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8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治理策略
唐振华, 陶黎明, 李忠
2006, 8(3): 195-202.
摘要:
烟碱和新烟碱类杀虫剂都是作为后突触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s)的激动剂作用于昆虫中枢神经系统,但这两类杀虫剂存在明显不同的选择毒性:烟碱类对哺乳动物毒性较高,而杀虫活性低;新烟碱类具有高杀虫活性,而对哺乳动物低毒。由于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方式独特,对以前使用的如拟除虫菊酯类、氯化烃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等杀虫剂很少或无交互抗性,该类杀虫剂为防治一些世界性重大害虫(包括对以前使用的杀虫剂具有长期抗性的害虫)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现已发现不少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文章就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概况、抗性机理和抗性治理策略进行了综述。
利用簇合效应发现和创制高效新农药的设想
梅向东, 杨国权, 宁君
2006, 8(3): 203-208.
摘要:
基于以下理论提出了一种创制高活性新农药的观点:将一种活性寡糖小分子制成簇合物后,其活性有时可大大增加,即产生了簇合效应(cluster effect)。通过列举簇合效应在医药领域成功应用的事例,指出其在高活性新农药创制中应用的可能性。预期这一机制可用于筛选和发现高效新农药。
(E)-α-氧代环十二酮肟醚的合成及其杀菌活性
李明磊, 梁晓梅, 覃兆海, 王道全
2006, 8(3): 209-213.
摘要:
由环十二酮先后经肟化和醚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E)-α-氧代环十二酮肟醚,收率59%~92%。其结构经IR,1H NMR,13C NMR确证。以化合物5o为代表,通过单晶X-衍射分析确证了其构型为E式。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多数化合物对蔬菜苗期立枯病菌、黄瓜黑星病菌、黄瓜炭疽病菌、瓜类灰霉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芦笋茎枯病菌的生长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如5k对上述6种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为13、9、12、19、14、3mg/L。
新型1H-吡唑-5-甲酰基氨基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谭成侠, 沈德隆, 翁建全, 欧晓明
2006, 8(3): 214-217.
摘要:
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和生物合理设计的方法,将4-氯-1-甲基-3-乙基-5-吡唑甲酰肼与取代苯基异氰酸酯反应得到14个新的含氨基脲的吡唑类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 NMR、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活性实验结果表明, 化合物1-( 4-氯-3-乙基-1-甲基-1H-吡唑-5-甲酰基) -4-(2-甲基苯基)氨基脲( 4g) , 1-( 4-氯-3-乙基-1-甲基-1H-吡唑-5-甲酰基) -4-( 4-氯苯基)氨基脲( 4b)在500μg /mL 剂量下对小麦白粉病菌Bumeria graminis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 的抑制率和致死率分别达到90%和100%。
α-芳氧丙酸酯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卢彦昌, 滑艳 玲, 李晓雷, 金桂玉, 方建新
2006, 8(3): 218-221.
摘要:
以三乙胺为缚酸剂,通过α-芳氧丙酸与α-溴代嚬哪酮反应,合成了19个α-芳氧丙酸-2-氧代-3,3-二甲基丁醇酯类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IR、1H NMR及元素分析确证。用小杯法初步测试了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在施药剂量为0.225g/m2时,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Ⅲp、Ⅲq和Ⅲr对苋菜Amaranthus retroflexus、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和苜蓿Medicagosaliva生长的抑制率大多达到100%。
2-酰氨基苯并噻唑-7-甲酸甲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病诱导活性
侯学太, 王敏, 江树人, 牛赡光
2006, 8(3): 222-226.
摘要:
以3-氨基苯甲酸为原料,经酯化、关环、酰基化等反应合成了2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酰氨基苯并噻唑-7-甲酸甲酯类化合物,其结构经过IR、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认。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1 000mg/L浓度下,部分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具有一定的离体抑制活性,抑制率为60%~73%;化合物Ⅲ-4、Ⅲ-13、Ⅲ-19、Ⅲ-20的活体抑菌活性(抑制率)分别为83.0%、65.0%、88.9%和74.8%,均高于相应的离体活性,表现出一定的抗病诱导活性。
绿磺隆、醚苯磺隆及其体外代谢物对乙酰乳酸合成酶的离体抑制作用
王相晶, 向文胜, 郑永权, 姜玲
2006, 8(3): 227-232.
摘要:
利用异源表达于酵母细胞中的小麦细胞色素P450cDNA(CYP71C6v1)研究了磺酰脲类除草剂绿磺隆、醚苯磺隆的代谢作用。结果表明,代谢产物5-羟基绿磺隆和5-羟基醚苯磺隆能够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酶)活性,且代谢产物与母体化合物绿磺隆、醚苯磺隆抑制ALS酶活性的IC50值差异小,但是代谢产物在茎叶喷雾小麦和菜豆时,均未表现出活性。绿磺隆及其代谢产物抑制小麦ALS酶活性的IC50值分别为7.1×10-9和7.9×10-9mol/L,抑制菜豆ALS酶活性的IC50分别为3.6×10-9和4.1×10-9mol/L;醚苯磺隆及其代谢产物抑制小麦ALS酶活性的IC50分别为4.6×10-9和5.3×10-9mol/L,抑制菜豆ALS酶活性的IC50分别为4.7×10-9和4.9×10-9mol/L。结果表明,在磺酰脲类分子苯环5位上进行结构改造,有可能得到高活性的化合物。
苯并噻唑衍生物亚磷酸盐对禾谷镰刀菌的作用机理初探
刁春玲, 张国平, 徐广芳, 刘芳, 薛伟, 杨松, 胡德禹, 宋宝安
2006, 8(3): 233-238.
