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9卷 第1期
2007, 9(1): 01-05.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具有手性结构的昆虫信息素活性的研究进展。
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具有手性结构的昆虫信息素活性的研究进展。
2007, 9(1): 06-13.
摘要:
综述了酵母乙酰乳酸合成酶(ScALS)与磺酰脲类除草剂氯嘧磺隆(chlorimuron-ethyl,CE)形成的复合物在0.28 nm分辨率下的晶体结构及拟南芥乙酰乳酸合成酶(AtALS)与磺酰脲类和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复合物的三维结构。除草剂的分子结构与酶、底物并不相似,但它们与酶形成的复合物可阻断底物进入酶活性位点通路而起抑制作用。连接磺酰脲的10个氨基酸残基同样连接咪唑喹啉酸,另有6个残基只与磺酰脲而不与咪唑喹啉酸相连,有2个残基只与咪唑喹啉酸而不与磺酰脲相连,即两种抑制剂占据了特别的重叠位点,但以不同方式连接。抗性杂草的产生是因为突变株ALS的残基位点变异,从而引起除草剂与ALS结合方式的变化。这些研究对进一步理解除草剂与靶分子的作用方式及除草剂的分子药物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述了酵母乙酰乳酸合成酶(ScALS)与磺酰脲类除草剂氯嘧磺隆(chlorimuron-ethyl,CE)形成的复合物在0.28 nm分辨率下的晶体结构及拟南芥乙酰乳酸合成酶(AtALS)与磺酰脲类和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复合物的三维结构。除草剂的分子结构与酶、底物并不相似,但它们与酶形成的复合物可阻断底物进入酶活性位点通路而起抑制作用。连接磺酰脲的10个氨基酸残基同样连接咪唑喹啉酸,另有6个残基只与磺酰脲而不与咪唑喹啉酸相连,有2个残基只与咪唑喹啉酸而不与磺酰脲相连,即两种抑制剂占据了特别的重叠位点,但以不同方式连接。抗性杂草的产生是因为突变株ALS的残基位点变异,从而引起除草剂与ALS结合方式的变化。这些研究对进一步理解除草剂与靶分子的作用方式及除草剂的分子药物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07, 9(1): 14-18.
摘要:
以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提取物水解产物中的1β,2β,4α, 6α,8β,9α,13-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为起始原料,先经过甲基磺酸酯保护后再用氢化铝锂还原,得到一结构新颖的双呋喃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化合物 S ),并以此为原料设计合成了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双呋喃二氢沉香呋喃醚类衍生物 (a~g ),其结构经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等方法确证。初步的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3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e幼虫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二烯丙基醚和三丁基醚衍生物(化合物 d和f )在10 mg/mL的浓度下该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86.2% 和 82.7%。
以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提取物水解产物中的1β,2β,4α, 6α,8β,9α,13-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为起始原料,先经过甲基磺酸酯保护后再用氢化铝锂还原,得到一结构新颖的双呋喃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化合物 S ),并以此为原料设计合成了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双呋喃二氢沉香呋喃醚类衍生物 (a~g ),其结构经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等方法确证。初步的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3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e幼虫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二烯丙基醚和三丁基醚衍生物(化合物 d和f )在10 mg/mL的浓度下该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86.2% 和 82.7%。
2007, 9(1): 19-24.
摘要:
为寻找高活性的新农药化合物,通过2-取代氨基-1-对氯苯乙酮-1-肟与卤代烃反应,设计并合成了35个对氯苯乙酮肟醚衍生物,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虫、抑菌及除草活性,其中 C9、C12 在500 mg/L时对蚜虫Aphis craccivaora的致死率达到100%; C10、C12、C15和C23 在1 000 mg/L时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abarinus的致死率达到100%; C29、C30和C31 在500 mg/L时对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s的抑制率达到95%以上; C29、C30、C33和C35 在100 mg/L时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的抑制率达到90%以上。
为寻找高活性的新农药化合物,通过2-取代氨基-1-对氯苯乙酮-1-肟与卤代烃反应,设计并合成了35个对氯苯乙酮肟醚衍生物,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虫、抑菌及除草活性,其中 C9、C12 在500 mg/L时对蚜虫Aphis craccivaora的致死率达到100%; C10、C12、C15和C23 在1 000 mg/L时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abarinus的致死率达到100%; C29、C30和C31 在500 mg/L时对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s的抑制率达到95%以上; C29、C30、C33和C35 在100 mg/L时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的抑制率达到90%以上。
2007, 9(1): 25-28.
