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5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研究进展
彭浩, 贺红武
2003, 5(4): 1-8.
摘要:
概述了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类除草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八氢番茄红素去饱和酶(phytoene desaturase, PD酶)抑制剂的结构-活性关系。简要介绍了进入商品化开发应用的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类除草剂品种以及它们的除草活性。
免疫亲合色谱及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邵秀金, 刘曙照, 冯大和, 钱传范
2003, 5(4): 9-14.
摘要:
免疫亲合色谱可用于复杂样本中微量目标分析物的选择性分离富集。综述了免疫亲合色谱的基本原理、方法的建立过程(包括抗体的制备、固相基质的筛选、抗体与基质的偶联、免疫亲合色谱条件的优化)、免疫亲合色谱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吡丙醚和烯虫酯对嗜卷书虱控制作用的研究
丁伟, Eli HAAYA, 王进军, 赵志模, 陶卉英
2003, 5(4): 15-22.
摘要:
采用饲料混毒法系统测定了吡丙醚和烯虫酯两种昆虫生长调节剂(IGRs)对重要的储藏物害虫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adonnel若虫和成虫的致死作用,对若虫发育情况、成虫繁殖力和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吡丙醚和烯虫酯10 mg/kg的混毒饲料饲喂嗜卷书虱2龄幼虫49 d后,若虫的死亡率分别为80.00%和31.11%;取食20、10和5 mg/kg吡丙醚的若虫最长存活天数分别为71.0、98.2和116.4 d,而对照仅11.3 d即全部羽化为成虫;取食20 mg/kg以下烯虫酯混毒饲料的若虫一部分仍可羽化成成虫,而且成虫仍可繁殖后代;取食吡丙醚混毒饲料的若虫,60 d后存活下来的若虫大多以超龄若虫的形式存在,而取食烯虫酯的若虫则很少出现超龄若虫。成虫取食烯虫酯(200 mg/kg)和吡丙醚(40 mg/kg)混毒饲料后7 d,死亡率分别为26.67%和23.33%,成虫产卵量分别是对照的39.77%和26.13%,产卵后15 d,卵的孵化率分别是65.71%和8.69%,而对照仅为93.18%。该项研究表明,采用40 mg/kg吡丙醚和200 mg/kg的烯虫酯对嗜卷书虱虫口数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朱砂叶螨的抗药性选育及其解毒酶活性研究
何林, 谭仕禄, 曹小芳, 赵志模, 邓新平, 王进军
2003, 5(4): 23-29.
摘要:
在室内模拟田间药剂的选择压力,用阿维菌素和甲氰菊酯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进行逐代处理,以选育其抗药性品系。阿维菌素品系选育至42代,抗性增长到8.7倍,甲氰菊酯品系选育至40代,抗性增长到68.5倍。阿维菌素抗性品系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7、3.4和1.4倍,差异达显著水平。推测3种解毒酶活性显著升高是朱砂叶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甲氰菊酯抗性品系GSTs的活性为敏感品系的2.8倍,差异显著,表明该抗性品系的形成与GSTs活性增强有关。羧酸酯酶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朱砂叶螨阿维菌素抗性品系体内存在变构的羧酸酯酶。
番茄叶霉病菌对多菌灵、乙霉威及代森锰锌抗性检测
王美琴, 刘慧平, 韩巨才, 高俊明
2003, 5(4): 30-36.
摘要:
报道了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对多菌灵、乙霉威及代森锰锌的敏感性基线,以及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离体条件下,多菌灵、乙霉威及代森锰锌对番茄叶霉病菌敏感菌株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101、2.475、9.067 μg/mL;最低抑制浓度(MIC)值分别为0.5、5、50 μg/mL 。山西晋南地区番茄叶霉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抗性频率最高,分别达到97.4%、70.5%、98.7%;山西吕梁地区与太原地区相对较低,但该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抗性频率也都超过了30%。辽宁沈阳、山东寿光、河北保定番茄叶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均为100%;对乙霉威的抗性频率前两地为100%,保定为10%;对代森锰锌的抗性频率都超过90%。所有抗性菌株对多菌灵均属于高抗类型,抗性指数超过5000,测不出MIC值;对乙霉威有50%的高抗菌株,抗性指数在100以上;对代森锰锌各地均未发现高抗菌株,低抗和中抗菌株所占比例较大,其抗性指数集中在50左右。对多菌灵与乙霉威具有双重抗性的菌株占测试菌株总数的49.9%,并且首次在田间发现了对3种杀菌剂都具有抗性的番茄叶霉病菌多抗菌株。
阿维菌素和氟虫腈对粘虫的毒杀作用比较
马志卿, 陈安良, 冯俊涛, 李广泽, 张兴
2003, 5(4): 37-41.