摘要:
为了寻找具有更高杀菌活性的化合物,将苯并噻唑衍生物与亚磷酸反应,得到了4个苯并噻唑衍生物的亚磷酸盐,其结构均经IR、NMR及元素分析确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个亚磷酸盐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离体抑菌作用,观察了药剂对菌丝形态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4个亚磷酸盐对禾谷镰刀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抑制中浓度(EC50)在15.236.1μg/mL之间。以100μg/mL的2-氨基-6-甲氧基苯并噻唑亚磷酸盐(D)处理3d后,菌丝表现畸形、膨肿,8d后出现干瘪、塌陷,外壁模糊、粗糙;分别以300μg/mL的4个亚磷酸盐处理后12h内,菌体内还原糖含量明显降低,几丁质酶活性显著升高,可溶性蛋白和N-乙酰葡萄糖胺含量短期内略有上升随后下降。
多杀菌素对小菜蛾体内多功能氧化酶和保幼激素酯酶活力的影响
魏辉, 李洪山, 戴华国, 王娟
2006, 8(3): 239-244.
摘要:
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不同浓度多杀菌素(spinosad)处理后小菜蛾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s/,MFO s)和保幼激素酯酶(juvenile hormone esterase,JHE)的活性,分析了酶活性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小菜蛾体内MFO s和JHE活性变化趋势受多杀菌素浓度影响。用LC50浓度处理后其保幼激素滴度变化趋势与对照相似,用LC80浓度处理后保幼激素滴度降低,并且滴度高峰出现时间比对照有所提前。不同浓度多杀菌素对氧化酶O-脱甲基活力的影响具有时间效应,用LC20浓度处理后的活力曲线上升拐点出现在24h,LC50浓度处理的则出现在12h。除LC80浓度处理在36h时活力值高于对照外,多杀菌素各处理都能抑制氧化酶N-脱甲基活力。高剂量(LC50、LC80)作用后小菜蛾体内保幼激素降解率与氧化酶N-或O-脱甲基活力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设施蔬菜灰霉病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性检测
张传清, 张雅, 魏方林, 刘少颖, 朱国念
2006, 8(3): 245-249.
摘要:
为了明确设施蔬菜灰霉病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的抗药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20052006年采自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4省的144个菌株对6种常用防治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对百菌清已经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频率为5.56%,其对多菌灵的抗性非常严重,总的抗性频率为43.05%,高抗(HR)频率为27.08%;乙霉威的EC50值在0.137728.9μg/mL之间,平均为40.06μg/mL。其中多菌灵-乙霉威双抗频率为36.11%,且首次检测到了两种新的双抗类型。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在生产上已经应用近20年,但灰霉病菌对异菌脲和腐霉利只有频率为20%左右的低水平抗性,没有检测到高抗菌株;苯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虽然只应用几年时间,但已经产生了抗性,其抗性菌株频率为4.16%。研究表明,设施蔬菜灰霉病菌对常用的6种防治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氟虫腈对二化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解毒酶的诱导效应
李晓涛, 黄青春, 唐振华
2006, 8(3): 250-254.
摘要:
研究了氟虫腈对不同虫态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作用特点、持续毒性及对解毒酶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氟虫腈对二化螟幼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且毒杀作用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对二化螟蛹的羽化具有较低的抑制作用;对卵孵化无抑制作用。亚致死剂量氟虫腈能引起幼虫持续死亡,降低存活试虫体重增长率和蛹重。用亚致死剂量氟虫腈处理4龄幼虫后,对其体内羧酸酯酶活性具有明显的诱导效应和时间效应,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诱导效应仅在药剂处理后3h内较为显著,对多功能氧化酶活性表现出较强的诱导效应,比活力约为对照的1.37倍。
转Bt基因棉种植前后3个棉铃虫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抗性变化
郭庆龙, 王开运, 夏晓明, 刘振龙, 胡燕
2006, 8(3): 255-259.
摘要:
分别于1990年、1992年、2001年和2005年从山东泰安、山东夏津和湖北天门采集3个棉铃虫H elicoverpa arm igera种群,采用点滴法测定了4种杀虫剂对其的毒力,以监测各种群的抗药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01992年3个种群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增长迅速(13.256.1倍);19922001年抗性增长速度有所减缓(3.111.0倍);20012005年抗性水平降低。3个种群棉铃虫对灭多威和辛硫磷的抗性变化趋势与氰戊菊酯的基本相似,但抗性水平较低;对硫丹则均一直处于敏感水平。引起抗药性变化的原因主要与各类药剂的使用频率和转B t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有关。
敌草胺对映体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及手性拆分热力学研究
周瑛, 张世浩, 刘维屏, 陈易晖, 叶丽
2006, 8(3): 260-264.
