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13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手性农药毒性机制的对映体选择性
唐梦龄, 王丹, 傅柳松, 刘维屏
2011, 13(4): 335-340.
摘要:
综述了手性农药在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细胞毒性、藻类与植物毒性及生物体富集方面的对映体选择性差异。大量研究显示,手性农药的不同对映异构体对于非靶标作用体的毒性存在显著差异,这种选择性差异既取决于手性农药的对映异构体,同时又与作用的受体相关。探讨了手性农药毒理学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在对映体水平上对手性农药的毒理机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于评价农药对健康的风险及生产绿色高效的单一或复合的对映体农药具有指导意义。
浙江衢州地区柑橘绿霉病菌对抑霉唑和多菌灵的抗性水平及其分子机制
冯丹, 孙学鹏, 姜丽英, 陈健民, 李红叶
2011, 13(4): 341-346.
摘要:
研究了采自浙江衢州地区,包括柯城区、衢江区和开化县12个贮藏库的70个柑橘绿霉病菌Penicillium digitatum菌株对抑霉唑和多菌灵的抗性频率、抗性水平及其抗性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柯城区和衢江区的抑霉唑抗性菌株(最低抑制浓度MIC≥0.5 μg/mL)的比例分别为77.1%和62.5%,两地抗性菌株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2.07±1.04 μg/mL和2.35±0.73 μg/mL,分别是当地敏感菌株EC50值的41.4和47.0倍;而采自开化县的菌株均对抑霉唑敏感(MIC≤0.1 μg/mL),平均EC50值为0.04±0.02 μg/mL。柯城区和衢江区的多菌灵抗性菌株(MIC≥10 μg/mL) 的比例分别为54.3%和54.2%,而开化县的抗性菌株比例仅为9.1%。即来自柯城和衢江两个柑橘主产区的绿霉病菌群体对抑霉唑和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均远高于非柑橘主产区的开化县群体,说明抗药性群体的形成与药剂使用历史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衢州地区柑橘绿霉病菌对抑霉唑的抗性均属于IMZ-R3型,即与抑霉唑靶标基因 CYP51B 启动子区的插入突变有关,而对多菌灵的抗性则与 β-微管蛋白基因的992位核苷酸点突变(T→A)导致对应的200位点的氨基酸突变(F→Y)有关。
中国北方部分地区麦田荠菜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
刘君良, 王金信, 刘伟堂, 金涛, 李小芳, 毕亚玲
2011, 13(4): 347-353.
摘要:
为明确北方地区冬小麦田荠菜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运用培养皿法和温室盆栽法分别测定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5省13个地区采集点麦田潜在抗药性生物型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并分别测定了驻马店梁祝镇采集点荠菜潜在抗药性生物型和敏感生物型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对苯磺隆的敏感性。培养皿法测定结果表明:驻马店梁祝镇采集点荠菜抗药性生物型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最高,抗性倍数为6.17倍,其他采集点荠菜抗性倍数在0.94~2.04倍之间,仍处于较为敏感状态。温室盆栽法测定结果表明:驻马店梁祝镇采集点荠菜抗性倍数仍为最高,达到233倍, 其他地区采集点荠菜抗性倍数在1.23~3.73倍之间,尚未产生明显的抗药性。离体条件下,苯磺隆对荠菜抗药性和敏感生物型ALS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0.664 μmol/L和0.053 3 μmol/L,抗药性生物型的抗性倍数达12.5倍。结果表明,驻马店梁祝镇采集点荠菜已对苯磺隆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而其体内ALS敏感性降低可能是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之一。
苏云金芽胞杆菌工程菌BIOT185对金龟子幼虫的田间防效及其安全性评价
杜立新, 王金耀, 王容燕, 曹伟平, 宋健, 冯书亮
2011, 13(4): 354-358.
摘要:
为评价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工程菌BIOT185对金龟子幼虫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其中间试验水平的安全性,在河北省定州市花生田开展了两年的田间小区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每mL含100亿芽胞的工程菌BIOT185悬浮剂稀释10倍和100倍处理对金龟子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可达52.08%~70.51%,保果效果为50.40%~66.57%,说明高浓度的BIOT185可以有效控制金龟子幼虫的危害。利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结合PCR检测发现,在施药后的365 d中BIOT185在土壤中的菌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调查田间各小区的昆虫种群发现,工程菌BIOT185处理区与野生菌HBF-1、BT185以及对照区的昆虫种群差异不显著。说明BIOT185不会在土壤环境中大量残留,也不会影响花生田的昆虫种群。
土壤高锰对空心莲子草生长与草甘膦耐性的影响
李洁, 朱金文, 刘亚光, 刘蕊, 朱国念
2011, 13(4): 359-363.
