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13卷 第2期
2011, 13(2): 103-109.
摘要: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是20 世纪60 年代开发兴起的一种新型有机合成仿生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而且作用方式多样,现已被广泛用于水稻、蔬菜和果树等多种农作物上害虫的防治。从结构和生物活性方面概述了nereistoxin类和guinesines类等沙蚕毒素化合物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是20 世纪60 年代开发兴起的一种新型有机合成仿生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而且作用方式多样,现已被广泛用于水稻、蔬菜和果树等多种农作物上害虫的防治。从结构和生物活性方面概述了nereistoxin类和guinesines类等沙蚕毒素化合物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2011, 13(2): 110-114.
摘要:
从钙粘蛋白介导苏云金杆菌晶体(Bt Cry)毒素对害虫的毒杀过程、钙粘蛋白重复区和近膜区与Bt Cry毒素的分子间作用涉及的结合位点及可能的互作机制等方面,综述了钙粘蛋白片段与Bt Cry毒素协同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昆虫钙粘蛋白某些片段在非折叠状态时,可与Bt Cry毒素形成寡聚体,从而增加Bt Cry毒素对靶标害虫的毒杀活性。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Bt Cry毒素毒杀害虫的能力,克服害虫抗药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从钙粘蛋白介导苏云金杆菌晶体(Bt Cry)毒素对害虫的毒杀过程、钙粘蛋白重复区和近膜区与Bt Cry毒素的分子间作用涉及的结合位点及可能的互作机制等方面,综述了钙粘蛋白片段与Bt Cry毒素协同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昆虫钙粘蛋白某些片段在非折叠状态时,可与Bt Cry毒素形成寡聚体,从而增加Bt Cry毒素对靶标害虫的毒杀活性。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Bt Cry毒素毒杀害虫的能力,克服害虫抗药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11, 13(2): 115-120.
摘要:
根据活性结构拼接原理,以1-甲基-3-乙基-5-吡唑甲酰肼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19个新吡唑酰胺基脲类衍生物,其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双子叶杂草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以及凹头苋A.ascedense显示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及选择性,如在2 250 g/hm2的剂量下,3i在苗后和苗前处理时,对苘麻和反枝苋的抑制率都达到了100%。复筛的结果表明,在375 g/hm2下,3i对双子叶杂草表现出中等除草活性。
根据活性结构拼接原理,以1-甲基-3-乙基-5-吡唑甲酰肼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19个新吡唑酰胺基脲类衍生物,其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双子叶杂草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以及凹头苋A.ascedense显示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及选择性,如在2 250 g/hm2的剂量下,3i在苗后和苗前处理时,对苘麻和反枝苋的抑制率都达到了100%。复筛的结果表明,在375 g/hm2下,3i对双子叶杂草表现出中等除草活性。
2011, 13(2): 121-126.
摘要:
以3-氯苯肼盐酸盐( 1 )和1,1,3,3-四甲氧基丙烷( 2 )为起始原料,经环化、Vilsmeier反应得1-(3-氯苯基)-1H-吡唑-4-甲醛( 4);(4 )与3-三氟甲基苯乙酮( 5 )经Claisen-Schmidt缩合反应得取代芳基烯酮类化合物( 6 ),再与水合肼发生环化反应得3-(3-三氟甲基苯基)-5-(3-氯苯基-1H-吡唑)-4,5-二氢吡唑( 7),其与取代异氰酸酯 作用,制得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结构新颖的取代双吡唑类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质谱(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 500 mg/L 质量浓度下,部分化合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致死率达100%,而对苜蓿蚜Aphis medicaginis、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均无杀虫活性。
以3-氯苯肼盐酸盐( 1 )和1,1,3,3-四甲氧基丙烷( 2 )为起始原料,经环化、Vilsmeier反应得1-(3-氯苯基)-1H-吡唑-4-甲醛( 4);(4 )与3-三氟甲基苯乙酮( 5 )经Claisen-Schmidt缩合反应得取代芳基烯酮类化合物( 6 ),再与水合肼发生环化反应得3-(3-三氟甲基苯基)-5-(3-氯苯基-1H-吡唑)-4,5-二氢吡唑( 7),其与取代异氰酸酯 作用,制得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结构新颖的取代双吡唑类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质谱(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 500 mg/L 质量浓度下,部分化合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致死率达100%,而对苜蓿蚜Aphis medicaginis、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均无杀虫活性。
2011, 13(2): 127-132.
