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4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组氨醇脱氢酶抑制剂的研究动态
胡利明, 李学恕, 刘钊杰
2002, 4(3): 1-5.
摘要:
组氨醇脱氢酶(HDH)是组氨酸生物合成过程中最后两步反应的催化酶。对组氨醇脱氢酶的结构、催化机理、组氨醇脱氢酶抑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戴建昌, 张兴, 段苓
2002, 4(3): 6-13.
摘要:
从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和特点、提取剂种类、样品前处理、萃取条件的选择、超临界萃取与3种经典提取方法的比较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旨在使国内对这项技术在农药残留上的应用引起重视。
1-(1-苯基-1,2,4-三氮唑-3-氧代乙酰氧基)烃基膦酸酯的合成与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贺红武, 孟利平, 胡利明, 刘钊杰
2002, 4(3): 14-18.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新的1-(1-苯基-1, 2, 4-三氮唑-3-氧代乙酰氧基) 烃基膦酸酯, 并测定了它们对小麦和黄瓜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结果表明, 在100 Lg/g 时, 所有化合物对小麦芽鞘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而在10 Lg/g时化合物6a、6g 对黄瓜显示了较高的促生长活性。
O,O′-二烃基 N-[α-芳氧乙(丙)酰基]硫代磷酰肼的合成与除草活性
石德清, 刘军安, 刘小鹏, 王今红
2002, 4(3): 19-23.
摘要:
通过芳氧乙(丙)酸与O,O'-二烃基硫代磷酰肼的缩合反应合成了8个未见报道的标题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和元素分析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很好的选择性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 3a、3b、3g和3h 对单子叶植物稗草和双子叶植物油菜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油菜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其效果接近、有些甚至优于对照化合物2,4-D。
新吡唑啉类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
王岩丽, 曹瑾, 吴红辉, 张一宾, 郭庆铭
2002, 4(3): 24-28.
摘要:
设计并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标题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经元素分析、1H NMR和GC-MS分析确认。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显示出较好的杀菌活性。
常用杀虫剂对菜蛾绒茧蜂的影响及毒理机制研究
吴刚, 江树人
2002, 4(3): 29-34.
摘要:
田间采集试虫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敌敌畏、灭多威和杀虫双对菜蛾绒茧蜂Apanteles plutellae高毒,乙酰甲胺磷对绒茧蜂毒性较低,而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氟虫腈、阿维菌素、定虫隆和Bt则是低毒的。菜蛾绒茧蜂AChE的Km及Vmax值分别是小菜蛾的0.22和2.08倍,AChE对敌敌畏的敏感性(K/em>i值)分别是小菜蛾的10.37倍。100 mg/L的胡椒基丁醚(PB)或磷酸三苯酯(TPP)均可使氰戊菊酯明显增效,其中PB的增效作用显著高于TPP。体内抑制实验结果表明,PB和TPP对绒茧蜂AChE活力无显著影响,低浓度(100 mg/L)的PB即可显著抑制绒茧蜂的α-NA和β-NA CarE活力,且抑制率高于TPP,TPP仅在高浓度(1 000 mg/L)时对绒茧蜂的两种CarE活力有显著抑制作用。由此推断,与小菜蛾相比,菜蛾绒茧蜂对有机磷的高敏感性与其显著较高的AChE敏感性有关;此外,多功能氧化酶的解毒代谢在菜蛾绒茧蜂对氰戊菊酯的耐药性中具重要作用。
氰氟草酯、杀虫安亚致死剂量对金鱼Carrasius auratu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肝脏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朱国念, 吴慧明, Jilisa K.Mwalilino, 李少南
2002, 4(3): 35-42.
摘要:
研究了 10 %千金乳油 (有效成分 :氰氟草酯 )和 78%杀虫安可溶性粉剂对金鱼和麦穗鱼肝脏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活性的亚致死剂量效应。发现杀虫安 (0 .2 34mg· L-1)对两种鱼的 GST活性均具诱导作用 ,而氰氟草酯 (1,2 mg· L-1)仅诱导了麦穗鱼的 GST活性 ;当杀虫安与氰氟草酯混合处理时 ,对麦穗鱼 GST活性的诱导效应最为明显。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氰氟草酯 (1,2 mg· L-1)和杀虫安 (0 .117,0 .2 34mg· L-1)均可诱导金鱼肝脏酯酶活性 ;对麦穗鱼肝脏酯酶而言 ,杀虫安为诱导作用 ,氰氟草酯则抑制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酶的活性直接或间接地受供试药剂的影响 ,两种试鱼对氰氟草酯和杀虫安的生物反应存在差异。
杀虫药剂混用对棉铃虫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联合抑制作用研究
聂秋林, 梁沛, 高希武, 郑炳宗
2002, 4(3): 43-49.
