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25卷 第3期
2023, 25(3): 1-1.
摘要:
2023, 25(3): 485-49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05
摘要:
天然产物是药物先导研发的重要资源。基于混合生源途径的drimane 醌/氢醌类天然产物因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而引起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广泛兴趣。这类天然产物由drimane或重排的drimane与醌或氢醌通过C(sp2)-C(sp3)链接,其中代表性的天然产物zonarol在分离之初被报道具有抗真菌活性,随后被证明具有拒食活性、抗肿瘤活性、抗炎活性和杀藻活性,具有较好的药物先导开发潜力。本文介绍了zonarol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结构优化及生物活性,可为合成结构多样的drimane醌/氢醌类化合物以及进一步的药理研究奠定基础,对农药先导创新具有有益的启发作用。
天然产物是药物先导研发的重要资源。基于混合生源途径的drimane 醌/氢醌类天然产物因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而引起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广泛兴趣。这类天然产物由drimane或重排的drimane与醌或氢醌通过C(sp2)-C(sp3)链接,其中代表性的天然产物zonarol在分离之初被报道具有抗真菌活性,随后被证明具有拒食活性、抗肿瘤活性、抗炎活性和杀藻活性,具有较好的药物先导开发潜力。本文介绍了zonarol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结构优化及生物活性,可为合成结构多样的drimane醌/氢醌类化合物以及进一步的药理研究奠定基础,对农药先导创新具有有益的启发作用。
2023, 25(3): 500-51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08
摘要:
Karrikins类天然产物是从植物燃烧烟雾中分离发现的新型植物信号分子,可在极低浓度 (< 10−9 mol/L)下促进植物种子的萌发,在农业、园艺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Karrikins类天然产物的新颖化学结构及其优异的生物活性,加之其在自然界中含量较低,其化学全合成、及其衍生物的构效关系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本文主要对Karrikins类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全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综述,可为该类天然产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Karrikins类天然产物是从植物燃烧烟雾中分离发现的新型植物信号分子,可在极低浓度 (< 10−9 mol/L)下促进植物种子的萌发,在农业、园艺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Karrikins类天然产物的新颖化学结构及其优异的生物活性,加之其在自然界中含量较低,其化学全合成、及其衍生物的构效关系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本文主要对Karrikins类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全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综述,可为该类天然产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023, 25(3): 513-52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40
摘要:
除草剂药害是除草剂实际使用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解决除草剂药害问题最为直接且有效的方法是使用除草剂安全剂。除草剂安全剂是一类选择性保护作物免受除草剂药害而不影响除草剂对靶标杂草除草活性的农用化学品。目前已发现一些商品化安全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对农业生态环境存在一定风险。天然产物除草剂安全剂是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体内的内源性化合物,由于其结构新颖且对生态环境相对友好,因此以其为除草剂安全剂有望解决商品化安全剂对环境存在潜在风险的问题。本文综述了以天然产物作为除草剂安全剂在发掘方法、结构与种类、缓解除草剂对作物药害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现有天然产物安全剂保护作物免受除草剂药害的作用机理;总结和展望了天然产物安全剂在田间推广应用的局限性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为该类安全剂在防范除草剂药害的实际应用以及相应产品的研发提供指导。
除草剂药害是除草剂实际使用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解决除草剂药害问题最为直接且有效的方法是使用除草剂安全剂。除草剂安全剂是一类选择性保护作物免受除草剂药害而不影响除草剂对靶标杂草除草活性的农用化学品。目前已发现一些商品化安全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对农业生态环境存在一定风险。天然产物除草剂安全剂是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体内的内源性化合物,由于其结构新颖且对生态环境相对友好,因此以其为除草剂安全剂有望解决商品化安全剂对环境存在潜在风险的问题。本文综述了以天然产物作为除草剂安全剂在发掘方法、结构与种类、缓解除草剂对作物药害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现有天然产物安全剂保护作物免受除草剂药害的作用机理;总结和展望了天然产物安全剂在田间推广应用的局限性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为该类安全剂在防范除草剂药害的实际应用以及相应产品的研发提供指导。
2023, 25(3): 525-53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20
摘要:
有机硅桶混助剂是一类广泛应用的农药助剂,具备润湿、延展和渗透等特性,与农药混合喷施可起到显著的增效作用,有助于提高农药利用率。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有机硅桶混助剂对蜜蜂、天敌昆虫和水生生物等非靶标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生态毒理学风险;此外,甲氧基封端聚氧乙烯醚改性三硅氧烷还具有潜在的内分泌干扰效应。本文介绍了有机硅桶混助剂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应用,重点讨论了有机硅桶混助剂的毒理学风险、其典型成分在不同基质中的分析方法及残留浓度水平,总结了国内外桶混助剂的管理现状,分析了桶混助剂的环境风险,以期为我国开展及完善桶混助剂的管理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有机硅桶混助剂是一类广泛应用的农药助剂,具备润湿、延展和渗透等特性,与农药混合喷施可起到显著的增效作用,有助于提高农药利用率。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有机硅桶混助剂对蜜蜂、天敌昆虫和水生生物等非靶标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生态毒理学风险;此外,甲氧基封端聚氧乙烯醚改性三硅氧烷还具有潜在的内分泌干扰效应。本文介绍了有机硅桶混助剂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应用,重点讨论了有机硅桶混助剂的毒理学风险、其典型成分在不同基质中的分析方法及残留浓度水平,总结了国内外桶混助剂的管理现状,分析了桶混助剂的环境风险,以期为我国开展及完善桶混助剂的管理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2023, 25(3): 537-55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01
摘要:
新农药创制研发周期长、成本高,而基于现有品种研发与优化农药剂型能够显著减少农药流失、提升防治效果、提高农药利用率,是我国农药“减施增效”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目前的农药剂型中,可分散油悬浮剂因具有环境友好、润湿铺展性好、抗冲刷能力强及增效作用明显等突出优势,已经成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农药剂型之一。本文从可分散油悬浮剂定义、特点、研究进展、配方构成和筛选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可分散油悬浮剂或其他剂型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新农药创制研发周期长、成本高,而基于现有品种研发与优化农药剂型能够显著减少农药流失、提升防治效果、提高农药利用率,是我国农药“减施增效”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目前的农药剂型中,可分散油悬浮剂因具有环境友好、润湿铺展性好、抗冲刷能力强及增效作用明显等突出优势,已经成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农药剂型之一。本文从可分散油悬浮剂定义、特点、研究进展、配方构成和筛选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可分散油悬浮剂或其他剂型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2023, 25(3): 551-57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03
