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23卷 第2期
2021, 23(2): 199-20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42
摘要:
利用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进行害虫防控,是极具前景的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本文首先从化学角度简述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分离、结构鉴定与应用研究进展,指出其化学成分包括单烯酯与二烯酯;然后重点总结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方法,其中构建Z-型双键的方法主要有炔烃催化氢化法、Z型烯烃复分解反应法、Wittig偶联法、Z型烯烃原料法、烯基硼烷法与环辛二烯开环法,构建E-型双键的方法为格氏试剂偶联法、环丙基乙醇开环法与反式烯酸酯法;最后分析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研究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利用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进行害虫防控,是极具前景的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本文首先从化学角度简述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分离、结构鉴定与应用研究进展,指出其化学成分包括单烯酯与二烯酯;然后重点总结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方法,其中构建Z-型双键的方法主要有炔烃催化氢化法、Z型烯烃复分解反应法、Wittig偶联法、Z型烯烃原料法、烯基硼烷法与环辛二烯开环法,构建E-型双键的方法为格氏试剂偶联法、环丙基乙醇开环法与反式烯酸酯法;最后分析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研究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2021, 23(2): 209-22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43
摘要:
海藻糖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非还原性二糖,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除了可作为储能物质参与机体能量代谢外,更重要的是还可作为结构物质参与真菌细胞壁和昆虫体壁的形成,决定病原菌的致病性或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海藻糖合成酶主要负责催化海藻糖的生物合成,包括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和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两个功能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海藻糖合成酶将有望成为新农药创制的候选靶标。本文主要综述了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和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的晶体结构、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式和已报道的海藻糖合成酶抑制剂,以期对以海藻糖合成酶为靶标的抑制剂的筛选、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和改造以及新型农药的开发提供指导。
海藻糖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非还原性二糖,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除了可作为储能物质参与机体能量代谢外,更重要的是还可作为结构物质参与真菌细胞壁和昆虫体壁的形成,决定病原菌的致病性或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海藻糖合成酶主要负责催化海藻糖的生物合成,包括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和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两个功能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海藻糖合成酶将有望成为新农药创制的候选靶标。本文主要综述了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和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的晶体结构、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式和已报道的海藻糖合成酶抑制剂,以期对以海藻糖合成酶为靶标的抑制剂的筛选、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和改造以及新型农药的开发提供指导。
2021, 23(2): 226-23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12
摘要:
食品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和限量标准一直广受公众和各方关注。文章总结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9) 中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规定及其变化,就现有最大残留限量 (MRL) 要求与国内农药产品的登记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匹配性分析,并与主要的相关国际标准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美国、日本和欧盟等] 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1) 中国现行标准覆盖了41.7%已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品种数量远超CAC;2) 现有的植物生长调节剂MRL标准基本涵盖了所登记的主要作物,但涉及的食品种类及分类不如欧盟和日本的标准丰富和细致,特别是有关特色小宗作物和动物源性食品的标准尚待提升;3) 中国现行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的一致程度尚不够,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作用也不够强。据此,作者提出了完善中国植物生长调节剂MRL标准体系的相关建议,如推动MRL标准制定与农药登记同步,加快与国际标准体系的衔接等。
食品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和限量标准一直广受公众和各方关注。文章总结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9) 中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规定及其变化,就现有最大残留限量 (MRL) 要求与国内农药产品的登记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匹配性分析,并与主要的相关国际标准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美国、日本和欧盟等] 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1) 中国现行标准覆盖了41.7%已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品种数量远超CAC;2) 现有的植物生长调节剂MRL标准基本涵盖了所登记的主要作物,但涉及的食品种类及分类不如欧盟和日本的标准丰富和细致,特别是有关特色小宗作物和动物源性食品的标准尚待提升;3) 中国现行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的一致程度尚不够,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作用也不够强。据此,作者提出了完善中国植物生长调节剂MRL标准体系的相关建议,如推动MRL标准制定与农药登记同步,加快与国际标准体系的衔接等。
2021, 23(2): 237-24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53
摘要:
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我国药用作物农药登记和残留限量标准 (MRL) 制定情况,以及国内外药用作物分类情况,提出了我国药用作物农药残留试验群组分类和代表作物选择的建议,对加快药用作物农药登记和限量标准制定,提升药用作物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我国药用作物农药登记和残留限量标准 (MRL) 制定情况,以及国内外药用作物分类情况,提出了我国药用作物农药残留试验群组分类和代表作物选择的建议,对加快药用作物农药登记和限量标准制定,提升药用作物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 23(2): 245-25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44
摘要:
农田草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发展,使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是目前最省时省力和防除效果最好的除草方法。其中,茎叶处理除草剂因其具有不受土壤环境影响、按草施药、灵活和选择性高等优点,应用范围更广。然而,茎叶处理除草剂在喷雾施药过程中由于受到杂草叶片界面特性的影响,常出现药液迸溅、滚落、难以渗透等现象,导致除草剂用量增大,杂草产生抗性,并出现药害和环境残留等诸多问题。使用合适的喷雾助剂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策略。考虑到除草剂的使用需要结合杂草性质,并与喷雾助剂一起使用,了解各自的作用方式对指导草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除草剂作用方式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禾本科、阔叶类和莎草科杂草的形态学和叶片界面特性及其对除草剂选择的影响,并详细阐述了常用喷雾助剂对茎叶处理除草剂的增效机制及其剂量传递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归纳了喷雾助剂对触杀型和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在防除禾本科、阔叶类、莎草科杂草方面的应用及增效规律。此外,文章还对除草剂喷雾助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除草剂领域喷雾助剂的研发和使用提供参考,并最终实现农药的“减施增效”。
