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24卷 第2期
跳甲是危害蔬菜、水果、谷物等农作物的重要害虫。跳甲聚集信息素的化学成分包括14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和6种不饱和醛类化合物,可用于跳甲诱集与种群监测,在害虫绿色防控方面极具发展前景。本文首先按手性中心的构建方法,包括手性源法、手性诱导法与不对称催化法,详细阐述了倍半萜类跳甲聚集信息素的合成方法;然后依据碳碳双键的合成方法分类总结了不饱和醛类跳甲聚集信息素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羟醛缩合法、Wittig偶联法、Wittig-Horner偶联法与炔酯异构化法。另外,分析了每种合成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对跳甲聚集信息素的合成研究进行了展望。
致病杆菌属 (Xenorhabdus) 细菌是一类存在于昆虫病原线虫肠道内的共生菌,能够产生多种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开发成为新农药的潜力。本文综述了致病杆菌属细菌中可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代表性菌株,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在致病杆菌属细菌代谢物中发现的抑菌活性化合物;对致病杆菌属细菌产生的部分抑菌活性化合物的抑菌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认为影响蛋白质合成是某些化合物发挥抑菌作用的重要途径。基于抑菌活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调控因子,总结了从致病杆菌属细菌代谢物中发掘新化合物和提高特定活性化合物产量的方法。针对现阶段致病杆菌属细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简要概述了未来致病杆菌属细菌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可为如何合理有效利用致病杆菌属细菌活性代谢物提供参考,对于促进致病杆菌属细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药产品80%以上通过喷雾方式施用,药液从喷头到靶标作物过程中产生的随风飘移和蒸发飘移是农药造成人畜健康风险、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航空施药技术的发展,解决或减少喷雾雾滴飘移的问题成为施药技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喷雾雾滴 (尺寸分布、黏度、表面张力、蒸气压、挥发性、密度等)、喷雾模式 (喷头类型、喷雾速度和高度、喷施方法) 和外界条件 (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条件和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 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产生雾滴飘移的主要原因;同时详细综述了采用田间试验、室内试验、计算机模拟及新型测试技术测定喷雾雾滴飘移的优点及局限性,针对植保无人飞机施药,提出应通过室内测定、田间试验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雾滴飘移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从改变雾滴的运动方式、理化性质等方面直接控制和从田间布局间接控制的喷雾雾滴飘移风险控制技术。
为探索具有新颖结构的杀虫剂先导,将多种含环丙甲酸的活性片段引入二酰胺类杀虫剂,设计并合成了21个新型的二酰胺类衍生物,其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波谱 (NMR)及高分辨质谱 (HRMS)表征。测试了所有目标衍生物对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e、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及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大部分邻位二酰胺类衍生物的对两种供试病原菌的杀菌活性不够理想,而对两种害虫靶标均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在500 mg/L质量浓度下,衍生物 10h 对苜蓿蚜的致死率为90%, 10k 对东方黏虫的致死率达100%,这两个衍生物均可作为潜在的杀虫先导衍生物加以进一步研究。
为了寻找具有较高杀虫活性的特胺酸化合物,以天然活性产物细交链孢菌酮酸(TeA)作为先导化合物,利用酰基化米氏酸作为酰基化试剂,设计、合成了26个3-位不同酰基取代和5-位不同取代的含特胺酸骨架衍生物 4a~4s、5a~5g、7a 和 8a ,其中14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初步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100 μg/mL下处理72 h内,所有目标化合物对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均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活性,并具有内吸性,其中化合物 5d 和 7a 48 h致死率为100%,高于对照药剂螺虫乙酯,具有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对处理后的小麦植株进行残留量测定,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 4e、5c、7a 和 8a 能被植株较好的吸收 。 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具有特胺酸骨架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提供参考。
为了找出天然杀线虫先导生物碱Waltherione A的关键药效基团并简化其结构,以2,3-二甲氧基苯甲醛和3,4-二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经过分子内傅克烷基化反应形成苯并七元氧桥环,并用不同的取代基与桥环相连,合成了12个Waltherione A类似物,其中8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采用浸虫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杀线虫的活性均低于Waltherione A,其中化合物 A-12 在200 μg/mL下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72 h的致死率为69.7%。 A-12 的杀线虫活性高于其他目标化合物,表明芳香取代基与苯并七元氧桥环相连时对化合物活性的提升存在积极作用,这为进一步的结构优化提供了方向。
Thiasporine A是从海洋放线菌Actinomycetospora chlora SNC-032代谢物中分离得到一个含有苯基噻唑环结构的天然产物,对肺癌细胞系H2122具有中等毒性。本文以取代苯甲腈为原料合成了Thiasporine A ( 4o ) 和29个Thiasporine A类似物( 3a ~ 3o , 4a ~ 4n ),其中24个未见文献报道, 利用 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Thiasporine A及其类似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200 μmol/L的浓度下,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5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化合物 3e 和 3i 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率分别为84.5%和84.4%,其EC50值分别为17.3 μmol/L和21.9 μmol/L;化合物 4b 和 4j 对白芨白绢病菌Selerotium rolfsii的抑制率为100%;化合物 4b 对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抑制率为83.3%,高于商品药剂噻呋酰胺;化合物 3g 对5种供试病原菌的抑制率都在70%以上。
