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23卷  第3期

封面
编委会
2021年编委会名单
2021, 23(3): 1-1.
摘要:
稿约
2021-03期稿约
2021, 23(3): 1-1.
摘要:
目次
2021-03期目次
2021, (3): 1-4.
摘要:
专论与综述
几丁质酶抑制剂及噻唑烷酮类化合物合成与农用活性研究进展
张婧瑜, 韩清, 蒋志洋, 李慧琳, 邓鸣飞, 朱凯, 李明君, 段红霞
2021, 23(3): 421-43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49
摘要:
几丁质酶 (EC 3.2.1.14) 可催化几丁质降解生成几丁寡糖,在几丁质代谢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昆虫、真菌和线虫等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以几丁质酶为潜在靶标,有望开发出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新型农药品种。近年来,由于噻唑烷酮类化合物被报道具有包括几丁质酶抑制活性的多种农用生物活性,其合成方法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亚洲玉米螟几丁质酶 (OfCht) 为代表,对几丁质酶结构特点,典型糖类、肽类、虚拟筛选和天然产物源酶抑制剂,以及几丁质酶与抑制剂的结合方式进行了概要性综述,着重针对噻唑烷-4-酮、2-硫代噻唑烷-4-酮和噻唑-2,4-二酮3种噻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农用生物活性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进而对噻唑烷酮类化合物在几丁质酶抑制活性方面的应用进行展望,以期为基于昆虫几丁质酶独特结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和发现新型噻唑烷酮类几丁质酶抑制剂用于未来农业害虫防治提供参考。
导向农药分子设计及传导分布机制研究进展
肖永欣, 李俊凯
2021, 23(3): 438-44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72
摘要:
导向农药是指可在植物体内向特定部位定向传导的农药。通过改善外源物质的传导性 (尤其是韧皮部传导性) 可显著提高导向农药在植物体内的系统性分布,有利于实现精准防控。文章综述了导向农药的分子设计理念、糖基导向农药和氨基酸导向农药的韧皮部传导性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农药分子与相关氨基酸转运蛋白载体之间的构效关系将是今后导向农药研究的重点,同时提出可以激发子作为导向基团,研究开发既能在植物体内通过韧皮部传导防治病虫害,又能激活寄主防御反应、具有植物激活剂性质的新型导向农药的思路。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李红, 敬同坊, 李同宾, 李北兴, 慕卫
2021, 23(3): 446-45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73
摘要:
作为当前杀菌剂市场的主要种类之一,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 (SDHIs) 杀菌剂的广泛应用导致其易进入水体环境,威胁水生生物的安全。大量研究表明,该类药剂中大部分品种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较高,部分甚至达到剧毒级,并且在较低浓度下即可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不同程度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进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文章综述了SDHIs杀菌剂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状况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该类杀菌剂的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减少SDHIs杀菌剂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农药对两栖动物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曹玲, 刘沁雨, 郑豪杰, 张鲲, 孙健, 尹晓辉, 林荣华
2021, 23(3): 456-46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59
摘要:
农药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两栖动物在农业区域及附近的水体中活动和繁殖,其个体发育和种群生存易受到农药的威胁,因此评估农药对两栖动物的生态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几年来不同国家和组织关于农药对两栖动物的暴露评估、效应评估以及风险表征领域的研究进展。其中,美国和欧盟的两栖动物农药风险评估方法体系相对较为完善,在暴露模型研发及毒性 效应测试等方面更加科学化,评价工具更为模型化,评估方法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且已进入到大尺度空间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估阶段。我国的两栖动物生态风险评估还处于初级阶段,慢性评估基础数据资料匮乏,评估方法尚不完善,定量评估模型研发还有待加强。因此,我国应积极完善两栖动物生态风险评估体系,以满足未来生态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为保护两栖动物种群的健康发展以及农药的合理应用和有效管理提供参考方案。
典型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王新, 侯佳文, 柳文睿, 鲍佳
2021, 23(3): 469-47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41
摘要:
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是中国广泛应用的除草剂,具有杀草谱广、活性高、选择性强等优点,但其在土壤中残留期长,影响后茬作物。本文综述了典型的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甲氧咪草烟、咪唑乙烟酸和甲咪唑烟酸残留对后茬作物的影响,探究了降解部分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甲氧咪草烟、咪唑乙烟酸和咪唑烟酸)的微生物所属类群及降解途径,分析了影响微生物降解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因素,对目前除草剂污染修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该文对研究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研究论文
新型芳氧吡啶肟醚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杀虫活性
杜士杰, 杨冬燕, 万川, 赵峰海, 覃兆海
2021, 23(3): 476-48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51
摘要:
以芳氧吡啶乙酮分子插件为基础,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芳氧吡啶乙酮肟醚类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等确证。初步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对棉蚜 Aphis gossypii (Glover) 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 5a6i 在50 μg/mL下对棉蚜的致死率分别为76.8%和70.1%,具有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但其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较差,在100 μg/mL下的致死率普遍低于30%。该系列化合物主要体现出了新烟碱类化合物的活性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构效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Efficacy of a novel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 pydiflumetofen to control rice bakanae disease caused by Fusarium fujikuroi
HOU Yiping, QU Xiangpu, CAI Xiaowei, WU Luoyu, CHEN Changjun, WANG Jianxin, TIAN Baohua, ZHOU Mingguo
2021, 23(3): 483-49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84
摘要:
Fusarium fujikuroi is the main pathogen causing rice bakanae disease. The fungicide pydiflumetofen is a novel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 (SDHI). The activity of pydiflumetofen against F. fujikuroi and its efficacy of controlling rice bakanae disease is obscure. In this study, 100 strains of F. fujikuroi were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 in China. The baseline sensitivity of F. fujikuroi to pydiflumetofen was established by mycelial growth assay and spore germination assay respectively,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 of the fungicide against F. fujikuroi and its control efficacy were investagated. The EC50 (half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values of pydiflumetofen on restraining mycelial growth against F. fujikuroi population (n = 100) ranged from 0.0125 μg/mL to 0.1118 μg/mL and the mean value was 0.0503 (± 0.0029) μg/mL. The EC50 values of pydiflumetofen on inhibiting spore germination distributed from 0.0001 μg/mL to 0.0245 μg/mL and the mean value was 0.0038 (± 0.0005) μg/mL. Treated with 0.05 μg/mL (EC50 value) or 1.3 μg/mL (EC90 value) pydiflumetofen, the offshoot of top mycelia of F. fujikuroi increased while sporulation production descreased. The membrane structure and organelles (eg. mitochondria) were damaged and the intracellular plasma leakage increased through imperfect membran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opolysaccharides production while peroxidase activity declined after treated with pydiflumetofen. Control efficacy of 10, 15 and 20 g a.i./100 kg seeds of pydiflumetofen against rice bakanae disease by seed dressing is 94.77%, 98.60 % and 100% respectively.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ydiflumetofen has very high activity against F. fujikuroi and is a nice fungicide for controlling rice bakanae disease caused by F. fujikuroi.
