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6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二芳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毛春晖, 汪清民, 黄润秋
2004, 6(2): 1-8.
摘要:
二芳酰肼类化合物是近年来开发的具有蜕皮激素活性的非甾醇类昆虫生长调节剂,能引起昆虫,特别是鳞翅目幼虫早熟、不完全、致死性蜕皮。文章总结近期文献,结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对该类化合物中各个结构片断对其杀虫活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结构与活性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农药接触对农业劳动者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
王萍, 刘丰茂, 江树人
2004, 6(2): 9-14.
摘要:
综述了引起农业劳动者农药接触(暴露)的原因和途径;主要介绍了职业性农药接触对其健康造成的危害,包括对皮肤、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与癌症发生率的关系。提出应加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力度,开展对农业劳动者田间接触农药情况的检测及风险评价。
3-芳氧基-6-氯(或氟)哒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
王占平, 胡方中, 邹小毛, 杨秀凤, 杨华铮
2004, 6(2): 15-19.
摘要:
从3,6-二氯哒嗪( Ⅰ) 出发,通过氟代得到3,6-二氟哒嗪( Ⅱ )。将 Ⅰ,Ⅱ 分别与取代苯酚缩合,得到了18个3-芳氧基-6-氯哒嗪( Ⅲ )和12个3-芳氧基-6-氟哒嗪( Ⅳ )。所有目标化合物( Ⅲ,Ⅳ )的结构都经过 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部分化合物经IR确证。初步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 Ⅲ3、Ⅲ8和Ⅳ2 在100 μg/mL的浓度下对稗草Echinochtoa crus-galli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5.7%、96.1%和91.2%。
2甲4氯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施海燕, 吴慧明, 程敬丽, 朱国念
2004, 6(2): 20-24.
摘要:
以除草剂2甲4氯(MCPA,简写为M)、氯化亚砜、氨基己酸和氨基丁酸等为起始原料,经两步化学反应分别合成了两种MCPA半抗原:6-(2-甲基-4-氯苯氧乙酰基)氨基己酸(MC)和4-(2-甲基-4-氯苯氧乙酰基)氨基丁酸(MB)。并通过碳二亚胺法和混合酸酐法将MCPA、MC和MB分别与载体蛋白(BSA、OVA)偶联制备了2甲4氯的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再将M-BSA、MC-BSA和MB-BSA分别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3种抗2甲4氯的多克隆抗体:抗M-BSA抗体(M-Ab)、抗MC-BSA抗体(MC-Ab)和抗MB-BSA抗体(MB-Ab),当相应的包被抗原浓度均为4 μg/mL时,相应的冻干粉效价分别为1.0×106,1.2×106和2.0×106。在同源反应中,仅M-Ab适用于2甲4氯的残留检测,其线性浓度范围为0.01~10 mg/L(IC50为1.3 mg/L,MC-Ab 和MB-Ab均大于50 mg/L),最低检测限为0.01 mg/L。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制2甲4氯快速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小菜蛾抗多杀菌素和敏感品系耐低温能力的比较
杨捷, 李增梅, 刘银泉, 刘树生
2004, 6(2): 25-31.
摘要:
通过杂交筛选得到小菜蛾对多杀菌素敏感和高抗的纯合子品系,对二个品系在适温和经低温处理后的生长发育特性进行了比较,以探明其抗性是否伴有适合度的变化以及适合度变化与温度的关系。结果发现:高抗品系的卵经6℃低温处理14 d,孵化出的幼虫仅有7.7%正常化蛹,显著低于敏感品系61.4%的正常化蛹率;经6℃低温处理28 d,高抗和敏感品系的卵孵化率分别为27%和75%,二者差异显著;高抗品系的蛹经 5℃低温处理7~14 d后,蛹的 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其子代卵的存活力也显著下降。在适温25℃下,抗性和敏感品系之间多项生物学特性均无显著差异或差异很小。这些结果表明,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伴随有耐低温能力的适合度代价。
丁草胺、乙氧氟草醚对杂草的毒力及混配的协同增效作用
韦小燕, 成家壮, 黄炳球
2004, 6(2): 32-36.
