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14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稿约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1): .
摘要:
《农药学学报》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农药学各分支学科有创造性、未发表过的专论与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等,是了解我国农药学研究动态的理想园地。
植物病原真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叶滔, 马志强, 毕秋艳, 牛芳胜, 韩秀英, 张小风, 王文桥, 张利辉
2012, 14(1): 1-16.
摘要: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通过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不同环节的酶,干扰或阻断病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综述了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发生现状、遗传机制、生理生化机制、分子机制及治理策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室内及田间有关SBIs杀菌剂抗药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病原菌对该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可能是由1种或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ABC和MFS运输蛋白基因及CYP51蛋白基因是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分子机制。其中ABC运输蛋白基因能够通过翻转酶将药剂从膜内层转移至外层而排出细胞体外;MFS运输蛋白基因的超表达和本底表达则是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关键因素;而CYP51蛋白基因与药剂作用时易在病原菌体内发生基因点突变或基因超表达,造成编码蛋白与药剂亲和力下降,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可从基因水平上寻找出与抗药性直接相关的基因、蛋白及调控途径等信息,同时与其他学科结合,合理设计新的、多作用位点的高效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从而延长该类杀菌剂的使用寿命。
N-(3,5-二甲氧基-4-烷氧基苯乙基)扁桃酰胺类杀菌剂的设计合成及杀菌活性
李帅, 王满意, 王红学, 于淑晶, 张晓, 赵卫光
2012, 14(1): 17-23.
摘要:
以第一个扁桃酰胺类杀菌剂双炔酰菌胺为模板,在炔丙氧基的邻位引入第二个甲氧基,设计合成了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 N-(3,5-二甲氧基-4-烷氧基苯乙基)扁桃酰胺类化合物(8a~8o),其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认。初步的离体和活体杀菌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 8e、8h和8o 对辣椒疫霉 Phytophthora capsici 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其中 8h和8o 在62.5 mg/L下对辣椒疫霉活体抑制率达100%。
丁香酚对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诱导作用初探
苏杭, 王春梅, 陈浩, 石志琦
2012, 14(1): 24-29.
摘要:
为探讨植物源化合物丁香酚对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诱导作用,初步研究了丁香酚对接种TMV的烟草叶片中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以及病程相关蛋白基因 PR-1 、PR-3 、PR-5 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处理可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减轻烟草体内MDA的积累,提高PAL、POD和SOD的活性,增强 PR-1 、PR-3 、PR-5 基因的表达。表明丁香酚可提高植物的诱导抗病性,进而减轻TMV对烟草的危害。
冠菌素诱导甘蓝幼苗抗黑腐病及其机理初步研究
刘鲁江, 翟志席, 段留生
2012, 14(1): 30-34.
摘要:
以甘蓝 Brassica oleracea L.感病品种"庆丰"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施冠菌素(coronatine,COR)和人工接种黑腐病菌——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的方法,研究了COR诱导甘蓝幼苗抗黑腐病的效果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 COR在质量浓度为0.01、0.1和1.0 mg/L下均具有诱导甘蓝幼苗抗黑腐病的效果,其中1.0 mg/L 处理的病情指数为38.2,诱抗率为43.7%,诱导抗病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随着COR质量浓度的提高,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超氧阴离子(O2-)产生的速率明显增加,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增加不明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明显下降。表明COR具有诱导甘蓝幼苗抗黑腐病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可能与COR能调控甘蓝幼苗中抗氧化酶活性、提高O2-产生速率以及降低MDA的含量相关。
连续施药及室内药剂驯化对番茄灰葡萄孢对咯菌腈敏感性的影响
纪军建, 王文桥, 张小风, 赵建江, 韩秀英, 马志强, 张金林
2012, 14(1): 35-41.
