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24卷 第1期
随着功能材料、缓释技术以及加工工艺的不断发展,传统农药剂型颗粒剂焕发出新的生机,基于防治场景的省力化、精简化、功能型颗粒剂不断涌现。在中国农业农村部提出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的背景下,发展缓释颗粒剂是当前提高农药利用率的一个重要且有前景的方向。本文按照颗粒剂的制备工艺进行分类,综述了不同类型颗粒剂的制备原理、载体材料类型、选择原理及应用研究进展,并对缓释颗粒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可为农药颗粒剂的制备及载体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加工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信息对于国际贸易及进行更精确的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均非常重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国际食品法典关于制定加工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和开展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所遵循的一般原则、数据要求、评估方法以及加工农产品分类等信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目前共制定了586项加工农产品中的农药MRL标准,其中针对谷物碾磨产品的MRL标准数量最多,占23.2%;与初级农产品相比,加工农产品中的MRL值相对较高,表现出浓缩效应。同时,作者建议,我国应进一步明确加工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评估原则和方法,完善作物分类体系,细化膳食消费量数据,完善农药登记资料要求等。本文可为提升我国农药MRL标准制定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技术水平提供借鉴。
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 may cause severe damages to crops globally. In this study, fifteen novel 4,5,5-trifluoropent-4-enamide derivative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nd their nematicidal activitie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in sand) were determined. Compounds with high activity in sand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 for their in vivo activities in matrix. Results of the in vitro test showed that some of compounds exhibited better nematicidal activity. Among the synthesized molecules, compounds B8 containing a furan ring exhibited excellent nematicidal activity against Meloidogyne incognita and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with LC50/72 h values of 1.22 mg/L and 0.53 mg/L,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most of the compounds showed 100% inhibition rate against M. incognita at 40 mg/L in sand in the in vivo test. Among which compound B10 containing a benzothiazole ring showed the best nematicidal activity. It exhibited 66.0% inhibition rate at 2.5 mg/L. Results of the in vivo test in matrix showed that compound B6 containing a thiophene ring was the most active compound. It showed 31.0% inhibition rate at 5 mg/L.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howed that the compounds containing non-substituted five-membered ring such as thiophene, furan and thiazole demonstrated better bioactivity than those compounds containing bulky six-membered ring or fused ring in the molecule.
为了提高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的利用率,基于光控释放技术,将呋虫胺 (dinotefuran,以下简称DIN)与香豆素类光敏保护基团7-二乙基氨基香豆素 (7-diethylamino coumarin,简称COU)相连,设计合成了以COU为“笼”的呋虫胺 (coumarin-caged dinotefuran,简称COU-DIN)光控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及高分辨质谱表征了其化学结构,并测试了其在420 nm蓝光和太阳光照条件下的光控释放性能、在水中的稳定性及其光控释放前后对苜蓿蚜 Aphis craccivora、 白纹伊蚊 Aedes albopictus 和东方黏虫 Mythimna separate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COU-DIN在420 nm蓝光或太阳光照射下,可快速、高效、定时、定量地释放出呋虫胺,总释放率可达90%,且在水中稳定;COU-DIN在光照前后的杀虫活性差异明显,且光照后对上述3种害虫的LC50值与对照药剂呋虫胺相当。COU-DIN为呋虫胺的可控精准施用提供了新方法。
