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3卷 第3期
2001, 3(3): 1-10.
摘要:
对新型除草剂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 (HPPD)抑制剂的发现过程、作用机制、结构特征、构效关系以及合成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对新型除草剂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 (HPPD)抑制剂的发现过程、作用机制、结构特征、构效关系以及合成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2001, 3(3): 11-17.
摘要:
综述了细胞色素 P450s纯化和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纯化技术包括色谱、电泳和基因克隆技术 ;鉴定方法有光谱测定、酶活测定、电泳分析和蛋白质印迹测定。
综述了细胞色素 P450s纯化和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纯化技术包括色谱、电泳和基因克隆技术 ;鉴定方法有光谱测定、酶活测定、电泳分析和蛋白质印迹测定。
2001, 3(3): 18-22.
摘要:
以 3-氨甲基吡啶和 2 -氯 - 5 -氨甲基吡啶为原料先与 2 -氰基 - 3,3-二甲硫基丙烯腈反应 ,产物不经分离再与脂肪胺反应合成了 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开环类吡虫啉结构类似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经元素分析、1H NMR确证。初步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含硫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优于双氨基化合物 ,其中 4 c对豆蚜的抑制率最高达 87.6%。
以 3-氨甲基吡啶和 2 -氯 - 5 -氨甲基吡啶为原料先与 2 -氰基 - 3,3-二甲硫基丙烯腈反应 ,产物不经分离再与脂肪胺反应合成了 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开环类吡虫啉结构类似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经元素分析、1H NMR确证。初步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含硫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优于双氨基化合物 ,其中 4 c对豆蚜的抑制率最高达 87.6%。
2001, 3(3): 23-28.
摘要:
对阿维菌素敏感 (ABM- S)和抗性 (ABM- R)种群小菜蛾的羧酸酯酶 (Car E)、谷胱甘肽 S-转移酶 (GST)和多功能氧化酶 (MFO) O-脱甲基活力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除 1~ 2龄外 ,ABM- R种群的 Car E活力显著高于 ABM- S种群 ,显著性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增大 ,ABM- R种群 4龄末期幼虫的 Car E比活力为 ABM- S种群的 2.25倍。动力学研究表明 ,可能是低龄幼虫中酶分子的变构起主要作用 ,而随着虫龄增长 ,酶分子数量的增加对抗性的作用逐渐增大。从酯酶同工酶等电聚焦电泳得出 ,ABM- R种群的 E7、E13和 E15同工酶活力显著提高是导致 ABM- R种群酯酶活力提高的主要原因。ABM- S和 ABM- R种群 GST的活力差异在1~ 2龄期最大 ,为 2.09倍 ,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 ,4龄幼虫期的 GST无种群差异。未检测到多功能氧化酶的 O-脱甲基活力的种群差异。
对阿维菌素敏感 (ABM- S)和抗性 (ABM- R)种群小菜蛾的羧酸酯酶 (Car E)、谷胱甘肽 S-转移酶 (GST)和多功能氧化酶 (MFO) O-脱甲基活力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除 1~ 2龄外 ,ABM- R种群的 Car E活力显著高于 ABM- S种群 ,显著性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增大 ,ABM- R种群 4龄末期幼虫的 Car E比活力为 ABM- S种群的 2.25倍。动力学研究表明 ,可能是低龄幼虫中酶分子的变构起主要作用 ,而随着虫龄增长 ,酶分子数量的增加对抗性的作用逐渐增大。从酯酶同工酶等电聚焦电泳得出 ,ABM- R种群的 E7、E13和 E15同工酶活力显著提高是导致 ABM- R种群酯酶活力提高的主要原因。ABM- S和 ABM- R种群 GST的活力差异在1~ 2龄期最大 ,为 2.09倍 ,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 ,4龄幼虫期的 GST无种群差异。未检测到多功能氧化酶的 O-脱甲基活力的种群差异。
2001, 3(3): 29-34.