摘要:
为研究喜树碱(CPT)类化合物的杀线虫活性,以喜树碱为原料,经烷基化、氧化、酯化等步骤合成了13个7-C-取代的20-(S)-喜树碱衍生物,其中化合物 14 未见文献报道,所有衍生物的结构经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液-质联用(LC-MS)等分析手段进行了表征。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化合物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与母体化合物喜树碱相比,7-C-取代的20-(S)-喜树碱衍生物具有更强的杀线虫活性,其中化合物7-苄基喜树碱、7-甲酰基喜树碱、7-苯甲酰氧甲基喜树碱在24 h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2.28、2.21和1.37 mg/L,明显高于母体化合物喜树碱的LC50值12.18 mg /L。
为研究喜树碱(CPT)类化合物的杀线虫活性,以喜树碱为原料,经烷基化、氧化、酯化等步骤合成了13个7-C-取代的20-(S)-喜树碱衍生物,其中化合物 14 未见文献报道,所有衍生物的结构经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液-质联用(LC-MS)等分析手段进行了表征。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化合物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与母体化合物喜树碱相比,7-C-取代的20-(S)-喜树碱衍生物具有更强的杀线虫活性,其中化合物7-苄基喜树碱、7-甲酰基喜树碱、7-苯甲酰氧甲基喜树碱在24 h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2.28、2.21和1.37 mg/L,明显高于母体化合物喜树碱的LC50值12.18 mg /L。
2011, 13(2): 133-137.
摘要:
松油烯-4-醇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松油烯-4-醇为原料,对其羟基进行改造,合成了12个松油烯-4-醇酯类衍生物 Z1~Z12,其中Z3、Z4、Z8、Z9、Z10、Z11、Z12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质谱确证。初步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各化合物对粘虫均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其中Z5 活性最高,其LD50值为0.072 8 mg/头,为松油烯-4-醇的1.32倍;除 Z9 外,其余11个化合物对家蝇均具有一定的熏蒸作用,但其毒力均低于松油烯-4-醇。
松油烯-4-醇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松油烯-4-醇为原料,对其羟基进行改造,合成了12个松油烯-4-醇酯类衍生物 Z1~Z12,其中Z3、Z4、Z8、Z9、Z10、Z11、Z12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质谱确证。初步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各化合物对粘虫均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其中Z5 活性最高,其LD50值为0.072 8 mg/头,为松油烯-4-醇的1.32倍;除 Z9 外,其余11个化合物对家蝇均具有一定的熏蒸作用,但其毒力均低于松油烯-4-醇。
2011, 13(2): 138-143.
摘要:
为明确抗多菌灵草莓枯萎病菌(ZY-R)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其可能的抗性机制,以课题组获得的抗多菌灵达53.91倍的ZY-R菌株及其敏感菌株(ZY)为研究材料,比较了ZY-R与ZY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及相对渗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以清水和不同浓度多菌灵处理两菌株1.5~24 h后,ZY-R体内的POD和PAL活力始终高于ZY的;敏、抗菌株间POD活力的差异远大于PAL。在处理时间内,PAL活力先上升后下降,6 h达到最高值;而POD活力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4 h达到最高值,且敏、抗菌株之间的差异达到最大,25 mg/L条件下ZY-R的POD活力为ZY的2.26倍;此外,与ZY相比,ZY-R可以渗出更多的电解质。
为明确抗多菌灵草莓枯萎病菌(ZY-R)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其可能的抗性机制,以课题组获得的抗多菌灵达53.91倍的ZY-R菌株及其敏感菌株(ZY)为研究材料,比较了ZY-R与ZY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及相对渗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以清水和不同浓度多菌灵处理两菌株1.5~24 h后,ZY-R体内的POD和PAL活力始终高于ZY的;敏、抗菌株间POD活力的差异远大于PAL。在处理时间内,PAL活力先上升后下降,6 h达到最高值;而POD活力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4 h达到最高值,且敏、抗菌株之间的差异达到最大,25 mg/L条件下ZY-R的POD活力为ZY的2.26倍;此外,与ZY相比,ZY-R可以渗出更多的电解质。
2011, 13(2): 144-148.
