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3卷 第1期
2001, 3(1): 1-5.
摘要:
结合作者近期的研究工作,对光活化农药的研究现状、作用机理、应用前景及其与新农药创 制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结合作者近期的研究工作,对光活化农药的研究现状、作用机理、应用前景及其与新农药创 制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2001, 3(1): 6-11.
摘要: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风险由基本风险和治理风险组成。杀菌剂使用之前或之初可根据 人工诱变、药剂选择或驯化实验、田间野生敏感菌株敏感性变异、抗药菌株的生物及遗传特 征、杀菌剂作用方式等进行基本抗药风险预测;杀菌剂使用数年之后可根据人工诱变、药剂 选择或驯化、田间药效与抗药性发生、抗药菌株的生物及遗传特征、杀菌剂作用方式与使用 对策等已有资料进行抗药风险评估。目前已有4种方法用于抗药风险评估。由杀菌剂与病害 共同决定的基本抗药风险可分成低、中和高度。基本抗性风险高的药剂合理使用可延缓田间 抗药性发生,中度基本抗性风险药剂不合理使用也可引发田间抗药性发生和药效明显降低。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风险由基本风险和治理风险组成。杀菌剂使用之前或之初可根据 人工诱变、药剂选择或驯化实验、田间野生敏感菌株敏感性变异、抗药菌株的生物及遗传特 征、杀菌剂作用方式等进行基本抗药风险预测;杀菌剂使用数年之后可根据人工诱变、药剂 选择或驯化、田间药效与抗药性发生、抗药菌株的生物及遗传特征、杀菌剂作用方式与使用 对策等已有资料进行抗药风险评估。目前已有4种方法用于抗药风险评估。由杀菌剂与病害 共同决定的基本抗药风险可分成低、中和高度。基本抗性风险高的药剂合理使用可延缓田间 抗药性发生,中度基本抗性风险药剂不合理使用也可引发田间抗药性发生和药效明显降低。
2001, 3(1): 12-16.
摘要:
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含硫醚键的吡唑肟醚(酯)类化合物18个,所有新化合物的结构经元 素分析、1H NMR、IR和MS确认。部分化合物经生物活性初筛表现出抗菌活性与除草活性。
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含硫醚键的吡唑肟醚(酯)类化合物18个,所有新化合物的结构经元 素分析、1H NMR、IR和MS确认。部分化合物经生物活性初筛表现出抗菌活性与除草活性。
2001, 3(1): 17-22.
摘要:
用两种方法合成了1-芳基-1,4-二氢-6-甲基-3-酰肼羰基-4-哒嗪酮(4) 。选择了较好的一种方法合成了一系列的目标化合物以期找到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化合物。生测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对黄瓜子叶生根具有较高的促进生长作用,一些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MTV)和水稻纹枯病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
用两种方法合成了1-芳基-1,4-二氢-6-甲基-3-酰肼羰基-4-哒嗪酮(4) 。选择了较好的一种方法合成了一系列的目标化合物以期找到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化合物。生测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对黄瓜子叶生根具有较高的促进生长作用,一些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MTV)和水稻纹枯病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
2001, 3(1): 23-29.