摘要:
利用直链淀粉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AD-RH柱)和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OD-RH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对敌草胺对映体进行了直接手性拆分研究。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流速、柱温等对敌草胺对映体的色谱保留和分离的影响,并对敌草胺对映体与固定相之间的色谱保留和分离的热力学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流速为0.5mL/m in、乙腈-水为50∶50(体积比)、柱温在1035℃条件下,AD-RH和OD-RH柱的△△H0值分别为-1 160.79和-673.40J/mol,即AD-RH柱的拆分能力优于OD-RH柱,二者都能实现基线分离。
烟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及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张伟, 王进军, 张忠明, 秦蓁
2006, 8(3): 265-271.
摘要:
采用平衡振荡法研究了烟嘧磺隆在8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结果表明,其吸附过程均符合经典的Freundlich模型,最大吸附常数为6.891,最小吸附常数为0.798。根据土壤有机吸附常数和吸附自由能的大小对该除草剂的移动性能进行了评价,认为其在8种土壤中均以物理吸附为主,且具有中等或较高的移动性能。通过对吸附常数Kf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和pH值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和pH值在吸附过程中均属支配因素,Kf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
N-(5-芳基-1,3,4-噁二唑-2-基)-N′-4-氟苯氧乙酰基硫脲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孙光文, 覃章兰, 褚劲松
2006, 8(3): 272-274.
摘要:
为了寻找更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从4-氟苯氧乙酸出发先合成酰基异硫氰酸酯,再与2-氨基-5-芳基-1,3,4-噁二唑反应合成了10个新的酰基硫脲类化合物,其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认。采用平皿培养菌落生长速率法对6种病原菌进行了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mg/L浓度下,大部分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pers、小麦赤霉病菌G ibberella zeae的抑制率达60%以上,其中Ⅱa、Ⅱc两个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达90%以上。
新型真菌源激活蛋白对豌豆幼苗生理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顾成波, 邱德文, 杨秀芬, 李学锋
2006, 8(3): 275-278.
摘要:
为探讨真菌源激活蛋白在促进植物生长和增产方面的作用机理,研究了不同浓度激活蛋白处理对豌豆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2、5μg/mL激活蛋白处理后第7d,豌豆幼苗根系活力比对照分别增加了46.0%、58.5%和21.0%,硝酸还原酶活性比对照分别增加64.38%、140.62%和35.31%;处理后第15d,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3.69%、18.49%和6.16%,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20.68%、32.03%和17.28%,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18.59%、32.05%和22.10%。不同浓度激活蛋白均能促进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生理指标的提高,其中以2μg/mL的作用效果最好。
邻烯丙基苯酚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机理初探
罗兰, 袁忠林, 孟昭礼
2006, 8(3): 279-282.
摘要:
用含毒介质培养法测定了邻烯丙基苯酚(银果)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和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的影响。通过培养观察发现,邻烯丙基苯酚可抑制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促进灰霉病菌菌核的形成及苹果腐烂病菌子囊壳的形成。光学显微观察表明:用50μg/mL的邻烯丙基苯酚处理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后,菌丝伸长缓慢,分支间距缩短,分生孢子形成受到抑制。电镜观察表明:经邻烯丙基苯酚处理后,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内液泡增多,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细胞壁增厚,小麦纹枯病菌菌丝中内质网处泡囊增多。
百菌清和福美双在蘑菇上的残留研究
王会利, 陈长龙, 胡继业, 陈旭艳, 李建中
2006, 8(3): 283-287.
摘要:
建立了杀菌剂30%菇丰(12%百菌清和18%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在蘑菇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研究了其在蘑菇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分别经GC-ECD和HPLC-UV检测。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0.19%~99.11%和73.94%~86.47%;变异系数分别为0.9%~3.2%和2.6%~15.8%;最小检出量分别为1×10-12g和6×10-9g;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1和0.3mg/kg。田间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百菌清和福美双在蘑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5d和4.2h。在最高推荐剂量(1 800g/hm2)和推荐剂量2倍的条件下,施药12次,施药后第5d,蘑菇中百菌清残留量高于我国规定的MRL值(1mg/kg);而施药后2d福美双残留量已低于MRL值(3mg/kg)。试验结果表明,百菌清不适于在蘑菇中使用,而福美双则可以使用。
杀菌剂啶菌噁唑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韩平, 刘鹏飞, 司乃国, 刘西莉
2006, 8(3): 288-290.
摘要:
建立了一种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啶菌噁唑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C18ODS色谱柱,以甲醇-水(75∶25,体积比)作为流动相,流速1.0mL/m in,检测波长220nm。啶菌噁唑色谱图显示两个吸收峰,分别为两个同分异构体Z体和E体。在400700μg/mL浓度范围内,标准溶液浓度和吸收峰面积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4.846 7x+232.85,相关系数r为0.999 2;对原药溶液及其制剂溶液测定的重复性SR分别为0.004 0和0.004 7。该方法准确、精密,适用于啶菌噁唑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