (46.12%)。相同施药剂量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450 g/L咪鲜胺水乳剂 (43.33%) 、500 g/L氟啶胺悬浮剂 (40.97%) 、430 g/L戊唑醇悬浮剂 (27.94%) 、1 × 108 cfu/mL YC2140发酵液 (26.15%) 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剂量2998.50 g/hm2,防效21.99%)。该研究结果可为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的防治药剂筛选提供参考。
两种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旱直播水稻生长的影响
张艺璇, 谭静, 管俊娇, 奎丽梅, 胡茂林, 程卯, 张婷, 殷长生, 谷安宇, 李小林
2023, 25(2): 395-40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09
[摘要](115) [HTML全文](30) [PDF 1075KB](24)
摘要:
为了探究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 (FS) 对旱直播水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11%的氟唑环菌胺 • 咯菌腈 • 精甲霜灵FS和18%的噻虫胺FS对三系籼型杂交稻广8优1973进行包衣,通过标准发芽试验、Q2测定、田间农艺性状调查、考种及测产,比较研究了两种FS在旱直播条件下对种子活力、水稻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11%氟唑环菌胺 • 咯菌腈 • 精甲霜灵FS和18%噻虫胺FS以药浆体积与种子质量比(药种比)为1 : 50的比例 (即1 mL药剂处理50 g种子)将药剂稀释后进行拌种,处理后的标准发芽势、发芽率及萌发启动时间 (IMT) 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其理论萌发时间 (RGT) 相较于空白对照(CK)显著缩短,且氧气消耗速率 (OMR) 相较于CK每小时分别提高了1.33%和1.38%,呈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FS处理的种子可以促进水稻种子呼吸,能够有效提升水稻种子活力,其中经过18%噻虫胺FS处理的水稻种子IMT、RGT及OMR值的表现均优于11%氟唑环菌胺 • 咯菌腈 • 精甲霜灵FS处理;在旱直播条件下,水稻种子按药种比1 : 50经过两种FS处理后,其田间表现均优于CK,其中:成秧率提升27.60%~33.20%,80 d时水稻基蘖数每公顷增加71.14~97.82万个,株高增高4.90~6.80 cm,千粒重增加7.27%~9.09%,有效穗数每公顷增加9.45~13.42 万穗,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提高了529.85 kg/hm2和580.70 kg/hm2,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1%氟唑环菌胺 • 咯菌腈 • 精甲霜灵FS和18%噻虫胺FS按药种比1 : 50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能够有效促进水稻种子呼吸,提升旱直播水稻在田间的表现和产量。
吡虫啉和啶虫脒在两种叶菜上残留的原始沉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杜鹏辉, 饶钦雄, 王献礼, 张其才, 邓忠声, 李华玺, 宋卫国
2023, 25(2): 406-41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14
[摘要](129) [HTML全文](32) [PDF 878KB](32)
摘要:
叶菜上农药原始沉积行为受作物形态、农药种类及其剂型、施用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评估农药残留的重要指标。以吡虫啉和啶虫脒为目标农药,以菠菜和生菜作为靶标作物,通过农药施用后的原始沉积行为,以及兑水量、叶面积指数和农药剂型对农药沉积的影响,初步揭示了农药原始沉积规律。结果表明:施药后0.5~8 h内其沉积量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选择施药后2 h时测定其原始沉积量;两种农药在菠菜和生菜中主要沉积在叶片表面,沉积量占比均在87%以上,在根和土壤中的沉积量较少;农药施药剂量相同而兑水量不同,则原始沉积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兑水量的增加,沉积量逐渐减少;菠菜和生菜中农药沉积量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原始沉积量与剂型也有相关性,在施药剂量相同时,吡虫啉在菠菜、生菜中原始沉积量最高均为可湿性粉剂,沉积量分别为0.66和0.77 mg/kg;啶虫脒在菠菜中原始沉积量最高为乳油和可湿性粉剂,沉积量均为0.65 mg/kg,生菜中原始沉积量最高为可湿性粉剂,沉积量为0.37 mg/kg。研究结果认为,农药剂型、兑水量和叶面积指数均会影响叶菜表面农药原始沉积量,该结果可为叶菜中农药合理安全施用和农药残留管控提供理论支持。
3%卵磷脂 • 维生素E对草甘膦的增效作用及在植物体内吸收与传导的影响
相世刚, 强胜, 夏爱萍, 李春林, 左娇, 宋小玲, 张瑞萍
2023, 25(2): 414-42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29
[摘要](77) [HTML全文](17) [PDF 1665KB](27)
