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7卷 第1期
2005, 7(1): 01-06.
摘要: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导致许多害虫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害虫对这些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乙酰胆碱酯酶 (AChE)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AChE敏感度下降。简要概述了AChE基因发生突变的昆虫种类,介绍了AChE基因突变对其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变构AChE的特性、AChE基因突变对适合度的影响以及AChE突变不同组合对抗性的影响。这些突变可为设计新颖的反抗性化合物开辟新的途径。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导致许多害虫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害虫对这些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乙酰胆碱酯酶 (AChE)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AChE敏感度下降。简要概述了AChE基因发生突变的昆虫种类,介绍了AChE基因突变对其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变构AChE的特性、AChE基因突变对适合度的影响以及AChE突变不同组合对抗性的影响。这些突变可为设计新颖的反抗性化合物开辟新的途径。
2005, 7(1): 07-13.
摘要:
β-氨基丁酸(BABA)作为一种结构简单的非蛋白质氨基酸,不仅具有广谱的诱导抗病活性,而且与多种化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植物化学诱抗剂。综述了BABA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特点、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及其代谢方式,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β-氨基丁酸(BABA)作为一种结构简单的非蛋白质氨基酸,不仅具有广谱的诱导抗病活性,而且与多种化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植物化学诱抗剂。综述了BABA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特点、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及其代谢方式,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5, 7(1): 14-18.
摘要:
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方法对28个间苯氧基苄醇肟醚和30个联苯苄醇肟醚化合物杀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分别研究了上述两类化合物及其综合的QSAR模型,3种QSAR模型都表明肟苯环对位取代基是影响化合物杀叶蝉活性的主要因素,其体积和电性增加有利于提高化合物的杀叶蝉活性。比较3种模型,还发现综合模型为最佳预测模型,其交叉验证系数R2cv=0.628,非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R2=0.971,标准偏差SE=0.109,F=133.84。用此模型预测了检验组10个化合物的 -lgLC50,结果满意。所得QSAR模型可为进一步合成更高活性的化合物提供指导。
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方法对28个间苯氧基苄醇肟醚和30个联苯苄醇肟醚化合物杀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分别研究了上述两类化合物及其综合的QSAR模型,3种QSAR模型都表明肟苯环对位取代基是影响化合物杀叶蝉活性的主要因素,其体积和电性增加有利于提高化合物的杀叶蝉活性。比较3种模型,还发现综合模型为最佳预测模型,其交叉验证系数R2cv=0.628,非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R2=0.971,标准偏差SE=0.109,F=133.84。用此模型预测了检验组10个化合物的 -lgLC50,结果满意。所得QSAR模型可为进一步合成更高活性的化合物提供指导。
2005, 7(1): 19-23.
摘要:
比较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抗氯氟氰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5龄幼虫中肠、脂肪体及体壁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结果表明,抗性和敏感品系不同组织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均为中肠>脂肪体>体壁,抗性品系中肠、脂肪体及体壁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分别是敏感品系的1.78、1.54及1.37倍。中肠微粒体甲氧试卤灵-O-脱甲基酶、乙氧试卤灵-O-脱乙基酶、乙氧香豆素-O-脱乙基酶、芳香基羟基化酶及艾氏剂环氧化酶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中肠5种酶的活性分别比敏感品系的酶活性提高1.33、1.73、1.40、1.51及1.30倍,说明甜菜夜蛾对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与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提高密切相关。
比较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抗氯氟氰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5龄幼虫中肠、脂肪体及体壁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结果表明,抗性和敏感品系不同组织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均为中肠>脂肪体>体壁,抗性品系中肠、脂肪体及体壁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分别是敏感品系的1.78、1.54及1.37倍。中肠微粒体甲氧试卤灵-O-脱甲基酶、乙氧试卤灵-O-脱乙基酶、乙氧香豆素-O-脱乙基酶、芳香基羟基化酶及艾氏剂环氧化酶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中肠5种酶的活性分别比敏感品系的酶活性提高1.33、1.73、1.40、1.51及1.30倍,说明甜菜夜蛾对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与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提高密切相关。
2005, 7(1): 24-28.
