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15卷 第3期
2013, 15(3): 243-249.
摘要:
为全面了解小麦中农药残留量水平及代谢状况,合理评价小麦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综述了小麦中常用农药残留、代谢的研究现状及综合治理策略。有机磷类、有机氯类及其他一些常用农药在小麦及其产品中的残留水平较低,均未超过国家相关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目前针对具有典型代谢产物的农药在小麦体内残留、代谢及转化规律的系统研究很少。提出了应进一步加强立法、建立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继续实施小麦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监控、加强小麦流通领域的监督抽查力度等农药残留的综合治理策略,可为农药在小麦上的安全合理使用、提高小麦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及品质提供参考。
为全面了解小麦中农药残留量水平及代谢状况,合理评价小麦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综述了小麦中常用农药残留、代谢的研究现状及综合治理策略。有机磷类、有机氯类及其他一些常用农药在小麦及其产品中的残留水平较低,均未超过国家相关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目前针对具有典型代谢产物的农药在小麦体内残留、代谢及转化规律的系统研究很少。提出了应进一步加强立法、建立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继续实施小麦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监控、加强小麦流通领域的监督抽查力度等农药残留的综合治理策略,可为农药在小麦上的安全合理使用、提高小麦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及品质提供参考。
2013, 15(3): 250-255.
摘要:
为了探索天然产物Cedarmycins衍生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以α-亚甲基-β-羟甲基-γ-丁内酯为起始原料,经过与不同取代的羧酸缩合,合成了19个新的(4-亚甲基-5-羰基-3-四氢呋喃基)-苯甲酸甲酯衍生物。杀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类衍生物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尤其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显示出很强的杀菌活性,其中化合物2e(R=2,4-2Cl)对这2种病菌的EC50值约为1.6 mg/L。
为了探索天然产物Cedarmycins衍生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以α-亚甲基-β-羟甲基-γ-丁内酯为起始原料,经过与不同取代的羧酸缩合,合成了19个新的(4-亚甲基-5-羰基-3-四氢呋喃基)-苯甲酸甲酯衍生物。杀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类衍生物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尤其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显示出很强的杀菌活性,其中化合物2e(R=2,4-2Cl)对这2种病菌的EC50值约为1.6 mg/L。
2013, 15(3): 256-260.
摘要:
为了寻求新的、高活性的三唑类农药,将芳醚结构引入三唑类化合物中,设计合成了未见报道的4'-芳氧基-2-(1H-1,2,4-三氮唑-1-基)-苯乙酮类和1-(4'-芳氧基苯基)-2-(1H-1,2,4-三氮唑-1-基)乙醇类共8个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元素分析确认了新化合物的结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对小麦和油菜的发芽及根、茎生长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为了寻求新的、高活性的三唑类农药,将芳醚结构引入三唑类化合物中,设计合成了未见报道的4'-芳氧基-2-(1H-1,2,4-三氮唑-1-基)-苯乙酮类和1-(4'-芳氧基苯基)-2-(1H-1,2,4-三氮唑-1-基)乙醇类共8个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元素分析确认了新化合物的结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对小麦和油菜的发芽及根、茎生长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013, 15(3): 261-266.
摘要:
为探索牛耳枫Daphniphyllum calycinum在农业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采用柱层析和重结晶等分离技术,从牛耳枫果实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已知化合物,并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番茄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和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3种植物病原菌为指示菌种,对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了测定。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解析,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甲氧基苯甲酸(1)、对羟基苯甲醛(2)、5,7-二羟基色原酮(3)、对羟基苯甲酸(4)、反式对羟基肉桂酸(5)、5,7,4'-三羟基-3'-甲基黄酮(6)、山奈酚(7)、 β-胡萝卜苷(8)、木犀草素(9)和3,4-二羟基苯甲酸(10)。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表明:在100 mg/L下,化合物3、6、7和10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8.1%、74.3%、85.0%和79.5%;化合物6和7对番茄白绢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6.2%和72.5%;化合物6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为54.5%。化合物1~7和9~10为首次从该植物的果实中分离得到。
为探索牛耳枫Daphniphyllum calycinum在农业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采用柱层析和重结晶等分离技术,从牛耳枫果实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已知化合物,并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番茄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和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3种植物病原菌为指示菌种,对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了测定。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解析,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甲氧基苯甲酸(1)、对羟基苯甲醛(2)、5,7-二羟基色原酮(3)、对羟基苯甲酸(4)、反式对羟基肉桂酸(5)、5,7,4'-三羟基-3'-甲基黄酮(6)、山奈酚(7)、 β-胡萝卜苷(8)、木犀草素(9)和3,4-二羟基苯甲酸(10)。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表明:在100 mg/L下,化合物3、6、7和10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8.1%、74.3%、85.0%和79.5%;化合物6和7对番茄白绢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6.2%和72.5%;化合物6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为54.5%。化合物1~7和9~10为首次从该植物的果实中分离得到。
2013, 15(3): 267-272.