摘要:
在1998~1999年对北京地区室外家蝇种群乙酰胆碱酯酶 (ACh E)的不敏感基因表现型进行了检测。以敏感品系为标准 ,海淀区 (A)、海淀区 (B)、丰台区、朝阳区家蝇种群具有的对敌敌畏不敏感基因表现型频率分别为 11%、34%、56%和24% ;对灭多威不敏感基因表现型频率为4%、4%、8%和20 %。ACh E对敌敌畏和灭多威的不敏感基因表现型 ,北京地区家蝇可分成4种 :1)对敌敌畏和灭多威均敏感型 ;2 )对敌敌畏不敏感 ,对灭多威敏感型 ;3)对敌敌畏敏感 ,对灭多威不敏感型 ;4 )对敌敌畏和灭多威均不敏感型。目前 ,在北京地区以对敌敌畏和灭多威均敏感的 ACh E表现型为主 ,其次为第二种类型 ,第三和第四种类型的频率不高。
在1998~1999年对北京地区室外家蝇种群乙酰胆碱酯酶 (ACh E)的不敏感基因表现型进行了检测。以敏感品系为标准 ,海淀区 (A)、海淀区 (B)、丰台区、朝阳区家蝇种群具有的对敌敌畏不敏感基因表现型频率分别为 11%、34%、56%和24% ;对灭多威不敏感基因表现型频率为4%、4%、8%和20 %。ACh E对敌敌畏和灭多威的不敏感基因表现型 ,北京地区家蝇可分成4种 :1)对敌敌畏和灭多威均敏感型 ;2 )对敌敌畏不敏感 ,对灭多威敏感型 ;3)对敌敌畏敏感 ,对灭多威不敏感型 ;4 )对敌敌畏和灭多威均不敏感型。目前 ,在北京地区以对敌敌畏和灭多威均敏感的 ACh E表现型为主 ,其次为第二种类型 ,第三和第四种类型的频率不高。
2001, 3(3): 35-39.
摘要:
叶枯唑具有诱导受体植物水稻产生抗病性的作用 ,能使水稻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强 ,刺激水稻体内产生 O-2 ,阻止白叶枯病菌侵入。O-2 清除剂 (甘露醇、抗坏血酸 )处理水稻能显著降低叶枯唑的保护作用。叶枯唑也能直接作用于水稻白叶枯病菌 ,抑制菌体生长 ,表现出治疗作用。
叶枯唑具有诱导受体植物水稻产生抗病性的作用 ,能使水稻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强 ,刺激水稻体内产生 O-2 ,阻止白叶枯病菌侵入。O-2 清除剂 (甘露醇、抗坏血酸 )处理水稻能显著降低叶枯唑的保护作用。叶枯唑也能直接作用于水稻白叶枯病菌 ,抑制菌体生长 ,表现出治疗作用。
2001, 3(3): 40-44.
摘要:
2%阿维菌素乳油按木材体积为400和600mL/m3(60~90mL/株)的剂量,注入树干防治黑松Pinus thunbergii和马尾松P.masssoniana上的松材线虫Bursap helenchus xylophilus,持效期可达两年,第一年的防治效果为100%,第二年为88%。通过取样检查线虫在树体内的分布证实,松线光可扩散到树的顶部。大剂量用药(210mL/株)对黑松生长无影响,药剂注入树体内对环境无污染。
2%阿维菌素乳油按木材体积为400和600mL/m3(60~90mL/株)的剂量,注入树干防治黑松Pinus thunbergii和马尾松P.masssoniana上的松材线虫Bursap helenchus xylophilus,持效期可达两年,第一年的防治效果为100%,第二年为88%。通过取样检查线虫在树体内的分布证实,松线光可扩散到树的顶部。大剂量用药(210mL/株)对黑松生长无影响,药剂注入树体内对环境无污染。
2001, 3(3): 45-52.
