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9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几种高级氧化技术在农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章永鹏, 周军英, 单正军, 许朋柱
2007, 9(2): 103-109.
摘要:
综述了光催化氧化(photocatalytic oxidation)、臭氧氧化(ozonation,O3)、芬顿试剂氧化(fenton reagent oxidation)等高级氧化技术以及它们的组合技术在农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了各种高级氧化技术的特点与处理效果。 就处理效果而言,通常情况下,UV(ultraviolet)/Fenton法>UV/H2O2/Fe3+>UV/H2O2>UV/O3>Fenton、O3、UV法,其中UV/Fenton法对农药等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具有较大的潜力。同时介绍了几种高级氧化技术的经济成本分析方法,分析了目前高级氧化技术应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中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农药微乳剂概念及其生产应用中存在问题辨析
陈福良, 尹明明
2007, 9(2): 110-116.
摘要:
对农药微乳剂的定义及其组成、性质和外观形态进行了论述,并对微乳剂目前存在的诸如药效、表面活性剂用量、添加极性溶剂以及微乳剂质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从药效、外观、配方组成及稳定性等方面全面比较了微乳剂和水乳剂的优缺点,认为微乳剂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新型除草剂ZJ0862的研究与开发
徐小燕, 彭伟立, 陈杰, 台文俊, 刘燕君, 傅荣幸
2007, 9(2): 117-121.
摘要:
以水杨醛、3,4-二氯苯胺和4,6-二甲氧基-2-甲砜基嘧啶为原料合成了新型除草剂ZJ0862 ,其结构经1H NMR、MS、IR和元素分析确证。室内生物测定试验表明,ZJ0862在有效成分60 g/hm2剂量下,对水田重要杂草稗草和异型莎草的抑制率达90%以上;在45 g/hm2剂量下,对看麦娘、野燕麦、狗尾草等15种田间常规杂草的抑制率达85%~100%,杀草谱较广;田间试验结果显示,ZJ0862在150 g/hm2剂量下对移栽水稻安全,且在 60~90 g/hm2剂量下对水田主要杂草水苋菜、陌上菜、异型莎草等的防效达81.3%~98.4%。毒理学评价结果显示,该药剂为低毒、无刺激、弱致敏和致突变阴性。ZJ0862具有高效、低毒、安全的特点,在移栽水田将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N-取代苯并噁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吴郴郴, 袁莉萍, 曹瑾, 倪长春, 沈宙, 张一宾
2007, 9(2): 122-125.
摘要:
为寻求具有高生物活性的新农药化合物,以邻氨基苯酚为原料设计合成了N-取代的苯并噁嗪酮类化合物18个,其化学结构经1H NMR及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除草活性,如化合物 c3、c5、c6、c7和c8 在浓度为100 mg/L时对苋菜Ambrosia tricolor Linn. 的抑制率达90%。
新型杀菌剂氯苯肟唑对蔬菜主要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田间防病效果
石延霞, 袁莉萍, 张一宾, 李宝聚
2007, 9(2): 126-130.
摘要:
对新化合物氯苯肟唑作为农用杀菌剂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分别采用孢子萌发法、含毒介质法、离体叶片法和盆栽试验法,测试了氯苯肟唑对不同蔬菜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此外,还进行了20%氯苯肟唑水乳剂防治黄瓜白粉病和黑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氯苯肟唑对供试的几种病原菌均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其中500 mg/L的处理对番茄枯萎病菌、辣椒疫病菌、黄瓜黑星病菌的活性与对照药剂相当,对菜豆菌核病菌、黄瓜灰霉病菌和黄瓜白粉病菌的抑制率虽然低于对照药剂,但抑菌效果均在80%以上。田间试验中20%氯苯肟唑水乳剂40 mg/L药液对黄瓜白粉病和黄瓜黑星病的防效可分别达80%和84%。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与田间试验结果一致。
邻烯丙基苯酚处理黄瓜种子控制土传腐霉菌和丝核菌侵染危害秧苗的效果
曹锦, 周向阳, 李健强, 李永红, 侯红利, 张文华
2007, 9(2): 131-136.