摘要:
研究了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在土壤中含高浓度锰(简称高锰)胁迫下的生长特性及对草甘膦的耐性。空心莲子草在锰添加量为8~128 mg/kg的土壤中培养20 d后,分枝数比对照(4.43个/株)增加了22.57%~48.31%, 主茎长度比对照(23.85 cm)增长了16.60%~19.87%,地下根茎数比对照(1.54个/株)增加29.87%~47.40%,全株干重比对照(0.23 g)增加22.45%~27.00%;植株叶面积在锰添加量为32~128 mg/kg范围内也显著高于对照(增加10.53%~11.10%)。用草甘膦(有效成分按草甘膦酸计) 68、102和136 g/hm2分别进行茎叶处理后21 d,锰添加量为128 mg/kg的处理,鲜重抑制率分别比不添加锰处理组下降27.39%、24.57%和30.06%。结果表明,土壤高锰条件下空心莲子草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增强,这可能是土壤酸化背景下空心莲子草蔓延加剧的重要原因。土壤高锰条件下生长的空心莲子草对草甘膦的耐性显著增强,使得该杂草的防控形势更为严峻。
土壤环境因子对毒死蜱两种剂型持效性的影响
季静, 李杨, 高志山, 刘峰
2011, 13(4): 364-368.
摘要:
以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幼虫为生物试材,研究了含水量、温度和泥炭质量分数3种土壤环境因子对毒死蜱30%微囊悬浮剂(CS)和30%乳油(EC)持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土壤介质环境下,毒死蜱乳油的持效期随土壤含水量的提高而缩短,同时土壤含水量的提高减缓了微囊悬浮剂囊内有效成分的释放;在土壤中其他影响因子相同时,土壤温度越高,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和乳油的持效期越短;土壤中的泥炭对毒死蜱的吸附作用使得其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初始毒力降低,同时也延长了毒死蜱在土壤中的持效期。对于3种土壤环境因子的不同处理,除泥炭质量分数为1.0%的处理中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和乳油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持效性相差不大外,其他各处理中毒死蜱微囊悬浮剂的持效性均优于乳油。
三种有机磷农药胚胎期暴露对新生鼠脑组织结构的影响
陈伟峰, 陈晓萍, 陈文珍
2011, 13(4): 369-374.
摘要:
探讨了3种常用的有机磷农药胚胎期暴露对新生鼠脑组织结构的影响。在母鼠妊娠期7.5~11.5 d时,连续5 d每天分别经皮下注射2 mg/kg bw的二嗪磷(diazinon)、2 mg/kg bw的毒死蜱(chlorpyrifos)及50 mg/kg bw乙酰甲胺磷(acephate),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大脑皮层S1区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数量及比率,以及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的数量及体积密度。结果表明,二嗪磷与毒死蜱处理分别使得大脑皮层S1区胶质细胞数减少了14.29%和21.43%;毒死蜱处理导致胶质细胞与神经元比率下降了24.19%;二嗪磷与毒死蜱处理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量分别下降了9.30%与20.93%,毒死蜱处理后锥体细胞体积密度下降了27.05%;二嗪磷与毒死蜱处理后海马CA3区锥体细胞数量分别下降了22.22%和19.44%,锥体细胞体积密度分别下降了23.54%和18.98%;而乙酰甲胺磷对新生鼠大脑皮层与海马细胞均无明显影响。
乙草胺和异丙草胺对映异构体的拆分
顾芳, 张晓翔, 夏婷婷, 陈景文, 蔡喜运
2011, 13(4): 375-380.
摘要:
利用Chiralpak AS-H手性色谱柱,以正己烷为流动相,以有机醇为极性改性剂,采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乙草胺和异丙草胺的对映体进行了手性拆分,并结合紫外-可见、圆二色、旋光检测器和八区律规则对其对映体的绝对构型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乙草胺和异丙草胺的第一洗脱峰在220 nm检测波长下均具有负的康顿(Cotton)效应和旋光(ORD)信号,根据八区律判定其构型为aR-型,具有相反信号的第二洗脱峰为aS-型。以正己烷-异丙醇(97∶3,体积比)为流动相时,乙草胺和异丙草胺分离度分别为2.23和1.52。其手性拆分过程均受焓驱动,且分子中的N-烷氧取代基在对映体与手性固定相作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降解菌株DG-S-01对菜薹和土壤中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动力学的影响
陈少华, 李亚楠, 赖开平, 胡美英, 安国栋
2011, 13(4): 381-386.