杀菌剂田间试验防病效果的4种常用计算公式比较分析
李雄, 张楠, 李贤宾, 苍涛, 杨峻, 黄中乔, 苗建强, 刘西莉
2021, 23(3): 492-49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77
摘要:
田间药效试验是农药登记试验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病害防治效果计算公式的适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对科学合理评价杀菌剂对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几种计算公式在适用性和计算误差上存在差异,而对于常用公式之间的比较至今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理论推导、数值模拟等方式比较验证了多个变量不同组合条件下4种常用计算公式的防治效果变化趋势,准确评价了常用计算公式的应用范围和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并对处理区药后观测的病情指数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在固定处理区和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条件下,4种常用公式计算结果对处理区、对照区初始病情指数差异的敏感程度表现不同;当处理区施药前后病情指数变化极小时,采用公式(1)、(3)和杨信东公式(4)计算防治效果会出现计算结果不依赖对照区病情指数的情况,且当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低于药前病情指数时,计算结果会大于100%,出现防效值溢出现象,而Henderson-Tilton公式[公式(2)]是以施药前后病情指数变化率来计算防治效果,可以有效规避结果偏差或防效值溢出;而当对照区初始病情指数较大,且病情发生速率快时,建议采用杨信东公式(4)计算防治效果,可以减少处理区和对照区因药后病情指数差异而带来的误差。综合考虑田间施药前后的各种影响因素,在确保病害发生初期施药条件下公式(2)更具适用性和准确性。
五种农药及其二元、三元组合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联合毒性
王天彩, 陈晨, 马朦朦, 杨茜, 李耘, 钱永忠
2021, 23(3): 499-50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21
摘要:
为研究农产品中农药混合污染的联合毒性,选取生菜中应用广泛、广谱性强的5种农药(苯醚甲环唑、氯氰菊酯、烯酰吗啉、氯氟氰菊酯和啶虫脒)及其高频检出的二元、三元农药组合为研究对象,采用CCK-8 (Cell Counting Assay Kit-8) 法探究农药单剂及混合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毒性,基于单个农药剂量效应曲线按照等效应的联合毒性测定方法,应用浓度相加、独立作用和联合指数3个预测模型推导联合效应,并通过高内涵筛选系统分析农药混合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苯醚甲环唑具有最强的细胞增殖抑制毒性,细胞活力的半数抑制浓度 (EC50) 为24.72 μmol/L;其余农药毒性顺序为烯酰吗啉 > 氯氟氰菊酯 > 啶虫脒 > 氯氰菊酯。通过联合指数判定农药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的结果表明:所有二元组合均随农药浓度增大表现出细胞增殖抑制效应增强,联合效应由拮抗转为协同;三元组合烯酰吗啉 + 苯醚甲环唑 + 氯氰菊酯、烯酰吗啉 + 氯氰菊酯 + 啶虫脒的细胞增殖抑制效应分别为60%和18%时,联合效应由协同转为拮抗。同时,利用剂量减少指数量化农药混合物之间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在上述两个三元组合的协同效应中,氯氰菊酯发挥较大作用。在凋亡毒性测定中,各农药单独处理组均会造成HepG2细胞凋亡率的显著提高,且呈剂量依赖性;三元组合烯酰吗啉 + 氯氰菊酯 + 啶虫脒在20.02~80.10 μmol/L浓度范围内可诱导细胞凋亡水平显著提升。本研究明确了农药单剂和混合物对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毒性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可为混合农药毒性评价以及风险监测提供科学依据。联合指数模型可以定量地描述农药混合物在不同组分和浓度下的相互作用,对比浓度相加和独立作用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是一种有效的生态毒理学风险评估工具。
1S,2R-((3-溴苯乙基) 氨基)-N-(4-氯-2-三氟甲基苯基) 环己烷基-1-磺酰胺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方式
彭景楠, 张华中, 李常乐, 李兴海, 祁之秋
2021, 23(3): 509-51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55
摘要:
研究了磺酰胺类化合物1S,2R-((3-溴苯乙基) 氨基)-N-(4-氯-2-三氟甲基苯基) 环己烷基-1-磺酰胺 (代号SYAUP-CN-26) 的抑菌活性及防治病害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SYAUP-CN-26可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尤以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活性较强,EC50值分别为1.82 μg/mL和14.98 μg/mL。20 μg/mL的SYAUP-CN-26处理能显著降低灰葡萄孢的产孢量、产菌核量,增加单菌核重。经该化合物处理过的灰葡萄孢孢子及菌丝致病力均降低。200 μg/mL的SYAUP-CN-26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83.11%和47.52%,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
机插秧同步施用噁草酮-复合肥缓释颗粒剂的研制及其田间应用
唐伟, 张建萍, 杨永杰, 袁静, 陈杰, 陆永良
2021, 23(3): 515-52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29
摘要:
稻田草害是影响中国机插秧生产最严重的限制因素之一,研发机插秧时可同步施用的除草剂产品和杂草防控技术是移栽稻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噁草酮和复合肥为核心,采用聚乳酸进行包膜,制得3种具有不同缓释时间的噁草酮-复合肥缓释颗粒剂 (噁草酮有效成分含量0.25%);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比较了该缓释颗粒剂在机插秧时同步施药对秧苗的安全性 及对杂草的封闭防除效果。结果显示:具有不同缓释时间的噁草酮-复合肥缓释颗粒剂按 180 kg/hm2(含噁草酮有效成分450 g/hm2) 于机插秧当天施用到田间,3~7 d后崩解释放,插秧后35 d时秧苗株高、地上部分鲜重及分蘖数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噁草酮乳油和吡嘧磺隆 • 西草净 • 扑草净可湿性粉剂在机插秧5 d后拌肥毒土法施用。噁草酮-复合肥缓释颗粒剂180 kg/hm2剂量下对田间主要杂草稗草、鸭舌草等的防效达90%以上,与两种对照药剂封闭处理杂草的防效相当。当噁草酮-复合肥缓释颗粒剂降低至80%用量 (144 kg/hm2) 时,对机插秧苗的安全性及田间杂草的防效与推荐剂量下的无显著差异。所有试验处理对机插秧苗无明显药害产生。此外,本研究还对噁草酮-复合肥缓释颗粒剂大面积机械化的应用技术进行了探索,采用改良的侧深施肥插秧机按180 kg/hm2的施药剂量在插秧的同时将该药肥颗粒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可实现机插秧同步精准机械用药,满足机插秧生产日益增长的省时省工需求。