摘要:
为了研究30%矮壮素 ·烯效唑微乳剂对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和增产的效果,进行了两年的田间试验和全国多点药效试验。在拔节初期进行药液喷雾处理的结果表明:该30%矮壮素 ·烯效唑微乳剂能够显著降低水稻节间的赤霉素(GAs)含量,显著缩短水稻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节间粗度;提高节间单位长度干物质重,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穗粒数增加8.3% ~10.5%,空秕率降低3.8% ~12.4%,水稻产量增加2.0% ~5.3%。全国药效试验结果统计也表现出相似结果。表明30%矮壮素 ·烯效唑微乳剂具有防止水稻茎秆倒伏、增加产量的作用。
为了研究30%矮壮素 ·烯效唑微乳剂对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和增产的效果,进行了两年的田间试验和全国多点药效试验。在拔节初期进行药液喷雾处理的结果表明:该30%矮壮素 ·烯效唑微乳剂能够显著降低水稻节间的赤霉素(GAs)含量,显著缩短水稻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节间粗度;提高节间单位长度干物质重,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穗粒数增加8.3% ~10.5%,空秕率降低3.8% ~12.4%,水稻产量增加2.0% ~5.3%。全国药效试验结果统计也表现出相似结果。表明30%矮壮素 ·烯效唑微乳剂具有防止水稻茎秆倒伏、增加产量的作用。
2011, 13(2): 149-154.
摘要:
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对杨梅叶甲醇提取物进行了萃取,得不同萃取相。测定了其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水稻立枯丝核Rhizoctonia solani、小麦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等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的抑菌活性较好。对乙酸乙酯相进一步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鉴定其分别为已知化合物山楂酸( 1 )、3-O-反-对-香豆酰基马斯里酸( 2 )、3-O-没食子酰二氢杨梅素( 3 )、斛皮素-7-O-鼠李糖甙( 4 )、杨梅素3-O-鼠李糖甙( 5 )、杨梅素-3-O-鼠李糖(3-O-没食子酰)甙( 6 )和杨梅素-3-O-鼠李糖(2-O-没食子酰)甙( 7 )。孢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 3~6 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在3.44~4.59 mg/L和8.85~11.6 mg/L之间。
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对杨梅叶甲醇提取物进行了萃取,得不同萃取相。测定了其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水稻立枯丝核Rhizoctonia solani、小麦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等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的抑菌活性较好。对乙酸乙酯相进一步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鉴定其分别为已知化合物山楂酸( 1 )、3-O-反-对-香豆酰基马斯里酸( 2 )、3-O-没食子酰二氢杨梅素( 3 )、斛皮素-7-O-鼠李糖甙( 4 )、杨梅素3-O-鼠李糖甙( 5 )、杨梅素-3-O-鼠李糖(3-O-没食子酰)甙( 6 )和杨梅素-3-O-鼠李糖(2-O-没食子酰)甙( 7 )。孢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 3~6 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在3.44~4.59 mg/L和8.85~11.6 mg/L之间。
2011, 13(2): 155-161.
