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8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α-甲硫基环十二酮肟酯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宋彦楠, 王道全, 曹坳程, 王明安
2006, 8(2): 99-103.
摘要:
以环十二酮为原料,经α-甲硫基环十二酮肟合成了16个新的α-甲硫基环十二酮肟酯,其结构经元素分析、1H NMR、13C NMR和IR 的确证。初步生测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inn.)Scopoli和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其中 G7 在100 mg/L 时对马唐、苘麻的抑制率均为100%,在1 mg/L时其抑制率分别为84.3%和89.0%,相同浓度下与对照药剂乙草胺的活性相当。精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G7 对马唐和苘麻的IC50值分别为0.208和0.024 mg/L。
氨基甲酸苯丙酮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林美娟, 袁莉萍, 曹瑾, 倪长春, 沈宙, 郭庆铭, 张一宾
2006, 8(2): 104-108.
摘要:
为寻找高活性的新农药化合物,以3-取代氨基-1-芳基丙酮-1-肟与氨基甲酸酯反应,设计并合成了19个氨基甲酸苯丙酮肟酯衍生物,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 c11 在浓度为500 mg/L时,对蚜虫Aphis craccivora的致死率达到90%以上; c16和c17 在1 000 mg/L时,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abarinus 的致死率达到100%。
毒死蜱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桂文君, 金仁耀, 黄雅丽, 朱国念
2006, 8(2): 109-114.
摘要:
以三氯硫磷为起始原料,经三步反应合成得到毒死蜱半抗原O-乙基O-(3,5,6-三氯-2-吡啶基)N-(3-羧丙基)硫逐磷酸胺 (简称CHBu),此半抗原分别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蛋白 (OVA)用碳二亚胺法和混合酸酐法通过偶联反应得到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其结合比分别为 14.6 ∶ 1 和6.2 ∶ 1。用所得的免疫原免疫兔子获得了高效价(抗血清: 2.56×104; 冻干粉: 2.56×106)、高亲和性、特异性好的多克隆抗体。交叉反应试验表明,该抗体与毒死蜱各结构类似物交叉反应率均小于4%;亲和性试验表明,在1~500 ng/mL浓度范围内,抑制率与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 y=23.503 lg(x)+28.556,r=0.991 9,抑制中浓度I50=8.2 ng/mL,最低检测限为1.0 ng/mL。
禾谷丝核菌对井冈霉素的抗性风险预测
夏晓明, 王开运, 王怀训, 刘英华, 胡燕, 范昆
2006, 8(2): 115-120.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个麦区的5个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菌株对井冈霉素的抗药性;在含井冈霉素的PDA平板培养基上对禾谷丝核菌进行继代培养,以诱导抗药性菌系;测定了抗性菌系对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并比较了抗性和敏感菌系对渗透压的敏感性及药剂处理后两种菌系培养液内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田间禾谷丝核菌菌株对井冈霉素分别产生了7.26、7.75、10.46、14.92和23.31倍的抗性。室内继代培养36代,禾谷丝核菌对井冈霉素的抗性达49.24倍,形成了抗井冈霉素菌系。抗井冈霉素菌系对 口 恶 醚唑、福美双、三唑酮、丙环唑、戊唑醇和咯菌腈分别产生了48.58、21.78、17.62、10.95、2.55和1.78倍的交互抗性。抗性菌系在较低和较高渗透压下其生长抑制率均大于敏感菌系,用井冈霉素处理抗性和敏感菌系后,其体内的电解质都严重外渗,且抗性菌系在10 h 内的外渗量明显大于敏感菌系。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ZJ 0712对黄瓜 白粉病和霜霉病的毒力及药效评价
王勇, 王万立, 刘春艳, 郝永娟
2006, 8(2): 121-124.