摘要:
为明确助剂3%卵磷脂 • 维生素E (商品名为安融乐®,AnnGro®) 对草甘膦的增效作用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吸收与传导的影响,以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试验材料,通过生物测定计算了安融乐®分别与2种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 (商品名分别为“发达”和“农达”) 混用后的ED50值和ED90值,以及药液表面张力和药液与叶面的接触角;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了14C-草甘膦在空心莲子草体内的吸收与传导。结果表明:与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单用相比,安融乐®与2种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混用后空心莲子草的死亡时间均提前1 d;ED50值和ED90值分别降低34.9%、21.4%和35.9%、23.3%;药液表面张力和药液与叶面的接触角均显著降低。处理4 d后,14C-草甘膦 + 安融乐®处理的空心莲子草体内的14C-草甘膦总吸收量、在植物体内总传导量和药剂向下传导量分别是单用14C-草甘膦处理的2.33、2.34和2.36倍。综上,安融乐®通过增加空心莲子草对草甘膦的吸收和体内传导,从而提高了草甘膦对空心莲子草的防除效果。
接种嗜水气单胞菌对水稻降解毒死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张帆, 马丽雅, 冯发运, 余向阳, 唐文伟, 葛静
2023, 25(2): 422-43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11
[摘要](128) [HTML全文](46) [PDF 1495KB](19)
摘要:
从受毒死蜱污染的禾本科植物水稻Oryza sativa L.中分离出一株具有毒死蜱降解活性的内生细菌 ST6,经 16S rRNA 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gfp) 标记后得到标记菌株 ST6-gfp,该菌株能成功定殖到水稻植株中,通过平板回收试验得出 ST6-gfp 在水稻根部数量为 7.0~7.2 log CFU/g,在茎叶中数量为 4.9~5.1 log CFU/g。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探究了该内生细菌定殖水稻后对毒死蜱降解的影响,并初步解析了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内生菌的定殖可显著降低水稻植株中的毒死蜱含量并促进植株生长,与未接菌植株相比,接菌植株中的毒死蜱含量降低了 58.3%,株高、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 38.9%、69.5%和 41.5%。在毒死蜱胁迫下,ST6-gfp 定殖增强了水稻氧化还原酶系和解毒酶系的活力,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PX)、谷胱甘肽还原酶 (GR) 、过氧化氢酶 (CAT) 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分别提升了 1.1、1.3、1.2、1.8、1.22和 1.7倍;细胞色素P450 (CYP450) 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 解毒酶活性上调了 1.5~1.7 倍;此外,接菌水稻丙二醛(MDA)的含量与未接菌的水稻相比降低了46.9%。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可良好地定殖在水稻体内,并可通过提高水稻抗氧化酶和解毒酶的活性加速水稻中毒死蜱的降解,进而减轻毒死蜱对水稻造成的胁迫损伤,提高对毒死蜱的耐受性。
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蓝莓中的百菌清残留
马琳, 赵颖, 陈建波, 赵莉
2023, 25(2): 435-44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33
[摘要](74) [HTML全文](48) [PDF 1569KB](11)
摘要:
为建立蓝莓样品中百菌清残留快速筛查方法,以农药百菌清为目标分析物,系统研究了胶体金标记参数及样品前处理方法对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 (colloidal gold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GICA) 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5 nm的胶体金颗粒标记百菌清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探针,分别将包被原百菌清-BSA (1 mg/mL) 和羊抗鼠IgG抗体 (0.1 mg/mL) 包被于硝酸纤维膜 (NC膜),形成检测线 (T线) 和质控线 (C线),组装成百菌清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蓝莓样品经酸化乙腈提取,双蒸水 (dd H2O) 稀释后,应用该纸条对蓝莓中百菌清残留肉眼观察检出限(LOD)为0.1 mg/kg (T线完全消线),可实现15 min内蓝莓中百菌清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同时,试纸条对样品中4-羟基百菌清、五氯硝基苯、多菌灵和腐霉利的检测不存在交叉反应。蓝莓中百菌清添加回收试验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测试结果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 (UPLC-MS/MS) 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成功地应用于蓝莓中百菌清的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有助于现场检测,基于UPLC-MS/MS的方法则能提供准确的定量。