摘要:
以对多杀菌素高抗的小菜蛾纯合子品系作寄主饲养菜蛾绒茧蜂,用多杀菌素田间推荐使用浓度(25 mg/L)分别处理处于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绒茧蜂,其中卵期和幼虫期通过处理寄主幼虫间接处理,并测定该药剂对成虫的毒力,系统观察该杀虫剂对绒茧蜂各虫期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与对照相比,绒茧蜂卵期或幼虫期其寄主受药后,可导致蜂幼虫死于寄主体内或啮出寄主的过程中,使结茧化蛹率下降43% ~56%,成虫羽化率下降19% ~33%,成蜂雌性比下降11% ~25%,而成虫大小、寿命和寄生力未受显著影响;在蛹期受药使成虫羽化率下降10%,成蜂寿命缩短,但对成虫寄生力无显著影响;对成虫24 h的LC99为4.31 mg/L。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可进入寄主作用于其体内的蜂卵和幼虫,或直接作用于蜂蛹和成虫,从而对绒茧蜂各个虫态产生显著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尤以对成虫高毒。
以对多杀菌素高抗的小菜蛾纯合子品系作寄主饲养菜蛾绒茧蜂,用多杀菌素田间推荐使用浓度(25 mg/L)分别处理处于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绒茧蜂,其中卵期和幼虫期通过处理寄主幼虫间接处理,并测定该药剂对成虫的毒力,系统观察该杀虫剂对绒茧蜂各虫期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与对照相比,绒茧蜂卵期或幼虫期其寄主受药后,可导致蜂幼虫死于寄主体内或啮出寄主的过程中,使结茧化蛹率下降43% ~56%,成虫羽化率下降19% ~33%,成蜂雌性比下降11% ~25%,而成虫大小、寿命和寄生力未受显著影响;在蛹期受药使成虫羽化率下降10%,成蜂寿命缩短,但对成虫寄生力无显著影响;对成虫24 h的LC99为4.31 mg/L。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可进入寄主作用于其体内的蜂卵和幼虫,或直接作用于蜂蛹和成虫,从而对绒茧蜂各个虫态产生显著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尤以对成虫高毒。
2005, 7(1): 29-34.
摘要:
研究了从麻疯树种子中分离的麻疯树萜醇I对3龄家蚕的毒性及其对家蚕中肠蛋白酶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麻疯树萜醇I对家蚕无接触毒性,其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胃毒作用,处理后48、72和120 h的LC50值分别为0.579、0.220和0.158 mg/mL。家蚕对麻疯树萜醇I处理 叶片的取食量显著少于对照组,24 h和 48 h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0.160和0.145 mg/mL。 取食麻疯树萜醇I后,家蚕体重增长显著被抑制,这一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浓度效应,即随着处理浓度的增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取食麻疯树萜醇I还导致家蚕中肠蛋白酶的比活力随时间逐渐下降,48 h时最低,0.25、0.125及0.062 5 mg/mL处理组蛋白酶比活力分别仅为对照的32.94%、43.35%、71.45%;处理浓度越大,蛋白酶比活力越低。石蜡切片显示,麻疯树萜醇I主要影响了中肠细胞的组织结构,引起细胞从基底膜上脱落,细胞破裂,使脂肪体消融等。表明麻疯树萜醇I对消化系统的破坏是其导致试虫中毒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了从麻疯树种子中分离的麻疯树萜醇I对3龄家蚕的毒性及其对家蚕中肠蛋白酶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麻疯树萜醇I对家蚕无接触毒性,其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胃毒作用,处理后48、72和120 h的LC50值分别为0.579、0.220和0.158 mg/mL。家蚕对麻疯树萜醇I处理 叶片的取食量显著少于对照组,24 h和 48 h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0.160和0.145 mg/mL。 取食麻疯树萜醇I后,家蚕体重增长显著被抑制,这一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浓度效应,即随着处理浓度的增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取食麻疯树萜醇I还导致家蚕中肠蛋白酶的比活力随时间逐渐下降,48 h时最低,0.25、0.125及0.062 5 mg/mL处理组蛋白酶比活力分别仅为对照的32.94%、43.35%、71.45%;处理浓度越大,蛋白酶比活力越低。石蜡切片显示,麻疯树萜醇I主要影响了中肠细胞的组织结构,引起细胞从基底膜上脱落,细胞破裂,使脂肪体消融等。表明麻疯树萜醇I对消化系统的破坏是其导致试虫中毒的重要机制之一。
2005, 7(1): 35-39.
