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7卷 第3期
2005, 7(3).
摘要:
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害虫的抗药性日趋严重。抗药性是一种涉及一个或几个昆虫基因的遗传特征。靶标抗性通常与点突变相关,对抗性相关的点突变的快速检测诊断是抗性治理的基础之一。评述了5种基因型检测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固相微型测序、双向等位特异PCR扩增、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焦磷酸测序的优缺点及其在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害虫的抗药性日趋严重。抗药性是一种涉及一个或几个昆虫基因的遗传特征。靶标抗性通常与点突变相关,对抗性相关的点突变的快速检测诊断是抗性治理的基础之一。评述了5种基因型检测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固相微型测序、双向等位特异PCR扩增、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焦磷酸测序的优缺点及其在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2005, 7(3).
摘要:
系统介绍了苯并噻二唑、2,6-二氯异烟酸、β-氨基丁酸和水杨酸这4类应用较广泛的植物诱导抗病激活剂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衍生物及其抗病活性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其诱导抗性进行了讨论。
系统介绍了苯并噻二唑、2,6-二氯异烟酸、β-氨基丁酸和水杨酸这4类应用较广泛的植物诱导抗病激活剂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衍生物及其抗病活性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其诱导抗性进行了讨论。
2005, 7(3).
摘要:
以环十二酮为原料,经α-甲硫基环十二酮制得中间体α-甲硫基环十二酮肟后,经烷基(芳基)化反应合成了10个α-甲硫基环十二酮肟醚,其结构经元素分析、1H NMR、13C NMR和IR的确证。初步生测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褐孢霉菌Fulvia fulva(cooke)cifer 、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等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其中 F3和 F8 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值为11.22和13.38 μg/mL, 对褐孢霉菌的EC50值为37.12和48.41 μg/mL, F9 对灰霉病菌的EC50值为17.96 μg/mL。
以环十二酮为原料,经α-甲硫基环十二酮制得中间体α-甲硫基环十二酮肟后,经烷基(芳基)化反应合成了10个α-甲硫基环十二酮肟醚,其结构经元素分析、1H NMR、13C NMR和IR的确证。初步生测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褐孢霉菌Fulvia fulva(cooke)cifer 、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等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其中 F3和 F8 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值为11.22和13.38 μg/mL, 对褐孢霉菌的EC50值为37.12和48.41 μg/mL, F9 对灰霉病菌的EC50值为17.96 μg/mL。
2005, 7(3).
摘要:
针对除草剂敏感型乙酰羟基酸合成酶E. coli AHAS II的抗性域,引入W464A、W464F、W464L、W464Y点突变。采用Megaprimer PCR定点突变,测序鉴定,构建了4个E. coli AHAS IIW464位点的突变体。通过对E. coli AHAS II野生型及突变体动力学性质的测定,发现它们对于底物—丙酮酸及3种辅助因子(FAD、ThDP、Mg2+)有着不同的特征常数。这些部分抗性酶系的建立以及对动力学性质的系统研究,为探讨AHAS酶对农药分子抗性的作用机制、设计合成新除草剂及其筛选体系提供了基础。
针对除草剂敏感型乙酰羟基酸合成酶E. coli AHAS II的抗性域,引入W464A、W464F、W464L、W464Y点突变。采用Megaprimer PCR定点突变,测序鉴定,构建了4个E. coli AHAS IIW464位点的突变体。通过对E. coli AHAS II野生型及突变体动力学性质的测定,发现它们对于底物—丙酮酸及3种辅助因子(FAD、ThDP、Mg2+)有着不同的特征常数。这些部分抗性酶系的建立以及对动力学性质的系统研究,为探讨AHAS酶对农药分子抗性的作用机制、设计合成新除草剂及其筛选体系提供了基础。
2005, 7(3).
