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22卷 第5期
文章从中国制定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和进行农药残留膳食暴露评估常用的术语及模型出发,就相关研究及数据选择中易出现的问题,如定义不准确、数据选择偏差、模型模糊、结论依据不足等进行了分析评述,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和观点,以期加深理解,达成共识,正确应用风险评估原则,完善风险评估研究方法,从而提高风险评估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管理的支撑水平。
土壤熏蒸是防治土传病害的有效手段,但化学熏蒸剂在杀死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会对有益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活性造成影响。微生物菌肥不仅能够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侵染,而且能够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与产量。将土壤熏蒸剂与微生物菌肥配合使用将有利于连作土壤修复、土壤-植物微生态环境的改良与重塑。一方面,土壤熏蒸剂用于消灭前茬作物遗留下的土壤病原物,给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另一方面,施用微生物菌肥给“纯净”的土壤环境输入有益菌群,引导更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形成。本文简述了土壤熏蒸剂、微生物菌肥以及微生物菌肥介入熏蒸后的土壤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系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研究进展,旨在系统解析微生物菌肥对经熏蒸剂处理后土壤微环境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解决连作障碍、防治土传病害、恢复植物根际功能提供相关理论与技术参考。
对2019年采集自云南省3个滇黄精产区的炭疽病菌进行形态学及ITS序列分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0株黄精炭疽病菌对氟啶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滇黄精炭疽病病叶上分离得到的40株炭疽病菌可能分别属于炭疽菌属中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博宁炭疽菌C. boninense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其中果生炭疽菌29株,占总分离菌株的72.5%,为优势病原菌。3种杀菌剂对 40 株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氟啶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EC50 值分别介于0.028~0.53 mg/L、0.018~2.69 mg/L 和 0.158~2.57 mg/L 之间,即供试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高于其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目前,3个滇黄精产区的炭疽病菌尚未对氟啶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产生抗药性。
为监测中国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三唑酮对从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169株病菌的毒力。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三唑酮的EC50值在0.82~12.62 μg/mL之间,敏感性差异达到15.39倍,平均EC50值为 (3.33 ± 1.91) 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169株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呈连续性分布,部分供试菌株的EC50值已超出敏感性基线范围;39.6%的菌株(67株)集中位于敏感性频率分布图主峰范围内,呈近似正态分布,EC50平均值为 (1.78 ± 0.44) μg/mL;最小显著差异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与聚类分析均表明,不同地区菌株对三唑酮敏感性差异不明显,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差异与菌株来源的地理位置无明显相关性;河南省各地市菌株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抗药性倍数和频率不同,可以据此指导各地的用药选择。
柑橘木虱偏好产卵于柑橘嫩梢新芽上,在统一抹芽放梢后及时施药防治木虱,成为防控柑橘黄龙病的重要措施。近年通过杀梢剂处理杀灭新发嫩梢代替人工抹梢受到果农的关注和使用,并已成为防治黄龙病的重要技术手段。本研究以纽荷尔脐橙为供试树种,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乙氧氟草醚药液,探究其杀梢效果及对柑橘木虱栖息分布的影响,并建立了嫩梢萎蔫的分级标准和木虱栖息分布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乙氧氟草醚对脐橙树苗和定植树有相似的杀梢效果,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即有一定的杀梢作用,40~55 mg/L时杀梢效果最佳,速效性优异,对柑橘叶片和成熟期果实无药害。采用40和55 mg/L的乙氧氟草醚药液对树苗喷雾,3 d后,嫩梢长度抑制率分别为86.1%和124.7%,嫩梢直径抑制率分别为83.8%和94.8%;7 d后,校正杀梢率分别为93.7%和84.1%,木虱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8%和21.4%,木虱栖息抑制率分别为81.0%和84.4%。采用40、55 mg/L的乙氧氟草醚药液对定植树喷雾,3 d后嫩梢长度抑制率分别为85.9%和118.8%,嫩梢直径抑制率分别为83.9%和104.1%;7 d后校正杀梢率分别为96.6%和82.4%。嫩梢萎蔫可使嫩梢上的木虱虫卵和若虫死亡,对成虫死亡率影响小,但栖息环境发生迁移。因此,乙氧氟草醚施用于脐橙可快速杀梢,减少木虱的食物来源,有效控制木虱种群数量。
