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11卷 第3期
2009, 11(3): 283-290.
摘要:
美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风险评价技术,包括农药对地表水水生生物、对陆生生物以及地下水的风险评价。综述了美国的农药水生生态风险评价及陆生生态风险评价技术,旨在为我国农药生态风险评价技术的完善和农药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美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风险评价技术,包括农药对地表水水生生物、对陆生生物以及地下水的风险评价。综述了美国的农药水生生态风险评价及陆生生态风险评价技术,旨在为我国农药生态风险评价技术的完善和农药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2009, 11(3): 291-297.
摘要: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具有 "内疏水、外亲水"的特殊分子结构,可与许多客体分子包结形成包合物。环糊精与农药形成包合物对农药分子具有增溶、控制释放、提高稳定性等功能,在农药制剂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环糊精对农药污染物的降解有促进作用,对农药分子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因而在农药污染物治理、农药残留检测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综述了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作为农药剂型加工中的助剂、农药污染物治理和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应用的研究新进展,并对其在农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具有 "内疏水、外亲水"的特殊分子结构,可与许多客体分子包结形成包合物。环糊精与农药形成包合物对农药分子具有增溶、控制释放、提高稳定性等功能,在农药制剂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环糊精对农药污染物的降解有促进作用,对农药分子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因而在农药污染物治理、农药残留检测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综述了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作为农药剂型加工中的助剂、农药污染物治理和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应用的研究新进展,并对其在农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9, 11(3): 298-303.
摘要:
鉴于高锰胁迫下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对草甘膦的耐药性增强,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锰条件下草甘膦处理后该草体内莽草酸的积累和主要抗氧化酶系统的响应。次高浓度锰(0.31 mmol/L)条件下培养120 d后空心莲子草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常规浓度锰处理(0.009 1 mmol/L,对照);高浓度锰(2.45 mmol/L)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CAT活性下降。草甘膦(按草甘膦酸68 g/hm2)茎叶处理后6 d内,常规锰浓度培养的空心莲子草体内莽草酸含量比用草甘膦刚处理时增加了31.9%~226.0%,且显著高于同一时间次高锰和高锰的处理;不同锰浓度下培养的空心莲子草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和CAT、SOD活性均为先升高后再逐渐下降,但次高锰处理的该3种酶活性均高于对照,高锰处理的SOD和POD活性高于对照,而CAT活性与对照相当。上述结果表明,在较高锰浓度下空心莲子草能启动抗氧化酶系统而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在草甘膦处理后初期,高锰条件下空心莲子草体内莽草酸途径受抑制程度较轻,抗氧化酶活性较高,这可能是空心莲子草耐高锰和高锰条件下该草耐草甘膦的部分机制。
鉴于高锰胁迫下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对草甘膦的耐药性增强,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锰条件下草甘膦处理后该草体内莽草酸的积累和主要抗氧化酶系统的响应。次高浓度锰(0.31 mmol/L)条件下培养120 d后空心莲子草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常规浓度锰处理(0.009 1 mmol/L,对照);高浓度锰(2.45 mmol/L)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CAT活性下降。草甘膦(按草甘膦酸68 g/hm2)茎叶处理后6 d内,常规锰浓度培养的空心莲子草体内莽草酸含量比用草甘膦刚处理时增加了31.9%~226.0%,且显著高于同一时间次高锰和高锰的处理;不同锰浓度下培养的空心莲子草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和CAT、SOD活性均为先升高后再逐渐下降,但次高锰处理的该3种酶活性均高于对照,高锰处理的SOD和POD活性高于对照,而CAT活性与对照相当。上述结果表明,在较高锰浓度下空心莲子草能启动抗氧化酶系统而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在草甘膦处理后初期,高锰条件下空心莲子草体内莽草酸途径受抑制程度较轻,抗氧化酶活性较高,这可能是空心莲子草耐高锰和高锰条件下该草耐草甘膦的部分机制。
2009, 11(3): 304-311.
