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19卷 第2期
2017, 19(2): 131-15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19
摘要:
喹唑啉衍生物具有广泛的农药生物活性,如抗细菌、抗真菌、杀虫、除草、抗病毒及杀螨等,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不同药效团引入到喹唑啉骨架中,经结构修饰后能合成一系列具有农药生物活性的新型喹唑啉衍生物。本文综述了2000年以来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农药活性研究进展,旨在为喹唑啉结构的修饰改造提供参考。
喹唑啉衍生物具有广泛的农药生物活性,如抗细菌、抗真菌、杀虫、除草、抗病毒及杀螨等,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不同药效团引入到喹唑啉骨架中,经结构修饰后能合成一系列具有农药生物活性的新型喹唑啉衍生物。本文综述了2000年以来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农药活性研究进展,旨在为喹唑啉结构的修饰改造提供参考。
2017, 19(2): 152-16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20
摘要:
除草剂安全剂是一类可在不影响除草剂对靶标杂草活性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保护作物免受除草剂伤害的特殊用途化合物,有关安全剂作用机理的研究对新安全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除草剂安全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有4种观点:1)影响除草剂在作物体内的吸收和转运;2)与除草剂竞争靶标位点;3)影响靶标酶的活性;4)增强作物对除草剂的代谢。文章对近年来安全剂作用机理及安全剂对杂草的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深入研究安全剂的作用机理及新安全剂开发提供参考。
除草剂安全剂是一类可在不影响除草剂对靶标杂草活性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保护作物免受除草剂伤害的特殊用途化合物,有关安全剂作用机理的研究对新安全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除草剂安全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有4种观点:1)影响除草剂在作物体内的吸收和转运;2)与除草剂竞争靶标位点;3)影响靶标酶的活性;4)增强作物对除草剂的代谢。文章对近年来安全剂作用机理及安全剂对杂草的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深入研究安全剂的作用机理及新安全剂开发提供参考。
2017, 19(2): 162-16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21
摘要:
为寻找新型杂环活性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以硫脲和乙酰丙酮为起始原料合成4,6-二甲基嘧啶-2-硫醇,随后经酯化、肼化、环化和缩合反应,设计并采用微波辅助合成了10个新型N-芳基-2-((5-((4,6-二甲基嘧啶-2-基)硫甲基)-1,3,4-噻二唑-2-基)硫)乙酰胺类化合物,其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红外光谱、质谱及元素分析确认。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 mg/L下,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8h对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抑制率达77.3%。
为寻找新型杂环活性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以硫脲和乙酰丙酮为起始原料合成4,6-二甲基嘧啶-2-硫醇,随后经酯化、肼化、环化和缩合反应,设计并采用微波辅助合成了10个新型N-芳基-2-((5-((4,6-二甲基嘧啶-2-基)硫甲基)-1,3,4-噻二唑-2-基)硫)乙酰胺类化合物,其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红外光谱、质谱及元素分析确认。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 mg/L下,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8h对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抑制率达77.3%。
2017, 19(2): 169-17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22
摘要:
为了进一步研究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与构效关系,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先导化合物进一步展开研究,合成了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吡啶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首先以2-氧代环己烷基磺酰胺为原料,经过还原胺化后得到2-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再与取代吡啶甲酰氯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分别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与黄瓜活体叶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及其他5种植物病原菌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V-8在离体条件下对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值为1.41 mg/L,在500 mg/L下的活体防效为79.17%;此外,部分目标化合物在50 mg/L下,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大豆根腐病菌、黄瓜绵腐病菌和辣椒疫霉的抑制率高于60%,其中,化合物V-7对黄瓜绵腐病菌的EC50值为2.7 