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5卷 第3期
2003, 5(3): 1-8.
摘要:
综述了细胞色素P450s酶系催化的单加氧反应机理,细胞色素P450s酶系在酰胺类、三氮苯类、磺酰脲类、脲类、苯氧羧酸类等除草剂的活性或降解代谢中的催化反应。讨论了研究细胞色素P450s酶系代谢作用在除草剂选择性、抗药性机理,抗除草剂作物的培育以及除草剂安全剂的解毒机理等方面的意义。
综述了细胞色素P450s酶系催化的单加氧反应机理,细胞色素P450s酶系在酰胺类、三氮苯类、磺酰脲类、脲类、苯氧羧酸类等除草剂的活性或降解代谢中的催化反应。讨论了研究细胞色素P450s酶系代谢作用在除草剂选择性、抗药性机理,抗除草剂作物的培育以及除草剂安全剂的解毒机理等方面的意义。
2003, 5(3): 9-15.
摘要:
综述了除草剂安全剂对作物中参与除草剂解毒作用的酶以及作为除草剂作用靶标位点酶水平与活性的影响。安全剂能增强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活性,诱导P450在除草剂降解中的作用;增加作物体内谷胱甘肽的含量,从而促进除草剂与谷胱甘肽的轭合而发挥解毒作用;降低由于除草剂对乙酰乳酸合成酶的抑制作用而引起的植物毒性等。
综述了除草剂安全剂对作物中参与除草剂解毒作用的酶以及作为除草剂作用靶标位点酶水平与活性的影响。安全剂能增强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活性,诱导P450在除草剂降解中的作用;增加作物体内谷胱甘肽的含量,从而促进除草剂与谷胱甘肽的轭合而发挥解毒作用;降低由于除草剂对乙酰乳酸合成酶的抑制作用而引起的植物毒性等。
2003, 5(3): 16-23.
摘要:
HNPC-C9908[2-(4-甲氧基-6-甲硫基嘧啶-2-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磺酰基苯甲酸甲酯]是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磺酰脲类除草剂,主要用于小麦田各种阔叶杂草和一些禾本科杂草的防除。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Chick为对象, 研究了HNPC-C9908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理。实验结果表明,HNPC-C9908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具有明显影响,在低浓度(1 mg/L)时具有刺激藻细胞生长的作用,高浓度(>25 mg/L)时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96 h-EC50值为29.12 mg/L。参照国家有关建议评价标准, HNPC-C9908对蛋白核小球藻属于低毒。同时,HNPC-C9908对蛋白核小球藻叶绿素含量也有影响。藻细胞叶绿素含量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在HNPC-C9908作用下,蛋白核小球藻细胞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两种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关键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有明显的变化,低浓度时表现出应激性上升,而高浓度时明显受到抑制,其对藻细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和POD活性的96 h-IC50值分别为26.27、15.25和13.76 mg/L, 说明SOD和POD活性的降低是HNPC-C9908的存在使蛋白核小球藻产生过量活性氧自由基进而引起膜脂过氧化及细胞膜伤害的原因之一。
HNPC-C9908[2-(4-甲氧基-6-甲硫基嘧啶-2-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磺酰基苯甲酸甲酯]是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磺酰脲类除草剂,主要用于小麦田各种阔叶杂草和一些禾本科杂草的防除。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Chick为对象, 研究了HNPC-C9908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理。实验结果表明,HNPC-C9908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具有明显影响,在低浓度(1 mg/L)时具有刺激藻细胞生长的作用,高浓度(>25 mg/L)时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96 h-EC50值为29.12 mg/L。参照国家有关建议评价标准, HNPC-C9908对蛋白核小球藻属于低毒。同时,HNPC-C9908对蛋白核小球藻叶绿素含量也有影响。藻细胞叶绿素含量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在HNPC-C9908作用下,蛋白核小球藻细胞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两种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关键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有明显的变化,低浓度时表现出应激性上升,而高浓度时明显受到抑制,其对藻细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和POD活性的96 h-IC50值分别为26.27、15.25和13.76 mg/L, 说明SOD和POD活性的降低是HNPC-C9908的存在使蛋白核小球藻产生过量活性氧自由基进而引起膜脂过氧化及细胞膜伤害的原因之一。
2003, 5(3): 24-30.