摘要: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通过液滴飞溅漂移、包装残留、加工泄露以及生物体排泄等多种方式不可避免地进入土壤环境,给土壤生物带来潜在的环境风险。蚯蚓是土壤中主要的生物类群,也是评估农药毒性风险最合适的土壤模式生物。本文基于当前国内外关于农药对蚯蚓毒理学效应影响的研究,概括了农药进入土壤中的途径及其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农药在蚯蚓体内的富集与消除行为;归纳了农药暴露对蚯蚓产生的生长及生殖毒性、细胞毒性、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氧化应激等毒性影响,着重综述了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及微生物组学等组学方法在揭示农药对蚯蚓毒性作用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应用进展。本文可为农药的土壤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并为农药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通过液滴飞溅漂移、包装残留、加工泄露以及生物体排泄等多种方式不可避免地进入土壤环境,给土壤生物带来潜在的环境风险。蚯蚓是土壤中主要的生物类群,也是评估农药毒性风险最合适的土壤模式生物。本文基于当前国内外关于农药对蚯蚓毒理学效应影响的研究,概括了农药进入土壤中的途径及其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农药在蚯蚓体内的富集与消除行为;归纳了农药暴露对蚯蚓产生的生长及生殖毒性、细胞毒性、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氧化应激等毒性影响,着重综述了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及微生物组学等组学方法在揭示农药对蚯蚓毒性作用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应用进展。本文可为农药的土壤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并为农药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023, 25(3): 572-58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25
摘要:
植物寄生线虫可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全球各类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设计并合成了2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双杂环基甲酮类化合物,并测定了化合物在离体条件下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致死率及其在在沙土与基质土壤中对由南方根结线虫造成的植物根结的抑制率 (活体测试)。离体测试结果表明,除化合物 D1 和 E3 在40 mg/L下72 h时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致死率分别为70.03%和71.26%外,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其无致死活性。活体测试结果表明:40 mg/L时化合物 B1 、 B2 、 B5 、 C4 、 D2 、 E6 和 E9 在沙土中对植物根结的抑制率均在90%以上,其中 D2 在5 mg/L时抑制率最高,达87.61%,且高于先导化合物 B1 ;而在基质土壤中,化合物 B5 的抑制活性最强,在40 mg/L时抑制率为77.67%。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表明,不带取代基的(5-(2-噻吩基)-2-噻唑基)-2-噻吩甲酮 ( D2 ) 化合物具有更好的杀线虫活性。
植物寄生线虫可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全球各类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设计并合成了2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双杂环基甲酮类化合物,并测定了化合物在离体条件下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致死率及其在在沙土与基质土壤中对由南方根结线虫造成的植物根结的抑制率 (活体测试)。离体测试结果表明,除化合物 D1 和 E3 在40 mg/L下72 h时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致死率分别为70.03%和71.26%外,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其无致死活性。活体测试结果表明:40 mg/L时化合物 B1 、 B2 、 B5 、 C4 、 D2 、 E6 和 E9 在沙土中对植物根结的抑制率均在90%以上,其中 D2 在5 mg/L时抑制率最高,达87.61%,且高于先导化合物 B1 ;而在基质土壤中,化合物 B5 的抑制活性最强,在40 mg/L时抑制率为77.67%。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表明,不带取代基的(5-(2-噻吩基)-2-噻唑基)-2-噻吩甲酮 ( D2 ) 化合物具有更好的杀线虫活性。
2023, 25(3): 586-59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17
摘要:
以香紫苏醇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 24 个β-氨基醇类衍生物,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初步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β-氨基醇类香紫苏醇衍生物的抑菌活性会受到苯环上连接基团性质及位置的影响,大部分间位取代衍生物的抑菌活性高于对应邻位和对位衍生物;与其他衍生物相比较,氟原子取代的衍生物 2a~2c 对5种供试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尤其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好,EC50值分别为 3.79、3.35和4.66 μg/mL。
以香紫苏醇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 24 个β-氨基醇类衍生物,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初步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β-氨基醇类香紫苏醇衍生物的抑菌活性会受到苯环上连接基团性质及位置的影响,大部分间位取代衍生物的抑菌活性高于对应邻位和对位衍生物;与其他衍生物相比较,氟原子取代的衍生物 2a~2c 对5种供试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尤其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好,EC50值分别为 3.79、3.35和4.66 μg/mL。
2023, 25(3): 595-60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13
摘要:
为探索6-(哌嗪-1-基)-去氢骆驼蓬碱酰胺衍生物的抑菌活性, 结合前期的衍生化研究, 设计并合成了 15 个新型6-(哌嗪-1-基)-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 并对其抑菌活性及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目标化合物在 50 μg/mL 下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梨树腐烂病菌Valsa pyri、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尤其化合物 5j 对棉花枯萎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活性,抑制率达61.7%,强于阳性对照啶酰菌胺。
为探索6-(哌嗪-1-基)-去氢骆驼蓬碱酰胺衍生物的抑菌活性, 结合前期的衍生化研究, 设计并合成了 15 个新型6-(哌嗪-1-基)-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 并对其抑菌活性及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目标化合物在 50 μg/mL 下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梨树腐烂病菌Valsa pyri、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尤其化合物 5j 对棉花枯萎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活性,抑制率达61.7%,强于阳性对照啶酰菌胺。
