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22卷 第3期
Bipyrazone is a novel 4-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 (HPPD) inhibitor, which was registered in 2018 in China. To detect the resistant levels to bipyrazone, 35 populations of shepherd's purse (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k.) that might have herbicide resistance were collected from winter wheat fields in China with over 20 years tribenuron-methyl application history, and 1 susceptible population was collected from roadside in China. The resistant levels of Shepherd's purse populations to bipyrazone, tribenuron-methyl, florasulam, mesosulfuron-methyl, carfentrazone-ethyl and MCPA-sodium was detected by the whole-plant dose-response assay in the greenho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8 populations were resistant to tribenuron-methyl. Among them, 4 populations including K16009, K17005, 15053 and 17003, showed high levels of resistance. In the subsequent experiments, populations K16009, K17005, 15053 and 17003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 resistance to other herbicides. Populations K16009, K17005 and 15053 also showed high levels of cross-resistance to florasulam and mesosulfuron-methyl with resistant indices ranging from 25 to 321. Their GR50 valu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registered field recommended rates. However, all those four tested populations were still sensitive to bipyrazone, carfentrazone-ethyl and MCPA-sodium. Especially, their GR50 value were lower than the registered field recommended rates. Carfentrazone-ethyl and MCPA-sodium could be used to control the resistant shepherd's purse in wheat, but strict timing of herbicide application was necessar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ipyrazone could control the acetohydroxyacid synthase (AHAS) inhibitor-resistant shepherd's purse populations effectively.
随着秸秆还田等耕作栽培措施的推广,中国小麦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对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了很大威胁。由于缺乏免疫及高抗病性小麦品种,生产中对纹枯病一直采用播期拌种及春季喷雾相结合的化学防治方法。文章总结了当前中国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现状及主要病原;评述了三唑类药剂对纹枯病菌的毒力及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介绍了生产中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类药剂的抗药性现状及机理,分析了三唑类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同时阐述了井冈霉素、甲基立枯磷及其他种类药剂在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中的应用;指出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应是将生防菌剂同化学药剂相结合,实现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协同应用。
白腐真菌是一类腐生的丝状真菌,其分泌的非特异性胞外氧化酶可以降解多种结构不同、毒性较高且难以降解的有机农药。本研究总结了白腐真菌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降解效果,并对部分农药的降解途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白腐真菌降解农药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以抗真菌药物益康唑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7个1-((2-取代苄基) 氧基)-2-(2,4-二氟苯基) 乙基)-1H-1,2,4-三唑类目标化合物,其中14个为首次报道,其结构均经 1H NMR、13C NMR和HRMS确认。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7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并对毒力较高的化合物进行了其对水稻纹枯病和小麦条锈病的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而且测定了其对水稻纹枯病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对测试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好,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均低于3 μmol/L,明显高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和益康唑;化合物 4a 、 4b 、 4c 、 4g 、 4i 和 4l 对番茄早疫病菌的EC50值均低于10 μmol/L。在浓度为250 μmol/L时,化合物 4b 和 4i 对小麦条锈病的盆栽防效均超过70%,在有效剂量为240 g/hm2时,化合物 4b 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防效达到81.93%。而且,化合物 4b 和 4i 在100 μmol/L时可有效抑制水稻纹枯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效果在80%左右。
