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3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QSAR及其在农药设计中的应用和进展
钟国华, 胡美英
2001, 3(2): 1-11.
摘要:
在介绍定量结构 -活性关系 (QSAR)的基本原理后 ,重点评述了 QSAR各种方法的主要原理、优缺点及其在农药设计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包括取代基多参数法 (Hansch法 )、Free- Wilson法、分子轨道法 (MO)、距离比较法 (DISCO)、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 (Co MFA)、分子模拟法 (MS)、分子对接法 (MD)、人工神经网络法 (ANN)以及 Leapfrog法等。
植物白粉病的化学防治进展
周益林, 段霞瑜, 盛宝钦
2001, 3(2): 12-18.
摘要:
对植物白粉病的化学防治历史和发展进行了综述 ,同时介绍了一些重要的药剂及其作用机制 ,并讨论了白粉病化学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N-烷基-[1,2,3]苯并噻二唑-7-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侯学太, 江树人, 王敏, 牛赡光
2001, 3(2): 19-23.
摘要:
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 14个 N-烷基 - [1,2 ,3]苯并噻二唑 - 7-甲酰胺类化合物 ,所有新化合物经元素分析、1H NMR、IR确认 ,化合物 - 1表现出一定的诱导抗性活性。
4种杀虫剂对棉铃虫抗药性种群幼虫呼吸代谢的影响
王开运, 姜兴印, 仪美芹, 孙学振
2001, 3(2): 24-28.
摘要:
利用 L D50 及 L D95剂量的氰戊菊酯、灭多威、甲基对硫磷和硫丹 4种杀虫剂 ,分别处理棉铃虫 H elicoverp a armigra Hübner敏感和抗药性种群的 5龄幼虫 ,测定各药剂对幼虫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 L D50 计 ,氰戊菊酯和灭多威对抗药性种群的处理剂量分别是敏感种群的 15.8和 14.1倍 ,但其呼吸抑制率却显著降低 ;用甲基对硫磷、硫丹处理 30 0~144 0 min对抗药性种群的呼吸抑制率也低于对敏感种群。在 L D95剂量下 ,用氰戊菊酯、甲基对硫磷处理 10~ 6 0 min对抗性种群呼吸抑制率分别为 14.7%~ 2 7.3%和 2 7.2 %~ 15.5% ,而对敏感种群则分别达 4 2 .0 %~ 4 8.6 %和 4 5.8%~ 50 .4 %。
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对后茬作物安全性研究初报
黄春艳, 陈铁保, 王宇, 孙宝宏, 杨绍义
2001, 3(2): 29-34.
摘要:
1996~ 2 0 0 0年进行了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土壤残留对后茬作物影响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金豆 (imazamox,甲氧咪草烟 ) 40、6 0 g/ hm2 (在推荐剂量范围内。有效浓度 ,下同 ) ,施药后 12个月可以安全种植小麦、玉米和白瓜籽 ,2 4个月后可以安全种植油菜、甜菜、白菜、亚麻和马铃薯 ;金豆高剂量 (80、 12 0 g/ hm2 )对敏感作物有一定的药害。金普施特(imazethapyr/ imazamox) 50 g/ hm2 (推荐剂量 ) ,施药后 12个月可安全种植小麦、玉米 ,2 4个月可安全种植油菜、白瓜籽和马铃薯 ,不可种植甜菜、白菜和亚麻 ;倍量 (10 0 g/ hm2 )可使敏感作物严重受害。普施特 (imazethapyr) 75g/ hm2 (推荐剂量 ) ,施药后 12个月可安全种植小麦和玉米 ,2 4个月可安全种植白瓜籽和马铃薯 ;2 4个月后仍对油菜、甜菜、白菜和亚麻有严重药害。
密褐褶孔菌Gloeophyllum trabeum对几种杀虫剂跟踪反应及对水坝白蚁诱杀效果的影响
李少南, 虞云龙, 张大羽, 樊德方, 赫键, 袁根荣
2001, 3(2): 35-40.
摘要:
测定了毒死蜱、氰戊菊酯、阿维菌素和氟虫腈等 4种杀虫剂与不同饵料混合后对家白蚁 Coptotermes formosanus和黄肢散白蚁 Reticulitermes flaviceps的口服毒性。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各种饵料及由它们配成的毒饵对黄肢散白蚁的引诱力。结果表明 ,白蚁对甘蔗粉的喜好程度远超过对淀粉和松木粉。而受密褐褶孔菌 Gloeop hyllum trabeum侵染的甘蔗粉对白蚁的引诱力又远超过未受侵染的甘蔗粉。 4种杀虫剂中除氰戊菊酯外 ,另 3种与受侵染甘蔗粉制成的毒饵均能够在不损失杀白蚁活性的同时保留其对白蚁的引诱力。其中毒死蜱毒饵在为期30 d的水坝白蚁诱杀防治中取得最高 (6 6 .7% )的防治效果。
虫酰肼对水稻二化螟的拒食、致死作用及田间效果
郭慧芳, 方继朝, 刘成社, 夏华兴, 李洪山, 严大富
2001, 3(2): 41-47.