农田草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发展,使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是目前最省时省力和防除效果最好的除草方法。其中,茎叶处理除草剂因其具有不受土壤环境影响、按草施药、灵活和选择性高等优点,应用范围更广。然而,茎叶处理除草剂在喷雾施药过程中由于受到杂草叶片界面特性的影响,常出现药液迸溅、滚落、难以渗透等现象,导致除草剂用量增大,杂草产生抗性,并出现药害和环境残留等诸多问题。使用合适的喷雾助剂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策略。考虑到除草剂的使用需要结合杂草性质,并与喷雾助剂一起使用,了解各自的作用方式对指导草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除草剂作用方式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禾本科、阔叶类和莎草科杂草的形态学和叶片界面特性及其对除草剂选择的影响,并详细阐述了常用喷雾助剂对茎叶处理除草剂的增效机制及其剂量传递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归纳了喷雾助剂对触杀型和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在防除禾本科、阔叶类、莎草科杂草方面的应用及增效规律。此外,文章还对除草剂喷雾助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除草剂领域喷雾助剂的研发和使用提供参考,并最终实现农药的“减施增效”。
2021, 23(2): 259-26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15
摘要:
铜基纳米颗粒是工业上较常制备及使用的纳米材料之一,具有比表面积大、活化能高、活性位点多等特点,因而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铜基纳米颗粒可以提高植物的营养吸收及生长参数,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因而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加以应用;同时铜基纳米颗粒对生物细胞也具备一定的生理毒性,可使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并可导致膜崩解,利用这一特性,还可将铜基纳米颗粒用作抑菌剂或除草剂。文章阐述了铜基纳米颗粒的促生长机制、其在生物细胞中造成的生理损害以及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铜基纳米颗粒在农药领域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抑菌剂及除草剂应用的可能性,以期为新型农药的研发与生产提供新的思路。
铜基纳米颗粒是工业上较常制备及使用的纳米材料之一,具有比表面积大、活化能高、活性位点多等特点,因而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铜基纳米颗粒可以提高植物的营养吸收及生长参数,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因而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加以应用;同时铜基纳米颗粒对生物细胞也具备一定的生理毒性,可使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并可导致膜崩解,利用这一特性,还可将铜基纳米颗粒用作抑菌剂或除草剂。文章阐述了铜基纳米颗粒的促生长机制、其在生物细胞中造成的生理损害以及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铜基纳米颗粒在农药领域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抑菌剂及除草剂应用的可能性,以期为新型农药的研发与生产提供新的思路。
2021, 23(2): 269-27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09
摘要:
以1,2,4-三唑、2-氯-2,4-二氟苯乙酮和哌嗪为原料,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合成了一个系列20个新型三唑哌嗪类衍生物 7a ~ 7t ,其结构均经过了1H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触杀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和杀虫活性。杀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水稻稻瘟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200 μmol/L下,化合物 7n 、 7r 和 7s 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0.19%、62.27%和50.00%,与对照药剂三唑酮抑菌效果相当;化合物 7r 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为49.49 μmol/L。杀虫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100 mg/L时,化合物 7o 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死率为40.00%,略低于对照药剂氰氟虫腙 (46.67%)。本研究所合成的新化合物兼具杀菌和杀虫活性,可为新型三唑哌嗪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以1,2,4-三唑、2-氯-2,4-二氟苯乙酮和哌嗪为原料,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合成了一个系列20个新型三唑哌嗪类衍生物 7a ~ 7t ,其结构均经过了1H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触杀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和杀虫活性。杀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水稻稻瘟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200 μmol/L下,化合物 7n 、 7r 和 7s 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0.19%、62.27%和50.00%,与对照药剂三唑酮抑菌效果相当;化合物 7r 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为49.49 μmol/L。杀虫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100 mg/L时,化合物 7o 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死率为40.00%,略低于对照药剂氰氟虫腙 (46.67%)。本研究所合成的新化合物兼具杀菌和杀虫活性,可为新型三唑哌嗪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2021, 23(2): 279-28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04
摘要:
为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阿维菌素B2的实际应用价值,将阿维菌素B2a的23-OH氧化成羰基后分别与吡啶甲酰肼、苯磺酰肼、溴代苯甲酰肼以及肼基甲酸甲酯等反应,设计合成了6个新的酰肼类阿维菌素B2a衍生物,采用高分辨质谱 (HRMS)、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 等对新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初步测试了其对小菜蛾、蚜虫及朱砂叶螨的杀虫、杀螨活性。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间溴苯甲酰肼和异烟酸酰肼阿维菌素B2a衍生物在质量浓度为1 μg/mL时对小菜蛾的致死率分别为75%和50%,活性明显高于苯磺酰肼以及甲氧基甲酰肼阿维菌素B2a衍生物。
为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阿维菌素B2的实际应用价值,将阿维菌素B2a的23-OH氧化成羰基后分别与吡啶甲酰肼、苯磺酰肼、溴代苯甲酰肼以及肼基甲酸甲酯等反应,设计合成了6个新的酰肼类阿维菌素B2a衍生物,采用高分辨质谱 (HRMS)、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 等对新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初步测试了其对小菜蛾、蚜虫及朱砂叶螨的杀虫、杀螨活性。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间溴苯甲酰肼和异烟酸酰肼阿维菌素B2a衍生物在质量浓度为1 μg/mL时对小菜蛾的致死率分别为75%和50%,活性明显高于苯磺酰肼以及甲氧基甲酰肼阿维菌素B2a衍生物。
2021, 23(2): 287-29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22
摘要:
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 (PCA), isolated from Pseudomonas, is a very important fungicidal agent. PCA and its derivatives revealed good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and agrichemicals. In this paper, two series of PCA derivatives containing 1,3,4-thiadiazole and 1,3,4-oxadiazole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o explore novel fungicidal candidates. Their in vitro and in vivo fungicidal activities were evaluated. The title compounds I 8 (X=S, R=2-OCH3) and I 22 (X=O, R=2-OCH3) had EC50 vaues of 33.25 μg/mL and 46.52 μg/mL against Fusarium graminearum,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about 3-4 times better than of PCA (EC50 = 128.54 μg/mL). In vivo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ounds I 8 and I 22 gave better bioactivity (inhibitory rates of 58.69% and 55.37% at 500 μg/mL, respectively) against F. graminearum than that of PCA (25.14%). Preliminary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foun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electron-donating groups were favored to improving the activity of the derivatives, and the substitution at ortho-position of benzene ring would be favored to fungicidal activity. The substitution position of the same substituent on the benzene ring was in the order of o > p > m according to the bioactivity.Thes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further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these compounds for novel fungicidal agent.