2023, 25(3): 602-61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37
摘要:
氟噻唑吡乙酮 (oxathiapiprolin) 是目前生产上防治植物病原卵菌病害的高活性杀菌剂,其靶标被认为是氧化固醇结合蛋白 (oxysterol-binding protein, OSBP)。氧化固醇结合蛋白及其相关蛋白 (OSBP-related proteins, ORPs) 是一种脂质转运蛋白,保守存在于多个物种中。虽然其他部分物种的该蛋白三维结构已经被解析,然而尚未见有关植物病原卵菌中该蛋白异源表达及纯化的报道,因而限制了该蛋白的结构药理学研究及基于靶标的新型杀菌剂开发。本文旨在建立大豆疫霉菌 (Phytophthora sojae, Ps)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Psosbp的异源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体系。研究选取与人源OSBP序列保守的OSBP相关结构域 (oxysterol-binding protein-related domain, ORD),构建适于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表达的质粒并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 (IPTG) 诱导表达,使用亲和层析及凝胶过滤层析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使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对蛋白进行种类鉴定,分别使用Tycho™ NT.6及微量热泳动技术对蛋白进行结构完整性及活性鉴定。结果表明,选取了Psosbp蛋白序列的第600位至967位氨基酸,即Psosbp(600-967) 作为Psosbp的ORD结构域,构建了表达质粒pET28a-MBP-TEV-Psosbp(600-967)-His6。IPTG可诱导目的蛋白的表达且蛋白均为可溶状态,使用Ni-NTA琼脂糖树脂对蛋白进行亲和纯化,并基于分子质量大小,通过分子排阻色谱进一步分离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MBP-TEV-Psosbp(600-967)-His6。Tycho™ NT.6测定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具有完整的蛋白质高级结构;微量热泳动结果表明,氟噻唑吡乙酮可以与重组蛋白结合,说明所纯化出的Psosbp蛋白具有生物活性。综上,本文建立了植物病原卵菌的氧化固醇结合蛋白异源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体系,并直接证实了抑制剂氟噻唑吡乙酮可结合氧化固醇结合蛋白。
氟噻唑吡乙酮 (oxathiapiprolin) 是目前生产上防治植物病原卵菌病害的高活性杀菌剂,其靶标被认为是氧化固醇结合蛋白 (oxysterol-binding protein, OSBP)。氧化固醇结合蛋白及其相关蛋白 (OSBP-related proteins, ORPs) 是一种脂质转运蛋白,保守存在于多个物种中。虽然其他部分物种的该蛋白三维结构已经被解析,然而尚未见有关植物病原卵菌中该蛋白异源表达及纯化的报道,因而限制了该蛋白的结构药理学研究及基于靶标的新型杀菌剂开发。本文旨在建立大豆疫霉菌 (Phytophthora sojae, Ps)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Psosbp的异源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体系。研究选取与人源OSBP序列保守的OSBP相关结构域 (oxysterol-binding protein-related domain, ORD),构建适于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表达的质粒并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 (IPTG) 诱导表达,使用亲和层析及凝胶过滤层析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使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对蛋白进行种类鉴定,分别使用Tycho™ NT.6及微量热泳动技术对蛋白进行结构完整性及活性鉴定。结果表明,选取了Psosbp蛋白序列的第600位至967位氨基酸,即Psosbp(600-967) 作为Psosbp的ORD结构域,构建了表达质粒pET28a-MBP-TEV-Psosbp(600-967)-His6。IPTG可诱导目的蛋白的表达且蛋白均为可溶状态,使用Ni-NTA琼脂糖树脂对蛋白进行亲和纯化,并基于分子质量大小,通过分子排阻色谱进一步分离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MBP-TEV-Psosbp(600-967)-His6。Tycho™ NT.6测定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具有完整的蛋白质高级结构;微量热泳动结果表明,氟噻唑吡乙酮可以与重组蛋白结合,说明所纯化出的Psosbp蛋白具有生物活性。综上,本文建立了植物病原卵菌的氧化固醇结合蛋白异源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体系,并直接证实了抑制剂氟噻唑吡乙酮可结合氧化固醇结合蛋白。
2023, 25(3): 611-62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21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利用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昆虫细胞Sf9-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筛选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亚基GLS2在昆虫细胞中的异源表达载体和分离纯化所用的去污剂,为后续研究该蛋白与药剂的结合模型提供基础。通过对杆状病毒表达质粒pFastBac进行设计和改造、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质粒、使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对重组蛋白进行异源表达、筛选适合提取目的蛋白的去污剂等方法,得到适合禾谷镰孢菌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亚基GLS2异源表达的载体和分离目的蛋白的方法。结果表明,载体pFastBac-GP67-8 × His-GFP-TEV-FgGLS2、pFastBac-HA-8 × His-GFP-TEV-FgGLS2、pFastBac-GP67-6 × His-2 × Strep-TEV-FgGLS2和pFastBac-FgRHO-TEV-8 × His均可在草地贪夜蛾昆虫细胞Sf9表达系统中进行表达,其中:GP67-8 × His-GFP-TEV-FgGLS2融合蛋白可以用去污剂十二烷基二甲胺氧化胺 (dodecyldimethylamine oxide,DDAO) 从细胞膜上分离,HA-8 × His-GFP-TEV-FgGLS2融合蛋白可以用去污剂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 (n-dodecyl-β-maltoside, DDM)、十烷基-β-D-麦芽糖苷 (n-decyl-β-maltoside, DM) 或DDAO从细胞膜上分离,GP67-6 × His-2 × Strep-TEV-FgGLS2融合蛋白可以用去污剂DM或DDAO从细胞膜上分离。本研究首次成功地在草地贪夜蛾昆虫细胞Sf9表达系统中表达了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亚基GLS2,FgRHO蛋白可促进FgGLS2的稳定表达,并筛选到适合FgGLS2提取的去污剂DDAO。
本研究旨在利用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昆虫细胞Sf9-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筛选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亚基GLS2在昆虫细胞中的异源表达载体和分离纯化所用的去污剂,为后续研究该蛋白与药剂的结合模型提供基础。通过对杆状病毒表达质粒pFastBac进行设计和改造、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质粒、使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对重组蛋白进行异源表达、筛选适合提取目的蛋白的去污剂等方法,得到适合禾谷镰孢菌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亚基GLS2异源表达的载体和分离目的蛋白的方法。结果表明,载体pFastBac-GP67-8 × His-GFP-TEV-FgGLS2、pFastBac-HA-8 × His-GFP-TEV-FgGLS2、pFastBac-GP67-6 × His-2 × Strep-TEV-FgGLS2和pFastBac-FgRHO-TEV-8 × His均可在草地贪夜蛾昆虫细胞Sf9表达系统中进行表达,其中:GP67-8 × His-GFP-TEV-FgGLS2融合蛋白可以用去污剂十二烷基二甲胺氧化胺 (dodecyldimethylamine oxide,DDAO) 从细胞膜上分离,HA-8 × His-GFP-TEV-FgGLS2融合蛋白可以用去污剂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 (n-dodecyl-β-maltoside, DDM)、十烷基-β-D-麦芽糖苷 (n-decyl-β-maltoside, DM) 或DDAO从细胞膜上分离,GP67-6 × His-2 × Strep-TEV-FgGLS2融合蛋白可以用去污剂DM或DDAO从细胞膜上分离。本研究首次成功地在草地贪夜蛾昆虫细胞Sf9表达系统中表达了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亚基GLS2,FgRHO蛋白可促进FgGLS2的稳定表达,并筛选到适合FgGLS2提取的去污剂DDAO。