摘要:
实验室条件下系统研究了磷化氢(PH3)对储物害虫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卵、各龄若虫和成虫的致死作用,并选用PH3间歇熏蒸以及PH3与气调交替处理等措施对嗜卷书虱进行处理,比较了不同处理措施对嗜卷书虱种群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PH3熏蒸处理对嗜卷书虱各虫态有不同的致死效果。对卵而言,24、72和120 h熏蒸处理的LC50分别为0.137、0.045和0.035 mg/L;而24 h熏蒸处理对若虫的LC50在4.285~7.364 μg/L之间,对成虫的LC50为20.404 μg/L;采用25 μg/L的PH3进行24 h熏蒸处理,间隔10 d后再分别进行第2次和第3次熏蒸处理,可以完全控制嗜卷书虱的发生。采用PH3 (12 μg/L)和气调(体积比例为35% CO2,1% O2,64% N2)交替处理能够延缓嗜卷书虱种群抗性的发展,交替处理3~5次可以完全控制嗜卷书虱的发生。
实验室条件下系统研究了磷化氢(PH3)对储物害虫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卵、各龄若虫和成虫的致死作用,并选用PH3间歇熏蒸以及PH3与气调交替处理等措施对嗜卷书虱进行处理,比较了不同处理措施对嗜卷书虱种群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PH3熏蒸处理对嗜卷书虱各虫态有不同的致死效果。对卵而言,24、72和120 h熏蒸处理的LC50分别为0.137、0.045和0.035 mg/L;而24 h熏蒸处理对若虫的LC50在4.285~7.364 μg/L之间,对成虫的LC50为20.404 μg/L;采用25 μg/L的PH3进行24 h熏蒸处理,间隔10 d后再分别进行第2次和第3次熏蒸处理,可以完全控制嗜卷书虱的发生。采用PH3 (12 μg/L)和气调(体积比例为35% CO2,1% O2,64% N2)交替处理能够延缓嗜卷书虱种群抗性的发展,交替处理3~5次可以完全控制嗜卷书虱的发生。
2003, 5(3): 31-38.
摘要:
对甜菜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能显著降低其初孵幼虫的存活率、成虫的产卵量和成虫寿命。经6.25 μg/mL药液处理的卵,其初孵幼虫存活率仅为7.48%,而对照则为76.72%;取食12.50 μg/L药液的成虫,其产卵量和成虫寿命仅为取食蜂蜜水的1/6和1/2.5。随虫龄的增加,甜菜夜蛾幼虫对多杀菌素的敏感性显著降低,3龄、4龄幼虫的敏感性仅为2龄幼虫的1/9和1/16,且增效剂氧化胡椒基丁醚(PBO)与磷酸三苯酯(TPP)表皮点滴处理不表现增效作用。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卵的孵化率、蛹重以及蛹的羽化率没有明显影响。亚致死剂量处理3龄幼虫后,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主要保护酶系的活性在处理后0~24 h与对照差异不明显,保护酶系与甜菜夜蛾对多杀菌素敏感性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对甜菜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能显著降低其初孵幼虫的存活率、成虫的产卵量和成虫寿命。经6.25 μg/mL药液处理的卵,其初孵幼虫存活率仅为7.48%,而对照则为76.72%;取食12.50 μg/L药液的成虫,其产卵量和成虫寿命仅为取食蜂蜜水的1/6和1/2.5。随虫龄的增加,甜菜夜蛾幼虫对多杀菌素的敏感性显著降低,3龄、4龄幼虫的敏感性仅为2龄幼虫的1/9和1/16,且增效剂氧化胡椒基丁醚(PBO)与磷酸三苯酯(TPP)表皮点滴处理不表现增效作用。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卵的孵化率、蛹重以及蛹的羽化率没有明显影响。亚致死剂量处理3龄幼虫后,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主要保护酶系的活性在处理后0~24 h与对照差异不明显,保护酶系与甜菜夜蛾对多杀菌素敏感性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2003, 5(3): 39-44.
摘要:
采用离体平皿法对来自新疆等4个省区的14个西瓜品种进行种子带菌检测、分离纯化和鉴定,并测定了7种杀菌剂和1种种衣剂对种子带菌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p.和镰孢属Fusarium spp.;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为青霉属、根霉属和曲霉属;不同品种之间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种子内部寄藏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种壳带菌率一般高于种仁带菌率。15% FDDF ·霜·福悬浮种衣剂、福美双和代森锰锌对种子带菌消毒效果优于多菌灵、敌磺钠、 FDDF 霉灵、拌种灵和甲霜灵。
采用离体平皿法对来自新疆等4个省区的14个西瓜品种进行种子带菌检测、分离纯化和鉴定,并测定了7种杀菌剂和1种种衣剂对种子带菌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p.和镰孢属Fusarium spp.;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为青霉属、根霉属和曲霉属;不同品种之间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种子内部寄藏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种壳带菌率一般高于种仁带菌率。15% FDDF ·霜·福悬浮种衣剂、福美双和代森锰锌对种子带菌消毒效果优于多菌灵、敌磺钠、 FDDF 霉灵、拌种灵和甲霜灵。
2003, 5(3): 45-49.