摘要:
采用ISTA滤纸法检测得出:20%邻烯丙基苯酚悬浮种衣剂按1∶ 30~1∶ 90药种比(质量比)包衣处理"中农8号"和"长春密刺"黄瓜品种的种子,对黄瓜种子安全,种子发芽率分别达到95.75%~97.75%和80.00%~84.25%;PDA平板上检测药剂包衣处理对黄瓜种子带菌消毒效果显示,消毒处理效果达到66.67%~100%。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染色处理结合显微技术实验证实,邻烯丙基苯酚对危害黄瓜秧苗的土传病原菌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27.59和34.16 μg/mL;药剂处理使供试病菌的菌丝发生中空、解体断裂等异常现象。20%邻烯丙基苯酚悬浮种衣剂1∶ 30~1∶ 90包衣处理黄瓜种子后接种供试病菌,对腐霉病菌和立枯丝核菌的防病效果分别达到73.31%~100%和85.16%~100%;随着药剂包衣处理浓度的增大,邻烯丙基苯酚防治两种病原菌侵染危害黄瓜秧苗的效果提高,等效或者优于常规药剂福美双种子处理。
紫茎泽兰挥发性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田宇, 侯婧, 吴建平, 何兰, 曹坳程
2007, 9(2): 137-142.
摘要:
采用索氏提取器及水蒸气蒸馏两种方法对采于不同时间、不同产地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得油率、化学组成及其相对含量;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因提取方法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如贵州紫茎泽兰叶中的α-红没药醇用索式提取器提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99%和7.55%;不同采集时间、不同产地及不同植物器官的化学组份及相对含量也具有明显差异,如姜黄烯(gurcumene)在不同紫茎泽兰叶或种子中的相对含量在0.41%~5.23%之间。初步的抑菌试验表明:紫茎泽兰挥发油提取液在浓度为3 000 mg/kg时对4种供试真菌的抑制率均大于60%,其中对番茄灰霉菌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值为580.5 mg/kg。
枸骨内生真菌抗菌代谢产物的鉴定及活性研究
陈列忠, 陈建明, 郑许松, 张珏锋, 俞晓平
2007, 9(2): 143-148.
摘要:
对一株枸骨内生真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抗菌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该真菌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正相硅胶和ODS-反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一单端孢霉烯化合物,经红外、质谱和核磁分析,鉴定为:4β-乙酰基-12,13-环氧-9-单端孢霉烯(trichodermin),这是首次从哈茨木霉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出该化合物。Trichodermin对蕃茄早疫病和黄瓜立枯病病原菌的离体抑制活性EC50值分别为3.35和3.59 mg/L;活体测定结果表明,在 100 mg/L的剂量下对两种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97.8% 和98.1%,治疗效果为96.7%和97.3%。
戊唑醇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及轮纹病菌的毒力和药效评价
曲健禄, 李晓军, 张勇, 范昆
2007, 9(2): 149-152.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mali和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抑制苹果斑点落叶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0.034和0.587 μg/mL,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0.019 和0.394 μg/mL。43%戊唑醇悬浮剂61 ~86 mg/L(5 000 ~7 000倍液)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效为84.6% ~88.8%,108 ~143 mg/L(3 000 ~4 000倍液)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为73.8% ~86.4%,且该药剂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苹果树安全。
茶叶中八氯二丙醚(S-421)的检测及污染来源研究
汤富彬, 陈宗懋, 刘光明, 罗逢健, 楼正云
2007, 9(2): 153-158.
摘要:
建立了茶叶中八氯二丙醚(S-421)残留的检测方法,并明确了茶叶中八氯二丙醚的污染来源。茶叶样品用正己烷-丙酮(22∶ 3,V/V) 提取,经硅藻土545-浓硫酸(1 g+0.4 mL)净化,以正己烷洗脱,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在0.01~1.0 mg/kg的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93.0%~96.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70%~4.05%之间,方法的定量限为0.01 mg/kg。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测定的技术要求。用该方法对茶园常用化学农药25种、生物源农药11种、肥料9种、叶面肥7种进行检测,均未检测到八氯二丙醚残留,但茶叶能直接吸附蚊香、气雾杀虫剂中的八氯二丙醚。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蚊香和气雾杀虫剂中的八氯二丙醚是构成茶叶中八氯二丙醚残留的主要来源。
精异丙甲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及 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曹鹏英, 薄瑞, 韩丽君, 杜传玉, 钱传范, 刘丰茂
2007, 9(2): 159-164.