摘要:
测定了丁草胺、乙氧氟草醚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及以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繁缕Stellaria media (L.) Cyr.为代表的阔叶杂草的毒力,并证实将两者混配成丁乙水乳剂对稗草及阔叶杂草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其中,质量比为14∶1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64.0和288.5。田间试验亦证明混剂能提高药效,扩大杀草谱,延长持效期,具有较显著的除草作用。
杀菌剂对水稻旱育秧立枯病的控制作用及其对秧苗的生理效应
刘峰, 慕卫, 张文吉, 张军
2004, 6(2): 37-42.
摘要:
为了筛选防治水稻旱育秧立枯病的有效药剂,通过秧盘试验和室内致病菌离体毒力测定,结合考察药剂对秧苗生长的影响,对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和福美双以及内吸治疗性杀菌剂稻瘟灵、 FDA1 霉灵等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 FDA1 霉灵、甲基硫菌灵和稻瘟灵对致病菌离体毒力虽然不高,但由于 FDA1 霉灵和甲基硫菌灵对水稻秧苗生长均有促进作用,稻瘟灵能显著提高秧苗抗低温胁迫能力,这3种药剂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达65%~81%;而离体毒力虽然高,但对秧苗生长不利的三唑酮、丙环唑和烯唑醇等三唑类药剂效果稍差,防效为51%~75%。根据试验结果提出稻瘟灵是防治该类病害的一种较理想的单用或混用药剂;针对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受环境影响大、病原种类多等特点,指出在研究防治药剂时应采用活体筛选为主、离体筛选为辅的筛选方法,而且提倡不同杀菌谱品种的混用。
新型杀螨剂F1050优势降解菌(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鉴定
吴慧明, 张晶, 朱国念
2004, 6(2): 43-47.
摘要:
为探明土壤微生物对新农药F1050的降解能力,用平板稀释和富集培养法分离驯化土壤中F1050的优势降解细菌,并用合成培养基进行纯化培养,利用美国Biolog公司的细菌自动鉴定系统,初步筛选出5个菌株:ZJU.0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69%);ZJU.02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99%);ZJU.03为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86%);ZJU.04为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92%);ZJU.05为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99%)。F1050添加浓度为50 mg/kg的液体培养和室内土壤模拟降解试验结果表明,ZJU.02、ZJU.04 和ZJU.05三个优势降解菌株对F1050表现出了较强的降解能力,50 mg/kg F1050的降解半衰期为6.41~6.74 d,而对照的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达72.20和29.88 d;不同菌株对F1050的降解能力没有显著差异。
杠柳的不同溶剂提取分离物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和毒杀作用
朱九生, 乔雄梧, 王静, 秦曙
2004, 6(2): 48-52.
摘要:
以生物活性跟踪法测定了杠柳Periploca sepium Bunge 的不同溶剂提取液及其不同馏份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和毒杀活性。结果表明,杠柳根皮的乙醇提取液和氯仿提取液对小菜蛾具有较强的拒食和毒杀活性,该生物活性高于石油醚提取液。乙醇提取物水溶后分别用苯、正丁醇溶剂萃取。生物测定结果显示,苯萃取物对小菜蛾的活性最高,表明其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苯萃取物中。苯萃取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淋洗液为石油醚、石油醚/乙酸乙酯不同比例混合液、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甲醇不同比例混合液和甲醇,根据颜色和极性,将收集到的淋洗液分成8个馏份,其中5、6、7号3个馏份对小菜蛾幼虫具有强烈的拒食和毒杀作用,其200倍液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99.8%、99.1%和98.6%,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1%、91.5%和100%。
松油烯-4-醇对家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马志卿, 冯俊涛, 江志利, 张兴
2004, 6(2): 53-56.