摘要:
通过室内盆栽和大田小区试验,测定了降解菌株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sp.DG-S-01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在菜薹和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菌株DG-S-01可有效去除菜薹和土壤中3种供试农药的残留,且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降解半衰期(t1/2)与未经该菌株处理的对照相比缩短1.5~53.2 h。在菜薹中,3种农药的残留量均随降解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处理72 h后,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残留量均小于0.5 mg/kg的水平。在土壤中,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也随降解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处理72 h后,其残留量小于1 mg/kg的水平;而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照菜薹和土壤中3种农药的残留量均明显高于喷施降解菌株的处理。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陈玉洁, 束长龙, 刘新刚, 梅向东, 张浩, 宋福平, 张杰
2011, 13(4): 387-393.
摘要:
采用高压富集方法,从生产咪唑乙烟酸农药厂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得到1株咪唑乙烟酸高效降解菌P14,根据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哈夫尼希瓦氏菌Shewanella hafniensis。初步研究了其在不同条件下对咪唑乙烟酸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以咪唑乙烟酸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当咪唑乙烟酸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培养温度为30 ℃、pH值6.0、接种量7%时,菌株P14对咪唑乙烟酸的降解效果最佳,3 d内的降解率可达92%,因而可以此作为菌株P14降解咪唑乙烟酸的最佳条件。外加不同碳源时,P14菌株对咪唑乙烟酸的降解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柠檬酸钠对P14菌株降解效果影响较小。
黄曲霉毒素B1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的探索
宋慧君, 马惠蕊, 裴轶君, 刘淑艳, 曹远银
2011, 13(4): 394-401.
摘要:
采用间接竞争法的原理和液相芯片技术平台,选用黄曲霉毒素B1(AFB1)多克隆抗体对AFB1的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探索。通过优化偶联抗原浓度,确定AFB1多抗临界饱和浓度和抗原抗体最佳孵育时间,建立了AFB1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以通用的IC50值作为灵敏度衡量标准,其灵敏度为1.33 ng/mL,以IC10作为最低检测限衡量标准,其最低检测限为0.15 ng/mL,线性方程为y=0.000 6x+0.000 8。应用该方法对脱脂牛奶和全脂牛奶中的AFB1进行添加回收率检测,在2.0~16.0 ng/mL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均大于75%,相对标准偏差介于2.80%~4.69%(n=7)之间。经过实际样品的检测,证明该方法灵敏、稳定、快速、简便,适用于大量样本的检测。
多杀菌素微球制备关键工艺研究:Ⅱ
黄彬彬, 杨丰梅, 张旭溪, 钟建斌, 吴祖建, 吴刚
2011, 13(4): 402-408.
摘要: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以聚乳酸(PLA)为成球材料(壁材)制备了多杀菌素微球。研究了PLA浓度和油/水相体积比对多杀菌素微球制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制备多杀菌素微球的优选配方及工艺条件。制备得到中位径(D50)为12.73 μm、跨距为1.4811、载药量在31%左右、包封率为100.2%、包封产率为89.4%的多杀菌素微球,重复性良好。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所得微球为表面较光滑的实心小圆球。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结果证实,多杀菌素和PLA的确形成了载药微球。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自制5%多杀菌素微球悬浮剂与市售2.5%多杀菌素悬浮 剂(菜喜)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2龄幼虫的毒力基本相同,LC50值分别为0.40和0.38 μg/mL。
毒死蜱-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郭瑞峰, 黄彬彬, 杨晓伟, 吴祖建, 吴刚
2011, 13(4): 409-414.
摘要:
以毒死蜱为芯材,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PLA)为载体(壁材),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毒死蜱缓释微球,考察了芯壁材质量比及聚乳酸浓度对微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聚乳酸浓度增加时,载药量和包封率、粒径均随之增加;当芯壁材质量比减小(由1∶2减小至1∶5)时,微球粒 径、载药量也逐渐减小;包封率在芯壁材质量比为1∶3和1∶4时分别为89.88%±1.67%和90.55%±1.86%;当芯壁材质量比小于1∶2时,微球呈光滑完整的球形。差示扫描量热检测分析证明,毒死蜱和聚乳酸能够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表明合适的芯壁材比例和聚乳酸浓度有利于提高制备微球的质量。
姜黄素嘧啶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螨活性
罗金香, 丁伟, 张永强, 杨振国, 李阳
2011, 13(4): 415-418.