摘要:
用共毒因子重新评价共毒系数大于100的281个混配组合,发现有29.18%的混配组合没有增效作用。根据单剂的LC-P线和共毒因子公式,求出混剂的期望死亡率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根据混剂的实测死亡率求出95%置信区间,画出期望LC-P线及"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及"95%置信区间",发现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彼此交缠,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能高度重叠,表明两条LC-P线之间没有毒力差异;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大于20,或者共毒系数小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和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只有少量重叠或完全不重叠,体现出了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对供试害虫的毒力差异。因此,为了获得有稳定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共毒系数须大于100,同时共毒因子也要大于20。
用共毒因子重新评价共毒系数大于100的281个混配组合,发现有29.18%的混配组合没有增效作用。根据单剂的LC-P线和共毒因子公式,求出混剂的期望死亡率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根据混剂的实测死亡率求出95%置信区间,画出期望LC-P线及"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及"95%置信区间",发现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彼此交缠,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能高度重叠,表明两条LC-P线之间没有毒力差异;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大于20,或者共毒系数小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和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只有少量重叠或完全不重叠,体现出了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对供试害虫的毒力差异。因此,为了获得有稳定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共毒系数须大于100,同时共毒因子也要大于20。
2009, 11(3): 312-316.
摘要:
采用盆栽植株喷雾-叶碟法、叶碟喷雾法分别测定20%唑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治疗作用,采用离体叶片法、叶碟法测定其对黄瓜霜霉病的铲除作用。结果表明:在200 μg/mL浓度下,20%唑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治疗效果分别为77.99%、70.08%;20%唑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菌病斑扩展、产孢及再侵染的抑制率分别为74.37%、84.56%和72.22%,与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悬浮液混合接种能显著降低孢子囊的致病性。室内试验结果表明,20%唑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良好的保护、治疗作用,且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剂25%嘧菌酯悬浮剂,20%唑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铲除作用与25%嘧菌酯悬浮剂效果相当。
采用盆栽植株喷雾-叶碟法、叶碟喷雾法分别测定20%唑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治疗作用,采用离体叶片法、叶碟法测定其对黄瓜霜霉病的铲除作用。结果表明:在200 μg/mL浓度下,20%唑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治疗效果分别为77.99%、70.08%;20%唑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菌病斑扩展、产孢及再侵染的抑制率分别为74.37%、84.56%和72.22%,与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悬浮液混合接种能显著降低孢子囊的致病性。室内试验结果表明,20%唑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良好的保护、治疗作用,且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剂25%嘧菌酯悬浮剂,20%唑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铲除作用与25%嘧菌酯悬浮剂效果相当。
2009, 11(3): 317-322.
摘要:
以粘虫Mythimna separate 4龄幼虫为试虫,从表皮穿透、生物转化、作用靶标3个方面研究了三唑磷·氟虫腈复配剂的增效机理。结果表明,三唑磷与氟虫腈复配后,相互促进了对方对粘虫表皮的穿透作用;三唑磷对酸性磷酸酯酶(ACPase)的竞争性抑制与氟虫腈对ACPase的非竞争性抑制与反竞争性抑制的混合型抑制相结合,使复配剂对ACPase的抑制能力大幅度提高;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联合抑制系数(JIC)达到425.87,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三唑磷和氟虫腈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只有微弱的交互作用。表皮穿透率的提高及其对ACPase和GSTs抑制能力的增强可能是该复配剂对粘虫增效的重要机理。
以粘虫Mythimna separate 4龄幼虫为试虫,从表皮穿透、生物转化、作用靶标3个方面研究了三唑磷·氟虫腈复配剂的增效机理。结果表明,三唑磷与氟虫腈复配后,相互促进了对方对粘虫表皮的穿透作用;三唑磷对酸性磷酸酯酶(ACPase)的竞争性抑制与氟虫腈对ACPase的非竞争性抑制与反竞争性抑制的混合型抑制相结合,使复配剂对ACPase的抑制能力大幅度提高;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联合抑制系数(JIC)达到425.87,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三唑磷和氟虫腈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只有微弱的交互作用。表皮穿透率的提高及其对ACPase和GSTs抑制能力的增强可能是该复配剂对粘虫增效的重要机理。
2009, 11(3): 323-328.