摘要:
拮抗细菌菌株BC98-I是从沤肥浸渍液中分离筛选到的一株对青椒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蜡质芽孢杆菌。菌含量为5.0×108 cfu/mL的该拮抗菌发酵液在平皿上对青椒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为91.7% ±0.5%;该发酵液经高温高压灭活后对青椒枯萎病菌仍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58.3% ±2.2%。经硫酸铵沉淀从发酵液中粗提到对青椒枯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蛋白粗提物,经孔碟法试验表明,浓度从5 ~60 mg/mL的粗提物对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达12 ~27 mm。显微观察显示:拮抗蛋白粗提物可造成青椒枯萎病菌菌丝异常;对孢子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短,部分芽管膨大形成大泡囊。该拮抗蛋白对热、蛋白酶、氯仿稳定;耐酸碱,对紫外线和离子强度部分敏感。
拮抗细菌菌株BC98-I是从沤肥浸渍液中分离筛选到的一株对青椒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蜡质芽孢杆菌。菌含量为5.0×108 cfu/mL的该拮抗菌发酵液在平皿上对青椒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为91.7% ±0.5%;该发酵液经高温高压灭活后对青椒枯萎病菌仍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58.3% ±2.2%。经硫酸铵沉淀从发酵液中粗提到对青椒枯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蛋白粗提物,经孔碟法试验表明,浓度从5 ~60 mg/mL的粗提物对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达12 ~27 mm。显微观察显示:拮抗蛋白粗提物可造成青椒枯萎病菌菌丝异常;对孢子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短,部分芽管膨大形成大泡囊。该拮抗蛋白对热、蛋白酶、氯仿稳定;耐酸碱,对紫外线和离子强度部分敏感。
2005, 7(1): 40-44.
摘要:
以室内毒力测定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在研究农药复配制剂过程中筛选并表征最佳配比的实用方法,适用于杀虫剂的二元复配配比研究。在室内以稻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4龄若虫为供试昆虫,对仲丁威和乐果混配进行了最佳配比的筛选和验证,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以室内毒力测定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在研究农药复配制剂过程中筛选并表征最佳配比的实用方法,适用于杀虫剂的二元复配配比研究。在室内以稻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4龄若虫为供试昆虫,对仲丁威和乐果混配进行了最佳配比的筛选和验证,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2005, 7(1): 45-48.
摘要:
利用 四氮唑嗅盐法(MTT法)和叶片浸渍法分别测定了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和阿维菌素对家蚕卵巢细胞(BmN)和家蚕活体(2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两种生测方法获得的毒力测定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毒死蜱和丁硫克百威对家蚕细胞和家蚕2龄幼虫的毒力差异均极显著。因此细胞的毒力测定尚不能替代昆虫活体测定。用MTT法测定了毒死蜱原药和乳油对家蚕卵巢细胞的毒力,结果表明同一杀虫剂的原药与制剂对细胞的毒力有较大差异。因此研究杀虫剂对离体细胞的毒力时,建议使用原药。
利用 四氮唑嗅盐法(MTT法)和叶片浸渍法分别测定了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和阿维菌素对家蚕卵巢细胞(BmN)和家蚕活体(2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两种生测方法获得的毒力测定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毒死蜱和丁硫克百威对家蚕细胞和家蚕2龄幼虫的毒力差异均极显著。因此细胞的毒力测定尚不能替代昆虫活体测定。用MTT法测定了毒死蜱原药和乳油对家蚕卵巢细胞的毒力,结果表明同一杀虫剂的原药与制剂对细胞的毒力有较大差异。因此研究杀虫剂对离体细胞的毒力时,建议使用原药。
2005, 7(1): 49-53.
摘要:
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用于测定异丙酯草醚(ZJ0702)在油菜籽和土壤中的残留量。添加浓度为0.1 ~5.0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3.9% ~94.7%,相对标准偏差<7.9 %,样本中异丙酯草醚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1 mg/kg。方法简单易行、干扰少、分离效果好、准确度和灵敏度高。将该方法应用于异丙酯草醚在油菜上的残留试验中,测得异丙酯草醚在杭州和昆明两地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4 d和46 d,收获时油菜籽中异丙酯草醚的残留量皆小于 0.1 mg/kg。
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用于测定异丙酯草醚(ZJ0702)在油菜籽和土壤中的残留量。添加浓度为0.1 ~5.0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3.9% ~94.7%,相对标准偏差<7.9 %,样本中异丙酯草醚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1 mg/kg。方法简单易行、干扰少、分离效果好、准确度和灵敏度高。将该方法应用于异丙酯草醚在油菜上的残留试验中,测得异丙酯草醚在杭州和昆明两地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4 d和46 d,收获时油菜籽中异丙酯草醚的残留量皆小于 0.1 mg/kg。
2005, 7(1): 54-58.
