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6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农药的宏观毒理学
屠豫钦
2004, 6(1): 1-10.
摘要:
农药一旦喷撒到目标物上,即开始了向有害生物作用靶位转移的漫长历程。作者建议把此历程区分为两个范畴:进入有害生物体内以后的体内剂量转移是传统的生理毒理学研究领域,属于'微观毒理学’范畴;之前发生在生物体外的剂量转移历程尚未被作为毒理学问题研究,但许多边缘科学的大量科学事实和现象说明它们实际上属于毒理学问题,应属于'宏观毒理学’范畴。文章对农药宏观毒理学现象的7个方面进行了毒理学本质的分析和综述,并指出,对农药宏观毒理学的研究将大幅度提高农药的使用技术水平,大幅度降低农药用量,并将促进农药剂型和高性能助剂乃至新型合理化农药的研究开发。
除草剂靶标酮醇酸还原异构酶(KARI)研究进展
王宝雷, 李正名
2004, 6(1): 11-16.
摘要:
酮醇酸还原异构酶(KARI)是植物和微生物体内支链氨基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之一,可以作为设计除草剂的靶标,通过抑制酶的活性中断支链氨基酸的合成使植物死亡,达到除草目的。文章综述了KARI的催化性质、晶体结构以及作为除草剂靶标的研究现状。
N-甲氧基-N- 苯基氨基甲酸甲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刘卫东, 李江胜, 李仲英, 王晓光, 高必达
2004, 6(1): 17-21.
摘要:
为了寻找新的高效的Strobilurin类杀菌剂,以1-取代基-3-三氟甲基吡唑啉-5-酮与N-甲氧基-N-(2-溴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反应,合成了系列新型N-甲氧基-N- 苯基氨基甲酸甲酯化合物 (IV1~IV13) ,其结构经IR、1H NMR、LC/MS及元素分析确认。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在50 mg/L下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白粉病病菌Erysiphe graminis等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如 IV13 对稻瘟病菌P.oryzae 的抑制率达94.0%.
2-(1,5-亚戊基)-5-取代亚氨基-Δ3-1,3,4-噻二唑啉的合成及杀菌活性
杨旭, 金淑惠, 杨彩霞, 王道全
2004, 6(1): 22-25.
摘要:
为考察脂肪环的大小对噻二唑啉衍生物杀菌活性的影响,以环己酮为原料,先与取代缩氨基硫脲缩合,得N-取代环己酮缩氨基硫脲,再经二氧化锰氧化关环,得到9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标题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IR、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杀菌实验结果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在100 mg/L和50 mg/L浓度下,对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和棉花枯萎病菌Veticillium dahlide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特别是对棉花立枯病菌,在50 mg/L下有5个化合物的抑制率达90%以上。
几种苯甲酸类化合物对甜菜夜蛾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高兴祥, 罗万春, 于天丛, 王树栋, 丁琦, 赵淑英
2004, 6(1): 26-30.
摘要:
为了探讨环境友好杀虫剂的开发途径,以对羟基苯甲酸等5种苯甲酸类化合物为效应物,研究了该类化合物对甜菜夜蛾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化合物均对该酶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对羟基苯甲酸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I50为0.23 mg/mL,其次为5-甲氧基水杨酸。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化合物对甜菜夜蛾多酚氧化酶的抑制机理,发现对羟基苯甲酸属于可逆反应的混合型抑制剂,其Ki与Kis分别为0.46 mg/mL和0.02 mg/mL;5-甲氧基水杨酸属于竞争性抑制剂,Ki为0.87 mg/mL。
农药对虫生真菌粉虱座壳孢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
邱君志, 黄志鹏, 潘洁茹, 谢雪钦, 朱炎平, 张绍升, 关雄
2004, 6(1): 31-36.
