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11卷 第1期
2009, 11(1): 1-12.
摘要:
在前文总结了Hydantocidin新型类似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Hydantocidin及其15个立体异构体、硫代Hydantocidin和碳环衍生物的合成,以及它们的除草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在前文总结了Hydantocidin新型类似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Hydantocidin及其15个立体异构体、硫代Hydantocidin和碳环衍生物的合成,以及它们的除草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009, 11(1): 13-18.
摘要:
通过研究苯甲脒类抑制剂与酮醇酸还原异构酶(KARI)对接的结合模式,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正庚氧基及正辛氧基苯基的杂环化合物。用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质谱及元素分析对26个目标产物(其中22个是新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认。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水稻KARI酶抑制活性和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 9a和9b 在200 μg/mL浓度下对KARI酶的抑制率分别为65.7%和71.1%,在100 μg/mL浓度下对双子叶植物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的抑制率分别达78.6%和89.0%。
通过研究苯甲脒类抑制剂与酮醇酸还原异构酶(KARI)对接的结合模式,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正庚氧基及正辛氧基苯基的杂环化合物。用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质谱及元素分析对26个目标产物(其中22个是新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认。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水稻KARI酶抑制活性和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 9a和9b 在200 μg/mL浓度下对KARI酶的抑制率分别为65.7%和71.1%,在100 μg/mL浓度下对双子叶植物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的抑制率分别达78.6%和89.0%。
2009, 11(1): 19-24.
摘要:
以4-氨基-3-(4-甲基-1,2,3-噻二唑)-1,2,4-三唑-5-硫酮为原料,与醛在冰乙酸中回流制得15个新型4-取代亚氨基-3-(4-甲基-1,2,3-噻二唑)-1,2,4-三唑-5-硫酮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 NMR 及元素分析表征,其中,化合物 5c 的结构经单晶测试确证,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403 7(3) nm,b=1.570 5(3) nm,c=0.686 4(14) nm,β=102.06(3)°,V = 1.479 8(5) nm3,Z=4,F(000)=656。初步的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化合物 5l 的抑制率达87%, 5c、5d和5f 的抑制率在78%左右; 5a 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抑制率为78.7%; 5m 对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的抑制率为65.6%。
以4-氨基-3-(4-甲基-1,2,3-噻二唑)-1,2,4-三唑-5-硫酮为原料,与醛在冰乙酸中回流制得15个新型4-取代亚氨基-3-(4-甲基-1,2,3-噻二唑)-1,2,4-三唑-5-硫酮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 NMR 及元素分析表征,其中,化合物 5c 的结构经单晶测试确证,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403 7(3) nm,b=1.570 5(3) nm,c=0.686 4(14) nm,β=102.06(3)°,V = 1.479 8(5) nm3,Z=4,F(000)=656。初步的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化合物 5l 的抑制率达87%, 5c、5d和5f 的抑制率在78%左右; 5a 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抑制率为78.7%; 5m 对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的抑制率为65.6%。
2009, 11(1): 25-30.
摘要:
哒嗪酮杂环是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重要结构片段,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在3(2H)-哒嗪酮的5位上引入酰肼活性基团,设计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哒嗪酮环酰肼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通过1H NMR、IR、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蚜虫Aphis fabae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 7d 在500 mg/L普筛浓度时,蚜虫死亡率达73.9%,但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红蜘蛛Tetranchus urticae的生物活性不明显。 关键词; 哒嗪酮;酰肼;合成;生物活性
哒嗪酮杂环是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重要结构片段,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在3(2H)-哒嗪酮的5位上引入酰肼活性基团,设计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哒嗪酮环酰肼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通过1H NMR、IR、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蚜虫Aphis fabae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 7d 在500 mg/L普筛浓度时,蚜虫死亡率达73.9%,但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红蜘蛛Tetranchus urticae的生物活性不明显。 关键词; 哒嗪酮;酰肼;合成;生物活性
2009, 11(1): 31-35.