摘要:
用耐性菜豆根尖为材料,以λgt10为载体获得了4.8×105个重组噬菌体的cDNA文库。以植物EPSP合成酶基因保守序列合成二段探针,经噬菌体原位杂交筛选出了阳性克隆,并进行了酶切鉴定。测定 cDNA 序列长度为2024个核苷酸,其中编码长1569个核苷酸,共编码523个氨基酸和一个终止密码子,与已发表的其它植物成熟EPSP合成酶氨基酸序列相比具有很高的同源性(≥84.8%),但进入叶绿体运输肽的氨基酸同源性低。以耐性菜豆EPSP合成酶的cDNA序列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感性菜豆EPSP合成酶cDNA片段,并克隆于pUC18质粒上,经测定序列并比较发现:感性菜豆EPSP合成酶cDNA核苷酸序列1737位碱基为G,而耐性的为C,从而表达出的513位氨基酸残基感性的为E,耐性的为Q,表明两种菜豆EPSP合成酶cDNA核苷酸序列一位点的差异是它们对草甘膦耐性不同的原因。
用耐性菜豆根尖为材料,以λgt10为载体获得了4.8×105个重组噬菌体的cDNA文库。以植物EPSP合成酶基因保守序列合成二段探针,经噬菌体原位杂交筛选出了阳性克隆,并进行了酶切鉴定。测定 cDNA 序列长度为2024个核苷酸,其中编码长1569个核苷酸,共编码523个氨基酸和一个终止密码子,与已发表的其它植物成熟EPSP合成酶氨基酸序列相比具有很高的同源性(≥84.8%),但进入叶绿体运输肽的氨基酸同源性低。以耐性菜豆EPSP合成酶的cDNA序列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感性菜豆EPSP合成酶cDNA片段,并克隆于pUC18质粒上,经测定序列并比较发现:感性菜豆EPSP合成酶cDNA核苷酸序列1737位碱基为G,而耐性的为C,从而表达出的513位氨基酸残基感性的为E,耐性的为Q,表明两种菜豆EPSP合成酶cDNA核苷酸序列一位点的差异是它们对草甘膦耐性不同的原因。
2001, 3(1): 30-35.
摘要:
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发育期活性进 行了跟踪测定。从卵期开始,GSTs活性呈上升趋势,6龄幼虫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但化蛹初期仍维持较高水平;用培养基混药法研究发现,芸香苷和2-十三烷酮诱导种群5龄时 活性即达到峰值。6龄幼虫脂肪体GSTs活性最高,中肠次之,头部和表皮最低。用1-氯-2, 4-二硝基苯(CDNB)作底物时,中肠GSTs的 Km值最小。5龄幼虫中肠匀浆液中,GSTs活性90%以上集中在细胞液层,在微粒体、线粒体和细胞碎片层的分布均不超过5%;芸香苷诱 导种群3龄幼虫微粒体层GSTs活性分布明显比对照种群减少,而上清液层则比对照种群 有所增高。
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发育期活性进 行了跟踪测定。从卵期开始,GSTs活性呈上升趋势,6龄幼虫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但化蛹初期仍维持较高水平;用培养基混药法研究发现,芸香苷和2-十三烷酮诱导种群5龄时 活性即达到峰值。6龄幼虫脂肪体GSTs活性最高,中肠次之,头部和表皮最低。用1-氯-2, 4-二硝基苯(CDNB)作底物时,中肠GSTs的 Km值最小。5龄幼虫中肠匀浆液中,GSTs活性90%以上集中在细胞液层,在微粒体、线粒体和细胞碎片层的分布均不超过5%;芸香苷诱 导种群3龄幼虫微粒体层GSTs活性分布明显比对照种群减少,而上清液层则比对照种群 有所增高。
2001, 3(1): 36-40.
摘要:
室内测试了菜粉蝶 Pieris rapae 4 龄幼虫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并就 α -三噻吩( α -terthienyl)和化合物5[1-苯基-4-(3,4-亚甲基 二氧)苯基-丁二炔]两种化合物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近紫外光照 (300~400 nm)可增强对幼虫超氧化物歧化酶活体活力( in vivo )和离体活力( in vitro )。经光敏化合物处理后,在紫外光照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体活力基本不受化合物 5的影响,但能被 α -三噻吩抑制;离体情况下,无论光照与否,化 合物5均不影响其活力, α -三噻吩在低剂量下有抑制作用,而在高剂量下则可使其活力 增强,显示了不同的剂量反应关系。表明无论在离体还是活体的情况下,幼虫对 α -三噻吩的光敏性优于化合物5。对两种化合物光敏作用的可能机理进行 了探讨。
室内测试了菜粉蝶 Pieris rapae 4 龄幼虫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并就 α -三噻吩( α -terthienyl)和化合物5[1-苯基-4-(3,4-亚甲基 二氧)苯基-丁二炔]两种化合物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近紫外光照 (300~400 nm)可增强对幼虫超氧化物歧化酶活体活力( in vivo )和离体活力( in vitro )。经光敏化合物处理后,在紫外光照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体活力基本不受化合物 5的影响,但能被 α -三噻吩抑制;离体情况下,无论光照与否,化 合物5均不影响其活力, α -三噻吩在低剂量下有抑制作用,而在高剂量下则可使其活力 增强,显示了不同的剂量反应关系。表明无论在离体还是活体的情况下,幼虫对 α -三噻吩的光敏性优于化合物5。对两种化合物光敏作用的可能机理进行 了探讨。
2001, 3(1): 41-45.