摘要: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精甲霜灵、外消旋体甲霜灵及其混配药剂对掘氏疫霉菌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的杀菌毒力。应用不同药剂浓度的白云豆液体和固体带毒培养基培养法及玻璃纸培养法测定甲霜灵、精甲霜灵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囊萌发和游动孢子产生的影响,采用电导法测定药剂对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精甲霜灵和外消旋体甲霜灵对掘氏疫霉菌的EC50值分别为0.129 μg/mL和0.427 μg/mL;两者分别与代森锰锌按照质量比5∶48的配比混配,共毒系数分别为101.6和95.9,对防治由掘氏疫霉菌引起的西瓜疫病具有加和作用。甲霜灵和精甲霜灵对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囊的产生都有很高的抑制活性,当药剂浓度为0.3~0.7 μg/mL时,精甲霜灵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39.28%~84.39%,明显优于甲霜灵的28.36%~66.56%。药剂浓度为30.0~70.0 μg/mL时, 精甲霜灵对孢子囊产生的抑制率为42.7%~98.3%,优于甲霜灵的25.1%~89.5%。两种药剂对孢子囊的萌发没有明显影响;精甲霜灵对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高于甲霜灵。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精甲霜灵、外消旋体甲霜灵及其混配药剂对掘氏疫霉菌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的杀菌毒力。应用不同药剂浓度的白云豆液体和固体带毒培养基培养法及玻璃纸培养法测定甲霜灵、精甲霜灵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囊萌发和游动孢子产生的影响,采用电导法测定药剂对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精甲霜灵和外消旋体甲霜灵对掘氏疫霉菌的EC50值分别为0.129 μg/mL和0.427 μg/mL;两者分别与代森锰锌按照质量比5∶48的配比混配,共毒系数分别为101.6和95.9,对防治由掘氏疫霉菌引起的西瓜疫病具有加和作用。甲霜灵和精甲霜灵对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囊的产生都有很高的抑制活性,当药剂浓度为0.3~0.7 μg/mL时,精甲霜灵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39.28%~84.39%,明显优于甲霜灵的28.36%~66.56%。药剂浓度为30.0~70.0 μg/mL时, 精甲霜灵对孢子囊产生的抑制率为42.7%~98.3%,优于甲霜灵的25.1%~89.5%。两种药剂对孢子囊的萌发没有明显影响;精甲霜灵对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高于甲霜灵。
2003, 5(3): 50-54.
摘要:
在温室大棚用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三唑酮等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 10%苯醚甲环唑WG、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40%氟硅唑EC、20%三唑酮EC、12.5%腈菌唑EC的田间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和三唑酮的持效期约为18 d,而腈菌唑的持效期较短,约为7 d。10%苯醚甲环唑WG在360~900 g/hm2用量时不影响草莓长势,而氟硅唑225 mL/hm2和三唑酮300~450 mL/hm2用量时则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草莓的生长。
在温室大棚用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三唑酮等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 10%苯醚甲环唑WG、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40%氟硅唑EC、20%三唑酮EC、12.5%腈菌唑EC的田间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和三唑酮的持效期约为18 d,而腈菌唑的持效期较短,约为7 d。10%苯醚甲环唑WG在360~900 g/hm2用量时不影响草莓长势,而氟硅唑225 mL/hm2和三唑酮300~450 mL/hm2用量时则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草莓的生长。
2003, 5(3): 55-58.
摘要:
以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为测试植物,研究了施药后降雨和助剂对咪唑乙烟酸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咪唑乙烟酸有较好的耐雨性,药后2 h内无降雨,可保持相当的防效,药后4~8 h内无降雨,与无降雨的没有显著差异。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明显提高咪唑乙烟酸的除草活性。其中增效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AM-100>PPJ-15>OP-10>SDP,咪唑乙烟酸的IC50值分别比未加助剂处理的下降了33.6%、35.4%、29.5%和17.1%。咪唑乙烟酸的用量越低,助剂的增效作用越明显。
以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为测试植物,研究了施药后降雨和助剂对咪唑乙烟酸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咪唑乙烟酸有较好的耐雨性,药后2 h内无降雨,可保持相当的防效,药后4~8 h内无降雨,与无降雨的没有显著差异。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明显提高咪唑乙烟酸的除草活性。其中增效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AM-100>PPJ-15>OP-10>SDP,咪唑乙烟酸的IC50值分别比未加助剂处理的下降了33.6%、35.4%、29.5%和17.1%。咪唑乙烟酸的用量越低,助剂的增效作用越明显。
2003, 5(3): 59-64.