摘要: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 ,虫酰肼 (RH- 5992 )对水稻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具有较高的拒食活性 ,2mg/L以上可使 4龄二化螟在 2d内停止取食 ,而 0.2mg/L即可显著抑制其生长发育 ,导致幼虫最终不能化蛹。虫酰肼对不同日龄二化螟均具有较高活性 ,对初孵蚁螟 ,40mg/L的杀虫效果高达 97.8% ,对于 1~ 7日龄幼虫 ,120mg/L的防治效果均在 90 %以上。虫酰肼对二化螟的致死历程较长 ,致死时间因浓度和二化螟龄期不同而变化 ,浓度增加对 l~ 4龄各龄期致死时间影响较小,而 6龄时 ,随浓度增加 ,致死时间明显缩短 ;在同一低浓度下 ,随着虫龄增加 ,致死时间明显延长 ,高浓度下 ,致死时间与龄期增加无明显相关性。虫酰肼无杀卵活性 ,对卵寄生蜂安全。田间试验表明 ,20%虫酰肼 (F) 1.5L/hm2 对二化螟、大螟 Sesamiainferens、三化螟 Scirpophaga incertulas枯心和稻纵卷叶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均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炔类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拒食活性和电生理反应
万树青, 徐汉虹, 蒋志胜, 赵善欢, 尚稚珍, 刘准
2001, 3(2): 48-54.
摘要:
利用饲料柱法测定了人工合成的 9个共轭二炔和 3个单炔类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 5龄幼虫的拒食活性 ,并利用顶端记录技术 ,诱发该虫栓锥感受器感受细胞的电位脉冲反应。结果表明 :受试的炔类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具有不同程度的拒食活性 ,特别是化合物 2 (6,6-二甲基-2,4-庚二炔-1-醇、化合物 3(2,4-己二炔-1,6-二醇 )、化合物 9(1-苯基-2 ,4-己二炔 )和化合物 11(3-溴-2-丙炔-1-醇 ) ,实验剂量为 500μg/g饲料时 ,2 4 h非选择性拒食率在 80%左右。电生理测定结果表明 :浓度为 1mg/mL时 ,该系列化合物刺激中栓锥感受器能诱发感受细胞发放不同频率的脉冲和振幅 ,脉冲频率在 8.30~31.00imp/s,振幅在 400~1000μV之间。刺激侧栓锥感受器 ,也能诱发感受细胞发放不同频率的脉冲 ,脉冲频率在 6.00~ 15.66imp/s之间。将化合物诱发中栓锥感受细胞电位脉冲频率与生测拒食活性进行比较 ,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在剂量 -发放频率测试中 ,测得化合物 9诱发栓锥感受器脉冲频率具有浓度依赖性。
珠芽尖距紫堇 Corydalis sheareri对两种鳞翅目昆虫拒食和拒产卵活性的初步研究
李少南, R.K.Kole
2001, 3(2): 55-59.
摘要:
分别用液—液分配法和柱层析法对珠芽尖距紫堇Corydalis sheareri 全株的氯仿粗提物进行了分离, 以求获得对甘蓝害虫有拒食活性的物质。液—液分配法中, 苯提取物的拒食活性最高, 在50 倍稀释浓度下, 小菜蛾Plutellaxy lostella 和菜粉蝶Pierisrapae 幼虫对其拒食率分别为97.7% 和97.3%。苯提取物还显示了很高的拒产卵活性。通过硅胶柱层析获得了相对较纯的提取物, 其中活性最高的成分在200 倍的稀释浓度下对菜粉蝶的拒食率为93.0%。根据现有资料对上述分离物的化学本质进行了探讨。
葱叶枯病菌 Stemphylium botryosum毒素的分离与除草活性研究
张金林, 董金皋, 樊慕贞, 李川
2001, 3(2): 60-66.
摘要:
葱叶枯病菌在活体外可以产生致病毒素, 用改良PS 培养基培养所得滤液经TLC 分离获得Ⅰ、Ⅱ、Ⅲ、Ⅳ、Ⅴ 5 种组分, 其Rf 值分别为0.31、0.47、0.74、0.80 和0.90, 在乙醇中最大紫外吸收峰分别为240、247、223、236 和258 nm。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组分Ⅱ、Ⅲ、Ⅳ对马唐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中以组分Ⅳ 生物活性最高。粗毒素对禾本科杂草种子萌发抑制效果高于对阔叶杂草, 而对玉米、水稻、油菜等种子萌发影响很小。试验还发现, 毒素对马唐的防效最高, 与百草枯药效相当。毒素对马唐叶绿素a 的含量影响不大, 但对叶绿素b 和叶绿素总含量影响较大。
溴氟菊酯对环境生物的安全评价研究
龚瑞忠, 陈悦, 陈良燕, 蔡道基
2001, 3(2): 67-72.
摘要:
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的规定, 测定了溴氟菊酯对7 种环境生物的毒性。结果表明: 其对鸟类、蜜蜂和蚯蚓的毒性较低; 对鱼类属中等毒性; 对蚤类、藻类和家蚕属高毒性。由于溴氟菊酯用量少, 在环境中降解快, 因此在田间使用时对水生生物的实际危害要小得多, 但要严格防止对邻近桑树的污染。
一硫代磷酸酯类杀虫剂的微生物降解
潘学冬, 虞云龙, 李少南, 樊德方
2001, 3(2): 73-76.