为了发现结构新颖的昆虫生长调节剂,以蜕皮激素受体(EcR)为靶标,以课题组发现的高活性化合物 C (N-(4-(叔丁基)苯基)-2-苯基-2,4,5,6,7,8-六氢环庚基[C]吡唑-3-甲酰胺)为先导化合物,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方法,设计合成了2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4,5,6,7-四氢-2H-吲唑酰肼类衍生物,其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与EcR具有较好的结合力,其中化合物 I-15 可以很好地结合到EcR的活性位点,其结合模式和虫酰肼相似;靶标蛋白结合实验证明, I-15 在 40 mg/L下与EcR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75.8% ± 7.2%)。初步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500 mg/L下对鳞翅目害虫小菜蛾表现出一定的杀虫活性,但总体活性均不如虫酰肼和先导化合物 C ;进一步分析发现,目标化合物的脂水分配系数 (ClogP)普遍低于先导化合物和对照药剂虫酰肼,推测是由于目标化合物的亲脂性较差,从而影响其穿透昆虫表皮的能力,导致杀虫活性较弱。该研究对后续化合物的结构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以不同取代的肉桂酸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和酰基的亲核取代反应对天然产物吩嗪-1-羧酸 (申嗪霉素) 进行了结构修饰,合成了2个系列含肉桂酸结构片段的吩嗪-1-羧酸酯类衍生物 5a ~ 5f 和吩嗪-1-甲酰胺类衍生物 10a ~ 10r ,所有衍生物的结构均得到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碳谱 (13C NMR) 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培养皿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和除草活性。杀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20 mmol/L时,大部分吩嗪-1-羧酸酯类衍生物对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 5a 的抑制率为78.37%,略低于对照药剂吩嗪-1-羧酸 (86.91%)。除草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0.50 mmol/L下,化合物 10b 、 10e 和 10f 对油菜根长的抑制率均超过80%,化合物 10e 对油菜的抑制效果与对照药剂丁草胺相当。本文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不仅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而且还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部分化合物的除草活性与对照药剂相当,研究结果为吩嗪-1-羧酸的结构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为发现具有高抑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设计并合成了18个新型3-二氟甲基-1-甲基吡唑-4-羧酸肟酯衍生物,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分析确证,化合物 9g 的单晶衍射结果证明肟酯的构型为E式。离体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在50 μg/mL下对番茄灰霉病菌 Botrytis cinerea、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 和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 9d 对苹果树腐烂病菌、 9r 对小麦全蚀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89 μg/mL和3.34 μg/mL,表现出比先导化合物 L1 (E-2-氯-6-氟苯甲醛-O-(1-甲基-3-苯基-1H-吡唑-5-羰基)肟)
氟唑菌酰羟胺 (pydiflumetofen) 是一种新型SDHI类杀菌剂,目前在中国仅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为明确其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潜力,测定了番茄叶霉病菌 Passalora fulva 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并验证了其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番茄叶霉病菌不同发育阶段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对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较强,在0.10 μg/mL剂量下抑制率均达50%以上。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得从山东省8个地区采集分离的103个菌株的EC50值在 0.04~1.74 μg/mL之间,平均值为 (0.67 ± 0.41) 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可将该平均EC50值作为番茄叶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基线。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 (SC) 以有效成分200 g/hm2剂量连续施药两次,距末次施药后7 d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 (thiophanate-methyl) 有效成分540 g/hm2 和氟吡菌酰胺 (fluopyram)有效成分150 g/hm2 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氟唑菌酰羟胺在防治番茄叶霉病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2‒2014年采自我国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4个省份的100株小麦赤霉病菌对叶菌唑的敏感性,并通过室内药剂驯化获得叶菌唑抗性突变体,研究了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及CYP51基因序列和表达量。