摘要:
在明确姜黄素具有杀螨活性,且其结构中的双羰基并非是起杀螨作用的关键基团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4个新颖的姜黄素嘧啶酮衍生物,其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分析确认。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4个目标化合物均表现出优于母体化合物姜黄素的杀螨活性,处理48 h后,活性最好的4,6-二 -2-嘧啶酮(3a)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柑橘全爪螨Panoychus cotri的LC50值分别为487.5和200.3 mg/L,其毒力约为姜黄素的4倍;而处理72 h后,化合物 3a 对朱砂叶螨的LC50值为40.7 mg/L,其毒力约为姜黄素的14倍。
2,2,2-三氟乙基苯并[1,2,3]噻二唑-7-甲酸酯对黄瓜霜霉病的诱导抗病性
石延霞, 王微微, 柴阿丽, 谢学文, 张凯丽, 李宝聚
2011, 13(4): 419-422.
摘要:
为明确2,2,2-三氟乙基苯并[1,2,3]噻二唑-7-甲酸酯(简称TBTC)对蔬菜病害的诱导抗病效果,以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该化合物在盆栽及田间小区条件下的诱导抗病试验。结果表明:TBTC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较好的诱抗活性,其中,盆栽试验中250 mg/L处理的平均防效为77.50%±1.79%,对照诱导抗病剂苯并噻二唑(BTH)的平均防效是71.72%±2.58%, 对照杀菌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在有效成分500 mg/L处理下的平均防效为71.46%±3.01%;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TBTC 250 mg/L的处理对黄瓜霜霉病的最高防效达83.94%±2.09%,而BTH的最高防效为72.39%±2.91%,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50 mg/L的最高防效是89.08%±1.95%,表明TBTC对田间黄瓜的霜霉病可产生诱导抗病效果。
2-氧代和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对14种病原真菌的杀菌活性
李兴海, 吴德财, 祁之秋, 谷祖敏, 李修伟, 纪明山
2011, 13(4): 423-426.
摘要:
为了研究2-氧代和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谱,选择N-(2-三氟甲基-4-氯苯基)-2-氧代和2-羟基环戊、己、庚、辛、十二烷基磺酰胺(A1~A5和B1~B5)共10个化合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其对14种病原真菌的杀菌活性,并进行了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在质量浓度50 mg/L下,2-氧代环庚、环辛烷基衍生物(A3、A4)和2-羟基环庚、环辛烷基衍生物(B3、B4)的杀菌谱接近或宽于对照药剂百菌清。精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A3和B3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等8种病原菌的EC50值均在20 mg/L以内。2-氧代和2-羟基对该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的影响基本一致,7、8员环化合物的活性明显高于5、6员环和12员环化合物。
N-苯基-2-(4,6-二甲氧基-2-嘧啶氧基)-6-氯-苄胺(ZJ1835)的除草活性研究
徐小燕, 董德臻, 台文俊, 邢家华, 陈杰
2011, 13(4): 427-430.
摘要:
为明确新化合物N-苯基-2-(4,6-二甲氧基-2-嘧啶氧基)-6-氯-苄胺(ZJ1835)在棉花田的应用前景,就其对棉花的安全性、选择性、杀草谱和田间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ZJ1835对棉花生长初期有一定矮化作用,但不影响出苗和后期生长,在有效剂量225 g/hm2下对棉花安全性好;对不同棉花品种之间的安全性有一定差异,其中对王岳9913的安全性最好,其次为银山1号和福棉6号,对冀丰197安全性略差;该化合物在棉花与马唐、反枝苋之间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14和13.00,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多数田间常见杂草对其敏感,杀草谱较广。田间试验结果显示,ZJ1835在90~120 g/hm2有效剂量下对供试棉花安全性好,对棉田杂草总防效为82.1%~92.8%,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潜力。
异丙草胺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李洪琴, 胡德禹, 张钰萍, 宋宝安
2011, 13(4): 431-434.
摘要:
采用气相色谱-微池电子俘获检测器(GC-μECD)测定了900 g/L异丙草胺乳油在土壤、玉米植株和玉米籽粒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土壤、玉米植株和籽粒样品用石油醚-丙酮(1∶1,体积比)提取,经液液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净化,GC-μEC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异丙草胺在各供试样品中的添加水平为0.011~1.1 mg/kg时,回收率在78.8%~96.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4%~10.5%;在土壤、玉米植株和籽粒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1 mg/kg。异丙草胺在土壤和玉米植株中的半衰期,2009年分别为4.7~5.3 d和4.1~4.5 d,2010年分别为5.4~5.5 d和4.9~5.4 d。按推荐高剂量(有效成分)2 400 g/hm2及其1.5倍剂量(3 600 g/hm2)施药,于玉米苗后茎叶初期施药1次,在玉米乳熟期和成熟期时,玉米籽粒中异丙草胺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玉米收获时(距施药45 d),土壤和玉米中的异丙草胺残留量均低于参考的MRL值(0.1 mg/kg),说明按规定在玉米田使用900 g/L的异丙草胺乳油是安全的。
纳米TiO2 光催化降解毒死蜱的影响因素研究
刘祥英, 周小毛, 蔡海林, 曾爱平, 柏连阳
2011, 13(4): 435-438.