三唑酮及其代谢产物三唑醇在橡胶树植株中的迁移富集行为
卢泓玮, 邱煜荣, 张善英, 任赛豪, 张宇, 王萌, 梁晓宇
2023, 25(2): 444-45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15
[摘要](96) [HTML全文](22) [PDF 1120KB](21)
摘要:
三唑酮是一种重要的橡胶树白粉病防治药剂,明确三唑酮及其代谢物三唑醇在橡胶树上的迁移富集行为有利于提高其农药的靶标利用率。本研究基于QuEChERS法,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GC-MS/MS) 技术首次建立了三唑酮和三唑醇在橡胶树植株根、茎、叶中的残留分析方法。采用水培条件下根部施药和土培条件下叶部施药的方式,分别研究了三唑酮及三唑醇在橡胶树植株中的迁移富集行为。结果表明:橡胶树植株可快速将三唑酮代谢成三唑醇,2种药剂均可从植株根部通过茎部迁移至叶部,但在植株各部位中的富集行为具有较大差异,其生物富集系数大小依次为根部 > 茎部 > 叶部,且茎部和叶部的转运系数均小于1,表明三唑酮及三唑醇很难在橡胶树植株中向上迁移,易被根部富集;在对橡胶树植株叶部施药时,三唑酮亦可快速代谢成三唑醇,2种农药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叶片间迁移能力较差。该研究可为优化三唑酮等农药在橡胶树上的施用方案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福建省主产区普通白菜中农药残留水平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梁启富, 史梦竹, 方灵, 韦航, 司瑞茹, 傅建炜
2023, 25(2): 453-46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44
[摘要](89) [HTML全文](29) [PDF 702KB](18)
摘要:
为评估福建省主产区普通白菜中农药残留水平及对人体的膳食暴露风险,采用现有的标准检测方法,对在福建省主产区采集的88个普通白菜样品中的68种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对检出农药进行了短期和长期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显示:88个普通白菜样品中,共有68个样品检出了农药残留,总检出率为77.27%;共检出27种农药,其中杀虫剂18种,杀菌剂9种;检出2种及2种以上农药残留的样品占检出农药残留样品总量的83.82%,存在农药多残留现象。利用相关农药的毒理学数据——急性参考剂量 (ARfD) 和每日允许摄入量 (ADI)、农药残留数据和普通白菜的膳食消费量数据,评估了所检出农药的短期和长期膳食暴露风险。其中,短期膳食暴露风险值 (%ARfD) 范围为0~90%,长期膳食暴露风险商贡献率 (RQc%) 范围为0~46%。研究表明,福建省主产区普通白菜中的农药残留水平较低,通过食用该地区生产的普通白菜对消费者的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整体在可接受范围内。
人参中3种农药残留分布规律及短期膳食风险评估
金书含, 王嘉琦, 白海斌, 綦峥
2023, 25(2): 461-46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12
[摘要](84) [HTML全文](22) [PDF 671KB](13)
摘要:
为了解人参不同部位中农药残留分布规律及膳食风险,分别取黑龙江省鸡东市2、3、4年参,虎林市2、3、4、5、6年参,针对其芦头、主根及须根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 检测技术,分别测定了其中五氯硝基苯、六氯苯及毒死蜱的残留量,并就人参中3种农药残留的短期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72份人参样品中,五氯硝基苯检出率为74%,检出残留量在0.005~0.062 mg/kg之间;六氯苯检出率为78%,残留量在0.057~0.150 mg/kg之间;毒死蜱检出率为61%,残留量在0.018~0.073 mg/kg之间。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人参中五氯硝基苯和六氯苯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 (MRL) 均为0.1 mg/kg,所检测样品中,虎林市5、6年参芦头及6年参主根中六氯苯的残留量超过了该限量标准,超标率分别为2.8%、5.6%和2.8%。总体而言,农药残留水平随人参种植年份的增加而升高,人参各部位中累积的农药残留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芦头>主根>须根,同时其短期膳食风险商 (RQST) 远小于100%,说明通过人参摄入的农药残留对人体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短期膳食暴露风险。
研究简报