摘要:
采用平衡振荡法研究了精异丙甲草胺在粘壤土、粘土及砂壤土中的吸附和解吸附行为。结果表明,3种土壤的吸附等温线均属L型并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常数(Kf)分别为4.01、6.15及8.62,且Kf 和1/n(n为经验常数)的乘积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性。解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精异丙甲草胺在土壤中的解吸附与吸附并不一致,显示出明显的滞后性。温度及pH值等环境因素对吸附影响的结果显示,随温度升高精异丙甲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量有所减少,中性环境下土壤吸附量较低。
三唑磷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中包被抗体稳定剂的研究
桂文君, 梁赤周, 王姝婷, 王春梅, 朱国念
2007, 9(2): 165-171.
摘要:
选择了甘油、山梨醇、聚乙二醇(PEG)、卵清蛋白(OVA)、多肽、糖、氨基酸等试剂,通过经验法和正交法相结合的手段配制了一系列稳定剂,对吸附在酶标板上的三唑磷多克隆抗体进行处理(37℃,1 h)后,再在37℃下连续贮存 7 d,利用直接竞争ELISA法对不同稳定剂处理的包被抗体免疫活性、亲合性及检测灵敏度进行检测,并与未经稳定剂处理的对照进行比较,筛选得到效果较好的稳定剂 1 (质量分数:甘油2.5%,氨基酸1.5%,蛋白胨3.0%,离子螯合剂0.1%,防腐剂0.01%)。用稳定剂 1 处理包被抗体后,4~6℃下保存半年及37℃下保存14 d的试验结果表明,抗体的活性相对保持率分别为97.8%和94.2%;其免疫活性、亲合性(I50分别为68.43和54.38 ng/mL)及灵敏度(I10分别为3.72和 3.22 ng/mL)与常规方法包被的抗体(包被好后不贮存,直接检测,I50为60.73 ng/mL,I10为 3.11 ng/mL)无明显差异;冻融试验表明,经稳定剂 1 处理的三唑磷抗体在反复冻-融次数不超过8次时其活性也是稳定的。说明筛选出的稳定剂可以显著提高三唑磷多克隆包被抗体的稳定性,可用于三唑磷ELISA试剂盒的生产。
毒死蜱微乳液拟三元相图影响因素研究
李丽芳, 王开运, 宋东升, 孙绪兵, 李波
2007, 9(2): 172-177.
摘要:
为考察各因素对毒死蜱微乳液形成规律的影响,系统研究了助表面活性剂直链醇碳链长度、毒死蜱溶液(油相)含量、油相中毒死蜱的含量、温度及水质对表面活性剂/直链醇/毒死蜱溶液/水体系拟三元相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X-10可单独使用以形成微乳液或液晶,无需直链醇的作用;TX-10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农乳500#复配使用可提高乳化效果,两者最佳配比为1∶ 1(质量比);油相含量增加,微乳液区面积明显减小,乳状液区面积明显增大;油相中毒死蜱含量增加,微乳液区面积略有减小,液晶区面积明显增大;实验温度升高,水硬度增加,微乳液和液晶区面积都略有减小,但影响不大。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合成
王亚璐, 张涛, 宋卫, 周一万, 冯俊涛, 张兴
2007, 9(2): 178-180.
摘要:
以8-溴代辛醇、三苯基膦和正丁醛为原料,分别以二甲亚砜钠盐和二甲亚砜作为强碱和溶剂,通过Wittig试剂合成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收率30%。产物结构经IR、NMR、MS分析得到证实。提出的合成方法原料易得,路线短,副产物少,操作简单常规。
6-N-取代的2,4,8,10-四氯-6-硫-12H-双苯并 -二氧磷杂八环的合成及杀菌活性
孙家隆, 王明安, 臧二乐, 陈万义
2007, 9(2): 181-184.