土壤处理防治小麦田杂草节节麦药剂筛选
王恒智, 赵孔平, 张晓林, 张乐乐, 董秀霞, 朱宝林, 刘伟堂
2021, 23(3): 523-52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32
摘要:
节节麦是我国冬小麦田中的一种恶性杂草。本文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了有效防治节节麦的土壤处理剂,为冬小麦田节节麦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温室试验结果发现:氟噻草胺、噁草酮和异丙隆对节节麦毒力较高,GR50值分别为37.2、15.7和349.3 g/hm2,均低于各自田间推荐剂量,但其在小麦与节节麦之间的选择性指数为0.6~1.1 (< 2),说明安全性差。异丙隆与噁草酮按不同质量比复配后,对节节麦联合作用类型均呈现加成作用,其中以质量比4 : 1复配后的除草活性高于异丙隆单剂,且各单剂对小麦的安全性有所提高,选择性指数达2.0。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异丙隆与噁草酮复配后在有效成分600~900 g/hm2剂量下于杂草出苗前进行土壤喷雾处理,药后60 d对雀麦、节节麦、猪殃殃和播娘蒿的防除效果达86%以上,增产效果明显,达13%以上,且对小麦安全。
丙溴磷对映异构体在柑橘中的残留分析及选择性降解
董超, 李晶, 杨秦, 张耀海, 赵其阳, 焦必宁
2021, 23(3): 530-53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63
摘要:
基于手性固定相/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结合QuEChERS前处理技术建立了柑橘中丙溴磷对映体残留的分析方法,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丙溴磷对映异构体在柑橘中的选择性降解行为。柑橘样品经乙腈快速提取,多壁碳纳米管净化。丙溴磷对映体采用ND(2)-RH手性色谱柱分离,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 (MRM) 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曲线法定量。方法验证结果表明,丙溴磷对映体在2.5~250 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 ≥ 0.999 6),方法定量限 (LOQ) 为5 μg/kg。在3个添加水平(5、100、500 μg/kg)下,丙溴磷对映体的平均回收率为76%~83%,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2.6%~6.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丙溴磷对映体在柑橘中的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丙溴磷和 (−)-丙溴磷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2.53 d和14.14 d;在施药后30 d,丙溴磷2个对映体的对映体分数值达到0.43,表明其在柑橘中的降解存在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差异。
Residue mornitoring and crop safety in soil of 5-dialkylamino sulfonylurea compounds
ZHOU Sha, LI Jiaxing, HUA Xuewen, LI Yonghong, LIU Bin, CHEN Anliang, CHEN Jie, LI Zhengming
2021, 23(3): 537-54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69
摘要:
Chlorsulfuron, a representative sulfonylurea herbicide once was widely used for wheat, was banned for its long persistence in soil. Various alternative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chlorsulfuron replacement. Our previous study found that dimethylamino and diethylamino substitutions on the 5th position of sulfonylurea (Compounds Ia and Ib , respectively) could keep high herbicidal activities with accelerating degradation kinetics of sulfonylurea in acidic and alkaline soil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field soil degradation, its degradation dynamic was determined in a greenhouse (Cangzhou city, Hebei Province, China, pH 8.46) by Brassica campestris via pot-trials. The growth of B. campestris recovered gradually after Ia and Ib treatments, however, chlorsulfuron showed severe phytotoxicity with 70% of inhibition after 70 days of application (60 g a.i/hm2). A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hlorsulfuron in wheat field and sulfonylureas in cereal field, the wheat and corn safety were tested further. The foliage treatment(15-60 g a.i/hm2) in wheat displayed insignificant inhibition. Meanwhile, the corn safety exhibited beneficial influence that Ia prompted the growth of corn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30-120 g a.i/hm2 under post-emergence. Consequently, the soil degradation dynamic in pot-trials, as well as crop safety, proved the promising application value of Ia and Ib in production.