摘要:
以杀虫植物砂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精油中主要杀虫成分——松油烯-4-醇点滴处理家蝇成虫后,测定其兴奋期、痉挛期、麻痹期及复苏期等4个中毒阶段试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表明:SOD被明显激活,各中毒阶段的酶比活力均较对照高,差异显著,且表现为先增高后下降的趋势;CAT先被抑制后被激活,在复苏期酶比活力为对照的1.19倍,其中兴奋期和复苏期酶比活力与对照差异显著,而痉挛期和麻痹期与对照无明显差异;POD被明显激活,各中毒阶段的酶比活力依次为对照的2.25、2.04、1.23和2.91倍,与对照差异极显著。上述结果表明,保护酶活性的变化与松油烯-4-醇的作用有密切关系,SOD活力增加可能是松油烯-4-醇的诱导反应,而中毒试虫的复苏可能与CAT和POD活力的变化有关。
毛细管电泳定量测定稻田土壤中痕量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
谢晓梅, 廖敏
2004, 6(2): 57-61.
摘要:
研究了提取浓缩和毛细管电泳相结合测定稻田土壤中低剂量多个磺酰脲类除草剂混合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 毛细管电泳可有效分离和定量测定稻田土壤中甲磺隆、氯磺隆和氯嘧磺隆混合残留。通过定量补偿甲磺隆、氯磺隆和氯嘧磺隆可使残留检测限达到ng/kg级,回收率>87%。表明毛细管电泳具有定量测定土壤中ng/kg级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的能力。
机械能与界面张力在农药水乳剂制备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程敬丽, 朱金文, 魏方林, 朱国念
2004, 6(2): 62-67.
摘要:
为了探明机械能与界面张力在农药水乳剂制备中的作用机理,配制了6.9%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30%毒死蜱水乳剂、5.7%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测定、对比了同一配方用不同加工设备得到的乳状液的析水率、乳滴粒径分布以及同一种农药用不同乳化剂组合加工得到的乳状液的析水率、乳液稳定性和界面张力等数据。结果表明:用非离子型乳化剂尤其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具有嵌段聚醚型结构的非离子型乳化剂和磷酸酯类的阴离子型乳化剂配制,同时用提供机械能较高的高剪切乳化机加工能得到稳定的乳状液。据此得出结论:在水乳剂的配制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减小界面张力,同时选择合适的加工设备来增加乳液体系的机械能则能快速筛选出优良的水乳剂配方。
噻二唑基-3-哒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曹松, 曲玉成, 宋恭华, 钱旭红, 黄青春, 卢德力
2004, 6(2): 68-71.
摘要:
将取代的二酰基肼环合后,得到中间体2-芳基-5-氯甲基-1,3,4-噻二唑,然后与2-叔丁基-4-氯-5-羟基-3(2H)-哒嗪酮反应,合成了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噻二唑基哒嗪酮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经1H NMR、高分辩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认。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粘虫P.separate W.有较好的抑制生长活性,其中化合物 3b 的EC50值为21 mg/L。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黄胸散白蚁工蚁体内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张时妙, 莫建初, 杨天赐, 程家安
2004, 6(2): 72-75.
摘要:
采用工蚁与浸药滤纸接触或取食含药松木粉的方法,测定了啶虫脒、氰戊菊酯和硼酸,在亚致死剂量下对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工蚁体内内切-β-1,4-葡聚糖酶(EG)和β-葡糖苷酶(BG)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5、1.0和2.0 mg/L的啶虫脒处理黄胸散白蚁工蚁6~48 h,对其体内的EG和BG酶活性(处理48 h的除外)无显著影响;用0.5、1.0和2.0 mg/L的氰戊菊酯处理,可显著降低黄胸散白蚁工蚁体内的EG和BG酶活性;硼酸对黄胸散白蚁工蚁体内EG和BG酶活性的影响与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有关。
黄瓜霜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基线研究
韩秀英, 马志强, 李红霞, 王文桥, 康立娟, 张小风
2004, 6(2): 76-79.