摘要:
通过2,4,6,8,10-五氯-6-硫-12H-双苯并 二氧磷杂八环分别与四氢吡咯、六氢吡啶、吗啉、吡咯、咪唑和1,2,4-三唑反应,得到了6个收率良好的标题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13C、31P NMR和元素分析确认。初步杀菌活性测定表明,化合物 3c和3d 在500 μg/mL浓度下对水稻纹枯病菌Pellicularia sasakii的抑制率为48%~50%,其他化合物对供试菌的活性微弱。
天名精内酯酮衍生物合成及其抑菌活性
冯俊涛, 张亚梅, 王俊儒, 张兴
2007, 9(2): 185-188.
摘要:
根据天名精内酯酮的分子结构特点,用NaBH4/MeOH 选择性还原羰基得到天名精内酯醇和13-甲氧基天名精内酯醇,以MeOH/Mg还原双键得化合物11,13-双氢天名精内酯酮,以NaBH4/I2还原羰基得到卡拉布烷-3(4)-烯-12,8β-内酯,所有还原产物的结构经MS、1H NMR确认。采用悬滴法测定了合成衍生物对黄瓜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天名精内酯酮及其衍生物天名精内酯醇、13-甲氧基天名精内酯醇、11,13-双氢天名精内酯酮、卡拉布烷-3(4)-烯-12,8β-内酯的EC50值依次为7.18、21.67、26.47、40.32和42.67 mg/L。结果初步表明11,13双键和4位羰基均为天名精内酯酮的主要抑菌活性基团,且前者对抑菌活性的影响更明显。
吡啶衍生物研究(X):2-仲丁氨基-5-(2-芳氧吡啶 -4-基)-1,3,4-噻二唑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徐彦军, 王庆海, 武菊英, 吴厚斌, 毛朝姝, 覃兆海
2007, 9(2): 189-192.
摘要:
为了研究2-仲丁氨基-5-(2-氯吡啶-4-基)-1,3,4-噻二唑(BCPT)的结构-活性关系和开发活性更高的新型除草剂,以BCPT为先导化合物,依据活性亚结构连接法,在吡啶环2-位上引入二芳醚类除草剂的典型结构单元——芳醚,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的芳氧吡啶噻二唑类化合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1H NMR确证。初步除草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500 mg/L剂量下,所有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抑制率0~45%)远低于先导化合物(抑制率72%~87%),说明吡啶环2-位上的氯原子可能对维持该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是必需的。
除虫菊内生真菌Y2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 发酵产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易晓华, 冯俊涛, 王永宏, 郭小炜, 张兴
2007, 9(2): 193-196.
摘要:
在对从除虫菊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进行抑菌活性系统筛选的基础上,对其中活性较高的Y2菌株进行了初步的鉴定和活性物质的分离。经形态学初步鉴定该菌株为镰孢属真菌Fusarium sp.,其发酵液粗提物高抑菌活性馏分集中在丙酮、乙酸乙酯等中等极性馏分段。Y2菌株发酵液10倍稀释液对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等6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80.41% ~93.26%之间,其5倍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大于80%。活体生测结果表明,该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和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效果大于50%,治疗效果不明显。
次氯酸钠去除水和小白菜中毒死蜱残留的研究
刘振龙, 王开运, 崔淑华, 张文成, 段海明, 胡燕
2007, 9(2): 197-200.
摘要:
研究了不同pH值下,不同浓度次氯酸钠溶液对水中毒死蜱的降解作用以及对小白菜中毒死蜱残留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较低pH或较高浓度下,次氯酸钠能有效地降解水中的毒死蜱,如在pH 5.0的条件下,用浓度分别为20和100 mg/L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5 min,水中毒死蜱的降解率分别为97.4%和100%。而100和500 mg/L的次氯酸钠溶液对小白菜中残留毒死蜱的去除率为34.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