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20卷 第5期
2018, 20(5): 545-55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71
摘要:
复合物II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上重要功能复合物,已经成为农用杀菌剂方面的关键靶标。该类杀菌剂在植物病原真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综述复合物II结构和泛醌结合位点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复合物II抑制剂的类型和结构特征,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开发新的复合物II抑制剂提供思路。
复合物II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上重要功能复合物,已经成为农用杀菌剂方面的关键靶标。该类杀菌剂在植物病原真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综述复合物II结构和泛醌结合位点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复合物II抑制剂的类型和结构特征,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开发新的复合物II抑制剂提供思路。
2018, 20(5): 557-56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72
摘要:
多杀菌素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杀虫谱广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害虫综合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近年的研究明确了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的环境/农作物的降解代谢物及降解动力学,重点阐明了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的代谢及靶标抗性机制,对多杀菌素类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和抗性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在杀虫活性更好、防治谱更广的乙基多杀菌素的开发过程中,计算建模、生物路径调控及化学合成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为进行天然产物结构改造、开发新型杀虫剂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论述了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的结构特点及环境降解特性,综述了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多杀菌素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杀虫谱广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害虫综合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近年的研究明确了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的环境/农作物的降解代谢物及降解动力学,重点阐明了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的代谢及靶标抗性机制,对多杀菌素类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和抗性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在杀虫活性更好、防治谱更广的乙基多杀菌素的开发过程中,计算建模、生物路径调控及化学合成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为进行天然产物结构改造、开发新型杀虫剂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论述了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的结构特点及环境降解特性,综述了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8, 20(5): 568-57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73
摘要:
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是近年新农药开发的热点。本研究采用EDCI/HOBt酰胺化法合成了14个结构新颖的N-(2-三氟甲基-4-氯苯基)-2-吡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 ( 3a ~ 3n ),其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认,并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了化合物 3g 的单晶结构和立体构型。菌丝生长速率法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 3a 、 3e 和 3j 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KZ-9的EC50值分别为4.28、10.08和11.31 mg/L,抑菌活性不及对照药剂啶酰菌胺和腐霉利;但在孢子萌发试验中,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与对照药剂相近的抑菌活性,在10 mg/L下有7个化合物对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超过了85%;在番茄活体盆栽试验中,化合物 3e 在200 mg/L下对番茄叶片及其花上灰霉病菌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5%和65.2%,高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 (防效分别为59.8%和30.3%),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是近年新农药开发的热点。本研究采用EDCI/HOBt酰胺化法合成了14个结构新颖的N-(2-三氟甲基-4-氯苯基)-2-吡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 ( 3a ~ 3n ),其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认,并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了化合物 3g 的单晶结构和立体构型。