摘要:
选用辛硫磷、对硫磷、敌敌畏和氧乐果4种有机磷类杀虫剂以及灭多威和甲萘威两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分别以1∶1、1∶3和3∶1的比例混用,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试虫,分别测得单剂和混剂对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的抑制中浓度(I50),以联合抑制系数作为增效作用的参考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种药剂不同配比的混剂对同种酯酶的联合抑制作用也往往不同。对AChE和CarE同时具有抑制作用的只有其中的对硫磷+甲萘威(1∶3)、辛硫磷+对硫磷(1∶3)和灭多威+氧乐果(1∶3),而甲萘威+敌敌畏(1∶3)、甲萘威+氧乐果(1∶1)、辛硫磷+甲萘威(1∶1)、对硫磷+氧乐果(1∶1)、对硫磷+氧乐果(1∶3)、敌敌畏+氧乐果(1∶3)、灭多威+对硫磷(1∶1) 7种混剂对AChE和CarE都具有拮抗作用。
用20 % 稻噁乳油培育水稻壮秧的生理机制研究
黄九柏, 李召虎, 段留生
2002, 4(3): 50-56.
摘要:
用选1和越富两品种为材料研究了20%稻噁乳油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效成分300 mg/L 20%稻噁乳油处理,两品种株高均受到抑制,但出叶速度加快,根冠比、根系活力和根系再生能力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处理的选1秧苗叶片中叶绿素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增加,叶绿素a/b值提高。2) 20%稻噁乳油处理改变了秧苗内源激素的水平,降低了叶片、胚芽鞘和叶鞘中GA4、IAA含量及CTKs/IAA值,提高了根系中CTKs含量。3)经20%稻噁乳油处理的秧苗移栽后无返苗期,最终单株分蘖数增加。试验表明20%稻噁乳油可全面改善秧苗素质,在培育水稻壮秧上有较好应用前景。
苦豆子7种生物碱对不同类型4种杀虫剂增效作用的研究
张强, 罗万春
2002, 4(3): 57-61.
摘要:
以苦豆子7种生物碱单体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为试材,对分属于有机磷酸酯、氨基甲酸酯和生物源杀虫剂(阿维菌素)的4种杀虫剂进行了增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7种生物碱对辛硫磷的增效比值为0.82~1.96倍;对丙溴磷的增效比值为1.10~2.15倍;对灭多威的增效比值为1.23~1.84倍;对阿维菌素的增效比值为1.63~5.42倍(72 h)及0.96~2.96倍(96 h)。对增效机理进行了讨论。
新杀菌剂邻丙烯基苯酚在番茄中的残留分析研究
胡继业, 张文吉, 孟昭礼
2002, 4(3): 62-66.
摘要:
研究了新的仿生农用杀菌剂邻丙烯基苯酚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其在番茄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番茄经丙酮提取、液液分配及弗罗里硅土净化、浓缩、定容后,用带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测定。邻丙烯基苯酚的最低检出量为3 ng,在番茄中的最低检出浓度是0.01 mg/kg。本方法的添加回收率为87.7%~90.2%,变异系数1.25%~2.06%,符合残留分析要求。运用上述方法,测定了邻丙烯基苯酚在番茄中的消解动态以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邻丙烯基苯酚在番茄中的半衰期为6.37 d,番茄收获时邻丙烯基苯酚消解在80%以上。
几种除草剂药液表面张力、叶面接触角与药效的相关性研究
卢向阳, 徐筠, 陈莉
2002, 4(3): 67-71.