摘要:
在纯培养条件下测定了分离株 YF0 5对对硫磷等一硫代磷酸酯类杀虫剂的降解作用。在接种量 (OD4 15nm)为 0.2、pH7.0、30℃条件下 ,测得 10、25、50、100、200、500 mg/L对硫磷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 ,其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 0.077、0.123、0.128、0.119、0.084、0 .013,高浓度对硫磷对 YF05菌有抑制作用 ;分离株 YF05在不同温度及 pH下对对硫磷的降解作用为 40℃ >30℃ >20℃ ,pH8.0 >pH7.0 >pH6 .0。同样条件下 ,YF05对杀螟硫磷和甲基对硫磷也有较好的降解作用 ,对甲基对硫磷的降解速率常数与对硫磷相仿 ,对杀螟硫磷的降解速率常数略高于对硫磷。
颗粒粒径和粒谱对悬浮剂贮存物理稳定性影响研究
黄啟良, 李风敏, 袁会珠, 杨代斌, 齐淑华
2001, 3(2): 77-80.
摘要:
通过颗粒粒径和粒谱对悬浮剂贮存物理稳定性影响研究 ,明确了悬浮剂剂型加工中研磨时间与制剂悬浮颗粒粒径和粒谱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选定了适当助剂、确定了加工工艺的条件下 ,通过调整研磨时间、降低悬浮颗粒粒径和粒谱分布 ,可以改善悬浮体系的物理稳定性。另外 ,由于研磨时间的延长、粒径变小所带来的悬浮体系粘度的增加 ,对制剂物理稳定性也是非常有利的。
1-芳基-1,4-二氢-4-氧-6-甲基哒嗪-3-羧酸酯的合成
花冬梅, 袁光耀, 陈万义
2001, 3(2): 81-82.
摘要:
为探索哒嗪酮羧酸酯的简便合成方法 ,通过亚磷酸二烷基酯与 1-芳基 - 1,4 -二氢- 4 -氧 - 6 -甲基哒嗪 - 3-羧酸 (摩尔比为 2∶ 1)在 120~ 130℃下共热 4 h,得到 7个收率 63%~85%的哒嗪酸烷基酯。
一个倍半萜的晶体结构
王明安, 陈馥衡, 周长海
2001, 3(2): 83-85.
摘要:
从南蛇藤种油中分离得到一个倍半萜 ,经 1H NMR、13 C NMR及晶体 X-射线衍射确证其化学结构为 1α,6 β-二乙酰氧基 - 9β-苯甲酰氧基 - β-二氢沉香呋喃 (1)。其晶体属正交晶系 ,P212121空间群 ,a=0 . 9192 (2 ) nm,b=1.1239(3) nm,c=2.4421(5) nm,V=2 .52 2 9(10 )nm3 ,Z=4 ,d =1.207g/cm3 ,F (0 0 0 ) =984 ,C26H34O7,Mr=458.53,R1=0.0383,wR2 =0.0775。
新化合物F1050生物活性及作用方式研究
王松尧, 柴伟纲, 傅荣幸, 陈定花
2001, 3(2): 86-89.
摘要:
F10 50是由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浙江基地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共同创制的含氟二苯胺类新化合物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 ,具有较高的杀虫、杀螨和杀菌活性 ,尤其对螨类生物活性更高 ,并对螨类各个虫态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作用方式以触杀作用为主。
杀菌剂银泰防治小麦纹枯病研究
孟昭礼, 袁忠林, 曲宝涵, 罗兰, 姜学东, 李健强, 刘西莉
2001, 3(2): 90-92.
摘要:
采用室内离体平皿法和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植物源农用杀菌剂银泰 (有效成分 :4 -丁酰基苯酚 )对小麦纹枯病菌 Rhizoctonia cerealis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对该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20%银泰乳油在 0~ 100μg/mL范围内随着浓度提高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增强 ,其 EC50 和 EC95分别为 36.11和 97.66μg/L;EC95明显小于对照药剂井冈霉素的检测数值 (327.6 4μg/L )。20%银泰乳油 200、400和 800mg/L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效果分别为 85.8%、89.3%和 92.3% ,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 400mg/L的防效 (87.0% )相当。
苦皮藤假种皮中的杀菌活性成分研究
杨征敏, 吴文君, 王明安, 周文明
2001, 3(2): 93-96.
摘要:
用 5种溶剂对苦皮藤假种皮进行了系统提取 ,在灵敏的活性追踪指导下 ,从2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 3个具有杀菌活性的化合物 :麝香草酚、多羟基二氢沉香呋喃和间苯二酚 ,它们抑制玉米小斑病菌 Bip olaris maydis孢子萌发的 EC50 分别为 22 .27、53.32、169.29mg/L。其中麝香草酚为首次在卫矛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多羟基二氢沉香呋喃为首次在苦皮藤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