摘要:
ZJ 0712,2- -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是我国自行创制的高效广谱杀菌剂。为评价该药剂10%SC对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药效评价。经室内检测,该药剂对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1.79和 5.47 μg/mL,对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0.34和 45.15 μg/mL。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白粉病在10 ~20 g/hm2、对霜霉病在37.5 ~150 g/hm2剂量下防效分别为85.79% ~91.33%和86.70% ~90.18%。该药剂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作物安全。
不同生育阶段黄瓜菌核病菌对几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
潘金菊, 刘峰, 慕卫, 陈召亮, 翟茹环
2006, 8(2): 125-128.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三唑类杀菌剂和4种其他杀菌剂抑制黄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菌丝生长的毒力,同时测定了其对菌核形成及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抑制菌丝生长的毒力最低,EC50值为65.75 μg/mL;己唑醇和戊唑醇的抑制活性较高, EC50值分别为0.09和0.16 μg/mL,毒力分别是甲基硫菌灵的763.7和423.4倍;其次是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毒力是甲基硫菌灵的137.3~286.6倍;再次为三唑酮,毒力仅为甲 基硫菌灵的20.6倍;腐霉利、菌毒清抑制菌丝生长的毒力较低,EC50值均大于10 μg/mL。在EC50值 浓度下,所有供试药剂对菌核形成及其数量均没有影响,但三唑类杀菌剂对菌核单重影响较大,各处理所形成的菌核单重降低率均在70%以上;而当药剂浓度在10 μg/mL以下时,己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对菌核萌发均没有影响。
五氟磺草胺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朱金文, 魏方林, 陆小磊, 朱国念
2006, 8(2): 129-133.
摘要:
采用琼脂床法种子萌发试验研究了五氟磺草胺对不同品种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五氟磺草胺敏感性较高的水稻品种有加育253、加昆1号、秀水0209、加绍二号、B优827等,抑制根长的IC50值在1.65×10-2~4.48×10-2 mg/L之间;敏感性较低的品种有两优培等。敏感性高与敏感性低者IC50值相差44倍,IC10值相差51倍,总体上粳稻品种较为敏感,而多数杂交稻品种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在较低温度下水稻对五氟磺草胺更为敏感,15℃时五氟磺草胺对株高与根长的IC50值分别为6.74×10-2与1.58×10-2mg/L,在20、25、30、35℃条件下对根长的IC50值分别是15℃时的1.1、2.2、4.0、7.2倍。在水稻立针期用药液浸根处理后5 d,浓度大于0.10 mg/L 的处理株高均明显受到抑制。在水稻幼苗2叶期时用五氟磺草胺茎叶喷雾处理后15 d,用药量(有效成分)超过30 g/hm2者水稻幼苗生长受到抑制。
苏云金芽孢杆菌HBF-1菌株对铜绿丽金龟和 黄褐丽金龟幼虫生长发育及取食的影响
宋健, 王金耀, 王容燕, 冯书亮, 曹伟平, 杜立新, 张海剑, 张杰, 宋福平
2006, 8(2): 134-138.
摘要:
研究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HBF-1菌株对10日龄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和黄褐丽金龟A.exoleta幼虫存活率、拒食、抑制生长及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大和感染时间的延长,两种金龟子幼虫的存活率均下降,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拒食作用和生长抑制作用增强,使该幼虫对饲料的选择性增强。感染7 d时,对黄褐丽金龟幼虫的LC50值为64.16 μg/g,14 d时下降到13.98 μg/g,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LC50值则由79.69下降到19.14 μg/g。当菌剂浓度为10 μg/g、感染7 d时,HBF-1菌株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拒食率和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74%和9.84%,14 d时分别为30.75%和73.87%;当菌剂浓度达到160 μg/g、感染7 d时,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拒食率和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9.01%和83.61%,14 d时分别为86.10%和97.75%。可见高浓度菌剂对铜绿丽金龟幼虫有一定的拒食作用。
1,3-二氯丙烯对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范昆, 王开运, 王东, 夏晓明, 洪营
2006, 8(2): 139-142.
摘要: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1,3-二氯丙烯对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200和500 μg/g)1,3-二氯丙烯对土壤脲酶先表现为抑制作用,后表现为激活作用;低剂量(1、10、50、100 μg/g)处理则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作用,且抑制、激活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处理浓度成正相关。各浓度1,3-二氯丙烯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影响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处理后第1 d均表现为激活作用,随培养时间延长,激活作用逐渐减弱,20 d后蔗糖酶活性又有大幅增长趋势,至第30 d达到最高点,40 d后出现抑制作用。
毒死蜱、联苯菊酯在模拟房屋白蚁预防施工的 野外试验地的残留动态研究
林雁, 黄晓光, 张锡良
2006, 8(2): 143-146.
