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14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细菌分泌系统与茄科雷尔氏菌致病机理的关系研究进展
韩菲菲, 贺鸣, 杨松, 宋宝安
2012, 14(2): 115-124.
摘要:
青枯病(bacterial wilt)的致病菌茄科雷尔氏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 主要通过Ⅲ型及Ⅱ型分泌系统等将多种毒性因子输送到细胞外而使寄主植物致病。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茄科雷尔氏菌Ⅲ型和Ⅱ型分泌系统的Phc、Prh、EPS和Peh 4个调控网络与该病原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以及2个分泌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作用机理及寻找其致病性靶标提供参考。
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及其类似物的简易合成及田间引诱活性
胡代花, 蔡崇林, 张璟, 冯俊涛, 张兴
2012, 14(2): 125-130.
摘要:
以1,6-己二醇和 E,E -2,4-己二烯醇为原料,在四氯合铜酸二锂(Li2CuCl4)催化下通过Coupling偶联反应合成出大豆食心虫 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 E,E -8,10-十二碳二烯醇乙酸酯(Ⅰ),总收率30%;在相近条件下合成了 Ⅰ的类似物Ⅱ~Ⅷ。 所有产物的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和GC-MS确证。该合成方法原料廉价易得,副产物少,产物立体选择性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每诱芯含0.1 mg化合物 Ⅰ 、0.01 mg Ⅱ 、和0.1或0.5 mg Ⅳ 时对大豆食心虫具有较好的引诱效果;混配结果显示,当诱芯质量比分别为 m(Ⅰ):m(Ⅳ)=10:1、 m(Ⅰ):m(Ⅶ)=1:5及 m(Ⅰ):m(Ⅷ)=1:5或1:1,且每诱芯混剂含量为1.0 mg时,其引诱活性与标准诱芯相当。
吡啶联三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
许天明, 姬文娟, 蔡飞, 邢家华, 孔小林
2012, 14(2): 131-135.
摘要:
以3-氨基-2-氯吡啶(1)为起始原料,经重氮化、叠氮化、环合和酰氯化反应,生成1-(2-氯吡啶-3-基)-5-甲基-1H-1,2,3-三唑-4-甲酰氯(5),(5)与取代苯胺反应,制得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吡啶联三唑类化合物,其结构通过 1H NMR和LC-MS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500 mg/L质量浓度下,所有目标化合物对粘虫 Mythimna separate 均有一定的杀虫活性,部分化合物致死率达100%;但在100 mg/L下,除化合物ZJ-7的致死率仍达100%外,其余化合物的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无活性。
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孙丽娜, 杨代斌, 芮昌辉, 崔丽, 袁会珠
2012, 14(2): 136-142.
摘要: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比较了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溴虫腈对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研究分析了低剂量氯虫苯甲酰胺连续处理和间断处理对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及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小菜蛾与敏感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可提高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溴虫腈对其表达量均无影响;0.05和0.01 mg/L的氯虫苯甲酰胺均可使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增加;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是敏感小菜蛾的5.79倍。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氯虫苯甲酰胺的作用机理,并可能为筛选作用于鱼尼丁受体的新化合物提供参考。
胶孢炭疽菌及两种疫霉菌对苯酰菌胺的敏感性与β-微管蛋白氨基酸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邓维萍, 梅馨月, 杨敏, 陈磊, 毕扬, 蔡萌, 王海燕, 阿普前, 何霞红, 朱书生
2012, 14(2): 143-150.