摘要:
建立了14种有机磷农药在中草药金银花Lonicera chrysantha、三七Panaopseu-do-ginsen、枸杞Lycium chinense中的残留分析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提取,C18-硅胶SPE柱净化,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优化了微波提取和净化条件,并与传统振荡提取法进行了比较。标准添加回收率为80.5%~102.7%,相对标准偏差为1.2%~8.1%,最低检出浓度为0.004mg/kg(敌敌畏)~0.026mg/kg(丙溴磷),符合残留分析要求。
建立了14种有机磷农药在中草药金银花Lonicera chrysantha、三七Panaopseu-do-ginsen、枸杞Lycium chinense中的残留分析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提取,C18-硅胶SPE柱净化,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优化了微波提取和净化条件,并与传统振荡提取法进行了比较。标准添加回收率为80.5%~102.7%,相对标准偏差为1.2%~8.1%,最低检出浓度为0.004mg/kg(敌敌畏)~0.026mg/kg(丙溴磷),符合残留分析要求。
2001, 3(3): 53-58.
摘要:
将20% 丙硫克百威乳油施于棉田,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丙硫克百威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棉田中的残留降解情况。结果表明: 1) 丙硫克百威在棉田土壤和棉叶中可很快降解转化为克百威, 克百威在棉叶中的最大残留值出现在施药后当天, 在棉田土壤中出现在施药后3d, 说明丙硫克百威在棉叶中的降解速率快于在棉田土壤中; 2) 克百威可进一步转化为3-羟基克百威, 后者在棉叶和棉田土壤中的残留量表现为先升后降, 到第10 天才达最大值,明显滞后于克百威最大值出现的时间; 3) 丙硫克百威和克百威在棉叶和棉田土壤中的降解过程符合Ct= C0·e-kt方程, 它们在棉叶中的降解半衰期为3.6~4.4d, 在棉田土壤中则为10.4~11.9d; 4) 当丙硫克百威的用量按有效成份计为200~400g/hm2, 每季棉花施药3~4 次(每次间隔7d) , 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时间分别为20、30d时, 丙硫克百威(含克百威和3-羟基克百威) 在棉籽和棉田耕层土壤中的残留量均小于0. 5 mg/kg。
将20% 丙硫克百威乳油施于棉田,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丙硫克百威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棉田中的残留降解情况。结果表明: 1) 丙硫克百威在棉田土壤和棉叶中可很快降解转化为克百威, 克百威在棉叶中的最大残留值出现在施药后当天, 在棉田土壤中出现在施药后3d, 说明丙硫克百威在棉叶中的降解速率快于在棉田土壤中; 2) 克百威可进一步转化为3-羟基克百威, 后者在棉叶和棉田土壤中的残留量表现为先升后降, 到第10 天才达最大值,明显滞后于克百威最大值出现的时间; 3) 丙硫克百威和克百威在棉叶和棉田土壤中的降解过程符合Ct= C0·e-kt方程, 它们在棉叶中的降解半衰期为3.6~4.4d, 在棉田土壤中则为10.4~11.9d; 4) 当丙硫克百威的用量按有效成份计为200~400g/hm2, 每季棉花施药3~4 次(每次间隔7d) , 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时间分别为20、30d时, 丙硫克百威(含克百威和3-羟基克百威) 在棉籽和棉田耕层土壤中的残留量均小于0. 5 mg/kg。
2001, 3(3): 59-65.