摘要:
研究了两种β-环糊精的衍生物甲基-β-环糊精(MCD)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CD)对甲基对硫磷的增溶作用和对紫外光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MCD和HPCD能增强甲基对硫磷的水溶性,在25℃下,20 g/L的MCD和HPCD溶液中,甲基对硫磷溶解度比在纯水中分别提高了21.91和17.92倍;另外,3 g/L、6 g/L MCD和HPCD分别处理的甲基对硫磷,其光降解速率分别加快了4.87~6.85倍。增溶作用和光敏效应主要是由于MCD和HPCD与甲基对硫磷形成包合物引起的。
研究了两种β-环糊精的衍生物甲基-β-环糊精(MCD)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CD)对甲基对硫磷的增溶作用和对紫外光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MCD和HPCD能增强甲基对硫磷的水溶性,在25℃下,20 g/L的MCD和HPCD溶液中,甲基对硫磷溶解度比在纯水中分别提高了21.91和17.92倍;另外,3 g/L、6 g/L MCD和HPCD分别处理的甲基对硫磷,其光降解速率分别加快了4.87~6.85倍。增溶作用和光敏效应主要是由于MCD和HPCD与甲基对硫磷形成包合物引起的。
2003, 5(3): 65-70.
摘要:
以紫外光(254 nm)为光源,研究了氰氟草酯及其活性代谢产物氰氟草酸(ACID)在不同水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结果表明:氰氟草酯及ACID在pH 5.0的缓冲溶液和pH 6.8的去离子水中易发生光解,丙酮的存在对氰氟草酯及ACID的光解有延缓作用。通过GC-MS和HPLC鉴定了氰氟草酯及ACID光解后的部分产物,从而推测了其可能的光解途径。
以紫外光(254 nm)为光源,研究了氰氟草酯及其活性代谢产物氰氟草酸(ACID)在不同水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结果表明:氰氟草酯及ACID在pH 5.0的缓冲溶液和pH 6.8的去离子水中易发生光解,丙酮的存在对氰氟草酯及ACID的光解有延缓作用。通过GC-MS和HPLC鉴定了氰氟草酯及ACID光解后的部分产物,从而推测了其可能的光解途径。
2003, 5(3): 71-75.
摘要:
用PEG2000双水相萃取、 DEAE-Sephadex A-50和Sephadex G-200方法分离纯化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脑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 并制备了兔抗麦穗鱼脑AChE抗血清。用兔抗麦穗鱼脑AChE抗体连接抗原, 建立了定量分析麦穗鱼脑AChE的间接非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Indirect and non-competitive ELISA), 此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 适用于定量检测。该方法的建立有利于AChE在环境科学和农药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用PEG2000双水相萃取、 DEAE-Sephadex A-50和Sephadex G-200方法分离纯化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脑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 并制备了兔抗麦穗鱼脑AChE抗血清。用兔抗麦穗鱼脑AChE抗体连接抗原, 建立了定量分析麦穗鱼脑AChE的间接非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Indirect and non-competitive ELISA), 此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 适用于定量检测。该方法的建立有利于AChE在环境科学和农药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2003, 5(3): 76-79.
摘要:
研究了典型光活化毒素α-三噻吩(简称α-T)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影响。结果表明:近紫外光照(300~400 nm)对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幼虫GSTs活性无显著影响,但两种昆虫GSTs对α-T的反应不同。无光照条件下,α-T对亚洲玉米螟离体GSTs活性没有影响,而高浓度α-T能抑制棉铃虫离体GSTs活性;高剂量α-T可使两种昆虫活体GSTs活性升高。光照条件下,高浓度和高剂量α-T抑制棉铃虫GSTs活性,而不影响亚洲玉米螟离体GSTs活性,但低剂量α-T抑制其活体活性,而高剂量α-T则诱导其活性增加。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GSTs对α-T反应的差异,可能与它们对药剂的敏感性以及药剂在两者体内的穿透、运转、贮藏、代谢等生理特性上的差异有关。
研究了典型光活化毒素α-三噻吩(简称α-T)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影响。结果表明:近紫外光照(300~400 nm)对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幼虫GSTs活性无显著影响,但两种昆虫GSTs对α-T的反应不同。无光照条件下,α-T对亚洲玉米螟离体GSTs活性没有影响,而高浓度α-T能抑制棉铃虫离体GSTs活性;高剂量α-T可使两种昆虫活体GSTs活性升高。光照条件下,高浓度和高剂量α-T抑制棉铃虫GSTs活性,而不影响亚洲玉米螟离体GSTs活性,但低剂量α-T抑制其活体活性,而高剂量α-T则诱导其活性增加。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GSTs对α-T反应的差异,可能与它们对药剂的敏感性以及药剂在两者体内的穿透、运转、贮藏、代谢等生理特性上的差异有关。
2003, 5(3): 80-84.