摘要:
利用接合转移的方法将不同来源的二型硫酯酶(TEII,type II thioesterase)导入链霉菌S.avermitilis NRRL8165中构建了两种突变株,同时研究比较了两种突变株与野生型在等量发酵时阿维菌素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导入Tetrocarcin A的TEII突变株阿维菌素的产量提高了96.52%;导入氯丝菌素(Chlorothricin)的TEII突变株阿维菌素的产量提高了38.06%。进一步验证了TEII对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具有编辑和纠错功能。
利用接合转移的方法将不同来源的二型硫酯酶(TEII,type II thioesterase)导入链霉菌S.avermitilis NRRL8165中构建了两种突变株,同时研究比较了两种突变株与野生型在等量发酵时阿维菌素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导入Tetrocarcin A的TEII突变株阿维菌素的产量提高了96.52%;导入氯丝菌素(Chlorothricin)的TEII突变株阿维菌素的产量提高了38.06%。进一步验证了TEII对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具有编辑和纠错功能。
2009, 11(3): 329-334.
摘要:
从某农药厂采集污泥,采用驯化富集的方式分离得到1株能以甲基对硫磷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命名为PF32。根据表型特征 、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PF32能在24 h内降解浓度为100 mg/L的甲基对硫磷,降解率99%以上。PF32降解甲基对硫磷的最适pH值为7.0,最适温度为30℃,该菌降解甲基对硫磷的速率和起始接种量呈正相关。降解谱试验结果表明,PF32对辛硫磷、倍硫磷、杀螟硫磷、三唑磷、毒死蜱也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从某农药厂采集污泥,采用驯化富集的方式分离得到1株能以甲基对硫磷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命名为PF32。根据表型特征 、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PF32能在24 h内降解浓度为100 mg/L的甲基对硫磷,降解率99%以上。PF32降解甲基对硫磷的最适pH值为7.0,最适温度为30℃,该菌降解甲基对硫磷的速率和起始接种量呈正相关。降解谱试验结果表明,PF32对辛硫磷、倍硫磷、杀螟硫磷、三唑磷、毒死蜱也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2009, 11(3): 335-340.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质谱技术(HPLC-ESI-MS/MS),研究了植物源杀虫活性成分苦皮藤素V、苦皮藤素I、NW28及NW53在不同水体中的稳定性及苦皮藤素Ⅴ在碱性水体中的水解产物。54℃±1℃贮存24 h,在pH值为4的水体中,苦皮藤素V、苦皮藤素I及NW53比较稳定,而NW28稳定性较差,其水解率依次为5.03%、4.15%、6.60%及19.75%;在pH为7的水体中,苦皮藤素V比较稳定,水解率为6.43%,苦皮藤素I、NW28及NW53稳定性较差,水解率分别为12.5%、12.3%及50.55%;在pH为10的水体中,苦皮藤素V、苦皮藤素I、NW28及NW53极易水解,水解率依次为71.53%、84.55%、77.68%及99.30%。苦皮藤素V在碱性水体中的主要水解产物为一系列在其C-1、C-2 C-8及C-9位发生酯键水解而形成的3-羟基、4-羟基或5-羟 基的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质谱技术(HPLC-ESI-MS/MS),研究了植物源杀虫活性成分苦皮藤素V、苦皮藤素I、NW28及NW53在不同水体中的稳定性及苦皮藤素Ⅴ在碱性水体中的水解产物。54℃±1℃贮存24 h,在pH值为4的水体中,苦皮藤素V、苦皮藤素I及NW53比较稳定,而NW28稳定性较差,其水解率依次为5.03%、4.15%、6.60%及19.75%;在pH为7的水体中,苦皮藤素V比较稳定,水解率为6.43%,苦皮藤素I、NW28及NW53稳定性较差,水解率分别为12.5%、12.3%及50.55%;在pH为10的水体中,苦皮藤素V、苦皮藤素I、NW28及NW53极易水解,水解率依次为71.53%、84.55%、77.68%及99.30%。苦皮藤素V在碱性水体中的主要水解产物为一系列在其C-1、C-2 C-8及C-9位发生酯键水解而形成的3-羟基、4-羟基或5-羟 基的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
2009, 11(3): 341-345.