摘要:
用叶片药膜法研究了阿维菌素抗性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品系 对常用药剂的交互抗性谱以及增效醚(PB)和磷酸三苯酯(TPP)的增效作用。小菜蛾对阿 维菌素与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联苯菊酯等菊酯类药剂间具有比较低的交互 抗性,对后者抗性为3~20倍,对阿维菌素的抗性为575.6倍;对氟虫脲和氟啶脲没有交互抗 性。PB和TPP对阿维菌素分别增效8.2和5.5倍,说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可能与多功能 氧化酶(MFO)和羧酸酯酶有关。通过差光谱技术测定了阿维菌素抗性和敏感小菜蛾细胞色 素P450的含量,抗性品系是敏感品系的1.38倍。
用叶片药膜法研究了阿维菌素抗性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品系 对常用药剂的交互抗性谱以及增效醚(PB)和磷酸三苯酯(TPP)的增效作用。小菜蛾对阿 维菌素与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联苯菊酯等菊酯类药剂间具有比较低的交互 抗性,对后者抗性为3~20倍,对阿维菌素的抗性为575.6倍;对氟虫脲和氟啶脲没有交互抗 性。PB和TPP对阿维菌素分别增效8.2和5.5倍,说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可能与多功能 氧化酶(MFO)和羧酸酯酶有关。通过差光谱技术测定了阿维菌素抗性和敏感小菜蛾细胞色 素P450的含量,抗性品系是敏感品系的1.38倍。
2001, 3(1): 46-50.
摘要:
从杀虫植物苦皮藤 Celastrus angulatus Max.根皮中分离出2个对东方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 具有麻醉活性的新化合物。采用高分辨质谱和超导核磁共振谱鉴定其 结构为1α,2α,6β,8β,13-五乙酰氧基-4β-羟基-9β-苯甲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1(苦皮藤素Ⅵ)和1α,2α,6β-三乙酰氧基-4β-羟基-8α-呋喃甲酰氧基-9β-苯甲酰氧基-13-异丁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2(苦皮藤素Ⅶ)。两者对5龄东方粘虫的麻醉中量(ND50)分别为159.8和59.9μg/g。
从杀虫植物苦皮藤 Celastrus angulatus Max.根皮中分离出2个对东方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 具有麻醉活性的新化合物。采用高分辨质谱和超导核磁共振谱鉴定其 结构为1α,2α,6β,8β,13-五乙酰氧基-4β-羟基-9β-苯甲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1(苦皮藤素Ⅵ)和1α,2α,6β-三乙酰氧基-4β-羟基-8α-呋喃甲酰氧基-9β-苯甲酰氧基-13-异丁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2(苦皮藤素Ⅶ)。两者对5龄东方粘虫的麻醉中量(ND50)分别为159.8和59.9μg/g。
2001, 3(1): 51-56.
摘要:
采用14C-草甘膦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4种有机硅助剂Silwet L-77、Silwet 800 、Freeway 和Boost 在体积分数0.1%用量下对草甘膦在黑麦草( Lolium perenne L. cv. Grasslands Greenstone)体内吸收、转移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用草甘膦相比,4 种助剂的加入显著地降低了草甘膦在黑麦草体内的吸收和转移量,助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处理后24和72 h测定,草甘膦主要分布在幼嫩组织中,其次是根部,在老叶片中的转移量最 少。无论转移量高低,草甘膦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总是表现为地上部的比例高于地下部。有机 硅助剂对草甘膦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比例没有影响。
采用14C-草甘膦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4种有机硅助剂Silwet L-77、Silwet 800 、Freeway 和Boost 在体积分数0.1%用量下对草甘膦在黑麦草( Lolium perenne L. cv. Grasslands Greenstone)体内吸收、转移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用草甘膦相比,4 种助剂的加入显著地降低了草甘膦在黑麦草体内的吸收和转移量,助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处理后24和72 h测定,草甘膦主要分布在幼嫩组织中,其次是根部,在老叶片中的转移量最 少。无论转移量高低,草甘膦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总是表现为地上部的比例高于地下部。有机 硅助剂对草甘膦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比例没有影响。
2001, 3(1): 57-60.