为明确硬毛棘豆Oxytropis hirta Bunge根的农用抑菌活性成分,用75%乙醇浸提硬毛棘豆根,得到粗提物;再分别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与正丁醇为溶剂对粗提物进行萃取,得到不同溶剂萃取相;通过活性追踪法对抑菌活性好的乙酸乙酯相运用现代柱层析与波谱学技术进行了分离与结构鉴定,并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硬毛棘豆根乙酸乙酯相抑菌活性最好,在质量浓度为1 × 103 mg/L时对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率分别为57.2%和55.4%,对烟草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与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ae的抑菌圈分别为21.8 mm和19.0 mm。从乙酸乙酯相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分别为β-香树脂醇 ( 1 )、3-oxo-azukisapogenol ( 2 )、5α-豆甾-9(11)-烯-3β-醇 ( 3 )、豆甾-4-烯-3,6-二酮 ( 4 )、3β,22β,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 ( 5 )和azukisapogenol ( 6 )。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 1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为50 mg/L,对烟草青枯病菌、猕猴桃溃疡病菌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us subtilis的MIC为100 mg/L;化合物 6 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117.4mg/L和86.2 mg/L。硬毛棘豆根乙酸乙酯相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三萜类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备进一步开发为杀菌剂的潜力。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樱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同时研究了不同敏感性菌株的生物学性状,探究了琥珀酸脱氢酶B亚基的氨基酸突变与其对啶酰菌胺产生抗性的相关性,并分析了樱桃褐腐病菌对啶酰菌胺与其他3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SDHIs)氯苯醚酰胺、氟唑菌苯胺和氟吡菌酰胺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对樱桃褐腐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和治疗作用,但樱桃褐腐病菌已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抗性,且抗性菌株具有较高的适合度。褐腐病菌SDHB亚基上的氨基酸点突变与其对啶酰菌胺的抗性之间无明显联系。交互抗药性分析表明,啶酰菌胺与氯苯醚酰胺、氟唑菌苯胺和氟吡菌酰胺之间均存在交互抗性。为了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在樱桃褐腐病防治过程中啶酰菌胺应与SDHIs之外的其他类型杀菌剂进行合理的混用或轮用。
Wheat crown rot caused by 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il-borne disease and affects the quality and yield of wheat. In order to detect the sensitivity of F. pseudograminearum to fludioxonil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105 isolates of F. pseudograminearum were collected from six cities in 2019. Sensitivity was determined by the mycelial growth rate method, then the methods of 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 and SPSS cluster were used for result analysis. The sensitivity of F. pseudograminearum to carbendazim and tebuconazole was determined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hich existed between fludioxonil and the two fungicides, carbendazim and tebuconazole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of fludioxonil was 0.2400 μg/mL. The sensitivity frequency distribution was a continuous single peak curve, and the EC50 value ranged from 0.0027 to 0.0470 μg/mL. The average EC50 value of (0.0263 ± 0.0101) μg/mL, could be used as the sensitivity baseline of the pathogen to fludioxonil. The 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nsitivity of the different cities to fludioxonil was different, and the EC50 value ranged from 0.0150 to 0.0335 μg/mL. The maximum EC50 value of the isolate from Zhongmu County Zhengzhou City was 16.78 times bigger than the minimum value.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nsitivity of isolates to fludioxonil and their geographical origin. The mean EC50 values of carbendazimand tebuconazole against the pathogens were (0.7881 ± 0.3153) μg/mL and (0.0886 ± 0.1453) μg/mL,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nsitivity of the isolates to fludioxonil, carbendazim and tebuconazole. The results of greenhouse trial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fludioxonil suspension seed coat agent could reach 58.00% (75.0 μg a.i/g) in 2020 and 63.69% (50.0 μg a.i/g) in 2021 when used to treat wheat as a seed dressing agen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fludioxonil in the control of wheat crown rot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monitoring the sensitivity of pathogenic fungi to fungicides.