摘要:
研究了贮藏期间柑橘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变化与浸果处理药液浓度、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的关系,以及果实不同部位残留水平的差异。柑橘经苯醚甲环唑药液浸泡处理后在常温或低温条件下贮藏,定期取样用丙酮-石油醚(3∶ 1,体积比)提取,气相色谱测定。当添加浓度范围为0.05 ~5.0 mg/kg时,本方法回收率在81.9% ~91.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5.3% ~17.5%,最低检出浓度为0.02 mg/kg。试验结果表明:柑橘中苯醚甲环唑残留水平与药液浓度呈正相关;低温贮藏下柑橘对苯醚甲环唑的吸收低于常温;苯醚甲环唑的残留水平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橘皮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明显高于橘肉。建议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使用浓度为100 mg/L,其贮藏安全间隔期为21 d。
研究了贮藏期间柑橘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变化与浸果处理药液浓度、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的关系,以及果实不同部位残留水平的差异。柑橘经苯醚甲环唑药液浸泡处理后在常温或低温条件下贮藏,定期取样用丙酮-石油醚(3∶ 1,体积比)提取,气相色谱测定。当添加浓度范围为0.05 ~5.0 mg/kg时,本方法回收率在81.9% ~91.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5.3% ~17.5%,最低检出浓度为0.02 mg/kg。试验结果表明:柑橘中苯醚甲环唑残留水平与药液浓度呈正相关;低温贮藏下柑橘对苯醚甲环唑的吸收低于常温;苯醚甲环唑的残留水平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橘皮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明显高于橘肉。建议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使用浓度为100 mg/L,其贮藏安全间隔期为21 d。
2009, 11(3): 346-350.
摘要:
研究建立了土壤中矮壮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检测方法。样品经甲醇-乙酸铵水溶液提取、离心及浓缩后,经反相色谱柱分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检测,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下以碎片离子m/z 122.2进行外标法定量。土壤中矮壮素残留的检出限(S/N=3)为0.01 mg/kg,定量限为0.05 mg/kg;在0.01 ~1.0 mg/L范围内峰面积与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2 >0.996)。在0.05、0.5和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矮壮素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75.1% ~87.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对矮壮素在土壤中消解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4.47 d。
研究建立了土壤中矮壮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检测方法。样品经甲醇-乙酸铵水溶液提取、离心及浓缩后,经反相色谱柱分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检测,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下以碎片离子m/z 122.2进行外标法定量。土壤中矮壮素残留的检出限(S/N=3)为0.01 mg/kg,定量限为0.05 mg/kg;在0.01 ~1.0 mg/L范围内峰面积与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2 >0.996)。在0.05、0.5和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矮壮素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75.1% ~87.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对矮壮素在土壤中消解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4.47 d。
2009, 11(3): 351-356.