摘要:
通过对抑制动力学常数和抑制时间进程曲线的测定,比较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对几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剂的敏感度。抑制时间进程曲线显示,意大利蜜蜂头部AChE对毒扁豆碱、灭多威、敌敌畏的敏感度高于中华蜜蜂,而两种蜜蜂对残杀威、硫双灭多威、甲胺磷及久效磷的敏感度没有明显差异。意大利蜜蜂头部AChE对毒扁豆碱、残杀威、硫双灭多威、克百威以及丁硫克百威的双分子速率常数(Ki)值分别为4.003×106、5.744×104、5.249×104、1.986×106和5.492×104 (mol/L)-1 ·min-1,均高于中华蜜蜂对这几种杀虫药剂的Ki值,后者分别为3.403×106、4.633×104、4.233×104、1.262×106和5.072×104 (mol/L)-1 · min-1。但中华蜜蜂头部AChE对灭多威的Ki值却高于意大利蜜蜂,前者为10.408×104,后者为4.872×104(mol/L)-1 ·min-1。对AChE被抑制后恢复速率(K3)的测定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头部AChE被残杀威和硫双灭多威抑制后恢复的速率显著低于意大利蜜蜂,但两种蜜蜂被毒扁豆碱、灭多威、克百威和丁硫克百威抑制后恢复的速率差异不显著。
通过对抑制动力学常数和抑制时间进程曲线的测定,比较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对几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剂的敏感度。抑制时间进程曲线显示,意大利蜜蜂头部AChE对毒扁豆碱、灭多威、敌敌畏的敏感度高于中华蜜蜂,而两种蜜蜂对残杀威、硫双灭多威、甲胺磷及久效磷的敏感度没有明显差异。意大利蜜蜂头部AChE对毒扁豆碱、残杀威、硫双灭多威、克百威以及丁硫克百威的双分子速率常数(Ki)值分别为4.003×106、5.744×104、5.249×104、1.986×106和5.492×104 (mol/L)-1 ·min-1,均高于中华蜜蜂对这几种杀虫药剂的Ki值,后者分别为3.403×106、4.633×104、4.233×104、1.262×106和5.072×104 (mol/L)-1 · min-1。但中华蜜蜂头部AChE对灭多威的Ki值却高于意大利蜜蜂,前者为10.408×104,后者为4.872×104(mol/L)-1 ·min-1。对AChE被抑制后恢复速率(K3)的测定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头部AChE被残杀威和硫双灭多威抑制后恢复的速率显著低于意大利蜜蜂,但两种蜜蜂被毒扁豆碱、灭多威、克百威和丁硫克百威抑制后恢复的速率差异不显著。
2005, 7(3).
摘要:
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各生长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所测定的菌株P1319 4个发育阶段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14~0.61 μg/mL 和0.18~0.68 μg/mL,EC95值均小于3 μg/mL;甲霜灵对菌丝生长和孢子囊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休止孢和孢子囊萌发基本无影响;嘧菌酯和百菌清强烈抑制孢子囊形成、休止孢和孢子囊萌发,EC50值分别为0.03~6.15 μg/mL和0.07~1.97 μg/mL;较高浓度的代森锰锌可以抑制辣椒疫霉的孢子囊形成、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但对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三乙膦酸铝、p(ο)-丁酰基苯酚和邻-烯丙基苯酚对P1319的4个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较弱。
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各生长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所测定的菌株P1319 4个发育阶段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14~0.61 μg/mL 和0.18~0.68 μg/mL,EC95值均小于3 μg/mL;甲霜灵对菌丝生长和孢子囊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休止孢和孢子囊萌发基本无影响;嘧菌酯和百菌清强烈抑制孢子囊形成、休止孢和孢子囊萌发,EC50值分别为0.03~6.15 μg/mL和0.07~1.97 μg/mL;较高浓度的代森锰锌可以抑制辣椒疫霉的孢子囊形成、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但对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三乙膦酸铝、p(ο)-丁酰基苯酚和邻-烯丙基苯酚对P1319的4个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较弱。
2005, 7(3).