摘要:
从上海附近海岛中分离得到放线菌70014,其发酵液在多次生物活性筛选中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对该菌株的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细胞壁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后,确定其为链霉菌属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lus中的一员。采用溶剂萃取、硅胶层析分离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得到一个主要活性化合物SPRI-70014。通过对该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学分析,确定其结构为2-[2-(3,5-二甲基-2-氧-环已基)-6-氧-四氢吡喃-4-基]-乙酰胺。尽管其结构与文献报道的具有骨质再吸收抑制活性的抗生素A75934的一致,但首次发现其具有除草活性。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在1 mg/L质量浓度下,该化合物可彻底抑制多种供试作物种子的萌发。盆栽试验发现,在有效成分75 g/hm2剂量下,其对供试阔叶杂草的抑制率高达96.0% ~100.0%。其对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esis (L.) Nes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 Gaertn.、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和鳢肠Eclipta prostrate L.的鲜重ED90值分别为143.29、146.94、80.88及小于9.37 g/hm2。作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在2 000 g/hm2下其对花生和小麦依然安全。
从上海附近海岛中分离得到放线菌70014,其发酵液在多次生物活性筛选中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对该菌株的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细胞壁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后,确定其为链霉菌属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lus中的一员。采用溶剂萃取、硅胶层析分离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得到一个主要活性化合物SPRI-70014。通过对该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学分析,确定其结构为2-[2-(3,5-二甲基-2-氧-环已基)-6-氧-四氢吡喃-4-基]-乙酰胺。尽管其结构与文献报道的具有骨质再吸收抑制活性的抗生素A75934的一致,但首次发现其具有除草活性。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在1 mg/L质量浓度下,该化合物可彻底抑制多种供试作物种子的萌发。盆栽试验发现,在有效成分75 g/hm2剂量下,其对供试阔叶杂草的抑制率高达96.0% ~100.0%。其对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esis (L.) Nes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 Gaertn.、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和鳢肠Eclipta prostrate L.的鲜重ED90值分别为143.29、146.94、80.88及小于9.37 g/hm2。作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在2 000 g/hm2下其对花生和小麦依然安全。
2011, 13(2): 162-168.
摘要:
为了研究和分离有机磷降解酶及其编码基因,从农药厂污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可以高效降解甲基对硫磷的细菌 1-7, 经16S rDNA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通过构建基因组文库的方法克隆了 1-7 的甲基对硫磷水解酶基因 ophc3, 该基因全长为975 bp,编码324个氨基酸,其中前24个氨基酸残基可能为信号肽序列。将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对重组甲基对硫磷水解酶(OPHC3)进行纯化和酶学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其酶促反应最适pH值为8.0,在pH 6.0~10.0的范围内放置30 min酶的相对活性均在70%以上;最适反应温度为45 ℃,但该酶不耐高温,60 ℃下保温10 min,相对活性降至46.77%。
为了研究和分离有机磷降解酶及其编码基因,从农药厂污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可以高效降解甲基对硫磷的细菌 1-7, 经16S rDNA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通过构建基因组文库的方法克隆了 1-7 的甲基对硫磷水解酶基因 ophc3, 该基因全长为975 bp,编码324个氨基酸,其中前24个氨基酸残基可能为信号肽序列。将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对重组甲基对硫磷水解酶(OPHC3)进行纯化和酶学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其酶促反应最适pH值为8.0,在pH 6.0~10.0的范围内放置30 min酶的相对活性均在70%以上;最适反应温度为45 ℃,但该酶不耐高温,60 ℃下保温10 min,相对活性降至46.77%。
2011, 13(2): 169-173.
摘要: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特性。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在供试吉林黑土、河南褐土和江西红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69、69和462 d,在土壤中的降解性能为中等至难降解。其Z式异构体在吉林黑土、河南褐土和江西红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89、126和533 d,E式异构体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3、29和408 d,在3种土壤中Z式异构体的降解速率均低于E式异构体。河南褐土中E/Z的比值在降解过程中发生了明显变化。实验室条件下,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明显低于其在田间土壤中的降解速率。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特性。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在供试吉林黑土、河南褐土和江西红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69、69和462 d,在土壤中的降解性能为中等至难降解。其Z式异构体在吉林黑土、河南褐土和江西红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89、126和533 d,E式异构体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3、29和408 d,在3种土壤中Z式异构体的降解速率均低于E式异构体。河南褐土中E/Z的比值在降解过程中发生了明显变化。实验室条件下,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明显低于其在田间土壤中的降解速率。
2011, 13(2): 174-179.