为筛选适合制备安全、高效防治韭菜上灰霉病烟剂的杀菌剂品种,从原药抑菌活性、烟雾毒力作用、成烟率、安全性和田间防效5个方面,对9种常用杀菌剂制备成韭菜灰霉病防治烟剂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啶胺、咯菌腈和啶菌噁唑抑制韭菜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13、0.05和0.12 mg/L;吡唑萘菌胺、氟吡菌酰胺和啶酰菌胺抑制其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0.84、0.68和1.16 mg/L。在0.108 m3 的密闭装置中,分别检测了0.01 g各杀菌剂有效成分受热成烟后烟雾的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烟雾可完全抑制韭菜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吡唑萘菌胺、氟吡菌酰胺和啶酰菌胺烟雾可完全抑制其孢子萌发,而腐霉利烟雾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仅分别为54.39%和43.27%。咯菌腈、啶酰菌胺和氟吡菌酰胺的成烟率分别为85.93%、91.35%和82.86%,基本满足烟剂的制备要求。经咯菌腈和啶酰菌胺烟雾处理后7 d,韭菜株高和茎粗的增加量与空白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2019年和2020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有效成分120 g/hm2剂量的咯菌腈烟剂对韭菜灰霉病的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72.31%和79.78%,375 g/hm2剂量啶酰菌胺烟剂对韭菜灰霉病的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81.17%和83.81%,均高于已登记药剂腐霉利烟剂在最高登记剂量 (有效成分450 g/hm2)下对韭菜灰霉病的治疗作用防效 (59.86%和63.71%);上述剂量下,3种烟剂对韭菜灰霉病的田间保护作用防效均在90%以上。咯菌腈和啶酰菌胺烟剂在韭菜植株上沉积分布均匀,其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均为3~4 d。推荐可将咯菌腈和啶酰菌胺加工成烟剂并登记用于韭菜灰霉病的防治。
为明确噁唑菌酮与精甲霜灵复配在防治葡萄霜霉病上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对噁唑菌酮与精甲霜灵进行了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田间药效及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噁唑菌酮与精甲霜灵按质量比1 : 1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联合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EC50值为2.52 mg/L,共毒系数 (CTC) 为154.53。30% 噁唑菌酮 • 精甲霜灵悬浮剂 (噁唑菌酮与精甲霜灵质量比1 : 1) 按有效成分120~200 mg/kg剂量喷雾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最佳防效可达83.9%;其有效成分200 mg/kg剂量下的防效显著优于对照药剂68.75% 噁唑 • 锰锌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687.5 mg/kg剂量的防效;有效成分120和150 mg/kg剂量下的防效显著优于对照药剂68% 精甲霜灵 • 锰锌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1360 mg/kg剂量的防效。在0.1~5 mg/kg添加水平下,噁唑菌酮和精甲霜灵在葡萄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1%~107%和92%~107%,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7%;噁唑菌酮与精甲霜灵在葡萄中的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8.9~12.8 d和7.4~10.0 d,均属易消解性农药。研究表明,噁唑菌酮与精甲霜灵质量比1 : 1复配所得30% 噁唑菌酮 • 精甲霜灵悬浮剂防治葡萄霜霉病具有高效、低残留、易降解及使用安全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根结线虫病是山药生产上的顽固性重发病害,严重制约了山药产业优质高效发展。为制定精准的药剂防治技术,以‘瑞山药’为供试品种,在江西瑞昌和南昌建立试验点,采集、鉴定试验点供试田块山药根结线虫种类,监测土壤中根结线虫2龄幼虫(J2)数量消长动态及山药根结线虫病发生动态,进行病害药剂防治适期研究和施药技术研发。结果表明,试验点供试田块山药根结线虫种类均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山药生长期间,土壤中J2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山药根系多于5月下旬(山药齐苗期)开始发病;块茎于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之后块茎病情持续大幅增长。以山药齐苗时及其后60 d左右各施药1次为最佳防治适期,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有效成分1426 g/hm2)、30%噻唑膦微囊悬浮剂(有效成分2925 g/hm2) 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1.56%~83.43%和75.95%~77.16%。采用研发的山药根层均匀施药技术用药2次(30%噻唑膦微囊悬浮剂(有效成分 2 925g/hm2) + 100亿芽孢/克坚强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2000 g/hm2)、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有效成分1426 g/hm2))的防治效果达81%以上,显著高于前期采用滴灌后期采用根层均匀施药技术处理、2次滴灌施药处理以及2次常规灌根施药处理的防治效果。