摘要: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毒死蜱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纳米TiO2的最佳质量浓度为50~100 mg/L;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影响其降解效果,相对较低的质量浓度(5~20 mg/L)下初始浓度与降解率成正相关,相对较高质量浓度(20~80 mg/L)下初始浓度与降解率成负相关;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时,毒死蜱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不同初始pH值的反应溶液经光催化反应后均表现为酸性,碱性条件有利于降解反应的进行。
欢迎订阅 2012年《农药学学报》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1, 13(4): 353-353.
摘要:
双月刊 邮发代号 2-949 《农药学学报》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入编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源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主要面向农药和植保专业科研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旨在及时、全面报道农药学各分支学科有创造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综合评述,是了解我国农药学研究动态的理想园地。 本刊现设3个栏目:专论与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所发表的论文几乎涵盖了农药学所有分支领域,主要包括合成与构效关系、分析与残留、环境与毒理、作用机制研究、制剂加工及应用等。 本刊现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动物学记录》以及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Thomson Scientific)等10家国外重要检索机构收录,同时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国内重要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曾荣获教育部科技司“全国高校优秀期刊评比·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及“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评选·学术类期刊二等奖”等奖项,2010年在教育部科技司举办的“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中又被评为了“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农药学学报》现为A4开本,自2011年起已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全国统一邮政发行(邮发代号2-949),国内定价为 25元/期,全年6期共150元。订户可通过当地邮局订阅,也可直接汇款到本刊编辑部订阅(1999~2011年已出版期刊,本编辑部还有少量库存,欢迎联系购买)。 汇款地址: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理学院《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100193 联系人:何欣 电话:010-62733003 E-mail:nyxuebao@263.net 欢迎单位和个人踊跃订阅!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1年8月
欢迎订阅2012年《世界农药》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1, 13(4): 374-374.
摘要:
世界农药》杂志创刊于1979年,由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主办,是集权威性、学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农药专业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世界农药》从农药品种、合成工艺、研究方法、规格标准、分析检验、生测及使用技术、防治及作用机理、残留代谢、环境影响及劳动保护、政府相关法令及市场动态等各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农药的发展动态。 《世界农药》全年6期,现发行量10 000份/期,适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外贸公司、跨国公司驻中国办事处,以及国外从事农药及相关行业的机构、代理商和个人订阅。 2012年,针对上海"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用化学品及植保展览会"、英国格拉斯哥"农作物科学与技术展览会"和第十二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世界农药》杂志社将出版二本精美的中英文《世界农药》增刊,向全世界农药行业发行,欢迎广大读者订阅。 《世界农药》逢双月底出版,邮发代号: 4-240,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到杂志社订阅,国内全年定价108元/年,增刊18元/本。 《世界农药》现全面征集农药及相关行业中英文广告宣传 地址:上海市斜土路2354号 邮编:200032 电话:[ZK(]编辑部021-64389995 传真:021-64389995 徐萃娟021-64387891转218 信箱:sjnywp@163.com 帐户:上海市农药研究所 账号:1001271509008944067 开户行:工商银行上海市华山路支行
2012年《植物病理学报征订启事》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1, 13(4): 401-401.
摘要:
《植物病理学报》是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植物病理学各分支未经发表的专题评述、研究论文和研究简报等,以反映中国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推动学术交流,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本刊现已被英国农业与生物技术文摘(CAB)、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S等收录。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统计结果,《植物病理学报》的影响因子达0.721。2003年荣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执行优秀期刊奖。 本刊为双月刊,每期定价30元,全年6期共180元。 邮发代号: 82-214。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楼406室 邮编:100193 电话:(010)6273 2364 传真:(010)6281 3785 E-mail:journal@cspp.org.cn。
关于开展知名学者及其科研创新团队系列宣传的征稿函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1, 13(4): 414-414.
摘要: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药学各分支学科领域知名学者及其科研创新团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为各相关科研团体及学科带头人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本着资源共享、信息流通、广泛合作的原则,本刊拟在封二、封三及封底位置刊登我国农药学"知名学者及其科研创新团队系列宣传"彩页,主要内容涉及:负责人个人简历、团队成员组成、主要研究方向、承担的重大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等,其模式可参见本刊本期刊出的版样。 期待各位专家教授予以大力支持并踊跃联系刊登事宜!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