摘要:
选择对多菌灵、乙霉威和苯酰菌胺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辣椒疫霉菌 Phytophthora capsici 及恶疫霉菌 P.cactoru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及氨基酸序列比对法分析了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突变与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对苯酰菌胺、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敏感性与 β-微管蛋白198位或200位氨基酸突变有关:对多菌灵敏感、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不敏感的胶孢炭疽菌 β-微管蛋白氨基酸198位为谷氨酸(E),200位为苯丙氨酸(F);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而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不敏感的菌株,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200位由苯丙氨酸(F)突变为了酪氨酸(Y);对多菌灵高抗、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敏感的菌株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198位由谷氨酸(E)突变为了丙氨酸(A)。辣椒疫霉菌和恶疫霉菌对苯酰菌胺敏感,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均不敏感。检测疫霉菌菌株 β-微管蛋白未发现氨基酸突变,但发现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在196~200位与胶孢炭疽菌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导致苯酰菌胺仅对疫霉菌有抑制效果的原因。
小菜蛾中肠氨肽酶N2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王俊华, 周小毛, 吴青君, 王少丽, 谢文, 陈得峰, 徐宝云, 张友军
2012, 14(2): 151-157.
摘要:
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Bac-to-Bac baculovirus expression system)表达获得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L.)中肠氨肽酶N2(aminopeptidase N,APN2)蛋白,成功建立了该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体系。将对Cry1Ac毒素敏感和已产生抗性的小菜蛾中肠APN2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FAST Bac HTB中,并在草地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细胞系(Sf9)中进行了重组表达。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在107 kDa处有1条特异性蛋白条带。研究表明,小菜蛾中肠APN2基因可在Sf9细胞中成功表达,这为继续研究其功能及抗性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环境因子对西花蓟马室内生物测定结果的影响
王圣印, 刘永杰, 周仙红, 张安盛, 李丽莉, 门兴元, 张思聪, 于毅
2012, 14(2): 158-164.
摘要:
采用Munger cell法,就室内测定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生物活性实验中需要控制的温度、相对湿度、滴水量、光周期、光照度和叶片6个环境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在25 ~30 ℃、相对湿度50% ~70%、光周期(L:D)为16 h:8 h~24 h:0 h、光照度6 500~13 000 lx这一测定条件范围内,采用月季、西葫芦、萝卜、芸豆、苹果、芹菜、菠菜叶片进行生物测定时结果较稳定;叶片纤毛数量与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的LC50值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19;叶片纤毛的长度则与测定结果无相关性。
梨黑星病菌对氟硅唑的敏感性及与不同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
齐永志, 张小风, 赵卫松, 王文桥, 马志强, 韩秀英
2012, 14(2): 165-169.
摘要:
采用孢子芽管长度法,测定了采自河北省不同地区的88个梨黑星病菌 Venturia nashicola 菌株对氟硅唑的敏感性,并测定了10个相对敏感菌株和5个相对抗性菌株对甲基硫菌灵、醚菌酯、福美双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黑星病菌对氟硅唑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平均EC50值为(1.3821±0.9276)μg/mL;氟硅唑对未使用过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BI)类杀菌剂的75个梨黑星病菌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1.1676±0.6128)μg/mL,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6.91倍,其敏感性分布频率呈连续性单峰曲线,且符合正态分布,故可作为敏感基线用于监测田间梨黑星病菌对氟硅唑的敏感性变化。不同菌株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相互关系分析表明,氟硅唑和苯醚甲环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与醚菌酯、甲基硫菌灵和福美双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关系。
农产品中基质对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三唑磷残留的干扰及消除研究
梁赤周, 邹明强, 桂文君, 朱国念, 郭良宏
2012, 14(2): 170-176.
摘要:
基质干扰是免疫法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时经常碰到的问题。以胡萝卜、菠菜、香蕉、梨、稻米和花生等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农产品基质对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三唑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产品基质对ELISA检测的干扰机制不同,香蕉主要是抑制了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菠菜、梨和稻米则主要是干扰了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反应,胡萝卜和花生不仅抑制酶的活性,同时还干扰了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反应。将这些农产品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含2.5%甲醇)提取液用含有质量分数为0.3%的脱脂奶粉、0.1%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含2.5%甲醇的PBS稀释10倍,在12000r/min下离心10min,即可消除其对ELISA检测的干扰。研究结果表明, ELISA法是可用于农产品中三唑磷残留检测的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方法。
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玉米及其土壤中烟嘧磺隆、莠去津及氯氟吡氧乙酸残留
郭立群, 徐军, 董丰收, 刘新刚, 郑永权
2012, 14(2): 177-184.