摘要:
钙粘蛋白(cadherin)是许多鳞翅目昆虫中苏云金芽孢杆菌(Bt)毒素的受体。利用RNAi技术对小菜蛾中肠cadherin基因进行沉默处理,明确了cadherin基因沉默对小菜蛾对Cry1Ac毒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目标dsRNA后的第1天至第5天,Cry1Ac敏感及抗性小菜蛾品系cadherin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减少,尤以第2天的减少量最为明显;Cry1Ac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沉默cadherin基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虫的成活率,即可使小菜蛾对Cry1Ac毒素的敏感性降低。研究初步表明,cadherin基因的功能与小菜蛾对Cry1Ac毒素的抗性有关。
钙粘蛋白(cadherin)是许多鳞翅目昆虫中苏云金芽孢杆菌(Bt)毒素的受体。利用RNAi技术对小菜蛾中肠cadherin基因进行沉默处理,明确了cadherin基因沉默对小菜蛾对Cry1Ac毒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目标dsRNA后的第1天至第5天,Cry1Ac敏感及抗性小菜蛾品系cadherin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减少,尤以第2天的减少量最为明显;Cry1Ac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沉默cadherin基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虫的成活率,即可使小菜蛾对Cry1Ac毒素的敏感性降低。研究初步表明,cadherin基因的功能与小菜蛾对Cry1Ac毒素的抗性有关。
2013, 15(3): 273-278.
摘要:
采用亚致死剂量(LC40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处理棉铃虫抗甲氧虫酰肼种群(R)和同源敏感种群(S)3龄初幼虫48 h,测定了3~6龄期幼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酯酶(ES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比活力变化。结果发现:经亚致死剂量甲氧虫酰肼处理后,S种群EST比活力除4龄幼虫外均有所升高,且仅在3龄期升高明显;GSTs比活力在5龄幼虫体内显著升高,其他龄期无明显变化;MFO比活力在6龄幼虫体内表现为降低,其他龄期无显著变化。对于R种群,3龄和6龄幼虫体内EST比活力显著降低,各龄期的GSTs和MFO比活力均显著降低。空白对照R种群3~6龄期幼虫的GSTs比活力均高于S种群;EST比活力仅3龄幼虫显著高于S种群;MFO的比活力仅5龄幼虫显著高于S种群。研究表明:棉铃虫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与GSTs比活力增大关系较为密切;LC40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可诱导敏感种群EST和GSTs活力升高,而使抗性种群3种酶的活力受到抑制。
采用亚致死剂量(LC40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处理棉铃虫抗甲氧虫酰肼种群(R)和同源敏感种群(S)3龄初幼虫48 h,测定了3~6龄期幼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酯酶(ES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比活力变化。结果发现:经亚致死剂量甲氧虫酰肼处理后,S种群EST比活力除4龄幼虫外均有所升高,且仅在3龄期升高明显;GSTs比活力在5龄幼虫体内显著升高,其他龄期无明显变化;MFO比活力在6龄幼虫体内表现为降低,其他龄期无显著变化。对于R种群,3龄和6龄幼虫体内EST比活力显著降低,各龄期的GSTs和MFO比活力均显著降低。空白对照R种群3~6龄期幼虫的GSTs比活力均高于S种群;EST比活力仅3龄幼虫显著高于S种群;MFO的比活力仅5龄幼虫显著高于S种群。研究表明:棉铃虫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与GSTs比活力增大关系较为密切;LC40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可诱导敏感种群EST和GSTs活力升高,而使抗性种群3种酶的活力受到抑制。
2013, 15(3): 279-285.
