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2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农药学学报》2019年21卷第1期目录
2019, 21(1): .
摘要:
Synthesis and insecticidal activity of novel heptafluoroisopropyl substituted 2,2-difluoro-1,3-benzodioxol-5-acetamide derivatives
LIU Jie, ZHU Bingchun, PEI Dan, ZHANG Fan, ZHANG Donglin, WANG Xuedong, TAN Chengxia
2019, 21(1): 12-1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02
摘要:

In order to discover novel and environmentally benign pesticides, a series of novel heptafluoroisopropyl substituted 2,2-difluoro-1,3-benzodioxol-5-acetamide derivatives were synthesized via amide condensation reaction in aqueous solution. All the title compou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1H NMR, 19F NMR and HRMS. The bioassays showed that some of the compounds exhibited good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against bean aphids (Aphis craccivora) and armyworms (Mythimna separata). Preliminary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 substituent groups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of the compounds.

《农药学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名单
2019, 21(1): .
摘要:
专论与综述
香辛料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现状
朱钰晓, 徐军, 李贤宾, 董丰收, 刘新刚, 吴小虎, 郑永权
2019, 21(1): 1-1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01
摘要:

香辛料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特殊农产品,为保证食品安全,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对香辛料中农药残留的研究和管理,并建立了一系列限量(MRLs)标准,这些标准的建立保证了香辛料的产品质量及安全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相关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文章对目前主要国际组织及重要香辛料贸易国家在制定香辛料中农药MRL标准时所遵循的原则、作物分类方式以及具体的MRL标准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中国完善香辛料中农药MRL标准的必要性,旨在促进统一的全球性MRL标准的制定,以保证香辛料中农药残留摄入风险可控及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研究论文
马铃薯花杀螨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其杀螨活性
王玉灵, 胡冠芳, 牛树君, 余海涛, 赵峰
2019, 21(1): 19-2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03
摘要:

以马铃薯花乙酸乙酯粗提物为分离对象,以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等4种叶螨为供试靶标,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分离得到2种具有杀螨活性的化合物 (     6a    和     2′a    )。依据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分别为江户樱花苷 (5, 7, 4′-三羟基二氢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     6a    ) 和α-卡茄碱 (     2′a    ),前者系首次从茄科植物马铃薯中分离得到。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2个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等4种叶螨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6a    (江户樱花苷) 对朱砂叶螨、二斑叶螨T. urticae和山楂叶螨T. viennensis 24 h LC50值分别为461.98、338.76和732.08 mg/L,其触杀活性强于对照药剂鱼藤酮,相对毒力分别为鱼藤酮的1.17、1.52和3.07倍;化合物     2′a    (α-卡茄碱) 对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24 h LC50分别为480.79和834.98 mg/L,相对毒力分别为鱼藤酮的1.07和2.69倍。可见,江户樱花苷和α-卡茄碱具有一定的杀螨活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反枝苋乙酰乳酸合成酶与烟嘧磺隆分子结合模式分析及抗性位点预测
杨冬臣, 霍静倩, 张哲, 齐萌, 张金林
2019, 21(1): 26-3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04
摘要:

为研究反枝苋对乙酰乳酸合成酶 (ALS) 抑制剂的抗性机制,本研究根据反枝苋的ALS氨基酸序列,利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了其三维结构,并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预测了反枝苋ALS与烟嘧磺隆分子的结合模式。根据结合模式对已报道的Pro 197和Trp 574等位点突变产生抗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Pro 197和Trp 574等位点的残基与烟嘧磺隆分子之间存在重要的疏水作用和π-π作用等其他相互作用,或该位点的残基具有特殊结构影响着通道形状。分析表明,ALS与烟嘧磺隆之间的氢键、疏水作用等非共价相互作用以及通道形状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二者结合稳定性,从而使杂草产生抗性。基于此结论,本研究预测Val 196、Met 200、Phe 206和Lys 256突变同样可能使杂草对ALS抑制剂敏感度发生变化。本研究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了ALS抗性机制,为反抗性除草剂的分子设计提供了指导。