摘要:
为筛选可与菌核净配合防治作物菌核病的盾壳霉菌株,进行了紫外线辐射和药剂驯化试验,分别得到4个和2个盾壳霉抗菌核净突变菌株,并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除菌株D-1外,其余突变菌株生长速率(菌落直径57.00 ~62.75 mm,生物量6.38 ~8.63 mg/mL)均大于亲本菌株(菌落直径54.00 mm,生物量5.91 mg/mL);大部分突变菌株产孢量(对数值7.33 ~8.16)小于亲本菌株(8.40);菌核净对突变菌株的EC50值是亲本菌株的2.23 ~191.84倍;突变菌株D-3、U-6有微弱的几丁质酶活性,且除U-4外的突变菌株葡聚糖酶活性增强(亲本菌株8.96 U,突变菌株9.18 ~17.61 U)。综合分析,U-6菌株既有较高的葡聚糖酶活性又有几丁质酶活性,并能保持较快的生长速率,是值得开发的优良菌株。
为筛选可与菌核净配合防治作物菌核病的盾壳霉菌株,进行了紫外线辐射和药剂驯化试验,分别得到4个和2个盾壳霉抗菌核净突变菌株,并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除菌株D-1外,其余突变菌株生长速率(菌落直径57.00 ~62.75 mm,生物量6.38 ~8.63 mg/mL)均大于亲本菌株(菌落直径54.00 mm,生物量5.91 mg/mL);大部分突变菌株产孢量(对数值7.33 ~8.16)小于亲本菌株(8.40);菌核净对突变菌株的EC50值是亲本菌株的2.23 ~191.84倍;突变菌株D-3、U-6有微弱的几丁质酶活性,且除U-4外的突变菌株葡聚糖酶活性增强(亲本菌株8.96 U,突变菌株9.18 ~17.61 U)。综合分析,U-6菌株既有较高的葡聚糖酶活性又有几丁质酶活性,并能保持较快的生长速率,是值得开发的优良菌株。
2005, 7(3).
摘要:
2003 ~2004年从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共采集分离了12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甲霜灵和霜脲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2003年分离的内蒙菌株、2003年及2004年分离的黑龙江菌株中对甲霜灵敏感(MS)的菌株频率分别为86.2%、13.8%、17.8%;虽然霜脲氰在这些地区使用近10年,但病菌群体对该药剂的敏感性没有下降,EC50值分布于0.10 ~0.35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20(±0.06)μg/mL,不同敏感性的菌株频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霜脲氰抗药性监测的敏感性基线;此外,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和霜脲氰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霜脲氰对抗甲霜灵和野生敏感菌株具有相同的活性。
2003 ~2004年从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共采集分离了12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甲霜灵和霜脲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2003年分离的内蒙菌株、2003年及2004年分离的黑龙江菌株中对甲霜灵敏感(MS)的菌株频率分别为86.2%、13.8%、17.8%;虽然霜脲氰在这些地区使用近10年,但病菌群体对该药剂的敏感性没有下降,EC50值分布于0.10 ~0.35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20(±0.06)μg/mL,不同敏感性的菌株频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霜脲氰抗药性监测的敏感性基线;此外,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和霜脲氰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霜脲氰对抗甲霜灵和野生敏感菌株具有相同的活性。
2005, 7(3).
摘要:
研究了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选用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er)较专化的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较专化的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lNPV),按多角体数量1∶ 1混合后分别连续感染或交替感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比较各代病毒对两种夜蛾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lNPV中国株和AcNPV混合,起始感染甜菜夜蛾,再在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中交替繁殖后,F4代斜纹夜蛾病毒(由斜纹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3龄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率极显著高于F2代斜纹夜蛾病毒,F3代甜菜夜蛾病毒(由甜菜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斜纹夜蛾的致死率也显著高于F1代甜菜夜蛾病毒;混合病毒起始感染斜纹夜蛾,再经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交替繁殖后,斜纹夜蛾病毒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以及甜菜夜蛾病毒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也都显著提高。交替传代后的病毒比同代次连续传代后的病毒对非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并且它们对原宿主的毒力未有减弱。AcNPV和SlNPV日本株混合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交替繁殖后也表现出对非宿主毒力的提高。表明混合病毒在两种不同原宿主中交替繁殖比其在同种宿主中连续繁殖后对非繁殖原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
研究了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选用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er)较专化的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较专化的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lNPV),按多角体数量1∶ 1混合后分别连续感染或交替感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比较各代病毒对两种夜蛾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lNPV中国株和AcNPV混合,起始感染甜菜夜蛾,再在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中交替繁殖后,F4代斜纹夜蛾病毒(由斜纹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3龄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率极显著高于F2代斜纹夜蛾病毒,F3代甜菜夜蛾病毒(由甜菜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斜纹夜蛾的致死率也显著高于F1代甜菜夜蛾病毒;混合病毒起始感染斜纹夜蛾,再经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交替繁殖后,斜纹夜蛾病毒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以及甜菜夜蛾病毒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也都显著提高。交替传代后的病毒比同代次连续传代后的病毒对非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并且它们对原宿主的毒力未有减弱。AcNPV和SlNPV日本株混合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交替繁殖后也表现出对非宿主毒力的提高。表明混合病毒在两种不同原宿主中交替繁殖比其在同种宿主中连续繁殖后对非繁殖原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
2005, 7(3).