摘要:
以砜基取代的嘧啶为关键中间体,设计合成了17个新型取代苯氧基1,2,4-三唑并 嘧啶类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MS和1H NMR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00 mg/L浓度下部分化合物对6种测试靶标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盆栽复筛试验显示在150 g/hm2剂量下,5个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和持效性。
以砜基取代的嘧啶为关键中间体,设计合成了17个新型取代苯氧基1,2,4-三唑并 嘧啶类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MS和1H NMR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00 mg/L浓度下部分化合物对6种测试靶标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盆栽复筛试验显示在150 g/hm2剂量下,5个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和持效性。
2009, 11(1): 36-40.
摘要:
对2-氨基-5-芳基-1,3,4- 口 恶 二唑的合成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到了一种基于HBr-H2O2 体系的绿色合成新方法,并以此为中间体,合成了18个未见报道的苯甲酰脲类目标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通过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红外光谱的分析鉴定。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0 mg/L浓度下该系列目标化合物均未表现出显著的杀虫活性。
对2-氨基-5-芳基-1,3,4- 口 恶 二唑的合成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到了一种基于HBr-H2O2 体系的绿色合成新方法,并以此为中间体,合成了18个未见报道的苯甲酰脲类目标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通过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红外光谱的分析鉴定。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0 mg/L浓度下该系列目标化合物均未表现出显著的杀虫活性。
2009, 11(1): 41-46.
摘要:
以2-氯-4-氰基吡啶和酚类化合物为原料,通过醚化、水解、酯化等反应合成了一系列2-(2-芳氧基吡啶-4-甲酰氧基)丙酸酯类化合物,其结构通过1H NMR和MS分析确证。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1 500 g/hm2剂量下,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油菜、反枝苋和马唐表现出较强的除草活性,用药15 d内植物叶片逐渐失绿变黄,直至枯死,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以2-氯-4-氰基吡啶和酚类化合物为原料,通过醚化、水解、酯化等反应合成了一系列2-(2-芳氧基吡啶-4-甲酰氧基)丙酸酯类化合物,其结构通过1H NMR和MS分析确证。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1 500 g/hm2剂量下,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油菜、反枝苋和马唐表现出较强的除草活性,用药15 d内植物叶片逐渐失绿变黄,直至枯死,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2009, 11(1): 47-50.
摘要:
以5-氨基-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3-氰基吡唑-4-二硫化物( 1 )为起始原料,经过还原和磷酸酯化反应合成了9个新型氟虫腈硫代磷酸酯衍生物,其结构经红外、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50 mg/L浓度下,所有新化合物对孑孓Culex pipiens pallens 24 h的致死率均为100%。
以5-氨基-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3-氰基吡唑-4-二硫化物( 1 )为起始原料,经过还原和磷酸酯化反应合成了9个新型氟虫腈硫代磷酸酯衍生物,其结构经红外、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50 mg/L浓度下,所有新化合物对孑孓Culex pipiens pallens 24 h的致死率均为100%。
2009, 11(1): 51-54.
摘要:
为寻找新型环境友好型杀虫剂,用取代苯酐与取代苯肼在冰乙酸中缩合,合成了11个未见杀虫活性报道的N-苯基氨基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其中7个是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及液质联机(LC-MSD)确认,并利用X-ray单晶衍射确认了 A02 的晶体结构。初步的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小菜蛾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 A06 在600 g/mL下96 h的致死率达到84%。
为寻找新型环境友好型杀虫剂,用取代苯酐与取代苯肼在冰乙酸中缩合,合成了11个未见杀虫活性报道的N-苯基氨基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其中7个是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及液质联机(LC-MSD)确认,并利用X-ray单晶衍射确认了 A02 的晶体结构。初步的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小菜蛾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 A06 在600 g/mL下96 h的致死率达到84%。
2009, 11(1): 55-58.
摘要:
以1,4-环己二酮为原料,经氧化扩环,再与烃氧胺盐酸盐反应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4-烃氧亚氨基己内酯( 6 ),其结构经1H NMR、元素分析或MS确证。初步的杀菌活性测定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50 μg/mL下对供试5种病原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1,4-环己二酮为原料,经氧化扩环,再与烃氧胺盐酸盐反应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4-烃氧亚氨基己内酯( 6 ),其结构经1H NMR、元素分析或MS确证。初步的杀菌活性测定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50 μg/mL下对供试5种病原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09, 11(1): 59-64.
