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12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庆贺我国著名农药学家钱传范教授八十华诞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0, 12(3).
摘要:
由规范残留试验数据推荐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方法概述
李晶, 徐军, 董丰收, 刘新刚, 单炜力, 郑永权
2010, 12(3): 237-248.
摘要: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是指农药在食品和饲料中的最高法定容许残留浓度。MRLs的制定可检验食品生产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良好农业规范(GAP),对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影响很大,因而,制定MRLs所依据的方法也尤为重要。综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成员国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管理机构提出的几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估算方法,比较并讨论了各方法的优缺点。EU methodⅠ方法目前已在欧盟各国广泛使用,对于相同或相近的数据集,采用该方法可得出一致的评估结果,但该方法建立在残留数据呈正态分布这一假设基础之上,而欧盟却并未对此假设的合理性作出相应的评估和测试;EU methodⅡ方法适用于对任意分布的数据集的MRLs进行评估,涉及到的计算不会受到数据集中高残留数据的影响,该方法建立在将第75百分位数值加倍以确保估算得出的MRLs足够高且不会被超过的原理基础之上,但目前尚未从统计学角度对该原理予以证明;NAFTA对数正态分布方法是在EU methodⅠ基础上的改进方法,也称作"95/99法则",该方法能对所有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残留数据第95百分位数的95%置信上限提供无偏估计,但要求田间试验数据集接近对数正态分布,数据集必须具有足够大的样本量以确保能准确评估第99百分位数和第95百分位数的置信上限,且数据集中必须有足够数量的高于检测限的残留数据;目前最新版本的OECD计算器方法不再对数据分布进行讨论,方法的精确度能随着数据集样本量的增加而提高,且能对高百分位数,如至少具有15到20个数据点的数据集的第95百分位数提供十分准确的估算。 目前,OECD工作组正在探索"平均值+4倍标准差"的评估方法,该方法能对呈对数正态分布数据集的第95百分位数进行更好的估计。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苹果中多菌灵残留量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杨媛, 石磊, 李文生, 王宝刚, 冯晓元, 张开春, 王纪华
2010, 12(3): 349-354.
摘要:
建立了评定NY/T 1680-2009“蔬菜水果中多菌灵等4种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各因素的数学模型,考察了样品前处理和液相色谱测定的各个环节,并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了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各分量。采用该方法测得市售苹果中多菌灵的残留量为0.23 mg/kg。分析表明:多菌灵残留量测定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样品溶液的平行测定、样品稀释以及萃取、净化等处理过程产生的回收率差异;此外,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检测过程以及提取处理等其他环节对其也有一定影响。经计算,在置信概率P=95%时,采用该方法测定试样中多菌灵残留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02 mg/kg,若不考虑多菌灵残留在样品中分布的均匀性,则苹果试样中多菌灵残留的检测结果可表示为(0.23±0.02) mg/kg(包含因子k=2)。
农药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李敏, 张丽英, 陶传江
2010, 12(3): 249-254.
摘要:
农药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是评价农药对使用者和再进入施药区域劳动者健康危害的方法体系。根据国际风险评估的原理和流程,主要介绍了农药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即采用安全剂量与不同场景农药暴露量的比值来评估非遗传毒性农药的健康风险。并阐述了暴露模型、出发点和不确定因子等概念及其运用。最后,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评估方法、基础数据库及加快农药毒理学良好实验室(GLP实验室)建设等几方面,就我国应该如何开展农药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酸芳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王守信, 米娜, 范志金, 付一峰, 黄云, 王唤, 张正财, 张聚方, 宋海斌, BELSKAYAN.P., BAKULEVV.A.
2010, 12(3): 255-263.
摘要:
为了寻找高效广谱的植物激活剂候选化合物,以三乙胺为缚酸剂,通过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酰氯与酚类化合物在二氯甲烷中于室温下反应,制得一系列共20个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酸芳酯化合物,其中9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得到了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的表征和确认。选择化合物 2g 培养了单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证了该类化合物的空间结构。杀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在50 μ g/mL下具有显著的离体杀菌活性,其中化合物 2c,2n和2o 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其EC50值在3.46~23.30 μ g/mL之间。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显示了较好的抗病毒活性,大部分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MV)具有较好的钝化效果, 2a,2c,2d,2e,2f,2g,2l,2o 具有较好的诱导烟草抗TMV的活性。
取代苯甲醛缩氨基硫脲(脲、硝基胍)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小菜蛾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
王振, 董玮, 徐焱, 梁沛, 杨新玲
2010, 12(3): 264-268.