摘要:
采用大孔树脂层析、硅胶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具有抑菌和杀虫活性的秦岭链霉菌发酵液中的杀虫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3个杀虫活性化合物,经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阿维菌素B1a、B2a和A1a。研究发现,同一菌株发酵液中可以同时产生杀虫和杀菌两类成分,与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ectinius亲缘关系差异很大的链霉菌也可以产生阿维菌素成分。
采用大孔树脂层析、硅胶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具有抑菌和杀虫活性的秦岭链霉菌发酵液中的杀虫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3个杀虫活性化合物,经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阿维菌素B1a、B2a和A1a。研究发现,同一菌株发酵液中可以同时产生杀虫和杀菌两类成分,与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ectinius亲缘关系差异很大的链霉菌也可以产生阿维菌素成分。
2007, 9(1): 29-33.
摘要:
室内通过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相结合的方法连续诱变7代,获得了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对己唑醇的抗性菌株,该抗性菌株对己唑醇的抗性水平达到105倍,其产孢量和致病力比敏感菌株略高,但差异不显著,且对戊唑醇、腈菌唑、多抗霉素和嘧菌酯无交互抗性,对醚菌酯表现交互抗性,结果表明田间用己唑醇防治黄瓜白粉病可能存在抗性风险。
室内通过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相结合的方法连续诱变7代,获得了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对己唑醇的抗性菌株,该抗性菌株对己唑醇的抗性水平达到105倍,其产孢量和致病力比敏感菌株略高,但差异不显著,且对戊唑醇、腈菌唑、多抗霉素和嘧菌酯无交互抗性,对醚菌酯表现交互抗性,结果表明田间用己唑醇防治黄瓜白粉病可能存在抗性风险。
2007, 9(1): 34-38.
摘要:
以多菌灵和福美双为对照药剂,测定了嘧菌酯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活性,并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嘧菌酯对该病原菌引起的扁豆纹枯病的物理作用方式及其生物动力学特性。嘧菌酯、多菌灵和福美双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072 4、1.134 4和1.202 6 μg/mL。施药后立即接种, 250 μg /mL嘧菌酯、500 μg /mL多菌灵和1 000 μg /mL福美双对扁豆纹枯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95.61%、99.88%和81.45%;施药3 d后再接种,嘧菌酯、多菌灵和福美双对扁豆纹枯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92.27%、100%和46.96%;接种36 h后再施药,3种药剂对扁豆纹枯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90.40%、95.75%和61.94%。表明嘧菌酯对扁豆纹枯病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持效性和治疗作用。在叶片基部施药后在顶部接种,嘧菌酯、多菌灵和福美双对扁豆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7.81%、42.09%和7.24%;在叶片背面施药后在正面接种,3种药剂对扁豆纹枯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87.30%、37.00%和16.15%。表明嘧菌酯在扁豆叶片中具有很好的木质部输导和跨层转移活性。
以多菌灵和福美双为对照药剂,测定了嘧菌酯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活性,并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嘧菌酯对该病原菌引起的扁豆纹枯病的物理作用方式及其生物动力学特性。嘧菌酯、多菌灵和福美双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072 4、1.134 4和1.202 6 μg/mL。施药后立即接种, 250 μg /mL嘧菌酯、500 μg /mL多菌灵和1 000 μg /mL福美双对扁豆纹枯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95.61%、99.88%和81.45%;施药3 d后再接种,嘧菌酯、多菌灵和福美双对扁豆纹枯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92.27%、100%和46.96%;接种36 h后再施药,3种药剂对扁豆纹枯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90.40%、95.75%和61.94%。表明嘧菌酯对扁豆纹枯病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持效性和治疗作用。在叶片基部施药后在顶部接种,嘧菌酯、多菌灵和福美双对扁豆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7.81%、42.09%和7.24%;在叶片背面施药后在正面接种,3种药剂对扁豆纹枯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87.30%、37.00%和16.15%。表明嘧菌酯在扁豆叶片中具有很好的木质部输导和跨层转移活性。
2007, 9(1): 39-44.