摘要: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机磷类农药特丁硫磷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挥发性以及在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性、移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特丁硫磷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其在空气、土壤表面和水中的挥发率分别为87.1%、38.6%和2.51%;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的吸附性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3种土壤中的吸附系数Kd值分别为6.56、11.34和15.80;薄层层析试验显示,当溶剂展开至12.0 cm时,特丁硫磷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最远可分别移至6~8、4~6和6~8 cm处,土柱试验结果显示,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淋出液中特丁硫磷质量分数分别为5.77%、1.13%和1.22%,表明特丁硫磷具有一定的移动性。影响特丁硫磷在土壤中吸附性和移动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其次为土壤质地。特丁硫磷具有高挥发性及一定的移动性,其对人畜的安全以及地下水的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机磷类农药特丁硫磷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挥发性以及在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性、移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特丁硫磷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其在空气、土壤表面和水中的挥发率分别为87.1%、38.6%和2.51%;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的吸附性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3种土壤中的吸附系数Kd值分别为6.56、11.34和15.80;薄层层析试验显示,当溶剂展开至12.0 cm时,特丁硫磷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最远可分别移至6~8、4~6和6~8 cm处,土柱试验结果显示,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淋出液中特丁硫磷质量分数分别为5.77%、1.13%和1.22%,表明特丁硫磷具有一定的移动性。影响特丁硫磷在土壤中吸附性和移动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其次为土壤质地。特丁硫磷具有高挥发性及一定的移动性,其对人畜的安全以及地下水的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2011, 13(2): 180-185.
摘要:
建立了水体中29种农药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检测方法。以Envi-18固相萃取小柱提取水样中的各种农药,上样体积为200 mL,洗脱溶剂为正己烷-丙酮(1∶1,体积比)。在添加水平为0.1、1.0和10 μg/L时,水样中29种农药的添加回收率为60%~11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6.4%,方法的检出限(LOD)为5~50 ng/L。所建立方法准确、灵敏、快速,符合水体中多种农药残留检测分析的要求,且对水体中低浓度残留农药的检测效果较好。
建立了水体中29种农药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检测方法。以Envi-18固相萃取小柱提取水样中的各种农药,上样体积为200 mL,洗脱溶剂为正己烷-丙酮(1∶1,体积比)。在添加水平为0.1、1.0和10 μg/L时,水样中29种农药的添加回收率为60%~11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6.4%,方法的检出限(LOD)为5~50 ng/L。所建立方法准确、灵敏、快速,符合水体中多种农药残留检测分析的要求,且对水体中低浓度残留农药的检测效果较好。
2011, 13(2): 186-191.
摘要:
采用田间喷药、室内模拟加工和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了水洗、漂烫和烘干处理对菠菜中毒死蜱、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当毒死蜱、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有效成分用量分别为0.038 8、0.001和0.01 g/m2时,经水洗和漂烫处理,菠菜中上述3种农药的残留量分别降低22.6%、53.8%和50.8%;而加倍剂量处理时,则分别降低8.5%、61.4%和40.2%;烘干处理对毒死蜱的去除作用大于50%,但对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去除作用仅为10%左右。对新鲜菠菜和干制菠菜的农药残留量进行膳食暴露评估的结果表明,合理的加工方式可以降低农药膳食摄入估计量的62.1%~76.7%。研究结果表明:毒死蜱的残留受水洗和漂烫影响较小,受烘干影响较大;而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残留受水洗与漂烫影响较大,受烘干影响较小;引入加工因子后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采用田间喷药、室内模拟加工和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了水洗、漂烫和烘干处理对菠菜中毒死蜱、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当毒死蜱、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有效成分用量分别为0.038 8、0.001和0.01 g/m2时,经水洗和漂烫处理,菠菜中上述3种农药的残留量分别降低22.6%、53.8%和50.8%;而加倍剂量处理时,则分别降低8.5%、61.4%和40.2%;烘干处理对毒死蜱的去除作用大于50%,但对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去除作用仅为10%左右。对新鲜菠菜和干制菠菜的农药残留量进行膳食暴露评估的结果表明,合理的加工方式可以降低农药膳食摄入估计量的62.1%~76.7%。研究结果表明:毒死蜱的残留受水洗和漂烫影响较小,受烘干影响较大;而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残留受水洗与漂烫影响较大,受烘干影响较小;引入加工因子后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2011, 13(2): 192-196.