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 (G. Winter) Honey是引起多种果树褐腐病的重要病原菌,多菌灵是防治该病害的重要杀菌剂。为明确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及遗传结构差异,研究测定了来源于樱桃、李子和毛桃的17株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同时基于Tub2核苷酸序列分析了来源于樱桃和毛桃的32株M. fructicola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特征。结果表明:来自樱桃、李子和毛桃的17株菌株中,多菌灵的EC50< 1 μg/mL和 > 1 μg/mL的菌株比例分别为58.8%和41.2%,其中EC50> 50 μg/mL的菌株比例为17.6%。来自毛桃的菌株群体多样性比来自樱桃的高,其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3.25 × 10−3和0.94 × 10−3,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883和0.242;两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分化程度较高,其FST值达到0.148。单倍型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来自樱桃和毛桃的群体分别含有3种和9种单倍型,其中共有单倍型2种;不同单倍型在进化过程中主要发生了两个途径的进化,其中一个途径只出现了来自毛桃群体的1种单倍型,其他单倍型经过不同的突变步骤形成另一个途径。寄主特异性检验结果发现,来自樱桃的菌株具有一定的寄主特异性,而来自毛桃的菌株与寄主的关联性较差。综合研究表明,M. fructicola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较高,且来自不同寄主的群体遗传结构差异性较大。
为评价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菌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山东、河北、河南、四川、甘肃、辽宁及宁夏7省(自治区)的168株玉米穗腐病拟轮枝镰孢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并对经药剂驯化获得的拟轮枝镰孢抗多菌灵菌株主要生物学性状和交互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菌灵抑制拟轮枝镰孢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013 2~0.774 0 mg/L之间,平均EC50值为(0.220 8 ± 0.143 7) mg/L。敏感性频率分布显示,供试病原菌群体中已出现对多菌灵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但其中仍有35.71%的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此部分菌株的平均EC50值 (0.081 4 ± 0.028 9) mg/L作为拟轮枝镰孢对多菌灵的相对敏感基线。药剂驯化共获得6株抗性菌株,抗性倍数在5.05~12.22之间。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及菌丝干重均低于亲本菌株,表明其抗性菌株的生物适合度有所降低,同时发现其抗药性均不能稳定遗传。室内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拟轮枝镰孢对多菌灵的抗性与咪鲜胺、戊唑醇、三唑酮及吡唑醚菌酯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关系。
千金子是中国直播稻田的优势禾本科杂草之一,严重威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进一步明确浙江地区水稻田千金子对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的抗性发生情况,本研究从浙江部分稻区共采集了11个千金子种群 (其中1个为敏感种群),通过整株植物测定法检测了各种群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共有8个种群对氰氟草酯产生了抗性 (抗性指数为2.1~79.1),9个种群对噁唑酰草胺产生了抗性 (抗性指数为2.0~31.0),其中对氰氟草酯的抗性问题更为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扩增和克隆,对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 (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 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在3个抗性种群中发现突变,其中1个种群为Ile-1781-Val突变,另外2个种群则为Trp-2027-Cys突变。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浙江部分稻区千金子种群已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产生了抗药性,其中靶标酶基因突变是导致部分种群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
为明确土壤来源的黄柄曲霉ASD次生代谢产物中的抑菌物质及其生物活性,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ASD发酵液的二氯甲烷粗提物进行纯化,运用核磁共振及高分辨质谱技术,结合文献报道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验证鉴定结果;采用含药稀释平板法及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化合物对辣椒疫霉菌、大斑凸脐蠕孢菌和禾生刺盘孢菌等9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ASD发酵液中分离获得已知活性抑菌物质为sulochrin和4,5-二甲基间苯二酚。其中,sulochrin对辣椒疫霉菌、大斑凸脐蠕孢菌和禾生刺盘孢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4,5-二甲基间苯二酚只对辣椒疫霉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两者对灰葡萄孢菌、玉蜀黍尾孢菌和新月弯孢菌等6株致菌抑菌效果不明显或无抑制作用。