摘要:
虫生真菌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是大有前途的粉虱和介壳虫杀虫剂。用6种大田常用农药在推荐浓度下,研究其在25℃下对座壳孢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发现甲氰菊酯和克螨特抑制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表明二者与本菌极不相容。吡虫啉、水胺硫磷和双甲脒能促进孢子萌发且后两者亦可加速菌丝生长,多菌灵对其孢子萌发起暂时促进作用然而抑制其菌丝生长。
单轴等效线法评价精喹禾灵与灭草松相互作用的研究
卢向阳
2004, 6(1): 37-40.
摘要:
为正确评价单子叶杂草防除剂与双子叶杂草防除剂的相互作用,以精喹禾灵与灭草松混用为实例对等效线法进行了改进,提出单轴等效线法及其增效倍数的计算方法。该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药剂混用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s均有增效作用,其平均增效倍数分别为0.42和0.34。采用单轴等效线法可以正确评价单子叶杂草防除剂与双子叶杂草防除剂的相互作用。
锡兰肉桂丙酮提取物对棉铃虫的毒力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陈青, 覃丽金, 杨卫帆, 吴忠琴
2004, 6(1): 41-45.
摘要:
采用叶片浸渍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锡兰肉桂Cinnamomum zexlanicum Nees丙酮提取物对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的毒力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锡兰肉桂的杀虫活性 及其在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锡兰肉桂丙酮提取物对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处理后72 h的LC50和LC95值分别为5.16 mg/mL和27.26 mg/mL,其13.33 mg/mL对棉铃虫的48 h和72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9.8%和80.2%,其6.67 mg/mL对棉铃虫的72 h校正死亡率为64.0%。锡兰肉桂丙酮提取物对棉铃虫酯酶、羧酸酯酶、酸性磷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大小随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强。
作物种类对根际土壤中丁草胺降解的影响
虞云龙, 杨基峰, 潘学冬, 喻景权, 杨肖娥, 樊德方
2004, 6(1): 46-52.
摘要:
研究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除草剂丁草胺的降解。结果表明,棉花、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种植明显促进丁草胺的降解,15 mg/kg丁草胺的降解半衰期缩短26.6%~57.2%,这种促进作用与作物种类有关,玉米、小麦、水稻、棉花依次增强。50 mg/kg丁草胺的降解有所受抑制,但作物种植仍显示良好的促进作用。作物根际丁草胺降解菌的测定结果显示,根际土壤中丁草胺降解菌的数量大于非根际土壤,作物种植对丁草胺降解的促进作用源于根际丰富的降解菌。
咪唑烟酸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王学东, 周红斌, 王慧利, 樊德方
2004, 6(1).
摘要:
研究了咪唑烟酸在小粉土、海涂土、黄筋泥及黄红壤4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并探讨了土壤各性质对其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咪唑烟酸在4种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 0.022 7、0.023 3、0.017 5、0.015 7,即在海涂土中降解最快,在黄红壤中降解最慢。土壤中影响降解的主要因子为有机质含量,其次为土壤酸碱度,即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碱性越强,则其半衰期越短,降解速度越快。外界环境条件对咪唑烟酸的降解影响也较大,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则咪唑烟酸的降解越快,温度效应系数(Q)的范围在1.08~1.42之间,与范特荷夫(Van,t Hoff)规则不吻合,说明温度对咪唑烟酸在土壤中降解速率的影响明显低于对水解的影响,最适的降解温度为25~35℃。与上述因子的影响相反,添加浓度高,则降解速率明显下降。
速霸螨水乳剂在柑橘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杨仁斌, 郭正元, 刘毅华, 郑丽英, 唐美珍, 赵卫星
2004, 6(1): 58-62.
摘要:
为评价速霸螨(唑螨酯+炔螨特)水乳剂在柑橘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及环境安全性,采用HPLC测定方法,对速霸螨在柑橘及土壤中的残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唑螨酯在柑橘、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8 d和10.6 d;2)炔螨特在柑橘、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0.3 d和13.4 d;3)速霸螨在正常使用剂量下,两种有效成分在柑橘果肉和果皮中的残留量都低于最大残留限量,保证了柑橘食用的安全性。
雾滴大小与施药液量对草甘膦在空心莲子草叶片沉积的影响
朱金文, 吴慧明, 朱国念
2004, 6(1): 63-66.
