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5卷 第2期
2003, 5(2): 1-12.
摘要:
介绍了一类由发酵产物分离的新颖大环内酯化合物多杀菌素,它对鳞翅目害虫活性很高,且对大多数的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阐述了其化学结构、物理性质、生物活性、开发过程、全合成中的难点以及对分子改造的最新研究。
介绍了一类由发酵产物分离的新颖大环内酯化合物多杀菌素,它对鳞翅目害虫活性很高,且对大多数的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阐述了其化学结构、物理性质、生物活性、开发过程、全合成中的难点以及对分子改造的最新研究。
2003, 5(2): 13-22.
摘要:
化学防卫是昆虫防御外来侵害的方法之一。简要评述了墨西哥豆瓢虫Epilachna varivestis、南瓜瓢虫Epilachna borealis、苜蓿瓢虫Subcoccinella vigintiquatuorpunctata 3种瓢虫蛹分泌的化学防御物质——氮杂大环内酯的结构、生物活性以及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化学防卫是昆虫防御外来侵害的方法之一。简要评述了墨西哥豆瓢虫Epilachna varivestis、南瓜瓢虫Epilachna borealis、苜蓿瓢虫Subcoccinella vigintiquatuorpunctata 3种瓢虫蛹分泌的化学防御物质——氮杂大环内酯的结构、生物活性以及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2003, 5(2): 22-32.
摘要:
根据甲基对硫磷的结构特征,分别从甲基对硫磷的硝基一端或磷酸酯基甲氧基一端引入一定长度的间隔臂和活性基团,设计并合成了4种结构的半抗原;针对各种半抗原所带活性基团的性质,通过多种方法制备了与不同的载体蛋白偶联的人工抗原。进行动物免疫后,得到了针对甲基对硫磷的高效价抗体。
根据甲基对硫磷的结构特征,分别从甲基对硫磷的硝基一端或磷酸酯基甲氧基一端引入一定长度的间隔臂和活性基团,设计并合成了4种结构的半抗原;针对各种半抗原所带活性基团的性质,通过多种方法制备了与不同的载体蛋白偶联的人工抗原。进行动物免疫后,得到了针对甲基对硫磷的高效价抗体。
2003, 5(2): 33-39.
摘要:
通过取代苯氧异丁酸与12-(羟基亚氨基)十五内酯的反应,合成了取代苯氧异丁酰氧亚氨基十五内酯,并测定了其对苋菜的除草活性。所有化合物均经过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 Ⅲa~Ⅲd 的EC50值分别为34.570、46.492、55.385、50.114 mg/L,其活性比对照药剂2,4-D(117.325 mg/L)高,而比苯磺隆(22.381 mg/L)低。
通过取代苯氧异丁酸与12-(羟基亚氨基)十五内酯的反应,合成了取代苯氧异丁酰氧亚氨基十五内酯,并测定了其对苋菜的除草活性。所有化合物均经过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 Ⅲa~Ⅲd 的EC50值分别为34.570、46.492、55.385、50.114 mg/L,其活性比对照药剂2,4-D(117.325 mg/L)高,而比苯磺隆(22.381 mg/L)低。
2003, 5(2): 40-46.
摘要:
报道了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Spodopetera exigua(Hübner)多酚氧化酶(PPO)和羧酸酯酶(CarE)的影响, 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表现了很高的毒力,对三龄幼虫的LC50值为0.80 mg/L。离体条件下,1.0×10-3~0.5 mg/L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多酚氧化酶的抑制率超过50%,且表现为随药剂浓度的增加抑制能力增强的趋势。活体条件下,0.1~0.8 mg/L多杀菌素在处理的早期诱导虫体内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增加,但12 h后却显著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1.0×10-3~1.0 mg/L多杀菌素在离体条件下对羧酸酯酶不表现任何抑制作用,但活体条件下同样能诱导虫体内羧酸酯酶活性增强。
报道了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Spodopetera exigua(Hübner)多酚氧化酶(PPO)和羧酸酯酶(CarE)的影响, 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表现了很高的毒力,对三龄幼虫的LC50值为0.80 mg/L。离体条件下,1.0×10-3~0.5 mg/L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多酚氧化酶的抑制率超过50%,且表现为随药剂浓度的增加抑制能力增强的趋势。活体条件下,0.1~0.8 mg/L多杀菌素在处理的早期诱导虫体内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增加,但12 h后却显著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1.0×10-3~1.0 mg/L多杀菌素在离体条件下对羧酸酯酶不表现任何抑制作用,但活体条件下同样能诱导虫体内羧酸酯酶活性增强。
2003, 5(2): 47-52.