摘要:
研究了溴氰菊酯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麦穗鱼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同时测定了麦穗鱼不同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低浓度溴氰菊酯处理的反应特点。结果表明,处理48 h后,高浓度(0.009 mg/L)组对肝中GSTs活性的抑制率达到43.7%,对鳃中GSTs活性的抑制率达54.3%;而低浓度组(0.001 mg/L)对鳃中GSTs活性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亚致死剂量的溴氰菊酯(3.0×10-4mg/L)处理96 h后,对卵巢的诱导活性最高,其GSTs活性是对照的2.43倍,但对肝、鳃、肾、肠的诱导作用均较低。溴氰菊酯对麦穗鱼不同组织GSTs活性诱导的时间效应和强度不同。
研究了溴氰菊酯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麦穗鱼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同时测定了麦穗鱼不同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低浓度溴氰菊酯处理的反应特点。结果表明,处理48 h后,高浓度(0.009 mg/L)组对肝中GSTs活性的抑制率达到43.7%,对鳃中GSTs活性的抑制率达54.3%;而低浓度组(0.001 mg/L)对鳃中GSTs活性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亚致死剂量的溴氰菊酯(3.0×10-4mg/L)处理96 h后,对卵巢的诱导活性最高,其GSTs活性是对照的2.43倍,但对肝、鳃、肾、肠的诱导作用均较低。溴氰菊酯对麦穗鱼不同组织GSTs活性诱导的时间效应和强度不同。
2005, 7(3).
摘要:
以水稻品种中花8号的悬浮细胞为试材,分别研究了真菌激发子和盐激发子对用稻瘟灵(IPT)和脱落酸(ABA)预处理24 h的水稻悬浮细胞中PBZ 1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独用IPT、ABA处理可以诱导细胞中PBZ 1 基因表达;只用真菌激发子和盐激发子处理的细胞中也可以检测到PBZ 1 基因的表达,但两种激发子对PBZ 1 基因表达的影响不同,在真菌激发子处理后的0~3 h之间PBZ 1 基因表达逐渐增强,而在盐激发子处理后的0~3 h之间则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到第3 h就检测不到了;用IPT预处理24 h后,再分别用真菌激发子和盐激发子诱导,水稻细胞中PBZ 1 基因表达强度都显著高于单独用IPT处理的细胞,而且在处理后的第0.5~3 h期间一直保持较强的表达;ABA+盐激发子处理使细胞中PBZ 1 基因表达推迟且短暂,只在处理后第1~2 h之间可检测到,ABA+真菌激发子处理使细胞中PBZ 1 基因在0.5~3 h期间一直保持较强的表达,明显强于单独用ABA处理的细胞。可见,IPT和ABA都可以诱导抗病基因PBZ 1 的表达,PBZ 1 基因也可由盐激发子诱导表达,说明PBZ 1 基因对除病害以外的非生物逆境也有积极的作用。
以水稻品种中花8号的悬浮细胞为试材,分别研究了真菌激发子和盐激发子对用稻瘟灵(IPT)和脱落酸(ABA)预处理24 h的水稻悬浮细胞中PBZ 1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独用IPT、ABA处理可以诱导细胞中PBZ 1 基因表达;只用真菌激发子和盐激发子处理的细胞中也可以检测到PBZ 1 基因的表达,但两种激发子对PBZ 1 基因表达的影响不同,在真菌激发子处理后的0~3 h之间PBZ 1 基因表达逐渐增强,而在盐激发子处理后的0~3 h之间则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到第3 h就检测不到了;用IPT预处理24 h后,再分别用真菌激发子和盐激发子诱导,水稻细胞中PBZ 1 基因表达强度都显著高于单独用IPT处理的细胞,而且在处理后的第0.5~3 h期间一直保持较强的表达;ABA+盐激发子处理使细胞中PBZ 1 基因表达推迟且短暂,只在处理后第1~2 h之间可检测到,ABA+真菌激发子处理使细胞中PBZ 1 基因在0.5~3 h期间一直保持较强的表达,明显强于单独用ABA处理的细胞。可见,IPT和ABA都可以诱导抗病基因PBZ 1 的表达,PBZ 1 基因也可由盐激发子诱导表达,说明PBZ 1 基因对除病害以外的非生物逆境也有积极的作用。
2005, 7(3).