摘要:
采用乙腈提取、分散SPE净化的前处理方法以及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苹果、柑橘和香蕉中腐霉利、抑霉唑、异菌脲和咪鲜胺4种防腐保鲜剂的残留量,利用基质匹配标准校正方法补偿基质效应。结果表明,腐霉利、抑霉唑和咪鲜胺在3个添加水平(0.02、0.05和0.10 mg/kg)下的回收率为85.1% ~108.4%,相对标准偏差为0.5% ~7.9%;异菌脲在3个添加水 平(0.05、0.10 和0.20 mg/kg)下的回收率为82.9% ~98.8%,相对标准偏差为3.6% ~ 8.6%。方法的检出限(LOD)在0.001 ~0.008 mg/kg之间,定量限(LOQ)在0.003 ~0.03 mg/kg之间。
采用乙腈提取、分散SPE净化的前处理方法以及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苹果、柑橘和香蕉中腐霉利、抑霉唑、异菌脲和咪鲜胺4种防腐保鲜剂的残留量,利用基质匹配标准校正方法补偿基质效应。结果表明,腐霉利、抑霉唑和咪鲜胺在3个添加水平(0.02、0.05和0.10 mg/kg)下的回收率为85.1% ~108.4%,相对标准偏差为0.5% ~7.9%;异菌脲在3个添加水 平(0.05、0.10 和0.20 mg/kg)下的回收率为82.9% ~98.8%,相对标准偏差为3.6% ~ 8.6%。方法的检出限(LOD)在0.001 ~0.008 mg/kg之间,定量限(LOQ)在0.003 ~0.03 mg/kg之间。
2009, 11(3): 357-361.
摘要:
建立了简便、快速测定咪鲜胺在小麦籽粒中残留量的方法。前处理采用以乙腈作提取剂、PSA(primary secondary amine,N-丙基乙二胺)为分散净化剂的QuEChERS方法,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在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下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在0.001 ~0.1 mg/kg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4。结果表明,在3个添加水平(0.001、0.01和0.1 mg/kg)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为91.8% ~98.3%,相对标准偏差为3.7% ~7.0%,咪鲜胺在麦粒中的定量限为0.000 1 mg/kg。
建立了简便、快速测定咪鲜胺在小麦籽粒中残留量的方法。前处理采用以乙腈作提取剂、PSA(primary secondary amine,N-丙基乙二胺)为分散净化剂的QuEChERS方法,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在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下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在0.001 ~0.1 mg/kg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4。结果表明,在3个添加水平(0.001、0.01和0.1 mg/kg)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为91.8% ~98.3%,相对标准偏差为3.7% ~7.0%,咪鲜胺在麦粒中的定量限为0.000 1 mg/kg。
2009, 11(3): 362-366.
摘要: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咪鲜胺及其代谢产物2,4,6-三氯苯酚在蘑菇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咪鲜胺在蘑菇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负指数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5 d和20.3 d;2,4,6-三氯苯酚在蘑菇中的残留量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其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则仅表现出增长的趋势。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咪鲜胺及其代谢产物2,4,6-三氯苯酚在蘑菇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咪鲜胺在蘑菇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负指数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5 d和20.3 d;2,4,6-三氯苯酚在蘑菇中的残留量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其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则仅表现出增长的趋势。
2009, 11(3): 367-372.
摘要:
建立了同一提取物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甲素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雷公藤总生物碱含量的方法,样品用乙酸乙酯超声提取、过中性氧化铝柱,净化后用45%甲醇溶解,测定雷公藤的根皮、叶、雷公藤组培产物及培养液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的检测范围为1~100 μg/mL(R2= 0.999 9);雷公藤总生物碱在5~1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8);在同一提取液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总生物碱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100.5%(RSD=0.63%)和99.8%(RSD=1.22%)。研究结果表明,根愈伤组织中雷公藤甲素含量为根皮粉中的1.25倍,培养液中雷公藤甲素产量占56%,总生物碱产量占65%。每生产1 g不定根培养物,雷公藤甲素产量为根皮粉中的10倍,雷公藤总生物碱产量为根皮粉中的2倍。
建立了同一提取物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甲素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雷公藤总生物碱含量的方法,样品用乙酸乙酯超声提取、过中性氧化铝柱,净化后用45%甲醇溶解,测定雷公藤的根皮、叶、雷公藤组培产物及培养液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的检测范围为1~100 μg/mL(R2= 0.999 9);雷公藤总生物碱在5~1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8);在同一提取液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总生物碱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100.5%(RSD=0.63%)和99.8%(RSD=1.22%)。研究结果表明,根愈伤组织中雷公藤甲素含量为根皮粉中的1.25倍,培养液中雷公藤甲素产量占56%,总生物碱产量占65%。每生产1 g不定根培养物,雷公藤甲素产量为根皮粉中的10倍,雷公藤总生物碱产量为根皮粉中的2倍。
2009, 11(3): 373-380.