mg/L,其活性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EC50值为4.4 mg/L),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为了进一步研究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与构效关系,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先导化合物进一步展开研究,合成了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吡啶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首先以2-氧代环己烷基磺酰胺为原料,经过还原胺化后得到2-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再与取代吡啶甲酰氯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分别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与黄瓜活体叶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及其他5种植物病原菌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V-8在离体条件下对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值为1.41 mg/L,在500 mg/L下的活体防效为79.17%;此外,部分目标化合物在50 mg/L下,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大豆根腐病菌、黄瓜绵腐病菌和辣椒疫霉的抑制率高于60%,其中,化合物V-7对黄瓜绵腐病菌的EC50值为2.7 mg/L,其活性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EC50值为4.4 mg/L),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2017, 19(2): 176-18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23
摘要:
采用噻唑蓝(MTT)染色、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单丹磺酰戊二胺(MDC)荧光染色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B)技术等方法,分别针对高效氯氰菊酯(beta-cypermethrin)作用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细胞系Sf9细胞的细胞活力、自噬发生的典型特征及自噬相关蛋白变化情况进行了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对草地贪夜蛾Sf9细胞活性的抑制效应与作用剂量及时间呈现依赖关系,并表现出典型的细胞自噬现象;LC3-Ⅱ/LC3-Ⅰ蛋白表达水平比和Beclin 1蛋白表达量呈现上调趋势,分别为对照组的201.32%和136.00%,p62蛋白表达量下调至对照组的68.13%。研究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草地贪夜蛾Sf9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并且其对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与自噬诱导途径相关。
采用噻唑蓝(MTT)染色、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单丹磺酰戊二胺(MDC)荧光染色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B)技术等方法,分别针对高效氯氰菊酯(beta-cypermethrin)作用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细胞系Sf9细胞的细胞活力、自噬发生的典型特征及自噬相关蛋白变化情况进行了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对草地贪夜蛾Sf9细胞活性的抑制效应与作用剂量及时间呈现依赖关系,并表现出典型的细胞自噬现象;LC3-Ⅱ/LC3-Ⅰ蛋白表达水平比和Beclin 1蛋白表达量呈现上调趋势,分别为对照组的201.32%和136.00%,p62蛋白表达量下调至对照组的68.13%。研究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草地贪夜蛾Sf9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并且其对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与自噬诱导途径相关。
2017, 19(2): 182-18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24
摘要: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采自中国陕西省(陕)长安区、华阴县、三原县、兴平市和山西省(晋)太谷县5个地区的粘虫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5个地区粘虫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下简称甲维盐)均表现为敏感,抗性倍数(RR)为0.6~1.6;对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RR为0~6.2;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毒死蜱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RR为0.1~32.8;对辛硫磷,除陕西省三原县种群表现为敏感外,其他4个种群均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RR为19.4~70.1。