摘要:
在冬小麦 1~ 2叶期施用甲磺隆 1.8~ 2.5 g/hm2 ,可有效防除北京地区麦田常见阔叶杂草 ,优于当前常用除草剂苯磺隆 15g/hm2 春季施用的除草效果 ,安全性与春季施用苯磺隆 15g/hm2 相当。实验室降解结果表明 ,当甲磺隆初始浓度为 6.25μg/kg以下时 ,经过215d后 ,对后茬玉米安全。研究表明 ,向日葵是甲磺隆理想的生物测定试材 ,对甲磺隆的最低检出浓度达到 0.125μg/kg,其根长抑制率与除草剂浓度有高度的相关性 ,最佳的剂量 -反应模型为 y=a+b lnx
在冬小麦 1~ 2叶期施用甲磺隆 1.8~ 2.5 g/hm2 ,可有效防除北京地区麦田常见阔叶杂草 ,优于当前常用除草剂苯磺隆 15g/hm2 春季施用的除草效果 ,安全性与春季施用苯磺隆 15g/hm2 相当。实验室降解结果表明 ,当甲磺隆初始浓度为 6.25μg/kg以下时 ,经过215d后 ,对后茬玉米安全。研究表明 ,向日葵是甲磺隆理想的生物测定试材 ,对甲磺隆的最低检出浓度达到 0.125μg/kg,其根长抑制率与除草剂浓度有高度的相关性 ,最佳的剂量 -反应模型为 y=a+b lnx
2001, 3(3): 66-70.
摘要:
在已报道方法的基础上 ,研究了悬浮剂润湿分散剂不同种类和用量与其分散液表面张力和在靶体表面上的接触角及最大持留量的关系 ,结果发现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相互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 ,表面张力、接触角和最大持留量等参数对悬浮剂润湿分散剂的选择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在已报道方法的基础上 ,研究了悬浮剂润湿分散剂不同种类和用量与其分散液表面张力和在靶体表面上的接触角及最大持留量的关系 ,结果发现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相互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 ,表面张力、接触角和最大持留量等参数对悬浮剂润湿分散剂的选择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2001, 3(3): 71-73.
摘要:
通过 2 -羟基 - 3-甲基 - 3-丁烯腈与不同的取代异氰酸苯酯发生加成环化反应 ,进一步酰化或水解 ,合成了 6个具有 N-芳基噁唑烷酮结构的化合物。其结构经过元素分析、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确认。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 ,其中大部分化合物具有较高的除草活性。
通过 2 -羟基 - 3-甲基 - 3-丁烯腈与不同的取代异氰酸苯酯发生加成环化反应 ,进一步酰化或水解 ,合成了 6个具有 N-芳基噁唑烷酮结构的化合物。其结构经过元素分析、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确认。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 ,其中大部分化合物具有较高的除草活性。
2001, 3(3): 74-78.
摘要:
合成了 10个结构新颖的 2 -氯 - 5 -亚甲基吡啶的硫脲化合物 ,用 IR、1H NMR及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 :在 5 mg/ L时对水稻幼苗根的促生长率都大于 90 %。
合成了 10个结构新颖的 2 -氯 - 5 -亚甲基吡啶的硫脲化合物 ,用 IR、1H NMR及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 :在 5 mg/ L时对水稻幼苗根的促生长率都大于 90 %。
2001, 3(3): 79-82.
摘要:
由阿维菌素 B1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 5 -脱氧 - 5 -甲氨基阿维菌素 B1,其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和 MS确证。初步生测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 ,但与母体阿维菌素 B1相比略有降低。
由阿维菌素 B1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 5 -脱氧 - 5 -甲氨基阿维菌素 B1,其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和 MS确证。初步生测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 ,但与母体阿维菌素 B1相比略有降低。
2001, 3(3): 83-85.