5-甲基异噁唑-4-甲酸肟酯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张文广, 刘函如, 魏志敏, 袁含笑, 王瑞龙, 张洪艳, 张璟, 李秀环, 雷鹏
2023, 25(2): 468-47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05
[摘要](112) [HTML全文](38) [PDF 651KB](34)
摘要:
异噁唑是具有较好活性的五元杂环,本文设计并合成了15个5-甲基异噁唑-4-甲酸肟酯类新化合物,利用核磁氢谱、核磁碳谱和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确证,并测试了其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和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50 μg/mL下,目标化合物对供试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 5g 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 L1 和肟菌酯,EC50值为1.95 μg/mL。
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
谭欢欢, 姜佳, 刘金亮, 张渊, 郭旭昊, 魏江桥, 钱乐, 徐建强, 刘圣明
2023, 25(2): 474-47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30
[摘要](79) [HTML全文](18) [PDF 627KB](21)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9—2021年采自河南省11个市的278株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278株禾谷镰孢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频率呈单峰且近似正态分布,各菌株EC50值的范围在0.609~3.868 μg/mL之间,最大值为最小值的6.35倍,平均值为(1.741 ± 0.690) μg/mL。此外,不同年份的禾谷镰孢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水平无显著差别。2020年菌株最不敏感,平均EC50值为(1.894 ± 0.652) μg/mL,2021年菌株最敏感,平均EC50值为(1.643 ± 0.701) μg/mL。不同地区的禾谷镰孢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水平有显著性差异。济源市的菌株最不敏感,平均EC50值为(2.175 ± 0.632) μg/mL;开封市的菌株最敏感,平均EC50值为(1.137 ± 0.419) μg/mL;焦作市菌株间敏感性差异最大,最大值为最小值的6.21倍,平均EC50值为(2.073 ± 0.681) μg/mL,高于2019—2021年菌株敏感性的平均水平;新乡市菌株间敏感性差异最小,最大值仅为最小值的1.75倍,平均EC50值为(1.211 ± 0.349) μg/mL,低于2019—2021年菌株敏感性的平均水平。本研究通过3年敏感性监测,可为今后禾谷镰孢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苯醚甲环唑亚急性经口暴露对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
刘志可, 王朗, 顾梦影, 陆彩玲, 薛健
2023, 25(2): 479-48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18
[摘要](90) [HTML全文](28) [PDF 768KB](12)
摘要:
苯醚甲环唑应用广泛,在食用农产品中存在残留超标现象,并在不孕女性人群血清和卵泡液中有检出。为探究苯醚甲环唑亚急性经口暴露后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了分别灌胃给予50、100和200 mg/(kg bw • d) 剂量的苯醚甲环唑玉米油溶液后,大鼠血清中孕酮 (P) 和雌二醇 (E2) 含量的变化,并在对大鼠卵巢进行苏木精-伊红 (HE) 染色后,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统计了各级卵泡的数量。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各剂量暴露组及对照组大鼠卵巢脏器系数均无显著性差异。200 mg/(kg bw • d) 高剂量暴露组大鼠血清孕酮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1),50和100 mg/(kg bw • d)剂量暴露组则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低于高剂量暴露组 (P < 0.05);各剂量暴露组及对照组之间血清雌二醇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从卵泡的发育情况看,200 mg/(kg bw • d) 高剂量暴露组生长卵泡的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50和100 mg/(kg bw • d)剂量暴露组则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200 mg/(kg bw • d)剂量的苯醚甲环唑亚急性经口暴露会对大鼠卵巢产生一定的毒性影响,该暴露剂量下可导致大鼠血清孕酮水平和生长卵泡比例升高。
编委会
《农药学学报》 第六届编辑委员会
2023, 25(2): 1-1.  