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 (PCA), isolated from Pseudomonas, is a very important fungicidal agent. PCA and its derivatives revealed good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and agrichemicals. In this paper, two series of PCA derivatives containing 1,3,4-thiadiazole and 1,3,4-oxadiazole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o explore novel fungicidal candidates. Their in vitro and in vivo fungicidal activities were evaluated. The title compounds I 8 (X=S, R=2-OCH3) and I 22 (X=O, R=2-OCH3) had EC50 vaues of 33.25 μg/mL and 46.52 μg/mL against Fusarium graminearum,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about 3-4 times better than of PCA (EC50 = 128.54 μg/mL). In vivo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ounds I 8 and I 22 gave better bioactivity (inhibitory rates of 58.69% and 55.37% at 500 μg/mL, respectively) against F. graminearum than that of PCA (25.14%). Preliminary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foun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electron-donating groups were favored to improving the activity of the derivatives, and the substitution at ortho-position of benzene ring would be favored to fungicidal activity. The substitution position of the same substituent on the benzene ring was in the order of o > p > m according to the bioactivity.Thes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further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these compounds for novel fungicidal agent.
2021, 23(2): 296-30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08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制备抗噻虫嗪的重组抗体,并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的方法解析抗体和噻虫嗪的特异性分子识别机制。首先,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评价了抗噻虫嗪单克隆抗体的识别性能;其次,以抗噻虫嗪杂交瘤细胞株为基因来源,经分子克隆获得了抗体可变区序列,由哺乳动物细胞HEK 293(F) 体外表达成功获得了全长重组抗体;最后,基于正确的可变区序列,采用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手段,研究了抗体高亲和力特异结合噻虫嗪的分子识别机制。结果表明,抗噻虫嗪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噻虫嗪,且与其具有较高的结合亲和力 (解离平衡常数KD = 7.995 × 10−11 mol/L)。由HEK 293(F) 体外表达的全长重组抗体,采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进行评价,表明该重组全长抗体对噻虫嗪的IC50值为0.41 μg/L,与其他新烟碱类农药的交叉反应率 < 0.04%,表现出与亲本单克隆抗体一致的性能,即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识别活性。分子对接计算结果表明,位于疏水结合口袋参与形成范德华力的8个氨基酸残基和参与形成氢键的Asn39 (L-CDR1) 残基与抗体的选择性 (特异性) 相关,位于重链CDR区的两个氨基酸His35(H-CDR1) 和Trp108(H-CDR3) 残基决定了抗体对噻虫嗪的结合亲和力。该研究制备的重组全长抗体可代替传统单克隆抗体建立多种免疫检测方法,应用于环境样品和农产品中噻虫嗪的残留检测。解析的噻虫嗪抗原抗体分子识别机制,可为后续改造更高亲和力的抗体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旨在制备抗噻虫嗪的重组抗体,并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的方法解析抗体和噻虫嗪的特异性分子识别机制。首先,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评价了抗噻虫嗪单克隆抗体的识别性能;其次,以抗噻虫嗪杂交瘤细胞株为基因来源,经分子克隆获得了抗体可变区序列,由哺乳动物细胞HEK 293(F) 体外表达成功获得了全长重组抗体;最后,基于正确的可变区序列,采用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手段,研究了抗体高亲和力特异结合噻虫嗪的分子识别机制。结果表明,抗噻虫嗪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噻虫嗪,且与其具有较高的结合亲和力 (解离平衡常数KD = 7.995 × 10−11 mol/L)。由HEK 293(F) 体外表达的全长重组抗体,采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进行评价,表明该重组全长抗体对噻虫嗪的IC50值为0.41 μg/L,与其他新烟碱类农药的交叉反应率 < 0.04%,表现出与亲本单克隆抗体一致的性能,即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识别活性。分子对接计算结果表明,位于疏水结合口袋参与形成范德华力的8个氨基酸残基和参与形成氢键的Asn39 (L-CDR1) 残基与抗体的选择性 (特异性) 相关,位于重链CDR区的两个氨基酸His35(H-CDR1) 和Trp108(H-CDR3) 残基决定了抗体对噻虫嗪的结合亲和力。该研究制备的重组全长抗体可代替传统单克隆抗体建立多种免疫检测方法,应用于环境样品和农产品中噻虫嗪的残留检测。解析的噻虫嗪抗原抗体分子识别机制,可为后续改造更高亲和力的抗体提供理论依据。
2021, 23(2): 308-31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03
摘要:
为了研究和阐明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对东方黏虫的杀虫活性及作用靶标,采用载毒叶片饲喂法测定比较了6个杠柳新苷类化合物 (PSA、PSD、PSE、PSF、PSP和PST) 对3龄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幼虫的毒力;应用MgCl2沉淀差速离心法制备东方黏虫中肠细胞刷状缘膜囊泡 (BBMV) 基础上,测定了6个化合物对东方黏虫幼虫中肠细胞BBMV中3种特征酶——氨肽酶、碱性磷酸酶及V-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杠柳新苷P (PSP) 和T (PST) 对3龄东方黏虫幼虫表现出较高的杀虫活性,其24 h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 分别为1.60和1.23 mg/mL,杠柳新苷A (PSA)、D (PSD) 和F (PSF) 仅表现出微弱的杀虫活性 (LC50 > 20 mg/mL),而杠柳新苷E (PSE)则无明显杀虫活性。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6个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氨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高杀虫活性化合物PSP和PST则可浓度依赖地抑制V-ATP酶活性。推测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标与V-ATP酶有密切关系。
