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7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噁二嗪类杀虫剂茚虫威的研究进展
丁宁, 孟庆伟, 赵伟杰, 苗蔚荣
2005, 7(2): 97-103.
摘要:
噁二嗪类杀虫剂是以钠通道为主要靶标,对神经元nAchRs及GABA受体等具有多重作用的新型绿色农药,它具有超高效、高选择性、低残留等特点。概述了经由吡唑啉、吲唑、缩氨基脲、哒嗪、噁二嗪得到茚虫威的创制过程及其结构-活性关系,简要探讨了这类新型手性绿色农药的不对称合成及其发展方向。
树干注射施药技术研究概况
王慧瑜, 赵玉安, 贾耀军
2005, 7(2): 104-108.
摘要:
对树干注射施药技术的原理、注药机械、特点、应用、关键技术等作了详细的论述。树干注射施药技术是依靠树体自身的蒸腾拉力或外力向树体内输入营养物质、生长调节剂、农药或其他物质,以达到防治病虫害、强化营养、矫治缺素症、调节植物生长等目的的一种方法。随着对树干注射施药技术原理和应用研究的深入、设备的改进、关键技术的解决,该技术已日趋成熟,并受到了广大果园和林木管理者的重视。
1-取代苯胺基- 4,4-二甲基-2-(1H-1,2,4-三唑-1-基)-1-戊烯-3-酮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于海波, 郭湘云, 汪清民, 陈莉, 成俊然, 黄润秋
2005, 7(2): 109-113.
摘要:
为寻找高活性的烯基三唑类杀菌剂,利用1-二甲氨基-4,4-二甲基-2-(1H-1,2,4-三唑-1-基)-1-戊烯-3-酮与取代苯胺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型1-取代苯胺基-4,4-二甲基-2-(1H-1,2,4-三唑-1-基)-1-戊烯-3-酮化合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确认。由1H NMR分析结果推测该类化合物E式构型为优势产物。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 1n (取代基R=3-OCH3)在50 μg/mL浓度下对葡萄白腐菌Coniothyrium diplodiella、黄瓜黑星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等的抑制率均达到100%;在10 μg/mL浓度下对促进黄瓜子叶生根的活性达到155.2%。
对氯苯丙酮肟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王远光, 袁莉萍, 陈亮, 曹瑾, 郭庆铭, 张一宾
2005, 7(2): 114-118.
摘要:
为寻找新型结构的农药先导化合物,采用1-对氯苯基-3-氯-1-丙酮为原料,合成了14个结构新颖的对氯苯丙酮肟衍生物,其化学结构经1H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虫和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 Ⅴi、Ⅴe和Ⅴh 在 50 mg/L浓度下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的致死率达到100%。
六种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朱书生, 袁善奎, 范洁茹, 王岩, 刘敏, 刘西莉
2005, 7(2): 119-125.
摘要:
用Calcofluor荧光染色和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6种常用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附着胞形成、菌丝扩展、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在0.07~5.98 μg/mL和0.10~3.50 μg/mL之间,而对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和休止孢形成没有抑制作用;霜脲氰对休止孢萌发和芽管伸长的EC50值分别为1.10和0.002 μg/mL,对其他阶段无明显的抑制效果;腈嘧菌酯对休止孢萌发、菌丝扩展和孢囊梗产生无影响,对游动孢子释放、芽管伸长和附着胞形成的EC50值分别为0.018、0.008和0.010 μg/mL;代森锰锌对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芽管伸长的EC50值分别为2.40、2.88和1.53 μg/mL;甲霜灵对该菌的整个发育期均没有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供试菌株对甲霜灵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抗戊唑醇禾谷丝核菌的渗透压敏感性及相对渗率变化研究
夏晓明, 王开运, 范昆, 胡燕, 刘振龙
2005, 7(2): 126-130.