2023, 25(3): 621-62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28
摘要:
滇黄精是我国大宗名贵中药材之一,近年来随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炭疽病成为影响其种苗生产的一大限制因素。本研究对采集自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的 12 份疑似炭疽病感染滇黄精种苗样品进行了病原物分离,采用形态学、多基因序列 (ITS、ACT、CAL、CHS-1、GAPDH和TUB2) 分析对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合致病力测定,表明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是引起寻甸县滇黄精种苗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进一步采用平板熏蒸法或带药平板法评价了 10 种植物源化合物对 C. fructicola 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α-松油醇、4-松油醇及香芹酚对 C. fructicola 的抑制效果显著,EC50 值分别为 54.26、81.74和94.78 μL/L。研究结果可为滇黄精种苗炭疽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滇黄精是我国大宗名贵中药材之一,近年来随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炭疽病成为影响其种苗生产的一大限制因素。本研究对采集自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的 12 份疑似炭疽病感染滇黄精种苗样品进行了病原物分离,采用形态学、多基因序列 (ITS、ACT、CAL、CHS-1、GAPDH和TUB2) 分析对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合致病力测定,表明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是引起寻甸县滇黄精种苗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进一步采用平板熏蒸法或带药平板法评价了 10 种植物源化合物对 C. fructicola 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α-松油醇、4-松油醇及香芹酚对 C. fructicola 的抑制效果显著,EC50 值分别为 54.26、81.74和94.78 μL/L。研究结果可为滇黄精种苗炭疽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2023, 25(3): 630-63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10
摘要:
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FON) 引起的西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本研究通过离体及活体试验,测定了植物源天然抑菌活性物质桧木醇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制活性、对西瓜枯萎病的盆栽防效以及对病原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桧木醇对西瓜枯萎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31.1和45.2 µg/mL;在250、500和1000 µg/mL 3个质量浓度下,桧木醇对西瓜枯萎病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中1000 µg/mL时防效可达75.2%,与对照药剂多菌灵500 µg/mL的效果相当。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外观形态观察发现,经桧木醇处理后,西瓜枯萎病菌菌丝相对电导率上升,菌丝体内镰刀菌酸含量显著降低,菌丝呈现扭曲、畸形、缠绕等不规则外观形态。研究表明,桧木醇不仅能显著抑制西瓜枯萎病菌的生长,同时能抑制其相关毒素的生物合成或促进其代谢,从而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具有开发为西瓜枯萎病防治替代药剂的潜力。桧木醇处理能破坏病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干扰病原菌次生代谢物的合成或代谢过程,但其具体的抑菌分子靶标仍需进一步研究。
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FON) 引起的西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本研究通过离体及活体试验,测定了植物源天然抑菌活性物质桧木醇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制活性、对西瓜枯萎病的盆栽防效以及对病原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桧木醇对西瓜枯萎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31.1和45.2 µg/mL;在250、500和1000 µg/mL 3个质量浓度下,桧木醇对西瓜枯萎病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中1000 µg/mL时防效可达75.2%,与对照药剂多菌灵500 µg/mL的效果相当。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外观形态观察发现,经桧木醇处理后,西瓜枯萎病菌菌丝相对电导率上升,菌丝体内镰刀菌酸含量显著降低,菌丝呈现扭曲、畸形、缠绕等不规则外观形态。研究表明,桧木醇不仅能显著抑制西瓜枯萎病菌的生长,同时能抑制其相关毒素的生物合成或促进其代谢,从而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具有开发为西瓜枯萎病防治替代药剂的潜力。桧木醇处理能破坏病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干扰病原菌次生代谢物的合成或代谢过程,但其具体的抑菌分子靶标仍需进一步研究。
2023, 25(3): 638-64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22
摘要:
三氟苯嘧啶属于新型介离子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稻飞虱、叶蝉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较好的内吸、传导能力。为明确三氟苯嘧啶在不同类型水稻上的内吸传导能力以及为其减量控害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以扬稻6号和南粳46为供试水稻,分别通过水培法、浸叶法探究了三氟苯嘧啶在不同类型水稻上的内吸传导能力。水培法研究结果表明,扬稻6号根部对三氟苯嘧啶的吸收能力强于南粳46,但向顶传导能力显著不及南粳46。浸叶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水稻的根部都未检出三氟苯嘧啶,扬稻6号的叶和茎中三氟苯嘧啶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南粳46,但药剂向下传导能力差异不明显。本研究表明,三氟苯嘧啶能被两种水稻的根和叶吸收,并具有优异的向顶传导能力,但向下传导能力较弱。三氟苯嘧啶在南粳46中向顶和向下的传导能力均优于其在扬稻6号中的传导能力。
三氟苯嘧啶属于新型介离子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稻飞虱、叶蝉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较好的内吸、传导能力。为明确三氟苯嘧啶在不同类型水稻上的内吸传导能力以及为其减量控害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以扬稻6号和南粳46为供试水稻,分别通过水培法、浸叶法探究了三氟苯嘧啶在不同类型水稻上的内吸传导能力。水培法研究结果表明,扬稻6号根部对三氟苯嘧啶的吸收能力强于南粳46,但向顶传导能力显著不及南粳46。浸叶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水稻的根部都未检出三氟苯嘧啶,扬稻6号的叶和茎中三氟苯嘧啶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南粳46,但药剂向下传导能力差异不明显。本研究表明,三氟苯嘧啶能被两种水稻的根和叶吸收,并具有优异的向顶传导能力,但向下传导能力较弱。三氟苯嘧啶在南粳46中向顶和向下的传导能力均优于其在扬稻6号中的传导能力。
2023, 25(3): 647-65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26
摘要:
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是中国水稻产区发生严重的恶性杂草之一,严重威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明确江苏省稻田稗JS12种群对噁唑酰草胺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理,本研究采用整株水平测定法测定了稗种群对噁唑酰草胺的敏感性;通过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靶标基因测序和表达量测定,以及代谢酶抑制剂增效试验,阐明其产生抗性的靶标抗性机制和非靶标抗性机制;最后测定了稗JS12种群对ACCase抑制剂和其他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的敏感性,以明确抗性种群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稻区稗JS12种群对噁唑酰草胺产生了13.71倍的高水平抗性;稗JS12种群ACCase基因的6个拷贝序列中均未发生氨基酸突变,药剂处理后其ACCase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敏感种群;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马拉硫磷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抑制剂NBD-Cl均可显著提高JS12种群对噁唑酰草胺的敏感性,其鲜重抑制中量GR50由227.90 g/hm2分别降至77.51和137.93 g/hm2;抗性稗种群JS12对ACCase抑制剂氰氟草酯、精噁唑禾草灵、烯草酮和炔草酯,以及ALS抑制剂五氟磺草胺和激素类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但对新型除草剂氯氟吡啶酯和三唑磺草酮仍较为敏感。本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和GST介导的代谢增强可能是稗JS12种群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氯氟吡啶酯和三唑磺草酮可以用作治理该抗性种群。
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是中国水稻产区发生严重的恶性杂草之一,严重威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明确江苏省稻田稗JS12种群对噁唑酰草胺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理,本研究采用整株水平测定法测定了稗种群对噁唑酰草胺的敏感性;通过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靶标基因测序和表达量测定,以及代谢酶抑制剂增效试验,阐明其产生抗性的靶标抗性机制和非靶标抗性机制;最后测定了稗JS12种群对ACCase抑制剂和其他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的敏感性,以明确抗性种群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稻区稗JS12种群对噁唑酰草胺产生了13.71倍的高水平抗性;稗JS12种群ACCase基因的6个拷贝序列中均未发生氨基酸突变,药剂处理后其ACCase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敏感种群;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马拉硫磷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抑制剂NBD-Cl均可显著提高JS12种群对噁唑酰草胺的敏感性,其鲜重抑制中量GR50由227.90 g/hm2分别降至77.51和137.93 g/hm2;抗性稗种群JS12对ACCase抑制剂氰氟草酯、精噁唑禾草灵、烯草酮和炔草酯,以及ALS抑制剂五氟磺草胺和激素类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但对新型除草剂氯氟吡啶酯和三唑磺草酮仍较为敏感。本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和GST介导的代谢增强可能是稗JS12种群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氯氟吡啶酯和三唑磺草酮可以用作治理该抗性种群。
2023, 25(3): 657-66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06
摘要:
木霉属真菌 (Trichoderma spp.) 是一类有益微生物,不仅能促进植物生长,还能诱导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产生耐受性。实验室前期分离获得一株来自南极海洋沉积物的菌株TCS007,并鉴定其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研究表明,TCS007可显著提高植物抗盐、抗寒能力。本文以蚕豆为试材,从生理生化水平上研究了TCS007在诱导植株抗旱性方面的作用。采用温室盆栽法对不同处理条件下蚕豆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经TCS007孢子悬浮液处理的蚕豆幼苗的株高、株重、根鲜重和总叶绿素含量相较于空白对照 (CK) 分别增加了28.7%、42.9%、34.2%和26.2%;叶片中的总糖、总蛋白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增加了11.1%~106.0%、38.0%~68.8%和7.0%~19.0%;蚕豆根、茎和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分别增加了28.8%、13.3%和8.0%,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分别增加了10.8%、22.4%和14.8%,丙二醛 (MDA) 含量分别降低了37.2%、14.7%和12.1%;此外,蚕豆根、茎和叶中植物激素脱落酸 (ABA) 含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增加了21.1%~33.2%、44.9%~60.6%和28.2%~78.7%,生长素吲哚乙酸 (IAA) 含量分别增加了20.9%~29.0%、19.7%~37.3%和11.1%~23.8%。由此可见,用TCS007孢子悬浮液处理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蚕豆生长造成的影响,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提高蚕豆的抗旱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TCS007开发成为木霉生物菌肥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木霉属真菌 (Trichoderma spp.) 是一类有益微生物,不仅能促进植物生长,还能诱导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产生耐受性。实验室前期分离获得一株来自南极海洋沉积物的菌株TCS007,并鉴定其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研究表明,TCS007可显著提高植物抗盐、抗寒能力。本文以蚕豆为试材,从生理生化水平上研究了TCS007在诱导植株抗旱性方面的作用。采用温室盆栽法对不同处理条件下蚕豆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经TCS007孢子悬浮液处理的蚕豆幼苗的株高、株重、根鲜重和总叶绿素含量相较于空白对照 (CK) 分别增加了28.7%、42.9%、34.2%和26.2%;叶片中的总糖、总蛋白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增加了11.1%~106.0%、38.0%~68.8%和7.0%~19.0%;蚕豆根、茎和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分别增加了28.8%、13.3%和8.0%,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分别增加了10.8%、22.4%和14.8%,丙二醛 (MDA) 含量分别降低了37.2%、14.7%和12.1%;此外,蚕豆根、茎和叶中植物激素脱落酸 (ABA) 含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增加了21.1%~33.2%、44.9%~60.6%和28.2%~78.7%,生长素吲哚乙酸 (IAA) 含量分别增加了20.9%~29.0%、19.7%~37.3%和11.1%~23.8%。由此可见,用TCS007孢子悬浮液处理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蚕豆生长造成的影响,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提高蚕豆的抗旱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TCS007开发成为木霉生物菌肥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2023, 25(3): 668-67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31
摘要:
为延缓甜菜夜蛾抗药性发展及筛选高效混配药剂,采用交互测定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了不同配方混剂对甜菜夜蛾的联合作用,并对具有增效作用的混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交互测定法初筛和共毒系数法复筛结果表明:虫螨腈与高效氯氰菊酯混配配比为7 : 3~12 : 1 (有效成分质量比1.20 : 1.00~6.23 : 1.00) 时对甜菜夜蛾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二者配比为9 : 1 (有效成分质量比4.63 : 1.00) 时共毒系数最高,为314.72,增效作用最明显。选择二者配比为7 : 3、9 : 1和11 : 1 (有效成分质量比1.20 : 1.00、4.63 : 1.00和5.71 : 1.00) 3个组合进行田间药效验证,与单剂相比,3个组合在中等用量 (有效成分75.0 g/hm2) 及高用量 (有效成分100.5 g/hm2) 下,对甜菜夜蛾药后各天的防效均有提高,药后第3天最高防效可达93.58%。研究表明,虫螨腈与高效氯氰菊酯按有效成分质量比1.20 : 1.00~6.23 : 1.00混配对甜菜夜蛾均有增效作用,可用于武汉地区甜菜夜蛾种群的防治,推荐混配剂的有效成分用量为75.0~100.5 g/hm2。