摘要:
研究了有机硅喷雾助剂(OSA)对草甘膦在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上的沉 积与生物活性的影响。当采用较大喷雾雾滴,施药液量高于632.5 L/hm2时,添加OSA(0.35 g/L) 后,草甘膦药液在空心莲子草上的沉积量显著下降。最大稳定持留量(MRG)由未添加OSA的0.61~0.63 μ L/cm2下降到0.50~0.54 μ L/cm2。分别以33.7和67.4 μ g/株剂量的草甘膦点叶处理空心莲子草,发现添加OSA的处理对再生植株茎叶生长的抑制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89%和14.83%。草甘膦(有效成分199.3 g/hm2)施药后1 h进行人工模拟降雨处理,添加OSA后药剂对空心莲子草的生物活性比无OSA对照处理提高了20.5%。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硅喷雾助剂促进了草甘膦在空心莲子草中的向下传导性能,提高了草甘膦水剂在空心莲子草叶片的耐雨水冲刷性能,但会降低草甘膦药液在空心莲子草上的最大稳定持留量。
研究了有机硅喷雾助剂(OSA)对草甘膦在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上的沉 积与生物活性的影响。当采用较大喷雾雾滴,施药液量高于632.5 L/hm2时,添加OSA(0.35 g/L) 后,草甘膦药液在空心莲子草上的沉积量显著下降。最大稳定持留量(MRG)由未添加OSA的0.61~0.63 μ L/cm2下降到0.50~0.54 μ L/cm2。分别以33.7和67.4 μ g/株剂量的草甘膦点叶处理空心莲子草,发现添加OSA的处理对再生植株茎叶生长的抑制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89%和14.83%。草甘膦(有效成分199.3 g/hm2)施药后1 h进行人工模拟降雨处理,添加OSA后药剂对空心莲子草的生物活性比无OSA对照处理提高了20.5%。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硅喷雾助剂促进了草甘膦在空心莲子草中的向下传导性能,提高了草甘膦水剂在空心莲子草叶片的耐雨水冲刷性能,但会降低草甘膦药液在空心莲子草上的最大稳定持留量。
2011, 13(2): 197-200.
摘要:
设计合成了14个含1,2,4-噻二唑环的甲氧丙烯酸酯类新化合物,其结构经红外、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 7j、7k、7m、7n 在 100 mg/L质量浓度下对小麦赤霉病菌等6种供试病原菌均有较高抑菌活性, 其中7i 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菌率为100%。
设计合成了14个含1,2,4-噻二唑环的甲氧丙烯酸酯类新化合物,其结构经红外、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 7j、7k、7m、7n 在 100 mg/L质量浓度下对小麦赤霉病菌等6种供试病原菌均有较高抑菌活性, 其中7i 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菌率为100%。
2011, 13(2): 201-204.
摘要:
初步研究了分离自石榴果实中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几种常见林果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发现该挥发性物质对不同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杨树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抑制率达60%。将不同病原菌株与该挥发性物质互作后的菌丝形态与正常菌丝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杨树溃疡病菌、石榴疮痂病菌B.dothidea、苹果轮纹病菌B.dothidea及葡萄白腐病菌Coniothyrium diplodiella的菌丝分支增多,扭曲,菌丝顶端和中部细胞膨大;杨树腐烂病菌Valsa sordida及桑紫纹羽病菌Helicobasidium purpureum的菌丝变粗;合欢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菌丝变细;苹果霉心病菌Trichothecium roseum菌丝形态无明显变化。同时发现,不同病原菌菌丝色素产生的速度均受到了抑制。表明该枯草芽孢杆菌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不同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和作用方式不同。
初步研究了分离自石榴果实中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几种常见林果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发现该挥发性物质对不同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杨树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抑制率达60%。将不同病原菌株与该挥发性物质互作后的菌丝形态与正常菌丝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杨树溃疡病菌、石榴疮痂病菌B.dothidea、苹果轮纹病菌B.dothidea及葡萄白腐病菌Coniothyrium diplodiella的菌丝分支增多,扭曲,菌丝顶端和中部细胞膨大;杨树腐烂病菌Valsa sordida及桑紫纹羽病菌Helicobasidium purpureum的菌丝变粗;合欢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菌丝变细;苹果霉心病菌Trichothecium roseum菌丝形态无明显变化。同时发现,不同病原菌菌丝色素产生的速度均受到了抑制。表明该枯草芽孢杆菌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不同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和作用方式不同。
2011, 13(2): 205-208.