啶虫脒在桃上的残留消解规律与膳食风险评估
陈小龙, 王亚, 程金金, 赵江涛, 余向阳
2021, 23(3): 545-55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60
摘要:
啶虫脒在桃上的检出率高且未登记,缺少安全间隔期、用药间隔期等信息可能会导致盲目用药,增加残留风险。为明确桃果上啶虫脒的残留风险,本文通过消解试验以及模拟农户施药对其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于2015—2018年对中国9大主产区桃中的啶虫脒残留进行了调查与膳食摄入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啶虫脒在桃果皮与果肉上的消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92与3.14 d。模拟农户施药2次或3次后,距末次施药7、14和21 d,桃中啶虫脒的残留量均较低,且远低于其在核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值;去皮食用能够明显降低其膳食摄入风险。9大桃主产区509份样品中啶虫脒的检出率在8%~38%之间,残留量在0.001~1.348 mg/kg之间,均未超过其在核果上的MRL标准。连续 4 年啶虫脒在桃上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占急性参考剂量 (ARfD) 的比值在1.520%~13.755%之间,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占每日允许摄入量 (ADI) 的比值在0.021%~0.086%之间,总体膳食风险的贡献较小。
海南芒果中农药多残留分析
马晨, 张群, 刘春华, 段云
2021, 23(3): 552-56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58
摘要:
为掌握海南省芒果中农药的多残留情况及其对慢性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大小,采集海南省主产区芒果样品178份,分别采用气相色谱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测定了样品中农药的残留情况,并计算了芒果中所检出农药对我国不同人群慢性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份额 (R)。结果表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新烟碱类农药的残留检出率最高 (> 80.00%)。根据我国制定的相关最大残留限量 (MRL) 标准,以下农药残留量均存在超标现象,其中吡唑醚菌酯共有39份样品超标,吡虫啉34份,噻虫胺5份,苯醚甲环唑2份,灭多威和多效唑各1份;71.91%的样品同时含有2种及2种以上单个农药残留,最多者同时检出了8种单个农药残留;同时检出2种及2种以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或新烟碱类农药的样品比例分别为23.03%和16.30%;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吡虫啉/吡唑醚菌酯、吡虫啉/嘧菌酯是最常见的农药多残留组合。本研究所检出农药的R值均远远低于1,说明通过芒果摄入的农药残留对整个慢性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极小。
乙螨唑在9种水果蔬菜样品基质中的残留储藏稳定性
陈增龙, 刘子琪, 廖先骏, 叶子雨, 王晓宇, 李薇, 秦冬梅
2021, 23(3): 561-56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61
摘要:
建立了乙螨唑在不同样本基质(猕猴桃、木瓜、柠檬、茄子、山楂、柿子、甜椒、香蕉以及枣)中的气相色谱-质谱 (GC-MS) 分析方法,进而系统研究了−20 ℃条件下乙螨唑在上述果蔬中储藏112 d的稳定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样品经乙腈提取,氨丙基固相萃取柱净化,GC-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0.01~3 mg/kg添加水平下,乙螨唑在9种果蔬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0%~11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4%~12%之间,定量限为0.01 mg/kg。于 −20 ℃下储藏14~112 d期间,乙螨唑在甜椒中的降解率为9.0%~28.6% (低于30%),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储藏稳定性;但在猕猴桃、木瓜、柠檬、茄子、山楂、柿子、香蕉和枣中,其降解率均超过30%,储藏稳定性较差。乙螨唑残留储藏稳定性与样本基质的种类、pH值、含水量等密切相关。因此,乙螨唑的残留试验样本不宜长时间储藏,获取后应当尽快检测,以防农药降解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本研究为乙螨唑在多种果蔬作物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和储藏稳定性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后续乙螨唑的准确定量分析提供了理论参考。