为探究咪唑乙烟酸对抗性及常规谷子品种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及其抗性机理,以抗咪唑乙烟酸谷子品种冀谷35和常规谷子品种冀谷38、冀谷41、晋谷21、晋谷59、长农44、龙谷39和中谷9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及田间试验比较其苗期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对咪唑乙烟酸的响应。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咪唑乙烟酸按有效成分93.5 g/hm2施用,显著降低了常规谷子品种幼苗期地上部分鲜重(降幅达21.60%~72.83%)及叶绿素a (45.20%~92.12%)、叶绿素b (18.10%~93.36%)、类胡萝卜素(42.58%~84.21%)和总叶绿素的含量(45.73%~92.38%);叶绿素荧光参数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最大光化学产量分别下降20.4%~37.0%和6.9%~24.8%,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和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分别显著上升了101.0%~322.1%和113.7%~319.7%。而对抗性品种冀谷35的地上部分鲜重、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无显著影响。咪唑乙烟酸显著降低了常规谷子品种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幅达19.70%~56.58%,增加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达16.70%~68.80%,提高抗性谷子品种冀谷35的CAT活性达52.48%,但对其MDA含量无显著影响。抗性品种冀谷35经咪唑乙烟酸处理后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活性变化较小,而常规品种冀谷38的ALS从药后13 d起,活性较对照开始显著下降。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苗期喷施咪唑乙烟酸显著降低了常规谷子品种谷穗的穗长、穗粗、穗重、穗粒重及理论产量;显著增加了抗性谷子品种冀谷35的穗重、穗粒重及理论产量,增幅为7.8%~8.6%。研究表明,冀谷35通过维持体内靶标酶ALS活性稳定,增强对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减轻膜脂过氧化,使其对咪唑乙烟酸具有高抗药性。
为探讨除草剂与安全剂混用对杂草的防治效果及对糜子安全性的影响,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在糜子三叶期选取两种茎叶型除草剂——阔世玛 (3.6% 二磺 • 甲碘隆水分散粒剂)和锐超麦 (20% 双氟 • 氟氯酯可湿性粉剂)与两种安全剂——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 BR )和赤霉素(gibbrellic acid, GA)进行混合喷施,同时设置人工除草对照 (CK1)和清水对照 (CK2),测定药害指数、杂草防效、糜子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活性氧代谢、地上生物量与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BR可完全消除低剂量阔世玛的药害,使高剂量阔世玛的平均药害指数显著下降58.2%;GA可完全消除低剂量锐超麦的药害,使高剂量锐超麦的平均药害指数显著下降81.7%;添加安全剂后药剂的杂草防效降低1.7%~18.0%,但总体防效较好。除草剂与安全剂混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糜子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了丙二醛 (MDA)含量;与单施除草剂相比,低剂量阔世玛、高剂量阔世玛与BR混合喷施后,糜子叶片SOD活性分别在抽穗后7 d及28 d内明显上升;锐超麦与BR或GA混合喷施后,糜子叶片SOD活性在抽穗后7 d内显著升高。与单施除草剂相比,阔世玛与BR或GA混合喷施,在糜子抽穗后21~28 d时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低剂量锐超麦与BR混用在抽穗后14 d内以及高剂量锐超麦与GA混用在抽穗后28 d内,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除草剂与安全剂混合喷施后显著增加了糜子产量,其中,600 g/hm2 的阔世玛与0.015 g/hm2 的BR混用、100 g/hm2 的锐超麦与14.7 g/hm2 的GA混用的产量最高,分别较CK2增加了26.1%和27.9%,比单施除草剂的分别增产了4.6%和11.6%。研究结果可为糜子田除草剂的安全应用及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缓解除草剂药害提供科学依据。
为研究3种复配增效剂对灭草松、草铵膦、高效氟吡甲禾灵的增效作用及其增效机制,并筛选出表现较好的增效剂,分别测定了以顺丁烯二酸二异辛酯磺酸钠(渗透剂T)、异构醇醚和油酸甲酯为主要成分的3种复配增效剂以及分别添加了这3种复配增效剂的除草剂的静态表面张力(static surface tension,SST)、动态表面张力(dynamic surface tension,DST)、动态干燥度及接触角,并计算了黏附张力及黏附功。理化性能测试显示:以异构醇醚为主要成分的增效剂在降低除草剂的静态表面张力、加速动态表面张力的降低、减小接触角方面表现出的效果最为显著;以渗透剂T为主要成分的增效剂的效果次之;以油酸甲酯为主要成分的增效剂也略有效果,但最不显著。黏附张力及黏附功的数据表明,添加了以异构醇醚为主要成分的增效剂的除草剂药液在叶片上具有更强的黏附,更易在叶表皮持留、润湿。同时,室内药效评价结果也证实了理化性能表现最好的以异构醇醚为主要成分的增效剂添加于除草剂后具有最好的防治效果。