摘要:
为提高草甘膦防治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时药剂的有效利用率,用丽春红S为示踪剂研究了草甘膦药液在空心莲子草叶片的沉积特性。结果表明,用体积中径(VMD)149.5~233.7 μm的雾滴喷雾,草甘膦在空心莲子草叶片上的沉积量在体积中径为157.3 μm时最多,随着雾滴体积中径增大,沉积量减少。雾滴体积中径157.3 μm与施药液量339 L/hm2处理的沉积量是雾滴体积中径233.4 μm与施药液量694.5 L/hm2处理的1.54倍。施药液量超过382.5 L/hm2时,草甘膦药液的流失明显增多。800 mg/L草甘膦药液在空心莲子草叶片上的最大稳定持留量约为 4.92 μg/cm2。结果表明,喷雾施药时采用小雾滴和较低施药液量,可大幅度提高草甘膦在空心莲子草上的沉积量。
农药常用有机溶剂对烟蚜、棉蚜和大豆蚜定居行为的影响
李轲轲, 吴孔明, 丛斌, 郭予元
2004, 6(1): 67-70.
摘要:
实验室内研究了10种常用有机溶剂对烟蚜Myzus persicae、棉蚜Aphis gossypii、大豆蚜Aphis glycines定居行为的影响及蚜虫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3种蚜虫对供试有机溶剂具有相似的行为反应。在1~10 μL剂量范围下,乙醇、乙二醇、乙酸乙酯、二甲基甲酰胺和丙酮对3种蚜虫的定居行为有轻度的影响,但苯、二甲苯、己烷、石油醚和乙醚对蚜虫的定居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在适宜剂量下,3种蚜虫对苯和二甲苯的移动率皆超过30%,并伴随剧烈的行为反应。此外,棉蚜、烟蚜对己烷与石油醚反应的移动率分别达到44.27%、46.45%和49.90%、52.58%。
新型除草剂1-(4-甲基嘧啶-2-基)-3-(2-硝基苯磺酰)脲的溶液构象研究
马翼, 李正名, 赖城明
2004, 6(1): 71-73.
摘要:
应用系统构象搜索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新型超高效、"对环境友好"的除草剂1-(4-甲基嘧啶-2-基)-3-(2-硝基苯磺酰)脲分子在常态以及溶液中的构象特征。在极性溶剂水形成的溶液中,分子呈现伸展形和卷曲形,而在非极性溶剂CCl4形成的溶液中则只呈现伸展形。通过计算协同旋转的各势能面,得到不同构象相互转换所需克服的能垒为21 kJ/mol。分子在溶液中很容易转换到活性构象与乙酰乳酸合成酶作用。
3-(2-氯-4-三氟甲基苯氧基)-N-芳基苯甲酰胺的合成与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宁丽红, 彭浩, 涂海洋, 贺红武
2004, 6(1): 74-76.
摘要:
为考察对苯氧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特点,以3-(2-氯-4-三氟甲基苯氧基)苯甲酸和氯化亚砜为原料先合成得到酰氯,再与取代芳胺反应,得到了8个新的标题化合物。通过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对该系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采用小麦芽鞘法和黄瓜子叶法测定了它们对小麦和黄瓜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结果表明:在10 μg/g浓度下,所有化合物均显示出促进小麦芽鞘伸长的活性,其中3b的促进率为27.08%,高于对照药剂吲哚乙酸IAA(10.10%);而化合物3d、3h则显示了很强的促进黄瓜生根的活性,在10 μg/g浓度下,促进率分别为66.66%和55.55%,显著高于IAA(12.5%)。
甜菜夜蛾对三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稳定性研究
兰亦全, 赵士熙
2004, 6(1): 77-80.