摘要:
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7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敏感菌株Fusarium 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的鉴定、所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及多菌灵抗性菌株检出时序性的分析,初步推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在中国麦区的扩散路径。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湖北3省和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或敏感菌株优势群体均是F.asiaticum,而黄淮流域的山东、河南2省及河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菌株优势群体为F.graminearum,抗性菌株优势群体则为F.asiaticum。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抗多菌灵菌株F.asiaticum产生毒素的化学型为3-AcDON和NIV,并以3-AcDON为主。江苏省连续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长达20多年后才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而近年来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的山东、河南2省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的历史较短,且为偶尔使用,药剂的选择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推测山东和河南麦区出现的小麦赤霉病菌抗多菌灵菌株可能是通过种子调运及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等方式从抗药性发生较早的江淮麦区流入的。
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7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敏感菌株Fusarium 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的鉴定、所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及多菌灵抗性菌株检出时序性的分析,初步推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在中国麦区的扩散路径。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湖北3省和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或敏感菌株优势群体均是F.asiaticum,而黄淮流域的山东、河南2省及河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菌株优势群体为F.graminearum,抗性菌株优势群体则为F.asiaticum。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抗多菌灵菌株F.asiaticum产生毒素的化学型为3-AcDON和NIV,并以3-AcDON为主。江苏省连续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长达20多年后才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而近年来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的山东、河南2省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的历史较短,且为偶尔使用,药剂的选择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推测山东和河南麦区出现的小麦赤霉病菌抗多菌灵菌株可能是通过种子调运及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等方式从抗药性发生较早的江淮麦区流入的。
2013, 15(3): 286-292.
摘要:
以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为靶标菌,从健康苹果树枝条中获得一株高效内生放线菌A-2。采用生长速率法、对峙培养法和玻片法测定了菌株A-2的抑菌谱及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离体枝条烫伤接种法测定了菌株A-2对腐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A-2发酵滤液对腐烂病菌的抑制率达90%以上,对其他9种常见的植物病原真菌也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菌株A-2可导致腐烂病菌菌丝畸形、分支增多和局部膨大;不同稀释倍数的A-2发酵滤液对苹果离体枝条腐烂病均有明显的防效,接种病原菌前后24 h和同时施用500倍发酵滤液的防效均达70%以上。根据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 序列分析,将菌株A-2鉴定为卡伍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cavourensis。
以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为靶标菌,从健康苹果树枝条中获得一株高效内生放线菌A-2。采用生长速率法、对峙培养法和玻片法测定了菌株A-2的抑菌谱及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离体枝条烫伤接种法测定了菌株A-2对腐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A-2发酵滤液对腐烂病菌的抑制率达90%以上,对其他9种常见的植物病原真菌也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菌株A-2可导致腐烂病菌菌丝畸形、分支增多和局部膨大;不同稀释倍数的A-2发酵滤液对苹果离体枝条腐烂病均有明显的防效,接种病原菌前后24 h和同时施用500倍发酵滤液的防效均达70%以上。根据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 序列分析,将菌株A-2鉴定为卡伍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cavourensis。
2013, 15(3): 293-298.
摘要:
解淀粉芽孢杆菌LJ1是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生防细菌。田间试验发现,用LJ1发酵上清100倍稀释液喷施黄瓜幼苗,在施药后14 d时其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可达83.45%。为研究LJ1防治病害的作用机制,用LJ1发酵上清100倍稀释液喷施黄瓜幼苗,测定黄瓜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与诱导抗病性相关的酶活性和信号分子水杨酸含量的变化,并检测了苗期根围土壤中真菌的动态。结果显示,经过LJ1发酵液处理后3种酶的活性和水杨酸的含量在不同时间点均有一个骤增的过程,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并且7 d后土壤中的可培养真菌数量急剧减少。说明LJ1发酵液中有诱导黄瓜产生抗病性的物质,并且诱导后分泌的抗性物质对真菌具有广谱性。
解淀粉芽孢杆菌LJ1是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生防细菌。田间试验发现,用LJ1发酵上清100倍稀释液喷施黄瓜幼苗,在施药后14 d时其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可达83.45%。为研究LJ1防治病害的作用机制,用LJ1发酵上清100倍稀释液喷施黄瓜幼苗,测定黄瓜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与诱导抗病性相关的酶活性和信号分子水杨酸含量的变化,并检测了苗期根围土壤中真菌的动态。结果显示,经过LJ1发酵液处理后3种酶的活性和水杨酸的含量在不同时间点均有一个骤增的过程,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并且7 d后土壤中的可培养真菌数量急剧减少。说明LJ1发酵液中有诱导黄瓜产生抗病性的物质,并且诱导后分泌的抗性物质对真菌具有广谱性。
2013, 15(3): 299-304.