摘要:
对基因工程菌Escherichia.coli fss6所产黑色素进行了紫外保护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黑色素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t)经紫外照射后菌体的存活率是不加黑色素菌体的8倍;黑色素能有效保护Bt的晶体毒素蛋白免受紫外照射的降解;随着被照射菌体中黑色素浓度的增加,其杀虫活性也相应提高。
对基因工程菌Escherichia.coli fss6所产黑色素进行了紫外保护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黑色素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t)经紫外照射后菌体的存活率是不加黑色素菌体的8倍;黑色素能有效保护Bt的晶体毒素蛋白免受紫外照射的降解;随着被照射菌体中黑色素浓度的增加,其杀虫活性也相应提高。
2011, 13(2): 209-212.
摘要:
在室内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应用Tier I Eco-Risk Calculator模型对50%二嗪磷乳油对日本鹌鹑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50%二嗪磷乳油的经口毒性LD50值为每1 kg体重4.61 mg;经食毒性LC50值为每1 kg饲料120.0 mg。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直接经口暴露时,50%二嗪磷乳油对鹌鹑具有急性高风险;经食暴露时,其对鹌鹑产生急性风险的可能性也较高。因此,应禁止在鸟类保护区或其临近地区使用二嗪磷,在不影响药效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使用量,改变剂型或使用方法等,以降低二嗪磷对鸟类的风险。
在室内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应用Tier I Eco-Risk Calculator模型对50%二嗪磷乳油对日本鹌鹑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50%二嗪磷乳油的经口毒性LD50值为每1 kg体重4.61 mg;经食毒性LC50值为每1 kg饲料120.0 mg。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直接经口暴露时,50%二嗪磷乳油对鹌鹑具有急性高风险;经食暴露时,其对鹌鹑产生急性风险的可能性也较高。因此,应禁止在鸟类保护区或其临近地区使用二嗪磷,在不影响药效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使用量,改变剂型或使用方法等,以降低二嗪磷对鸟类的风险。
2011, 13(2): 120-120.
摘要:
第32届国际食品法典分析方法和采样委员会(CCMAS)于2011年3月7日-11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大会主席由匈牙利食品安全办公室Arpad Ambrus教授担任,共有来自世界46个国家及10个国际组织的142名代表参会,中国派出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卫生部、农业部和香港食品安全署共5名成员组成的代表团,本刊编委潘灿平教授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大会。 大会议题主要包括国际食品法典CAC GL 54-2004 不确定度评估指南附件"Draft revised guidelines on measurement uncertainty,explanatory notes"的修订、法典产品标准中分析方法(涉及食品中污染物、加工蔬菜水果、营养物、矿泉水、牛奶及其制品、糖类和蜂蜜、油类等产品中污染物和营养等指标分析方法)的讨论和修订、考虑建立一致性评估原则和解决食品贸易争端的指南以及专有分析方法的定义与采用等。
第32届国际食品法典分析方法和采样委员会(CCMAS)于2011年3月7日-11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大会主席由匈牙利食品安全办公室Arpad Ambrus教授担任,共有来自世界46个国家及10个国际组织的142名代表参会,中国派出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卫生部、农业部和香港食品安全署共5名成员组成的代表团,本刊编委潘灿平教授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大会。 大会议题主要包括国际食品法典CAC GL 54-2004 不确定度评估指南附件"Draft revised guidelines on measurement uncertainty,explanatory notes"的修订、法典产品标准中分析方法(涉及食品中污染物、加工蔬菜水果、营养物、矿泉水、牛奶及其制品、糖类和蜂蜜、油类等产品中污染物和营养等指标分析方法)的讨论和修订、考虑建立一致性评估原则和解决食品贸易争端的指南以及专有分析方法的定义与采用等。
2011, 13(2): 126-126.
摘要:
为了能够及时发布科研成果信息,缩短刊期已成为科技期刊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农药学学报》先后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以来,其在学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作者群明显扩大,来稿量迅速增长,目前已出现明显的稿件积压情况,导致发稿周期延长。经报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核批准,《农药学学报》于2011年起已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每逢双月月初出版,全年6期。在刊期缩短之后,我们将在继续保证期刊学术质量、贯彻执行本刊办刊宗旨的前提下,尽量缩短论文的发表周期,提高时效性,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为了能够及时发布科研成果信息,缩短刊期已成为科技期刊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农药学学报》先后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以来,其在学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作者群明显扩大,来稿量迅速增长,目前已出现明显的稿件积压情况,导致发稿周期延长。经报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核批准,《农药学学报》于2011年起已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每逢双月月初出版,全年6期。在刊期缩短之后,我们将在继续保证期刊学术质量、贯彻执行本刊办刊宗旨的前提下,尽量缩短论文的发表周期,提高时效性,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2011, 13(2): 137-137.
