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17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农药学学报》2015年17卷第3期目录
2015, 17(3): .
摘要:
杀虫剂fluralaner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效应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赵春青, 韩召军, 唐涛
2015, 17(3): 251-256.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01
摘要:
新型异(口恶)唑啉类杀虫剂fluralaner通过干扰γ-氨基丁酸(GABA)门控氯离子通道发挥作用。作为新型高效GABA门控氯离子通道干扰剂,与环戊二烯类、苯基吡唑类和大环内酯类杀虫剂相比,fluralaner在分子结构、作用位点、选择性以及交互抗性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本文综述了fluralaner及其衍生物的研发、毒性、防治范围以及作用机理等,并预测了其应用前景。
植物油对刺糖多孢菌生长及其合成多杀菌素能力的影响
马坤, 裘娟萍, 赵春田
2015, 17(3): 257-266.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02
摘要:
为研究不同种类植物油对刺糖多孢菌生长及其合成多杀菌素能力的影响,探索提高多杀菌素产量的方法,在发酵培养基中分别添加葵花油、花生油、大豆油、芝麻油、橄榄油和菜籽油,研究了其对菌体生长、脂肪酶活性和多杀菌素产量的影响,并利用RT-PCR对脂肪酶基因及多杀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种供试植物油对菌体生长和多杀菌素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依次为菜籽油>橄榄油>花生油>芝麻油>葵花油>大豆油,其中菜籽油有利于诱导脂肪酶的表达、延缓菌体的衰亡和延长产素期,脂肪酶活力、菌体生物量和多杀菌素产量分别提高310.09%、8.97%和33.94%;脂肪酶基因和多杀菌素合成基因的转录强度也有明显提高。因此,菜籽油是其最佳的辅助性脂类碳源。
季酮酸类新化合物HNPC-A9012的杀螨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
高德良, 裴晖, 欧晓明, 龙楚云, 于伟丽, 易正华, 白建军, 喻快
2015, 17(3): 267-273.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03
摘要:
HNPC-A9012是由湖南化工研究院设计并合成出的具有杀螨活性的季酮酸类化合物。采用叶片浸渍法和玻片浸渍法测定了HNPC-A9012对朱砂叶螨 Tetranychus cinnatarinus (Boisduval)成螨的毒力,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其对若螨和卵的毒力,并进行了盆栽药效试验、作物安全性试验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玻片浸渍法测得HNPC-A9012对朱砂叶螨成螨的LC50值为4.73 mg/L,叶片浸渍法测得其对朱砂叶螨卵、若螨和成螨的LC50值分别为10.91、1.95和3.82 mg/L。温室盆栽试验表明,20% HNPC-A9012悬浮剂在有效成分60和80 mg/L下,施药21 d 后对朱砂叶螨的防效分别达81.64%和92.12%。陕西省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0%HNPC-A9012悬浮剂在有效成分45和60 g/hm2下,施药21 d后对朱砂叶螨的防效分别为92.59%和95.64%;河南省的田间防效总体偏低,但仍与对照药剂240 g/L螺螨酯悬浮剂和15%哒螨灵乳油同剂量处理的防效相当。此外,本研究还表明,20%HNPC-A9012悬浮剂在80、160、320 mg/L剂量下对供试作物安全。
梨黑斑病菌抗药性检测及其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
刘亚慧, 戴德江, 沈瑶, 张传清
2015, 17(3): 274-278.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04
摘要:
黑斑病是梨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不少地区反映多菌灵等传统常用杀菌剂对其防治效果已出现下降。作者从浙江、江苏和安徽3省分离了252株梨黑斑病菌 Alternaria kikuchiana,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其抗药性发生情况。结果发现:所检测的黑斑病菌群体(n=252)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为57.1%,且全部为高水平抗性(HR);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异菌脲的抗性频率为46.8%,全部为低水平抗性(LR);对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的抗性为低水平(LR)及中等水平(MR),抗性频率均为28.6%;表明梨黑斑病菌对常用杀菌剂已产生较为严重的抗性。供试252株梨黑斑病菌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啶酰菌胺的EC50值分布在0.12~3.85 μg/mL 之间,平均EC50值为(1.21±0.12) μg/mL,且其分布呈近似正态的单峰曲线。研究表明,啶酰菌胺可作为潜在的梨黑斑病防治替代药剂,其平均EC50值(1.21±0.12) μg/mL可作为梨黑斑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
苯氧威对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急性毒性及胚胎卵黄囊仔鱼阶段慢性毒性作用
孙兴泽, 王成菊, 李学锋, 郑明奇, 邱立红
2015, 17(3): 279-284.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05
摘要:
为了解苯氧威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采用半静态方法,研究了苯氧威对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孵化12 h和72 h的仔鱼以及成鱼的96 h-LC50值分别为2.35、0.98、1.87和1.67 mg/L,其对斑马鱼成鱼具有中等毒性;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的自主运动、心率、孵化率、仔鱼体长等亚致死效应指标均有影响,并使得胚胎出现了心包囊肿、脊柱弯曲及无黑色素附着等畸形现象。进一步研究了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卵黄囊仔鱼阶段的慢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24 h自主运动、48 h心率、72 h畸形率及11 d孵化仔鱼体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最低可观测效应浓度(LOEC)值分别为0.60、0.20、0.60和0.80 mg/L,而与之对应的无可观测效应浓度(NOEC)值分别为0.40、0.10、0.40和0.60 mg/L。试验中还发现: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孵化有明显抑制作用;心率是斑马鱼胚胎卵黄囊仔鱼阶段毒性试验最敏感的观察指标。
苦皮藤素V在粘虫和小地老虎幼虫体内的穿透与代谢
刘伟, 姬志勤, 吴文君, 魏少鹏
2015, 17(3): 285-290.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06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了苦皮藤素Ⅴ在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幼虫中的穿透及代谢。结果表明:苦皮藤素V均不能从粘虫和小地老虎幼虫的体壁穿透到血腔或从血腔穿透到中肠,但很容易从中肠穿透到血腔,且穿透速率无差异;苦皮藤素V在小地老虎幼虫体内的代谢解毒速率远大于其在粘虫幼虫体内的代谢速率,其半衰期分别为5.5和13.1 h。本研究结果表明,苦皮藤素V对粘虫和小地老虎幼虫的选择毒杀作用与药物的穿透能力无关,其在试虫体内的解毒代谢差异才是其对昆虫具有选择作用的机理之一。
外源亚精胺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生理及根系特征参数的影响
李丽杰, 顾万荣, 张倩, 赵东旭, 张翯, 杨德光, 魏湜, 郝卫平
2015, 17(3): 291-299.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07
摘要:
采用营养液水培法,以两种不同耐旱类型玉米品种先玉335(抗旱性强)和丰禾1号(抗旱性弱)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利用2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的干旱胁迫下根施外源亚精胺(Spd,0.1 mmol/L)对玉米幼苗干(鲜)重、根系特征(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条件下,外源Spd处理可显著提高两个玉米品种的干(鲜)重、株高、根长及根表面积,但对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较小。干旱胁迫下,外源Spd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幼苗干(鲜)重、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根系数量,且随0~1.0 mm 径级比例根系数量的增加,其根系长度增加幅度相应加大, 随 0.5~1.5 mm径级比例根系数量的增加,其根系表面积增加幅度相应加大;使玉米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显著降低;对抗旱性弱的丰禾1号影响更为明显。因此,适宜浓度的外源 Spd 可以减轻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的伤害,并能更好地缓解干旱胁迫对抗旱性弱的玉米品种生长的抑制作用。
商陆中三萜皂苷类成分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研究
葛永辉, 罗焕平, 郑钰, 陈兴江, 耿召良
2015, 17(3): 300-306.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08
摘要:
从垂序商陆中筛选具有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为开发高效、低毒和环境友好的天然抗病毒剂提供依据。通过现代化分离、纯化技术,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对采自于贵州省的垂序商陆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抗TMV活性逐级筛选,获得了两个抗TMV活性较强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商陆皂苷丁和商陆皂苷H,利用光谱解析手段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商陆皂苷丁和商陆皂苷H均具有一定的活体钝化与抑制病毒增殖作用,其中活体钝化及病毒增殖抑制作用均强于对照药物宁南霉素。该研究首次发现垂序商陆中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具有抗TMV的活性,为下一步系统研究该种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叶菌唑在小麦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价
石凯威, 汤丛峰, 李莉, 刘丰茂
2015, 17(3): 307-312.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09
摘要:
为评价叶菌唑在小麦中的残留行为及其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于北京、安徽及黑龙江进行了1年3地田间试验,建立了叶菌唑在小麦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价。样品用乙腈提取,经Florisil固相萃取柱净化,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10 mg/kg的添加水平下,叶菌唑在小麦籽粒和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1%~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1%~9.1%之间;其在小麦籽粒和植株中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02 和0.04 mg/kg。叶菌唑在小麦植株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4.9~7.3 d。收获时小麦籽粒中叶菌唑的最大残留量为0.037 mg/kg,低于美国和欧盟设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 0.15 mg/kg。针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摄入及风险评估暴露,风险商值(RQ)在0.001~0.002之间,表明叶菌唑在小麦中的膳食摄入风险较低。