[摘要](59) [HTML全文](32) [PDF 394KB](24)
摘要:
《农药学学报》首届青年编辑委员会
2023, 25(2): 1-1.  
[摘要](60) [HTML全文](17) [PDF 369KB](17)
摘要:
相关信息
中国农业大学绿色农药分子设计与发现团队
2023, 25(2): 1-1.  
[摘要](64) [HTML全文](29) [PDF 6708KB](16)
摘要:
中国农业大学高效绿色农药助剂与胶体界面化学研究团队
2023, 25(2): 1-1.  
[摘要](43) [HTML全文](21) [PDF 8102KB](13)
摘要: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环境安全与健康风险课题组
2023, 25(2): 1-1.  
[摘要](65) [HTML全文](28) [PDF 5508KB](6)
摘要: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加工与制剂创新课题组
2023, 25(2): 1-1.  
[摘要](54) [HTML全文](27) [PDF 5908KB](10)
摘要:
中国农业大学药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
2023, 25(2): 1-1.  
[摘要](45) [HTML全文](21) [PDF 7433KB](5)
摘要: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农药登记试验资质单位
2023, 25(2): 1-1.  
[摘要](45) [HTML全文](35) [PDF 6201KB](6)
摘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智慧植保创新团队
2023, 25(2): 1-1.  
[摘要](58) [HTML全文](29) [PDF 5110KB](11)
摘要:
中国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研究进展
何雄奎
[摘要](2873) [HTML全文](1516) [PDF 1400 KB](244)
摘要:
当今,中国农村存在家庭农场、小规模农业合作组织和国家农场3种经营模式,其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同其经营模式密切相关,尽管中国是农药生产与使用大国,全球排名第一,但落后的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与中国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农药生产水平不相适应,带来了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中国现代化的生产进程中,农药在中国农业与园林上的使用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植保机械不同于其他农业机械,涉及农产品、环境与农药使用人员的安全,是一种精确农业作业机具。自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成立专门的检测、管理部门和机构,负责农药的市场准入与使用规范标准的制订;近年来,国家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加大了对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开发、研制了许多适合中国农业与园林上农药使用的新型机具与技术,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中国政府已把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列入中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期计划。
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的抗性研究进展
王芹芹, 崔丽, 王立, 梁沛, 袁会珠, 芮昌辉
[摘要](5318) [HTML全文](2137) [PDF 509 KB](245)
摘要: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 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于2019年1月在中国云南省首次被发现后,已迅速向广西、贵州、广东及湖南等地蔓延。草地贪夜蛾寄主广泛,常用化学防治药剂为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田间抗性监测数据显示,其对上述 3 类常用药剂已达中至高等抗性水平。此外,已有研究证明氯菊酯抗性草地贪夜蛾对二嗪类杀虫剂茚虫威无交互抗性;同时已有关于草地贪夜蛾对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田间和室内抗性的报道,表明其对上述 2 种药剂存在极高的交互抗性风险。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机理主要涉及表皮穿透性降低、解毒作用增强和靶标敏感性下降等几方面,其中代谢解毒作用增强和靶标敏感性下降是导致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文章综述了草地贪夜蛾对传统杀虫剂和新型作用机制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及抗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当前中国的草地贪夜蛾田间防治及抗性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微囊化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农药领域的应用
李北兴, 张大侠, 张灿光, 管磊, 王凯, 刘峰