摘要:
在除草剂氟磺胺草醚、灭草松和精喹禾灵药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喷雾助剂A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JFC ,以温室盆栽法测得各处理抑制杂草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多数情况下添加喷雾助剂可使3种供试除草剂的药效显著提高。
N(N-叔丁基芳酰氨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
侯仲轲, 任叶果, 张立杰, 欧晓明, 王永江, 黄明智
2002, 4(3): 72-74.
摘要:
通过叔丁基肼与邻苯二甲酸酐反应,进一步N-苯甲酰化,合成了11个N-(N-叔丁基芳酰氨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类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MS和1H NMR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
吡啶衍生物研究(VII):含1,3,4-噻二唑环的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车超, 毛淑芬, 慕长炜, 徐彦军, 覃兆海
2002, 4(3): 75-78.
摘要:
依据活性基团拼接原理,设计合成了含1,3,4-噻二唑和吡啶两种杂环的酰基脲类似物( Ⅰ )和新烟碱类化合物( Ⅱ )。杀虫活性测定表明,在2 000 μg/mL剂量下,施药3 d后 Ⅰ g 对棉铃虫的杀死率达90%,但其它化合物均未表现出显著的杀虫活性。
2-氰基-3- 氨基-3-脂肪氨基丙烯酸乙酯的合成
余申义, 李正名
2002, 4(3): 79-82.
摘要:
以3-氨甲基吡啶和2-氯-5-氨甲基吡啶为原料先与2-氰基-3,3-二甲硫基丙烯酸乙酯反应得到中间体 2a和2b, 不经分离,直接与脂肪胺反应,合成了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开环类吡虫啉结构化合物 3 。所有目标化合物(包括 2a和2b )均经元素分析和1H NMR确证,并对其构型进行了讨论。
农用抗生素94166-Ⅱ、Ⅲ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刘明周, 伍学纲, 陶黎明, 顾学斌, 沈寅初
2002, 4(3): 83-86.
摘要:
在创制农用抗生素科技攻关筛选中得到一株放线链霉菌,菌号为SPRI-94166,通过发酵、吸附、提取等手段分离得到5个活性化合物,经UV、IR、MS、NMR等手段鉴定,发现其中活性组分94166-Ⅱ、Ⅲ为黄酮类化合物。
杀螨剂微量筛选技术研究
王松尧, 柴伟纲, 傅荣幸, 朱卫刚, 吴永刚
2002, 4(3): 87-90.
摘要:
介绍了一种杀螨剂微量筛选方法。用直经为9 cm、盖子开孔的塑料培养皿,中心处放一直径为2 cm的蚕豆叶片,下垫脱脂棉,加适量水保湿,其上挑接雌成螨10头/皿,使其产卵、孵化。然后用Potter喷雾塔对成螨、幼(若)螨和卵同时进行定量喷药处理,并定期考查结果。该方法具有筛选速度快、用药量少、漏筛率小等特点,比较适合于新杀螨剂创制研究中对大量新化合物杀螨活性的初步筛选。
硫酰氟——溴甲烷土壤消毒潜在的替代品
曹坳程, 褚世海, 郭美霞, 段霞瑜, 袁会珠, 齐淑华
2002, 4(3): 91-93.
摘要:
初步试验表明,硫酰氟25~50 g/m2对土壤真菌(Fusarium sp.)、线虫均有良好的杀灭效果,防治后番茄产量与使用溴甲烷50 g/m2相当。硫酰氟蒸汽压高,穿透性强,可杀死深土层中的线虫及病原菌。由于其在常温下是气体,即使在冬天使用,也不需要搭小拱棚或采用"热法"施药,因此比使用溴甲烷更为方便;使用时也不像威百亩那样需要专用的施药设备。因此,硫酰氟是溴甲烷土壤消毒很有前景的替代品。
咯菌腈对草莓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的毒力及防效研究初报
刘颖超, 张金林, 庞民好, 张凤国, 张利辉
2002, 4(3): 94-96.
摘要:
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多菌灵、硫菌·霉威、苯醚甲环唑4种药剂对草莓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的毒力。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草莓灰霉菌菌丝的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药剂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其EC50值分别为0.0472、95.7193、0.4854、1.3611 mg/L,其中咯菌腈的毒力最强。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咯菌腈FC每667 m2施药量120 mL时防效为83.7%,80 mL时防效为67.7%;65%硫菌·霉威WP每667m2施药量100 g时防效为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