摘要:
酪氨酸酶是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酶,控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即可调节昆虫的生长行为。以苯甲醛缩氨基硫脲为母体化合物,通过变换硫脲结构片段,设计了18个结构类似的苯甲醛缩氨基硫脲(脲、硝基胍)类化合物,以取代苯甲醛、氨基硫脲、水合肼等为原料经1~2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其结构通过红外、核磁共振氢谱、质谱(ESI)表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硫脲类化合物对小菜蛾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脲(硝基胍)类化合物,说明硫脲结构的存在对化合物的活性有利。
吡啶衍生物研究Ⅷ:2-烷氨基-5-(2-芳氧吡啶-3-基)-1,3,4-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与及生物活性
冉兆晋, 袁会珠, 曹坳程, 覃兆海
2010, 12(3): 269-273.
摘要:
以2-取代苯氧基烟酰肼为原料,与异硫氰酸酯反应合成了14个结构新颖的2-烷氨基-5-(2-芳氧吡啶-3-基)-1,3,4-噻二唑类化合物,其结构通过 1H NMR、IR和元素分析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 4j 在50 mg/L下对黄瓜枯萎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um的抑制率可达70%。
5-(羟基亚甲基)-2,4-咪唑啉二酮酯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韩金涛, 陈守聪, 刘吉平, 徐志红, 邱立红, 王明安
2010, 12(3): 274-278.
摘要:
在实验室原有的AdSS酶抑制剂研究工作基础上,以丝氨酸为原料设计合成了9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4-咪唑啉二酮酯类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或质谱等验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 3g 在质量浓度200 μ g/mL下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发芽抑制率达到70%,表现出一定的除草活性。
三环己基氯化锡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作用
李祝, 周蕴赟, 陈伟, 毛明珍, 李一鸣, 李玉新, 李正名, 唐蜜, 宋宝安
2010, 12(3): 279-282.
摘要:
以心叶烟为试材,采用活体钝化法测定了三环己基氯化锡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紫外光谱法分别测定了三环己基氯化锡对TMV、TMV-RNA及TMV-外壳蛋白(TMV-CP)的体外作用。活体钝化结果显示:500 μ g/mL的三环己基氯化锡对TMV的抑制率达到75.77%±0.11% (P<0.01);三环己基氯化锡与TMV体外作用30 min,电镜下观察,显示病毒粒体出现断裂现象,粒体结构遭到破坏;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三环己基氯化锡对TMV-RNA具有体外降解作用;紫外光谱法测定结果表明,三环己基氯化锡对TMV-CP的体外聚合过程具有抑制作用。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甘蓝和土壤中的醚菊酯残留
纪然, 朱光艳, 刘冰
2010, 12(3): 283-288.
摘要:
建立了测定甘蓝和土壤中醚菊酯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在0.02,0.20和2.00 mg/kg 3个添加水平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80.3% ~105.5%,相对标准偏差2, 收获期距末次施药间隔7,14,21 d时,甘蓝和土壤中醚菊酯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2 mg/kg。
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甘蔗中的克百威残留
刘腾飞, 刘曙照
2010, 12(3): 289-293.
摘要:
采用包被抗体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定了甘蔗中的克百威残留量。在优化条件下,对克百威标样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00 1~1 mg/L,抑制中浓度(IC50)=3.09 μ g/L,5次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9.3%, IC20值为0.085 μ g/L。甘蔗中分别添加克百威标样1,0.1,0.01 mg/kg,直接竞争ELISA法测定的回收率分别为86.3% ~99.1%,89.0% ~101% 和70.7% ~90.6%,RSD(n=5)分别为5.4% ,5.2% 和10.7%。ELISA法对甘蔗中克百威残留的最小检出量为6.3×10-11g,定量限可达1.26 μ g/kg。而同样前处理条件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法对克百威的最小检出量为5×10-8 g,检测甘蔗中克百威残留的定量限仅为2.5 mg/kg。
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棉花和土壤中氟铃脲的残留
盛宇, 徐军, 刘新刚, 董丰收, 郑永权
2010, 12(3): 294-298.