摘要:
将吲哚乙酸与三唑醇发生酯化反应后生成的吲哚乙酸三唑醇酯 ,在0.5 mmol/L浓度下水培和喷雾处理6~8叶期大豆植株,同时以相同浓度的三唑醇及其与吲哚乙酸的混合物为对照,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植株不同部位吲哚乙酸三唑醇酯和三唑醇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吲哚乙酸三唑醇酯在大豆中具有明显的双向传导和向根部积累的特点。喷雾处理后,在12~60 h之间内吸量和根部积累量均出现最大值。
将吲哚乙酸与三唑醇发生酯化反应后生成的吲哚乙酸三唑醇酯 ,在0.5 mmol/L浓度下水培和喷雾处理6~8叶期大豆植株,同时以相同浓度的三唑醇及其与吲哚乙酸的混合物为对照,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植株不同部位吲哚乙酸三唑醇酯和三唑醇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吲哚乙酸三唑醇酯在大豆中具有明显的双向传导和向根部积累的特点。喷雾处理后,在12~60 h之间内吸量和根部积累量均出现最大值。
2005, 7(3).
摘要:
建立了以涂敷AgNO3的碱性氧化铝为分散剂的基质固相分散(MSPD)法提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的大蒜中痕量二甲戊灵的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洗脱剂的极性和用量、固相分散剂的含水量和AgNO3涂敷量对回收率及净化效果的影响,优化了MSPD条件。对建立的分析方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MSPD提取液的基质效应可以忽略;在0.01、0.10、1.00 mg/kg 3种添加水平下,方法的回收率为84% ~93%,相对标准偏差为2.7% ~6.2%,方法的检出限(S/N=3)和定量限(S/N=10)分别为2.0和6.7 μg/kg。
建立了以涂敷AgNO3的碱性氧化铝为分散剂的基质固相分散(MSPD)法提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的大蒜中痕量二甲戊灵的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洗脱剂的极性和用量、固相分散剂的含水量和AgNO3涂敷量对回收率及净化效果的影响,优化了MSPD条件。对建立的分析方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MSPD提取液的基质效应可以忽略;在0.01、0.10、1.00 mg/kg 3种添加水平下,方法的回收率为84% ~93%,相对标准偏差为2.7% ~6.2%,方法的检出限(S/N=3)和定量限(S/N=10)分别为2.0和6.7 μg/kg。
2005, 7(3).
摘要:
农药微乳剂浊点是微乳剂的主要质量技术指标之一。研究了3种不同种类农药的微乳剂组份与浊点的关系,并利用17O-核磁共振(17O-NMR)方法对其机理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浊点与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与水之间形成的氢键强度成正相关;随着水质硬度的上升,浊点下降。建议选用亲水性强的表面活性剂和极性较强的助表面活性剂来配制微乳剂,同时为了节约成本和便于工厂生产,可采用自来水来配制农药微乳剂,而采取其他措施来提高农药微乳剂的浊点。
农药微乳剂浊点是微乳剂的主要质量技术指标之一。研究了3种不同种类农药的微乳剂组份与浊点的关系,并利用17O-核磁共振(17O-NMR)方法对其机理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浊点与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与水之间形成的氢键强度成正相关;随着水质硬度的上升,浊点下降。建议选用亲水性强的表面活性剂和极性较强的助表面活性剂来配制微乳剂,同时为了节约成本和便于工厂生产,可采用自来水来配制农药微乳剂,而采取其他措施来提高农药微乳剂的浊点。
2005, 7(3).