为了研究和阐明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对东方黏虫的杀虫活性及作用靶标,采用载毒叶片饲喂法测定比较了6个杠柳新苷类化合物 (PSA、PSD、PSE、PSF、PSP和PST) 对3龄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幼虫的毒力;应用MgCl2沉淀差速离心法制备东方黏虫中肠细胞刷状缘膜囊泡 (BBMV) 基础上,测定了6个化合物对东方黏虫幼虫中肠细胞BBMV中3种特征酶——氨肽酶、碱性磷酸酶及V-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杠柳新苷P (PSP) 和T (PST) 对3龄东方黏虫幼虫表现出较高的杀虫活性,其24 h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 分别为1.60和1.23 mg/mL,杠柳新苷A (PSA)、D (PSD) 和F (PSF) 仅表现出微弱的杀虫活性 (LC50 > 20 mg/mL),而杠柳新苷E (PSE)则无明显杀虫活性。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6个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氨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高杀虫活性化合物PSP和PST则可浓度依赖地抑制V-ATP酶活性。推测杠柳新苷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标与V-ATP酶有密切关系。
2021, 23(2): 316-32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18
摘要:
In order to find natural active substance alternative to the chemical fungicides currently used against the devastating Curvularia leaf spot of rice, the bioactivity of aloesin and aloe gel against Curvularia lunata was determined . The filter paper method showed that 300 mg/mL aloesin led to an obvious inhibitory band (3.37 mm) at 28 h, and a inhibitory zone (Φ = 51.27 mm) against spores (3 × 104 cfu/mL), and these inhibitory effects remained until 6 d. The mycelial inhibition rate by aloe gel at 1, 2, 4, 8, 16, 32 and 64 mg/mL ranged from 9.25% to 56.21% at 5 d, and it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concentration. Additionally, the inhibition rate of 64 mg/mL aloe gel increased by 21.87% from 2 to 5 d. The mycelial growth of C. lunata treated with 160 mg/mL aloesin was weaker than control, and no appressorium produced. The germ tube of C. lunata treated with aloe gel was much slower than control, and the inhibition rate was 75.39%-96.58%. This study was first reported that aloesin effectively inhibited mycelia growth and conidia germination of C. lunata, and aloe gel effectively inhibited mycelia growth of C. lunata.
In order to find natural active substance alternative to the chemical fungicides currently used against the devastating Curvularia leaf spot of rice, the bioactivity of aloesin and aloe gel against Curvularia lunata was determined
2021, 23(2): 323-33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16
摘要:
为明确小白菜次生代谢物质对小菜蛾行为的调节作用,采用热回流法提取小白菜中不同极性物质,利用Y-型嗅觉仪评价这些物质对小菜蛾雌虫行为的调节效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 鉴定提取物中各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显示:小白菜不同极性提取物对小菜蛾雌虫行为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低极性物质在高浓度时有引诱效果,高极性物质在中、低浓度时有引诱效果。对比小白菜无水乙醇提取物和蒸馏水提取物发现,低浓度时小白菜无水乙醇提取液对小菜蛾的活性低于蒸馏水提取液。GC-MS鉴定结果显示:小白菜蒸馏水提取液中含有异柠檬酸乙酯和9,12,15-十八碳三烯醛两种化合物,其中异柠檬酸乙酯含量较高;小白菜无水乙醇提取液中含有6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为3,7,11,15-四甲基-2-十六烯-1-醇,其次为9,12,15-十八碳三烯酸,其中,9,12,15-十八碳三烯酸和9,12,15-十八碳三烯醛具有相同的母环结构。进一步研究表明,9,12,15-十八碳三烯酸和9,12,15-十八碳三烯醛可能是小白菜调节小菜蛾行为的潜在活性物质,可用于小菜蛾绿色防治产品的开发。
为明确小白菜次生代谢物质对小菜蛾行为的调节作用,采用热回流法提取小白菜中不同极性物质,利用Y-型嗅觉仪评价这些物质对小菜蛾雌虫行为的调节效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 鉴定提取物中各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显示:小白菜不同极性提取物对小菜蛾雌虫行为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低极性物质在高浓度时有引诱效果,高极性物质在中、低浓度时有引诱效果。对比小白菜无水乙醇提取物和蒸馏水提取物发现,低浓度时小白菜无水乙醇提取液对小菜蛾的活性低于蒸馏水提取液。GC-MS鉴定结果显示:小白菜蒸馏水提取液中含有异柠檬酸乙酯和9,12,15-十八碳三烯醛两种化合物,其中异柠檬酸乙酯含量较高;小白菜无水乙醇提取液中含有6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为3,7,11,15-四甲基-2-十六烯-1-醇,其次为9,12,15-十八碳三烯酸,其中,9,12,15-十八碳三烯酸和9,12,15-十八碳三烯醛具有相同的母环结构。进一步研究表明,9,12,15-十八碳三烯酸和9,12,15-十八碳三烯醛可能是小白菜调节小菜蛾行为的潜在活性物质,可用于小菜蛾绿色防治产品的开发。
2021, 23(2): 331-34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34
摘要:
为分析杀菌剂浸苗时各因素对甘薯黑斑病发生的影响,探讨根据药剂类型优化浸苗技术的必要性,选择内吸性的甲基硫菌灵和非内吸性的百菌清开展浸苗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浸苗时间和药液质量浓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比较浸苗时间、药液浓度、孢子浓度对甘薯黑斑病发病的影响,利用浸苗时间与药液浓度的组合试验,探讨浸苗条件与防治效果的变化关系,并在病圃中验证部分试验结论。结果表明:当甲基硫菌灵浸苗时间少于6 h、百菌清浸苗时间少于3 h时,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随浸苗时间延长而增加;当甲基硫菌灵药液浓度低于600 mg/L、百菌清药液浓度低于700 mg/L时,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随药液浓度提高而增加。使用甲基硫菌灵浸苗时,各因素对薯苗发病的影响由强到弱为孢子浓度>浸苗时间>药液浓度;而使用百菌清浸苗时,则表现为孢子浓度>药液浓度>浸苗时间,三因素对薯苗发病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甲基硫菌灵700 mg/L与400 mg/L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距随浸苗时间延长逐渐加大,最高相差26.8%;浸苗时间360 min与30 min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距也随药液质量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加大,最高相差42.8%,而百菌清的试验结果无上述两种趋势。病圃验证试验中,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浸苗6 h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6%和85.2%,单株鲜重分别为60.1 g和58.8 g,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浸苗2 h和10 min时,百菌清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甲基硫菌灵,与盆栽试验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在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时,浸苗时间、药液质量浓度、孢子浓度均为影响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各因素对发病的影响随药剂类型的不同而变化。甲基硫菌灵对浸苗时间的要求显著高于百菌清。不同类型杀菌剂需配套相应的浸苗技术才能保证药效发挥。