摘要: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05年从云南、贵州、山东烟区病株上分离到的38个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 de haan var.nicotianae Waterhouse 菌株对两种保护性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百菌清(B)对各参试菌株的EC50值在2.33~49.47 μg/mL之间,平均值为9.35(±2.77) μg/mL;代森锰锌(Z)对各参试菌株的EC50值在3.51~82.05 μg/mL之间,平均值为10.59(±4.06) μg/mL。B及Z对除XR001外的37个菌株的EC50值分别呈连续的双峰(主峰明显)和单峰频次分布;B对构成敏感性正态频次分布主峰的30个菌株的EC50均值5.99(±0.78) μg/mL 和Z对组成连续敏感性正态频次分布的37个菌株的EC50均值8.66(±1.09) μg/mL 可分别作为烟草黑胫病菌对B及Z的敏感性基线。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05年从云南、贵州、山东烟区病株上分离到的38个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 de haan var.nicotianae Waterhouse 菌株对两种保护性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百菌清(B)对各参试菌株的EC50值在2.33~49.47 μg/mL之间,平均值为9.35(±2.77) μg/mL;代森锰锌(Z)对各参试菌株的EC50值在3.51~82.05 μg/mL之间,平均值为10.59(±4.06) μg/mL。B及Z对除XR001外的37个菌株的EC50值分别呈连续的双峰(主峰明显)和单峰频次分布;B对构成敏感性正态频次分布主峰的30个菌株的EC50均值5.99(±0.78) μg/mL 和Z对组成连续敏感性正态频次分布的37个菌株的EC50均值8.66(±1.09) μg/mL 可分别作为烟草黑胫病菌对B及Z的敏感性基线。
2007, 9(1): 45-48.
摘要:
分别采用称重法和光合作用分析仪测定了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侵染对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幼虫营养生理及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之后,其取食量、体重增加量及食物利用率皆明显下降,第5 d以后,食物利用率出现负值,虫体逐渐死亡。染菌后第3 d,白僵菌开始侵入虫体,桑天牛幼虫为抵御其侵入,呼吸作用加强,且呼吸节律的波动性明显增大。5 d后由于虫体抗御作用被破坏,呼吸强度开始下降,至第7 d虫体接近死亡,呼吸强度极低,波动性很小。
分别采用称重法和光合作用分析仪测定了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侵染对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幼虫营养生理及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之后,其取食量、体重增加量及食物利用率皆明显下降,第5 d以后,食物利用率出现负值,虫体逐渐死亡。染菌后第3 d,白僵菌开始侵入虫体,桑天牛幼虫为抵御其侵入,呼吸作用加强,且呼吸节律的波动性明显增大。5 d后由于虫体抗御作用被破坏,呼吸强度开始下降,至第7 d虫体接近死亡,呼吸强度极低,波动性很小。
2007, 9(1): 49-53.
摘要:
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法,发现蛇床子素(osthol)处理能显著降低南瓜白粉病菌侵染的病情指数,接菌6 d后对照的病情指数为68.89,经100 μg/mL蛇床子素处理组的病情指数仅为15.56。显微观察发现蛇床子素可有效降低南瓜白粉病菌对寄主的入侵,并可有效抑制菌丝的生长。接菌后48 h,对照菌丝的平均长度接近400 μm,蛇床子素处理组菌丝平均长度仅有122 μm。苯胺蓝染色后显微观察发现蛇床子素还可降低白粉病菌的产孢量。
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法,发现蛇床子素(osthol)处理能显著降低南瓜白粉病菌侵染的病情指数,接菌6 d后对照的病情指数为68.89,经100 μg/mL蛇床子素处理组的病情指数仅为15.56。显微观察发现蛇床子素可有效降低南瓜白粉病菌对寄主的入侵,并可有效抑制菌丝的生长。接菌后48 h,对照菌丝的平均长度接近400 μm,蛇床子素处理组菌丝平均长度仅有122 μm。苯胺蓝染色后显微观察发现蛇床子素还可降低白粉病菌的产孢量。
2007, 9(1): 54-58.