摘要:
经药剂筛选和UV诱导,分别获得了抗戊唑醇的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菌株,比较了其与敏感菌株对渗透压的敏感性和经不同浓度戊唑醇处理后的相对渗率变化。在相同的渗透压环境下,敏感菌株对渗透压较抗性菌株更为敏感。不同抗性菌株间对渗透压的敏感性在低渗和中渗环境下差异不大,在高渗环境下有一定的差异;而敏感菌株只对低渗透压(1%葡萄糖)和高渗透压(8%葡萄糖)相对较为敏感。用不同浓度的戊唑醇处理后,与敏感菌株相比,抗性菌株能在较短的时间里(1 h)渗出更多的电解质,但最终前者的相对渗率要明显高于后者。用高浓度的戊唑醇处理抗性菌株后,其相对渗率明显高于低浓度处理。
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应用技术及防效影响因素研究
黄星, 周明国, 张传清, 傅峰, 张永慧
2005, 7(2): 131-134.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应用技术与导致药剂防效下降的因素。三环唑喷雾或浸根处理对稻瘟病都有显著防效,浸根处理优于喷雾处理;喷雾或浸根处理后5 d内表现较高防效,持效期达10 d;三环唑处理3 d后再次喷雾处理,不但可以提高防效,还可使持效期延长至15 d;在稻瘟病菌尚未侵入稻苗时用10 μg/mL三环唑喷雾处理,防效达81.3%,在稻瘟病菌完成侵入后再用三环唑处理,10 μg/mL药剂防效仅为35.6%。若水稻叶片有伤口,三环唑对稻瘟病则失去防效。药剂喷雾后1 h内降雨会导致防效显著下降, 3 h后降雨则对防效无影响。
蛇床子素对小麦赤霉病菌葡萄糖、钙吸收和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抑制
沈寿国, 石志琦, 徐朗莱, 范永坚
2005, 7(2): 135-139.
摘要:
蛇床子素可抑制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干重;含有14C标记的葡萄糖培养基中培养小麦赤霉病菌,以100 μg/mL蛇床子素处理,其菌体内14C放射强度比对照降低43%,表明蛇床子素能抑制小麦赤霉病菌对葡萄糖的吸收;以100 μg/mL蛇床子素处理小麦赤霉病菌12 h,菌体内总钙含量仅为对照的60%,表明蛇床子素能抑制菌体对钙的吸收;蛇床子素处理对β-1,6-葡聚糖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离体条件下,蛇床子素能抑制小麦赤霉病菌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
α-氰基-3-苯氧基苄醇乙酸酯立体选择性水解酯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酶学特性初探
杨淑莲, 徐汉虹, 廖美德, 侯学文
2005, 7(2): 140-143.
摘要:
经过酵母菌富集培养,以α-氰基-3-苯氧基苄醇乙酸酯为唯一碳源培养和分离,并进一步用手性HPLC法复筛,得到了两株优先立体选择性水解(S)-α-氰基-3-苯氧基苄醇乙酸酯的酵母菌菌株S11和S25。两株酵母菌均能产生耐酸酯酶,在pH 3.0时对α-氰基-3-苯氧基苄醇乙酸酯进行立体选择性水解,产物对映体过量值(ee/em>p)均在95%以上,转化率(C)分别达50%和46%。测定了菌株S11的生长曲线,并对其产酶特性进行了初探,发现其所产酶为生长偶联型的胞内酶。
非洲山毛豆中鱼藤酮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研究
李广泽, 陈安良, 马志卿, 冯俊涛, 张兴
2005, 7(2): 144-149.
摘要: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鱼藤酮萃取率和萃取产物总得率为评价指标,研究提出非洲山毛豆Tephrosia vogelii Hook.f中鱼藤酮的超临界流体萃取较优工艺条件为:萃取物料粒径30目,静态萃取20 min,萃取温度45℃,压力27.58 MPa,流体总流量30 mL/g,萃取前向萃取池中加入3 mL甲醇作夹带剂。采用该法对非洲山毛豆中鱼藤酮的萃取率(质量分数)达0.41%,相当于氯仿浸提法的98%;萃取产物总得率(质量分数)为16.62%,高于氯仿浸提法。与常规溶剂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萃取效率高、精确、无毒、经济、操作简便、选择性可调等优点。
氯嘧磺隆抗体制备的研究
赵静, 王庆华, 王保民, 陶波, 李召虎, 何钟佩
2005, 7(2): 150-155.