摘要:
在室内脱离药剂选择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 对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3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稳定性及抗性衰退规律。结果表明,即使甜菜夜蛾对氯氟氰菊酯、氰戊 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分别达522.9倍、669.7倍和2 737.2倍,抗性仍不稳定,分别经10代、8代和9代饲养后抗性下降为60.8倍、90.8倍和180.5倍;对田间抗性种群的抗性衰退研究发现,甜菜夜蛾对这3种拟除虫菊酯的抗性也表现为不稳定性,在无杀虫剂选择的情况下,开始几代抗性下降较快,当下降至一定水平(6~10倍)后,抗性趋于基本稳定,但很难完全恢复对拟除虫菊酯的敏感性。
抗梅岭霉素和阿维菌素二斑叶螨种群生命力和繁殖力的研究
李瑞娟, 王开运, 姜兴印, 仪美芹
2004, 6(1): 81-84.
摘要: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棉苗饲养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用梅岭霉素、阿维菌素对其逐代进行抗性选育,至第9代,测定了两个抗性种群的抗性水平、生命力和繁殖力。结果表明:梅岭霉素抗性种群的抗性达7.9倍,其雌成螨寿命、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和后代若螨成活率分别比对照增加54.08%、39.93%、6.57%和-15.44%。阿维菌素抗性种群的抗性达5.8倍,其雌成螨寿命、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和后代若螨成活率分别比对照增加15.88%、10.87%、5.86%和-9.32%。由此发现梅岭霉素和阿维菌素对二斑叶螨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一定有利作用,抗性风险性较大,应引起重视。
嘧菌酯对三种蔬菜病害的毒力、防效及安全性研究
康立娟, 韩秀英, 马志强
2004, 6(1): 85-88.
摘要:
采集未施用过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地区的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辣椒炭疽病菌Collecterichum capsica、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于室内测定嘧菌酯对该3种病菌的毒力,结果分别为:对早疫菌的EC50值为8.617 6 μg/mL,对炭疽菌的EC50值为5.634 5 μg/mL,对霜霉菌的EC50值为0.004 9 μg/mL;连续两年在田间使用3个不同剂量的嘧菌酯防治上述3种病菌,均得到了80%以上的良好防效;室内盆栽番茄、辣椒、黄瓜的不同品种,于不同的生长时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嘧菌酯,500 μg/mL浓度下未见药害。本研究表明,连续使用3次嘧菌酯即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而且对作物安全性高。
西农No.24菌株发酵产物对反枝苋的除草活性初步研究
龙建友, 姬志勤, 师宝君, 田小卫, 吴文君
2004, 6(1): 89-92.
摘要:
西农No.24菌株是从陕西秦岭山区采集的200份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放线菌,经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采用微量小杯法,通过发酵、洗脱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测定西农No.24菌株发酵液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发酵产物对反枝苋有较强的抑制生长作用。其发酵液对反枝苋种子萌发抑制率为26.7%,主根生长抑制率为80.6%,主茎生长抑制率为66.5%;离子交换液对反枝苋的种子萌发抑制率为42.9%,主根生长抑制率为93.1%,主茎生长抑制率为86.2%。经HPLC分离后得到8个馏份,其中馏份4的除草活性最强,对反枝苋的种子萌发抑制率为86.36%,主根生长抑制率为95.84%,主茎生长抑制率为93.76%。
异丙草胺·莠去津混配比例筛选及其悬乳剂的研究
姚安庆, 杨华春
2004, 6(1): 93-96.
摘要:
氯代酰胺类与三氮苯类除草剂混配是减少后者对玉米田后茬作物药害的有效方法之一。选用异丙草胺和莠去津复配对玉米田主要杂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L.) Scop.、大狗尾草Setaria faberii、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等的室内防除效果配方筛选试验证明,异丙草胺∶莠去津质量比为18∶23(配方B)时其共毒系数大于100;对所选混配比例实验室配制悬乳剂的主要技术指标研究证明:配方B的主要技术指标如悬浮率、倾倒性、稳定性等均符合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