摘要:
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为试虫,建立Na+-K+-ATPase最佳反应系统,研究典型光活化毒素α-三噻吩(简称α-T)对Na+-K+-ATPase的影响。棉铃虫Na+-K+-ATPase 活力最佳测试条件为酶源蛋白浓度6 μg/mL,反应温度35~40℃,反应时间6 min;亚洲玉米螟则为酶源蛋白浓度8 μg/mL,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6 min。近紫外光照(300~400 nm)对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离体Na+-K+-ATPase活力基本没有影响,但对活体活力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α-T对两种昆虫离体和活体Na+-K+-ATPase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光照组α-T对亚洲玉米螟Na+-K+-ATPase的抑制率高于无光照组,且处理浓度或剂量越高,其抑制率越大;对棉铃虫Na+-K+-ATPase抑制作用不显著。
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为试虫,建立Na+-K+-ATPase最佳反应系统,研究典型光活化毒素α-三噻吩(简称α-T)对Na+-K+-ATPase的影响。棉铃虫Na+-K+-ATPase 活力最佳测试条件为酶源蛋白浓度6 μg/mL,反应温度35~40℃,反应时间6 min;亚洲玉米螟则为酶源蛋白浓度8 μg/mL,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6 min。近紫外光照(300~400 nm)对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离体Na+-K+-ATPase活力基本没有影响,但对活体活力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α-T对两种昆虫离体和活体Na+-K+-ATPase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光照组α-T对亚洲玉米螟Na+-K+-ATPase的抑制率高于无光照组,且处理浓度或剂量越高,其抑制率越大;对棉铃虫Na+-K+-ATPase抑制作用不显著。
2003, 5(2): 53-58.
摘要:
将预防性杀白蚁药剂施在土壤中形成毒土层是当前控制白蚁为害的主要方法之一。以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为对象,啶虫脒为供试药剂,在室内进行毒土柱防白蚁效果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白蚁数量和食物供应与否均对药效试验评价结果有较大影响,毒土柱长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与土壤中药剂浓度有关。当毒土柱长度达到10 cm时,所测结果即可反应药剂对白蚁的阻杀效果。用毒土柱法测定预防药剂防白蚁的效果时,建议用10 cm长的毒土柱,每个重复的白蚁数为工蚁100头,并用湿润滤纸片作为供试白蚁的食物和水源。
将预防性杀白蚁药剂施在土壤中形成毒土层是当前控制白蚁为害的主要方法之一。以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为对象,啶虫脒为供试药剂,在室内进行毒土柱防白蚁效果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白蚁数量和食物供应与否均对药效试验评价结果有较大影响,毒土柱长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与土壤中药剂浓度有关。当毒土柱长度达到10 cm时,所测结果即可反应药剂对白蚁的阻杀效果。用毒土柱法测定预防药剂防白蚁的效果时,建议用10 cm长的毒土柱,每个重复的白蚁数为工蚁100头,并用湿润滤纸片作为供试白蚁的食物和水源。
2003, 5(2): 59-63.