摘要:
为研究低温胁迫下种子包衣对玉米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适宜温度(25℃/20℃,白天/晚上,下同)处理为对照,对不同剂量包衣的玉米种子进行低温胁迫。研究结果表明,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子包衣在适宜温度下对玉米种子出苗具有促进作用,能提高玉米幼苗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对玉米幼苗的株高和鲜重没有抑制作用。但在17℃/6℃、15℃/0℃、10℃/0℃低温胁迫下,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均能抑制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加剧低温胁迫导致的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和对叶绿体的分解。但用苯醚甲环唑处理玉米种子比用戊唑醇更安全,前者能抑制低温胁迫导致的叶片细胞内电解质外渗,后者却会加剧电解质的外渗。比较玉米幼苗根系的呼吸作用也可以发现,苯醚甲环唑比戊唑醇更有利于玉米幼苗补偿和修复低温胁迫所致的伤害。
为研究低温胁迫下种子包衣对玉米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适宜温度(25℃/20℃,白天/晚上,下同)处理为对照,对不同剂量包衣的玉米种子进行低温胁迫。研究结果表明,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子包衣在适宜温度下对玉米种子出苗具有促进作用,能提高玉米幼苗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对玉米幼苗的株高和鲜重没有抑制作用。但在17℃/6℃、15℃/0℃、10℃/0℃低温胁迫下,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均能抑制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加剧低温胁迫导致的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和对叶绿体的分解。但用苯醚甲环唑处理玉米种子比用戊唑醇更安全,前者能抑制低温胁迫导致的叶片细胞内电解质外渗,后者却会加剧电解质的外渗。比较玉米幼苗根系的呼吸作用也可以发现,苯醚甲环唑比戊唑醇更有利于玉米幼苗补偿和修复低温胁迫所致的伤害。
2009, 11(1): 73-78.
摘要:
采用无机/有机复合改性粘土作制剂载体,探讨了其对阴离子型除草剂2,4-D的控制释放作用,目的在于延长2,4-D的持效期,同时减轻其污染。利用无机和有机改性的结合优势,复合改性粘土具有更强的吸附性能,能够显著延缓2,4-D在水中和土壤中的释放。分析其水中释放动力学数据得出,2,4-D释放50%所需时间(t50)长达73.8 h,远大于有机改性粘土作载体时的1 h。土壤层释放实验表明,当2,4-D载药量在20~80 mg/g之间时,复合改性粘土均能保持良好的控制释放效果。
采用无机/有机复合改性粘土作制剂载体,探讨了其对阴离子型除草剂2,4-D的控制释放作用,目的在于延长2,4-D的持效期,同时减轻其污染。利用无机和有机改性的结合优势,复合改性粘土具有更强的吸附性能,能够显著延缓2,4-D在水中和土壤中的释放。分析其水中释放动力学数据得出,2,4-D释放50%所需时间(t50)长达73.8 h,远大于有机改性粘土作载体时的1 h。土壤层释放实验表明,当2,4-D载药量在20~80 mg/g之间时,复合改性粘土均能保持良好的控制释放效果。
2009, 11(1): 65-71.
摘要:
以乙基纤维素为囊壳,采用相分离法制备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囊粒剂;同时研究了乳化剂、控释剂、搅拌速度、有机相中溶剂加入量及水相中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滴加速度等因素对该微囊粒剂的平均粒径及包覆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室内释放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乳化剂700#较为理想;以油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或正十二烷为控释剂,均能制得包覆率较高的微囊粒剂;搅拌速度、有机相中溶剂加入量及水相中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滴加速度对微囊粒剂的平均粒径及包覆率的影响较明显。控制释放研究结果表明,在室内较稳定的条件下,能持续释放110 d以上。
以乙基纤维素为囊壳,采用相分离法制备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囊粒剂;同时研究了乳化剂、控释剂、搅拌速度、有机相中溶剂加入量及水相中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滴加速度等因素对该微囊粒剂的平均粒径及包覆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室内释放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乳化剂700#较为理想;以油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或正十二烷为控释剂,均能制得包覆率较高的微囊粒剂;搅拌速度、有机相中溶剂加入量及水相中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滴加速度对微囊粒剂的平均粒径及包覆率的影响较明显。控制释放研究结果表明,在室内较稳定的条件下,能持续释放110 d以上。
2009, 11(1): 72-80.