结果表明:叶菌唑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0.04~0.51 μg/mL,平均EC50值为(0.18±0.09) μg/mL,供试菌株对叶菌唑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近似正态的连续性单峰曲线,尚未出现抗药性亚群体,可将该平均EC50值作为敏感性基线的参考值,用于监测田间抗药性的演化。通过室内药剂驯化共获得12株抗性突变体,其中2株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I)分别为14.2和15.8,10株表现为低水平抗性,RI值为3.25~9.05。与亲本菌株相比,部分抗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及分生孢子产生能力均显著降低,所有抗性突变体对小麦的致病力均显著降低。交互抗性研究表明,部分抗性突变体对戊唑醇、丙环唑及咪鲜胺表现为抗性,对丙硫菌唑和三唑酮未表现出抗性;部分抗性突变体仅对戊唑醇表现为抗性,对丙环唑、咪鲜胺、丙硫菌唑和三唑酮均未表现出抗性;所有抗性突变体对氰烯菌酯均表现为敏感。研究表明,小麦赤霉病菌对叶菌唑存在低等抗性风险。与亲本菌株相比,2株中等水平和2株低水平抗性突变体的CYP51基因及启动子序列均未发生突变;4株抗性突变体的CYP51A基因表达量均上调,上调倍数范围为1.33~10.28,推测CYP51A基因表达量上调可能与小麦赤霉病菌对叶菌唑抗性的产生相关。
主要由假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已蔓延成为黄淮麦区的主要病害,对小麦的稳产、高产带来极大威胁。为了解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菌灵对2019年从河南省8个地市分离的90株假禾谷镰刀菌的毒力;分别通过方差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多菌灵与戊唑醇和咯菌腈对病菌毒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多菌灵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为2.4 μg/mL,EC50值在0.436~1.73 μg/mL之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98倍,平均EC50值为 (0.750±0.291) 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尽管病菌群体中存在着对多菌灵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仍有61株供试菌株位于相应的主峰范围内,敏感性频率分布仍为连续单峰曲线,可以将该值作为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市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较小,各地市菌株平均EC50值变化范围为0.604~1.04 μg/mL,最低和最高的分别为新乡红旗和新乡辉县菌株,两者相差1.72倍;同一地市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南阳内乡菌株差异最大,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3.98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关联性。病菌对多菌灵与其对戊唑醇和咯菌腈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温室防效结果显示,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小麦种子,对小麦茎基腐病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有效成分3.90 mg/g处理防效最高,可达76.66%。本研究结果可为多菌灵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为病原菌对药剂的敏感性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看麦娘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茬麦田的主要恶性杂草之一,甲基二磺隆是防治小麦田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的重要除草剂。该研究团队前期在安徽省凤台县小麦田采集到疑似抗性种群看麦娘 (AHFT-01),为明确其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发生情况及潜在的抗性机制,采用温室盆栽法在整株水平上测定了该种群对甲基二磺隆及其他乙酰乳酸合成酶 (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敏感性水平,并对看麦娘抗性和敏感种群ALS基因不同拷贝的全长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和比对。结果显示:相比敏感种群AHHN-02,疑似抗性种群AHFT-01已对甲基二磺隆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其抗性倍数为28.50;ALS基因序列比对发现,AHFT-01 种群植株ALS1基因第197位氨基酸发生了纯合突变,氨基酸密码子由脯氨酸(CCC)突变为苏氨酸 (ACC),且突变频率高达100%。此外,AHFT-01 种群看麦娘同时对其他ALS抑制剂类的咪唑乙烟酸、啶磺草胺及氟唑磺隆产生了不同水平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8.18、10.15和10.13;并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 (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唑啉草酯产生了低水平的多抗性 (抗性倍数为2.27),但对精噁唑禾草灵、烯草酮及光合系统II (PSII)抑制剂类除草剂异丙隆仍较为敏感。研究表明,ALS1基因第197位氨基酸突变是导致AHFT-01 种群看麦娘对甲基二磺隆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前期研究中分离获得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菌株TA-9,其在田间试验中具有较好生物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及Box-Behnken设计-响应曲面法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对影响深绿木霉TA-9菌株发酵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固体发酵培养基3个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为蔗糖、硫酸铵和磷酸二氢钾;培养条件中3个主要影响因子为培养温度、接种浓度和含水率。