安徽省部分地区冬小麦田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对精鰁唑禾草灵的抗性发生现状及ACCase基因突变研究
赵宁, 王豪, 张乐乐, 刘伟堂, 王金信
2019, 21(1): 35-4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05
摘要:

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是中国冬小麦田和油菜田主要恶性禾本科杂草之一。为了明确安徽省部分地区日本看麦娘对精齅唑禾草灵抗性发生情况及可能存在的抗性机制,本研究在安徽省天长市日本看麦娘发生严重区域冬小麦田共采集10个种群,采用温室盆栽法在整株水平上测定了不同种群对精齅唑禾草灵的抗性水平,扩增并比对了抗性和敏感种群之间靶标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 (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 基因部分序列的差异。结果显示,与敏感种群相比,10个抗性种群对精齅唑禾草灵均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在30.50~58.55之间。不同抗性种群均发生了ACCase基因突变,其中8个种群发生了第1 781位异亮氨酸 (Ile) 到亮氨酸 (Leu) 突变,2个种群发生了第2 027位色氨酸 (Trp) 到半胱氨酸 (Cys) 突变。此外,各种群均具有较高的ACCase基因突变频率 (≥80%)。研究表明,抗性日本看麦娘在安徽省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ACCase基因突变是导致不同日本看麦娘种群对精齅唑禾草灵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于第2 027位,日本看麦娘ACCase基因更倾向于在第1 781位产生突变以表现靶标抗性。

冠菌素对玉米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陶群, 黄官民, 郭庆, 周于毅, 谭伟明, 张明才, 段留生
2019, 21(1): 43-5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06
摘要:

在田间条件下,以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为材料,在八展叶时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 (0、0.01、0.1、1和10 μmol/L) 冠菌素 (COR),研究了COR对玉米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0 μmol/L COR处理后,先玉335的株高和穗位高分别比对照降低了7.0%和19.9%,郑单958分别降低了20.8%和18.2%,单株叶面积、节间抗折断力、穗下第8~14节间长度和节间最大直径与对照间亦差异显著。且随着COR浓度的增加,先玉335和郑单958的株高、穗位高、单株叶面积和穗下第8~14 节间长度均逐渐降低;第8~14节间最大直径和节间抗折断力逐渐增大。经1 μmol/L COR处理后,2个供试玉米品种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较对照均有所增加,其中先玉335的产量较对照增加了9.9%,郑单958增加了4.3%。综上所述,COR可以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不同品种玉米对COR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先玉335抗倒伏的最适COR浓度为10 μmol/L,郑单958抗倒伏的最适COR浓度为1 μmol/L。

特基拉芽孢杆菌JN-369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物质分析
周瑚, 邹秋霞, 胡玲, 朱华珺, 任佐华, 刘二明
2019, 21(1): 52-5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07
摘要:

为筛选可用于防治由稻瘟病菌所致水稻稻瘟病的生防菌株资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感病水稻品种湘早籼24号的健康植株茎叶中分离获得了1株拮抗细菌JN-369,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菌种进行了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了JN-369菌株的抑菌谱,并初步测定了JN-369中挥发性有机物 (VOCs)、蛋白类粗提物及脂肽类粗提物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JN-369菌株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其对稻瘟病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80.46% ± 0.83%;同时该菌株对供试的辣椒胶孢炭疽菌、烟草赤星病菌及黄瓜疫病菌等植物病原真菌和卵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对供试病原细菌则均无抑制作用;1 × 108 cfu/mL 的 JN-369菌悬液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对稻瘟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强,抑制率达72.92% ± 3.01%,1.454 mg/mL的蛋白类提取物和1.026 mg/mL 的脂肽类提取物对稻瘟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24.68% ± 0.80%和14.34% ± 1.08%。研究表明,菌株JN-369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潜力。

竹红菌甲素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关键抑菌因子
樊炎迪, 赵学, 吴酬飞, 王冰璇, 汪石莹, 沈佳, 桂鹏, 袁静, 林海萍
2019, 21(1): 59-6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08
摘要:

为探究竹黄菌Shiraia bambuscola代谢产物竹红菌甲素 (HA) 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关键抑菌因子,依据活性氧淬灭原理,测定了HA的光反应类型;采用单线态氧 (1O2) 捕捉法、芬顿试剂法和核黄素光化学反应法,分析了单线态氧 (1O2)、羟基自由基 (·OH) 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

\begin{document}${\rm O_2}{\bar\cdot}$\end{document}

) 3种活性氧浓度与HA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A是通过光动力作用中的2种光反应类型 (Type I和Type II) 产生的活性氧对番茄灰霉病菌起到抑制作用,其中主要以Type II为主。1O2、·OH和

\begin{document}${\rm O_2}{\bar\cdot}$\end{document}

的浓度与其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均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3种活性氧均为关键抑菌因子。经回归分析,获得最优回归模型为:Y = 0.055 9 + 0.814 5X1 + 0.002X2 + 0.738 4X3,其中Y为抑制率,X1X2X3分别为 1O2、·OH和

\begin{document}${\rm O_2}{\bar\cdot}$\end{document}

的浓度,R2 = 0.961 9,可见三者抑菌能力顺序为 1O2 >

\begin{document}${\rm O_2}{\bar\cdot}$\end{document}

> ·OH。本论文首次提出HA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的关键因子,为HA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作为光活化农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江苏溧阳水稻田减量用药研究初探
葛静, 王冬兰, 吴福民, 翟丽菲, 张志勇, 刘贤金, 余向阳
2019, 21(1): 66-7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09
摘要:

为尽可能减少稻田农药的使用量,更好地保障稻米品质及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通过优化药剂组合和施药次序,综合田间防效、消解动态、最终残留及水稻产量等因素,研究评估了江苏省溧阳市水稻田农药减量施用的可行性。分别设置常规施药组合和减量施药组合2套方案,以水稻主要病虫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及纹枯病为例,比较了2种施药方案下对病虫害的防效,分析了相关药剂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在稻米和谷壳中的最终残留,并对水稻产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减量施药方案对水稻上3种典型病虫害的防效均优于或与常规施药方案相当;此外,不同施药次序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差异较大;2种施药方案下,供试药剂在稻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未超过其残留限量 (MRL) 标准;与常规施药方案相比,减量施药方案下水稻每公顷产量增加了621 kg,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减量方案施用农药总制剂量为4 410 g/hm2 (有效成分1 353 g/hm2), 而常规方案为6 885 g/hm2 (有效成分1 553 g/hm2)。研究表明,在试验期间,该减量施药方案能有效防控水稻病虫害,保证水稻产量,同时还能减少环境中农药及助剂的投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香蕉花蕾注射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及药剂在果实中的残留
李强, 付步礼, 曾东强, 邱海燕, 唐良德, 刘奎
2019, 21(1): 75-8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10
摘要:

黄胸蓟马是中国香蕉上重要害虫,生产上对该虫仍缺乏较为有效的防治手段。本研究采用香蕉花蕾注射法施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 (SC) 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WG),研究了其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UPLC-MS/MS) 分析了药剂在香蕉果实中的残留。药效试验表明:于香蕉现蕾初期,22.4%螺虫乙酯SC和70%吡虫啉WG分别按有效成分0.12和0.18 g/株的剂量注射施药1次,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分别为89%和86%。残留试验表明:花蕾注射施药后,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果实中的半衰期分别为9.2和6.5 d,且在施药后95 d的香蕉成熟果实中未检测到其残留。本研究表明,香蕉花蕾注射螺虫乙酯与吡虫啉对黄胸蓟马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与安全性,可推荐在香蕉园轮换使用。

快速滤过型净化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人参中的5种农药残留
郝东宇, 席兴军, 初侨, 于聪聪, 王婷, 兰韬, 潘灿平
2019, 21(1): 82-8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11
摘要:

基于人参样品基质特点,采用快速滤过型净化法 (m-PFC) 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建立了人参中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吡虫啉、茚虫威和噻嗪酮5种农药残留同时检测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具有较低的检出限 (0.03~0.18 μg/kg) 和定量限 (0.11~0.59 μg/kg),其定量限较中国国家标准GB 2763—2016中规定的对人参中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0.5~1 mg/kg) 低3个数量级,5种农药的线性范围在1~500 μg/L之间。在2、10、50、100和300 μg/kg的添加水平下,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均在76%~11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均小于11%,回收率较好且方法稳定。与传统样品前处理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和灵敏度高等优点。将该方法应用于市售6份人参样品中5种农药残留的检测,结果未检出相应的农药残留。该方法为研发建立更快速、准确地检测人参中农药残留的方法提供了思路,也为后续中国国家标准修订人参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提供了参考。

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黄瓜中10种农药残留
白国涛, 刘来俊, 盛万里, 陈丽梅, 张慧
2019, 21(1): 89-9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12
摘要:

建立了黄瓜中氟啶虫酰胺、丁苯吗啉、氟吡菌酰胺、氟啶虫胺腈、环酰菌胺、氟吡菌胺、唑嘧菌胺、氟吗啉、烯肟菌酯和烯肟菌胺10种农药残留的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采用QuEChERS方法,经乙腈涡旋振荡提取,无水硫酸镁和氯化钠盐析后,取5 mL提取液,加入含125 mg PSA、900 mg无水MgSO4和25 mg GCB的组合净化剂进行净化,采用Agilent HP-5 MS Ultra Inert色谱柱分离,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多反应监测 (MRM) 模式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检测浓度范围内,10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其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均大于0.99;10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在76%~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0%~12%之间,定量限在0.001~0.05 mg/kg之间。该方法简便、快速、可靠,适用于黄瓜中10种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和分析确证。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乙氧氟草醚、唑草酮和乙螨唑在4种香辛料中的残留
焦斌, 徐军, 贾爽爽, 吴小虎, 刘新刚, 董丰收, 郑永权
2019, 21(1): 97-10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14
摘要:

建立了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 (GC-MS/MS)检测留兰香、桂皮、薄荷和月桂叶中乙氧氟草醚、唑草酮、乙螨唑残留的分析方法。4种香辛料用超纯水饱和,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及氯化钠盐析,氨基/石墨化碳黑 (NH2-Carb) 固相萃取柱净化,多反应监测模式,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结果表明:乙氧氟草醚在0.002 5~2 mg/L范围内,唑草酮和乙螨唑在0.01~2 mg/L范围内,3种农药的进样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乙氧氟草醚在0.025、0.5和2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在4种香辛料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6%~11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在2.4%~9.6%之间;唑草酮在0.2、0.5和2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在87%~114%之间,RSD在2.4%~11%之间;乙螨唑在0.5、2和5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在86%~116%之间,RSD在3.2%~11%之间。乙氧氟草醚、唑草酮和乙螨唑在4种香辛料中的定量限 (LOQ) 分别为0.025、0.2和0.5 mg/kg。

丙硫咪唑在烟草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姜桦韬, 尤祥伟, 牛纪军, 张广雨, 隋程程, 王秀国, 刘莉, 李义强
2019, 21(1): 105-11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13
摘要:

为明确丙硫咪唑在烟草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采用QuEChERS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 (HPLC-MS/MS) 联用技术检测了烟草中丙硫咪唑的残留量,并进行了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在0.001~1 mg/L范围内,丙硫咪唑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8。在0.02、0.2和2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丙硫咪唑在鲜烟叶中的回收率为94%~97%,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1.2%~2.7%;在0.01、0.1和2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丙硫咪唑在干烟叶中的回收率为85%~104%,RSD为2.0%~8.1%。丙硫咪唑在干烟叶和鲜烟叶中的最低检测浓度 (LOQ) 分别为0.01和0.02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丙硫咪唑在鲜烟叶中的消解半衰期为5.4~16.1 d。以有效成分90和135 g/hm2的剂量分别施用15%丙硫唑•戊唑醇悬浮剂3次,于末次施药后7 、14和21 d时,干烟叶中丙硫咪唑的残留量分别为0.14~3.04、0.33~2.20和0.17~1.85 mg/kg。推荐其残留限量为 2 mg/kg,按照农药合理准则规范使用农药,于末次施药后21 d,丙硫咪唑在干烟叶中的残留量小于2 mg/kg,残留风险水平较低。