摘要:
对营养期高活性杀虫菌株进行筛选,得到高效菌株Bt LS1,对其营养期杀虫蛋白活性及发酵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克隆了该菌株的vip3A新基因。测定了31株vip3A基因阳性菌株营养期杀虫蛋白的活性,发现Bt LS1和Bt LS8菌株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进一步研究表明,Bt LS1菌株营养期杀虫蛋白对初孵和2龄甜菜夜蛾幼虫的体重增长抑制率分别为95.3% ±2.1%和90.7% ±6.6%;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初孵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22.1%,对2龄幼虫的体重增长抑制率为78.7% ±6.6%。发酵液中以胞内可溶性物质为主。设计vip3A全长基因特异引物PCR扩增,插入质粒pBluescript SK(+),克隆测序证实该菌株中存在vip3A新基因,命名为Vip3A-LS1,GenBank登录号为DQ016968。按该序列推断的蛋白与同类蛋白的8个氨基酸之间存在差异。
对营养期高活性杀虫菌株进行筛选,得到高效菌株Bt LS1,对其营养期杀虫蛋白活性及发酵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克隆了该菌株的vip3A新基因。测定了31株vip3A基因阳性菌株营养期杀虫蛋白的活性,发现Bt LS1和Bt LS8菌株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进一步研究表明,Bt LS1菌株营养期杀虫蛋白对初孵和2龄甜菜夜蛾幼虫的体重增长抑制率分别为95.3% ±2.1%和90.7% ±6.6%;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初孵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22.1%,对2龄幼虫的体重增长抑制率为78.7% ±6.6%。发酵液中以胞内可溶性物质为主。设计vip3A全长基因特异引物PCR扩增,插入质粒pBluescript SK(+),克隆测序证实该菌株中存在vip3A新基因,命名为Vip3A-LS1,GenBank登录号为DQ016968。按该序列推断的蛋白与同类蛋白的8个氨基酸之间存在差异。
2007, 9(1): 59-65.
摘要:
在优化土壤稀有放线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对从安徽、浙江、山东、陕西等地采集的31份土样中的稀有放线菌进行了选择性分离。结果表明:以改进的HV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将土壤样品稀释100倍,添加2×10-5 g/mL重铬酸钾+2×10-5 g/mL萘啶酮酸+1×10-5 g/mL卡那霉素作为抑制剂分离效果最好。以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为指示菌,从分离的417株放线菌中筛选出H32、H75、H223、H227、H238等5株可代谢抗菌活性物质的菌株。离体条件下,5株放线菌菌株发酵液对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中H223和H238菌株发酵液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均小于10 mL/L;H32菌株发酵液对小麦根腐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25.5、28.9和29.9 mL/L。5株放线菌发酵液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显著,其中H223菌株发酵液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达30 mm以上。盆栽实验结果表明,5株放线菌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效果为73.45%~82.35%,治疗效果为67.74%~70.80%。
在优化土壤稀有放线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对从安徽、浙江、山东、陕西等地采集的31份土样中的稀有放线菌进行了选择性分离。结果表明:以改进的HV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将土壤样品稀释100倍,添加2×10-5 g/mL重铬酸钾+2×10-5 g/mL萘啶酮酸+1×10-5 g/mL卡那霉素作为抑制剂分离效果最好。以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为指示菌,从分离的417株放线菌中筛选出H32、H75、H223、H227、H238等5株可代谢抗菌活性物质的菌株。离体条件下,5株放线菌菌株发酵液对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中H223和H238菌株发酵液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均小于10 mL/L;H32菌株发酵液对小麦根腐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25.5、28.9和29.9 mL/L。5株放线菌发酵液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显著,其中H223菌株发酵液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达30 mm以上。盆栽实验结果表明,5株放线菌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效果为73.45%~82.35%,治疗效果为67.74%~70.80%。
2007, 9(1): 66-70.