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组成(质量分数)为:麦麸30%、谷壳20%、蔗糖24.65%,硫酸铵0.88%,磷酸二氢钾0.88%、黄豆粉1%,混合矿物质0.5%,酶水解酪蛋白0.3%。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接种浓度每克基质含5.2 × 105 个孢子,含水率48.1%,种子液菌龄6 d,24.1 ℃光照培养,接种60 h后搅拌,随后静置发酵至8 d。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获得深绿木霉菌株TA-9的分生孢子产量为每克培养基含2.44 × 1010 个孢子,略高于预测最高产量(每克培养基含2.24 × 1010 个孢子)。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 (ZIF-8)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纳米粒径可调,具有酸敏感性。为研究其在农药递送中作为缓控释载体的性能和应用,以吡唑醚菌酯 (pyraclostrobin,以下简称Pyr)为模式农药,以二价锌为配位中心,二甲基咪唑为有机配体,采用 “一锅法” 制备了pH响应性吡唑醚菌酯控释剂Pyr@ZIF-8;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动态光散射激光粒度仪(DL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分析(TGA)等物理手段对Pyr@ZIF-8的形貌、粒径和Zeta电位等进行了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考察了其在紫外光源下的光解稳定性和不同pH值下的酸控释放性能;最后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盆栽试验研究了其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yr@ZIF-8的平均粒径为143.1 nm,载体ZIF-8对Pyr的负载率为10.8%;与Pyr原药相比,紫外光照下Pyr@ZIF-8中Pyr的降解率降低了6.2%;在pH值分别为4.0、6.0、8.0的环境下静置24 h,Pyr@ZIF-8中Pyr的释放率分别为88.1% ± 2.5%、67.3% ± 3.1%和25.6% ± 2.9%,表现出pH响应性释放性能;在0.1 μg/mL质量浓度下,Pyr@ZIF-8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效果比其乳油高16.4% (生长速率法)和9.4% (盆栽试验)。上述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递送体系Pyr@ZIF-8不仅具有减缓吡唑醚菌酯光降解的作用,还有良好的酸控缓释和更高的抑菌效果。
利用安全溶剂替代农药制剂中的有毒溶剂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乳油中有害溶剂替代已经颇具成效,而微囊剂型中的溶剂替代也应该引起重视。本文先通过比较油酸甲酯和150# 溶剂油对油相稳定性的影响以确定溶剂的种类和用量,采用界面聚合法分别以油酸甲酯和150#溶剂油为溶剂制备了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之后考察了两种制剂的释放性能、抗光解性能和田间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以油酸甲酯为溶剂,当原药与溶剂质量比为1 : 2时,所得的吡唑醚菌酯微囊为球形,平均粒径为2.92 μm,与以150# 溶剂油为溶剂制备的微囊相比,在快速释放液中,20 min时前者中吡唑醚菌酯的累积释放率为92%,后者仅为50%。在模拟紫外光强度下,在100 min时,以油酸甲酯作溶剂的微囊中吡唑醚菌酯含量比以150#作溶剂的微囊中吡唑醚菌酯的含量高30.59%。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施药后32 d,用以油酸甲酯为溶剂制备的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处理比以150# 溶剂油为溶剂的微囊悬浮剂处理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处理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分别高16.59%和29.34%。表明溶剂对农药微囊制剂的稳定性和应用性能均存在影响,应该优化筛选。本研究可为农药微囊制剂的精细化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传统单发射响应发光传感器因发射光波长单一易受环境因素干扰而灵敏度低,以及双/多元镧系共掺杂发光传感器由于体系内镧系元素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易受温度等因素影响而使得检测灵敏度与选择性低,本文提出联用两种双发光镧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lanthanid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Ln-MOFs)实现水体中不同农药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研究合成了Tb-MOF和Eu-MOF2,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并采用所制备的Ln-MOFs对水体中残留的6种农药 (敌草胺、毒莠定、咪草烟、戊唑醇、氟替莫非和苯霜灵) 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合各农药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结果表明:农药与Ln-MOFs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竞争性激发能量吸收来调节 Ln-MOFs中有机配体与Ln3 + 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且不同农药对有机配体到Tb3 + 和有机配体到Eu3 + 的能量转移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荧光强度比值的对数值lg(I545/I616)、lg(I545/I340)与农药浓度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在0.97以上。