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稻和土壤中的福美双与甲霜灵残留
江泽军, 张鹏, 李永飞, 杜鹏飞, 陈鸽, 金茂俊, 王静
2015, 17(3): 313-320.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10
摘要:
建立了一种同步分析水稻和土壤中福美双和甲霜灵残留的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PSA、C18吸附剂净化,C18色谱柱分离,0.2%甲酸水-乙腈等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电离,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定性分析,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1~500 μg/L浓度范围内,不同基质中的福美双和甲霜灵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1。在0.01~1.5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土壤、水稻植株、稻壳和糙米样品中福美双和甲霜灵的日内平均回收率为76%~104%,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13.2%(n=5);日间平均回收率为74%~102%,日间RSD为2.8%~10.4%(n=5)。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及准确度高,能够满足水稻及土壤中福美双和甲霜灵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基质固相分散-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2,4-二氯苯酚和2-甲基-4-氯苯酚残留
郭亚萍, 张玲, 张智超
2015, 17(3): 321-326.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11
摘要:
建立了基质固相分散-高效液相色谱法(MSPD-HPLC)测定2,4-二氯苯酚(2,4-DCP)和2-甲基-4-氯苯酚(4-C-2-MP)在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土壤样品加入硅胶研匀后,加入2.0 mL蒸馏水使其失活,装入层析柱,用二氯甲烷洗脱。向洗脱液中加入0.5 mL乙二醇,减压浓缩并定容至1.0 mL,HPLC测定。结果表明:在0.01~2.5 mg/kg添加水平下,3种土壤中两种待测物的平均回收率在90%~11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1%~8.5%之间;检测限(LOD)在2~3 μg/kg之间,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与经典的固-液萃取法(SLE)相比,MSPD法对2,4-DCP和4-C-2-MP的提取回收率较高。通过MSPD-HPLC法测定不同老化时间土壤样品中两待测物的回收率,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该法操作简单、溶剂用量少、分析时间短,适合用于土壤中2,4-DCP和4-C-2-MP残留量的检测。
二氧化钛/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对乐果光催化降解的影响
王芳, 廖婵娟, 罗琳, 易建龙, 李凯, 刘富安
2015, 17(3): 327-333.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12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氧化钛/多壁碳纳米管(TiO2/MWCNTs)复合材料,其m(TiO2):m(MWCNTs)=3:4、表面平均孔径为5.724 nm。选用该复合材料对乐果进行光催化降解试验,探讨不同光源及光照时间、乐果初始浓度、复合材料添加量、温度等对其光催化降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乐果在25 ℃、紫外光照30 min、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和TiO2/MWCNTs复合材料添加量为0.25 g/L条件下的降解率为80.7%,TiO2/MWCNTs复合材料的最大吸附量为16.15 mg/g;在其他条件相同,仅将紫外光改为自然光条件下,乐果的催化降解率为79.2%,与紫外光下的催化降解率相差不大;而同等条件下,TiO2对乐果在紫外光下的催化降解率比TiO2/MWCNTs低33.1%。因此,可以用自然光代替紫外光用于吸附试验, 自然条件下采取该工艺可有效降解环境中乐果污染。
助剂对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润湿性能及对空心莲子草防效的影响
王红春, 石旭旭, 娄远来, 张伟星, 汤呈远
2015, 17(3): 334-340.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13
摘要: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验证了不同助剂对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EC)防除空心莲子草的增效作用,并系统研究了不同助剂对20%氯氟吡氧乙酸EC药液在空心莲子草叶面润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氮酮、油酸甲酯或聚三硅氧烷可显著提高20%氯氟吡氧乙酸EC对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分鲜重及再生能力的抑制效果,其中以添加聚三硅氧烷的处理增效最为显著,添加聚三硅氧烷后,20%氯氟吡氧乙酸EC对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分鲜重、再生茎叶鲜重的抑制率分别为86.95%和81.66%;添加氮酮、油酸甲酯或聚三硅氧烷后,20%氯氟吡氧乙酸EC药液在空心莲子草叶面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接触角减小,滞留量增加,其中以添加聚三硅氧烷的处理效果最为显著,添加聚三硅氧烷后,20%氯氟吡氧乙酸EC的初始接触角小于50°,180 s时接触角均小于15°,表面张力为25.09 mN/m,滞留量为1.891 g/cm2;添加氮酮或聚三硅氧烷可缩短20%氯氟吡氧乙酸EC药液在空心莲子草叶面正、反面的干燥时间,而添加油酸甲酯则会延长其干燥时间。研究表明,添加助剂改善了20%氯氟吡氧乙酸EC药液在空心莲子草叶面的润湿性能,可能是助剂提高20%氯氟吡氧乙酸EC对空心莲子草防效的原因之一。
氟乐灵微囊的制备、表征及其光稳定性研究
刘亚静, 曹立冬, 张嘉坤, 张靖, 赵鹏, 李凤敏, 黄啟良
2015, 17(3): 341-347.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14