为延缓甜菜夜蛾抗药性发展及筛选高效混配药剂,采用交互测定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了不同配方混剂对甜菜夜蛾的联合作用,并对具有增效作用的混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交互测定法初筛和共毒系数法复筛结果表明:虫螨腈与高效氯氰菊酯混配配比为7 : 3~12 : 1 (有效成分质量比1.20 : 1.00~6.23 : 1.00) 时对甜菜夜蛾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二者配比为9 : 1 (有效成分质量比4.63 : 1.00) 时共毒系数最高,为314.72,增效作用最明显。选择二者配比为7 : 3、9 : 1和11 : 1 (有效成分质量比1.20 : 1.00、4.63 : 1.00和5.71 : 1.00) 3个组合进行田间药效验证,与单剂相比,3个组合在中等用量 (有效成分75.0 g/hm2) 及高用量 (有效成分100.5 g/hm2) 下,对甜菜夜蛾药后各天的防效均有提高,药后第3天最高防效可达93.58%。研究表明,虫螨腈与高效氯氰菊酯按有效成分质量比1.20 : 1.00~6.23 : 1.00混配对甜菜夜蛾均有增效作用,可用于武汉地区甜菜夜蛾种群的防治,推荐混配剂的有效成分用量为75.0~100.5 g/hm2。
2023, 25(3): 678-68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48
摘要:
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Psa)引起的猕猴桃溃疡病是猕猴桃产业上的毁灭性病害,生产中常施用水基型制剂进行防治,但因其附着性低且不易成膜保护树体,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为研制可有效防治猕猴桃溃疡病的新技术措施,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填料和增稠剂进行筛选,并将两者混合后得到成膜助剂,再加入优化后的渗透剂制备得到基础涂抹剂(涂抹剂基#),对其成膜性、在树体上的附着性及耐雨水冲刷能力等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价;向涂抹剂基# 中分别加入复配杀菌剂组合1# (四霉素与戊唑醇质量比2 : 1) 和组合2# (四霉素与噻霉酮质量比5 : 1),制得涂抹剂1# 与涂抹剂2#;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涂抹剂基#、涂抹剂1#、涂抹剂2# 及所对应的杀菌剂组合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室内抑制活性,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其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配方筛选所得最适填料为纳米膨润土,最适增稠剂为聚乙烯醇2488,将两者分别按质量分数3.00%与10.00%混合得到成膜助剂,再加入质量分数为1.60%的最适渗透剂奇功后制得涂抹剂基#,该涂抹剂基#为乳白色粘稠液体,呈弱酸性,具有高黏度、高延展性、高拉丝度及强树体附着性,在玻璃板上涂抹123 min后可形成有韧性的薄膜,所得膜的固含量流失率为 6.77%,耐雨水冲刷能力强。室内抑菌活性测定表明,涂抹剂基# 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无抑制活性,涂抹剂1# 与涂抹剂2# 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其所对应的杀菌剂组合单独使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涂抹剂基# 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效在30%以上,而涂抹剂1# 与涂抹剂2# 的防效均可达65%以上,且显著高于所对应的杀菌剂组合单独使用。本研究所制备的涂抹剂对猕猴桃溃疡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同时可为田间病虫害防治提供一种新途径。
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Psa)引起的猕猴桃溃疡病是猕猴桃产业上的毁灭性病害,生产中常施用水基型制剂进行防治,但因其附着性低且不易成膜保护树体,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为研制可有效防治猕猴桃溃疡病的新技术措施,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填料和增稠剂进行筛选,并将两者混合后得到成膜助剂,再加入优化后的渗透剂制备得到基础涂抹剂(涂抹剂基#),对其成膜性、在树体上的附着性及耐雨水冲刷能力等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价;向涂抹剂基# 中分别加入复配杀菌剂组合1# (四霉素与戊唑醇质量比2 : 1) 和组合2# (四霉素与噻霉酮质量比5 : 1),制得涂抹剂1# 与涂抹剂2#;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涂抹剂基#、涂抹剂1#、涂抹剂2# 及所对应的杀菌剂组合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室内抑制活性,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其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配方筛选所得最适填料为纳米膨润土,最适增稠剂为聚乙烯醇2488,将两者分别按质量分数3.00%与10.00%混合得到成膜助剂,再加入质量分数为1.60%的最适渗透剂奇功后制得涂抹剂基#,该涂抹剂基#为乳白色粘稠液体,呈弱酸性,具有高黏度、高延展性、高拉丝度及强树体附着性,在玻璃板上涂抹123 min后可形成有韧性的薄膜,所得膜的固含量流失率为 6.77%,耐雨水冲刷能力强。室内抑菌活性测定表明,涂抹剂基# 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无抑制活性,涂抹剂1# 与涂抹剂2# 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其所对应的杀菌剂组合单独使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涂抹剂基# 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效在30%以上,而涂抹剂1# 与涂抹剂2# 的防效均可达65%以上,且显著高于所对应的杀菌剂组合单独使用。本研究所制备的涂抹剂对猕猴桃溃疡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同时可为田间病虫害防治提供一种新途径。
2023, 25(3): 689-69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19
摘要:
多旋翼无人机由于其质量轻、操作灵活、飞行稳定等优势,已成为中国植保无人机市场上的主流机型。为探究多旋翼无人机旋翼气流分布特性及其对雾滴运动和沉积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大疆MG-1P型八旋翼植保无人机的下洗气流场进行测定,并对比分析了旋翼气流对喷雾雾滴的速度、粒径和沉积分布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人机旋翼下洗气流的强度伴随测试层高度的下降而降低,机体正下方的气流速度方向近似于竖直向下且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位于机体两侧区域的气流呈现“先收缩、后扩张”的喇叭状,近地位置测试点L和M的气流方向均指向测试区域外侧斜下方,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71.3°和81.5°。整体而言,无人机机身两侧旋翼下洗气流的速度和方向呈对称分布。在旋翼静止时,喷雾雾滴的沉降速度较慢,各测试层及测试点的雾滴速度均低于1 m/s。无人机悬停时,其旋翼风场极大地提高了雾滴速度,且雾滴速度分布特性与旋翼风场强度高度吻合。与旋翼静止相比,无人机悬停时产生的高速下洗气流可致使雾滴粒径增大。雾滴的沉积分布效果在距离地面20 cm处最好,其在旋翼静止和悬停条件下的平均沉积量分别为4.69 μL/cm2和5.85 μL/cm2,沉积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1.81%和36.87%。无人机旋翼下洗气流可有效提高喷雾雾滴的沉积量和分布均匀性。本研究可对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下洗气流优化、雾流场与气流场的耦合以及提高喷雾液的利用率和分布均匀性提供参考。