该研究为开发方便、有效且具有普适性的比率荧光传感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测定麦叶和麦穗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残留的痕量、快速检测方法。麦叶或麦穗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用乙腈提取,NH2/Carb固相萃取柱净化,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噻虫嗪和噻虫胺在0.001 ~ 0.5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噻虫嗪和噻虫胺在0.001、0.01、0.1和1 mg/kg 4个添加水平下,在麦叶和麦穗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3% ~ 11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在1.6% ~ 13.0% 之间。定量限可达到0.001 mg/kg。运用该检测方法测定了采用植保无人机喷施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有效成分37.5 g/hm2) 后的麦叶和麦穗样品,发现施药后2 h麦叶和麦穗中噻虫嗪的残留量分别为4.24和1.34 mg/kg,施药后14 d麦叶中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残留量分别为0.097和0.079 mg/kg,麦穗中的分别为0.031和0.046 mg/kg。该方法可满足小麦全生育期检测需求,运用该方法可研究噻虫嗪及噻虫胺在小麦植株内的传导分布特点及残留代谢过程。
本研究确定了抑霉唑及其代谢产物咪唑乙醇的绝对构型,建立了一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柑橘不同部位抑霉唑和咪唑乙醇对映体的手性分析方法,并开展了柑橘贮藏过程中抑霉唑的选择性降解行为研究。柑橘(椪柑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 Ponkan)果肉、全果和果皮样品通过乙腈 (含体积分数1%的乙酸) 提取,抑霉唑和咪唑乙醇分别采用Lux Cellulose-2和Chiralpak IG-3手性柱分离对映体。结果表明:抑霉唑和咪唑乙醇对映体在0.001~0.5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2 >0.9915,>0.9991),方法定量限 (LOQ) 均为0.0005 mg/kg;4个添加水平 (0.0005、0.05、0.125、0.25 mg/kg) 在不同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8%~101%和73%~105%,相对标准偏差 (RSD) 分别为0.4%~2.9%和0.4%~5.6%。抑霉唑在柑橘中的贮藏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R-抑霉唑在全果和果皮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36 d和158 d,S-抑霉唑在全果和果皮中半衰期分别为77 d和82 d,即S-抑霉唑的降解速率明显快于R-抑霉唑;其代谢产物S-咪唑乙醇在柑橘果实各部位的积累速度均高于R-咪唑乙醇。
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市地产葡萄和草莓的安全生产水平,降低消费者的膳食摄入风险,对2018–2019年间上海当地所产152份葡萄和91份草莓样品中的20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PGRs) 残留进行了实地调研及检测分析,并就其对不同人群的长期和短期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调研发现:上海市地产葡萄普遍在开花前后使用赤霉酸和氯吡脲,而草莓种植中一般不使用PGRs。残留检测结果显示:葡萄中共检出脱落酸、赤霉酸、矮壮素和吲哚-3-乙酸4种PGRs残留,其中脱落酸的检出率为100%,平均残留量为0.088 mg/kg,另外3种PGRs的检出率均低于6.0%;草莓中共检出脱落酸和吲哚-3-乙酸2种PGRs残留,其中脱落酸检出率为100%,平均残留量为0.886 mg/kg。评估结果表明,通过食用上海地产葡萄和草莓摄入4种PGRs的长期暴露风险商(%ADI)最大值为0.004%,远低于100%,膳食摄入风险可忽略不计;通过食用葡萄摄入矮壮素的短期暴露风险商(%ARfD)最大值为0.55%,亦远低于100%,其短期摄入风险可接受。研究表明,上海地产葡萄和草莓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整体残留水平及膳食摄入风险均较低。
为掌握我国香蕉中农药残留情况及其短期膳食摄入风险,测定了采自香蕉主产省份生产基地及市场的196份香蕉样品中的农药残留,评估了所检出农药对我国成人和1 ~ 6岁儿童的短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香蕉全果中咪鲜胺(42.86%)、吡唑醚菌酯(40.82%)、吡虫啉(34.69%)及多菌灵(27.55%)的检出率较高;就农药类别而言则新烟碱类(45.92%)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45.41%)农药的检出率较高。根据我国香蕉上相关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标准,样品中吡虫啉共超出限量21次,腈苯唑和噻虫嗪各超出限量2次。香蕉全果中同时检出2种及2种以上农药残留的样品占56.63%;二元和三元农药组合占比最高,常见的二元和三元农药组合有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吡虫啉和吡唑醚菌酯/吡虫啉/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多菌灵/咪鲜胺。香蕉果肉中吡虫啉(31.03%)的检出率最高,农药类别则新烟碱类(32.18%)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较高的农药组合是腈苯唑/吡虫啉(3.45%)和戊唑醇/吡虫啉(2.30%)。香蕉果肉中所检出农药的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商 (%ARfD)均远小于100%,说明通过香蕉摄入的农药残留对人体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短期膳食风险。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同时检测黄瓜中多效唑、戊唑醇、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三唑酮、丁氟螨酯及3种代谢物B-3、三唑醇和CGA205375残留的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研究了6种农药不同施药剂量下在黄瓜中的消解动态。