为探索有机硅助剂Silwet stik和植物油助剂迈丝对噻虫嗪防治豇豆上蓟马 Megalurothrips usitatus的效果及其残留行为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WG) 在登记剂量和减量10%、20%、30%条件下分别添加两种助剂后5 d和7 d的防效,以及施药后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豇豆上的消解动态与残留量。豇豆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经N-丙基乙二胺 (PSA) 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检测,外标法定量。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添加体积分数0.4% 的Silwet stik和0.5% 的迈丝助剂均能显著增加噻虫嗪在豇豆上的原始沉积量;施用25%噻虫嗪WG后7 d,添加助剂Silwet stik或迈丝的处理对豇豆上蓟马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未添加助剂的处理,分别提高了8.84%和6.58%;登记剂量减少10%~30%情况下,添加Silwet stik或迈丝,施药5 d后的防效均高于未添加助剂的处理,分别提高4.04%~8.55%和10.37%~12.25%。研究表明,添加Silwet stik和迈丝两种助剂均能提高噻虫嗪在豇豆上的沉积量,提高对豇豆上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可为噻虫嗪防治豇豆上蓟马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
评估不同植保器械的农药喷施效率为水稻上农药减量控害和统防统治工作提供理论技术支撑。本研究参照NY/T 2677—2015《农药沉积率测定方法》,在广东省南雄市全安镇晚造直播水稻田开展农药喷施试验,分析了分别采用手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和植保无人飞机喷施的农药沉积率及雾滴参数。结果表明:在同一水稻生育期使用不同植保器械喷施的农药沉积率差异显著,表现为植保无人飞机>电动喷雾器>手动喷雾器。在水稻苗期使用手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和植保无人飞机的平均农药沉积率分别为18.33%、24.58%和35.84%,在水稻封行期的结果分别为24.72%、35.28%和45.15%,在水稻破口期的结果分别为32.39%、40.29%和52.42%。同一植保器械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喷施农药的沉积率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破口期>封行期>苗期。不同冠层的沉积量结果显示:采用植保无人飞机喷施的药液沉积量由上至下递减,采用手动和电动喷雾器喷施的药液主要沉积在水稻植株的上层和中层。植保无人飞机喷施药液的雾滴显著小于手动和电动喷雾器处理,且均匀度更好,同时植保无人飞机喷雾雾滴分散度优于手动和电动喷雾器处理。相对于传统施药器械,使用植保无人飞机喷施显著提高了农药沉积率和药液雾化效果。
为探明噁唑酰草胺及其3个代谢物 (N-(2-氟苯基)-2-(4-羟基苯氧基)-N-甲基丙酰胺(HPFMPA)、N-(2-氟苯基)-2-羟基-N-甲基丙酰胺(HFMPA)和6-氯-苯并噁唑酮(6-CBO)) 在水稻上的最终残留量,在我国10个主要水稻产区开展了噁唑酰草胺的田间残留试验。建立了糙米、稻壳和稻秆中噁唑酰草胺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评估了方法的基质效应。样品经乙腈提取、盐析、C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UPLC-MS/MS) 测定,6-CBO采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其他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糙米、稻壳和稻秆中3档添加水平 (0.01、0.1和2.0 mg/kg) 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9%~108%,相对标准偏差为0.9%~10.8%。噁唑酰草胺及其代谢物在糙米、稻壳和稻秆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在0.0005~0.02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溶剂标准曲线和基质匹配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均良好 (r>0.9941),无明显基质效应。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噁唑酰草胺及其代谢物在糙米和稻壳中的残留量均<0.01 mg/kg,糙米中的残留量低于我国最大残留限量 (MRL) 值 (0.05 mg/kg);HFMPA在稻秆中的残留量为<0.01~0.098 mg/kg,其余3个化合物在稻秆中的残留量均低于LOQ。建议20% 噁唑•灭草松微乳剂 (ME,其中噁唑酰草胺质量分数为3.3%) 在水稻上施用时,可按最高施药剂量 (有效成分720 g/hm2,噁唑酰草胺为118.8 g/hm2 ) 施药1次。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结合改良的QuEChERS法,建立了同时测定荔枝中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及代谢物J9Z38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以N-丙基乙二胺(PSA)和十八烷基键合硅胶(C18)组合吸附剂净化,采用C18反相色谱柱分离,以V(甲酸水溶液) : V(乙腈)=15 : 85为流动相,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扫描(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种目标化合物在0.005~1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方法的定量限(LOQs)为0.0005~0.01 mg/kg;在0.0005~0.5 mg/kg添加水平下,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及代谢物在荔枝全果和果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6%~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9.6%。应用该方法对广州市场中的20批次荔枝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检出量为0.001~0.01 mg/kg,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物J9Z38未检出。该方法简便、高效、快速,可用于荔枝样品中双酰胺类农药的同时检测。