药剂毒力相关性分析表明,毒死蜱和甲维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氯虫苯甲酰胺与甲维盐、毒死蜱及辛硫磷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陕晋两省上述地区的粘虫防治推荐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同时应注意将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毒死蜱等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采自中国陕西省(陕)长安区、华阴县、三原县、兴平市和山西省(晋)太谷县5个地区的粘虫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5个地区粘虫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下简称甲维盐)均表现为敏感,抗性倍数(RR)为0.6~1.6;对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RR为0~6.2;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毒死蜱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RR为0.1~32.8;对辛硫磷,除陕西省三原县种群表现为敏感外,其他4个种群均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RR为19.4~70.1。药剂毒力相关性分析表明,毒死蜱和甲维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氯虫苯甲酰胺与甲维盐、毒死蜱及辛硫磷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陕晋两省上述地区的粘虫防治推荐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同时应注意将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毒死蜱等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2017, 19(2): 189-19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25
摘要:
丙炔氟草胺是一种以原卟啉原氧化酶为作用标靶的N-苯基肽酰亚胺类除草剂。为探究其在棉花田的应用前景,通过温室盆栽法对丙炔氟草胺的杀草谱、除草活性及其对棉花的安全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丙炔氟草胺对棉田常见阔叶杂草有较好防效,处理剂量为有效成分15 g/hm2时,对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藜Chenopodium album、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和鳢肠Eclipta prostrata的鲜重防效均高于90%,对野油菜Rorippa indica、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龙葵Solanum nigrum、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等的鲜重防效高于80%;丙炔氟草胺对棉田4种常见阔叶杂草马齿苋、反枝苋、龙葵和藜的除草活性均显著高于二甲戊灵;丙炔氟草胺在鲁棉研28号与马齿苋、反枝苋、龙葵和藜之间的选择性指数依次为79.1、38.1、32.1和112.6,均显著高于二甲戊灵的12.0、9.9、5.8和9.2;鲁棉研37号、鑫秋4号与杂草间的选择性指数,与鲁棉研28号的相近。试验结果表明,丙炔氟草胺可作为棉田苗前防除阔叶杂草的候选药剂之一。
丙炔氟草胺是一种以原卟啉原氧化酶为作用标靶的N-苯基肽酰亚胺类除草剂。为探究其在棉花田的应用前景,通过温室盆栽法对丙炔氟草胺的杀草谱、除草活性及其对棉花的安全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丙炔氟草胺对棉田常见阔叶杂草有较好防效,处理剂量为有效成分15 g/hm2时,对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藜Chenopodium album、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和鳢肠Eclipta prostrata的鲜重防效均高于90%,对野油菜Rorippa indica、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龙葵Solanum nigrum、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等的鲜重防效高于80%;丙炔氟草胺对棉田4种常见阔叶杂草马齿苋、反枝苋、龙葵和藜的除草活性均显著高于二甲戊灵;丙炔氟草胺在鲁棉研28号与马齿苋、反枝苋、龙葵和藜之间的选择性指数依次为79.1、38.1、32.1和112.6,均显著高于二甲戊灵的12.0、9.9、5.8和9.2;鲁棉研37号、鑫秋4号与杂草间的选择性指数,与鲁棉研28号的相近。试验结果表明,丙炔氟草胺可作为棉田苗前防除阔叶杂草的候选药剂之一。
2017, 19(2): 195-20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26
摘要:
以蓝莓毛色二胞枝枯病菌假可可毛色二胞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为靶标菌,通过稀释平板法从山东青岛的蓝莓种植园根际土壤中分离出20株细菌,采用对峙平板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得到一株对靶标菌具有明显抑制效果的拮抗菌株HMQAU140045,采用凹玻片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菌株发酵滤液对靶标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50倍的发酵滤液的抑制率可达100%。离体枝条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不同组分对蓝莓毛色二胞枝枯病的防治效果均可达90%以上。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抑真菌谱广,对包括4种蓝莓枝枯病菌在内的15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以及gyrB的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试验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HMQAU140045具有较好的抑真菌活性。