摘要:
采用QuEChERS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建立了玉米及其土壤中同时检测烟嘧磺隆、莠去津和氯氟吡氧乙酸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含体积分数为2%的甲酸)提取,基质固相分散净化后,用UPLC-MS/MS外标法检测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等优点;在0.01~1.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3种除草剂的仪器响应值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990 6;玉米和土壤样品中3种除草剂的添加水平在0.02~0.5 mg/kg时,平均回收率均为78.9%~117.7%,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1.6%,日间 RSD 均小于13.9%。 3种除草剂在玉米籽粒、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定量限(LOQ)均小于7.1μg/kg。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物样品中17种有机氯农药和8种多氯联苯
佟玲, 杨佳佳, 吴淑琪
2012, 14(2): 185-190.
摘要:
建立了植物样品中17种有机氯农药和8种多氯联苯单体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析方法。样品以 V(丙酮):V(乙酸乙酯)=1:1为溶剂进行提取,采用石墨化炭黑及氨基联合SPE小柱净化,GC-MS/MS测定。25种化合物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66.6%~113.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1%~14.1%之间,方法检出限(MDL)在0.03~0.29 ng/g之间。该方法灵敏度高,满足环境调查的需求。对污染区采集的植物样品进行检测,发现被变压器油污染地区的植物体内含有较高质量分数的PCB28和PCB52,最高达108 ng/g,说明多氯联苯能够通过迁移等途径从土壤传递到植物中。
氯溴异氰尿酸在烟叶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
王秀国, 李义强, 孙惠青, 徐金丽, 徐光军, 郑晓
2012, 14(2): 191-197.
摘要:
建立了烟叶及其土壤中氯溴异氰尿酸残留的检测方法,并测定了氯溴异氰尿酸在烟叶及其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经乙腈提取,三氯甲烷、石油醚萃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UV)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5 mg/kg添加水平下,氯溴异氰尿酸在鲜烟叶、干烟叶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7% ~91.6%、89.2% ~91.8%和89.2% ~94.4%,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1% ~3.9%、2.6% ~5.5%和1.5% ~4.6%,方法的检出限(LOD)均为0.003 mg/kg, 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田间消解动态结果表明,氯溴异氰尿酸在烟叶及其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3.94~4.25 d和2.83~3.41d,施药后14d,其在烟叶和土壤中的消解率均达90%以上。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600 g/hm2(推荐高剂量)和900 g/hm2(1.5倍推荐高剂量)于烟草现蕾期对水喷雾施药3~4次,距末次施药后间隔21d采样,烟叶中氯溴异氰尿酸的残留量为1.47~3.52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为未检出~0.43 mg/kg。
气相色谱-氮化学发光检测法测定烟草中的苦参碱及消解动态研究
向章敏, 商胜华, 蔡凯, 耿召良, 陈兴江
2012, 14(2): 198-202.
摘要:
建立了简单、快速的鲜烟叶中苦参碱的测定方法。样品用0.01 mol/L的乙酸水溶液(pH 3.5)提取,强阳离子交换柱(SCX-SPE)净化,气相色谱-氮化学发光检测器(GC-NCD)测定。通过净化方法比较发现,SCX-SPE法比常规溶剂萃取法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苦参碱在0.15~15.0μg/mL范围内,其质量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 R2=0.9997。对烟草空白样品进行添加回收试验,在0.05~0.4 mg/kg范围内其回收率在89.5%~91.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7% ~3.6%之间,检测限(LOD)为0.03 mg/kg,能满足苦参碱在烟草样品中的残留检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的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烟草中的半衰期为7.64 d,属易降解农药。
芹菜中毒死蜱高残留几率的原因分析
吴长兴, 王新全, 赵学平, 吴声敢, 陈丽萍, 王彦华, 王强
2012, 14(2): 203-207.