摘要:
通过测定植株叶绿素含量与荧光光谱特征动态变化,分析除草剂异FDB8草松和解毒剂T 对玉米植株的生理作用。随着除草剂浓度升高,叶绿素浓度下降,单位叶绿素荧光强度比不 断上升,而解毒剂T可缓解上述伤害。
通过测定植株叶绿素含量与荧光光谱特征动态变化,分析除草剂异FDB8草松和解毒剂T 对玉米植株的生理作用。随着除草剂浓度升高,叶绿素浓度下降,单位叶绿素荧光强度比不 断上升,而解毒剂T可缓解上述伤害。
2001, 3(1): 61-68.
摘要:
阐述了因长期施用波尔多液致使铜在果园土壤中的残留积累状况及其对果 园作物生长的影响。对几种新的铜制剂农药在果树和蔬菜上的残留进行了试验,并对其在今 后使用中铜在土壤中的积累规律及允许安全使用年限作了预测。
阐述了因长期施用波尔多液致使铜在果园土壤中的残留积累状况及其对果 园作物生长的影响。对几种新的铜制剂农药在果树和蔬菜上的残留进行了试验,并对其在今 后使用中铜在土壤中的积累规律及允许安全使用年限作了预测。
2001, 3(1): 69-72.
摘要:
研究了板蓝根中3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残留分析方法。以石油醚为萃取溶剂,分别用索氏抽 提法、浸渍振荡法、超声波法提取。提取液经100 mL丙酮∶0.05 mol/L氯化钙溶液(1∶1)液 -液分配净化后,以弗罗里硅土柱净化,5%乙酸乙酯-石油醚淋洗,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 测器测定。结果表明,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4×10-10~4×10-10g,氯氰菊酯 、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5×10-3、5×10-3、2×10-3 mg/kg。3种提取方法对板蓝根的添加回收率、变异系数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研究了板蓝根中3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残留分析方法。以石油醚为萃取溶剂,分别用索氏抽 提法、浸渍振荡法、超声波法提取。提取液经100 mL丙酮∶0.05 mol/L氯化钙溶液(1∶1)液 -液分配净化后,以弗罗里硅土柱净化,5%乙酸乙酯-石油醚淋洗,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 测器测定。结果表明,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4×10-10~4×10-10g,氯氰菊酯 、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5×10-3、5×10-3、2×10-3 mg/kg。3种提取方法对板蓝根的添加回收率、变异系数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2001, 3(1): 73-75.
摘要:
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标题化合物3a~j。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元素分析、IR、1H NMR和MS确证。生物试验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标题化合物3a~j。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元素分析、IR、1H NMR和MS确证。生物试验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2001, 3(1): 76-78.
摘要:
设计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5,7-二羟基黄烷酮衍生物,所有 新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 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
设计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5,7-二羟基黄烷酮衍生物,所有 新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 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
2001, 3(1): 79-82.
摘要:
测定了扑蚜威、速灭威、灭蚜威、间乙威等9个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及其 与阿维菌素混剂对美洲斑潜蝇的田间药效,结果发现,当施用有效量0.75 kg/hm2时,氨 基甲酸酯类单剂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效在75%~92%之间,而扑蚜威、速灭威、灭蚜威与阿维菌 素混剂对该蝇的防效可达85%~92%。表明,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与阿维菌素混配对美洲斑潜 蝇田间防效、速效性均较好,且成本显著降低。
测定了扑蚜威、速灭威、灭蚜威、间乙威等9个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及其 与阿维菌素混剂对美洲斑潜蝇的田间药效,结果发现,当施用有效量0.75 kg/hm2时,氨 基甲酸酯类单剂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效在75%~92%之间,而扑蚜威、速灭威、灭蚜威与阿维菌 素混剂对该蝇的防效可达85%~92%。表明,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与阿维菌素混配对美洲斑潜 蝇田间防效、速效性均较好,且成本显著降低。
2001, 3(1): 83-86.