摘要:
为了解连续施药对番茄灰葡萄孢对咯菌腈敏感性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从灰霉病发生初期开始,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67.5 g/hm2)定期向番茄苗喷施咯菌腈,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灰葡萄孢对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番茄1个生长季节中连续施药7次后,病菌对咯菌腈仍表现敏感,其EC50值在0.004 7~0.046 2 μg/mL之间。在含咯菌腈的PDA培养基上对30个灰葡萄孢敏感菌株进行药剂驯化7代后,共产生2个抗药性突变体(Rg-12和Rdz-28),其中Rg-12对咯菌腈的EC50值是其亲本菌株g-12的46倍,Rdz-28的EC50值大于500 μg/mL,2个抗性突变体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产菌核能力方面均显著低于其亲本菌株。推测灰葡萄孢可能不易对咯菌腈产生抗性,咯菌腈可作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理想候选药剂。
草莓枯萎病菌抗戊唑醇突变体ZY-W的生理生化特性
姜莉莉, 王红艳, 夏晓明, 林琎, 王开运
2012, 14(1): 42-50.
摘要:
为明确抗戊唑醇草莓枯萎病菌 Fusarium oxysporum f.sp. fragariae 突变体ZY-W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其抗性风险及可能的抗性机制,比较了对戊唑醇抗性达34.2倍的ZY-W和敏感菌株ZY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及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对渗透压的敏感性、相对渗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酯酶同工酶图谱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ZY-W突变菌株体内的POD和PAL活力均高于ZY;经不同浓度药剂处理0~24 h,2菌株PAL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处理后1.5 h达到最高值;2菌株的POD活力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4 h时达到最高值,且此时2菌株间POD活力差异最大;仅用清水处理0~24 h,2菌株的PAL和POD活力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在不同处理时间及药剂浓度下,ZY的相对渗率为ZY-W的1.0~2.4倍,表明ZY-W菌株的细胞膜透性低于ZY;ZY-W对渗透压的敏感性及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ZY,其中ZY-W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是ZY的1.3倍;在突变菌株ZY-W的酯酶同工酶图谱中发现了 Rf值为0.24的特征性谱带。表明草莓枯萎病菌对戊唑醇产生抗性的同时,伴随着其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
苏云金杆菌与高效氯氰菊酯对美国白蛾的协同作用
刘云飞, 陆秀君, 刘廷辉, 李瑞军, 赵焕丽, 郭巍
2012, 14(1): 51-55.
摘要:
为了明确苏云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和高效氯氰菊酯的协同作用,采用Bt预处理及直接混用2种方式施药,室内饲毒法测定了2种药剂对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 2龄幼虫的活性,同时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对Bt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虫先用每mL含1×106个孢子的Bt S19菌悬液预处理,1 d后再用系列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其48 h的LC50值为0.76 mg/L,而未经预处理,仅用高效氯氰菊酯处理48 h的LC50值为1.28 mg/L;2种处理在高效氯氰菊酯质量浓度为2.25 mg/L时对试虫的半致死时间(LT50值)分别为9.2 h和34.7 h,两者间增效作用明显。对于直接混用,采用1×106个/mL的Bt S19与6 mg /L的高效氯氰菊酯混剂处理,增效作用明显,72 h的共毒系数为122.5,此后再增加高效氯氰菊酯的浓度则表现出轻微的拮抗作用。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可使Bt生长对数期延迟,且浓度越高影响越大,说明高效氯氰菊酯可影响Bt芽孢萌发,使菌体增殖延迟。研究表明,先用Bt预处理后再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对美国白蛾的作用效果优于二者直接混用。
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农药乳油制剂中甲醇含量
江华, 曹立冬, 孔令娥, 李凤敏, 吕和平, 黄啟良
2012, 14(1): 56-60.
摘要:
建立了农药乳油制剂中甲醇含量快速检测的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方法。以环己烷为内标,采用DB-1701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离,氢火焰粒子化检测器(FID)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甲醇体积分数为0.1%~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9 1,7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33%,空白溶液甲醇的添加回收率在95%~100%之间。该方法简单实用,可以为其他农药液体制剂中易挥发有毒助剂的检测提供参考。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联用法测定水果中多效唑、氯吡脲和咪鲜胺的残留
徐永, 寿林飞, 虞淼, 徐正宁
2012, 14(1): 61-66.