摘要:
采用酸提碱沉的方法,从博落回中提取并制备了苯并啡啶类生物碱(QBAs)——血根碱(sanguinarine)和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的硫酸氢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2种生物碱的含量;初步测定了其硫酸氢盐对几种常见病原菌的抗菌活性,并对其急性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QBAs硫酸氢盐中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的质量分数均在60%以上。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生物碱的硫酸氢盐对葡萄叶斑病菌Cercospora viticola、葡萄黑豆病菌Elsinoe ampelina、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葡萄褐斑病菌Cercospora viticola、稻瘟病菌Pvricularia oryzae、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和辣椒疫霉Phytophythora capsici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在3.35~10.08 μg/mL之间。其急性毒性属低毒,对皮肤有弱致敏性,但对眼睛有重度刺激性。博落回中QBAs硫酸氢盐制备方法稳定,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考虑开发成低毒、环境友好型植物源杀菌剂。
采用酸提碱沉的方法,从博落回中提取并制备了苯并啡啶类生物碱(QBAs)——血根碱(sanguinarine)和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的硫酸氢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2种生物碱的含量;初步测定了其硫酸氢盐对几种常见病原菌的抗菌活性,并对其急性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QBAs硫酸氢盐中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的质量分数均在60%以上。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生物碱的硫酸氢盐对葡萄叶斑病菌Cercospora viticola、葡萄黑豆病菌Elsinoe ampelina、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葡萄褐斑病菌Cercospora viticola、稻瘟病菌Pvricularia oryzae、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和辣椒疫霉Phytophythora capsici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在3.35~10.08 μg/mL之间。其急性毒性属低毒,对皮肤有弱致敏性,但对眼睛有重度刺激性。博落回中QBAs硫酸氢盐制备方法稳定,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考虑开发成低毒、环境友好型植物源杀菌剂。
2013, 15(3): 305-310.
摘要:
为筛选水产用敌百虫的适用促渗剂,采用Franz扩散法,以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的离体皮肤作为透皮屏障,研究了水溶性氮酮、丙二醇和薄荷醇对敌百虫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各时间点接收液中敌百虫的浓度,通过计算在不同浓度促渗剂作用下敌百虫的平均累积渗透量(Q)、经皮吸收速率(Js)、渗透系数(KP)和增渗比(ER)等参数来比较渗透效果。结果显示:丙二醇和低浓度水溶性氮酮均具有促渗作用,其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体积分数为1×10-2的丙二醇>6×10-7的丙二醇>6×10-7的水溶性氮酮;而体积分数为1×10-2的水溶性氮酮对敌百虫的体外经皮渗透则表现出一定的拮抗作用;薄荷醇对敌百虫的经皮渗透无明显影响。
为筛选水产用敌百虫的适用促渗剂,采用Franz扩散法,以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的离体皮肤作为透皮屏障,研究了水溶性氮酮、丙二醇和薄荷醇对敌百虫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各时间点接收液中敌百虫的浓度,通过计算在不同浓度促渗剂作用下敌百虫的平均累积渗透量(Q)、经皮吸收速率(Js)、渗透系数(KP)和增渗比(ER)等参数来比较渗透效果。结果显示:丙二醇和低浓度水溶性氮酮均具有促渗作用,其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体积分数为1×10-2的丙二醇>6×10-7的丙二醇>6×10-7的水溶性氮酮;而体积分数为1×10-2的水溶性氮酮对敌百虫的体外经皮渗透则表现出一定的拮抗作用;薄荷醇对敌百虫的经皮渗透无明显影响。
2013, 15(3): 311-315.