摘要:
试验表明,福州地区田间小菜蛾已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拟除虫菊酯产 生高抗性。脱离选择压力3代后,小菜蛾的抗性水平迅速下降。Bt预处理可提高抗性和敏感小菜蛾幼虫 对有机磷的敏感性,尤其对抗性小菜蛾增效极显著,对敏感小菜蛾AChE的 Ki值则影响不 大。据此提出在抗性治理中,应轮用或换用不同毒理机制的杀虫剂,且其间隔至少为2~3代。
试验表明,福州地区田间小菜蛾已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拟除虫菊酯产 生高抗性。脱离选择压力3代后,小菜蛾的抗性水平迅速下降。Bt预处理可提高抗性和敏感小菜蛾幼虫 对有机磷的敏感性,尤其对抗性小菜蛾增效极显著,对敏感小菜蛾AChE的 Ki值则影响不 大。据此提出在抗性治理中,应轮用或换用不同毒理机制的杀虫剂,且其间隔至少为2~3代。
2001, 3(1): 87-90.
摘要:
室内测定了甲黄隆单用以及分别与苄嘧磺隆、醚黄隆和吡嘧磺隆混用后对一叶一心期水稻的 IC50值和IC10值。试验结果表明:单用时对一叶一心期水稻的安全性顺序为:苄嘧磺隆>吡嘧磺隆>醚黄隆>甲黄隆。苄嘧磺隆与甲黄隆混用液能提高对一叶一心期水稻 的安全性,吡嘧磺隆与甲黄隆混用时,吡嘧磺隆在部分浓度范围内,混用液对一叶一心期 水稻的安全性下降;醚黄隆与甲黄隆混用液对一叶一心期水稻的安全性均有降低。
室内测定了甲黄隆单用以及分别与苄嘧磺隆、醚黄隆和吡嘧磺隆混用后对一叶一心期水稻的 IC50值和IC10值。试验结果表明:单用时对一叶一心期水稻的安全性顺序为:苄嘧磺隆>吡嘧磺隆>醚黄隆>甲黄隆。苄嘧磺隆与甲黄隆混用液能提高对一叶一心期水稻 的安全性,吡嘧磺隆与甲黄隆混用时,吡嘧磺隆在部分浓度范围内,混用液对一叶一心期 水稻的安全性下降;醚黄隆与甲黄隆混用液对一叶一心期水稻的安全性均有降低。
2001, 3(1): 91-93.
摘要:
在室内测定了8种杀虫剂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及其主要天敌瓢虫柄腹姬小蜂的毒力。结果 表明,阿维菌素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和瓢虫柄腹姬小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氰戊菊酯次之,而氟虫腈等则无选择性,建议在天敌较丰富的季节,优先选用阿维菌素防治茄二十八星瓢虫,氰戊菊酯可与阿维菌素交替使用。
在室内测定了8种杀虫剂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及其主要天敌瓢虫柄腹姬小蜂的毒力。结果 表明,阿维菌素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和瓢虫柄腹姬小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氰戊菊酯次之,而氟虫腈等则无选择性,建议在天敌较丰富的季节,优先选用阿维菌素防治茄二十八星瓢虫,氰戊菊酯可与阿维菌素交替使用。
2001, 3(1): 94-96.
摘要:
利用室内浸渍法测定了双甲脒与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混用对麦长管蚜( M acrosiphum avenae F.)的增效作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与双甲脒均以2∶1比例混合时 ,增效作用最为显著;但当溴氰菊酯与双甲脒以15∶1混用,氰戊菊酯与双甲脒以1∶10混用 时会产生严重的拮抗作用,与分别使用各单剂时相比效果明显降低。
利用室内浸渍法测定了双甲脒与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混用对麦长管蚜( M acrosiphum avenae F.)的增效作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与双甲脒均以2∶1比例混合时 ,增效作用最为显著;但当溴氰菊酯与双甲脒以15∶1混用,氰戊菊酯与双甲脒以1∶10混用 时会产生严重的拮抗作用,与分别使用各单剂时相比效果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