以蓝莓毛色二胞枝枯病菌假可可毛色二胞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为靶标菌,通过稀释平板法从山东青岛的蓝莓种植园根际土壤中分离出20株细菌,采用对峙平板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得到一株对靶标菌具有明显抑制效果的拮抗菌株HMQAU140045,采用凹玻片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菌株发酵滤液对靶标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50倍的发酵滤液的抑制率可达100%。离体枝条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不同组分对蓝莓毛色二胞枝枯病的防治效果均可达90%以上。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抑真菌谱广,对包括4种蓝莓枝枯病菌在内的15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以及gyrB的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试验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HMQAU140045具有较好的抑真菌活性。
2017, 19(2): 203-21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27
摘要:
为探究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和氮转化作为检测指标,分别考察了甲嘧磺隆和炔草酯对红壤、棕壤和潮土中微生物呼吸强度的影响以及对潮土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供试农药以田间推荐剂量、10倍推荐剂量和100倍推荐剂量施入土壤15 d后,甲嘧磺隆对棕壤微生物表现为呼吸强度抑制作用,对潮土为促进作用,而红壤中除10倍推荐剂量处理组表现出抑制作用外其余两组均表现出促进作用;炔草酯会抑制红壤和棕壤中微生物的呼吸强度,但会促进潮土中微生物的呼吸强度。氮转化试验结果表明:以田间推荐剂量和5倍推荐剂量施入潮土后,甲嘧磺隆在7、14、28、42、56和70 d均能显著促进其硝酸盐含量;炔草酯除28 d时田间推荐剂量处理组的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余0、7、14和42 d硝酸盐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两种除草剂对3种土壤类型微生物的呼吸强度为低毒,对潮土氮转化功能没有长期影响。
为探究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和氮转化作为检测指标,分别考察了甲嘧磺隆和炔草酯对红壤、棕壤和潮土中微生物呼吸强度的影响以及对潮土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供试农药以田间推荐剂量、10倍推荐剂量和100倍推荐剂量施入土壤15 d后,甲嘧磺隆对棕壤微生物表现为呼吸强度抑制作用,对潮土为促进作用,而红壤中除10倍推荐剂量处理组表现出抑制作用外其余两组均表现出促进作用;炔草酯会抑制红壤和棕壤中微生物的呼吸强度,但会促进潮土中微生物的呼吸强度。氮转化试验结果表明:以田间推荐剂量和5倍推荐剂量施入潮土后,甲嘧磺隆在7、14、28、42、56和70 d均能显著促进其硝酸盐含量;炔草酯除28 d时田间推荐剂量处理组的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余0、7、14和42 d硝酸盐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两种除草剂对3种土壤类型微生物的呼吸强度为低毒,对潮土氮转化功能没有长期影响。
2017, 19(2): 211-21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28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效,分析了露地栽培条件下溴氰虫酰胺在花椰菜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结果表明:田间药效试验中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按推荐高剂量(有效成分21 g/hm2)施药后24 h~7 d对小菜蛾的防效为92.8%~98.3%;按2倍推荐高剂量(有效成分42 g/hm2)施药,溴氰虫酰胺在花椰菜上的消解半衰期为3.86 d,其残留超标风险与田间用药量、用药次数正相关。建议生产中采用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以有效成分21 g/hm2的剂量用药,每季最多施药2次,露地栽培条件下花椰菜上安全间隔期为3 d。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效,分析了露地栽培条件下溴氰虫酰胺在花椰菜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结果表明:田间药效试验中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按推荐高剂量(有效成分21 g/hm2)施药后24 h~7 d对小菜蛾的防效为92.8%~98.3%;按2倍推荐高剂量(有效成分42 g/hm2)施药,溴氰虫酰胺在花椰菜上的消解半衰期为3.86 d,其残留超标风险与田间用药量、用药次数正相关。建议生产中采用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以有效成分21 g/hm2的剂量用药,每季最多施药2次,露地栽培条件下花椰菜上安全间隔期为3 d。
2017, 19(2): 217-22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29
摘要:
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测定水、土壤和黄瓜中噻唑锌残留的方法。在碱性条件下先将噻唑锌转化为噻二唑(AMT),采用外标法通过测定噻二唑的量来进行噻唑锌的定量分析。样品在40℃恒温振荡条件下,依次经Na2S转化及乙腈提取;过滤后调节混合液pH值至3,经乙酸乙酯液-液分配后,用HPLC-DAD及BDS Hypersil-C18色谱柱,以V(乙腈):V(0.1%乙酸)=10:90为流动相,在313 nm波长下测定样品中的噻唑锌残留。结果表明:噻二唑在0.10~10 mg/L、噻唑锌在0.20~5.0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9 5),噻二唑的检出限(LOD)为0.05 mg/L。在0.2、1和5 mg/L添加水平下,噻唑锌在水中的平均回收率为100%~11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0%~6.4%;在0.05、0.5和5 mg/kg添加水平下,噻唑锌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1%~98%,RSD为0.70%~2.8%;在0.05、0.5和2 mg/kg添加水平下,噻唑锌在黄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5%~102%,RSD为1.3%~4.2%。噻唑锌在水、黄瓜和土壤中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03 mg/L、0.05 mg/kg和0.05 mg/kg。本方法简单、准确、可靠,能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测定水、土壤和黄瓜中噻唑锌残留的方法。在碱性条件下先将噻唑锌转化为噻二唑(AMT),采用外标法通过测定噻二唑的量来进行噻唑锌的定量分析。样品在40℃恒温振荡条件下,依次经Na2S转化及乙腈提取;过滤后调节混合液pH值至3,经乙酸乙酯液-液分配后,用HPLC-DAD及BDS Hypersil-C18色谱柱,以V(乙腈):V(0.1%乙酸)=10:90为流动相,在313 nm波长下测定样品中的噻唑锌残留。结果表明:噻二唑在0.10~10 mg/L、噻唑锌在0.20~5.0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9 5),噻二唑的检出限(LOD)为0.05 mg/L。在0.2、1和5 mg/L添加水平下,噻唑锌在水中的平均回收率为100%~11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0%~6.4%;在0.05、0.5和5 mg/kg添加水平下,噻唑锌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1%~98%,RSD为0.70%~2.8%;在0.05、0.5和2 mg/kg添加水平下,噻唑锌在黄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5%~102%,RSD为1.3%~4.2%。噻唑锌在水、黄瓜和土壤中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03 mg/L、0.05 mg/kg和0.05 mg/kg。本方法简单、准确、可靠,能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2017, 19(2): 223-23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30
摘要:
建立了基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虾体不同组织(虾肉、虾头、虾壳、虾黄)中7种环境指示类和12种类二英类多氯联苯(PCBs)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V(二氯甲烷):V(正己烷)=1:1混合溶液匀浆提取,加入浓硫酸磺化,采用弗罗里硅土柱净化。气相色谱部分采用HP-5柱,经程序升温对18种PCBs分离,进入串联四极杆质谱后,以E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50、400和1 000 ng/kg 3个添加水平下,18种PCBs在虾肉、虾头、虾壳和虾黄4种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2%~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18种PCBs的检出限在0.10~10 ng/kg之间。本方法具有较好精密度和准确度,前处理方法简单快速,可用于虾体中18种PCBs测定。对南京某养殖场的实际样品进行检测,只有部分PCBs检出。
建立了基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虾体不同组织(虾肉、虾头、虾壳、虾黄)中7种环境指示类和12种类二英类多氯联苯(PCBs)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V(二氯甲烷):V(正己烷)=1:1混合溶液匀浆提取,加入浓硫酸磺化,采用弗罗里硅土柱净化。气相色谱部分采用HP-5柱,经程序升温对18种PCBs分离,进入串联四极杆质谱后,以E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50、400和1 000 ng/kg 3个添加水平下,18种PCBs在虾肉、虾头、虾壳和虾黄4种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2%~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18种PCBs的检出限在0.10~10 ng/kg之间。本方法具有较好精密度和准确度,前处理方法简单快速,可用于虾体中18种PCBs测定。对南京某养殖场的实际样品进行检测,只有部分PCBs检出。
2017, 19(2): 231-23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31
摘要:
为探明毒死蜱在梨果实不同部位的残留及消解规律,以20 a生鸭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cv.Yali)为试材,于果实生长期在套袋后向整株喷施48%毒死蜱乳油500倍液(有效成分960 mg/L),分析毒死蜱向果实中的运输及分配规律;于果实成熟期在采收前向果面喷施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有效成分480 mg/L),分析采后毒死蜱在梨果实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采用乙腈萃取和GC-NPD检测方法,测定不同处理试材中的毒死蜱含量。结果表明,在果实套袋情况下,整株喷施毒死蜱后72 h内果实不同部位(果心除外)毒死蜱含量均呈现先逐渐上升而后下降趋势,其中果柄、果皮和果梗洼中毒死蜱最高含量值及其出现的时间分别为6.66 mg/kg(12 h)、2.42 mg/kg(24 h)和0.09 mg/kg(12 h),表明套袋果实毒死蜱来源于枝叶运输,经果柄进入果实后易向果皮累积;而未套袋果施药后24和72 h果皮中毒死蜱含量分别为套袋果的12.56和7.29倍,表明套袋可有效降低果实中毒死蜱的残留量。于果实成熟期向果面喷施毒死蜱后7、14和25 d,果皮中毒死蜱残留量分别为15.54、13.70和12.81 mg/kg,占全果含量的100%,而果肉中毒死蜱残留量低于本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0.05 mg/kg),因此果皮为果实中毒死蜱主要残留部位,且贮藏期果皮中毒死蜱不易向果肉扩散。