为分析杀菌剂浸苗时各因素对甘薯黑斑病发生的影响,探讨根据药剂类型优化浸苗技术的必要性,选择内吸性的甲基硫菌灵和非内吸性的百菌清开展浸苗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浸苗时间和药液质量浓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比较浸苗时间、药液浓度、孢子浓度对甘薯黑斑病发病的影响,利用浸苗时间与药液浓度的组合试验,探讨浸苗条件与防治效果的变化关系,并在病圃中验证部分试验结论。结果表明:当甲基硫菌灵浸苗时间少于6 h、百菌清浸苗时间少于3 h时,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随浸苗时间延长而增加;当甲基硫菌灵药液浓度低于600 mg/L、百菌清药液浓度低于700 mg/L时,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随药液浓度提高而增加。使用甲基硫菌灵浸苗时,各因素对薯苗发病的影响由强到弱为孢子浓度>浸苗时间>药液浓度;而使用百菌清浸苗时,则表现为孢子浓度>药液浓度>浸苗时间,三因素对薯苗发病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甲基硫菌灵700 mg/L与400 mg/L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距随浸苗时间延长逐渐加大,最高相差26.8%;浸苗时间360 min与30 min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距也随药液质量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加大,最高相差42.8%,而百菌清的试验结果无上述两种趋势。病圃验证试验中,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浸苗6 h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6%和85.2%,单株鲜重分别为60.1 g和58.8 g,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浸苗2 h和10 min时,百菌清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甲基硫菌灵,与盆栽试验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在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时,浸苗时间、药液质量浓度、孢子浓度均为影响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各因素对发病的影响随药剂类型的不同而变化。甲基硫菌灵对浸苗时间的要求显著高于百菌清。不同类型杀菌剂需配套相应的浸苗技术才能保证药效发挥。
2021, 23(2): 341-34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17
摘要:
为明确百日草炭疽病的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对采集的病叶进行病原物分离并进行分离菌株致病性试验。确定菌株的致病性后,结合菌落形态,初步判断其为炭疽菌。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获得肌动蛋白基因 (actin gene, ACT)、几丁质合酶基因 (chitin synthase A gene, CHS)、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 (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manganese-superoxide dismutase, SOD2)、谷氨酰胺合酶 (glutamine synthatase, GS)、微管蛋白 (beta-tubulin-TUB2) 以及钙调蛋白 ( calmodulin, CaM ) 8个基因序列,进行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菌为暹罗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9种杀菌剂制剂75%肟菌 • 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5%氟菌 • 戊唑醇悬浮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丙硫菌唑悬浮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和25%溴菌晴可湿性粉剂对供试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为0.152、0.407、2.48、252、0.0342、0.556、317、0.00291和27.4 mg/L,其中500 g/L氟啶胺悬浮剂和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抑菌活性最强。
为明确百日草炭疽病的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对采集的病叶进行病原物分离并进行分离菌株致病性试验。确定菌株的致病性后,结合菌落形态,初步判断其为炭疽菌。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获得肌动蛋白基因 (actin gene, ACT)、几丁质合酶基因 (chitin synthase A gene, CHS)、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 (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manganese-superoxide dismutase, SOD2)、谷氨酰胺合酶 (glutamine synthatase, GS)、微管蛋白 (beta-tubulin-TUB2) 以及钙调蛋白 (
2021, 23(2): 348-35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20
摘要:
在对映体水平上研究己唑醇对人体乳腺癌细胞 (MCF-7) 的选择毒性及氧化损伤。以MCF-7细胞作为受试对象,采用Cell Counting Kit-8 (CCK-8) 试剂盒测定经己唑醇对映体处理后的细胞毒性;采用氧化损伤相关试剂盒测定经己唑醇对映体处理后,细胞内乳酸脱氢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释放量、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产生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和过氧化氢酶 (catalase, CAT) 的活性。结果表明:在10 ~ 160 mg/L范围内随着染毒质量浓度的增加,经过 (−)-、(+)- 和rac-己唑醇处理后的MCF-7细胞活性分别从85.24%、87.11%和103.87%降低至4.07%、5.11%和5.24%。其中,(−)-己唑醇对MCF-7细胞活性的抑制率最高,其次是 (+)- 和rac-己唑醇。氧化损伤检测结果显示,MCF-7细胞经20、40和80 mg/L的己唑醇对映体暴露后,细胞内LDH释放量和CAT酶活性随着己唑醇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ROS产生量和SOD酶活性则随着己唑醇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细胞毒性结果相似,经3种形式的己唑醇处理后,(−)-己唑醇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程度最高,其次是 (+)- 和rac-己唑醇。本研究结果表明,己唑醇及其对映体在MCF-7细胞内的毒性和氧化损伤程度大小顺序为 (−)-己唑醇 > (+)-己唑醇 > rac-己唑醇。研究结果可为探明己唑醇的细胞毒性机制和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在对映体水平上研究己唑醇对人体乳腺癌细胞 (MCF-7) 的选择毒性及氧化损伤。以MCF-7细胞作为受试对象,采用Cell Counting Kit-8 (CCK-8) 试剂盒测定经己唑醇对映体处理后的细胞毒性;采用氧化损伤相关试剂盒测定经己唑醇对映体处理后,细胞内乳酸脱氢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释放量、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产生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和过氧化氢酶 (catalase, CAT) 的活性。结果表明:在10 ~ 160 mg/L范围内随着染毒质量浓度的增加,经过 (−)-、(+)- 和rac-己唑醇处理后的MCF-7细胞活性分别从85.24%、87.11%和103.87%降低至4.07%、5.11%和5.24%。其中,(−)-己唑醇对MCF-7细胞活性的抑制率最高,其次是 (+)- 和rac-己唑醇。氧化损伤检测结果显示,MCF-7细胞经20、40和80 mg/L的己唑醇对映体暴露后,细胞内LDH释放量和CAT酶活性随着己唑醇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ROS产生量和SOD酶活性则随着己唑醇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细胞毒性结果相似,经3种形式的己唑醇处理后,(−)-己唑醇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程度最高,其次是 (+)- 和rac-己唑醇。本研究结果表明,己唑醇及其对映体在MCF-7细胞内的毒性和氧化损伤程度大小顺序为 (−)-己唑醇 > (+)-己唑醇 > rac-己唑醇。研究结果可为探明己唑醇的细胞毒性机制和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2021, 23(2): 357-36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57