摘要:
以2%阿维菌素微乳剂为研究对象,对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两种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在农药微乳剂配方研制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固定表面活性剂总用量,保留一种表面活性剂不作为自变量,其余表面活性剂均作为自变量,同时将助表面活性剂、防冻剂作为自变量的方法设计试验方案;因变量选择微乳剂透明温度区域(TTS)的下端温度(TL)、上端温度(TH)及整个区域范围(TR=TH-TL)。以TH作为因变量,对正交设计测试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与极差分析,所获得优化配方的TTS为-15.0℃~66.5℃;对均匀设计测试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同时对TH及TR进行回归,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4 5和0.985 1,TH、TR预测结果分别为71.5℃和 87.1℃,实测结果分别为71.6℃和87.3℃;Turbiscan 扫描结果表明,应用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优化得到的制剂在54℃下热贮14 d,体系均相当稳定。研究结果表明:(1)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均可成功应用于农药微乳剂配方研制,可大幅度减轻工作量,快速获得性能优异的制剂配方;(2)将微乳剂TTS作为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试验时的考察指标是合适的,TTS可拆分成TL、TH及TR 3个因变量。
以2%阿维菌素微乳剂为研究对象,对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两种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在农药微乳剂配方研制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固定表面活性剂总用量,保留一种表面活性剂不作为自变量,其余表面活性剂均作为自变量,同时将助表面活性剂、防冻剂作为自变量的方法设计试验方案;因变量选择微乳剂透明温度区域(TTS)的下端温度(TL)、上端温度(TH)及整个区域范围(TR=TH-TL)。以TH作为因变量,对正交设计测试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与极差分析,所获得优化配方的TTS为-15.0℃~66.5℃;对均匀设计测试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同时对TH及TR进行回归,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4 5和0.985 1,TH、TR预测结果分别为71.5℃和 87.1℃,实测结果分别为71.6℃和87.3℃;Turbiscan 扫描结果表明,应用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优化得到的制剂在54℃下热贮14 d,体系均相当稳定。研究结果表明:(1)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均可成功应用于农药微乳剂配方研制,可大幅度减轻工作量,快速获得性能优异的制剂配方;(2)将微乳剂TTS作为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试验时的考察指标是合适的,TTS可拆分成TL、TH及TR 3个因变量。
2009, 11(3): 381-387.
摘要:
制备了不同比例的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钠基膨润土共混膜。结果表明:以质量浓度2%的聚乙烯醇(PVA)、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SCMC)及0.3%的钠基膨润土(Na-B)制得PVA-SCMC-Na-B共混膜,其成膜时间为7 min、粘度为480 mPa · s,对棉种的包衣均匀度为98%,包衣脱落率为 0.15%,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吸水溶胀性,而且共混膜对微生物的生长及抑菌活性、种子发芽率几乎无影响,可为新型绿色生物种衣剂的应用及推广提供参考。
制备了不同比例的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钠基膨润土共混膜。结果表明:以质量浓度2%的聚乙烯醇(PVA)、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SCMC)及0.3%的钠基膨润土(Na-B)制得PVA-SCMC-Na-B共混膜,其成膜时间为7 min、粘度为480 mPa · s,对棉种的包衣均匀度为98%,包衣脱落率为 0.15%,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吸水溶胀性,而且共混膜对微生物的生长及抑菌活性、种子发芽率几乎无影响,可为新型绿色生物种衣剂的应用及推广提供参考。
2009, 11(3): 388-391.