为揭示苹果树腐烂病防控常用药剂戊唑醇的杀菌机理,本研究通过显微技术观察了戊唑醇对苹果树腐烂病致病菌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孢子萌发、菌丝形态及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戊唑醇能够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但不影响孢子的膨大,主要是抑制其芽管的伸长,使芽管畸形、增粗、分枝增多等,从而不能正常侵入寄主。经戊唑醇处理后,病原菌菌丝形态和细胞结构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菌丝顶端膨大、分枝增多,菌丝增粗等;细胞隔膜增多且不规则增厚,细胞壁不规则增厚,线粒体增多、膜增厚或不规则缢缩,细胞核增多、核仁弥散,细胞液泡化严重,形成空腔,原生质外渗,细胞最终坏死等。同时,在已坏死的菌丝内可发现子菌丝,且子菌丝也表现出异常现象,如细胞壁不规则增厚、线粒体数量增多及细胞质坏死等。研究表明,戊唑醇不仅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孢子萌发具有一定影响,并可导致芽管和菌丝细胞畸形,从而显著抑制病菌的成功侵染。该结果可为采用戊唑醇淋刷树干进行病害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为探究香豆素对灰葡萄孢霉菌Botrytis cinerea作用机理的影响,通过抑菌试验、酶活试验及电导率试验,分析香豆素对灰葡萄孢霉菌的抑菌活性,以及经香豆素处理后灰葡萄孢霉菌胞内外蛋白质含量、酶活性以及细胞膜透性的变化规律,揭示香豆素对灰葡萄孢霉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在PD液体培养基上香豆素对灰葡萄孢霉菌的EC50值为101 mg/L;处理组胞内及胞外蛋白浓度均低于对照组蛋白浓度;香豆素浓度为101 mg/L时对灰葡萄孢霉菌三磷酸腺苷酶 (ATPase) 和过氧化氢酶 (CAT) 的抑制率分别为62.60%和76.5%,对纤维素酶 (CL)、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PG) 和果胶酶 (pectinase) 的抑制率分别为57.63%、64.51%和61.13%;香豆素处理可显著增强灰葡萄孢霉菌的细胞膜透性,经香豆素处理48 h,灰葡萄孢霉菌的电导率为17568.79 μS/cm,为对照组电导率的1.9倍。可见,香豆素可以抑制灰葡萄孢霉菌的生长,使其呼吸代谢受阻,干扰灰葡萄孢霉菌细胞膜的渗透,抑制灰葡萄孢霉菌细胞壁酶的活性。该结果可为以香豆素为主的新型植物源农药开发以及灰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柑橘青霉病是柑橘果实采后危害最大的病害。为得到一株可有效应用于柑橘青霉病防治的柑橘内生真菌菌株,进行了柑橘果实内生菌分离、离体与活体试验筛选、菌株形态学与多基因位点分子系统发育鉴定、菌株活体应用效果与作用特点以及菌株代谢产物稳定性与应用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筛选所得的柑橘内生真菌Gds-1在离体与活体条件下均对柑橘青霉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经多基因位点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将Gds-1鉴定为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提前48 h施用Gds-1菌体,对柑橘青霉病的预防效果最好 (防治效果为90.67%);Gds-1菌丝不会损害健康柑橘果实表皮,但可以在柑橘果实表皮伤口和被柑橘青霉菌感染的组织部位发挥作用,从而抑制柑橘青霉菌;当温度在 −80~100 ℃和pH=5~10时,Gds-1无菌发酵液对柑橘青霉菌的拮抗作用高效稳定;单独施用Gds-1无菌发酵滤液28 d和56 d时,对柑橘青霉病的防效与100 μg/mL的抑霉唑相当,显著高于清水对照。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生防镰刀菌F. avenaceum Gds-1对柑橘青霉病的防治作用,为柑橘果实采后生物源防腐剂的选择提供了新来源,为镰刀菌生物防治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从云南省腾冲市温泉中筛选到1株对白菜软腐病病原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 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SWL-W8,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和抑菌活性测试,并研究了其对白菜软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通过菌株形态、BIOLOG及16S rDNA鉴定SWL-W8菌株为埃吉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elgii,并发现该菌株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利用Nanopore 测序技术对SWL-W8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该菌株含有表面活性素 (surfactin)、聚酮化合物 (polyketide)、枯草杆菌蛋白酶 (subtilisin)、几丁质酶 (chitinase)、杆菌素 (bacillibactin)、杀镰孢菌素 (fusaricidin)、羊毛硫抗生素 (elgicin) 等脂肽类、肽聚糖和聚酮类抗性化合物的基因,揭示了其可能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及潜在的生防作用机制。