摘要:
利用Syntech触角电位仪,测定了甜菜夜蛾雌成虫对艾蒿提取物和4种溶剂(苯、乙酸乙酯、丙酮和乙醇)柱层析馏分的触角反应;利用涂纸法,测定了艾蒿提取物和4种馏分对甜菜夜蛾产卵的忌避特性和抑制特性。结果表明:甜菜夜蛾雌成虫对相同浓度(10 mg/mL)提取物和馏分的触角反应存在很大差异,对丙酮馏分的反应最强烈,电位值为9.632±1.054 mV,其次为乙酸乙酯和苯馏分,以乙醇馏分的反应最弱。提取物和不同馏分对甜菜夜蛾的产卵忌避作用存在很大差异,丙酮馏分、乙酸乙酯馏分和提取物都具有一定的忌避作用,而且随浓度上升而增强,其中以丙酮馏分的忌避作用最强,10 mg/mL的忌避率达到49.0%。不同浓度处理时,都以丙酮馏分和乙酸乙酯馏分的产卵抑制作用最强,且随浓度上升而增强,10 mg/mL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2.16%和68.95%;较高浓度(5 mg/mL和10 mg/mL)时,提取物、苯馏分和乙醇馏分也具有一定的产卵抑制作用。
利用Syntech触角电位仪,测定了甜菜夜蛾雌成虫对艾蒿提取物和4种溶剂(苯、乙酸乙酯、丙酮和乙醇)柱层析馏分的触角反应;利用涂纸法,测定了艾蒿提取物和4种馏分对甜菜夜蛾产卵的忌避特性和抑制特性。结果表明:甜菜夜蛾雌成虫对相同浓度(10 mg/mL)提取物和馏分的触角反应存在很大差异,对丙酮馏分的反应最强烈,电位值为9.632±1.054 mV,其次为乙酸乙酯和苯馏分,以乙醇馏分的反应最弱。提取物和不同馏分对甜菜夜蛾的产卵忌避作用存在很大差异,丙酮馏分、乙酸乙酯馏分和提取物都具有一定的忌避作用,而且随浓度上升而增强,其中以丙酮馏分的忌避作用最强,10 mg/mL的忌避率达到49.0%。不同浓度处理时,都以丙酮馏分和乙酸乙酯馏分的产卵抑制作用最强,且随浓度上升而增强,10 mg/mL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2.16%和68.95%;较高浓度(5 mg/mL和10 mg/mL)时,提取物、苯馏分和乙醇馏分也具有一定的产卵抑制作用。
2003, 5(2): 64-68.
摘要:
研究了46%莎阔丹(40%灭草松+6%2甲4氯)水剂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建立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莎阔丹在稻田水、土壤、鲜植株、糙米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均大于80%。在稻田水中灭草松的半衰期为0.6~1.3 d,2甲4氯的半衰期为0.9~1.3 d;土壤中灭草松半衰期为1.5~1.9 d,2甲4氯半衰期为4.3~6.9 d;在水稻鲜植株中灭草松半衰期为1.0~1.3 d,2甲4氯半衰期为2.4~2.6 d,降解较快。收获期土壤和水稻籽粒中灭草松和2甲4氯的残留量均低于各自MRL值。
研究了46%莎阔丹(40%灭草松+6%2甲4氯)水剂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建立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莎阔丹在稻田水、土壤、鲜植株、糙米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均大于80%。在稻田水中灭草松的半衰期为0.6~1.3 d,2甲4氯的半衰期为0.9~1.3 d;土壤中灭草松半衰期为1.5~1.9 d,2甲4氯半衰期为4.3~6.9 d;在水稻鲜植株中灭草松半衰期为1.0~1.3 d,2甲4氯半衰期为2.4~2.6 d,降解较快。收获期土壤和水稻籽粒中灭草松和2甲4氯的残留量均低于各自MRL值。
2003, 5(2): 69-78.
摘要:
研究了不同处理土壤中结合态甲磺隆残留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下,土壤中甲磺隆结合态残留物的生态效应仍不容忽视,其对土壤细菌、真菌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而对土壤放线菌却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高达100%,至培养结束时(84 d)放线菌数量还未恢复到对照水平。但微生物反应程度在不同土壤、氮素水平及培养时间上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尤其是放线菌可作为评价甲磺隆除草剂残留污染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敏感指标。外源氮素(尿素)的添加,既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能缓减结合态农药残留物对土壤放线菌的毒害效应。
研究了不同处理土壤中结合态甲磺隆残留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下,土壤中甲磺隆结合态残留物的生态效应仍不容忽视,其对土壤细菌、真菌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而对土壤放线菌却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高达100%,至培养结束时(84 d)放线菌数量还未恢复到对照水平。但微生物反应程度在不同土壤、氮素水平及培养时间上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尤其是放线菌可作为评价甲磺隆除草剂残留污染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敏感指标。外源氮素(尿素)的添加,既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能缓减结合态农药残留物对土壤放线菌的毒害效应。
2003, 5(2): 79-84.