摘要:
在室内用毒叶接虫法、夹毒叶片法、触杀法及熏蒸法测定了 6种杀虫剂对家蚕Bombyx mori L .的毒性。结果表明 ,丁硫克百威、灭多威具有胃毒和中等的触杀毒性 ;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氟虫腈、阿维菌素具有胃毒和触杀毒性 ;熏蒸作用对家蚕影响不大。 6种杀虫剂毒叶接虫法毒性比 (Toxic ratio)均小于 0.5 ,对家蚕的毒性极大 ,要严禁以任何方式在桑园及桑园附近的农田施用。
在室内用毒叶接虫法、夹毒叶片法、触杀法及熏蒸法测定了 6种杀虫剂对家蚕Bombyx mori L .的毒性。结果表明 ,丁硫克百威、灭多威具有胃毒和中等的触杀毒性 ;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氟虫腈、阿维菌素具有胃毒和触杀毒性 ;熏蒸作用对家蚕影响不大。 6种杀虫剂毒叶接虫法毒性比 (Toxic ratio)均小于 0.5 ,对家蚕的毒性极大 ,要严禁以任何方式在桑园及桑园附近的农田施用。
2001, 3(3): 86-88.
摘要:
采用玻片浸渍法 ,测定了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山东寿光种群 (R1)和山东烟台种群 (R2 )对常用杀螨杀虫剂的抗性 ,与山东泰安相对敏感种群 (S)相比 ,对哒螨灵、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甲氰菊酯 3种药剂的抗性 ,R1分别达 6.67、6.33和 10.36倍 ,R2分别达 26.56、15.4 5和 31.30倍 ,R1和 R2对上述 3种药剂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另外,R1、R2种群对其它药剂也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现象。
采用玻片浸渍法 ,测定了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山东寿光种群 (R1)和山东烟台种群 (R2 )对常用杀螨杀虫剂的抗性 ,与山东泰安相对敏感种群 (S)相比 ,对哒螨灵、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甲氰菊酯 3种药剂的抗性 ,R1分别达 6.67、6.33和 10.36倍 ,R2分别达 26.56、15.4 5和 31.30倍 ,R1和 R2对上述 3种药剂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另外,R1、R2种群对其它药剂也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现象。
2001, 3(3): 89-92.
摘要: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 ,连续两次 (间隔 15 d)施用 8%甲哌可溶性粉剂 15 0~30 0 mg/ L,甘薯蔓长增长明显减慢 ,且浓度越高 ,增长越慢 ;甘薯产量增加了 12 .2 %~ 16.0 % ,在供试浓度范围内 ,浓度越高 ,增产越明显 ;室内生理实验表明 ,与对照相比用甲哌处理过的甘薯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无显著差异 ,说明甲派对甘薯品质无不良影响。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 ,连续两次 (间隔 15 d)施用 8%甲哌可溶性粉剂 15 0~30 0 mg/ L,甘薯蔓长增长明显减慢 ,且浓度越高 ,增长越慢 ;甘薯产量增加了 12 .2 %~ 16.0 % ,在供试浓度范围内 ,浓度越高 ,增产越明显 ;室内生理实验表明 ,与对照相比用甲哌处理过的甘薯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无显著差异 ,说明甲派对甘薯品质无不良影响。
2001, 3(3): 93-96.
摘要:
采用尝试法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 2 8种国产分散剂 ,根据其对 2 0 %克·福、2 6%福·多·甲和 2 0 %克·多·甲 3个供试种衣剂配方的分散稳定效果 ,初步筛选出 4种助悬性能较好的分散剂。于 (5 4± 2 )℃条件下进行加速热贮试验 ,结果表明 ,16#分散剂按质量分数6.0 %、4 .0 %、5 .0 %添加 ,可以有效改善 3个种衣剂配方制剂长期贮放的悬浮稳定性 ,与对照相比悬浮率提高 5 0 %以上
采用尝试法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 2 8种国产分散剂 ,根据其对 2 0 %克·福、2 6%福·多·甲和 2 0 %克·多·甲 3个供试种衣剂配方的分散稳定效果 ,初步筛选出 4种助悬性能较好的分散剂。于 (5 4± 2 )℃条件下进行加速热贮试验 ,结果表明 ,16#分散剂按质量分数6.0 %、4 .0 %、5 .0 %添加 ,可以有效改善 3个种衣剂配方制剂长期贮放的悬浮稳定性 ,与对照相比悬浮率提高 5 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