摘要:
测试比较了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毒剂阿维菌素、氟虫腈对粘虫的生物活性及体内GABA和谷氨酸(Glu)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粘虫5龄幼虫的LD50为0.072 μg/头,而氟虫腈则为8.920 μg/头;阿维菌素的中毒症状分为麻痹期和死亡期,而氟虫腈的中毒症状可以明显地分为兴奋、痉挛、昏迷和死亡4个阶段。两种药剂均会造成试虫体内GABA和Glu代谢异常,其中阿维菌素可致Glu含量增加约1.8倍,使GABA的含量降低,在深度麻痹期仅为对照的71.3%;而氟虫腈可使Glu的含量先增加,在痉挛期达到对照的1.2倍,后降低至与对照同一水平,GABA则先保持不变,但粘虫昏迷后GABA含量降至对照的76.7%。
微量氯氰菊酯对家蚕的毒性
鲁兴萌, 周勤, 周金钱, 吴海平, 沈昱
2003, 5(4): 42-46.
摘要:
在桑园中喷施微量氯氰菊酯,用该桑叶连续喂饲2龄起蚕,调查一个龄期的死亡率。结果表明:喷施过1.08 μg/L氯氰菊酯的桑叶在经过63 d后,对家蚕依然存在致死作用;喷施过108.00 μg/L氯氰菊酯的桑园中,10 d后新生长桑叶未见对家蚕的致死作用。对家蚕3龄起蚕进行连续喂饲染毒桑叶的试验结果表明:0.11 ng/L氯氰菊酯将引起家蚕幼虫死亡率显著上升(P<0.05)和眠蚕体重显著下降(P<0.05);1.08 ng/L将引起幼虫死亡率的极显著上升(P<0.01),以及眠蚕体重和全茧量的极显著下降(P<0.01);10.80 ng/L将引起茧层率的极显著下降(P<0.01)。
植物生长调节剂DTA-6对花生产量、品质及其根系生理调控研究
张明才, 何钟佩, 田晓莉, 段留生, 王保民, 翟志席, 李召虎
2003, 5(4): 47-52.
摘要: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经过3年试验,研究了在花针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DTA-6对花生产量、品质及器官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比较,DTA-6可显著增加荚果和籽仁产量,表现在单株干物质增加,饱荚数、饱荚重和籽仁重显著提高,秕荚数显著减少;DTA-6对籽仁中含油量具有促进作用,而对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含量有降低的趋势;同时DTA-6提高了花生的根系活力和根系伤流量以及根系的吸收和合成能力,提高了花生的结瘤性和固氮能力。
甲磺隆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初步探索
汪海珍, 徐建民, 谢正苗
2003, 5(4): 53-58.
摘要:
以14C-甲磺隆为例,通过投加优选菌株青霉(Penicillium sp.)和发酵有机肥,研究了污染土壤中甲磺隆除草剂的生物修复。结果显示,加入优选菌株Penicillium sp.或有机肥对甲磺隆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是可行的,Penicillium sp.或有机肥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甲磺隆残留物的降解速率,并大大减少了土壤中结合态甲磺隆残留物的形成,甲磺隆的降解半衰期由162.3 d降至42.5~51.6 d,56 d时其结合残留率仅为1.1%~4.6%,而对照土壤中结合残留率仍达到35.6%。
目标因子分析-UV分光光度法对混用除草剂组分的同时测定
蔡喜运, 刘维屏, 李克斌, 许中坚, 徐冬梅
2003, 5(4): 59-64.
摘要:
采用目标因子分析技术并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建立了一种对混用除草剂的各组分不经分离进行同时测定的方法。参照均匀设计表配制9组不同浓度组合的混合物标准液,在200~230 nm波段(间隔3 nm)测10个波长点,再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测定未知样品的吸光度,将数据输入MATLAB目标因子分析程序,即可求得各组分含量。该方法对3种除草剂的回收率分别为氰草津99.30%~101.60%,异丙甲草胺97.97%~101.36%,莠去津97.30%~101.50%。3种除草剂回收率的标准偏差分别为氰草津1.06%、异丙甲草胺1.49%、莠去津1.88%,相对标准偏差 分别为氰草津1.05%、异丙甲草胺1.48%、莠去津1.89%。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因子分析方法对此类混用除草剂的同时测定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毒死蜱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吴慧明, 朱国念
2003, 5(4): 65-69.