菌丝生长速率法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 3a 、 3e 和 3j 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KZ-9的EC50值分别为4.28、10.08和11.31 mg/L,抑菌活性不及对照药剂啶酰菌胺和腐霉利;但在孢子萌发试验中,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与对照药剂相近的抑菌活性,在10 mg/L下有7个化合物对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超过了85%;在番茄活体盆栽试验中,化合物 3e 在200 mg/L下对番茄叶片及其花上灰霉病菌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5%和65.2%,高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 (防效分别为59.8%和30.3%),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2018, 20(5): 577-58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74
摘要:
为研究氯虫苯甲酰胺 (chlorantraniliprole, CAP) 对跳虫的繁殖毒性和氧化胁迫效应,以2种跳虫白符跳Folsomia candida Willem和奇裸长跳Sinella insolens为受试生物,分别测定了CAP对其28 d和21 d的繁殖毒性和暴露于CAP亚致死剂量(白符跳0.0533 mg/kg,奇裸长跳100 mg/kg)10 d内,2种跳虫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受到的影响。结果表明,CAP对白符跳和奇裸长跳的繁殖率半抑制浓度 (EC50-repro) 分别为0.533 mg/kg dw (95%置信区间为0.370~0.769 mg/kg dw) 和 > 1 000 mg/kg dw,毒性差异明显。暴露于亚致死剂量的CAP 0、2、4、6和10 d后,CAP能不同程度地影响2种跳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暴露初期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分别上升113%和108%,谷胱甘肽还原酶 (GR) 活性分别上升141%和74.6% (P < 0.05),随暴露时间延长,2种酶活性逐渐下降,最终趋向对照组水平;总谷胱甘肽 (TG) 活性水平始终维持在对照组以上,并在第6天达到最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 活性在暴露初期分别下降38.4%和21.6% (P < 0.05),随暴露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回到对照组水平;脂质过氧化物 (LPO) 含量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变化幅度较小;而金属硫蛋白 (MT) 含量则未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出现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白符跳对CAP更为敏感,可作为土壤环境中CAP的指示生物。CAT、GR和GST是指示CAP短期胁迫的较适宜的生物标志物,而TG和LPO可以作为指示CAP中长期胁迫的生物标志物。
为研究氯虫苯甲酰胺 (chlorantraniliprole, CAP) 对跳虫的繁殖毒性和氧化胁迫效应,以2种跳虫白符跳Folsomia candida Willem和奇裸长跳Sinella insolens为受试生物,分别测定了CAP对其28 d和21 d的繁殖毒性和暴露于CAP亚致死剂量(白符跳0.0533 mg/kg,奇裸长跳100 mg/kg)10 d内,2种跳虫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受到的影响。结果表明,CAP对白符跳和奇裸长跳的繁殖率半抑制浓度 (EC50-repro) 分别为0.533 mg/kg dw (95%置信区间为0.370~0.769 mg/kg dw) 和 > 1 000 mg/kg dw,毒性差异明显。暴露于亚致死剂量的CAP 0、2、4、6和10 d后,CAP能不同程度地影响2种跳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暴露初期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分别上升113%和108%,谷胱甘肽还原酶 (GR) 活性分别上升141%和74.6% (P < 0.05),随暴露时间延长,2种酶活性逐渐下降,最终趋向对照组水平;总谷胱甘肽 (TG) 活性水平始终维持在对照组以上,并在第6天达到最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 活性在暴露初期分别下降38.4%和21.6% (P < 0.05),随暴露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回到对照组水平;脂质过氧化物 (LPO) 含量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变化幅度较小;而金属硫蛋白 (MT) 含量则未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出现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白符跳对CAP更为敏感,可作为土壤环境中CAP的指示生物。CAT、GR和GST是指示CAP短期胁迫的较适宜的生物标志物,而TG和LPO可以作为指示CAP中长期胁迫的生物标志物。
2018, 20(5): 587-59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75
摘要:
为评价草甘膦对河口及滩涂水域生物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染毒法,研究了草甘膦铵盐对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k和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3种滩涂动物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丙二醛 (MDA) 及大弹涂鱼红细胞微核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低浓度 (63.5 mg/L) 草甘膦短时间 (2 d) 染毒后,可口革囊星虫肠组织的SOD、CAT活性值及MDA含量分别为231.54、1.719 U/mg pro. 和0.60 nmol/mg pro.,3种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相应对照值 (204.88、1.521 U/mg pro. 和0.54 nmol/mg pro.),且随着药剂处理浓度增加,SOD、CAT活性及MDA含量均升高;但当染毒时间延长至8 d时,可口革囊星虫肠组织的SOD、CAT活性值及MDA含量均明显降低,分别为155.67、1.403 U/mg pro. 和0.53 nmol/mg pro.,显著低于对照,且随药剂处理浓度进一步增加,酶活性及MDA含量值降低更显著。草甘膦对缢蛏内脏团及大弹涂鱼肝脏SOD、CAT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表现出类似规律。此外,经低浓度 (53.5 mg/L) 草甘膦染毒8 d后,大弹涂鱼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分别为17.00‰ 和21.33‰,均极显著高于相应对照值 (13.67‰ 和13.33‰),且随着草甘膦浓度增大,其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均显著升高,表明大弹涂鱼对草甘膦有较高的敏感性。所得研究结果可为评价草甘膦对河口及滩涂水域生物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为评价草甘膦对河口及滩涂水域生物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染毒法,研究了草甘膦铵盐对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k和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3种滩涂动物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丙二醛 (MDA) 及大弹涂鱼红细胞微核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低浓度 (63.5 mg/L) 草甘膦短时间 (2 d) 染毒后,可口革囊星虫肠组织的SOD、CAT活性值及MDA含量分别为231.54、1.719 U/mg pro. 和0.60 nmol/mg pro.,3种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相应对照值 (204.88、1.521 U/mg pro. 和0.54 nmol/mg pro.),且随着药剂处理浓度增加,SOD、CAT活性及MDA含量均升高;但当染毒时间延长至8 d时,可口革囊星虫肠组织的SOD、CAT活性值及MDA含量均明显降低,分别为155.67、1.403 U/mg pro. 和0.53 nmol/mg pro.,显著低于对照,且随药剂处理浓度进一步增加,酶活性及MDA含量值降低更显著。草甘膦对缢蛏内脏团及大弹涂鱼肝脏SOD、CAT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表现出类似规律。此外,经低浓度 (53.5 mg/L) 草甘膦染毒8 d后,大弹涂鱼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分别为17.00‰ 和21.33‰,均极显著高于相应对照值 (13.67‰ 和13.33‰),且随着草甘膦浓度增大,其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均显著升高,表明大弹涂鱼对草甘膦有较高的敏感性。所得研究结果可为评价草甘膦对河口及滩涂水域生物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2018, 20(5): 595-60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76
摘要:
为明确玉米田主要杂草反枝苋对烟嘧磺隆的抗性水平及靶标抗性分子机理,采用整株水平测定法检测了黑龙江省玉米田反枝苋对烟嘧磺隆的抗性水平,通过靶标酶离体活性测定,分析了抗性和敏感种群反枝苋乙酰乳酸合成酶 (ALS) 对烟嘧磺隆的敏感性,并通过靶标ALS基因克隆测序进行了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反枝苋疑似抗性种群 (HLJ-R) 对烟嘧磺隆已产生较高水平抗性,其抗性倍数达13.7;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烟嘧磺隆对HLJ-R种群ALS活性的抑制中浓度 (IC50) 值是对敏感种群 (TA-S) IC50值的43.9倍;与TA-S种群相比,HLJ-R种群ALS基因205位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574位色氨酸突变为亮氨酸。研究表明,黑龙江省玉米田反枝苋对烟嘧磺隆已产生较高水平抗性,且靶标ALS基因的突变可能是其抗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明确玉米田主要杂草反枝苋对烟嘧磺隆的抗性水平及靶标抗性分子机理,采用整株水平测定法检测了黑龙江省玉米田反枝苋对烟嘧磺隆的抗性水平,通过靶标酶离体活性测定,分析了抗性和敏感种群反枝苋乙酰乳酸合成酶 (ALS) 对烟嘧磺隆的敏感性,并通过靶标ALS基因克隆测序进行了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反枝苋疑似抗性种群 (HLJ-R) 对烟嘧磺隆已产生较高水平抗性,其抗性倍数达13.7;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烟嘧磺隆对HLJ-R种群ALS活性的抑制中浓度 (IC50) 值是对敏感种群 (TA-S) IC50值的43.9倍;与TA-S种群相比,HLJ-R种群ALS基因205位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574位色氨酸突变为亮氨酸。研究表明,黑龙江省玉米田反枝苋对烟嘧磺隆已产生较高水平抗性,且靶标ALS基因的突变可能是其抗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8, 20(5): 601-60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77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四霉素对采自山东省不同地区不同蔬菜作物的151株菌核病菌的毒力作用,同时比较了其对蔬菜菌核病菌不同生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并通过离体叶片法评价了四霉素对蔬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核病菌对四霉素比较敏感,敏感性频率呈单峰正态分布,151株病菌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 (0.29 ± 0.01) μg/mL,该值可作为蔬菜菌核病菌对四霉素的敏感基线。此外,经四霉素处理后,该病菌的菌核数量以及干重明显降低,菌核明显变小;2 μg/mL的处理对菌核萌发的抑制率达到100.00%。 离体黄瓜叶片接种试验表明,四霉素对菌核病具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且保护作用较为显著。