样品前处理采用QuEChERS方法,经乙腈提取,以N-丙基乙二胺 (PSA) 和石墨化碳黑 (GCB) 组合进行净化,采用U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0.8 mg/L范围内,目标分析物的质量浓度与其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49;在0.001、0.01、0.05、0.1和0.5 mg/kg 5个添加水平下,6种农药及3种代谢物在黄瓜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1%~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s,n = 5) 在1.7%~8.8%之间,其定量限 (LOQ) 在0.001~0.01 mg/kg之间。该方法净化效果好、操作简便高效、灵敏度高,可用于6种农药及3种代谢物残留的同时检测。田间试验采用6种农药按推荐剂量和5倍推荐剂量分别于黄瓜挂果期混合施药并进行采样检测。结果显示:除丙硫菌唑外,其余5种农药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在3.15~9.62 d之间。研究结果可为上述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其风险评估等提供参考。
丁氟螨酯 (CYF) 对土壤中非靶标动物蚯蚓的影响尚未明确。本研究建立了蚯蚓体内丁氟螨酯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采用液-液萃取法去除样品中的油脂,利用正相液相色谱 (NP-HPLC) 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0.5、5和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CYF在蚯蚓中的回收率在84%~8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3%~3.1%之间,验证了该提取方法的可靠性。生物-土壤富集因子 (BSAF) 测定结果表明,蚯蚓富集CYF 7 d后两个对映体((+)/(−)− CYF)在蚯蚓体内的富集浓度达到最大值,且 (+)-CYF的富集能力显著高于 (−)-CYF的。蚯蚓在含0.5~10 mg/kg CYF的土壤中暴露28 d时会严重抑制其体重。通过滤纸法检测CYF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测得CYF消旋体对蚯蚓的LC50值为162.5 mg/L,(−)-CYF对蚯蚓的LC50值为323.1 mg/L,(+)-CYF对蚯蚓的LC50值为309.4 mg/L。根据联合毒性效应分析得到AI = −0.03,表明同时使用CYF的两个对映体对蚯蚓造成毒性相加作用。
灰葡萄孢是引起作物灰霉病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是其传播的主要载体。本文采用代谢技术分析了灰葡萄孢对Biolog FF板碳源的利用及其产孢情况,并测定了在多菌灵、丙环唑、嘧霉胺、异菌脲和咪鲜胺5种杀菌剂胁迫下灰葡萄孢产孢所需碳源种类。结果表明:糖类、氨基酸类等92种碳源均能被灰葡萄孢代谢,其中,杏仁苷、L-阿拉伯糖等35种碳源能促进其分生孢子的形成;吐温80、D-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等57种碳源能被其代谢,但不能促进其分生孢子形成。用多菌灵1 mg/L、咪鲜胺5 mg/L或丙环唑1和10 mg/L处理,均可减少灰葡萄孢产孢所需碳源种类;而用嘧霉胺0.08和1 mg/L、异菌脲0.1和5 mg/L处理,对灰葡萄孢产孢所需碳源种类均无明显影响。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杀菌剂胁迫下灰葡萄产孢所需碳源种类,可为灰霉病化学防控药剂的选择提供参考。
以柠檬酸盐缓冲体系的QuEChERS方法为前处理方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为检测仪器,建立了葡萄中78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采用添加回收法评估了葡萄中4种基质匹配校准方法的定量结果,评估了4种校准方法的线性回归系数、回收率和精密度。结果表明:在添加回收试验中,当添加水平为0.01 mg/kg时,在0.005~0.1 mg/L范围内,4种校准方法下78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大部分农药的精密度均可满足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在使用以空白基质溶液配制的标准工作溶液进行校准时,无论是外标法还是内标法,回收率均无法兼顾所有分析对象;而改用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得到的基质标准曲线表现更好,其外标法和内标法的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2%~114%和81%~110%,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分别为2.3%~18%和1.2%~17%,符合食品理化检测的质量控制要求,适合实验室日常监测采用。
为优化噻二唑类农药在猕猴桃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开发了基于改良QuEChERS法并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分析方法。目标物经氢氧化钠碱解、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2~3后转化为待测物噻二唑,再经乙腈提取、盐析分层、C18和石墨化碳黑吸附剂净化, UP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0.001 ~ 0.5 mg/L范围内,噻唑锌、噻菌铜、噻森铜和噻二唑基质标准工作液的质量浓度与响应值间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在0.01 ~ 1 mg/kg添加水平下,噻唑锌、噻菌铜、噻森铜和噻二唑在猕猴桃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1% ~ 93%,相对标准偏差 (RSD)最大为9.3%,表明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残留分析的要求。方法定量限 (LOQ)均为0.01 mg/kg,表明方法灵敏度较高。与现有传统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普适性更大、灵敏度更高、更高效且前处理过程安全、环保,有助于提高噻二唑类农药的残留风险监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