摘要:
提出利用无机-有机双模板法,即以纳米碳酸钙(平均粒径为70 nm左右)作为无机模板,表面活性剂吸附在其表面作为有机模板,以硅酸钠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空心多孔SiO2纳米颗粒,其粒径很小,平均约100 nm,壁厚大约15 nm,孔径约4.5 nm。首次采用空心多孔SiO2纳米颗粒作为控释载体对阿维菌素进行载药研究。结果表明:空心多孔SiO2纳米颗粒对阿维菌素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包埋率高达62.5%;其对阿维菌素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初步观察发现,空心多孔SiO2纳米颗粒能够保护阿维菌素不被紫外光降解。阿维菌素纳米控释剂(Av-PHSN)在连续不断搅拌的溶出介质中的控制释放时间可长达33 h以上,这表明新型空心多孔SiO2纳米控释剂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因此,空心多孔SiO2纳米颗粒可望作为理想的新一代农药保护型控释载体。
提出利用无机-有机双模板法,即以纳米碳酸钙(平均粒径为70 nm左右)作为无机模板,表面活性剂吸附在其表面作为有机模板,以硅酸钠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空心多孔SiO2纳米颗粒,其粒径很小,平均约100 nm,壁厚大约15 nm,孔径约4.5 nm。首次采用空心多孔SiO2纳米颗粒作为控释载体对阿维菌素进行载药研究。结果表明:空心多孔SiO2纳米颗粒对阿维菌素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包埋率高达62.5%;其对阿维菌素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初步观察发现,空心多孔SiO2纳米颗粒能够保护阿维菌素不被紫外光降解。阿维菌素纳米控释剂(Av-PHSN)在连续不断搅拌的溶出介质中的控制释放时间可长达33 h以上,这表明新型空心多孔SiO2纳米控释剂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因此,空心多孔SiO2纳米颗粒可望作为理想的新一代农药保护型控释载体。
2005, 7(3).
摘要:
为了寻找新的高生物活性农药,通过2-氨基-5-(1-邻氯苯氧乙基)-1,3,4-噻二唑与芳氧乙酰基异硫氰酸酯反应,合成了9个新的芳氧乙酰基硫脲,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其中 2c、2d 具有较好的生长素活性,其生长促进率分别为26.9%和27.2%。
为了寻找新的高生物活性农药,通过2-氨基-5-(1-邻氯苯氧乙基)-1,3,4-噻二唑与芳氧乙酰基异硫氰酸酯反应,合成了9个新的芳氧乙酰基硫脲,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其中 2c、2d 具有较好的生长素活性,其生长促进率分别为26.9%和27.2%。
2005, 7(3).
摘要:
通过milbemycin oxime A4、A3(MILO)肟羟基与琥珀酸酐反应,合成了半抗原MILO-5-琥珀酰半酯,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将其与载体蛋白BSA偶联制备人工抗原。以此人工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达1∶ 12 800;用此抗体建立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CI-ELISA)检测方法,线性范围在16.00~4 394.18 ng/mL,最低检测限(I10)为6.28 ng/mL。
通过milbemycin oxime A4、A3(MILO)肟羟基与琥珀酸酐反应,合成了半抗原MILO-5-琥珀酰半酯,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将其与载体蛋白BSA偶联制备人工抗原。以此人工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达1∶ 12 800;用此抗体建立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CI-ELISA)检测方法,线性范围在16.00~4 394.18 ng/mL,最低检测限(I10)为6.28 ng/mL。
2005, 7(3).
摘要:
采用浸渍法,在室内用吡虫啉对桃蚜敏感种群进行抗性选育,经过15代的连续汰选,获得抗性指数为14.34倍的抗吡虫啉桃蚜种群。对9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如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指数12.76倍)和溴氰菊酯(10.24倍),有机磷类如氧乐果(7.95倍)、辛硫磷(5.44倍)和甲胺磷(5.32倍)以及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混剂(8.90倍)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而对氨基甲酸酯类如灭多威(3.15倍)、有机氯类如硫丹(1.64倍)以及阿维菌素·辛硫磷混剂(2.31倍)等无明显的交互抗性。
采用浸渍法,在室内用吡虫啉对桃蚜敏感种群进行抗性选育,经过15代的连续汰选,获得抗性指数为14.34倍的抗吡虫啉桃蚜种群。对9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如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指数12.76倍)和溴氰菊酯(10.24倍),有机磷类如氧乐果(7.95倍)、辛硫磷(5.44倍)和甲胺磷(5.32倍)以及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混剂(8.90倍)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而对氨基甲酸酯类如灭多威(3.15倍)、有机氯类如硫丹(1.64倍)以及阿维菌素·辛硫磷混剂(2.31倍)等无明显的交互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