摘要: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GC-ECD)研究了杀菌剂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水稻中的总残留量检测方法。经简单净化后将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高温下与吡啶盐酸盐反应,转化为2,4,6-三氯苯酚进行测定。咪鲜胺在各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2.9% ~103.4%,变异系数在1.46% ~9.38%之间。残留动态研究表明,咪鲜胺在水稻苗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仅为3.4 d;到水稻收获时,在用166.6 mg/L浸种处理后的稻米和稻秆中分别检出了0.025和0.056 mg/kg的残留量,其他样本中均未检出咪鲜胺的残留。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GC-ECD)研究了杀菌剂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水稻中的总残留量检测方法。经简单净化后将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高温下与吡啶盐酸盐反应,转化为2,4,6-三氯苯酚进行测定。咪鲜胺在各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2.9% ~103.4%,变异系数在1.46% ~9.38%之间。残留动态研究表明,咪鲜胺在水稻苗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仅为3.4 d;到水稻收获时,在用166.6 mg/L浸种处理后的稻米和稻秆中分别检出了0.025和0.056 mg/kg的残留量,其他样本中均未检出咪鲜胺的残留。
2005, 7(1): 59-62.
摘要:
为了检测有机磷杀虫剂对鱼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 EC 3.1.1.7)的诱导,采用间接非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了三唑磷胁迫下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变化。当暴露浓度仅为0.1 μg /L时,三唑磷即对AChE产生诱导。由于存在诱导效应,三唑磷对酶活性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被酶蛋白含量的提高所掩盖。研究结果表明,以酶蛋白替代总蛋白来衡量粗酶液中AChE的活性,可以明显提高对有机磷胁迫作用的检测灵敏度。
为了检测有机磷杀虫剂对鱼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 EC 3.1.1.7)的诱导,采用间接非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了三唑磷胁迫下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变化。当暴露浓度仅为0.1 μg /L时,三唑磷即对AChE产生诱导。由于存在诱导效应,三唑磷对酶活性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被酶蛋白含量的提高所掩盖。研究结果表明,以酶蛋白替代总蛋白来衡量粗酶液中AChE的活性,可以明显提高对有机磷胁迫作用的检测灵敏度。
2005, 7(1): 63-68.
摘要:
微乳剂乳液稳定性是微乳剂制剂主要质量技术指标之一。从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有效成分质量分数等方面研究了对微乳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用光散射法测定了微乳剂分散相流体力学半径及分布,从微观水平探讨微乳剂的乳液稳定性机理。结果表明:对于某些微乳剂乳液不稳定的有效成分,采用混合溶剂是达到乳液稳定的有效途径;在微乳液粒径范围内,乳液稳定性与流体力学粒径分布密切相关;为了达到乳液稳定,必须调节表面活性剂系统的亲水性和亲油性使其达到平衡;限定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也有助于乳液稳定。
微乳剂乳液稳定性是微乳剂制剂主要质量技术指标之一。从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有效成分质量分数等方面研究了对微乳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用光散射法测定了微乳剂分散相流体力学半径及分布,从微观水平探讨微乳剂的乳液稳定性机理。结果表明:对于某些微乳剂乳液不稳定的有效成分,采用混合溶剂是达到乳液稳定的有效途径;在微乳液粒径范围内,乳液稳定性与流体力学粒径分布密切相关;为了达到乳液稳定,必须调节表面活性剂系统的亲水性和亲油性使其达到平衡;限定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也有助于乳液稳定。
2005, 7(1): 69-72.
摘要:
为了寻求新的含吡唑双杂环先导化合物,用4-取代-1-甲基-3-乙基-5-吡唑甲酰氯与3-甲基-5-吡唑酮、3-乙基-5-吡唑甲酸乙酯等含氮杂环反应得到了8个新的含吡唑环的双杂环类化合物。经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生物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25 μg/mL浓度下, 5d 对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的抑制率为45.6%;在500 μg/mL浓度下, 5c 对稻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死亡率为53.9%。
为了寻求新的含吡唑双杂环先导化合物,用4-取代-1-甲基-3-乙基-5-吡唑甲酰氯与3-甲基-5-吡唑酮、3-乙基-5-吡唑甲酸乙酯等含氮杂环反应得到了8个新的含吡唑环的双杂环类化合物。经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生物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25 μg/mL浓度下, 5d 对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的抑制率为45.6%;在500 μg/mL浓度下, 5c 对稻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死亡率为53.9%。
2005, 7(1): 73-76.