摘要:
为合理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在室内测定了昆虫病原线虫与杀虫剂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phora H06(150~300条/虫)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na odoriphaga幼虫(韭蛆)的侵染致死率为1.2%~23.8%。4种杀虫剂对韭蛆的LC50值为0.34 ~8.79 mg/L,毒力大小依次为楝素>毒死蜱>辛硫磷>吡虫啉;杀虫剂对H06线虫的LC50值为595 ~4 388 mg/L。将H06线虫(150条/虫)分别与4种杀虫剂混合处理韭蛆,韭蛆死亡率明显高于线虫和杀虫剂单用处理。药后2 d,辛硫磷12.5 ~100 mg/L+H06处理的韭蛆死亡率为73.0% ~82.0%,辛硫磷单用时死亡率为38.0% ~60.0%;楝素0.16 ~1.25 mg/L+H06处理的死亡率为90.0% ~97.5%,楝素单用时的死亡率为13.8% ~37.5%;毒死蜱15 ~120 mg/L和吡虫啉1.56 ~12.54 mg/L单用时韭蛆的死亡率分别为14.0% ~28.0%和0% ~7.5%,与H06线虫混用处理的死亡率分别为50.0% ~65.0%和58.8% ~80.0%。药后5 d,毒死蜱和吡虫啉与H06线虫对韭蛆的联合致死率分别达87.0% ~95.0%和61.3% ~88.8%。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与上述4种杀虫剂联合防治韭蛆具有更好的效果。
为合理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在室内测定了昆虫病原线虫与杀虫剂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phora H06(150~300条/虫)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na odoriphaga幼虫(韭蛆)的侵染致死率为1.2%~23.8%。4种杀虫剂对韭蛆的LC50值为0.34 ~8.79 mg/L,毒力大小依次为楝素>毒死蜱>辛硫磷>吡虫啉;杀虫剂对H06线虫的LC50值为595 ~4 388 mg/L。将H06线虫(150条/虫)分别与4种杀虫剂混合处理韭蛆,韭蛆死亡率明显高于线虫和杀虫剂单用处理。药后2 d,辛硫磷12.5 ~100 mg/L+H06处理的韭蛆死亡率为73.0% ~82.0%,辛硫磷单用时死亡率为38.0% ~60.0%;楝素0.16 ~1.25 mg/L+H06处理的死亡率为90.0% ~97.5%,楝素单用时的死亡率为13.8% ~37.5%;毒死蜱15 ~120 mg/L和吡虫啉1.56 ~12.54 mg/L单用时韭蛆的死亡率分别为14.0% ~28.0%和0% ~7.5%,与H06线虫混用处理的死亡率分别为50.0% ~65.0%和58.8% ~80.0%。药后5 d,毒死蜱和吡虫啉与H06线虫对韭蛆的联合致死率分别达87.0% ~95.0%和61.3% ~88.8%。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与上述4种杀虫剂联合防治韭蛆具有更好的效果。
2007, 9(1): 71-75.
摘要:
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久效磷、毒死蜱、马拉硫磷、对硫磷、敌敌畏5种有机磷农药在菜豆烹饪过程中残留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菜豆经油炸后,除久效磷未降解外,其余农药降解率在37.6%~85.1%之间。油炸时间的长短对敌敌畏降解影响较大,炸5 min时降解率为37.6%,7 min 时降解率为65.2%;油炸时间长短对其余农药的降解均无显著影响。炒的过程中5种农药的降解率在7.6%~56.5%之间;蒸的过程中降解率为23.0%~63.4%;未盖锅盖煮的条件下降解率为39.5%~81.7%,盖锅盖煮后降解率为42.0%~86.4%。在加盖煮10 min后的汤中,各种农药的残留量在0.03~0.50 mg/L 之间。炒过的菜豆再经微波加热2 min后, 5种农药残留量比炒过之后又降解了21.0%~41.5%。
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久效磷、毒死蜱、马拉硫磷、对硫磷、敌敌畏5种有机磷农药在菜豆烹饪过程中残留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菜豆经油炸后,除久效磷未降解外,其余农药降解率在37.6%~85.1%之间。油炸时间的长短对敌敌畏降解影响较大,炸5 min时降解率为37.6%,7 min 时降解率为65.2%;油炸时间长短对其余农药的降解均无显著影响。炒的过程中5种农药的降解率在7.6%~56.5%之间;蒸的过程中降解率为23.0%~63.4%;未盖锅盖煮的条件下降解率为39.5%~81.7%,盖锅盖煮后降解率为42.0%~86.4%。在加盖煮10 min后的汤中,各种农药的残留量在0.03~0.50 mg/L 之间。炒过的菜豆再经微波加热2 min后, 5种农药残留量比炒过之后又降解了21.0%~41.5%。
2007, 9(1): 76-79.
摘要:
为了寻找高效、安全的杀菌活性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8个N-(4,6-二取代嘧啶-2-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经1H NMR、IR、LC/MS和元素分析确证。 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当浓度为25 mg/L时,化合物 4g 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的抑制率达85.1%,化合物 4f 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抑制率达92.9%。
为了寻找高效、安全的杀菌活性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8个N-(4,6-二取代嘧啶-2-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经1H NMR、IR、LC/MS和元素分析确证。 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当浓度为25 mg/L时,化合物 4g 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的抑制率达85.1%,化合物 4f 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抑制率达92.9%。
2007, 9(1): 80-83.