摘要:
《农药学学报》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入编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源刊。主要面向农药和植保专业科研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旨在及时、全面报道农药学各分支学科有创造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综合评述,是了解我国农药学研究动态的理想园地。本刊现设4个栏目:专论与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及相关信息。所发表的论文几乎涵盖了农药学所有分支领域,主要包括合成与构效关系、分析与残留、环境与毒理、作用机制研究、制剂加工及应用等。本刊现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动物学记录》以及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Thomson Scientific)等10家国外重要检索机构收录,同时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国内重要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曾荣获教育部科技司"全国高校优秀期刊评比·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及"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评选·学术类期刊二等奖"等奖项,2010年在教育部科技司举办的"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中又被评为了"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农药学学报》现为A4开本, 自2011年起已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全国统一邮政发行(邮发代号2-949),2011年国内定价为 20元/期,全年6期共120元。订户可通过当地邮局订阅,也可直接汇款到本刊编辑部订阅(1999~2010年已出版期刊,本编辑部还有少量库存,欢迎联系购买)。汇款地址:[HTSS]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理学院《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邮 编: 100193 联系人:唐 静 电 话:010-62733003 E-mail:nyxuebao@263.net欢迎单位和个人踊跃订阅!《农药学学报》编辑部2011年3月
《农药学学报》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入编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源刊。主要面向农药和植保专业科研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旨在及时、全面报道农药学各分支学科有创造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综合评述,是了解我国农药学研究动态的理想园地。本刊现设4个栏目:专论与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及相关信息。所发表的论文几乎涵盖了农药学所有分支领域,主要包括合成与构效关系、分析与残留、环境与毒理、作用机制研究、制剂加工及应用等。本刊现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动物学记录》以及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Thomson Scientific)等10家国外重要检索机构收录,同时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国内重要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曾荣获教育部科技司"全国高校优秀期刊评比·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及"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评选·学术类期刊二等奖"等奖项,2010年在教育部科技司举办的"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中又被评为了"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农药学学报》现为A4开本, 自2011年起已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全国统一邮政发行(邮发代号2-949),2011年国内定价为 20元/期,全年6期共120元。订户可通过当地邮局订阅,也可直接汇款到本刊编辑部订阅(1999~2010年已出版期刊,本编辑部还有少量库存,欢迎联系购买)。汇款地址:[HTSS]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理学院《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邮 编: 100193 联系人:唐 静 电 话:010-62733003 E-mail:nyxuebao@263.net欢迎单位和个人踊跃订阅!《农药学学报》编辑部2011年3月
2011, 13(2): 154-154.
摘要:
由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IAPPS)和美国植物病理学会(APS)联合主办的第17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IPPC)将于2011年8月6-10日在美国夏威夷(Honolulu, Hawaii)召开,会议共设有35个学术交流专题。会议自2011年2月开始注册,依据缴费时间不同注册费不同,早注册可享受优惠价。有关会议详情可登陆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网站http://www.plantprotection.org/或美国植物病理学会网站http://www.apsnet.org/meetings 查询。
由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IAPPS)和美国植物病理学会(APS)联合主办的第17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IPPC)将于2011年8月6-10日在美国夏威夷(Honolulu, Hawaii)召开,会议共设有35个学术交流专题。会议自2011年2月开始注册,依据缴费时间不同注册费不同,早注册可享受优惠价。有关会议详情可登陆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网站http://www.plantprotection.org/或美国植物病理学会网站http://www.apsnet.org/meetings 查询。
2011, 13(2): 168-168.
摘要:
2010年世界农药销售额为407亿美元,与2009年基本持平。世界农药研发公司2009-2010年农药销售情况详见表1。
2010年世界农药销售额为407亿美元,与2009年基本持平。世界农药研发公司2009-2010年农药销售情况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