摘要:
为了寻求新的杀菌先导化合物,通过2-噻唑烷酮与氯甲酸酯的缩合反应得到11个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 5a ~5k), 其中10个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1H NMR、MS、IR和元素分析表征。初步离体杀菌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化合物较之母体2-噻唑烷酮具有更高的杀菌活性。在浓度为2 000 mg/L下,化合物 5c、5d、5e、5f、5g、5h、5i、5j 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抑制率为100%, 5i 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柑桔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和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
为了寻求新的杀菌先导化合物,通过2-噻唑烷酮与氯甲酸酯的缩合反应得到11个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 5a ~5k), 其中10个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1H NMR、MS、IR和元素分析表征。初步离体杀菌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化合物较之母体2-噻唑烷酮具有更高的杀菌活性。在浓度为2 000 mg/L下,化合物 5c、5d、5e、5f、5g、5h、5i、5j 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抑制率为100%, 5i 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柑桔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和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
2005, 7(1): 77-80.
摘要:
对两种新型 口 恶 二唑类化合物2-叔丁基- 4-氯-5- 口 恶 二唑)-甲氧基]-3(2H)哒嗪酮(HL-19)和2,5-二(5-氟-2,4-二氯苯基)-1,3,4 口 恶 二唑(HL-25)对蔬菜害虫的生物活性以及作用方式的差异性进行了室内比较和田间药效试验。HL-19主要抑制菜青虫Pieris rapae等6种鳞翅目害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几乎不杀死试虫,其中粘虫Mythimna separata对其最敏感,IC50为0.11 mmol/L;HL-19还具有一定的拒食作用,但拒食活性随试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且都稍低于同浓度印楝素,对粘虫和菜青虫的非选择性拒食活性达65%以上,对2龄粘虫的选择性拒食活性为2.43 μg/cm2。HL-25能够杀死试虫,但作用速度亦较慢,无拒食活性,粘虫对其亦最敏感,LC50为0.06 mmol/L。HL-19和HL-25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成虫的LC50分别为0.13 mmol/L和0.24 mmol/L。田间试验表明,HL-19和HL-25对菜青虫的防治效果可达86.4%和74.6%。HL-19和HL-25对害虫具有不同的作用特性。
对两种新型 口 恶 二唑类化合物2-叔丁基- 4-氯-5- 口 恶 二唑)-甲氧基]-3(2H)哒嗪酮(HL-19)和2,5-二(5-氟-2,4-二氯苯基)-1,3,4 口 恶 二唑(HL-25)对蔬菜害虫的生物活性以及作用方式的差异性进行了室内比较和田间药效试验。HL-19主要抑制菜青虫Pieris rapae等6种鳞翅目害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几乎不杀死试虫,其中粘虫Mythimna separata对其最敏感,IC50为0.11 mmol/L;HL-19还具有一定的拒食作用,但拒食活性随试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且都稍低于同浓度印楝素,对粘虫和菜青虫的非选择性拒食活性达65%以上,对2龄粘虫的选择性拒食活性为2.43 μg/cm2。HL-25能够杀死试虫,但作用速度亦较慢,无拒食活性,粘虫对其亦最敏感,LC50为0.06 mmol/L。HL-19和HL-25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成虫的LC50分别为0.13 mmol/L和0.24 mmol/L。田间试验表明,HL-19和HL-25对菜青虫的防治效果可达86.4%和74.6%。HL-19和HL-25对害虫具有不同的作用特性。
2005, 7(1): 81-84.