摘要:
为了寻找新的含噻唑杂环的先导化合物,利用2-硫代-1,3-噻唑烷与氯甲酸酯在三乙胺存在下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了11个2-硫代-1,3-噻唑烷-3-甲酸酯类化合物,并利用1H NMR、IR、 MS及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X-ray单晶衍射测定了2-硫代-1,3-噻唑烷-3-甲酸苯酯( 3i )的晶体结构,证实反应产物为硫酮式而非硫酯式结构。 初步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和杀虫活性,其中 3c、3f、3h、3k 在500 mg/L下对棉红蜘蛛Tetranychus urticae的致死率均在70%以上。
为了寻找新的含噻唑杂环的先导化合物,利用2-硫代-1,3-噻唑烷与氯甲酸酯在三乙胺存在下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了11个2-硫代-1,3-噻唑烷-3-甲酸酯类化合物,并利用1H NMR、IR、 MS及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X-ray单晶衍射测定了2-硫代-1,3-噻唑烷-3-甲酸苯酯( 3i )的晶体结构,证实反应产物为硫酮式而非硫酯式结构。 初步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和杀虫活性,其中 3c、3f、3h、3k 在500 mg/L下对棉红蜘蛛Tetranychus urticae的致死率均在70%以上。
2007, 9(1): 84-87.
摘要: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不同生境的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种群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并对其体内的酯酶、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草间钻头蛛种群对3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敏感水平不同:草丛种群最为敏感;棉田种群的抗药性最强,其中对氰戊菊酯的抗药性最高,相对抗性指数为14.61,达到中抗水平;其他种群对3种杀虫剂较敏感或抗性较低。5种生境草间钻头蛛体内的酯酶、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均以草丛种群最低,棉田种群最高。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的增强可能是棉田草间钻头蛛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不敏感或产生抗性的原因。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不同生境的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种群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并对其体内的酯酶、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草间钻头蛛种群对3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敏感水平不同:草丛种群最为敏感;棉田种群的抗药性最强,其中对氰戊菊酯的抗药性最高,相对抗性指数为14.61,达到中抗水平;其他种群对3种杀虫剂较敏感或抗性较低。5种生境草间钻头蛛体内的酯酶、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均以草丛种群最低,棉田种群最高。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的增强可能是棉田草间钻头蛛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不敏感或产生抗性的原因。
2007, 9(1): 88-91.
摘要: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吡虫啉、啶虫脒和噻嗪酮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及其两种天敌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和微小花蝽Orius minutus的毒力,比较了药剂在温室白粉虱和两种天敌间的选择毒力。结果表明,供试3种杀虫剂对温室白粉虱的3个虫态毒力都很高,LD50值为0.28~4.17 mg/L;噻嗪酮对两种天敌的毒力都很低。吡虫啉、啶虫脒和噻嗪酮对中华草蛉卵的LD50值分别为16.59、178.2和10 286 mg/L,对2 龄幼虫的LD50值分别为54.08、22.79和215.5 mg/L,对成虫的LD50值分别为20.06、26.05和1 836 mg/L;吡虫啉、啶虫脒和噻嗪酮对微小花蝽成虫的LD50值分别为62.14、8.92和170.9 mg/L。表明3种杀虫剂在温室白粉虱及其两种天敌之间存在显著的选择毒力,并以对噻嗪酮的选择性更高,该选择性在温室白粉虱综合防治中有重要利用价值。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吡虫啉、啶虫脒和噻嗪酮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及其两种天敌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和微小花蝽Orius minutus的毒力,比较了药剂在温室白粉虱和两种天敌间的选择毒力。结果表明,供试3种杀虫剂对温室白粉虱的3个虫态毒力都很高,LD50值为0.28~4.17 mg/L;噻嗪酮对两种天敌的毒力都很低。吡虫啉、啶虫脒和噻嗪酮对中华草蛉卵的LD50值分别为16.59、178.2和10 286 mg/L,对2 龄幼虫的LD50值分别为54.08、22.79和215.5 mg/L,对成虫的LD50值分别为20.06、26.05和1 836 mg/L;吡虫啉、啶虫脒和噻嗪酮对微小花蝽成虫的LD50值分别为62.14、8.92和170.9 mg/L。表明3种杀虫剂在温室白粉虱及其两种天敌之间存在显著的选择毒力,并以对噻嗪酮的选择性更高,该选择性在温室白粉虱综合防治中有重要利用价值。
2007, 9(1): 92-95.