在质量浓度为20 μg/mL时,四霉素对该病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和异菌脲。因此,四霉素具有防治蔬菜菌核病的潜在价值,可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应用效果。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四霉素对采自山东省不同地区不同蔬菜作物的151株菌核病菌的毒力作用,同时比较了其对蔬菜菌核病菌不同生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并通过离体叶片法评价了四霉素对蔬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核病菌对四霉素比较敏感,敏感性频率呈单峰正态分布,151株病菌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 (0.29 ± 0.01) μg/mL,该值可作为蔬菜菌核病菌对四霉素的敏感基线。此外,经四霉素处理后,该病菌的菌核数量以及干重明显降低,菌核明显变小;2 μg/mL的处理对菌核萌发的抑制率达到100.00%。 离体黄瓜叶片接种试验表明,四霉素对菌核病具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且保护作用较为显著。在质量浓度为20 μg/mL时,四霉素对该病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和异菌脲。因此,四霉素具有防治蔬菜菌核病的潜在价值,可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应用效果。
2018, 20(5): 607-61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78
摘要:
为研究γ-氨基丁酸 (GABA) 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根系氧化损伤和内源激素的影响,初步明确GABA提高根系抗盐能力的生理途径,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设置清水对照 (CK)、0.5 mmol/L GABA(G)、150 mmol/L NaCl胁迫 (N) 和150 mmol/L NaCl胁迫下0.5 mmol/L GABA处理 (NG) 4个处理进行水培试验,测定了玉米幼苗的根系形态指标、干物质质量、根系活力、内源GABA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 (MDA)、超氧阴离子(\begin{document}$\cdot {\rm O}_2^- $\end{document} ![]()
![]()
) 和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外源GABA能显著增加玉米幼苗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及根系干物质质量,根系平均直径下降了9.32%;根系内源GABA含量、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升高,根系电导率明显下降;外源GABA能显著提高根系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POD) 和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但MDA和 \begin{document}$\cdot {\rm O}_2^- $\end{document} ![]()
![]()
的积累减少;根系内源激素会受到外源GABA的影响,表现为生长素 (IAA)、赤霉素 (GA3) 和玉米素核苷 (ZR) 含量升高,脱落酸 (ABA) 含量降低,同时促进型激素/抑制型激素比值升高。研究表明:外源GABA在盐胁迫下可诱导内源GABA含量升高,以此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及改变内源激素平衡,从而降低根系的氧化损伤,维持了细胞膜的完整性,提高了根系活力,进而促进了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改善了根系的生长状况。
为研究γ-氨基丁酸 (GABA) 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根系氧化损伤和内源激素的影响,初步明确GABA提高根系抗盐能力的生理途径,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设置清水对照 (CK)、0.5 mmol/L GABA(G)、150 mmol/L NaCl胁迫 (N) 和150 mmol/L NaCl胁迫下0.5 mmol/L GABA处理 (NG) 4个处理进行水培试验,测定了玉米幼苗的根系形态指标、干物质质量、根系活力、内源GABA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 (MDA)、超氧阴离子(
2018, 20(5): 618-62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79
摘要:
采用全株叶片喷施外源赤霉素 (GA3) 的方法,以黄瓜品种‘迎春’为试材,通过对黄瓜坐果节位叶片中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及内源激素含量等各项生理指标及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探究GA3对厚皮甜瓜坐果节位叶片早衰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调控作用,为延缓厚皮甜瓜坐果节位叶片早衰并提高其果实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叶面喷施50、100和150 mg/L的外源GA3水溶液可不同程度地增加坐果节位叶片中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其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减缓丙二醛含量的增长,同时抑制脱落酸的增长,提升生长素、赤霉素和玉米素核苷水平,最终显著改善果实产量和品质。通过叶面喷施适宜浓度外源GA3,对厚皮甜瓜坐果节位叶片抗氧化酶系统和内源激素含量的调控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延缓叶片早衰并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喷施100 mg/L的外源GA3水溶液延缓早衰效果最佳,且在各个时期能够使坐果叶片内脱落酸含量分别平均降低19.22%,玉米素核苷、生长素和内源赤霉素含量分别平均升高14.60%、23.50%和56.13%。