摘要: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UPLC-MS/MS)法同时分析西瓜、杨梅中多效唑、氯吡脲和咪鲜胺3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用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反相液相色谱分离,采用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检测,用基质匹配标准品的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5~0.2 mg/kg范围时,西瓜中多效唑、氯吡脲和咪鲜胺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5.4%~99.4%、85.6%~98.7%和88.8%~100.3%,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7%~4.0%、2.5%~3.6%和2.3%~4.6%;杨梅中多效唑、氯吡脲、咪鲜胺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4.3%~99.3%、84.6%~98.2%和83.6%~99.2%, RSD 分别为2.4%~4.5%、2.9%~3.7%和2.2%~3.9%。该方法对两种水果中3种农药的检出限 (LOD)均为0.5 μg/kg,定量限(LOQ)均为1.7 μg/kg。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定量准确、测定浓度范围宽,可用于多效唑、氯吡脲、咪鲜胺在西瓜、杨梅等水果中的残留分析。
嘧菌酯在人参和西洋参中的残留监测及其膳食风险评估
吴加伦, 王怀昌, 武秀停, 赵静, 杨娜娜
2012, 14(1): 67-73.
摘要:
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中药材人参和西洋参中嘧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 样品经乙腈-水 [V (乙腈):V (水)=7 :1]提取,柱层析 [m(弗罗里硅土):m(中性氧化铝):m(活性炭)=5 :3 :0.15)及液-液分配净化,GC-ECD检测。结果表明,当嘧菌酯在人参和西洋参中的添加水平分别为1、0.5和0.01 mg/kg时,回收率分别为82.1% ~97.8%和90.9% ~92.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6% ~6.2%和1.6% ~3.1%,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仪器的最小检出量(LOD, S/N =3)为0.06 ng,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1 mg/kg。采用所建立方法调查了2010年不同来源人参和西洋参样品中嘧菌酯的残留情况,并对其膳食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样品中嘧菌酯的最大残留量为0.1 mg/kg,计算得出的风险商(RQ)值很小,处于安全水平。
烷基糖苷和单烷基磷酸酯钾盐在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中的应用及其环境安全性
刘迎, 魏方林, 王阳阳, 王昕, 朱国念
2012, 14(1): 74-82.
摘要:
为探讨绿色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APG)和单烷基磷酸酯钾盐(MAPK)在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微乳剂中的应用,以传统表面活性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NP-10P)作对照,在运用拟三元相图法确定最佳复配比例的基础上,比较了MAPK/APG复配体系和NP-10P/OP-10复配体系对甲维盐的增溶作用;在表面活性剂总质量分数为10%及最佳复配比例下,分别采用2种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制备了技术质量指标符合标准的3%甲维盐微乳剂,并测定了其对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的生物活性;就绿色表面活性剂和传统表面活性剂对环境的安全性(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和生物降解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最佳复配比例下,MAPK/APG[m(MAPK) :m(APG)=2 :1]的表面活性及对甲维盐的增溶能力均低于NP-10P/OP-10[m(NP-10P) :m(OP-10)=1 :2];用2种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制备的微乳剂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无明显差异;4种表面活性剂对斑马鱼和大型溞的毒性趋势相似——APG毒性最小,MAPK和NP-10P的毒性相当,OP-10毒性最大;28 d后APG、MAPK、NP-10P和OP-10的生物降解率分别为61.5%、49.7%、17.9%和15.0%,MAPK和APG的生物降解率明显高于NP-10P和OP-10。表明绿色表面活性剂APG和MAPK在农药制剂领域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有机膨润土对农药水乳剂稳定性的协同作用及其机制
孔令娥, 张嘉坤, 江华, 曹立冬, 李凤敏, 黄啟良
2012, 14(1): 83-88.
摘要:
以螺环菌胺水乳剂为例,在水乳体系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有机膨润土,从水乳剂微观形态、药液表面张力、流变学特性及有机膨润土对螺环菌胺的吸附作用几方面,初步探讨了有机膨润土对水乳剂稳定性的协同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有机膨润土的加入降低了水乳剂粒子的粒径,同时使粒径分布变窄,在微观上改善了水乳剂的稳定性;降低了药液的表面张力,起到了固体乳化剂的作用;在增大体系黏度的同时使其变成了可剪切变稀流体,增强了水乳剂体系的流变学特性,使其具有触变性;有机膨润土对螺环菌胺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有机膨润土对农药水乳剂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协同作用。
介孔活性炭表面改性对两种农用抗生素吸附性能的影响
孙长娇, 王琰, 崔海信, 姜建芳
2012, 14(1): 89-94.