摘要:
研究了在野外条件下不同施药量和不同处理方法毒死蜱和联苯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联苯菊酯的持效期比毒死蜱的长。 在白蚁防治推荐使用浓度下,两种农药在有覆盖处理组的降解都比无覆盖处理组的慢。 同时,施药量对降解速率有重要影响。 毒死蜱在施药量30 g/m2、20 g/m2有覆盖处理组及30 g/m2无覆盖处理组的半衰期依次为186.3、171.3、60.2 d。在施药量为1.875 g/m2、1.250 g/m2有覆盖处理组及1.875 g/m2无覆盖处理组中,联苯菊酯的半衰期依次为302.6、203.3、107.0 d。
温度、光照及生物因子对啶虫脒和吡虫啉在 油菜叶面消解的影响
庾琴, 秦曙, 王霞, 乔雄梧
2006, 8(2): 147-151.
摘要: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啶虫脒、吡虫啉在温度、光照和生物因子作用下在油菜叶面的消解趋势。结果表明:在14、25、35℃下啶虫脒在油菜叶面消解的半衰期分别为19.3、6.6和5.2 d,同一条件下吡虫啉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8.7、3.8和2.9 d, 两者的消解速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消解趋势有所不同;在光照强度为500、3 000、6 000 lx条件下,啶虫脒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9.1、10.4 和6.6 d,吡虫啉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9、6.2和3.7 d,两者消解速度均随光强的增加而加快,但光强变化对啶虫脒消解影响更为明显。25℃时,自然叶面、消毒处理叶面啶虫脒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6 和 8.1 d,吡虫啉为3.8和3.5 d,表明叶面微生物稍加快了啶虫脒的消解,而对吡虫啉的消解影响不显著。
分散、乳化条件及成囊工艺对二甲戊灵微 胶囊形成状态的影响
刘彦良, 慕卫, 刘峰, 韩志任, 马超, 陈召亮
2006, 8(2): 152-156.
摘要:
研究了分散、乳化条件及成囊工艺对以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二甲戊灵微胶囊状态的影响。讨论了不同乳化剂及其配比、不同分散乳化时间、搅拌速度、酸化时间和固化温度对微胶囊包封率、粒径大小及分布情况的影响,最终确定以聚丙烯酸钠(PAAS)和苯乙烯-马来酸酐(SMA)按4∶ 1(质量比)混合作乳化剂,1 500 r/min搅拌,分散乳化60 min,酸化90 min,50℃固化90 min作为制备二甲戊灵微胶囊的优化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可以得到平均粒径10 μm左右、粒度分布均匀的球形微胶囊,包封率在99%以上。
农药助剂溶液在靶标表面的动态润湿性
庞红宇, 张现峰, 张红艳, 杜凤沛
2006, 8(2): 157-161.
摘要:
通过测量3种常用助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及全氟辛磺酸四乙基胺(FT-248)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DST),以及液滴在石蜡和玉米叶片上的动态接触角(DCA),讨论了DST对药液在靶标上的润湿性和铺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药液落在靶标上的瞬时DST越小,则与靶标间的DCA越小,越容易在靶标上润湿;DST降低得越快,铺展的速度也越快。应用平衡表面张力(EST)来评价雾滴在靶标上的动态润湿行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用DST能更确切地分析药液在靶标上的铺展过程。
两种喷雾助剂对氟磺胺草醚在反枝苋上的 吸收和药效的影响
卢向阳, 徐筠
2006, 8(2): 162-166.
摘要:
采用14C-氟磺胺草醚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喷雾助剂JFC 和A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14C-氟磺胺草醚在反枝苋上的吸收和药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药液中添加2 g/L的JFC ,反枝苋对14C-氟磺胺草醚的吸收面积可增加1.4倍,吸收量增加3.2倍,药效提高28.5%;添加2 g/L的ABS ,反枝苋对14C-氟磺胺草醚的吸收面积增加1.3倍,吸收量增加1.0倍,药效提高19.2%。JFC不但具有促进药液在反枝苋叶面扩展的能力,还具有促进药剂渗透的能力,当添加2 g/L的JFC 时,反枝苋单位面积吸收强度增加75.7%;ABS基本上不能增加反枝苋单位面积的吸收强度,只具有促进药液扩展的能力。
施用7%草甘膦水剂对土壤盐化和碱化的影响
秦治中, 姜辉, 陶传江, 林荣华, 吴学民
2006, 8(2): 167-171.