摘要:
从山东、河北、武汉等未使用过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strobilurins)的地区采集19个黄瓜霜霉病菌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样本,采用叶盘漂浮法室内测定新药剂嘧菌酯(azoxystrobin)对该病菌的毒力,其EC50值范围为11.72×10-5~9.340×10-3 μg/mL。在19个菌系中选择最为敏感的河北定兴菌系进行重复测定,将其EC50平均值2.317×10-4 μg/mL 确定为黄瓜霜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基线。
10%甲氰·阿维乳油配方的筛选及其对朱砂叶螨的联合作用
张伟, 邓新平, 罗公树, 何林
2004, 6(2): 80-83.
摘要:
通过对助剂和配方的筛选,确定10%甲氰·阿维乳油的溶剂为20∶1(质量比,下同)的二甲苯与乙酸乙酯混合溶液,乳化剂为30∶1的QR-9与QR-11混合物,其添加量为60 mg/g。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9种不同配比复配剂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的联合毒力作用。结果表明:9种复配剂对朱砂叶螨的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表明两种单剂复配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中以甲氰菊酯与阿维菌素按有效成分97∶3的比例复配,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高达357.7,为最佳配比。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氯氟吡氧乙酸1-甲基庚酯对映体的拆分
邱静, 李莉, 周志强, 江树人, 赵海香
2004, 6(2): 84-86.
摘要:
为了对氯氟吡氧乙酸1-甲基庚酯对映体进行分离分析,合成了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CDMPC),并将其涂敷在球形氨丙基硅胶(APS)上制成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采用该固定相在正相色谱条件下首次成功地对氯氟吡氧乙酸对映体进行了拆分。考察了流动相中异丙醇含量以及流速对拆分的影响,并对拆分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当流动相组成为正已烷+异丙醇(99∶1,体积比),流速为0.5 mL/min时,对映体分离因子a为1.16,分辨率Rs为1.13。结果表明,氯氟吡氧乙酸1-甲基庚酯对映体在氨丙基硅胶柱上能得到较好的拆分,依此可建立一个有效的对映体分析方法。
氟硅唑在葡萄和土壤中残留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陈莉, 陈家梅, 夏福利, 戴荣彩, 余苹中
2004, 6(2): 87-89.
摘要:
为满足农药残留试验的需要,建立了氟硅唑在葡萄和土壤中残留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该方法仪器最低检出量为3.0×10-11 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平均回收率为 92.6%~99.0%,变异系数为1.7%~13.3%。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检测限都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流动相添加剂法与手性固定相法对己唑醇光学异构体的拆分
杨丽, 江树人, 廖勇, 王鹏, 田芹, 周志强
2004, 6(2): 90-92.
摘要:
分别采用β-环糊精作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涂敷型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法拆分了农药己唑醇。结果表明,己唑醇对映异构体在以上两种方法下都完全达到基线分离。考察了影响容量因子、选择性系数和分离度的各种因素。
不同影响因素对二嗪磷微乳剂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宋芳, 王险, 张宗军, 蔡新, 王成宇, 吴学民
2004, 6(2): 93-96.
摘要:
采用直接观测外观和测定透明温度范围的方法,对微乳剂的基本组成成分——表面活性剂、助溶剂、水对二嗪磷微乳剂物理稳定性的影响分别进行了研究。对各因素从性质和用量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无机盐(NaCl)浓度对微乳剂透明温度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HLB)值在12~15之间、助溶剂为乙醇或甲醇时配出的微乳剂较好;不同水质均可配出外观均相、透明的微乳剂,但硬水对微乳剂的冷贮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NaCl质量分数≤0.5%时的微乳剂其透明温度范围在 -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