建立了同时快速检测牛奶中14种除草剂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和无水乙酸钠净化,过0.22 μm有机相滤膜后,目标物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E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结果表明:在0.005~1 mg/L范围内,14种目标除草剂的质量浓度与其相应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02。在0.01、0.05和0.5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14种除草剂的平均回收率为76%~11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8.6% (n=6)。14种除草剂在牛奶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该方法准确、灵敏、操作步骤简单,适用于同时快速测定牛奶中14种除草剂的残留量。
通过对中国目前在水稻、小麦、柑橘和马铃薯4种作物上登记的所有吡唑醚菌酯单剂产品进行统计梳理,利用Top-Rice模型及China-Psem模型预测了其在地表水中的暴露量,评估了吡唑醚菌酯对水生生态的高级风险。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5月,中国在4种作物上登记的吡唑醚菌酯单剂产品共25种,分为5种剂型。其中悬浮剂占比最大,为52%;其次为乳油,占20%;微囊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及可湿性粉剂分别占16%、8%和4%。基于风险评估保守性原则,归纳出适用模型进行分析的不同剂型吡唑醚菌酯单剂产品的施用模式,对其在4种作物上使用后的暴露风险分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剂型吡唑醚菌酯单剂在不同场景、不同季节的水稻上施用后,其预测环境浓度 (PEC) 范围为0.07~1.24 μg/L;在小麦上施用后,其PEC值范围为0.45 × 10−3~0.60 μg/L;在柑橘上的PEC值范围为0.03~0.76 μg/L;在马铃薯上的PEC值范围为0.01~0.94 μg/L。风险表征结果显示,在现有登记施用条件下,吡唑醚菌酯单剂按推荐方法、推荐剂量及推荐次数在4种作物上施用,其风险均可接受,但鉴于其对水生生物有较高的毒性,对水生生态系统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应谨慎控制吡唑醚菌酯在水田的施用剂量和频率。本研究针对其施药模式的分析偏保守,所得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为了研究海洋真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ABC19819和短柄青霉菌Penicillium Brefeldianum ABC190807混合发酵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薄层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混合发酵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分析技术(1H NMR、13C NMR、ESI-MS)及文献对比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以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3龄幼虫为研究对象,对分离鉴定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从2株真菌混合培养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gathic acid ( 1 )、4-羟基苯甲醛 ( 2 )、nafuredin ( 3 )、4-羟基-3,6-二甲基-2H-吡喃酮 ( 4 )、甲瓦龙酸内酯 ( 5 )和brefeldin A ( 6 ),其中化合物 1 为首次由哈茨木霉与短柄青霉菌的混合发酵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 和 3 对埃及伊蚊3龄幼虫表现出明显的毒杀活性,处理72 h后的LC50值分别为162 mg/L和240 mg/L。该研究对于通过混合发酵得到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建立了同时检测蔬菜水果中百菌清及其代谢物4-羟基百菌清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经酸化乙腈提取后,采用配备大气压化学电离源的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测定。结果表明:百菌清及其代谢物4-羟基百菌清在0.005~0.2 mg/L范围内峰面积与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大于0.99;方法定量限为0.01 mg/kg。在0.01、0.05和0.2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百菌清及其代谢物4-羟基百菌清在结球甘蓝、黄瓜、葡萄和苹果4种基质空白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3%~10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0.73%~7.7% (n=6)。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靠,适合蔬菜水果中百菌清及其代谢物4-羟基百菌清的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