为探明毒死蜱在梨果实不同部位的残留及消解规律,以20 a生鸭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cv.Yali)为试材,于果实生长期在套袋后向整株喷施48%毒死蜱乳油500倍液(有效成分960 mg/L),分析毒死蜱向果实中的运输及分配规律;于果实成熟期在采收前向果面喷施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有效成分480 mg/L),分析采后毒死蜱在梨果实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采用乙腈萃取和GC-NPD检测方法,测定不同处理试材中的毒死蜱含量。结果表明,在果实套袋情况下,整株喷施毒死蜱后72 h内果实不同部位(果心除外)毒死蜱含量均呈现先逐渐上升而后下降趋势,其中果柄、果皮和果梗洼中毒死蜱最高含量值及其出现的时间分别为6.66 mg/kg(12 h)、2.42 mg/kg(24 h)和0.09 mg/kg(12 h),表明套袋果实毒死蜱来源于枝叶运输,经果柄进入果实后易向果皮累积;而未套袋果施药后24和72 h果皮中毒死蜱含量分别为套袋果的12.56和7.29倍,表明套袋可有效降低果实中毒死蜱的残留量。于果实成熟期向果面喷施毒死蜱后7、14和25 d,果皮中毒死蜱残留量分别为15.54、13.70和12.81 mg/kg,占全果含量的100%,而果肉中毒死蜱残留量低于本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0.05 mg/kg),因此果皮为果实中毒死蜱主要残留部位,且贮藏期果皮中毒死蜱不易向果肉扩散。
2017, 19(2): 238-24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32
摘要:
2,4-滴(2,4-D)是广泛使用的阔叶杂草除草剂,同时还是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部分水果的防腐保鲜剂。为全面评估中国人群的2,4-滴膳食暴露风险,文章采用点评估方法,对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采自全国范围内的554批次蔬菜、1 018批次水果和102批次粮食产品进行了急性和慢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监测结果表明:2,4-滴的残留量总体很低(0.005~0.037 mg/kg),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樱桃(9.5%)、番茄(9.0%)、辣椒(6.2%)、芒果(4.1%)、柑橘(3.3%)、黄瓜(3.3%)和杨梅(2.3%),其中草莓、猕猴桃、葡萄、茄子、大豆、小麦和玉米中均为未检出。各类人群对2,4-滴的多来源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商(RQc)为1.2%~2.1%,其急性膳食暴露风险商(RQa)为0.001 6%~0.29%,表明各类农产品中2,4-滴的急性与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均非常低,远低于其可接受水平,尚未达到健康关注水平。
2,4-滴(2,4-D)是广泛使用的阔叶杂草除草剂,同时还是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部分水果的防腐保鲜剂。为全面评估中国人群的2,4-滴膳食暴露风险,文章采用点评估方法,对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采自全国范围内的554批次蔬菜、1 018批次水果和102批次粮食产品进行了急性和慢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监测结果表明:2,4-滴的残留量总体很低(0.005~0.037 mg/kg),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樱桃(9.5%)、番茄(9.0%)、辣椒(6.2%)、芒果(4.1%)、柑橘(3.3%)、黄瓜(3.3%)和杨梅(2.3%),其中草莓、猕猴桃、葡萄、茄子、大豆、小麦和玉米中均为未检出。各类人群对2,4-滴的多来源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商(RQc)为1.2%~2.1%,其急性膳食暴露风险商(RQa)为0.001 6%~0.29%,表明各类农产品中2,4-滴的急性与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均非常低,远低于其可接受水平,尚未达到健康关注水平。
2017, 19(2): 245-25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33
摘要:
建立了一种测定6类液体农药制剂中烷基酚(alkylphenols,APs)及其聚氧乙烯醚类(alkylphenol ethoxylates,APEOs)助剂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方法。乳油、水剂、水乳剂、悬浮剂、可溶液剂和微乳剂样品均经甲醇超声辅助提取,稀释后过聚丙烯膜,采用Poroshell 120 EC-C18(4.6 mm×100 mm,2.7 μm)分离,V(甲醇):V(乙腈):V(水)=75.5:6.5:18.0三元流动相等度洗脱,荧光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5~10或0.1~20 mg/L范围内,APs和APEOs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9 8);在添加水平范围内(APs:0.5、2、5 mg/g;APEOs:1、5、25、50 mg/g),6类液体农药剂型中APs和APEOs的平均回收率为73%~110%,相对标准偏差为0.6%~14.9%,方法的定量限在0.5~1 mg/g。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不同液体农药制剂中烷基酚及其聚氧乙烯醚类助剂的测定。
建立了一种测定6类液体农药制剂中烷基酚(alkylphenols,APs)及其聚氧乙烯醚类(alkylphenol ethoxylates,APEOs)助剂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方法。乳油、水剂、水乳剂、悬浮剂、可溶液剂和微乳剂样品均经甲醇超声辅助提取,稀释后过聚丙烯膜,采用Poroshell 120 EC-C18(4.6 mm×100 mm,2.7 μm)分离,V(甲醇):V(乙腈):V(水)=75.5:6.5:18.0三元流动相等度洗脱,荧光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5~10或0.1~20 mg/L范围内,APs和APEOs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9 8);在添加水平范围内(APs:0.5、2、5 mg/g;APEOs:1、5、25、50 mg/g),6类液体农药剂型中APs和APEOs的平均回收率为73%~110%,相对标准偏差为0.6%~14.9%,方法的定量限在0.5~1 mg/g。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不同液体农药制剂中烷基酚及其聚氧乙烯醚类助剂的测定。