[摘要](5208) [PDF 1351 KB](1133)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常用的微囊化技术(喷雾干燥法、溶剂蒸发法、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相分离法和自组装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并介绍了微流体及配位法两种微囊化新技术。结合国内农药微囊制剂的登记情况,提出应依据微囊化的目的开发相应的农药微囊产品,如掩蔽气味、抗光解、减少淋溶和飘移等,并应结合药剂的理化特性、防治对象、用药环境、施药方式、实践需要和最终的防治效果等综合因素,决定该农药是否适宜开发成微囊产品,并选择适宜的壁材、微囊化技术及剂型。指出种子处理剂微囊、果蔬保鲜剂微囊、植物精油微囊、昆虫性信息素微囊及土壤处理剂微囊是目前亟待拓展的微囊化研究方向,此外,芯材在不同环境中的释放动态、因缓释导致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壁材的降解等也值得研究者关注。总之,研究开发安全、可降解的囊壁材料,探索高工效和真正具有控释效果的微囊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王志超, 康志娇, 史雪岩, 高希武
[摘要](4756) [PDF 1725 KB](882)
摘要:
文章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昆虫对此类杀虫剂的相关代谢抗性机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有机磷杀虫剂的生物代谢途径及相关代谢酶系。在生物体中,有机磷类杀虫剂主要发生氧化代谢、水解代谢和轭合代谢等反应。其氧化代谢主要在细胞色素P450酶系(P450s)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氧化反应是硫代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氧化脱硫形成生物毒性更高的有机磷氧化物的反应,以及氧化脱芳(烷)基化的反应;有机磷杀虫剂及其氧化产物在生物体内还可发生水解代谢反应,在对氧磷酶PON1等磷酸三酯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低毒性或者无毒的代谢物;有机磷杀虫剂的轭合代谢主要是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的催化下进行的。昆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与昆虫中参与此类杀虫剂代谢的解毒酶的改变密切相关,其中,与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相关的P450s基因的过量表达和酶活性增强、丝氨酸水解酯酶的过量表达及基因突变、GSTs基因的过量表达等,均可导致铜绿蝇Lucilia cuprina、桃蚜Myzus persicae等昆虫对二嗪磷和马拉硫磷等有机磷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明确有机磷类杀虫剂的结构特点、代谢途径以及昆虫对此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机制,对掌握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毒理学机制,安全有效地使用此类杀虫剂,有效治理害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以及开发生物选择性好的新型有机磷类杀虫剂,均具有重要意义。
六种有机硅助剂对氟磺胺草醚的增效作用及其增效机理初探
张忠亮, 李相全, 王欢, 刘迎春, 陶波
[摘要](3862) [PDF 970 KB](499)
摘要:
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6种不同结构的有机硅助剂对氟磺胺草醚防除阔叶杂草苘麻的增效作用及其增效机制。于苘麻4 ~5叶期,分别喷施添加有机硅助剂Agrowet 818、Agrowet 820、GY-S903、Sio-683、TD-600和TD-6408的氟磺胺草醚药液,测定药液对苘麻的抑制率及增效比;取苘麻6龄叶片,分别测定添加不同有机硅助剂后氟磺胺草醚药液的表面张力、在叶片上的扩展直径及最大持留量。结果表明:6种有机硅助剂对氟磺胺草醚的增效作用可达15.88% ~23.04%;可以显著降低氟磺胺草醚药液的表面张力(由60.7 mN/m降至20 ~25 mN/m),使药剂在叶片表面的最大持留量增加30% ~70%,扩展直径由4.7 mm增至6.5 ~8.2 mm;其中, Agrowet 820增效作用最明显,可使表面张力降低65%,最大持留量增加69%,扩展直径增加74%,防效提高23.04%。
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陈澄宇, 史雪岩, 髙希武
[摘要](1794) [PDF 1365 KB](308)
摘要:
随着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卫生和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广泛应用,昆虫对此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报道越来越多。目前已明确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包括表皮穿透率下降、靶标抗性以及代谢抗性,其中代谢抗性机制较为普遍,而且其与昆虫对多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关系密切。目前,随着基因组、转录组以及蛋白质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机制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新进展。昆虫体内细胞色素P450酶(P450s)、羧酸酯酶(CarE)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等重要解毒酶系的改变均与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有关,其中这3类解毒酶的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是昆虫对此类杀虫剂产生代谢抗性的主要原因。明确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机制,对合理使用此类杀虫剂及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代谢路径及相关生物酶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昆虫对此类杀虫剂代谢抗性机制研究的主要进展。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法同时检测3种有机磷农药残留