摘要:
回顾了稻瘟病化学防治药剂的历史,从早期的无机杀菌剂到农用抗生素、有机氯类、有机磷类与稻瘟灵、烯丙苯噻唑、黑色素合成抑制剂(melanin biosynthesis inhibitors,MBIs)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简要评述了各类药剂的主要优缺点,介绍了这几类化合物目前在稻瘟病防治中应用的主要品种及其抗药性发生情况,重点论述了三环唑的病害防治机制与抗药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回顾了稻瘟病化学防治药剂的历史,从早期的无机杀菌剂到农用抗生素、有机氯类、有机磷类与稻瘟灵、烯丙苯噻唑、黑色素合成抑制剂(melanin biosynthesis inhibitors,MBIs)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简要评述了各类药剂的主要优缺点,介绍了这几类化合物目前在稻瘟病防治中应用的主要品种及其抗药性发生情况,重点论述了三环唑的病害防治机制与抗药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2009, 11(1): 81-86.
摘要:
采用电喷雾多级质谱技术研究了杠柳苷A和E的质谱裂解行为。在源内诱导碰撞解离谱图中发现,从准分子离子中脱去二取代吡喃酮是杠柳苷A的主要断裂形式之一。从分子中失去不同长度的糖链以及杠柳甙元D环开裂重排失去甲醛(-30 Da)是识别该类化合物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杠柳苷A和E的质谱裂解机制和特征碎片进行研究,总结了鉴别该类化合物的方法,并对杠柳根皮中的一个未报道化合物杠柳苷X的结构进行了推测,该方法对研究杠柳中杠柳苷类化合物的分布及结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采用电喷雾多级质谱技术研究了杠柳苷A和E的质谱裂解行为。在源内诱导碰撞解离谱图中发现,从准分子离子中脱去二取代吡喃酮是杠柳苷A的主要断裂形式之一。从分子中失去不同长度的糖链以及杠柳甙元D环开裂重排失去甲醛(-30 Da)是识别该类化合物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杠柳苷A和E的质谱裂解机制和特征碎片进行研究,总结了鉴别该类化合物的方法,并对杠柳根皮中的一个未报道化合物杠柳苷X的结构进行了推测,该方法对研究杠柳中杠柳苷类化合物的分布及结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9, 11(1): 87-91.
摘要:
SIOC0426 属2-嘧啶氧基-N-芳基苄胺类选择性除草活性化合物。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IOC0426具有良好的芽后早期除草活性,对棉花安全,在棉花与重要杂草马唐和反枝苋之间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 3.534 和4.299,能有效防除棉花田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对莎草科杂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使用适期为杂草1~2叶期。田间试验表明,在有效成分90~120 g/hm2剂量范围内,对棉田主要杂草的总防效在73.1% ~87.6%之间。
SIOC0426 属2-嘧啶氧基-N-芳基苄胺类选择性除草活性化合物。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IOC0426具有良好的芽后早期除草活性,对棉花安全,在棉花与重要杂草马唐和反枝苋之间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 3.534 和4.299,能有效防除棉花田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对莎草科杂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使用适期为杂草1~2叶期。田间试验表明,在有效成分90~120 g/hm2剂量范围内,对棉田主要杂草的总防效在73.1% ~87.6%之间。
2009, 11(1): 92-97.