摘要:
为建立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微粒体P450的分离纯化方案,比较了不同浓度下聚乙二醇8000(PEG8000)对棉铃虫幼虫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蛋白的沉淀作用。结果表明,终浓度为8.0×104 mg/L的PEG8000可以使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蛋白的78%沉淀下来,其中包含的细胞色素P450分别占中肠和脂肪体P450总量的28%和34%。SDS-PAGE显示,中肠微粒体经8.0×104 mg/L的PEG8000沉淀后,被沉淀蛋白的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14.1 ~ 40 kD和66 ~97 kD范围内。
为建立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微粒体P450的分离纯化方案,比较了不同浓度下聚乙二醇8000(PEG8000)对棉铃虫幼虫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蛋白的沉淀作用。结果表明,终浓度为8.0×104 mg/L的PEG8000可以使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蛋白的78%沉淀下来,其中包含的细胞色素P450分别占中肠和脂肪体P450总量的28%和34%。SDS-PAGE显示,中肠微粒体经8.0×104 mg/L的PEG8000沉淀后,被沉淀蛋白的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14.1 ~ 40 kD和66 ~97 kD范围内。
2005, 7(1): 85-87.
摘要:
为了进一步确定细辛醚的作用谱和作用方式,测定了其对家蝇和淡色库蚊的触杀、熏蒸和忌避活性。结果表明:细辛醚对家蝇4 h的触杀LD50值为3.45 μg/头;对家蝇、淡色库蚊4 h的熏蒸LC50值分别为5.77和4.24 μL/L;对两者在LC80剂量下熏蒸处理的击倒中时(KT50)值分别为11.64和4.80 min;在1 mg/mL的浓度下,对家蝇的忌避率为81.82%。中毒家蝇依次表现出兴奋、痉挛、麻痹和死亡等症状。
为了进一步确定细辛醚的作用谱和作用方式,测定了其对家蝇和淡色库蚊的触杀、熏蒸和忌避活性。结果表明:细辛醚对家蝇4 h的触杀LD50值为3.45 μg/头;对家蝇、淡色库蚊4 h的熏蒸LC50值分别为5.77和4.24 μL/L;对两者在LC80剂量下熏蒸处理的击倒中时(KT50)值分别为11.64和4.80 min;在1 mg/mL的浓度下,对家蝇的忌避率为81.82%。中毒家蝇依次表现出兴奋、痉挛、麻痹和死亡等症状。
2005, 7(1): 88-91.
摘要: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除草剂碘甲磺隆钠盐对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呼吸作用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碘甲磺隆钠盐在田间施用量(1 mg/kg)下对土壤脲酶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呈现为显著的抑制-恢复过程;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呈现出轻微的抑制-激活-恢复过程。碘甲磺隆钠盐施用初期对土壤呼吸作用也有一定的影响,浓度愈大,对土壤呼吸强度的抑制愈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由抑制作用转为一定程度的激发作用,到12 d后施药土壤与对照组土壤的呼吸强度基本上趋于一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碘甲磺隆钠盐属于低毒或无实际危害的农药。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除草剂碘甲磺隆钠盐对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呼吸作用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碘甲磺隆钠盐在田间施用量(1 mg/kg)下对土壤脲酶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呈现为显著的抑制-恢复过程;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呈现出轻微的抑制-激活-恢复过程。碘甲磺隆钠盐施用初期对土壤呼吸作用也有一定的影响,浓度愈大,对土壤呼吸强度的抑制愈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由抑制作用转为一定程度的激发作用,到12 d后施药土壤与对照组土壤的呼吸强度基本上趋于一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碘甲磺隆钠盐属于低毒或无实际危害的农药。
2005, 7(1): 92-96.
摘要:
采用相转移法,通过溶剂、助溶剂、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和配伍,确定了5%己唑醇O/W型微乳剂的配方:其中溶剂为环己酮与二甲基甲酰胺以质量比3∶ 1混用,质量分数为20%;表面活性剂使用非离子型1602#、EL-10和阴离子型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以质量比2∶ 2∶ 1复配,质量分数为20%;其余为水。测定了不同硬度水质对该配方制剂低温贮存和高温贮存稳定性的影响。试样各项质量技术指标均合格,表明该配方合理,对水质适应性强。
采用相转移法,通过溶剂、助溶剂、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和配伍,确定了5%己唑醇O/W型微乳剂的配方:其中溶剂为环己酮与二甲基甲酰胺以质量比3∶ 1混用,质量分数为20%;表面活性剂使用非离子型1602#、EL-10和阴离子型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以质量比2∶ 2∶ 1复配,质量分数为20%;其余为水。测定了不同硬度水质对该配方制剂低温贮存和高温贮存稳定性的影响。试样各项质量技术指标均合格,表明该配方合理,对水质适应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