摘要:
建立了噻呋酰胺在稻田土壤、稻田水、水稻秸秆、水稻绿色植株、谷壳和糙米中的残留检测方法。稻田水中的噻呋酰胺用LC-18固相萃取小柱分离、净化和富集;稻田土壤、水稻秸秆、谷壳和糙米样品采用V(丙酮):V(石油醚)=1:1超声提取,硅胶柱净化;绿色植株样品用石油醚超声提取,硅胶柱净化。提取净化后的所有样品均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结果表明,噻呋酰胺在0.005~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 1。其方法检出限分别为:稻田水中0.005 mg/L,土壤、水稻秸秆、绿色稻株、谷壳及糙米中均为0.004 mg/kg。 在水样中添加水平为0.05、0.5和1 mg/L及在土壤、秸秆、绿色稻株、谷壳和糙米中添加水平为0.04、0.4和4 mg/kg时,添加回收率均在86.6%~106.2%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9.9%。
建立了噻呋酰胺在稻田土壤、稻田水、水稻秸秆、水稻绿色植株、谷壳和糙米中的残留检测方法。稻田水中的噻呋酰胺用LC-18固相萃取小柱分离、净化和富集;稻田土壤、水稻秸秆、谷壳和糙米样品采用V(丙酮):V(石油醚)=1:1超声提取,硅胶柱净化;绿色植株样品用石油醚超声提取,硅胶柱净化。提取净化后的所有样品均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结果表明,噻呋酰胺在0.005~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 1。其方法检出限分别为:稻田水中0.005 mg/L,土壤、水稻秸秆、绿色稻株、谷壳及糙米中均为0.004 mg/kg。 在水样中添加水平为0.05、0.5和1 mg/L及在土壤、秸秆、绿色稻株、谷壳和糙米中添加水平为0.04、0.4和4 mg/kg时,添加回收率均在86.6%~106.2%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9.9%。
2013, 15(3): 316-322.
摘要:
采用富集培养技术从长期施用二氯喹啉酸的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能够降解二氯喹啉酸的细菌,将其命名为J3,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鉴定其为产碱菌属(Alcaligenes sp.)。在二氯喹啉酸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接种量为4%、pH 7、30 ℃条件下,接种后第6天,菌株J3对二氯喹啉酸的降解率可达到70%以上;在25 ℃、接种量为4%条件下,其生物修复作用可使受二氯喹啉酸(25%田间推荐剂量)药害盆栽烟草的恢复率达到69%。
采用富集培养技术从长期施用二氯喹啉酸的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能够降解二氯喹啉酸的细菌,将其命名为J3,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鉴定其为产碱菌属(Alcaligenes sp.)。在二氯喹啉酸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接种量为4%、pH 7、30 ℃条件下,接种后第6天,菌株J3对二氯喹啉酸的降解率可达到70%以上;在25 ℃、接种量为4%条件下,其生物修复作用可使受二氯喹啉酸(25%田间推荐剂量)药害盆栽烟草的恢复率达到69%。
2013, 15(3): 323-330.
摘要: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6种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乙酸、草酸和丁二酸)对3种粘土矿物(高岭土、蒙脱石、凹凸棒石)吸附二氯喹啉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低分子量有机酸存在时,供试3种粘土矿物对二氯喹啉酸的吸附过程可用Linea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描述,且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效果更好。供试6种有机酸对二氯喹啉酸在高岭土中吸附量的影响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苹果酸<柠檬酸<草酸<乙酸<酒石酸<丁二酸,在蒙脱石中的顺序为乙酸<草酸<苹果酸<丁二酸<酒石酸<柠檬酸,在凹凸棒石中的顺序为乙酸<丁二酸<草酸<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不同浓度低分子量有机酸对3种供试粘土矿物吸附二氯喹啉酸均能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因粘土矿物和有机酸种类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6种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乙酸、草酸和丁二酸)对3种粘土矿物(高岭土、蒙脱石、凹凸棒石)吸附二氯喹啉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低分子量有机酸存在时,供试3种粘土矿物对二氯喹啉酸的吸附过程可用Linea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描述,且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效果更好。供试6种有机酸对二氯喹啉酸在高岭土中吸附量的影响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苹果酸<柠檬酸<草酸<乙酸<酒石酸<丁二酸,在蒙脱石中的顺序为乙酸<草酸<苹果酸<丁二酸<酒石酸<柠檬酸,在凹凸棒石中的顺序为乙酸<丁二酸<草酸<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不同浓度低分子量有机酸对3种供试粘土矿物吸附二氯喹啉酸均能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因粘土矿物和有机酸种类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2013, 15(3): 331-336.