摘要:
采用桑叶浸渍法和饲料表面覆盖法测定发现,从土壤中分离的一株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GS8对家蚕Bombyx mori、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初孵幼虫均表现出较高的杀虫活性,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该菌株为东北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tohokuensi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GS8菌株的杀虫蛋白晶体主要由分子质量为130、81和60 kDa的蛋白组成。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鉴定结果显示,GS8菌株含有 cry1Aa、cry1Ab、cry1Ib、cry2Ab和cry9Ba 等基因。
采用桑叶浸渍法和饲料表面覆盖法测定发现,从土壤中分离的一株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GS8对家蚕Bombyx mori、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初孵幼虫均表现出较高的杀虫活性,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该菌株为东北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tohokuensi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GS8菌株的杀虫蛋白晶体主要由分子质量为130、81和60 kDa的蛋白组成。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鉴定结果显示,GS8菌株含有 cry1Aa、cry1Ab、cry1Ib、cry2Ab和cry9Ba 等基因。
2009, 11(1): 98-103.
摘要:
以室内沙培法,测定了3种种衣剂对山农饲玉7号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吡虫啉·戊唑醇(5%+0.4%)种衣剂(药种比为1∶ 100)处理山农饲玉7号后,幼苗期株高、初生根长和鲜重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68 cm、2.44 cm和0.17 g,比毒死蜱·戊唑醇·福美双(5%+0.3%+15%)种衣剂作用明显,克百威·福美双·三唑酮(7%+7%+1%)种衣剂对其则有抑制作用。离体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戊唑醇种衣剂处理使幼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抗病性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了47.1%和100.2%,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分别提高了59.5%和58.6%,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54.0%和26.2%,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果表明:5.4%吡·戊种衣剂在试验剂量下能够显著提高山农饲玉7号幼苗期多种抗逆防病相关酶活性,对幼苗生长促进作用显著。
以室内沙培法,测定了3种种衣剂对山农饲玉7号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吡虫啉·戊唑醇(5%+0.4%)种衣剂(药种比为1∶ 100)处理山农饲玉7号后,幼苗期株高、初生根长和鲜重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68 cm、2.44 cm和0.17 g,比毒死蜱·戊唑醇·福美双(5%+0.3%+15%)种衣剂作用明显,克百威·福美双·三唑酮(7%+7%+1%)种衣剂对其则有抑制作用。离体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戊唑醇种衣剂处理使幼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抗病性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了47.1%和100.2%,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分别提高了59.5%和58.6%,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54.0%和26.2%,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果表明:5.4%吡·戊种衣剂在试验剂量下能够显著提高山农饲玉7号幼苗期多种抗逆防病相关酶活性,对幼苗生长促进作用显著。
2009, 11(1): 104-108.
摘要:
研究了天然化合物丁香酚对灰葡萄孢菌丝细胞膜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可以作用于真菌的膜系统,诱导菌丝膜脂质过氧化,使膜受到损伤,透性改变,丙二醛(MDA)流出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丁香酚处理使得菌丝内过氧化氢含量逐渐升高;菌丝内钙离子浓度先升高,30 min后逐渐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细胞膜破损导致钙离子外流的缘故。同时,通过DNA梯状条带的检测,初步表明丁香酚不能诱导灰葡萄孢菌丝细胞凋亡。
研究了天然化合物丁香酚对灰葡萄孢菌丝细胞膜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可以作用于真菌的膜系统,诱导菌丝膜脂质过氧化,使膜受到损伤,透性改变,丙二醛(MDA)流出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丁香酚处理使得菌丝内过氧化氢含量逐渐升高;菌丝内钙离子浓度先升高,30 min后逐渐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细胞膜破损导致钙离子外流的缘故。同时,通过DNA梯状条带的检测,初步表明丁香酚不能诱导灰葡萄孢菌丝细胞凋亡。
2009, 11(1): 109-113.