摘要:
以合成的半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联结物为免疫抗原,获得对氯嘧磺隆高亲合力的兔抗血清,建立了氯嘧磺隆的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抗血清效价为6.4×104,IC50值为10.9 ng/mL,测定的线性范围是0.4 ~295.4 ng/mL。在河水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7.9% ~115.7%。结构相似的常用磺酰脲类除草剂与氯嘧磺隆抗体的交叉反应率为0.1% ~4.8%。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河水中氯嘧磺隆的残留检测。
27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评价研究
马惠, 姜辉, 陶传江, 刘亮, 王开运
2005, 7(2): 156-159.
摘要: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27种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并根据其毒性范围进行分级,评价了其对环境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有2种药剂的LC50 50 为0.1~10 mg/L,属于高毒级;7种药剂的LC50 为10~1 000 mg/L,属于中等毒级;10种药剂的LC50 >1 000 mg/L,属于低毒级。就农药对家蚕的毒性测定方法进行了讨论。
聚乙烯醇共混改性膜作为农药种衣剂成膜剂的性能研究
潘立刚, 周一万, 叶海洋, 郝双红, 张兴
2005, 7(2): 160-164.
摘要:
以水溶性聚合物聚乙烯醇(PVA)和水不溶性聚合物乙酸乙烯-乙烯共聚物(VAE)乳液为原料,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PVA-VAE共混膜,为农药成膜剂的制备开辟了新途径。红外光谱、透射电镜、激光粒度仪测试结果显示,PVA溶液中的胶束被打开,体系的比表面积急剧增大,两相间的界面消失,说明共混体系分子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透水性与耐水性测定结果表明,PVA-VAE的质量比为80∶ 20、70∶ 30、60∶ 40时其共混膜的性能适用于农药种衣剂的成膜剂;种子发芽试验显示,与单独使用PVA膜相比,引入适当比例VAE后的共混膜用于种子包衣,其耐水性显著提高,渗水率适宜,对种子发芽无明显影响。
鱼藤酮微胶囊化参数的确定
熊忠华, 曾鑫年, 李保同, 谭仕禄
2005, 7(2): 165-170.
摘要:
采用界面聚合法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toluene-2,4-di-isocyanate,TDI)-乙二胺(TDI-乙二胺)为成囊单体制备鱼藤酮微囊悬浮剂,对乳化剂配比、TDI-乙二胺、囊壁-囊芯、分散剂用量、反应pH值、乳化机转速、交联度等因子进行3水平正交优化试验,获得具有高成囊率和较佳恒定释放天数的鱼藤酮微囊悬浮剂制备工艺参数为:乳化剂1210-0204C质量比1∶ 2,成囊单体TDI -乙二胺摩尔比2.5∶ 1,囊壁-囊芯质量比1∶ 1,聚乙烯醇(PVA)在水相中的含量为2.5 mg/g,pH值7.2,转速1 200 r/min、交联度10%。对制备的2.49 mg/g鱼藤酮微囊悬浮剂的成囊率、平均粒径和囊壁厚度、光解稳定性、热贮与低温稳定性及释放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以所选定技术参数制备的鱼藤酮微囊悬浮剂具有良好的光解稳定性和优异的控释作用。经125 W人工紫外光照6 d,鱼藤酮微囊悬浮剂的降解率为35.74%,而鱼藤酮乳油则完全降解,鱼藤酮微囊悬浮剂抗光降解性能显著增强;其恒定释放天数为22 d,具有优异的控释作用。
鱼藤酮水基纳米悬浮剂的特性及对松材线虫的杀虫作用
胡林, 徐汉虹, 梁明龙
2005, 7(2): 171-175.