摘要:
为延长硫酸链霉素的作用时间,提高其对烟草青枯病的抗病能力并减少其残留,利用壳聚糖与γ-聚谷氨酸间的静电自组装作用形成纳米微胶囊,在成囊过程中将硫酸链霉素负载其中,制备了壳聚糖/γ-聚谷氨酸负载硫酸链霉素纳米微胶囊,并对不同硫酸链霉素用量及壳聚糖和γ-聚谷氨酸的质量比对成囊效果及负载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硫酸链霉素添加量的增加,微胶囊的载药量增大;随着壳聚糖与γ-聚谷氨酸质量比的减小,不同硫酸链霉素添加量下,包封率均呈增大趋势,同时载药量均呈降低趋势;当硫酸链霉素添加量为10 mg,m(壳聚糖):m(γ-聚谷氨酸)=20:17时,包封率最高(85.2%),载药量达46.8%。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及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结果表明,微胶囊对硫酸链霉素负载效果较好;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载药纳米微胶囊呈规整实心球形,粒径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在20~50 nm之间;模拟释放结果表明,纳米微胶囊对硫酸链霉素具有缓释效果。
为延长硫酸链霉素的作用时间,提高其对烟草青枯病的抗病能力并减少其残留,利用壳聚糖与γ-聚谷氨酸间的静电自组装作用形成纳米微胶囊,在成囊过程中将硫酸链霉素负载其中,制备了壳聚糖/γ-聚谷氨酸负载硫酸链霉素纳米微胶囊,并对不同硫酸链霉素用量及壳聚糖和γ-聚谷氨酸的质量比对成囊效果及负载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硫酸链霉素添加量的增加,微胶囊的载药量增大;随着壳聚糖与γ-聚谷氨酸质量比的减小,不同硫酸链霉素添加量下,包封率均呈增大趋势,同时载药量均呈降低趋势;当硫酸链霉素添加量为10 mg,m(壳聚糖):m(γ-聚谷氨酸)=20:17时,包封率最高(85.2%),载药量达46.8%。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及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结果表明,微胶囊对硫酸链霉素负载效果较好;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载药纳米微胶囊呈规整实心球形,粒径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在20~50 nm之间;模拟释放结果表明,纳米微胶囊对硫酸链霉素具有缓释效果。
2013, 15(3): 337-343.
摘要:
采用滚动式挤压造粒法,通过配方筛选成功制备了70%增效型吡虫啉水分散粒剂(WG),并考察了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对制剂的热贮稳定性、表面张力及杀虫活性等性能的影响。优化配方(以质量分数计)为:吡虫啉原药(71.9%),增效剂PB(1.0%),分散剂MORWET-EFW(2.5%)、MORWET D-425或Tesperse 2700(5.0%),崩解剂硫酸铵(3.0%),粘结剂聚乙二醇(2.0%)和载体[m(白炭黑):m(高岭土)=1:4] 14.6%。所制备的70%增效型吡虫啉WG热贮(54℃±2 ℃)14 d后有效成分降解率为1.27%(≤1.5%);其表面张力无明显改变;润湿分散性良好,悬浮率≥90%。对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含有PB的70%吡虫啉WG的毒力是不含PB成品的6~7倍,表明PB具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
采用滚动式挤压造粒法,通过配方筛选成功制备了70%增效型吡虫啉水分散粒剂(WG),并考察了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对制剂的热贮稳定性、表面张力及杀虫活性等性能的影响。优化配方(以质量分数计)为:吡虫啉原药(71.9%),增效剂PB(1.0%),分散剂MORWET-EFW(2.5%)、MORWET D-425或Tesperse 2700(5.0%),崩解剂硫酸铵(3.0%),粘结剂聚乙二醇(2.0%)和载体[m(白炭黑):m(高岭土)=1:4] 14.6%。所制备的70%增效型吡虫啉WG热贮(54℃±2 ℃)14 d后有效成分降解率为1.27%(≤1.5%);其表面张力无明显改变;润湿分散性良好,悬浮率≥90%。对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含有PB的70%吡虫啉WG的毒力是不含PB成品的6~7倍,表明PB具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
2013, 15(3): 344-348.