摘要: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HPLC/MS),以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和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APCI/MS),研究了单嘧磺酯的质谱特征。单嘧磺酯的ESI/MS正离子模式主要形成 +、 +、 +、 +等准分子离子峰和金属离子加合离子峰及二聚离子峰;ESI/MS负离子模式主要形成 -和 -;单嘧磺酯质谱裂解形成的碎片离子得到了ESI多级质谱的证实。而APCI/MS主要形成 +、 -及与单嘧磺酯结构有关的碎片离子峰(m/z:110.31,136.24,168.18,244.19)。ESI/MS和APCI/MS负离子模式扫描形成明显的准分子离子峰且干扰小,可用于单嘧磺酯的结构表征和定性分析。APCI/MS正离子模式则有助于分析单嘧磺酯的碎片离子裂解方式。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HPLC/MS),以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和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APCI/MS),研究了单嘧磺酯的质谱特征。单嘧磺酯的ESI/MS正离子模式主要形成 +、 +、 +、 +等准分子离子峰和金属离子加合离子峰及二聚离子峰;ESI/MS负离子模式主要形成 -和 -;单嘧磺酯质谱裂解形成的碎片离子得到了ESI多级质谱的证实。而APCI/MS主要形成 +、 -及与单嘧磺酯结构有关的碎片离子峰(m/z:110.31,136.24,168.18,244.19)。ESI/MS和APCI/MS负离子模式扫描形成明显的准分子离子峰且干扰小,可用于单嘧磺酯的结构表征和定性分析。APCI/MS正离子模式则有助于分析单嘧磺酯的碎片离子裂解方式。
2009, 11(3): 392-394.
摘要:
利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阿维菌素微胶囊,其包裹率达99.98%,载药率达37.5%。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和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微胶囊颗粒平均粒径为278 nm,单分散性较好。渗透性与传导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植物体内,该阿维菌素微胶囊比乳油具有更好的渗透性与传导性。室内杀虫活性研究表明,该阿维菌素微胶囊制剂的杀虫活性与原药相近。
利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阿维菌素微胶囊,其包裹率达99.98%,载药率达37.5%。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和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微胶囊颗粒平均粒径为278 nm,单分散性较好。渗透性与传导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植物体内,该阿维菌素微胶囊比乳油具有更好的渗透性与传导性。室内杀虫活性研究表明,该阿维菌素微胶囊制剂的杀虫活性与原药相近。
2009, 11(3): 395-398.
摘要:
根据蚊虫的生活习性和球形芽孢杆菌BS-10灭蚊特点,以玉米棒芯颗粒为载体、以球型芽胞杆菌BS-10为杀虫活性物质,加工制成生物灭蚊漂浮颗粒剂新剂型,经试验与示范应用,该颗粒剂具有高效,毒力效价达106.5 IU/mg,每平方米水面使用颗粒剂2 g,对蚊幼虫(孑孓)杀灭效果达95%以上;持效期长,药后12 d,灭蚊效果达96.8%;性质稳定,室内常温储存1 a,药效无变化;生产工艺简单,药剂使用方便,与环境相容性好。
根据蚊虫的生活习性和球形芽孢杆菌BS-10灭蚊特点,以玉米棒芯颗粒为载体、以球型芽胞杆菌BS-10为杀虫活性物质,加工制成生物灭蚊漂浮颗粒剂新剂型,经试验与示范应用,该颗粒剂具有高效,毒力效价达106.5 IU/mg,每平方米水面使用颗粒剂2 g,对蚊幼虫(孑孓)杀灭效果达95%以上;持效期长,药后12 d,灭蚊效果达96.8%;性质稳定,室内常温储存1 a,药效无变化;生产工艺简单,药剂使用方便,与环境相容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