摘要:
研究了不同浓度毒死蜱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毒死蜱处理土壤,其降解速率不同。10 mg/kg处理未灭菌土壤时的半衰期为79.2 d,100 mg/kg和1 000 mg/kg处理土壤时,半衰期分别为91.8 d和278 d;而灭菌土壤中毒死蜱的半衰期分别为未灭菌土的3~4倍,1 000 mg/kg药液处理灭菌土时毒死蜱的半衰期长达672.3 d。
噻虫嗪不同处理方法对烟粉虱的毒力及药效评价
吴青君, 徐宝云, 张友军, 朱国仁
2003, 5(4): 70-74.
摘要:
以烟粉虱为供试昆虫,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对噻虫嗪活性进行了综合评价。3种处理方法对烟粉虱若虫毒力测定的结果显示,正面施药法、叶柄包药棉法和浸叶法的最高浓度(125 mg/L,2 000倍液)对1、2龄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90%以上,浸叶法和叶柄包药棉法的效果优于正面施药法。噻虫嗪对烟粉虱成虫同样具有较高活性,内吸作用效果最好,其次为浸叶法,正面施药法最低。灌根和喷雾施药方法对烟粉虱的田间防效显著高于单叶施药和涂茎方法,药后1 d、3 d的防效均达到95%以上,灌根方法持效期可达14 d以上。上述结果表明,噻虫嗪的内吸传导作用最强,其次为触杀活性,并有一定的渗透性,在田间持效期长,在生产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施药方式,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植物提取物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影响
魏辉, 王前梁, 侯有明, 尤民生
2003, 5(4): 75-79.
摘要:
植物提取物对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的杀虫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处理48 h后,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假连翘Duranta repens、南洋楹Albizia falcataria、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番石榴Psidium guajava、荷花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的乙醇提取物对Bt的杀虫活性有显著增效作用; 小蜡Ligustrum sinense、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烟草Nicotiana tabacum、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 繁缕Stellaria media、光叶子花Bougainvillea glabra、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地肤Kochia scoparia的乙醇提取物对Bt杀虫活性有显著拮抗作用;其他植物提取物则没有显著影响。
细辛对黄胸散白蚁的毒效
莫建初, 张时妙, 滕立, 程家安
2003, 5(4): 80-84.
摘要:
为了开发新型白蚁预防药物,以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为试验对象,采用饲喂、驱避、毒土柱等方法,在室内测定了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粉对白蚁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细辛粉对黄胸散白蚁有较好的毒杀效果和较强的驱避活性;毒土柱试验结果表明,细辛粉对黄胸散白蚁有较好的阻杀作用。在白蚁防治方面细辛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温度对几种害虫和寄生蜂乙酰胆碱酯酶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
吴刚, 林勇文, 江树人
2003, 5(4): 85-87.
摘要:
田间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颈双缘姬蜂Diadromus collaris和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对敌敌畏的敏感度及AChE的Ki值远高于其寄主害虫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和菜缢管蚜Lipaphis erysimi。与对照(25℃)相比,高反应温度(37℃)可显著增高敌敌畏对所测试的5种昆虫AChE的抑制率,而低反应温度(5℃)对5种昆虫AChE的抑制率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高温对3种寄生蜂AChE的影响明显高于对2种寄主害虫AChE的影响。
我国南方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测定
李拥兵, 吴志华, 陈萱, 刘洪斌, 黄炳球
2003, 5(4): 88-92.
摘要:
用琼脂法对2000年和2001年采收的29个稗草生态型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广东花都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最为敏感,其抑制中浓度IC50是0.148 0 mg/L;湖南安乡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极为明显,2000年和2001年样本IC50值分别是7.458和13.80 mg/L,其相对抗性比分别为50.4和93.2;2000年采收的湖南常德稗草也对二氯喹啉酸表现出高抗,其相对抗性比值是4.47,黄梅、汉寿、常德(b)、高桥4地稗草也表现出抗性,其相对抗性比值分别为2.37、3.12、2.44和2.20;其他22个稗草生态型对二氯喹啉酸仍未表现出抗性。
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
田永清, 徐汉虹, 杨晓云, 张志祥, 江定心
2003, 5(4): 93-96.
摘要:
提出了一种可同时测定印楝素·阿维菌素乳油中印楝素和阿维菌素B1a的液相色谱法。该方法使用Hypersil ODS C18(250 mm×4 mm,5 μm)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印楝素λ 215 nm,阿维菌素B1a λ 240 nm),印楝素和阿维菌素B1a的回收率分别为97.5%~105.0% 和98.0%~107.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70%和1.60%,达到了简便、快速、准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