2017, 19(2): 254-26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34
摘要:
为研发高效低毒的苹果树腐烂病生防制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防腐剂、紫外保护剂和载体在不同浓度下对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菌株生长及其抑菌活性的影响。助剂筛选结果表明:TS-1203的最适表面活性剂为吐温-80,其质量分数为0.50%、培养48 h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为88.90%,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最适防腐剂为柠檬酸三钠,其质量分数为0.10%、培养48 h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为93.39%,显著高于对照;最适紫外保护剂为木质素磺酸钠,其质量分数为0.50%、培养48 h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为84.18%,显著高于对照。采用响应面法对TS-1203生防制剂的最佳助剂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其最佳配比为:65 mL发酵液中分别加入650 μL吐温-80、164.58 mg柠檬酸钠及308.12 mg木质素磺酸钠,在此条件下,TS-1203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最高,达84.78%。载体筛选结果表明,硅藻土对TS-1203菌株生长促进作用最强,但易分层;海藻酸钠对该菌株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有机膨润土为最佳载体。
为研发高效低毒的苹果树腐烂病生防制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防腐剂、紫外保护剂和载体在不同浓度下对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菌株生长及其抑菌活性的影响。助剂筛选结果表明:TS-1203的最适表面活性剂为吐温-80,其质量分数为0.50%、培养48 h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为88.90%,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最适防腐剂为柠檬酸三钠,其质量分数为0.10%、培养48 h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为93.39%,显著高于对照;最适紫外保护剂为木质素磺酸钠,其质量分数为0.50%、培养48 h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为84.18%,显著高于对照。采用响应面法对TS-1203生防制剂的最佳助剂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其最佳配比为:65 mL发酵液中分别加入650 μL吐温-80、164.58 mg柠檬酸钠及308.12 mg木质素磺酸钠,在此条件下,TS-1203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最高,达84.78%。载体筛选结果表明,硅藻土对TS-1203菌株生长促进作用最强,但易分层;海藻酸钠对该菌株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有机膨润土为最佳载体。
2017, 19(2): 266-27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35
摘要:
为获得防治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的控释化农药产品,根据温敏材料聚(N-正丙基丙烯酰胺)(PNNPAM)的体积相转变温度与桃小食心虫出土高峰温度相近的特点,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高效氯氰菊酯PNNPAM温敏微球,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及N-正丙基丙烯酰胺(NNPAM)、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质量浓度对温敏微球制备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70~80℃时,可制得粒径为(601.3±5.6)~(638.6±8.9)nm、载药量和包埋率均较高的高效氯氰菊酯PNNPAM温敏微球,且载药量和包埋率随着NNPAM、MBA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温度对该微球累积释放率有显著影响。
为获得防治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的控释化农药产品,根据温敏材料聚(N-正丙基丙烯酰胺)(PNNPAM)的体积相转变温度与桃小食心虫出土高峰温度相近的特点,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高效氯氰菊酯PNNPAM温敏微球,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及N-正丙基丙烯酰胺(NNPAM)、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质量浓度对温敏微球制备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70~80℃时,可制得粒径为(601.3±5.6)~(638.6±8.9)nm、载药量和包埋率均较高的高效氯氰菊酯PNNPAM温敏微球,且载药量和包埋率随着NNPAM、MBA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温度对该微球累积释放率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