三唑酰草胺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特性
朱玉杰, 董旭, 王梅, 孙明娜, 褚玥, 童舟, 段劲生, 高同春
2019, 21(1): 112-11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16
摘要:

为科学评价除草剂三唑酰草胺在土壤环境中的生态风险,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三唑酰草胺在吉林黑土、江西红土和安徽水稻土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三唑酰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好氧条件下三唑酰草胺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86.5、106和91.4 d;厌氧条件下半衰期分别为106、130和127 d;水稻田厌氧条件下半衰期分别为162、219和188 d。研究表明,三唑酰草胺在水稻田厌氧条件下的降解速率明显慢于其他2种试验条件下。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农药制剂中8种有机溶剂类助剂的含量及市场样品筛查
林琴, 周利, 张新忠, 楼正云, 罗逢健, 陈宗懋
2019, 21(1): 119-12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15
摘要:

建立了农药制剂中甲醇、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N,N-二甲基甲酰胺 (DMF) 和二甲基亚砜 (DMSO) 8种有机溶剂类助剂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 测定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市售的206种液体农药制剂进行了检测,获得市售农药制剂中目标助剂的含量。农药制剂经乙腈稀释10 000倍后,在选择离子监测 (SIM) 模式下测定,8种助剂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相关性良好,r为0.999 2~0.999 8;8种助剂在100~1 000 mg/kg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76%~116%,相对标准偏差 (RSD) 均小于17%;8种助剂的定量限 (LOQ) 在100~500 mg/kg之间。对206种市售液体农药制剂的筛查结果表明:8种助剂的检出率在0.5%~31.1%之间,超标率在7.2%~14.5%之间,液体农药制剂中苯类溶剂使用量较高。该方法可为农药加工、管理和助剂限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农药制剂中有毒溶剂的使用应引起生产企业和农药管理部门的重视。

欢迎订阅2019年《农药学学报》
2019, 21(1): 34-34.
摘要:
会讯:第三届除草剂发展与推广应用交流会
2019, 21(1): 58-58.
摘要:
研究简报
2,4-滴异辛酯的水解及光解特性
张双, 纪明山, 谷祖敏, 杨庆喜
2019, 21(1): 125-13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17
摘要:

为明确2,4-滴异辛酯的环境行为规律,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2,4-滴异辛酯在不同温度、pH值、水体及初始浓度下的水解特性及其在不同pH值、水体、光源和初始浓度下的光解特性。结果表明:中性 (pH = 7) 条件下,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的2,4-滴异辛酯在15、25 和35 ℃ 下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346.6、231.0和173.3 h;25 ℃下,5 mg/L的2,4-滴异辛酯在pH值分别为4、7 和9 的缓冲溶液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77.0、231.0 和138.6 h;2,4-滴异辛酯在稻田水、自来水和河水中的水解速率高于其在蒸馏水中的水解速率,4 种条件下的半衰期分别为23.1、25.7、40.8 和63.0 h;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1、3和5 mg/L的2,4-滴异辛酯在pH值为7的缓冲溶液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231.0、173.3和138.6 h。300 W汞灯照射下,2,4-滴异辛酯在酸性条件下的光解速率大于其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半衰期分别为49.5、77.0 和138.6 h;2,4-滴异辛酯在河水和稻田水中的光解速率高于其在自来水和蒸馏水中的光解速率,4 种条件下的半衰期分别为6.7、7.6、43.3 和46.2 h;2,4-滴异辛酯在不同光源下的光解速率依次为500 W汞灯 > 300 W汞灯 > 500 W氙灯;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1、3和5 mg/L的2,4-滴异辛酯在pH值为7的缓冲溶液中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63.0、43.3和40.8 h。2,4-滴异辛酯水解及光解的主要产物是2,4-滴,其降解机制主要是酯水解反应。研究结果可为2,4-滴异辛酯的合理使用及其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