采用全株叶片喷施外源赤霉素 (GA3) 的方法,以黄瓜品种‘迎春’为试材,通过对黄瓜坐果节位叶片中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及内源激素含量等各项生理指标及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探究GA3对厚皮甜瓜坐果节位叶片早衰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调控作用,为延缓厚皮甜瓜坐果节位叶片早衰并提高其果实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叶面喷施50、100和150 mg/L的外源GA3水溶液可不同程度地增加坐果节位叶片中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其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减缓丙二醛含量的增长,同时抑制脱落酸的增长,提升生长素、赤霉素和玉米素核苷水平,最终显著改善果实产量和品质。通过叶面喷施适宜浓度外源GA3,对厚皮甜瓜坐果节位叶片抗氧化酶系统和内源激素含量的调控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延缓叶片早衰并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喷施100 mg/L的外源GA3水溶液延缓早衰效果最佳,且在各个时期能够使坐果叶片内脱落酸含量分别平均降低19.22%,玉米素核苷、生长素和内源赤霉素含量分别平均升高14.60%、23.50%和56.13%。
2018, 20(5): 625-63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80
摘要:
明确苯肽胺酸对作物内源激素和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对其在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辣椒为供试作物,芸苔素内酯为对照药剂,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等生理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苯肽胺酸处理 (133.3、200.0、266.7 mg/L) 对辣椒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分别于辣椒蕾期、花期和果期喷施苯肽胺酸后,其叶片中生长素 (IAA) 和玉米素 (ZT) 含量分别提高了4.15%~28.54%和23.41%~163.10%,脱落酸 (ABA) 含量降低了5.47%~28.97%,而对赤霉素 (GA3) 含量无明显影响;苯肽胺酸处理的辣椒叶片中IAA/ZT比值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IAA/ABA、ZT/ABA、GA3/ABA的比值在各测定期均升高;对照药剂芸苔素内酯处理对辣椒叶片内源激素的含量和比例也有较明显的影响,但与苯肽胺酸处理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苯肽胺酸处理能明显改善辣椒果实品质,与空白对照相比,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和干重 (每100 g鲜果) 最高可分别增加14.75%、49.67%和26.09%,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辣椒素含量分别提高69.75%~99.62%、29.17%~94.32%、15.86%~55.35%和1.82%~31.69%;苯肽胺酸处理具有明显增产效果,总产量比空白对照增加了20.66%~37.19%;芸苔素内酯处理也能改善果实品质和提高产量,尤其是增产效果明显,较空白对照增加了38.02%,但改善果实品质的整体效果弱于苯肽胺酸。研究表明,苯肽胺酸能够影响辣椒叶片的内源激素含量和比例,并可提高辣椒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但与芸苔素内酯对辣椒的作用机理和效果不同,其田间推荐剂量为有效成分质量浓度133.3~200.0 mg/L。
明确苯肽胺酸对作物内源激素和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对其在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辣椒为供试作物,芸苔素内酯为对照药剂,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等生理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苯肽胺酸处理 (133.3、200.0、266.7 mg/L) 对辣椒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分别于辣椒蕾期、花期和果期喷施苯肽胺酸后,其叶片中生长素 (IAA) 和玉米素 (ZT) 含量分别提高了4.15%~28.54%和23.41%~163.10%,脱落酸 (ABA) 含量降低了5.47%~28.97%,而对赤霉素 (GA3) 含量无明显影响;苯肽胺酸处理的辣椒叶片中IAA/ZT比值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IAA/ABA、ZT/ABA、GA3/ABA的比值在各测定期均升高;对照药剂芸苔素内酯处理对辣椒叶片内源激素的含量和比例也有较明显的影响,但与苯肽胺酸处理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苯肽胺酸处理能明显改善辣椒果实品质,与空白对照相比,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和干重 (每100 g鲜果) 最高可分别增加14.75%、49.67%和26.09%,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辣椒素含量分别提高69.75%~99.62%、29.17%~94.32%、15.86%~55.35%和1.82%~31.69%;苯肽胺酸处理具有明显增产效果,总产量比空白对照增加了20.66%~37.19%;芸苔素内酯处理也能改善果实品质和提高产量,尤其是增产效果明显,较空白对照增加了38.02%,但改善果实品质的整体效果弱于苯肽胺酸。研究表明,苯肽胺酸能够影响辣椒叶片的内源激素含量和比例,并可提高辣椒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但与芸苔素内酯对辣椒的作用机理和效果不同,其田间推荐剂量为有效成分质量浓度133.3~200.0 mg/L。
2018, 20(5): 634-64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82
摘要:
香蕉炭疽病是由香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侵染引起的,是香蕉采后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中国香蕉的北运和出口。从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香蕉炭疽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CY-14,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并对其发酵液进行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经初步鉴定,该放线菌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其发酵液稀释10倍对香蕉炭疽菌的抑制率达92.5%,同时对其他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抗菌谱较广;其发酵液热稳定性较好,经100 ℃处理2 h后,体积分数为10%的发酵液对香蕉炭疽菌的抑制率为55.7%,发酵液稀释1 000倍后仍可完全抑制香蕉炭疽菌的孢子萌发;CY-14纯发酵液对香蕉炭疽病具有一定的防效,与对照药剂1 000 mg/L百菌清的防效相当。菌株CY-14作为香蕉炭疽病的生防放线菌,具有发现新型抗生素或者活性化合物的潜能,可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香蕉炭疽病是由香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侵染引起的,是香蕉采后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中国香蕉的北运和出口。从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香蕉炭疽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CY-14,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并对其发酵液进行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经初步鉴定,该放线菌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其发酵液稀释10倍对香蕉炭疽菌的抑制率达92.5%,同时对其他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抗菌谱较广;其发酵液热稳定性较好,经100 ℃处理2 h后,体积分数为10%的发酵液对香蕉炭疽菌的抑制率为55.7%,发酵液稀释1 000倍后仍可完全抑制香蕉炭疽菌的孢子萌发;CY-14纯发酵液对香蕉炭疽病具有一定的防效,与对照药剂1 000 mg/L百菌清的防效相当。菌株CY-14作为香蕉炭疽病的生防放线菌,具有发现新型抗生素或者活性化合物的潜能,可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2018, 20(5): 643-65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83
摘要:
为解决杀虫剂溴氰菊酯的残留污染问题及丰富其降解菌资源库,采用富集培养法,从长期被溴氰菊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降解菌株XQ08,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并对菌株发酵条件、菌剂制备方法及应用潜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纯培养条件下,XQ08菌株5 d内对50 mg/L溴氰菊酯的降解率可达66.76%;在35 ℃、pH=8及以麦芽糖为碳源、氯化铵为氮源的条件下可获得理想的发酵效果,同时明确了XQ08液体菌剂的制备方法。分别在室内盆栽与田间种植的香菜上喷施高剂量 (推荐剂量10倍,有效成分6.25 g/hm2) 的25 g/L溴氰菊酯乳油,于施药后2、24和48 h施用XQ08菌剂,3、5、7和9 d后,香菜上溴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超过20%、50%、60%及70%;7 d后施用菌剂处理组溴氰菊酯残留量均低于0.5 mg/kg,9 d后残留量均低于0.2 mg/kg。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溴氰菊酯的降解,发现其XQ08菌剂可有效促进溴氰菊酯的降解,且其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嗜麦芽寡养单胞菌XQ08菌株能有效降低或清除蔬菜上的溴氰菊酯残留,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和开发价值。
为解决杀虫剂溴氰菊酯的残留污染问题及丰富其降解菌资源库,采用富集培养法,从长期被溴氰菊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降解菌株XQ08,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并对菌株发酵条件、菌剂制备方法及应用潜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纯培养条件下,XQ08菌株5 d内对50 mg/L溴氰菊酯的降解率可达66.76%;在35 ℃、pH=8及以麦芽糖为碳源、氯化铵为氮源的条件下可获得理想的发酵效果,同时明确了XQ08液体菌剂的制备方法。分别在室内盆栽与田间种植的香菜上喷施高剂量 (推荐剂量10倍,有效成分6.25 g/hm2) 的25 g/L溴氰菊酯乳油,于施药后2、24和48 h施用XQ08菌剂,3、5、7和9 d后,香菜上溴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超过20%、50%、60%及70%;7 d后施用菌剂处理组溴氰菊酯残留量均低于0.5 mg/kg,9 d后残留量均低于0.2 mg/kg。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溴氰菊酯的降解,发现其XQ08菌剂可有效促进溴氰菊酯的降解,且其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嗜麦芽寡养单胞菌XQ08菌株能有效降低或清除蔬菜上的溴氰菊酯残留,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和开发价值。
2018, 20(5): 652-66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84
摘要:
为明确蜡状芽孢杆菌对烟嘧磺隆的降解及母体和降解产物对环境生物的毒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UPLC-TQD) 联用法分析了蜡状芽孢杆菌对烟嘧磺隆的降解产物,同时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方法,分别测定了烟嘧磺隆和主要降解产物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对斑马鱼、大型溞和斜生栅列藻3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经蜡状芽孢杆菌降解后,共检测到4种烟嘧磺隆的降解产物,分别为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 ( Ⅰ )、2-[N-(氨基甲基) 氨磺酰基]-N,N-二甲基烟酰胺 ( Ⅱ )、2-[1-(4,6-二甲氧基嘧啶-2-基) 脲基]-N,N-二甲基烟酰胺 ( Ⅲ ) 和N-(4,6-二甲氧基嘧啶-2-氨基甲酰基)-1-(甲基亚氨基) 甲磺酰胺 ( Ⅳ ),其中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 ( Ⅰ ) 为主要降解产物,由此推测蜡状芽孢杆菌对烟嘧磺隆的降解主要是通过使其磺酰脲桥上C—N键、C—S键以及吡啶环断裂而实现的。毒性测定结果显示:烟嘧磺隆及主要降解产物 Ⅰ 对斑马鱼的96 h-LC50值分别为16.95和 > 100.0 mg/L,其急性毒性等级均为“低毒”;两者对斜生栅列藻的72 h-ErC50值分别为8.070和142.7 mg/L,均为“低毒”;对大型溞的48 h-EC50值分别为9.190和51.95 mg/L,分别为“中毒”和“低毒”。研究表明,烟嘧磺隆经蜡状芽孢杆菌降解后,其主要降解产物对3种水生生物的毒性均明显降低。