摘要:
通过室内盆栽模拟实验,研究了5种浓度的7%草甘膦水剂对土壤盐化和碱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土壤盐度(用电导率表示)、钠碱化度(ESP)、钠吸附比(SAR)、总碱度及pH值都明显增大,且随施药次数的增加,上述各项盐化和碱化指标不断增大;每次施药后,土壤的各项盐化和碱化指标都随施药浓度的升高呈增大趋势。6次施用0.352 g/L的7%草甘膦水剂后,土壤的电导率由施药前的1 010增加为2 460 μS/cm,ESP由2.247%增加为7.983%,SAR由1.576增加为4.305,总碱度由1.443 mmol/L增加为4.485 mmol/L,pH值由6.92变为7.89。虽然土壤各项盐化和碱化指标的变化都还在非盐化和非碱化土范围内,但有盐化和碱化的趋势。
N-(7-氟-3-氧-3,4-二氢-苯并噁嗪-6-基-)乙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黄明智, 闵忠诚, 任叶果, 胡礼, 黄路, 杨光富
2006, 8(2): 172-175.
摘要:
为了寻找高效、安全的具有除草活性的新化合物,利用2-取代乙酰氯和2H苯并噁嗪-3-酮反应合成了9个N-(7-氟-3-氧-3,4-二氢苯并噁嗪-6-基-)乙酰胺类化合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 NMR确证。初步除草活性测试表明:在有效剂量75 g/hm2下,化合物 5d 芽后茎叶处理对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等4种杂草显示出90%以上的抑制率。
新型腙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汪飞, 曹瑾, 袁莉萍, 郭庆铭, 倪长春, 沈宙, 张一宾
2006, 8(2): 176-179.
摘要:
利用3-(N-甲基-N-甲氧基氨基)-1-芳基-1-丙酮腙与酰氯反应,合成了14个新型N-酰基-3-(N-甲基-N-甲氧基氨基)-1-芳基-1-丙酮腙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经1H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在50 mg/L时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的致死率为95%~100%;化合物 c7 在1 000 mg/L时对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 的致死率达100%。
不同防治田内不同发育期拟环纹豹蛛乙酰胆碱酯酶及羧酸酯酶的活性比较
王智, 付秀芹, 宋大祥, 颜亨梅
2006, 8(2): 180-183.
摘要: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物防治田和化学防治田内不同发育期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化防田拟环纹豹蛛各发育时期AChE活性均较生防田中的低,其各发育期AChE的Km值也均明显高于生防田种群。从整个发育期来看,幼体的AChE活性最高,卵囊的最低,说明不同发育阶段AChE活性存在较大差异。而CarE的活性正相反,化防田种群卵囊、幼蛛、雌成蛛和雄成蛛的CarE活性均高于相应生防田种群,且幼蛛的CarE活性高于相应成蛛,生防田种群每一发育阶段CarE的Km值也均高于相应的化防田种群。表明化防田中的拟环纹豹蛛有可能对部分农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
乙烯利体内致突变性研究
于文辉, 高永泉, 赵文, 齐小菊, 杨静
2006, 8(2): 184-186.
摘要:
为测定乙烯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采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分别检测了乙烯利对小鼠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致突变性。3个实验组的微核发生率(6.13‰、9.13‰、11.25‰)与阴性对照组(2.88‰)比较,差异极显著(PP<0.05)。表明乙烯利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有致突变性。
砂地柏果实油杀虫成分松油烯-4-醇 的超临界流体萃取
李广泽, 陈燕, 闫海燕, 陈安良, 张兴
2006, 8(2): 187-190.
摘要: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法,以砂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果实油主要杀虫活性成分松油烯-4-醇的萃取率为评价指标,提出了砂地柏果实油中松油烯-4-醇的超临界流体萃取较优工艺条件为:萃取物料粒径0.85 mm(20目),静态萃取10 min,萃取温度45℃,压力34.47 Mpa,流体CO2总流量30 mL/g。采用该法对砂地柏果实油中松油烯-4-醇的萃取率达2.72 mg/g,明显高于水蒸气蒸馏法(萃取率为2.00 mg/g),并具有快速、简便、精确、无毒、经济等优点。
气相色谱法测定醚菌酯在黄瓜 和土壤中的残留量
陈长龙, 李建中, 吴宪, 胡继业
2006, 8(2): 191-194.
摘要:
建立了杀菌剂醚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研究了其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 样品经丙酮超声提取、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和弗罗里硅土净化后,通过GC-NPD 检测。该方法最小检出量为9×10-12 g,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5和0.010 mg/kg, 添加回收率为89.4%~104.3%, 变异系数为4.6%~7.0%。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施药浓度为推荐剂量的两倍时(有效成分300 g/ hm2),醚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4和10.3 d。在有效成分为150和300 g/hm2的剂量条件下,施药3~4次,施药后第 5 d黄瓜中醚菌酯残留量低于欧盟规定的MRL值(0.05 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