摘要:
为增强氟乐灵的光稳定性,提高其有效利用率,以壳聚糖(CS)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氟乐灵微囊,并测定了其外观形态、粒径及其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同时研究了其释放特性及其在土壤和水中的光稳定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氟乐灵微囊呈规则球形;粒径在3~10 μm之间,平均粒径为6.5 μ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9%和45%;该微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释放以Fick扩散为主;与氟乐灵乳油相比,氟乐灵微囊的光稳定性显著增强,在试验条件下,其在土壤表面和水中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22 d和173 min。
六种喷雾助剂提高硝磺草酮防除稗草及反枝苋效果的作用机理初探
张靖, 吕和平, 曹立冬, 刘亚静, 赵鹏, 李凤敏, 黄啟良
2015, 17(3): 348-356.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15
摘要:
以各助剂临界胶束浓度(CMC)为参考,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6种喷雾助剂对硝磺草酮防除禾本科杂草稗草及阔叶杂草反枝苋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各助剂的CMC值与硝磺草酮药效之间的关系。从助剂改变药液在植物叶片上的接触角与最大稳定持流量两个方面,分析了6种助剂对提高硝磺草酮除草效果的原因。结果表明:6种供试助剂添加浓度在不小于其CMC值时即可明显提高硝磺草酮在杂草上的有效沉积量,且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硝磺草酮对稗草及反枝苋的除草活性,对稗草的鲜重抑制活性比对反枝苋的高;其中GY-Tmax和S903效果较好,其次是GY-T12和QS-304,OP-10与S625效果略差。6种助剂通过降低药液在两种杂草叶片上的接触角、增大药液对靶标植物的最大稳定持流量,可提高硝磺草酮的除草效果。
土壤环境因子对氯胺嘧草醚除草活性的影响
徐小燕, 唐伟, 姚燕飞, 陈杰, 朱国念
2015, 17(3): 357-361.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16
摘要:
采用常规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土壤环境因子对氯胺嘧草醚[开发代号ZJ1835,化学名称为N-(2-氯-6-(4,6-二甲氧基嘧啶-2-氧基)苄基)苯胺]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湿度和温度对其除草活性均能产生一定影响。氯胺嘧草醚在砂土和黏土中的活性高于壤土,其除草活性随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和土壤湿度的升高而升高,而温度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其药效发挥,在15~25 ℃环境条件下除草活性最佳。
毒死蜱对蚯蚓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程燕, 姜锦林, 卜元卿, 周军英, 单正军
2015, 17(3): 362-365.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17
摘要:
为探明毒死蜱对蚯蚓的影响,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受试生物,以人工土壤为试验基质,采用接触暴露法,研究了毒死蜱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以及对蚯蚓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效试验条件下,毒死蜱对蚯蚓的14 d-LC50值为88.75 mg/kg(每千克干土中含毒死蜱有效成分毫克数,其余同);暴露28 d后,10、25、50、80及100 mg/kg处理组蚯蚓的平均体重与对照相比依次下降了9.8%、15.7%、17.5%、23.9%和27.0%,体重下降与药剂处理浓度之间高度相关,且除10 mg/kg处理组外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r=0.984);毒死蜱10、25、50、80及100 mg/kg处理组对蚯蚓繁殖的抑制率分别为32.26%、80.97%、89.03%、89.68%和97.42%,繁殖抑制率与药剂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1, r=0.788);毒死蜱影响蚯蚓生长和繁殖的28 d最低可观测效应浓度(LOEC)值为25 mg/kg。
土壤中苯肽胺酸的测定及淋溶特性研究
赵欢欢, 徐军, 吴艳兵, 董丰收, 刘新刚, 吴小虎, 鞠超, 郑永权
2015, 17(3): 366-370.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3.18
摘要:
建立了反相条件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土壤中苯肽胺酸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土壤薄层层析试验研究了苯肽胺酸在3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和红土)中的淋溶特性。结果表明:添加水平为0.1、1和10 mg/kg时,苯肽胺酸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7.3%~99.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11.4%;其在3种土壤中的检出限(LOD)均低于1.0 μg/kg。苯肽胺酸在吉林黑土中的比移值(Rf)为0.83,其移动性为可移动;在江苏水稻土中的Rf值为0.61,在湖南红土中的Rf值为0.62,移动性均为中等。
《农药学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名单
2015, 17(3): 371-371.
摘要:
《农药手册》
胡笑形
2015, 17(3): 266-266.
摘要:
《手性农药与农药残留分析新方法》
周志强
2015, 17(3): 273-273.
摘要:
《农药手册》(The Pestucude Manual)推出在线网络版
杨新玲
2015, 17(3): 333-333.
摘要:
《环境友好型烃基膦酸酯类除草剂》
杨新玲
2015, 17(3): 340-340.
摘要:
《农药新剂型加工与应用》
陈福良
2015, 17(3): 356-35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