为明确蜡状芽孢杆菌对烟嘧磺隆的降解及母体和降解产物对环境生物的毒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UPLC-TQD) 联用法分析了蜡状芽孢杆菌对烟嘧磺隆的降解产物,同时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方法,分别测定了烟嘧磺隆和主要降解产物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对斑马鱼、大型溞和斜生栅列藻3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经蜡状芽孢杆菌降解后,共检测到4种烟嘧磺隆的降解产物,分别为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 ( Ⅰ )、2-[N-(氨基甲基) 氨磺酰基]-N,N-二甲基烟酰胺 ( Ⅱ )、2-[1-(4,6-二甲氧基嘧啶-2-基) 脲基]-N,N-二甲基烟酰胺 ( Ⅲ ) 和N-(4,6-二甲氧基嘧啶-2-氨基甲酰基)-1-(甲基亚氨基) 甲磺酰胺 ( Ⅳ ),其中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 ( Ⅰ ) 为主要降解产物,由此推测蜡状芽孢杆菌对烟嘧磺隆的降解主要是通过使其磺酰脲桥上C—N键、C—S键以及吡啶环断裂而实现的。毒性测定结果显示:烟嘧磺隆及主要降解产物 Ⅰ 对斑马鱼的96 h-LC50值分别为16.95和 > 100.0 mg/L,其急性毒性等级均为“低毒”;两者对斜生栅列藻的72 h-ErC50值分别为8.070和142.7 mg/L,均为“低毒”;对大型溞的48 h-EC50值分别为9.190和51.95 mg/L,分别为“中毒”和“低毒”。研究表明,烟嘧磺隆经蜡状芽孢杆菌降解后,其主要降解产物对3种水生生物的毒性均明显降低。
2018, 20(5): 661-66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81
摘要: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UPLC-MS/MS) 研究了香菜、木耳菜、油麦菜、冬苋菜、蕹菜、生菜、芹菜、菠菜和茼蒿等9种绿叶菜类蔬菜中36种农药多残留的基质效应及影响因素。比较了QuEChERS方法中不同吸附剂对基质效应的影响,并比较了经QuEChERS方法、氨基柱净化法和未经净化直接检测3种前处理方法在UPLC-MS/MS检测模式下基质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N-丙基乙二胺 (PSA) 对绿叶菜中主要影响基质效应的杂质净化效果较好;QuEChERS净化法优于其他2种,样品经QuEChERS法净化后,36种农药在木耳菜、油麦菜、冬苋菜、蕹菜和生菜中均为弱基质效应,可直接采用试剂标准品进行定量分析。对于基质效应明显的蔬菜和农药,建议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针对一些基质效应较强的农药,在灵敏度和仪器检出限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采用稀释法补偿基质效应。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UPLC-MS/MS) 研究了香菜、木耳菜、油麦菜、冬苋菜、蕹菜、生菜、芹菜、菠菜和茼蒿等9种绿叶菜类蔬菜中36种农药多残留的基质效应及影响因素。比较了QuEChERS方法中不同吸附剂对基质效应的影响,并比较了经QuEChERS方法、氨基柱净化法和未经净化直接检测3种前处理方法在UPLC-MS/MS检测模式下基质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N-丙基乙二胺 (PSA) 对绿叶菜中主要影响基质效应的杂质净化效果较好;QuEChERS净化法优于其他2种,样品经QuEChERS法净化后,36种农药在木耳菜、油麦菜、冬苋菜、蕹菜和生菜中均为弱基质效应,可直接采用试剂标准品进行定量分析。对于基质效应明显的蔬菜和农药,建议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针对一些基质效应较强的农药,在灵敏度和仪器检出限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采用稀释法补偿基质效应。
2018, 20(5): 668-67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85
摘要: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Na) 为原料,通过离子液体活化法使其与生育酚琥珀酸酯进行酯化反应,制备新型两亲性多糖基材料羧甲基纤维素钠衍生物 (CMCD),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 (FTIR)、核磁共振波谱 (1H NMR)、X-射线衍射 (XRD) 及热重 (TG) 分析表征其分子结构及热性能;采用超声/溶剂挥发法制备载戊唑醇CMCD纳米胶囊,并通过动态光散射 (DLS) 和透射电镜 (TEM) 测定该纳米胶囊的粒径及形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包封率、载药量及缓释性能;利用培养基法探究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两亲性CMCD,其临界胶束浓度 (CAC) 为0.28 mg/mL;所制备的戊唑醇纳米胶囊的粒径为400~500 nm,包封率为50.8%,载药量为40.4%;缓释及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纳米胶囊48 h的最终累积释药率仅为77.78%,施药后12 d对山核桃干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仍可达17.67%,而此时传统的戊唑醇悬浮剂(430 g/L)的抑制率已为0%。表明所制备的新型两亲性多糖基戊唑醇纳米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及抑菌效果。