摘要:
2-溴-4-氟乙酰苯胺 (2-bromo-4-fluoroacetanilide,BFAA) 是多种N-苯基酰胺类化合物合成的中间体,也是合成农药时的主要杂质。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特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检测方法,用于测定大鼠血浆、组织、尿液和粪便中的2-溴-4-氟乙酰苯胺含量,以获得该化合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等动力学信息。大鼠经不同剂量的2-溴-4-氟乙酰苯胺灌胃和静脉注射染毒处理后,取血浆及不同组织样品,经蛋白质沉淀法处理后采用所建立的UPLC-MS/MS方法测定,分别计算2-溴-4-氟乙酰苯胺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 (tmax)、血药峰浓度 (Cmax) 和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0-t)) 等血浆毒物动力学参数和绝对生物利用度 (F),考察了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和经尿液、粪便排泄的特征。血浆毒物动力学研究表明:大鼠灌胃后药物可被迅速吸收,给予200、500和1000 mg/kg的2-溴-4-氟乙酰苯胺后,其 tmax 值分别为 (0.2 ± 0.1)、(0.4 ± 0.2) 和 (0.5 ± 0.3) h;Cmax 和 AUC(0-t) 值分别为 (32.4±5.0)、(45.2±1.8)、(38.5±3.2) mg/L和(121.2±40.9)、(393.3±51.1)、(321.9±38.0) (mg/L)·h;F 值在 34.1%~83.3% 之间。其血浆药-时曲线具有双峰现象,推测可能存在重吸收或肠-肝循环。组织分布研究表明:2-溴-4-氟乙酰苯胺在组织中分布较广,且主要分布在小肠、胃和脂肪中;此外在脑和睾丸中发现了少量该化合物,表明其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和睾丸屏障;24 h后大部分组织中已检测不到该化合物,表明其总体不存在蓄积现象;靶向分配系数均小于1.0,提示2-溴-4-氟乙酰苯胺对组织无明显的选择性。排泄研究结果表明:2-溴-4-氟乙酰苯胺经尿液和粪便的排泄主要发生在0~48 h内,分别占总排泄量的93%和92%;经尿液和粪便的总排泄量为 (80.6 ± 29.8) μg,仅占总染毒量的 (0.03 ± 0.01) %,提示经尿液和粪便的排泄并非2-溴-4-氟乙酰苯胺母体化合物主要的体内消除途径。
2-溴-4-氟乙酰苯胺 (2-bromo-4-fluoroacetanilide,BFAA) 是多种N-苯基酰胺类化合物合成的中间体,也是合成农药时的主要杂质。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特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检测方法,用于测定大鼠血浆、组织、尿液和粪便中的2-溴-4-氟乙酰苯胺含量,以获得该化合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等动力学信息。大鼠经不同剂量的2-溴-4-氟乙酰苯胺灌胃和静脉注射染毒处理后,取血浆及不同组织样品,经蛋白质沉淀法处理后采用所建立的UPLC-MS/MS方法测定,分别计算2-溴-4-氟乙酰苯胺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 (tmax)、血药峰浓度 (Cmax) 和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0-t)) 等血浆毒物动力学参数和绝对生物利用度 (F),考察了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和经尿液、粪便排泄的特征。血浆毒物动力学研究表明:大鼠灌胃后药物可被迅速吸收,给予200、500和1000 mg/kg的2-溴-4-氟乙酰苯胺后,其 tmax 值分别为 (0.2 ± 0.1)、(0.4 ± 0.2) 和 (0.5 ± 0.3) h;Cmax 和 AUC(0-t) 值分别为 (32.4±5.0)、(45.2±1.8)、(38.5±3.2) mg/L和(121.2±40.9)、(393.3±51.1)、(321.9±38.0) (mg/L)·h;F 值在 34.1%~83.3% 之间。其血浆药-时曲线具有双峰现象,推测可能存在重吸收或肠-肝循环。组织分布研究表明:2-溴-4-氟乙酰苯胺在组织中分布较广,且主要分布在小肠、胃和脂肪中;此外在脑和睾丸中发现了少量该化合物,表明其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和睾丸屏障;24 h后大部分组织中已检测不到该化合物,表明其总体不存在蓄积现象;靶向分配系数均小于1.0,提示2-溴-4-氟乙酰苯胺对组织无明显的选择性。排泄研究结果表明:2-溴-4-氟乙酰苯胺经尿液和粪便的排泄主要发生在0~48 h内,分别占总排泄量的93%和92%;经尿液和粪便的总排泄量为 (80.6 ± 29.8) μg,仅占总染毒量的 (0.03 ± 0.01) %,提示经尿液和粪便的排泄并非2-溴-4-氟乙酰苯胺母体化合物主要的体内消除途径。
2021, 23(2): 366-37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52
摘要:
建立了小麦及其秸秆中联苯菊酯、噻虫嗪和代谢物噻虫胺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N-丙基乙二胺 (PSA) 及GCB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 (UPLC-MS/MS) 检测。结果表明:在0.0025~0.1 mg/L范围内,联苯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麦粒样品在0.01、0.1和0.5 mg/kg,秸秆样品在0.05、0.5和3 mg/kg添加水平下,联苯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小麦及其秸秆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在93%~98%、87%~98%和87%~9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分别在0.8%~4.8%、0.6%~4.1%和1.0%~3.3%之间。按照《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在全国12个小麦主产区开展规范残留试验,采用35%联苯菊酯 • 噻虫嗪悬浮剂,以制剂用量150 g/hm2 (有效成分52.5 g/hm2) 的剂量,于小麦蚜虫始盛时期施药1次,施药后间隔14 d和21 d采集的麦粒中联苯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残留量结果验证了相关残留限量 (MRL) 值的适用性,且多点试验的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长期及短期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小麦中联苯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残留量对1~6岁儿童和普通人群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建立了小麦及其秸秆中联苯菊酯、噻虫嗪和代谢物噻虫胺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N-丙基乙二胺 (PSA) 及GCB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 (UPLC-MS/MS) 检测。结果表明:在0.0025~0.1 mg/L范围内,联苯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麦粒样品在0.01、0.1和0.5 mg/kg,秸秆样品在0.05、0.5和3 mg/kg添加水平下,联苯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小麦及其秸秆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在93%~98%、87%~98%和87%~9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分别在0.8%~4.8%、0.6%~4.1%和1.0%~3.3%之间。按照《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在全国12个小麦主产区开展规范残留试验,采用35%联苯菊酯 • 噻虫嗪悬浮剂,以制剂用量150 g/hm2 (有效成分52.5 g/hm2) 的剂量,于小麦蚜虫始盛时期施药1次,施药后间隔14 d和21 d采集的麦粒中联苯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残留量结果验证了相关残留限量 (MRL) 值的适用性,且多点试验的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长期及短期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小麦中联苯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残留量对1~6岁儿童和普通人群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2021, 23(2): 373-37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07