摘要:
为改善鱼藤酮制剂的分散性,提高其悬浮率、稳定性及生物活性,制备了鱼藤酮纳米悬浮剂。该剂型为水基剂型,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在鱼藤酮的水基纳米悬浮剂中,鱼藤酮悬浮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27.1 nm±31.8 nm,鱼藤酮的包封率为81.7%±3.5%,该制剂悬浮率高达99.23%±0.49%,抗光照分解的稳定性增强,36 h紫外光照射后鱼藤酮纳米悬浮剂中残存的鱼藤酮浓度比鱼藤酮丙酮溶液提高68.9%。以LC50表示的24 h对松材线虫的毒力鱼藤酮纳米悬浮剂是鱼藤酮丙酮溶液的7.5倍。
6-氟-2-嘧啶氧基-N-取代苯基苄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
龚启孙, 彭伟立, 沈德隆, 陈杰
2005, 7(2): 176-180.
摘要:
从起始原料引入氟原子,分别经亚胺化、硼氢化钠还原、嘧啶氧化,及嘧啶氧化、溴化、胺化两条路线合成了28个新型的6-氟-2-嘧啶氧基-N-取代苯基苄胺类化合物;同时测试了该类化合物在温室中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等3种禾本科杂草和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等3种阔叶杂草芽前、芽后的抑制率,结果表明,有12种目标化合物在有效剂量75 g/hm2下其抑制率超过80%。
几种短链脂肪醇对白星花金龟的引诱活性研究
郝双红, 陈安良, 周一万, 王军龙, 马志卿, 张兴
2005, 7(2): 181-184.
摘要:
分别吸附收集白星花金龟Potosia brevitarsis Lewis成虫取食桃果实过程及桃果实单独存在环境中的挥发性物质, 经GC-MS分析发现,成虫取食桃果实环境中含有桃果实中检测不到的信号化合物乙醇。在田间初步评价了乙醇及其8种类似物甲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叔丁醇、正戊醇、正己醇对白星花金龟成虫的引诱活性。结果表明:甲醇、乙醇、正丙醇及异丙醇等对试虫均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其中乙醇及异丙醇的引诱活性最高;乙醇10倍稀释液的引诱活性与未经稀释的乙醇相当,100倍稀释液的引诱活性明显降低;异丙醇的引诱活性随着供试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乙醇与异丙醇以等体积混合时的引诱活性较佳,其3种比例混合物的引诱活性均随着使用浓度的降低而降低。
四氟醚唑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戴荣彩, 陈莉, 夏福利, 陈家梅, 余苹中
2005, 7(2): 185-188.
摘要:
研究了杀菌剂四氟醚唑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其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草莓经丙酮提取抽滤后,加入饱和醋酸铅和氯化钠水溶液利用共沉淀法除去杂质,再经液液分配及活性炭柱净化、浓缩、定容后,用带EC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进行测定。四氟醚唑的最低检出量为0.03 ng,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2 mg/kg,在草莓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5.9% ~97.5%,变异系数1.5% ~2.8%,符合残留分析要求。用该方法测定了四氟醚唑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以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四氟醚唑在草莓上的降解速度较快,半衰期为4.2 d;在土壤中降解速度稍慢,半衰期为15.4 d,施药后7 d四氟醚唑的消解达到80%以上。
氟虫腈微囊粒剂农药的制备
陈金红, 李学锋, 詹福康
2005, 7(2): 189-192.
摘要:
探索了以水为介质的原位聚合法制备壁材为脲醛树脂的氟虫腈农药微囊粒剂的缩聚反应工艺,讨论了反应介质的酸化时间、搅拌速度以及固化方式对微囊粒径及微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酸性无机盐作催化剂,酸化时间120 min,固化时间90 min,搅拌速度3 000 r/min以及选择乳化剂0201B,可制得包覆良好、粒径分布均匀的微胶囊。若采用喷雾干燥进行固化,也可制成粒径均匀、包覆良好和流动性好的微囊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