摘要:
戊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具有极高的抑菌作用,EC50值仅为0.048 9 μg/mL。经戊唑醇处理后,小麦纹枯病菌除菌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外,致病力亦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明显减弱。戊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的菌核萌发无抑制作用,但对菌体的线性生长有强烈的抑制活性。菌体经戊唑醇处理后,发生电解质渗漏。
戊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具有极高的抑菌作用,EC50值仅为0.048 9 μg/mL。经戊唑醇处理后,小麦纹枯病菌除菌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外,致病力亦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明显减弱。戊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的菌核萌发无抑制作用,但对菌体的线性生长有强烈的抑制活性。菌体经戊唑醇处理后,发生电解质渗漏。
2003, 5(3): 85-88.
摘要: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卵的孵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小,20 mg/L药液浸卵后,卵孵化抑制率为43.11%。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1~2龄幼虫的毒力很高,3龄后随着虫龄的增大,甜菜夜蛾对溴虫腈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室内钵栽试验表明,20 mg/L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减退率在91.43%~100%之间,持效期15 d以上。田间试验表明,溴虫腈对甜菜夜蛾有优异的防治效果,每公顷施用5%溴虫腈EC 1 200 mL,防治效果在95%以上,持效期为20 d。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卵的孵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小,20 mg/L药液浸卵后,卵孵化抑制率为43.11%。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1~2龄幼虫的毒力很高,3龄后随着虫龄的增大,甜菜夜蛾对溴虫腈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室内钵栽试验表明,20 mg/L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减退率在91.43%~100%之间,持效期15 d以上。田间试验表明,溴虫腈对甜菜夜蛾有优异的防治效果,每公顷施用5%溴虫腈EC 1 200 mL,防治效果在95%以上,持效期为20 d。
2003, 5(3): 89-93.
摘要:
对20种植物的杀虫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并对有效植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结果表明: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和乌桕Sapium sebiferum两种植物的提取液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5龄幼虫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供饲叶碟24 h后的拒食率分别为95.22%和87.12%;48 h后的拒食率分别为89.64%和79.85%;7 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2.56%和54.62%。水仙鳞茎甲醇提取液(简称NTME)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大豆毒蛾Dasychira locuples和枇杷黄毛虫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 Hempson也有非常强的拒食活性。水仙鳞茎中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相中,浓度为3.0 mg/mL时,对小菜蛾3龄幼虫24 h和48 h后的拒食率分别为94.89%和89.78%。
对20种植物的杀虫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并对有效植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结果表明: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和乌桕Sapium sebiferum两种植物的提取液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5龄幼虫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供饲叶碟24 h后的拒食率分别为95.22%和87.12%;48 h后的拒食率分别为89.64%和79.85%;7 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2.56%和54.62%。水仙鳞茎甲醇提取液(简称NTME)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大豆毒蛾Dasychira locuples和枇杷黄毛虫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 Hempson也有非常强的拒食活性。水仙鳞茎中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相中,浓度为3.0 mg/mL时,对小菜蛾3龄幼虫24 h和48 h后的拒食率分别为94.89%和89.78%。
2003, 5(3): 94-96.
摘要:
1.0 mg/L和5.0 mg/L多菌灵盐酸盐溶液处理灰霉病菌多菌灵敏感菌株和抗性菌丝体,用电导仪测定溶液电导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敏感菌株存在时,多菌灵盐酸盐溶液2 h后的电导率显著降低,而抗性菌株存在的溶液中电导率则未见下降。
1.0 mg/L和5.0 mg/L多菌灵盐酸盐溶液处理灰霉病菌多菌灵敏感菌株和抗性菌丝体,用电导仪测定溶液电导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敏感菌株存在时,多菌灵盐酸盐溶液2 h后的电导率显著降低,而抗性菌株存在的溶液中电导率则未见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