摘要:
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检测棉花和土壤中氟铃脲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扫描,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检测以及基质匹配标准品的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5~0.5 mg/kg 添加水平范围内,氟铃脲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1.1% ~1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7% ~8.4%之间。该方法对土壤、棉叶和棉籽3种基质中氟铃脲的检出限 (LOD)分别为0.04,0.12,0.22 μ g/kg,定量限(LOQ)分别为0.14,0.41,0.74 μ g/kg。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定量准确、测定浓度范围宽,可用于氟铃脲在棉叶、棉籽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
苯醚甲环唑在茶叶中的残留量及其在茶汤中的浸出动态研究
王军, 刘丰茂, 温家钧, 边侠玲
2010, 12(3): 299-302.
摘要: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对田间采集的茶叶样品中的苯醚甲环唑残留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泡茶后茶汤中苯醚甲环唑的浸出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分别按有效成分100和150 mg/kg于茶叶炭疽病发生初期施药2~3次,距末次施药后间隔5 d采样,成茶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量低于最大残留限量(MRL)值10.0 mg/kg;茶汤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及浸出率随冲泡次数的增加逐渐下降,4次冲泡的总浸出率为19.6% ~21.8%,人体摄入的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占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9.0%。
漩涡辅助液液微萃取和气相色谱法分析水样中甲草胺、乙草胺和丁草胺残留
张学博, 王德, 赵尔成, 朱晓丹, 贾春虹, 贺敏, 陈莉, 余苹中
2010, 12(3): 303-308.
摘要:
采用漩涡辅助液液微萃取技术作为前处理方法,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作为色谱分析仪器,建立了水样中甲草胺、乙草胺和丁草胺3种酰胺类除草剂的残留分析方法。对影响微萃取效率的各种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的微萃取条件为:在25 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20 mL水样和50 μL甲苯,在2 800 r/min下漩涡1 min。该方法线性范围在0.02 ~5 μg/L之间,相关系数(R2)大于0.997。方法的富集倍数大于500倍。按照信噪比为3时估算的检出限在3.0~4.5 ng/L之间(纯水),方法的报告限为0.05 μg/L(自来水)和0.5 μ/L(雪水)。使用该方法进行了自来水和雪水中的添加回收试验,在0.5,0.05 μg/L添加水平,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在74.2% ~96.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9% ~ 12.1%之间。
QuEChERS/GC-MS快速分析土壤中的苯醚甲环唑残留
薛晓航, 戴守辉, 张璐珊, 杨曙明, 王敏, 邱静
2010, 12(3): 309-312.
摘要:
采用QuEChERS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建立了土壤中苯醚甲环唑残留的快速分析方法。用乙腈提取土壤中的苯醚甲环唑,基质固相分散净化后,GC-MS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方法具有快速、简便、高效、灵敏等优点,苯醚甲环唑在0.005~0.5 μ g/m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999。土壤中苯醚甲环唑添加水平为0.01~0.5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74.2%~91.9%,相对标准偏差在4.59%~6.62%之间,检出限(LOD)为0.002 mg/kg,定量限(LOQ)为0.005 mg/kg。田间土壤消解动态试验表明:苯醚甲环唑在北京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7.4 d,属于易降解农药。
机动弥雾法施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小麦蚜虫的雾滴沉积密度与防效的关系
崔 丽, 王金凤, 秦维彩, 尹姣, 袁会珠
2010, 12(3): 313-318.
摘要:
田间采用背负式机动弥雾机对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进行喷雾试验,证明若吡虫啉喷雾雾滴在小麦穗部形成一定的沉积密度即可有效防治麦蚜。当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用水稀释2 333倍(有效成分300 mg/L),雾滴密度在54,133和280个/cm2条件下,施药7 d后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3% ,88.7%和93.7%;当药剂稀释1 167倍(有效成分600 mg/L),雾滴密度在75,142和291个/cm2条件下,7 d后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1%,94.5%和96.5%。采用背负式机动弥雾机,采用常量150 L/hm2、低浓度(300 mg/L)喷雾时,小麦穗部、旗叶上的雾滴沉积密度分别为177±12,113±8个/cm2,沉积量分别为27.4±6.8,6.6±1.6 ng/cm2,地面流失率为12.8%,7 d后的防治效果为94.0%; 当采用低容量75 L/hm2、高浓度(600 mg/L)喷雾时,小麦穗部、旗叶上的雾滴沉积密度分别为127±13,91±7个/cm2,沉积量分别为29.8±1.2, 6.7±0.6 ng/cm2,地面流失率为10.6%,7 d后的防治效果为93.8%。生产中建议采用吡虫啉低容量75 L/hm2、高浓度600 mg/L喷雾,省工、省水、省时。
农药剂型、喷雾参数与采样方法对代森锰锌在小油菜上原始沉积量的影响
秦曙, 庞斌, 乔雄梧, 赵丽娟, 王霞
2010, 12(3): 319-323.