摘要:
研究了介孔活性炭通过用硝酸和氨水进行表面改性后对2种农用抗生素——阿维菌素和井冈霉素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可增加介孔活性炭表面的酸性亲水基团,从而增加了对亲水性药物井冈霉素的吸附量,但却降低了对疏水性药物阿维菌素的吸附量;但当硝酸质量分数超过55%、温度超过60 ℃时,硝酸的强氧化作用会破坏活性炭的部分孔隙结构,使其对井冈霉素的吸附量有所下降。与之相反,氨水则因减少了介孔活性炭表面的酸性亲水基团而对阿维菌素的吸附量有所上升。利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证实介孔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数量、尤其是羧基的数量与其对井冈霉素和阿维菌素的吸附量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 2和-0.873 7。由此推断:增加介孔活性炭表面的酸性亲水基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活性炭对亲水性药物的吸附量;而增加疏水性基团,则可以增加其对疏水性药物的吸附量。
1-(2-酰氧基-4,5-亚甲二氧基)苯基-2-甲基丙烯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张毅文, 师伟, 席拓, 张妍妍, 周文明
2012, 14(1): 95-98.
摘要:
以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卡枯醇衍生物1-(2-羟基-4,5-亚甲二氧基)苯基-2-甲基丙烯酮为原料,设计合成了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1-(2-酰氧基-4,5-亚甲二氧基)苯基-2-甲基丙烯酮类(2a~2n)化合物,其结构经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100 mg/L下,目标化合物对5种供试病原菌均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其中, 2b和2d 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率达100%。
含嘧啶氧基和一氟甲氧基的吡唑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的合成及杀虫活性
曹敏, 刘钢, 窦花妮, 邢家华, 孔小林, 姚巍, 张秋颖, 薛瑞, 王农, 姬文娟
2012, 14(1): 99-102.
摘要:
以取代邻氨基苯甲酸和取代吡啶基吡唑羧酸为原料,合成了10个结构新颖的含嘧啶基和一氟甲氧基的吡唑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其结构通过1H NMR和MS表征。盆栽法试验表明,在500 mg/L 质量浓度下,部分化合物对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和苜蓿蚜 Aphis medicaginis的相对防效达100%。
杠柳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
师宝君, 高履桐, 姬志勤, 张继文, 吴文君, 胡兆农
2012, 14(1): 103-106.
摘要:
采用柱层析分离、高效液相色谱切分和生物活性追踪法,从杠柳 Periploca sepium 根皮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2个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G1和G2),经鉴定其分别为已知物杠柳新苷D和F。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G1和G2 对3龄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48 h的胃毒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39和0.34 mg/mL, 对小菜蛾 Plutella xyllostella 48 h的胃毒LC50值分别为1.21和1.39 mg/mL。
N-取代2-甲基-4-三氟甲基-5-噻唑甲酰胺的合成及杀菌活性
肖捷, 周雪琴, 刘东志, 李巍
2012, 14(1): 107-110.
摘要:
通过2-甲基-4-三氟甲基-5-噻唑甲酰氯与苯胺或氨基吡啶类化合物反应,合成了7 个未见文献报道的N-取代2-甲基-4-三氟甲基-5-噻唑甲酰胺类化合物,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元素分析的表征和确认。对8种病原菌进行的初步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在50 μg/mL下对水稻纹枯病菌 Pellicularia sasakii 的活性最好(抑制率在72.60%~91.78%之间),其中 6a 的抑制率最高。
葡萄炭疽病菌对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醚菌酯的敏感性检测
叶佳, 张传清
2012, 14(1): 111-114.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法检测了78株采自浙江省杭州、嵊州和嘉兴 3地的葡萄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对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病菌已对甲基硫菌灵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抗性频率为51.3%,且均为高水平抗药性菌株;78个供试菌株对戊唑醇的EC50值在0.04~21.56 μg/mL之间,平均为1.63 μg/mL,其中L-58菌株的敏感性最低,EC50值为21.6 μg/mL。旁路氧化酶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处理对醚菌酯抑制葡萄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无SHAM存在时,醚菌酯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EC50Q)值在0.03~436.55 μg/mL之间,平均为27.77 μg/mL;当SHAM的处理质量浓度为50 μg/mL时,EC50(EC50Q+S)值在0.01~15.20 μg/mL 之间,平均为4.40 μg/mL。旁路氧化的相对贡献值 F 最低为0,最高为155.47,平均为20.09。
《农药学学报》被评为第2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1): 16-16.