摘要:
建立了一种简便、高效的QuEChERS前处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检测韭菜中腐霉利残留量的方法。于2019年在中国黑龙江、辽宁、河南、山东、安徽、湖南、广西及福建8地开展了田间规范残留试验,研究了腐霉利在韭菜中的残留风险,并进行了韭菜中腐霉利残留的长期膳食暴露评估。样品采用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 (PSA) 和石墨化碳黑 (GCB) 净化,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2~20 mg/kg范围内,腐霉利在韭菜中的回收率为74%~98%,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4.6%~9.9%,定量限 (LOQ) 为0.02 mg/kg。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以有效成分450 g/hm2的剂量于韭菜灰霉病发病初期或前期施药1次,施药后间隔30 d采样,腐霉利在韭菜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04~1.06 mg/kg。长期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显示:腐霉利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 (NEDI) 为2.5562 mg,风险商值 (RQ) 为40.6%,表明腐霉利在韭菜中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
建立了一种简便、高效的QuEChERS前处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检测韭菜中腐霉利残留量的方法。于2019年在中国黑龙江、辽宁、河南、山东、安徽、湖南、广西及福建8地开展了田间规范残留试验,研究了腐霉利在韭菜中的残留风险,并进行了韭菜中腐霉利残留的长期膳食暴露评估。样品采用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 (PSA) 和石墨化碳黑 (GCB) 净化,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2~20 mg/kg范围内,腐霉利在韭菜中的回收率为74%~98%,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4.6%~9.9%,定量限 (LOQ) 为0.02 mg/kg。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以有效成分450 g/hm2的剂量于韭菜灰霉病发病初期或前期施药1次,施药后间隔30 d采样,腐霉利在韭菜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04~1.06 mg/kg。长期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显示:腐霉利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 (NEDI) 为2.5562 mg,风险商值 (RQ) 为40.6%,表明腐霉利在韭菜中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
2021, 23(2): 380-38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27
摘要:
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不同贮藏时间、贮藏温度及采收期对冬枣在不同流通环节中农药残留的影响,并对冬枣中检出的12种农药的安全使用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对供试冬枣样品筛查了54种待测农药,共检出12种,检出率为22.6%,均未检出禁用和高毒农药。在室温条件下,多菌灵在冬枣中的半衰期为4.8~6.0 d,戊唑醇为4.9~11.2 d,苯醚甲环唑为10.0 d,吡虫啉为2.8 d,嘧菌酯为6.9 d。在0 ℃条件下,多菌灵在冬枣中的半衰期为5.5~9.4 d,戊唑醇为14.1~57.8 d,苯醚甲环唑为8.6 d,吡虫啉为10.5 d。从不同采收期的冬枣中检出了9种农药,其消解较为明显,其中在商业采收期时,其消解均超过50%。慢性和急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及市场采购的冬枣中除多菌灵外,其他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均较低,风险可接受。市场采购的冬枣中多菌灵存在不可接受的慢性摄入风险。
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不同贮藏时间、贮藏温度及采收期对冬枣在不同流通环节中农药残留的影响,并对冬枣中检出的12种农药的安全使用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对供试冬枣样品筛查了54种待测农药,共检出12种,检出率为22.6%,均未检出禁用和高毒农药。在室温条件下,多菌灵在冬枣中的半衰期为4.8~6.0 d,戊唑醇为4.9~11.2 d,苯醚甲环唑为10.0 d,吡虫啉为2.8 d,嘧菌酯为6.9 d。在0 ℃条件下,多菌灵在冬枣中的半衰期为5.5~9.4 d,戊唑醇为14.1~57.8 d,苯醚甲环唑为8.6 d,吡虫啉为10.5 d。从不同采收期的冬枣中检出了9种农药,其消解较为明显,其中在商业采收期时,其消解均超过50%。慢性和急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及市场采购的冬枣中除多菌灵外,其他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均较低,风险可接受。市场采购的冬枣中多菌灵存在不可接受的慢性摄入风险。
2021, 23(2): 388-39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26
摘要:
样品通过改良的QuEChERS方法提取净化,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叶用莴苣 Loctuca sativa L. var. ramosa Hort. 中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2,6-二氯苯甲酰胺和霜霉威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多壁碳纳米管净化,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在0.005~1 mg/L范围内,目标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响应值间呈良好线性关系 (R2 ≥ 0.999)。在0.02、0.1、2和100 mg/kg添加水平下,3种化合物在叶用莴苣中的回收率在85%~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0%~18%(n = 5) 之间;3种化合物的定量限均为0.02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687.5 g/L氟菌 • 霜霉威悬浮剂以有效成分928.13 g/hm2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时,叶用莴苣中氟吡菌胺和霜霉威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9~4.2和4.8~4.9 d。末次施药后5 d和7 d时,氟吡菌胺和霜霉威在叶用莴苣中的残留量分别为3.45~8.51和9.05~31.1 mg/kg,而2,6-二氯苯甲酰胺的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 (0.02 mg/kg)。结合中国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的最大残留限量以及叶用莴苣的生长特点和消费习惯,推荐687.5 g/L氟菌 • 霜霉威悬浮剂在叶用莴苣上施用的安全间隔期为5 d。
样品通过改良的QuEChERS方法提取净化,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叶用莴苣 Loctuca sativa L. var. ramosa Hort. 中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2,6-二氯苯甲酰胺和霜霉威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多壁碳纳米管净化,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在0.005~1 mg/L范围内,目标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响应值间呈良好线性关系 (R2 ≥ 0.999)。在0.02、0.1、2和100 mg/kg添加水平下,3种化合物在叶用莴苣中的回收率在85%~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0%~18%(n = 5) 之间;3种化合物的定量限均为0.02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687.5 g/L氟菌 • 霜霉威悬浮剂以有效成分928.13 g/hm2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时,叶用莴苣中氟吡菌胺和霜霉威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9~4.2和4.8~4.9 d。末次施药后5 d和7 d时,氟吡菌胺和霜霉威在叶用莴苣中的残留量分别为3.45~8.51和9.05~31.1 mg/kg,而2,6-二氯苯甲酰胺的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 (0.02 mg/kg)。结合中国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的最大残留限量以及叶用莴苣的生长特点和消费习惯,推荐687.5 g/L氟菌 • 霜霉威悬浮剂在叶用莴苣上施用的安全间隔期为5 d。