摘要:
以代森锰锌为对象,研究了农药剂型、喷雾参数和采样技术对小油菜施药后原始沉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型、相同有效成分用药量的代森锰锌在小油菜上的原始沉积量不同,30%代森锰锌悬浮剂喷雾后在小油菜上的原始沉积量(94.4~115.8mg/kg)明显高于70%可湿性粉剂(34.3~86.1 mg/kg) 和75%水分散粒剂(61.1~82.4 mg/kg);同种剂型和剂量条件下,施药液量的多少对代森锰锌在小油菜上的原始沉积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施药液量的增加,沉积量呈递减趋势;喷片孔径从0.7 mm增大至1.6 mm时,代森锰锌在小油菜上的沉积量由86.3 mg/kg减小至65.1 mg/kg;喷雾压力对代森锰锌在小油菜上的原始沉积量影响不大;采用对角线采样方法,当采样数量为5时,代森锰锌在小油菜上的原始沉积量与采样数量15,25相比差异显著;当采取随机采样方法,采样数量分别为25,50和100时,三者之间代森锰锌在小油菜上的原始沉积量差异不显著,但与对角线采样法相比差异显著。可见农药剂型、喷雾参数和采样方法成为影响农药原始沉积量的主要因素。
联苯菊酯-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光谱研究
胡奕俊, 徐妍, 马超, 薛其福, 吴学民
2010, 12(3): 324-328.
摘要:
控制释放剂是农药制剂新的发展方向,为了开发对生态与环境有益,储运安全性高,药效好,节省溶剂的高效拟除虫菊酯的控制释放制剂,研究了 β -环糊精( β -CD)对联苯菊酯的包合作用。采用液相法制备了联苯菊酯- β -CD包合物,并通过紫外光谱(UV)、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红外光谱(IR)及核磁共振(1H NMR)等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UV和DSC确定了包合物的形成,用等物质的量连续变化法确定了包合物中联苯菊酯与 β -CD最大包合比为1∶ 1; 经IR和1H NMR分析推测:联苯菊酯- β -CD包合物是一种靠疏水作用和分子间作用力结合的超分子结构,包合过程未产生新化学键,包合作用对联苯菊酯的结构未产生影响,包合物是由联苯菊酯的苯环端从 β -CD的较大端进入 β -CD的空腔而形成的。
三种杀线虫剂对甘薯茎线虫扩散的Hormesis效应
何琪, 丁中, 张声扬, 邢骥
2010, 12(3): 329-334.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应用沙柱法及水琼脂平板法,测定了低剂量水平的涕灭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丙溴磷对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5 μ g/mL 药剂的沙柱中,以及甘薯茎线虫经0.1 μ g/mL的药剂浸渍24 h后在不含药剂的沙柱中,其运动扩散能力均受到抑制;在含较低质量浓度(5×10-3 μ g/mL)药剂的沙柱中,以及线虫经较低质量浓度(10-2,10-3 μ g/mL)的涕灭威和(10-4,10-5 μ g/mL)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浸渍24 h后在不含药剂的沙柱中,其通过率均比空白对照高10%以上,差异显著,表现出Hormesis效应(兴奋效应);经较低质量浓度(10-1 μ g/mL)的丙溴磷浸渍后在不含药剂的沙柱中未表现出该效应。在水琼脂平板试验中,虽然在低剂量水平下药剂对线虫的扩散具有促进作用,但产生的Hormesis效应不如沙柱法的结果明显。
浙江居民毒死蜱和氯氰菊酯的长期膳食暴露与风险评估
张志恒, 袁玉伟, 王强, 王小骊, 叶雪珠, 杨桂玲
2010, 12(3): 335-343.