邹茹冰, 柳颖, 王双节, 张亚, 郭逸蓉, 朱国念
[摘要](1651) [HTML全文](233) [PDF 1269 KB](134)
摘要:
利用能同时识别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杀螟硫磷的宽谱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同时测定这3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CLEIA),比较了间接竞争(ic-CLEIA)和直接竞争(dc-CLEIA)2种反应模式,优化了相关理化参数,确立了最适反应条件。结果表明:间接竞争CLEIA法检测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杀螟硫磷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5.57、2.30和2.62 μg/kg,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0.39~100、0.39~25和0.39~25 μg/kg;直接竞争CLEIA法检测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杀螟硫磷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5.43、1.34和1.24 μg/kg,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0.39~100、0.10~25和0.10~25 μg/kg。所建立的CLEIA方法基本能满足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杀螟硫磷在谷物和果蔬中最大残留限量的检测要求,为研制有机磷农药多残留检测试剂盒提供了技术依据。
农用微生物杀菌剂剂型研究进展
刘振华, 罗远婵, 张道敬, 李元广
[摘要](4546) [PDF 1299 KB](832)
摘要:
农用微生物杀菌剂的主要剂型有粉剂(DP)、可湿性粉剂(WP)、颗粒剂(GR)、水分散粒剂(WG)和悬浮剂(SC)等。我国现有的农用微生物杀菌剂剂型种类较为单一,主要为可湿性粉剂,未来应加强其他剂型如水分散粒剂和悬浮剂等的研究开发。生防菌的活菌数、制剂加工和贮存条件以及田间环境因素等对农用微生物杀菌剂的防效均有很大影响,科学合理地评价这些影响,并研究其形成原因和内在规律,对农用微生物杀菌剂的深入研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剂型种类、性质、质量控制以及生产条件、贮存条件和田间环境条件对制剂性质与防效的影响等方面,对农用微生物杀菌剂剂型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并分析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农药残留检测中不同蔬菜的基质效应
张圆圆, 刘磊, 李娜, 李辉, 卢娜, 郭永泽, 张玉婷
[摘要](1383) [HTML全文](221) [PDF 1081 KB](97)
摘要:
基于QuEChERS前处理方法,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GC-MS/MS) 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检测条件下,考察了200种农药在17种蔬菜基质中的基质效应,通过基质效应分析找到了合适的代表性基质用作配制检测过程中的基质匹配标准溶液。结果表明:由于基质干扰成分及农药性质的差异,导致不同蔬菜及农药品种之间的基质效应差异。在GC-MS/MS检测中,供试的150种农药中绝大部分表现为基质增强效应,其中葱、姜和大蒜表现为很强的基质效应,萝卜的基质效应较弱;菠菜、芹菜、豇豆和生菜4种蔬菜对其他蔬菜品种能够起到很好的基质校正效果,可作为代表性基质在日常检测中用于其他蔬菜基质的定量分析。在UPLC-MS/MS检测中,供试的105种农药中大部分表现为基质抑制效应,其中姜、大蒜、葱、芹菜、韭菜和菠菜的基质效应较强,西葫芦的基质效应弱;黄瓜、普通白菜、番茄和生菜4种蔬菜能较好地校正其他蔬菜的基质效应,但与GC-MS/MS相比校正能力稍弱。本研究结果认为代表性蔬菜基质可用于降低基质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六种喷雾助剂提高硝磺草酮防除稗草及反枝苋效果的作用机理初探
张靖, 吕和平, 曹立冬, 刘亚静, 赵鹏, 李凤敏, 黄啟良
[摘要](3821) [PDF 1437 KB](415)
摘要:
以各助剂临界胶束浓度(CMC)为参考,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6种喷雾助剂对硝磺草酮防除禾本科杂草稗草及阔叶杂草反枝苋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各助剂的CMC值与硝磺草酮药效之间的关系。从助剂改变药液在植物叶片上的接触角与最大稳定持流量两个方面,分析了6种助剂对提高硝磺草酮除草效果的原因。结果表明:6种供试助剂添加浓度在不小于其CMC值时即可明显提高硝磺草酮在杂草上的有效沉积量,且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硝磺草酮对稗草及反枝苋的除草活性,对稗草的鲜重抑制活性比对反枝苋的高;其中GY-Tmax和S903效果较好,其次是GY-T12和QS-304,OP-10与S625效果略差。6种助剂通过降低药液在两种杂草叶片上的接触角、增大药液对靶标植物的最大稳定持流量,可提高硝磺草酮的除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