2021, 23(2): 395-40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56
摘要:
基于磁性分散固相萃取 (MDSPE)-QuEChERS前处理技术,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C-MS/MS) 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快速检测宽皮柑橘、甜橙、柠檬、柚子和金桔5种柑橘基质中75种农药残留的方法,优化了石墨化碳黑 (GCB)、N-丙基乙二胺 (PSA) 和磁性纳米粒子 (MNPS) 用量对不同柑橘中目标分析物回收率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目标分析物的线性范围在0.01~0.5 mg/kg之间,平均回收率为63%~118%,相对标准偏差为0.30%~16%。方法的检出限 (LOD) 为1~7 μg/kg,定量限 (LOQ) 为10~20 μg/kg。该方法简便、快速、安全、价格低廉,重现性良好,可用于不同柑橘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快速确证检测。
基于磁性分散固相萃取 (MDSPE)-QuEChERS前处理技术,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C-MS/MS) 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快速检测宽皮柑橘、甜橙、柠檬、柚子和金桔5种柑橘基质中75种农药残留的方法,优化了石墨化碳黑 (GCB)、N-丙基乙二胺 (PSA) 和磁性纳米粒子 (MNPS) 用量对不同柑橘中目标分析物回收率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目标分析物的线性范围在0.01~0.5 mg/kg之间,平均回收率为63%~118%,相对标准偏差为0.30%~16%。方法的检出限 (LOD) 为1~7 μg/kg,定量限 (LOQ) 为10~20 μg/kg。该方法简便、快速、安全、价格低廉,重现性良好,可用于不同柑橘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快速确证检测。
2021, 23(2): 405-41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47
摘要:
建立了同时测定大豆油中126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饱和的正己烷溶解并初次除油后用正己烷饱和的乙腈萃取,于 −5 ℃、20000 r/min下离心5 min,Captiva EMR-Lipid固相萃取柱净化,乙酸乙酯复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MS) 多反应监测 (MRM) 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3~0.2 mg/L范围内,126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其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5,在0.005、0.01和0.05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126种农药的回收率在60%~119%之间,其中122种农药的RSD低于20%,另外4种农药的RSD低于25%。该方法能够有效除去大豆油中甘油及亲脂性干扰物,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为监测大豆油中农药残留含量、有效防范健康风险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分析手段。
建立了同时测定大豆油中126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饱和的正己烷溶解并初次除油后用正己烷饱和的乙腈萃取,于 −5 ℃、20000 r/min下离心5 min,Captiva EMR-Lipid固相萃取柱净化,乙酸乙酯复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MS) 多反应监测 (MRM) 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3~0.2 mg/L范围内,126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其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5,在0.005、0.01和0.05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126种农药的回收率在60%~119%之间,其中122种农药的RSD低于20%,另外4种农药的RSD低于25%。该方法能够有效除去大豆油中甘油及亲脂性干扰物,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为监测大豆油中农药残留含量、有效防范健康风险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分析手段。
2021, 23(2): 414-42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23
摘要: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同时检测花生中精喹禾灵、毒死蜱、乙草胺和吡虫啉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以纳米氧化锆 (Nano-ZrO2)、十八烷基键合硅胶 (C18) 和多壁碳纳米管 (MWCNT) 组合进行净化,采用U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0.5 mg/L范围内,4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其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86;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4种农药在花生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2%~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s,n = 5) 在2.8%~9.0%之间,其定量限 (LOQ) 均为0.01 mg/kg。运用该方法对采自泰安市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的10批次花生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4种农药的残留量均未超过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该方法具有净化效果好、操作过程简便高效、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和通用性强等优点,适用于花生中4种农药残留的同时检测。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同时检测花生中精喹禾灵、毒死蜱、乙草胺和吡虫啉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以纳米氧化锆 (Nano-ZrO2)、十八烷基键合硅胶 (C18) 和多壁碳纳米管 (MWCNT) 组合进行净化,采用U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0.5 mg/L范围内,4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其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86;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4种农药在花生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2%~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s,n = 5) 在2.8%~9.0%之间,其定量限 (LOQ) 均为0.01 mg/kg。运用该方法对采自泰安市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的10批次花生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4种农药的残留量均未超过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该方法具有净化效果好、操作过程简便高效、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和通用性强等优点,适用于花生中4种农药残留的同时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