摘要:
从夹竹桃叶中筛选杀灭福寿螺的活性成分。采用浸渍法研究了夹竹桃叶的乙醇粗提物和组分Ⅰ对不同日龄福寿螺的毒杀和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组分Ⅰ浸渍10、30和50日龄螺6 h的LC50值分别为2.86、5.87 和8.68 mg/L;浸渍24 h的LC50值分别为0.98、2.31和 3.16 mg/L,其中2 mg/L的组分Ⅰ浸渍10日龄螺24 h的死亡率为100%。乙醇粗提物对福寿螺的毒杀效果较差,用其100 mg/L浸渍10日龄和30日龄螺72 h的死亡率均为100%,浸渍50日龄螺120 h时,死亡率100%时的质量浓度达到200 mg/L。但乙醇粗提物和组分Ⅰ各浓度对福寿螺的活动均无抑制作用,反而有促进其上爬的作用。
从夹竹桃叶中筛选杀灭福寿螺的活性成分。采用浸渍法研究了夹竹桃叶的乙醇粗提物和组分Ⅰ对不同日龄福寿螺的毒杀和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组分Ⅰ浸渍10、30和50日龄螺6 h的LC50值分别为2.86、5.87 和8.68 mg/L;浸渍24 h的LC50值分别为0.98、2.31和 3.16 mg/L,其中2 mg/L的组分Ⅰ浸渍10日龄螺24 h的死亡率为100%。乙醇粗提物对福寿螺的毒杀效果较差,用其100 mg/L浸渍10日龄和30日龄螺72 h的死亡率均为100%,浸渍50日龄螺120 h时,死亡率100%时的质量浓度达到200 mg/L。但乙醇粗提物和组分Ⅰ各浓度对福寿螺的活动均无抑制作用,反而有促进其上爬的作用。
2009, 11(1): 114-120.
摘要:
为评价乙酰甲胺磷在作物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亚热带和暖温带)下的4种作物(甘蓝、萝卜、水稻、柑桔)和8个土壤样品(4种作物各自在两个试验地点的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的消解情况。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在作物和土壤中均可代谢产生甲胺磷,作物中的2 h甲胺磷代谢产率主要由作物种类决定。作物中乙酰甲胺磷的消解半衰期为3.1~13.5 d,甲胺磷为2.7~12.8 d;土壤中乙酰甲胺磷的半衰期为1.4~6.4 d,甲胺磷为4.5~10.7 d。土壤pH值对乙酰甲胺磷的消解影响显著,其在碱性土壤中消解较快。具有较高净辐射的气候条件会促进乙酰甲胺磷及甲胺磷在作物中的消解,因此种植在暖温带气候条件下的作物上使用乙酰甲胺磷较种植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具有更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乙酰甲胺磷施用在叶菜类蔬菜上可能会有较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建议叶菜类蔬菜应谨慎使用乙酰甲胺磷。
为评价乙酰甲胺磷在作物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亚热带和暖温带)下的4种作物(甘蓝、萝卜、水稻、柑桔)和8个土壤样品(4种作物各自在两个试验地点的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的消解情况。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在作物和土壤中均可代谢产生甲胺磷,作物中的2 h甲胺磷代谢产率主要由作物种类决定。作物中乙酰甲胺磷的消解半衰期为3.1~13.5 d,甲胺磷为2.7~12.8 d;土壤中乙酰甲胺磷的半衰期为1.4~6.4 d,甲胺磷为4.5~10.7 d。土壤pH值对乙酰甲胺磷的消解影响显著,其在碱性土壤中消解较快。具有较高净辐射的气候条件会促进乙酰甲胺磷及甲胺磷在作物中的消解,因此种植在暖温带气候条件下的作物上使用乙酰甲胺磷较种植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具有更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乙酰甲胺磷施用在叶菜类蔬菜上可能会有较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建议叶菜类蔬菜应谨慎使用乙酰甲胺磷。
2009, 11(1): 121-125.