摘要: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及其C/N比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生物学指标。研究了除草剂莠去津污染土壤(每kg土壤中含莠去津10 mg)中分别添加3种不同有机物料(腐熟猪粪、水稻秸秆和紫云英,用量均为每1 kg土壤中加入有机物料10 g)对上述生物学指标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莠去津污染土壤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及其C/N比率均明显降低;加入有机物料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及其C/N比率均显著增加,增加幅度与加入有机物料的组成和生物特性有关,依次为腐熟猪粪>紫云英>水稻秸秆。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及其C/N比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生物学指标。研究了除草剂莠去津污染土壤(每kg土壤中含莠去津10 mg)中分别添加3种不同有机物料(腐熟猪粪、水稻秸秆和紫云英,用量均为每1 kg土壤中加入有机物料10 g)对上述生物学指标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莠去津污染土壤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及其C/N比率均明显降低;加入有机物料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及其C/N比率均显著增加,增加幅度与加入有机物料的组成和生物特性有关,依次为腐熟猪粪>紫云英>水稻秸秆。
2003, 5(2): 85-89.
摘要:
为探讨印楝素作为鱼用杀寄生虫药物开发的可能性,选用ISO推荐的斑马鱼Brochydaino rerio为试材研究了印楝素对鱼的急性毒性。印楝素对斑马鱼48 h和96 h的LC50值分别为41.9和23.3 mg/L,属中低毒鱼药。采用安全系数0.1,印楝素对鱼的安全浓度为≤2.3 mg/L。采用鲤鱼Cyprinus carpio Linn.鱼种为试材,研究了印楝素对鲤鱼外周血细胞微核产生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印楝素不会诱导鲤鱼外周血细胞染色体突变产生微核,可认为其对养殖鱼类没有致突变性。在研究了印楝素对鱼类安全性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鱼类寄生虫病——车轮虫病Trichodina sp.的防治,在鱼的安全浓度范围内,印楝素对车轮虫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且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印楝素具有较好的鱼用杀虫药物开发前景。
为探讨印楝素作为鱼用杀寄生虫药物开发的可能性,选用ISO推荐的斑马鱼Brochydaino rerio为试材研究了印楝素对鱼的急性毒性。印楝素对斑马鱼48 h和96 h的LC50值分别为41.9和23.3 mg/L,属中低毒鱼药。采用安全系数0.1,印楝素对鱼的安全浓度为≤2.3 mg/L。采用鲤鱼Cyprinus carpio Linn.鱼种为试材,研究了印楝素对鲤鱼外周血细胞微核产生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印楝素不会诱导鲤鱼外周血细胞染色体突变产生微核,可认为其对养殖鱼类没有致突变性。在研究了印楝素对鱼类安全性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鱼类寄生虫病——车轮虫病Trichodina sp.的防治,在鱼的安全浓度范围内,印楝素对车轮虫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且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印楝素具有较好的鱼用杀虫药物开发前景。
2003, 5(2): 90-93.
摘要:
采用系统溶剂对南欧丹参Salvia sclarea L.花进行提取,以孢子萌发试验法、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盆栽试验系统测定了粗提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石油醚为提取南欧丹参花活性成分的最佳溶剂。石油醚提取物在离体条件下能显著抑制多种供试真菌菌丝的生长,其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EC50值为77.20 μg/mL;对盆栽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的防护效果为94.94%,治疗效果为84.21%。
采用系统溶剂对南欧丹参Salvia sclarea L.花进行提取,以孢子萌发试验法、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盆栽试验系统测定了粗提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石油醚为提取南欧丹参花活性成分的最佳溶剂。石油醚提取物在离体条件下能显著抑制多种供试真菌菌丝的生长,其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EC50值为77.20 μg/mL;对盆栽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的防护效果为94.94%,治疗效果为84.21%。
2003, 5(2): 94-96.
摘要:
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辣椒碱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良好的防治效果。辣椒碱与阿维菌素或三唑磷复配增效作用明显。其中,辣椒碱与阿维菌素按1∶2(质量比,下同)复配,共毒系数达到185;与三唑磷按1∶10复配,共毒系数为362。而辣椒碱与高效氯氰菊酯按1∶5、1∶10及1∶20复配,共毒系数分别为42、42和71,拮抗作用明显。
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辣椒碱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良好的防治效果。辣椒碱与阿维菌素或三唑磷复配增效作用明显。其中,辣椒碱与阿维菌素按1∶2(质量比,下同)复配,共毒系数达到185;与三唑磷按1∶10复配,共毒系数为362。而辣椒碱与高效氯氰菊酯按1∶5、1∶10及1∶20复配,共毒系数分别为42、42和71,拮抗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