多旋翼无人机由于其质量轻、操作灵活、飞行稳定等优势,已成为中国植保无人机市场上的主流机型。为探究多旋翼无人机旋翼气流分布特性及其对雾滴运动和沉积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大疆MG-1P型八旋翼植保无人机的下洗气流场进行测定,并对比分析了旋翼气流对喷雾雾滴的速度、粒径和沉积分布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人机旋翼下洗气流的强度伴随测试层高度的下降而降低,机体正下方的气流速度方向近似于竖直向下且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位于机体两侧区域的气流呈现“先收缩、后扩张”的喇叭状,近地位置测试点L和M的气流方向均指向测试区域外侧斜下方,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71.3°和81.5°。整体而言,无人机机身两侧旋翼下洗气流的速度和方向呈对称分布。在旋翼静止时,喷雾雾滴的沉降速度较慢,各测试层及测试点的雾滴速度均低于1 m/s。无人机悬停时,其旋翼风场极大地提高了雾滴速度,且雾滴速度分布特性与旋翼风场强度高度吻合。与旋翼静止相比,无人机悬停时产生的高速下洗气流可致使雾滴粒径增大。雾滴的沉积分布效果在距离地面20 cm处最好,其在旋翼静止和悬停条件下的平均沉积量分别为4.69 μL/cm2和5.85 μL/cm2,沉积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1.81%和36.87%。无人机旋翼下洗气流可有效提高喷雾雾滴的沉积量和分布均匀性。本研究可对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下洗气流优化、雾流场与气流场的耦合以及提高喷雾液的利用率和分布均匀性提供参考。
2023, 25(3): 700-70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39
摘要:
氰烯菌酯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型杀菌剂,国内外尚无类似产品,其残留免疫检测方法亦无报道。本研究通过设计合成半抗原,制备了该农药的鼠源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通过纳米金标记建立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鉴定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类型为IgG1。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ic-ELISA)结果表明:在38.72~438.08 ng/mL线性范围内,该单克隆抗体对氰烯菌酯的检测灵敏度即20%抑制浓度 (IC20) 为38.72 ng/mL,50%抑制浓度 (IC50) 为108.42 ng/mL,与结构类似物杀菌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醚菌酰胺和啶氧菌酯的交叉反应率 (CR) < 0.01%,表明该抗体对氰烯菌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裸眼观察检出限为50 ng/mL,15 min内可完成检测,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无交叉反应。以添加氰烯菌酯的面粉样本进行方法验证,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测试结果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LC-MS/MS) 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表明研发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可实现样品中氰烯菌酯残留的快速定性以及半定量分析。
氰烯菌酯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型杀菌剂,国内外尚无类似产品,其残留免疫检测方法亦无报道。本研究通过设计合成半抗原,制备了该农药的鼠源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通过纳米金标记建立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鉴定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类型为IgG1。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ic-ELISA)结果表明:在38.72~438.08 ng/mL线性范围内,该单克隆抗体对氰烯菌酯的检测灵敏度即20%抑制浓度 (IC20) 为38.72 ng/mL,50%抑制浓度 (IC50) 为108.42 ng/mL,与结构类似物杀菌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醚菌酰胺和啶氧菌酯的交叉反应率 (CR) < 0.01%,表明该抗体对氰烯菌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裸眼观察检出限为50 ng/mL,15 min内可完成检测,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无交叉反应。以添加氰烯菌酯的面粉样本进行方法验证,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测试结果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LC-MS/MS) 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表明研发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可实现样品中氰烯菌酯残留的快速定性以及半定量分析。
2023, 25(3): 710-72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34
摘要:
采用QuEChERS前处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建立了牛生乳中12种脂溶性农药及其3种代谢物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包括抑霉唑、环丙唑醇、啶氧菌酯、吡氟酰草胺、茚虫威、虱螨脲、乙螨唑、唑螨酯、炔草酯及其代谢物炔草酸、肟菌酯及其代谢物肟菌酸、氟吡乙禾灵、氟吡甲禾灵及其代谢物氟吡禾灵。样品经10 mL体积分数为1%的甲酸乙腈提取,冷冻5 h后经100 mg C18净化,上清液过0.22 μm有机系滤膜后,采用HPLC-MS/MS测定。结果表明:15种目标分析物在0.01~1 mg/L范围内,其进样质量浓度与峰面积间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决定系数 (R2) ≥ 0.9954。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15种目标分析物在牛生乳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7%~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30%~11% (n = 5),方法的定量限在0.001~0.01 mg/kg之间,检出限在0.0003~0.003 mg/kg之间,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利用该方法对我国牛生乳3个主产区30份抽检样品进行测定。结果显示:21份样品中乙螨唑的残留量大于方法的检出限,但小于方法定量限,1份样品中乙螨唑的残留量为0.0036 mg/kg;其余14种目标物的残留量均小于方法的检出限。该方法适用于牛生乳中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可为我国牛生乳中12种脂溶性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MRLs)的建立及膳食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采用QuEChERS前处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建立了牛生乳中12种脂溶性农药及其3种代谢物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包括抑霉唑、环丙唑醇、啶氧菌酯、吡氟酰草胺、茚虫威、虱螨脲、乙螨唑、唑螨酯、炔草酯及其代谢物炔草酸、肟菌酯及其代谢物肟菌酸、氟吡乙禾灵、氟吡甲禾灵及其代谢物氟吡禾灵。样品经10 mL体积分数为1%的甲酸乙腈提取,冷冻5 h后经100 mg C18净化,上清液过0.22 μm有机系滤膜后,采用HPLC-MS/MS测定。结果表明:15种目标分析物在0.01~1 mg/L范围内,其进样质量浓度与峰面积间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决定系数 (R2) ≥ 0.9954。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15种目标分析物在牛生乳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7%~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30%~11% (n = 5),方法的定量限在0.001~0.01 mg/kg之间,检出限在0.0003~0.003 mg/kg之间,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利用该方法对我国牛生乳3个主产区30份抽检样品进行测定。结果显示:21份样品中乙螨唑的残留量大于方法的检出限,但小于方法定量限,1份样品中乙螨唑的残留量为0.0036 mg/kg;其余14种目标物的残留量均小于方法的检出限。该方法适用于牛生乳中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可为我国牛生乳中12种脂溶性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MRLs)的建立及膳食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2023, 25(3): 721-73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41
摘要:
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一种快速检测4种人参制品 (人参蜜片、人参水煎液、人参功能饮料、人参酒) 中39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采用QuEChERS法提取,磁性氧化锆 (Fe3O4-ZrO2) 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9种农药在0.005~0.1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 (r > 0.99);在4种人参制品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2%~117%,相对标准偏差 (RSD) 小于18%;定量限 (LOQ) 为0.01 mg/kg。通过对4种人参制品实际样品的筛查,未检出方法中所包含的农药。
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一种快速检测4种人参制品 (人参蜜片、人参水煎液、人参功能饮料、人参酒) 中39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采用QuEChERS法提取,磁性氧化锆 (Fe3O4-ZrO2) 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9种农药在0.005~0.1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 (r > 0.99);在4种人参制品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2%~117%,相对标准偏差 (RSD) 小于18%;定量限 (LOQ) 为0.01 mg/kg。通过对4种人参制品实际样品的筛查,未检出方法中所包含的农药。
2023, 25(3): 739-74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32
摘要:
由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 (R. Hartig) Deighton引起的圆斑病是危害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的重要叶部病害,严重影响中药材三七的产量和质量。为探索槭菌刺孢对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DMIs)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5株槭菌刺孢对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丙环唑和戊唑醇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并分析了病原菌对这5种杀菌剂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丙环唑和戊唑醇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分别在0.04~3.81、0.18~6.72、0.08~7.75、0.44~11.38和0.46~29.85 µg/mL之间;敏感性频率分布测定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呈连续单峰频次正态分布的大多数菌株群体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99 ± 0.64)、(1.77 ± 0.97)、(2.37 ± 1.39)、(2.61 ± 1.48)和(3.18 ± 1.58) µg/mL,供试菌株群体中已出现对5种杀菌剂敏感性降低的亚群体,且供试菌株对这5种DMIs杀菌剂均存在较强的交互抗性,而菌株对氟硅唑和苯醚甲环唑的交互抗性相关系数最高,为0.989。本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三七圆斑病防治中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由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 (R. Hartig) Deighton引起的圆斑病是危害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的重要叶部病害,严重影响中药材三七的产量和质量。为探索槭菌刺孢对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DMIs)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5株槭菌刺孢对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丙环唑和戊唑醇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并分析了病原菌对这5种杀菌剂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丙环唑和戊唑醇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分别在0.04~3.81、0.18~6.72、0.08~7.75、0.44~11.38和0.46~29.85 µg/mL之间;敏感性频率分布测定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呈连续单峰频次正态分布的大多数菌株群体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99 ± 0.64)、(1.77 ± 0.97)、(2.37 ± 1.39)、(2.61 ± 1.48)和(3.18 ± 1.58) µg/mL,供试菌株群体中已出现对5种杀菌剂敏感性降低的亚群体,且供试菌株对这5种DMIs杀菌剂均存在较强的交互抗性,而菌株对氟硅唑和苯醚甲环唑的交互抗性相关系数最高,为0.989。本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三七圆斑病防治中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3, 25(3): 748-75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31
摘要:
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菌核病是油菜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为明确河南省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5年和2016年从河南省5个地市采集分离的127株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对供试油菜菌核病菌菌株的EC50值范围在0.0100~0.0989 μg/mL之间,平均值为 (0.0546 ± 0.0228) μg/mL。供试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 (0.0546 ± 0.0228) μg/mL作为河南省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基线。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吡菌酰胺原药与丙硫菌唑、叶菌唑、多菌灵、咯菌腈、菌核净5种杀菌剂原药之间分别按照母液体积比1 : 5、1 : 3、1 : 1、3 : 1和5 : 1配比的复配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联合毒力。结果显示:增效系数值范围为0.51~5.86之间,不同组合、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或增效作用,其中V (氟吡菌酰胺) : V (咯菌腈) = 1 : 1时,增效系数值 (SR) 最大,增效作用最强。表明氟吡菌酰胺可以与丙硫菌唑、叶菌唑、多菌灵、咯菌腈及菌核净等杀菌剂复配使用,该研究结果可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菌核病是油菜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为明确河南省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5年和2016年从河南省5个地市采集分离的127株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对供试油菜菌核病菌菌株的EC50值范围在0.0100~0.0989 μg/mL之间,平均值为 (0.0546 ± 0.0228) μg/mL。供试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 (0.0546 ± 0.0228) μg/mL作为河南省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基线。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吡菌酰胺原药与丙硫菌唑、叶菌唑、多菌灵、咯菌腈、菌核净5种杀菌剂原药之间分别按照母液体积比1 : 5、1 : 3、1 : 1、3 : 1和5 : 1配比的复配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联合毒力。结果显示:增效系数值范围为0.51~5.86之间,不同组合、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或增效作用,其中V (氟吡菌酰胺) : V (咯菌腈) = 1 : 1时,增效系数值 (SR) 最大,增效作用最强。表明氟吡菌酰胺可以与丙硫菌唑、叶菌唑、多菌灵、咯菌腈及菌核净等杀菌剂复配使用,该研究结果可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控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