摘要:
为了制定除草剂在水环境中的允许浓度和排放标准,参照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等编著的《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以及我国制定的大型溞Daphnia magna毒性测定方法,进行了丁草胺、吡嘧磺隆、苄嘧磺隆 3种稻田常用除草剂对大型溞的21 d慢性毒性试验。结果发现: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升高,大型溞的产前发育期、产幼间隔期均缩短,每胎产幼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丁草胺各浓度处理组中,内禀增长率(rm)在0.157 2~0.314 0 d-1之间,变化较大;吡嘧磺隆各个浓度组的rm相对平稳, 为0.206 6~0.276 8 d-1;大型溞在苄嘧磺隆处理组中的rm比在其他两种除草剂中的高,为0.334 1 ~0.397 1 d-1。在丁草胺处理组中,大型溞的日生殖量较少,低于吡嘧磺隆和苄嘧磺隆处理组。
为了制定除草剂在水环境中的允许浓度和排放标准,参照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等编著的《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以及我国制定的大型溞Daphnia magna毒性测定方法,进行了丁草胺、吡嘧磺隆、苄嘧磺隆 3种稻田常用除草剂对大型溞的21 d慢性毒性试验。结果发现: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升高,大型溞的产前发育期、产幼间隔期均缩短,每胎产幼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丁草胺各浓度处理组中,内禀增长率(rm)在0.157 2~0.314 0 d-1之间,变化较大;吡嘧磺隆各个浓度组的rm相对平稳, 为0.206 6~0.276 8 d-1;大型溞在苄嘧磺隆处理组中的rm比在其他两种除草剂中的高,为0.334 1 ~0.397 1 d-1。在丁草胺处理组中,大型溞的日生殖量较少,低于吡嘧磺隆和苄嘧磺隆处理组。
2009, 11(1): 126-130.
摘要:
采用气-质联用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对三唑磷原药中的三唑磷及其相关杂质治螟磷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下的水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唑磷属于水解不稳定化合物,在50℃时5 d的水解率在pH为5、7、9时分别为48.0% 、70.7%和79.4%;杂质治螟磷则均大于86%,较三唑磷更易水解。 三唑磷和治螟磷的水解速率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升高,半衰期缩短;pH值增大,三唑磷水解速率明显加快,而pH值对治螟磷水解的影响不明显。相同条件下,三唑磷的水解速度比治螟磷慢,其水解半衰期是治螟磷的1.4~6.0倍,差异随温度升高和pH值变大而减小。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三唑磷的水解特性介于易降解到中等降解之间,治螟磷呈易降解特性。
采用气-质联用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对三唑磷原药中的三唑磷及其相关杂质治螟磷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下的水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唑磷属于水解不稳定化合物,在50℃时5 d的水解率在pH为5、7、9时分别为48.0% 、70.7%和79.4%;杂质治螟磷则均大于86%,较三唑磷更易水解。 三唑磷和治螟磷的水解速率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升高,半衰期缩短;pH值增大,三唑磷水解速率明显加快,而pH值对治螟磷水解的影响不明显。相同条件下,三唑磷的水解速度比治螟磷慢,其水解半衰期是治螟磷的1.4~6.0倍,差异随温度升高和pH值变大而减小。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三唑磷的水解特性介于易降解到中等降解之间,治螟磷呈易降解特性。
2009, 11(1): 131-136.
摘要:
为评价不同来源生物柴油作为溶剂配制精喹禾灵乳油的效果,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几种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的种类及含量,利用相应制备的5%精喹禾灵乳油进行了防治禾本科杂草的盆栽试验,同时比较了不同生物柴油对药剂稀释液表面张力、干燥时间和在叶片表面沉积量等药液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不同脂肪酸甲酯含量的生物柴油均能够制备出合格的5%精喹禾灵乳油,并且利用生物柴油制备的乳油在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2 g/hm2时防效略高于常规以二甲苯为溶剂配制的乳油, 5 g/hm2和20 g/hm2剂量下无显著差异;生物柴油配制乳油稀释液与二甲苯配制乳油稀释液的表面张力差异不显著,但前者的沉积量则明显提高50%左右,能提高稀释液在小麦叶片的渗透速率。上述结果初步表明,生物柴油作为精喹禾灵乳油的替代溶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为评价不同来源生物柴油作为溶剂配制精喹禾灵乳油的效果,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几种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的种类及含量,利用相应制备的5%精喹禾灵乳油进行了防治禾本科杂草的盆栽试验,同时比较了不同生物柴油对药剂稀释液表面张力、干燥时间和在叶片表面沉积量等药液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不同脂肪酸甲酯含量的生物柴油均能够制备出合格的5%精喹禾灵乳油,并且利用生物柴油制备的乳油在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2 g/hm2时防效略高于常规以二甲苯为溶剂配制的乳油, 5 g/hm2和20 g/hm2剂量下无显著差异;生物柴油配制乳油稀释液与二甲苯配制乳油稀释液的表面张力差异不显著,但前者的沉积量则明显提高50%左右,能提高稀释液在小麦叶片的渗透速率。上述结果初步表明,生物柴油作为精喹禾灵乳油的替代溶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009, 11(1): 137-140.