为明确9种常用除草剂对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其安全性。在福建省甜玉米制种田,采用茎叶喷雾法开展了9种除草剂在推荐剂量下的田间药效试验,并测定了除草剂对甜玉米及其后茬花椰菜和萝卜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施药后25 d,9种除草剂的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2%以上;施药后50 d,27%烟 • 硝 • 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有效成分(下同) 810 g/hm2 ] 和25%硝磺 • 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 (750 g/hm2 ) 处理的杂草防除效果最好,以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 (180 g/hm2 ) 处理的杂草防除效果最差,杂草覆盖表现为重度。供试的9种除草剂对甜玉米生长安全,无明显药害症状,且部分药剂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中以25%硝磺 • 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20%烟嘧 • 辛酰溴苯腈可分散油悬浮剂 (300 g/hm2 )、80%莠去津可湿性粉剂 (1 440 g/hm2 ) 和27%烟 • 硝 • 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处理的玉米产量较高,与对照相比,增产率分别为21.03%、19.26%、18.74%和16.84%。10%硝磺草酮悬浮剂 (150 g/hm2 )、27%烟 • 硝 • 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33.5%硝磺 • 异丙草胺 • 莠去津悬浮剂 (1 005 g/hm2 ) 和30%苯唑草酮悬浮剂 (27 g/hm2 ) 处理对后茬花椰菜和萝卜均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增产率分别为18.05%和13.68%、3.37%和12.67%、15.45%和11.06%、8.21%和11.67%,但40 g/L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 (60 g/hm2 ) 对后茬花椰菜和萝卜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与清水对照相比,分别减产9.74%和3.57%。研究结果可为甜玉米田杂草防除有效药剂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Civitas Pre-M1xed (简称Civitas)是加拿大石油公司生产的一种食品级合成异链烷烃乳化剂化合物。本研究采用种子萌发和盆栽试验法评估了Civitas的安全性,同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烟草赤星病菌 Alternaria alternata 对Civitas的敏感性,并采取盆栽方式评估了Civitas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种子萌发率82.7%),体积分数为1%和0.1% (体积分数,以下同)的Civitas水溶液对烟草种子的萌发无抑制作用,而5%和10% 的Civitas水溶液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萌发率分别为58.3%和32.1%。20%和10%的Civitas水溶液对团棵期的烟株株高和茎围有一定抑制作用,而5%和1%的Civitas水溶液则无明显影响;尽管不同供试体积分数的Civitas水溶液对现蕾期的烟株株高生长无抑制作用,但20%和10% 的Civitas水溶液对该时期烟株的茎围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不同体积分数的Civitas水溶液对烟草赤星病菌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且随Civitas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强,20%的Civitas水溶液抑制率为54.1%。Civitas对烟草赤星病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5% 的Civitas水溶液直接喷洒烟叶10 d后,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效分别为59.3%和19.6%。相关的研究结果可为Civitas的进一步安全性评价及潜在应用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为了解决大型检测仪器在检测过程中的局限性,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以西草净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采用原位引发聚合法,在玻碳电极表面进行热聚合成膜,制备出西草净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并将其用于样品中西草净含量的检测。采用循环伏安法 (CV) 对印迹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UPLC-MS/MS) 对测试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滴涂量为10 μL、60 ℃下热聚合制备出的西草净电化学传感器 (SMT-MIP/GCE) 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其线性范围为0.5~1 μmol/L(1) 和2~30 μmol/L(2),对应的线性关系分别为I1 = −3.33 c+39.03,I2= −0.75 c+35.52,相关系数分别为r1 = 0.985,r2 = 0.997,检出限 (LOD) 分别为LOD1 = 0.13 μmol/L和LOD2 = 0.89 μmol/L。将所建立的西草净分子印迹电化学检测方法用于烟叶添加样品提取液中西草净的检测,该印迹电极能够在8 min内完成对烟叶添加样品提取液中西草净的吸附,回收率为76%~88%,相对标准偏差为2.7%~7.6%,该方法能够初步满足烟草中西草净快速检测的需求。
建立了QuEChERS技术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GC-MS/MS) 同时检测花椒中115种农药残留的快速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优化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处理,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用GC-MS/MS检测,基质匹配内标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0.002~0.4 mg/L范围内,115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内标物质量浓度的比值和对应的目标物峰面积与内标物峰面积的比值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定量限为0.01~0.02 mg/kg;在0.01、0.02、0.05、0.1和0.2 mg/kg 5个添加水平下,115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51%~150%,RSD为0.8%~34%,其中80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在70%~120%之间,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为花椒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