摘要:
基于2007 -2008年浙江省市场销售农产品中毒死蜱和氯氰菊酯残留的监测数据及浙江不同人群的各类食物摄入量和体重数据,采用分布点评估的方法,评估了浙江省20个不同年龄、性别组人群毒死蜱和氯氰菊酯的长期膳食暴露风险水平。结果表明,浙江省不同年龄、性别组人群毒死蜱长期膳食暴露带来的慢性风险仍控制在较低水平范围内,只有当长期食用毒死蜱残留超过监测资料中的99th百分位点值(蔬菜、水果和大米分别为0.395,0.165和0.011 mg/kg)的食物时,才可能产生不可接受的较大风险。而氯氰菊酯的膳食暴露风险更低,即使长期持续食用的果蔬产品中氯氰菊酯残留都达到监测资料中的最大残留值(蔬菜和水果分别为1.830和0.519 mg/kg),其膳食暴露风险仍属于可接受水平。对膳食暴露的贡献率分析结果显示,蔬菜类食品仍是浙江居民毒死蜱和氯氰菊酯膳食暴露的主要来源,控制蔬菜 中毒死蜱和氯氰菊酯残留是降低这2种农药膳食暴露风险的关键。
基质固相分散-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中 7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残留
洪海燕, 殷培军, 魏艳, 郝双红
2010, 12(3): 344-348.
摘要:
采用基质固相分散-高效液相色谱法(MSPD-HPLC)测定了7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在玉米中的残留。玉米样品与基质固相分散介质C18化学键合硅胶(ODS)一起研匀得到基质固相分散体系,将其填入事前装有弗罗里硅土的净化柱中,以环己烷洗去油脂等杂质,再用乙酸乙酯洗脱得到分析液;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柱上,分析液经ODS柱以甲醇-水(体积比65∶ 35)为流动相洗脱,用紫外检测器检测,以外标法定量。在0.1和1.0 mg/kg添加水平下,7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在玉米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0% ~11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 ~10.3%,检出限在7.9 ~12.6 μ g/kg之间。
稻田施用氯氟吡氧乙酸后其在水稻植株、糙米、稻壳、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段劲生, 彭梅, 王梅, 胡本进, 孙明娜, 张勇, 高同春
2010, 12(3): 355-360.
摘要:
研究了稻田施用氯氟吡氧乙酸后,其在水稻植株、糙米、稻壳、稻田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动态。样品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溶液振荡提取,二氯甲烷液液分配,甲酯化后经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结果表明:氯氟吡氧乙酸在水稻植株、稻田土壤、田水、糙米和稻壳中的平均 回收率在85.5% ~103.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9% ~9.9%之间;其最小检出量为2.0×10-12g, 在植株、糙米、稻壳、土壤和田水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 0.005,0.02,0.005,0.002 mg/kg 和0.001 mg/L。2007和2008年在安徽潜山、广东广州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氯氟吡氧乙酸在水稻植株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9 ~6.0 d,土壤中为5.5 ~8.6 d,田水中为11.0~13.8 d;收获的糙米中氯氟吡氧乙酸的最终残留量在未检出~0.13 mg/kg之间,均低于其在糙米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2 mg/kg(中国)。建议5%氯氟吡氧乙酸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水稻田杂草时,施药剂量按有效成分计不得超过168.8 g/hm2,于返青期施药1次。
啶虫脒和阿维菌素在4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及迁移
赖作旺, 邓新平, 王小天, 郝晓明, 苑志军
2010, 12(3): 361-366.
摘要:
采用薄层层析和平衡振荡法,分别测定了啶虫脒和阿维菌素在紫色土、砖红土、黄壤土和黑土4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迁移率(Rf )和吸附常数(Kd),比较了2种农药在单用及混用下迁移和吸附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农药在单用及混用下的迁移行为几乎不存在差异,在4种土壤中的Rf 值大小顺序均为:黄壤土>紫色土>黑土>砖红土;2种农药的吸附过程均符合经典的Freundlich模型,混用时阿维菌素对啶虫脒的吸附无影响,但啶虫脒的存在会减少土壤对阿维菌素的吸附,表现为竞争吸附作用。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农药中溴氰菊酯含量
熊艳梅, 李春子, 王冬, 段佳, 段云青, 闵顺耕
2010, 12(3): 367-370.
摘要:
用近红外(NIR)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进行了敌杀死乳油中有效成分溴氰菊酯含量的快速检测。通过比较敌杀死乳油与常用溶剂的近红外光谱,确定了乳油中使用的溶剂为二甲苯。在敌杀死乳油中加入二甲苯或溴氰菊酯原药来配制不同浓度的校正集,采用PLS建立了有效成分溴氰菊酯的分析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校正标准差(SEC)、交互验证参差均方根(RMSECV)值分别为0.999 9,0.013和0.022。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准确测定商品农药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溴氰菊酯制剂的现场、在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