摘要:
采用冬暖大棚土壤施药,研究了噻唑膦在田间条件下对蔬菜大棚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噻唑膦对土壤脲酶的影响较明显,各剂量处理均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作用;对蔗糖酶以抑制作用为主,各剂量处理均表现为激活-抑制作用;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相对较小,低剂量(10%颗粒剂有效成分含量2.25、3.00 kg/hm2)表现为激活作用,高剂量(6.00 kg/hm2)表现为抑制作用,且激活或抑制作用均不显著。施药50 d后,大棚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都能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采用冬暖大棚土壤施药,研究了噻唑膦在田间条件下对蔬菜大棚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噻唑膦对土壤脲酶的影响较明显,各剂量处理均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作用;对蔗糖酶以抑制作用为主,各剂量处理均表现为激活-抑制作用;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相对较小,低剂量(10%颗粒剂有效成分含量2.25、3.00 kg/hm2)表现为激活作用,高剂量(6.00 kg/hm2)表现为抑制作用,且激活或抑制作用均不显著。施药50 d后,大棚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都能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2009, 11(1): 141-144.
摘要:
从河北省不同地区未使用过啶菌噁唑的保护地中采集黄瓜或番茄灰霉病果、病叶,经单孢分离获得102株灰葡萄孢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所得EC50值在0.046 0~0.199 1 μg/mL之间,平均为(0.118 2±0.036 3) μg/mL,其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可作为灰葡萄孢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基线。采用紫外线诱导获得了7株抗药突变体,抗药突变体的菌落直径、菌丝干重、产孢量和致病性明显低于其亲本菌株,继代培养9代后抗药突变体的抗药性倍数下降。
从河北省不同地区未使用过啶菌噁唑的保护地中采集黄瓜或番茄灰霉病果、病叶,经单孢分离获得102株灰葡萄孢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所得EC50值在0.046 0~0.199 1 μg/mL之间,平均为(0.118 2±0.036 3) μg/mL,其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可作为灰葡萄孢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基线。采用紫外线诱导获得了7株抗药突变体,抗药突变体的菌落直径、菌丝干重、产孢量和致病性明显低于其亲本菌株,继代培养9代后抗药突变体的抗药性倍数下降。
2009, 11(1): 145-148.
摘要:
为评价新型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采用"半静态法"分别研究了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捷润,JIERUN)和硅氧烷化合物(好湿,High-Speed)与3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与联合毒性。结果表明:"捷润"和"好湿"对斑马鱼的LC50值(96 h)分别为有效成分5.90和17.4 mg/L,分别属于中毒和低毒。"捷润"与氟虫腈、茚虫威和乙酰甲胺磷混用后对斑马鱼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39.52、107.24和165.65,其联合毒性效果分别为增毒、相加和增毒;"好湿"与氟虫腈、茚虫威和乙酰甲胺磷混用后对斑马鱼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11.36、48.26和80.08,其联合毒性效果分别为相加、拮抗和相加。
为评价新型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采用"半静态法"分别研究了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捷润,JIERUN)和硅氧烷化合物(好湿,High-Speed)与3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与联合毒性。结果表明:"捷润"和"好湿"对斑马鱼的LC50值(96 h)分别为有效成分5.90和17.4 mg/L,分别属于中毒和低毒。"捷润"与氟虫腈、茚虫威和乙酰甲胺磷混用后对斑马鱼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39.52、107.24和165.65,其联合毒性效果分别为增毒、相加和增毒;"好湿"与氟虫腈、茚虫威和乙酰甲胺磷混用后对斑马鱼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11.36、48.26和80.08,其联合毒性效果分别为相加、拮抗和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