摘要:
为了实现对难溶或微溶农药的高效利用,并满足速效、低毒和绿色环保的要求,采用医药研究中常用的固体增溶/分散技术,以聚乙二醇10000为固体增溶/分散介质,TANEMULCON1为分散剂,氯化铵为崩解剂,经混合造粒制备了啶虫脒可溶粒剂。当配方(以质量分数计)为啶虫脒30%、PEG10000 60%、分散剂TANEMULCON1 4%、氯化铵补足至100%时,啶虫脒可溶粒剂具有性质稳定、崩解速率快、能形成稳定的真溶液的特性。表明固体增溶/分散技术是将难溶于水的农药制备成可溶粒剂的一种简单、优良的新方法。
为了实现对难溶或微溶农药的高效利用,并满足速效、低毒和绿色环保的要求,采用医药研究中常用的固体增溶/分散技术,以聚乙二醇10000为固体增溶/分散介质,TANEMULCON1为分散剂,氯化铵为崩解剂,经混合造粒制备了啶虫脒可溶粒剂。当配方(以质量分数计)为啶虫脒30%、PEG10000 60%、分散剂TANEMULCON1 4%、氯化铵补足至100%时,啶虫脒可溶粒剂具有性质稳定、崩解速率快、能形成稳定的真溶液的特性。表明固体增溶/分散技术是将难溶于水的农药制备成可溶粒剂的一种简单、优良的新方法。
2013, 15(3): 349-355.
摘要:
为提高铜基营养保护剂悬浮剂的悬浮率和稳定性,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方法,从浆料质量分数、研磨转速、研磨介质与浆料质量比及研磨时间4个因素出发,研究了通过砂磨机制备铜基营养保护剂悬浮剂的优化工艺。结果表明:研磨转速对制剂粒径影响最大;研磨介质与浆料质量比对制剂分散颗粒比表面积影响最大;浆料质量分数对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均最小。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浆料质量分数60%,研磨转速1 500 r/min,m(研磨介质):m(浆料)=1.5:1,研磨时间80 min。在此条件下,所得铜基营养保护剂悬浮剂的悬浮率均大于90%,且其分散性、水质适应性和水温实验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研究结果可为铜基营养保护剂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工艺参考。
为提高铜基营养保护剂悬浮剂的悬浮率和稳定性,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方法,从浆料质量分数、研磨转速、研磨介质与浆料质量比及研磨时间4个因素出发,研究了通过砂磨机制备铜基营养保护剂悬浮剂的优化工艺。结果表明:研磨转速对制剂粒径影响最大;研磨介质与浆料质量比对制剂分散颗粒比表面积影响最大;浆料质量分数对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均最小。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浆料质量分数60%,研磨转速1 500 r/min,m(研磨介质):m(浆料)=1.5:1,研磨时间80 min。在此条件下,所得铜基营养保护剂悬浮剂的悬浮率均大于90%,且其分散性、水质适应性和水温实验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研究结果可为铜基营养保护剂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工艺参考。
2013, 15(3): 356-358.
摘要:
单嘧磺酯是新型超高效磺酰脲类除草剂,为了寻找生物活性与之相当、环境友好的同类药剂,室温条件下用单嘧磺酯与氢氧化钠在水中反应合成了单嘧磺酯钠盐,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红外、质谱及元素分析确认。室内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单嘧磺酯钠盐与其母体单嘧磺酯对马唐Digitaria ciliari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苋菜Amaranthus retroflexus和藜Chenopodium aldum的除草活性基本相当。
单嘧磺酯是新型超高效磺酰脲类除草剂,为了寻找生物活性与之相当、环境友好的同类药剂,室温条件下用单嘧磺酯与氢氧化钠在水中反应合成了单嘧磺酯钠盐,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红外、质谱及元素分析确认。室内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单嘧磺酯钠盐与其母体单嘧磺酯对马唐Digitaria ciliari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苋菜Amaranthus retroflexus和藜Chenopodium aldum的除草活性基本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