阿维菌素4种剂型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与壬基酚的含量及其从外包装中的迁移
罗惠莉, 贺晓美, 周静如, 张舸帆
2021, 23(3): 569-57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62
摘要: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对阿维菌素类农药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NPEOs) 及4-n-壬基酚 (以下简称NP) 进行检测,分析乳油 (EC)、水乳剂 (EW)、悬浮剂 (SC) 和微乳剂 (ME) 4种剂型中NPEOs和NP含量的分布特征。以甲醇为油基模拟物浸泡样品外包装材料 (塑料),对其中NPEOs和NP的溶出迁移进行检测,并对制剂中NPEOs和NP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在4种类型制剂中,NPEOs检出率为60.47%,NP检出率为62.79%,两者均检出的占51.16%。复配制剂中NPEOs及NP检出率高于单剂。4种剂型中NPEOs和NP的检出量均值及中位数从高到低依次为:EC > EW > ME > SC。NPEOs和NP最高含量均出现在EC中,分别为6.83%和8.41%。EC制剂中NPEOs多于NP,而EW制剂中两者使用相当。2 h NPEOs和NP的迁移量分别为0.16~49.34和0.19~18.05 µg/cm2,30 d的迁移量分别为0.76~66.48和2.84~137.79 µg/cm2。试验初期,NPEOs溶出迁移相对NP更易趋于稳定,而至15 d时NPEOs和NP的迁移量接近,分别占30 d迁移量的46.64%~100.82%和46.89%~102.03%。外包装塑料中NP贡献率高达2.568%,而NPEOs贡献率最大为0.241%,30d NP贡献率是NPEOs的1.66~107.51倍,并且塑料袋中NP贡献率比塑料瓶中的大。农药外包装塑料中NP的使用量相对于NPEOs更多,生产过程中的添加仍是制剂中NPEOs和NP主要来源。
24%丙硫 • 戊唑醇悬浮剂的研制及其对稻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陈宸, 张坤, 丁涛, 冯建国, 杨进, 贺振, 陈夕军
2021, 23(3): 578-58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50
摘要:
丙硫菌唑是一种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通过联合效力 (联合毒力) 测定、配方助剂筛选和悬浮剂理化性能指标检测,研制了丙硫菌唑与戊唑醇复配的悬浮剂,并测定了其对水稻、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与戊唑醇质量比为2 : 1时对稻麦纹枯病菌具有增效作用,联合效力系数 (共毒系数) 分别为1.91和1.92;24%丙硫 • 戊唑醇悬浮剂最佳配方 (质量分数) 为:16.0%丙硫菌唑、8.0%戊唑醇、4.0% 分散剂Featdis SCP、3.0% 润湿剂EFW、0.2%黄原胶、1.0%硅酸镁铝和4%乙二醇,水补足至100%。产品经过(54 ± 2) ℃热贮14 d后,悬浮率95.2%,pH值6.9,平均粒径0.71 μm,析水率2.3%,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0 ± 2) ℃冷贮7 d后,悬浮率94.8%,pH值7.1,平均粒径0.87 μm,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黏度在200~600 mPa·s之间。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24%丙硫 • 戊唑醇悬浮剂对水稻、小麦纹枯病均有较好防效,田间施用量 (有效成分) 210 g/hm2和150 g/hm2时,防效分别达89.01%和86.26%。
不同助剂、喷头及喷雾压力对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稻田喷雾效果的影响
杨锐, 徐翔, 王学贵, 贡常委, 张韫政, 阮彦伟, 杨德斌, 杨旭东
2021, 23(3): 587-59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35
摘要:
以亿丰丸山3WP-500CN型号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为研究对象,以诱惑红85作为指示剂,测定了6种喷雾助剂 (红太阳、倍力、迈丝、融透、印楝油和哈速腾)、3种喷头 (TEEJET-VP80015、ASJ-VP110015和LICHENG-VP11003) 以及3种喷雾压力 (0.2、0.4 和0.6 MPa) 对农药沉积利用率、药液雾化性能 (D50值雾滴密度等)、雾滴分布均匀性等喷雾参数的影响,以及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TEEJET-VP80015喷头,在0.4 MPa喷雾压力条件下,助剂哈速腾雾滴分布均匀性显著高于其他助剂,变异系数为0.11,同时对雾滴估计沉积量 (45.74 μL/cm2) 与分布跨度 (1.29) 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助剂;助剂迈丝对雾滴密度 (103.78个/cm2) 和农药沉积利用率 (83.88%) 的影响均显著高于其他助剂。采用TEEJET-VP80015喷头,在未添加助剂条件下,不同喷雾压力对雾滴分布跨度、雾滴附着率和农药沉积利用率影响差异显著,其中在0.6 MPa压力下,分布跨度为1.18,雾滴附着率为33.32%,农药沉积利用率为78.19%。在未添加助剂、0.4 MPa喷雾压力条件下,喷头LICHENG-VP11003对雾滴分布均匀性的影响显著高于另外两种喷头,变异系数为0.12,同时对雾滴覆盖率 (69.37%)、雾滴估计沉积量 (42.77 μL/cm2) 和农药沉积利用率 (75.79%) 的影响也显著高于另外两种喷头。各测定条件下,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与雾化性能和雾化参数结果一致,其中添加助剂迈丝后防治效果达到89.27%,显著高于添加其他助剂,增大喷雾压力到0.6 MPa,防治效果达到88.67%,显著高于其他压力条件;采用TEEJET-VP80015喷头,在0.4 MPa喷雾压力下,水稻产量为8301 kg/hm2,显著高于人工喷雾。因此,助剂与喷头类型均对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施药时的农药沉积利用率、雾滴分布均匀性以及雾滴参数和雾化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在适当的喷雾压力下添加助剂可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
研究简报
嘧菌酯在大豆中的沉积、降解规律及最低有效防控剂量研究
童舟, 孙明娜, 褚玥, 胡东强, 董旭, 王梅, 高同春, 段劲生
2021, 23(3): 597-60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66
摘要:
嘧菌酯是防治大豆锈病的重要杀菌剂,明确嘧菌酯在大豆上的残留规律是一项亟待开展的课题。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技术,建立了大豆种植体系中茎、叶、籽粒及土壤中嘧菌酯的残留分析方法,定量限达0.005 mg/kg。在田间试验点基础上,明确了安徽、山东和吉林3个试验点嘧菌酯在大豆上的沉积与降解规律,发现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在施用后主要沉积在大豆叶片中,沉积量由北向南呈逐渐降低趋势,嘧菌酯在上部茎叶中降解速率较快,地区间无明显差异;比较了不同剂量嘧菌酯与大豆锈病防效之间的关系,同时给出了残留量,得到了嘧菌酯的最低有效防控剂量为225 g/hm2。本研究成果对指导嘧菌酯在大豆生产中的科学使用以及对大豆上农药减量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的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韭菜中31种农药残留
李浩林, 李桐桐, 董玉英, 禾丽菲, 李北兴, 慕卫
2021, 23(3): 603-60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54
摘要: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建立了同时检测韭菜中31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韭菜样品经乙腈提取,采用优化的QuEChERS方法净化后,进行UPLC-MS/MS 检测。结果表明:在 0.5~100 μg/L范围内,31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相应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定量限 (LOQs) 为0.01 mg/kg;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31种农药在韭菜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0%~10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均小于11% (n = 5)。该方法快速、简便、可靠、高效,且成本低廉,适用于同时检测韭菜中多种农药的残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