摘要:
为了揭示从土壤中分离出的拮抗菌—枯草芽孢杆菌Bs-916的抑菌作用和抑菌机理,采用管蝶法、平板涂抹法及孢子盟发法测定了Bs-916及其代谢液对水稻纹枯病菌、蚕豆枯萎病菌等8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其对供试的大多数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如Bs-916及其代谢液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5.4%和70.7%,对水稻稻曲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为了探索Bs-916胞外物质的种类及特性,分别采用丙酮沉淀、PEG沉淀、等电点沉淀和超微浓缩等方法从Bs-916代谢液中获得了沉淀物或截留物,它们均具有抑菌活性。沉淀物经蛋白酶K 处理后,活性减弱,说明Bs-916胞外抗菌物质具有蛋白质的性质。
为了揭示从土壤中分离出的拮抗菌—枯草芽孢杆菌Bs-916的抑菌作用和抑菌机理,采用管蝶法、平板涂抹法及孢子盟发法测定了Bs-916及其代谢液对水稻纹枯病菌、蚕豆枯萎病菌等8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其对供试的大多数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如Bs-916及其代谢液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5.4%和70.7%,对水稻稻曲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为了探索Bs-916胞外物质的种类及特性,分别采用丙酮沉淀、PEG沉淀、等电点沉淀和超微浓缩等方法从Bs-916代谢液中获得了沉淀物或截留物,它们均具有抑菌活性。沉淀物经蛋白酶K 处理后,活性减弱,说明Bs-916胞外抗菌物质具有蛋白质的性质。
2007, 9(1): 96-99.
摘要:
采用气相色谱仪,建立了水中乙羧氟草醚残留量的分析检测方法,并在室内研究了其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乙羧氟草醚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条件下的降解均符合典型的一级动力学规律。在同一温度下,其水解速率常数随着pH的升高而增大;在同一pH值条件下,温度升高,降解速率加快。在25℃时,乙羧氟草醚在pH值分别为9、7、5的缓冲溶液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85.6 min、144.4 h和12.2 d;在50℃时,其在相应缓冲溶液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3.3 min、13.4 h和10.7 d。研究表明乙羧氟草醚为易水解农药。
采用气相色谱仪,建立了水中乙羧氟草醚残留量的分析检测方法,并在室内研究了其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乙羧氟草醚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条件下的降解均符合典型的一级动力学规律。在同一温度下,其水解速率常数随着pH的升高而增大;在同一pH值条件下,温度升高,降解速率加快。在25℃时,乙羧氟草醚在pH值分别为9、7、5的缓冲溶液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85.6 min、144.4 h和12.2 d;在50℃时,其在相应缓冲溶液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3.3 min、13.4 h和10.7 d。研究表明乙羧氟草醚为易水解农药。
2007, 9(1): 100-102.
摘要:
建立了逆固相基质分散净化和气质联机法(GC-MS)快速、简便测定土壤中六氯苯(HCB)残留量的方法。以丙酮-正己烷(1∶ 1,体积比)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萃取,经固相基质PSA(primary secondary amine)吸附净化后采用GC-MS选择离子模式检测。结果表明,六氯苯在0.05~5 mg/L浓度范围内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 5; 方法检测限为0.3 μg/kg,定量限为0.9 μg/kg,在0.89、1.78、8.9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上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6.6%、108.2%和108.1%。用该方法测定了天津某生产厂厂区地下1~10 m深的土壤样本,发现六氯苯的残留量在2.3~25 912 mg/kg 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趋势。该方法快速、简便、经济、高效、实用并且安全,适合大批量样本中六氯苯的快速检测。
建立了逆固相基质分散净化和气质联机法(GC-MS)快速、简便测定土壤中六氯苯(HCB)残留量的方法。以丙酮-正己烷(1∶ 1,体积比)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萃取,经固相基质PSA(primary secondary amine)吸附净化后采用GC-MS选择离子模式检测。结果表明,六氯苯在0.05~5 mg/L浓度范围内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 5; 方法检测限为0.3 μg/kg,定量限为0.9 μg/kg,在0.89、1.78、8.9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上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6.6%、108.2%和108.1%。用该方法测定了天津某生产厂厂区地下1~10 m深的土壤样本,发现六氯苯的残留量在2.3~25 912 mg/kg 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趋势。该方法快速、简便、经济、高效、实用并且安全,适合大批量样本中六氯苯的快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