摘要: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2011年12月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农药学学报》被评为第2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这是本刊继2008年成功入选首届300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之后再次荣获这一殊荣。
欢迎订阅《农药学学报》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1): 23-23.
摘要:
《农药学学报》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入编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源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主要面向农药和植保专业科研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旨在及时、全面报道农药学各分支学科有创造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综合评述,促进农药的原始创新、绿色生产及合理使用,是了解我国农药学研究动态的理想园地。
第四届"农药与环境安全"等国际研讨会会讯及征稿通知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1): 29-29.
摘要:
第四届"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泛太平洋农药科学会议暨第八届"IUPAC植物化学保护和全球法规一体化"国际研讨会将于2012年9月15日-2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一种防治柑橘虫害的绿色农药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1): 41-41.
摘要:
佛罗里达大学研究人员Delano Lewis 等研究发现,对于人类营养很重要的一种关键氨基酸——蛋氨酸,同样也是一种有效防治柑橘黄斑凤蝶幼虫Princeps (Papilio) demoleus (L.)的杀虫剂。
2011年我国农药产量情况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1): 50-50.
摘要:
2011年我国农药原药产量为264.87万吨(折百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3.1%,增速远远高于2010年。其中杀虫剂原药产量为70.9万吨,占我国农药总产量的31.8%,较上年同期减少4.8%;除草剂产量为117.5万吨,占45%,比上年同期增长11.5%;杀菌剂产量为15.0万吨,占7.1%,比上年同期减少10.2%;其他农药产量61.47万吨,占16.1%。
《农药学学报》加入"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期刊群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1): 66-66.
摘要:
为适应当前数字化出版的迅猛发展趋势,《农药学学报》在2010年与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签署"独家网络全文发行合作协议"的基础上,2011年进一步与"中国知网"签署了"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合作协议"。自2012年2月起,已被本刊录用并经编辑加工的部分稿件,在经作者授权之后将在印刷版期刊出版前以单篇或整期定稿的形式优先出版数字期刊,该文章可在"中国知网"的"优先数字出版"栏目中检索和下载,与正式发表的文章一样,该文可以作为文献被正常引用。优先数字出版将明显缩短文章出版周期,加快信息发布及传播的速度,及时确认作者科研成果的首发权,便于读者及时获取科研情报,提高文献的被引率和影响力。
第十二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将在哈尔滨召开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1): 82-82.
摘要:
第十二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拟定于2012年7月末至8月初在哈尔滨召开,会议将由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主办。会议主题为"农药·环境·粮食安全",其宗旨是提高农药学科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全国各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农药生产企业在农药学科的教学、科研与成果转化中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创建和谐、友好农药与粮食生产安全体系的手段与途径。
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将于2012年5月召开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1): 94-94.
摘要:
由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办、全国农药信息总站承办的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拟定于2012年5月召开,会议主题:技术进步·企业发展·环境和谐。
e-Pesticide Manual v5.2出版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2, 14(1): 110-110.
摘要:
《e-农药手册》5.2版本 (2011-2012) 于2011年11月由英国作物保护协会出版,在包含2009年出版的第15版《农药手册》所有数据的基础上, 最新版增加了如下信息:新的活性成分;将近10 000种产品名称信息(其中包括逾3 000种停用农药名称);400多个化学物质词条(截止到2010年7月公布的ISO建议用名);比纸质版有更多的更新词条;增加了200 个化学物质的结构;Smiles 编码;更多数据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