为评价啶酰菌胺在豆瓣菜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采用QuEChERS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LC-MS/MS) 进行定量分析,检测了豆瓣菜中啶酰菌胺的最终残留量,对2种膳食食谱下的长期摄入风险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范围内,在豆瓣菜空 白样品中添加啶酰菌胺的平均回收率为89%~100%,相对标准偏差为5%~12%。GAP条件下,最终残留量为0.16~37.1 mg/kg。普通人群啶酰菌胺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 (NEDI) 为1.215 1 mg/(kg bw),风险商为48.2%,表明其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的风险是可接受的,同时,使用WHO提供的单独每种农产品膳食量进行计算,啶酰菌胺每日摄入量为0.083 0 mg/ (kg bw),风险商为3.3%。经过对比分析,推荐使用WHO提供的膳食食谱数据进行长期膳食风险评估。
为保证百菌清的安全使用,明确百菌清及其代谢物4-羟基百菌清在三七上的残留行为,2017年在云南三七主产区丘北、广南、弥勒和石林4地进行了百菌清在三七上的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气相色谱 (GC-ECD) 测定三七中百菌清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测定4-羟基百菌清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中百菌清用V (乙酸乙酯) : V (正己烷) = 2 : 8混合溶液提取,硅胶固相萃取柱净化,GC-ECD检测;4-羟基百菌清用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 (PSA) 分散固相萃取净化,U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百菌清在三七块根和须根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3%~98%,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3%~6%,定量限 (LOQ) 为0.05 mg/kg;4-羟基百菌清在三七块根和须根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5%~94%,RSD为3%~9%,LOQ为0.02 mg/kg。丘北和广南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百菌清在三七植株上的半衰期为8.4~8.5 d,4-羟基百菌清为16.5~17.3 d;百菌清和4-羟基百菌清在三七地下部分根系中的消解不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在施药后45 d内,百菌清呈波动性缓慢下降,4-羟基百菌清呈波动性缓慢上升的趋势。4地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采用40%百菌清悬浮剂,分别按其有效成分2 400和3 600 g/hm2的剂量喷雾施药3~4次,每次施药间隔为7 d,于末次施药后21 d采样测定,三七块根中百菌清的残留量为<0.05~3.14 mg/kg,4-羟基百菌清为0.19~1.54 mg/kg;三七须根中百菌清的残留量为0.085~0.760 mg/kg,4-羟基百菌清为0.46~4.48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百菌清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 (NEDI) 为0.967 mg,风险概率 (RQ%) 为76.8%,4-羟基百菌清的NEDI为0.012 mg,RQ%为2.4%,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为了评估甲基硫菌灵在猕猴桃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对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在猕猴桃上的残留量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其消解规律及半衰期,通过进行膳食摄入风险评估,以推荐甲基硫菌灵在猕猴桃上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并对其代谢物多菌灵的残留量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在0.01、0.1和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甲基硫菌灵的回收率为85%~102%,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1.0%~7.1%;多菌灵的回收率为86%~101%,RSD为2.1%~5.2%;两者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甲基硫菌灵在猕猴桃上的消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0.1~10.5 d,属易消解农药。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在猕猴桃上按照推荐剂量及1.5倍推荐剂量 (875和1 166.7 mg/kg) 分别施药3次和4次,推荐采收间隔期为21 d,膳食风险商为78.7%,推荐MRL值为5 mg/kg,该结果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依据GB 2763多菌灵在猕猴桃上的MRL值0.5 mg/kg,代谢物多菌灵存在较大的超标风险。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甲基硫菌灵在猕猴桃上的MRL值,并重新评估多菌灵在猕猴桃上的MRL值。