菌株SWL-W8在土壤中能较好地定殖,菌悬液浓度为1.0 × 106 cfu/mL时对白菜软腐病的最高预防作用防效为79.7%,治疗作用防效为64.4%,且能促进白菜种子萌发和生长,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为研究一株分离自南极海洋沉积物的菌株TCS007的分类地位、菌株抗逆性能及抑菌活性,采用形态及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比较了低温、高温及高盐3种胁迫条件下与正常条件下TCS007的菌丝生长差异,以评价菌株的抗逆性能;通过平板对峙试培养法测定了TCS007对1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谱;用乙酸乙酯提取TCS007发酵滤液中的代谢产物,并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TCS007菌株被鉴定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并展现出在高盐胁迫下具有良好的抗逆性能;其对16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在56.65%~87.62%之间,其中对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sis的抑制活性最高。TCS007发酵滤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为38.80 μg/mL。研究结果表明,TCS007及其代谢产物具有拮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防功能,具有开发成生物农药的潜在价值。
有机磷类农药毒死蜱 (chlorpyrifos,CPF) 可影响雄性动物生殖系统功能。为探究胚胎早期毒死蜱暴露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于母鼠妊娠后第7天 (gestational day, GD7) 至分娩前1 d每天给予母鼠灌胃染毒10 mg/kg (b.w.) 剂量的毒死蜱,于子代雄鼠出生后第42 天处死,取血液及睾丸,测定睾丸质量,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液中睾酮 (testosterone,T) 及促黄体生成素 (luteinizing hormone,LH) 含量,同时采用RT-qPCR方法检测睾丸中与胆固醇及睾酮合成相关的5个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毒死蜱染毒组子代鼠睾丸质量增加了16.5%,差异极显著 (P < 0.01);血清中睾酮及促黄体生成素含量分别增加了9.9%和6.2%,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P > 0.05)。睾丸中胆固醇合成基因HMG-CoA synthase的mRNA表达量升高了72.9%,运输基因StAR的mRNA表达量升高了45.3%;此外,睾丸中睾酮合成基因P450scc、P450-17α和3β-HSD的mRNA表达量分别升高了95.5%、68.9%和112.0%。各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染毒组与对照组间均差异极显著 (P < 0.01)。研究表明,毒死蜱暴露可影响子代雄鼠睾酮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推测毒死蜱可能是通过该途径发挥其毒性作用。
通过1年10地的番茄和葡萄田间试验,采用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QuEChERS-HPLC-MS/MS) 法,研究了氰霜唑及其主要代谢物4-氯-5-(4-甲苯基)-1H-咪唑-2腈 (CCIM) 在番茄和葡萄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进行了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番茄在0.005~2 mg/kg、葡萄在0.005~1 mg/kg 添加水平下,氰霜唑和CCIM在番茄和葡萄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105%和84%~105%,相对标准偏差 (RSD) 均小于10%。氰霜唑和CCIM在番茄和葡萄中的定量限均为0.005 mg/kg,满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要求。氰霜唑在番茄和葡萄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番茄和葡萄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9~10.3 d和8.6~11.9 d。氰霜唑在番茄和葡萄鲜果中膳食暴露风险指数均小于100%,膳食暴露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农药的暴露水平对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人群表现不同,总体分析,膳食暴露量随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其中儿童 (2~4岁) 膳食暴露量最高,同年龄段女性的膳食暴露量略高于男性。
为明确二嗪磷、毒死蜱和辛硫磷3种有机磷农药在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的残留动态规律,采用在工厂化双孢蘑菇栽培基质 (覆土和培养料) 中拌料施药的方式,开展了田间试验,运用QuEChERS净化前处理技术结合UPLC-MS/MS分析,检测了3种农药在双孢蘑菇子实体和栽培基质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建立的双孢蘑菇子实体、覆土和培养料3种基质中3种有机磷农药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经验证,在二嗪磷分别以0.000 3、0.003、0.1 mg/kg为添加水平,毒死蜱和辛硫磷分别以0.000 6、0.006、0.1 mg/kg为添加水平下,3种有机磷农药在双孢蘑菇、覆土和培养料3种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6%~108%,相对标准偏差为2.2%~13%。检出限分别为:二嗪磷0.000 1 mg/kg、毒死蜱和辛硫磷均为0.000 2 mg/kg,定量限分别为:二嗪磷0.000 3 mg/kg、毒死蜱0.0006 mg/kg和辛硫磷0.000 6 mg/kg。在2 和10 mg/kg两个施药水平下,二嗪磷、毒死蜱和辛硫磷在双孢蘑菇栽培基质中的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培养料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2、10.6、13.6 d和5.6、11.4、12.3 d;在覆土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5.9、41.7、27.2 d和41.7、48.1、36.8 d,且在培养料中的消解快于在覆土中的。