摘要:
为探索芹菜中农药残留易超标的原因,以毒死蜱为供试农药,研究了其在芹菜植株和小白菜叶片上的着药率、以及在茎叶与根部的吸收与传导性。结果表明:以有效成分为857 mg/L的毒死蜱药液浸渍2 s后,芹菜和小白菜上的着药率分别为41.5%和26.4%,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在857 mg/L的毒死蜱药液中添加240 mg/L增效剂杰效利后,芹菜的着药率增加7.2%,小白菜基本无变化。茎叶涂抹法和根部浇灌法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易被芹菜和小白菜茎叶和根吸收。用950 mg/L的毒死蜱药液涂抹于局部叶片后0.5 d,芹菜和小白菜未涂药部位毒死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99和4.23 mg/kg;用480 mg/L的毒死蜱药液浇根处理后2 d,芹菜和小白菜地上植株上半部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96和0.22 mg/kg。研究表明,毒死蜱在芹菜中的着药量与吸收量比小白菜更高,在分类时应将芹菜与农药残留规律更相近的蔬菜归为一类,以确保在同类其他蔬菜上登记的农药用量、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和残留限量适用于芹菜。
农药乳油中7种助剂的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董见南, 王素利, 刘丰茂, 陈铁春, 赵永辉
2012, 14(2): 208-213.
摘要:
以25%毒死蜱-阿维菌素乳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气相色谱,对农药乳油中二氯甲烷、三氯甲烷、1,1,1-三氯乙烷、苯、1,2-二氯丙烷、四氯乙烯和1,1,2,2-四氯乙烷7种有害助剂含量的多组分同时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样品于顶空瓶中用体积分数为20%的二甲基甲酰胺水溶液溶解,密封后上下翻转15次,室温下静置过夜,80 ℃水浴30 min后,取顶空气体进行测定。方法的线性 决定系数大于0.995 0,除四氯乙烯和1,1,2,2-四氯乙烷外,其他5种助剂的添加回收率在74.4%~ 102.8%之间,定量限(LOQ)为0.2~5.0 mg/L。采用所建立方法对5种市售农药乳油中7种助剂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有部分助剂被检出。
不同壁材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在土壤中迁移与光解的差异性
张贵森, 杨法辉, 郭慧玲, 商建, 高志山, 刘峰
2012, 14(2): 214-220.
摘要:
分别制备了以脲醛树脂、密胺树脂、聚氨酯和聚脲为壁材的10%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采用土壤薄层层析法、紫外光解法和室内自然光照对比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各微囊悬浮剂在土壤中的迁移以及在紫外光和自然光照下的光解作用。结果表明:在粒径相近的情况下,以水为展开剂时,分别以聚脲、聚氨酯、密胺树脂和脲醛树脂为壁材的微囊悬浮剂的迁移性依次减小;同一壁材的微囊悬浮剂,迁移性随粒径增加而增大;在紫外光照射下,光解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高效氯氰菊酯原药,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以及以聚脲、聚氨酯、密胺树脂和脲醛树脂为壁材的微囊悬浮剂,其半衰期分别是2.3、9.4、20.7、39.0、45.8 和51.9 h;在自然光照条件下,上述各药剂的半衰期分别是5.8、5.9、6.9、6.7、12.9和17.3 d。将高效氯氰菊酯制备成微囊悬浮剂后其在自然条件下的光解明显低于原药和乳油,可延长其持效期。
一元取代苯甲酸酯的合成与杀菌活性
纪明山, 黄均艳, 李兴海
2012, 14(2): 221-224.