二甲四氯 (MCPA) 是铁铝土区域广泛使用的一种除草剂,生物毒性大。吸附是控制MCPA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关键过程。本研究建立了以C18为色谱柱、V(甲醇):V[水 (乙酸调pH值至2.5)] = 80 : 20为流动相、PDA为检测器 (检测波长280 nm) 的MCPA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结合批量平衡法评估MCPA在铁铝土中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0.5~40 mg/L内,MCPA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线性关系 (R2 = 0.999 9),检出限为0.2 mg/L,定量限为0.5 mg/L;回收率为98%~103%,相对标准偏差为3.5%~4.0%,适用于MCPA吸附试验的测定。铁铝土对MCPA的等温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自由能△G<0,|△G|为9.34~14.73 kJ/mol,是一个自发的、非均质的、多层的物理吸附过程。吸附常数Kf值在0.85~4.24 L/kg之间,属于难吸附污染物,对地下水具有环境风险。不同铁铝土对MCPA的吸附作用受土壤pH值、有机质、矿物影响,表现为水稻土>暗红湿润铁铝土>简育湿润铁铝土。氢键结合、偶极间作用是吸附发生的关键作用力。
烟草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为提高其稳定性,以烟草提取物为芯材,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烟草提取物微囊。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微囊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对微囊进行了表面形态观察、粒径测定、红外光谱分析、热稳定性分析及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当乳化剂质量分数4%、明胶质量分数2.05%、阿拉伯胶质量分数3%、壁芯质量比1.34 : 1.00以及复凝聚反应时间为36 min时,制备的微囊包埋率最高,理论包埋率为58.93%。经验证,在此条件下实际包埋率为58.42% ± 0.12%,接近理论值。所得微囊表面光滑,成囊性好,粒径分布在4.72~17.05 μm之间,中位径8.63 μm;在877.55和2 922.13 cm−1处保留了烟草提取物的红外特征峰;微囊化能够提高烟草提取物的热稳定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烟草提取物微囊的LC50值为20.19 mg/mL,与烟草提取物的毒力水平相当,说明微囊化没有降低烟草提取物的毒力。本研究可以为烟草提取物微囊制备提供参考。
以广东极飞无人飞机P20为喷雾器械,以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和5%阿维菌素乳油为防治药剂,开展了无人飞机低容量喷雾中作业参数 (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喷雾用水量及喷头类型4个因素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防治效果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在飞行速度的4个处理 (3、4、5、6 m/s) 中,药剂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表现为飞行速度越慢,防效越高;在飞行高度的4个处理 (1.5、2.0、2.5、3.0 m) 中,药剂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表现为作业高度为2.0和2.5 m的防效较高,且均显著高于作业高度为1.5和3.0 m的防效;在用水量的3个处理 (7.5、15.0、22.5 L/hm2) 中,药剂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表现为用水量越多,防效越高,且三者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在两种类型的喷头中,离心式喷头 (极飞P20) 与压力式喷头 (大疆T16) 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防效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根据以上结果优化的作业参数为:飞行速度3~4 m/s,飞行高度2~2.5 m,喷雾用水量为15.0~22.5 L/hm2。
采用传统的组织分离法分离牡丹黄斑病菌Phyllosticta commonsii存在费时、费力且成功率低等问题,为提高分离效率,本研究利用杀菌剂抑菌谱的不同,以加入50 μg/mL硫酸链霉素的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向该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多菌灵、乙膦铝及代森锰锌,制备了一种在非无菌条件下即可分离牡丹黄斑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正交试验表明:该选择性培养基中多菌灵、乙膦铝及代森锰锌的适宜质量浓度分别为0.5、100~200及3.125~12.5 μg/mL。所制备的选择性培养基可有效抑制3种常见污染真菌——变幻青霉Penicillium variabile、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的生长,但对牡丹黄斑病菌的生长影响较小,可用于牡丹黄斑病菌的分离。
由真菌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的毁灭性病害。为使新型优异杀菌剂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发挥更好的作用,于2018—2019年开展了该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最低有效防控剂量 (防治效果等于大于80%对应的施药剂量)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按有效成分9.75~14.6 g/hm2处理,于第二次施药后14 d防治效果达80%以上,此剂量即为最低有效防控剂量,比农药登记推荐低剂量少用药50.0%~25.0%。结果可为农药减施和精准施药提供依据。
为了辅助提高工程菌种改良的效率,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丁香假单胞菌发酵液中冠菌素的分析方法。优化了蛋白沉淀法、萃取剂的种类和体积、分散剂的种类和体积、萃取时间和离心强度等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优萃取条件为:以2.0 mL丙酮作为分散剂,以400 μL氯苯为萃取剂,萃取5 min,在5 000 r/min下离心5 min。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条件为:流动相为V (甲醇) : V (0.5%乙酸水溶液) = 70 : 30,等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20 nm。在3.2~100 mg/L范围内,冠菌素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 为0.999 8。方法的检出限为2.1 mg/L,定量限为6.5 mg/L。在6.5、25和100 mg/L添加水平下,冠菌素在丁香假单胞菌发酵液中的回收率在95%~9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n = 5) 在2.7%~5.1%之间。该方法可用于丁香假单胞菌发酵液中冠菌素含量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