在施药剂量不超过10 mg/kg的条件下,在双孢蘑菇子实体中毒死蜱残留量最高,为0.014 mg/kg,超过了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其余均低于现行日本、欧盟和美国规定的MRL值。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建立了稻田土壤、稻田水和水稻中二氯喹啉酸残留的检测方法。样品经V (甲酸) : V (乙腈) = 2 : 98溶液提取,采用 C18和PSA分散固相萃取净化。以0.1%甲酸水溶液- 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经反相液相色谱柱实现目标化合物的分离。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串联质谱法检测,多反应监测模式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1 mg/L范围内,二氯喹啉酸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线性关系 (r ≥ 0.999),方法定量限为 0.0125~0.05 mg/kg。当二氯喹啉酸在水稻土壤和植株中的添加水平为0.05、0.2和1 mg/kg,在田水中的添加水平为0.0125、0.05和0.25 mg/kg时,其平均回收率为85%~112%,相对标准偏差 (RSD, n = 6) 为1.1%~9.3%。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于水稻苗期喷施二氯喹啉酸,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375 g/hm2,施药后21 d采样测定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在水稻植株中消解速率较快,消解率可达94%;而在稻田水和土壤中消解缓慢,消解率分别为33%和45%。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和重现性好等优点,适用于稻田土壤、稻田水和水稻植株中二氯喹啉酸残留的检测。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检测技术,建立了半夏炮制品中79种禁用及常用农药多残留的检测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采集的217批样品 (包括法半夏、姜半夏和清半夏) 进行测定。半夏样品经乙腈提取后,以PSA净化,采用UPLC-MS/MS在多反应监测模式 (MRM) 下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通过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半夏不同炮制品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1~100 μg/L范围内,79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其相应的峰面积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 (R2) 均大于0.99。在3个添加水平 (5 × LOD、10 × LOD和20 × LOD) 下,添加回收率在70%~120%内的农药数量占总数的81.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 (n = 6)。79种农药的定量限为0.0001~0.1 mg/kg。217批半夏样品中检出农药27种。统计分析发现,多菌灵和克百威的检出结果在法半夏与姜半夏、法半夏与清半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所建立的农药多残留测定方法指标针对性较强,操作简单,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
以中药材丹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样品前处理及色谱分析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丹参中70种禁用及常用农药残留同时检测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GC-MS/MS) 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产自四川不同地市的44批丹参样品进行了农药残留检测筛查。样品加水经乙腈提取,以QuEChERS提取包 (含无水硫酸镁与无水乙酸钠等) 进行盐析,提取液经浓缩后,加入内标磷酸三苯酯,在多反应监测 (MRM) 模式下采用G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1~100 μg/L范围内,70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 均大于0.9985;在3个添加水平 (5 × LOD、10 × LOD和20 × LOD) 下,添加回收率在70%~120%内的农药数量占总数的87.1%,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70种农药的定量限在0.01~0.03 mg/kg之间。对收集到的44批川产丹参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其中有22批样品分别检出1~5种农药,包括国家禁用农药三氯杀螨醇。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川产丹参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与检测,检测结果可为丹参的种植生产和流通监管提供参考。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和最终残留量,于2017年在浙江、重庆、湖南和云南4地进行了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及土壤中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溶液提取,N-丙基乙二胺 (PSA) 和C18净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 (UPLC-MS/MS) 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0.0005~0.5 mg/L范围内,吡唑醚菌酯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在0.01、0.5和5.0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在杨梅中的回收率为92%~97%,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1.0%~2.7%;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6%~96%,RSD为1.5%~4.1%。