摘要:
以一元取代苯甲酸为原料合成了17个取代苯甲酸酯类化合物,其中有8个是新化合物,其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电喷雾电离质谱确证。精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j对黄瓜褐斑病菌 Corynespora cassiicola、3l对水稻恶苗病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的EC50值分别为22.80和12.34 mg/L。
N-取代苯基-2-(苯并异噻唑啉-3-酮-2-基)甲酰胺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王向辉, 尹学琼, 冯文, 杨建新, 林强
2012, 14(2): 225-228.
摘要:
通过取代苯异氰酸酯与1,2-苯并异噻唑啉-2(3H)-酮(BIT)反应,制备了13个2-(苯并异噻唑啉-3-酮-2-基)甲酰胺类化合物,其中9个未见文献报道。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认。初步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对供试病原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尤其对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芒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大部分化合物在50 mg/L下的抑制率在80%~100%之间。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光降解行为研究
曾淦宁, 包海军, 周鸿艳, 黄任卿, 陈诚, 徐燕青, 艾宁
2012, 14(2): 229-232.
摘要:
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研究对象,考查了水环境下光源、溶液介质、重金属离子和光敏剂等因子对CTAB光化学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CTAB在紫外光照射下降解率最大,20 min时的降解率为37.02%,自然光下其次,黑暗中基本不发生降解;2)20 min时CTAB在去离子水中的降解率为31.49%,比在人工海水(19.04%)中的快。3)不同重金属离子对CTAB光降解反应的影响不同,在去离子水中分别加入0.1 mg/L的Zn2+和0.1 mg/L的Cu2+,20 min时CTAB的降解率分别为29.33%和24.54%;4)光敏剂对CTAB的光降解反应有促进作用,在去离子水和人工海水中分别加入0.1 mg/L的丙酮,20 min后CTAB的降解率分别为36.92%和 22.54%。该结果可为环境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
“第十二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将在哈尔滨召开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2): 135-135.
摘要:
第十二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拟定于2012年7月末至8月初在哈尔滨召开,会议将由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主办。会议主题为“农药·环境·粮食安全”,其宗旨是提高农药学科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全国各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农药生产企业在农药学科的教学、科研与成果转化中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创建和谐、友好农药与粮食生产安全体系的手段与途径。
《检验检疫学导论》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2): 142-142.
摘要:
该书系统阐述了检验检疫学作为综合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学科内涵及学科发展展望等。全书共分为检验检疫学的基本理论、检验检疫测试技术与方法和检验检疫风险评估与危害控制技术三篇,共18章。上篇(1~5章)系统阐述了检验检疫与检验检疫学的背景、内容等基本知识,检验检疫学的学科基础和基本理论与方法等内容;中篇(6~12章),全面介绍了检验检疫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相关科学技术,并对检验检疫学科发展进行了展望。下篇(13~18章),详细论述了检验检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简要概述了检验检疫安全控制技术与方法,及标准化与合格评定技术。考虑到检验检疫学科的综合性与交叉性,全文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参考了相关学科发展的资料,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普适性,系统反映了现阶段检验检疫领域所涵盖的主要理论和技术内容。
欢迎订阅《农药学学报》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2): 169-169.
摘要:
《农药学学报》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入编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源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主要面向农药和植保专业科研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旨在及时、全面报道农药学各分支学科有创造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综合评述,促进农药的原始创新、绿色生产及合理使用,是了解我国农药学研究动态的理想园地。
《农业生态环境多样性与作物响应》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2): 190-190.
摘要:
该著作在系统分析生物多样性概念、测度,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和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上,全面地阐述了水分胁迫、营养胁迫、二氧化碳、温室效应、臭氧衰减、紫外辐射增强、二氧化硫、酸雨、重金属、农药等生态环境因子与作物生产的关系、机理及调控,从生态学和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与农田资源合理利用、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2011年收录《农药学学报》的国外重要数据库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2): 207-207.
摘要:
会讯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2): 220-220.
摘要:
2012年9月15日-20日,第四届“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泛太平洋农药科学会议暨第八届“IUPAC植物化学保护和全球法规一体化”国际研讨会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