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Na) 为原料,通过离子液体活化法使其与生育酚琥珀酸酯进行酯化反应,制备新型两亲性多糖基材料羧甲基纤维素钠衍生物 (CMCD),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 (FTIR)、核磁共振波谱 (1H NMR)、X-射线衍射 (XRD) 及热重 (TG) 分析表征其分子结构及热性能;采用超声/溶剂挥发法制备载戊唑醇CMCD纳米胶囊,并通过动态光散射 (DLS) 和透射电镜 (TEM) 测定该纳米胶囊的粒径及形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包封率、载药量及缓释性能;利用培养基法探究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两亲性CMCD,其临界胶束浓度 (CAC) 为0.28 mg/mL;所制备的戊唑醇纳米胶囊的粒径为400~500 nm,包封率为50.8%,载药量为40.4%;缓释及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纳米胶囊48 h的最终累积释药率仅为77.78%,施药后12 d对山核桃干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仍可达17.67%,而此时传统的戊唑醇悬浮剂(430 g/L)的抑制率已为0%。表明所制备的新型两亲性多糖基戊唑醇纳米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及抑菌效果。
2018, 20(5): 679-68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87
摘要:
采用提取、萃取及柱层析等方法,从山蒟Piper hancei Maxim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氯仿萃取相中分离到6个脂肪链酰胺类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并结合相关文献比对,其结构被分别鉴定为已知化合物chingchengenamide A( C1 )、N-异丁基-反-2-反-4-癸二烯酰胺( C2 )、假荜拨酰胺A( C3 )、荜茇宁( C4 )、N-p-香豆酰酪胺( C5 )和N-反式-阿魏酰酪胺( C6 ),其中 C1 为首次从山蒟中获得。利用幼虫浸液法测试了各化合物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幼虫的12 h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在20 mg/L下,化合物 C1 对白纹伊蚊的杀虫活性较高,其校正死亡率为100%,LC50值为5.37 mg/L;化合物 C1 、 C2 、 C3 和 C4 对致倦库蚊的杀虫活性较高,20 mg/L下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88.5%、100%和100%,LC50值分别为1.03、9.68、3.08和2.87 mg/L。
采用提取、萃取及柱层析等方法,从山蒟Piper hancei Maxim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氯仿萃取相中分离到6个脂肪链酰胺类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并结合相关文献比对,其结构被分别鉴定为已知化合物chingchengenamide A( C1 )、N-异丁基-反-2-反-4-癸二烯酰胺( C2 )、假荜拨酰胺A( C3 )、荜茇宁( C4 )、N-p-香豆酰酪胺( C5 )和N-反式-阿魏酰酪胺( C6 ),其中 C1 为首次从山蒟中获得。利用幼虫浸液法测试了各化合物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幼虫的12 h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在20 mg/L下,化合物 C1 对白纹伊蚊的杀虫活性较高,其校正死亡率为100%,LC50值为5.37 mg/L;化合物 C1 、 C2 、 C3 和 C4 对致倦库蚊的杀虫活性较高,20 mg/L下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88.5%、100%和100%,LC50值分别为1.03、9.68、3.08和2.87 mg/L。
2018, 20(5): 684-68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8.0086
摘要:
为评价依维菌素在杨梅上的残留风险,开发了依维菌素在杨梅上的残留分析方法,并结合田间试验对依维菌素在浙江、福建、江西和云南4地杨梅上的残留消解状况进行了研究。采用改进的QuEChERS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对伊维菌素在杨梅上的残留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001~0.5 mg/L范围内,依维菌素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 为0.999 9。在0.005~1 mg/kg添加水平下,依维菌素在杨梅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95%,相对标准偏差为9.9%,表明该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残留分析的要求。方法检出限 (LOD) 为0.15 ng,定量限 (LOQ) 为0.005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依维菌素在杨梅上的平均初始残留量为0.21~0.88 mg/kg,半衰期为2.1~6.1 d,表明依维菌素属易降解农药,但由于其在杨梅上初始残留量相对较高,因此应对其潜在的残留风险予以关注。
为评价依维菌素在杨梅上的残留风险,开发了依维菌素在杨梅上的残留分析方法,并结合田间试验对依维菌素在浙江、福建、江西和云南4地杨梅上的残留消解状况进行了研究。采用改进的QuEChERS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对伊维菌素在杨梅上的残留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001~0.5 mg/L范围内,依维菌素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 为0.999 9。在0.005~1 mg/kg添加水平下,依维菌素在杨梅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95%,相对标准偏差为9.9%,表明该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残留分析的要求。方法检出限 (LOD) 为0.15 ng,定量限 (LOQ) 为0.005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依维菌素在杨梅上的平均初始残留量为0.21~0.88 mg/kg,半衰期为2.1~6.1 d,表明依维菌素属易降解农药,但由于其在杨梅上初始残留量相对较高,因此应对其潜在的残留风险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