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定量限 (LOQ) 均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杨梅中的半衰期为6.6~11.8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0~11.1 d。采用60%唑醚 • 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分别按有效成分800 mg/kg和1200 mg/kg施药3、4 次,分别于距离最后一次施药21、25和28 d采样检测发现,吡唑醚菌酯在杨梅中的最高残留量为1.4 mg/kg,均低于中国规定的其在杨梅上的最大残留限量(3.0 mg/kg)。建议采用60%唑醚 • 代森联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最高使用剂量为800 mg/kg,施药间隔期7 d,最多施药3 次,采收安全间隔期为21 d。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检测技术,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 BF-500-3 在龙眼中残留分析方法,并依据“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开展了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SC) 在广东省广州市和云南省玉溪市两地龙眼上的田间残留试验,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 BF-500-3 在龙眼中的降解和转化规律。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经PSA和C18吸附剂净化,HPLC-MS/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0.001、0.1及2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和 BF-500-3 在龙眼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96%,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3.8%~6.7%,检出限 (LOD) 为0.25 × 10−3 mg/kg,定量限 (LOQ) 为0.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显示:采用30%吡唑醚菌酯SC于龙眼初果期开始施药,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375 mg/kg,施药3~4次,施药间隔7~10 d条件下,距末次施药后5、7、10 d分别取样测定,龙眼中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 BF-500-3 的残留量分别为0.11~0.72和0.011~0.071 mg/kg。研究结果可为指导吡唑醚菌酯在田间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制定其在龙眼上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提供参考。
为明确食用菌培养液对农药污染物的降解活性,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 (LC-MS/MS) 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仪-附带二级阵列管检测器 (UPLC-PDA) 技术,测定了乐果、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多菌灵4种农药在糙皮侧耳液体培养基中的降解动态及随漆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农药在培养液中残留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高效氯氟氰菊酯、多菌灵、乐果和啶虫脒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93、4.38、11.83和14.01 d,降解速率由高到低为高效氯氟氰菊酯 > 多菌灵 > 乐果 > 啶虫脒。灭菌后培养液中漆酶活性消失,农药降解速率降低。在1 h和4 h时,粗酶液浓度越高,农药降解率越大,4种农药的降解率与漆酶活性符合ExpDec1型函数关系。本研究证实了糙皮侧耳培养液对4种农药的降解具有促进作用,初步揭示了漆酶具有降解农药的活性,为糙皮侧耳降解农药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草茎点霉Phoma herbarum SYAU-06菌株分离自罹病的鸭跖草叶片,可高度侵染鸭跖草导致其死亡,但对大多数农作物安全,具有开发成真菌除草剂的潜能。通过载体和助剂与草茎点霉生物相容性研究,在确保载体和助剂对菌株SYAU-06安全的基础上,比较了各种助剂及其不同用量下的理化性能,确定了草茎点霉SYAU-06水分散粒剂 (WG) 最佳配方 (质量分数) 为:草茎点霉SYAU-06发酵菌丝体15%,润湿剂拉开粉 (BX) 6%,分散剂亚甲基双萘磺酸钠 (NNO) 4%,崩解剂硫酸铵6%,黏结剂聚乙二醇 (PEG 4000) 4%,稳定剂碳酸钙5%,载体白炭黑60%。由此配方制备的草茎点霉WG各项指标均合格,其活菌含量为2.55 × 108 cfu/g,润湿时间28.16 s,崩解时间70.50 s,悬浮率88.90%,pH值6.97,含水量1.47%。采用茎叶喷雾法测定了所制备草茎点霉WG对大豆田鸭跖草的田间防效。分别以制剂用量1305、1740、2175 和3480 g/hm2 的剂量茎叶喷雾施药3次,21 d后鲜重防效分别为50.89%、55.97%、60.67%和69.88%。
为探究装配离心雾化喷头的喷杆喷雾机在小麦田植保作业中的适用性,研发了一种基于低容量离心雾化技术的喷杆喷雾机(BSC),以添加诱惑红示踪剂的3种药剂(5%己唑醇悬浮剂、40%氧乐果乳油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混合复配制剂为供试药液,与装配液力式喷头的背负式喷雾器(KSH)、喷杆喷雾机(BSH)以及装配离心雾化喷头的背负式喷雾器(KSC)进行田间施药对比试验,分析了4种机具的主要作业效果指标——雾滴沉积分布均匀性、小麦冠层药液穿透性、作业效率以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对于沉积均匀性,离心雾化低容量喷杆喷雾与常量喷雾无显著性差异,而装配离心雾化喷头的背负式喷雾器的沉积均匀性低于其他3种机具;与常量喷雾相比,离心雾化方式有效提高了药液的冠层穿透性,最多可提高2.9倍;与常量喷杆、低容量离心背负和常量背负式喷雾器相比,低容量离心喷杆喷雾机的作业效率分别提高0.5倍、5.6倍和18.6倍;对比空白处理,低容量离心喷雾和常量喷雾方式防治效果显著,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可为低容量施药技术、超低容量施药技术和离心雾化技术在喷杆喷雾机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基于辣椒碱结构,以取代苄胺为原料,经N-酰化反应合成了6个系列204个辣椒碱类似物,其中8个为新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 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采用叶碟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在10 μg/ 片下对供试的3龄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有较强的毒杀活性,其中化合物 A30 、 D20 、 D30 、 D35 、 E30 和 F30 48 h的致死率达100%,化合物 D19 、 D21 、 D22 、 D23 、 D31 和 E31 48 h的致死率在90%以上。初步构效关系表明,苄胺苯环上氟原子单取代衍生物的杀虫活性优于氟原子双取代衍生物,其中以2-氟苄胺衍生物 ( D 系列) 杀虫活性较好;此外,酰基为2-噻吩甲酰时的杀虫活性明显优于其他取代基,表明酰基对该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也有显著影响。
为明确双唑草腈在环境中的降解行为特性,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积水厌气、好氧和灭菌条件下,双唑草腈在紫色土、水稻土及红壤3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双唑草腈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好氧条件下,其在紫色土、水稻土及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3.4、10.1和31.1 d,且降解速率与土壤中有机质和黏粒含量呈正相关;不同条件下的降解速率依次为积水厌气 > 好氧 > 灭菌,说明双唑草腈在土壤中的降解一定程度上受水解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土壤持水量范围内,双唑草腈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加快。研究表明,双唑草腈在稻田淹水条件下施用降解较快,残留期较短。所得结果可为双唑草腈的合理使用及其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为探明己唑醇在猕猴桃中的残留特性和安全性,建立了测定猕猴桃中己唑醇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研究了己唑醇在猕猴桃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样品前处理采用QuEChERS法,经乙腈提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检测,外标法定量。运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己唑醇在山东烟台、山西运城、陕西咸阳、湖北武汉、安徽宿州和重庆九龙坡6个试验点的猕猴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己唑醇在猕猴桃中的消解速率较快,其残留量随时间延长而递减,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3.9~17.8 d。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己唑醇在各类食物中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 (NEDI)为1.690 2 μg/(kg bw·d),风险商 (RQ) 值为0.338,表明己唑醇在猕猴桃中的膳食摄入风险较低。30%己唑醇悬浮剂按有效成分75 mg/kg施药3次,于末次施药后21 d收获的猕猴桃食用风险较低,推荐30%己唑醇悬浮剂在猕猴桃上使用安全间隔期为21 d。
建立了鲤鱼和小龙虾中毒氟磷残留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采用50 mg乙二胺-N-丙基硅烷 (PSA)、50 mg十八烷基键合硅胶(C18)和50 mg无水硫酸镁分散萃取净化,以Eclipse XDB-C18色谱柱分离待测物,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 (MRM) 检测,以空白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1.0~50 μg/L范围内,毒氟磷质量浓度与相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其在鲤鱼和小龙虾中的检出限 (LOD) 分别为0.4和0.8 μg/kg,定量限 (LOQ) 分别为2和3 μg/kg;在10、50和100 μg/kg添加水平下,鲤鱼和小龙虾2种基质中毒氟磷的日内和日间回收率为88%~103%,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1.2%~5.4%。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环保,能够满足鲤鱼和小龙虾中毒氟磷快速检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