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15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农药学学报》2013年15卷第5期目录
2013, 15(5): .
摘要:
农药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研究进展
李婧, 叶景甲, 杨天雄, 柯跃健, 丁华慧, 葛勇, 赵美蓉
2013, 15(5): 479-489.
摘要:
水环境质量基准(简称水质基准)是环境保护部门制定水质标准、进行水质管理的基础,其中,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是保护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及充分发挥水生生物群落生态功能的保证,是制定水环境管理目标及措施的重要依据。目前用于推导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的方法主要有评价因子法、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及毒性百分数排序法,综述了3种方法的推导过程、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并对我国农药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芳甲酰氨基环丙酸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周繁, 冉兆晋, 谭伟明, 李召虎, 段留生
2013, 15(5): 490-495.
摘要:
以与脱落酸具有相同受体的化合物pyrabactin为先导,用1-氨基环丙酸替代2-氨甲基吡啶,设计合成了17个具有脱落酸功能的类似物(芳甲酰氨基环丙酸),其中13个为未经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一定的延缓种子萌发活性,其中化合物 B4、B8和B11在5000μmol/L时的活性优于脱落酸。
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及其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研究
崔继敏, 杨晓津, 赵建江, 王文桥, 孟润杰, 闫磊, 韩秀英, 马志强, 张金林, 张小风
2013, 15(5): 496-503.
摘要:
为建立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及评估其抗性风险,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采自河北、山东未使用过羧酸酰胺类(CAAs)药剂地区的69株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并对黄瓜霜霉病菌抗双炔酰菌胺突变体的获得方法及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9株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平均EC50值为(0.358±0.144)μg/mL,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其作为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基线;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未获得黄瓜霜霉病菌抗双炔酰菌胺的突变体;而通过紫外诱导的方法获得了6个抗双炔酰菌胺的突变体,其抗性水平介于5.74~22.96倍之间,突变频率为1.09×10-7,适合度显著低于其亲本菌株,且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双炔酰菌胺与甲霜灵、嘧菌酯、霜脲氰、氟吡菌胺之间无交互抗性关系,与烯酰吗啉之间有交互抗性关系。据此推测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抗性风险为低到中等。
浙江省果蔬灰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药性研究
皇甫运红, 戴德江, 时浩杰, 徐志宏, 张传清
2013, 15(5): 504-510.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连续监测了2010—2012年间浙江省果蔬灰霉病菌对QoI类杀菌剂嘧菌酯的敏感性变化。 结果表明:病菌群体中的低敏感性亚群体的比例明显上升,EC50值>5 mg/L 菌株的比例分别为12.5%、15.8%和28.3%;在菌丝生长阶段和孢子萌发阶段,旁路氧化在灰霉病菌对嘧菌酯敏感性中的平均相对贡献值(F)分别为2.91±0.89和5.72±2.82;嘧菌酯抗药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产菌核数和致病力与敏感菌株相比无显著差异。抗药性分子机制研究表明,灰霉病菌中存在2种类型的cyt b基因:Ⅰ型cyt b基因在第143位密码子后紧跟内含子;Ⅱ型cyt b基因在第143位密码子后没有紧跟内含子。大多数的灰霉病菌菌株属于Ⅱ型。Ⅰ型菌株均为嘧菌酯敏感菌株,Ⅱ型菌株为嘧菌酯敏感菌株或抗性菌株。抗性菌株的cyt b 基因的第143位密码子由甘氨酸(GGC)突变为了丙氨酸(GCC),抗药性机制为G143A。
小麦白粉病菌对喹氧灵和苯菌酮的敏感基线及药剂的生物活性
龚双军, 杨立军, 向礼波, 曾凡松, 张学江, 薛敏峰, 汪华, 史文琦, 喻大昭
2013, 15(5): 511-515.
摘要:
采用离体叶段法,分别测定了从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和四川5省分离的53个小麦白粉病菌单孢菌株对苯菌酮和喹氧灵的敏感性,并分析了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和苯菌酮以及喹氧灵之间的 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苯菌酮和喹氧灵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001 9±0.000 6) 和(0.013 1±0.002 0) mg/L,苯菌酮比喹氧灵具有更高的抑菌活性;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和苯菌酮与喹氧灵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R2值分别为0.102 6和0.491 9);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前1 d和接种后1d施药,苯菌酮和喹氧灵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与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92.21%、84.25%和82.43%、70.25%,表明这2种药剂不仅具有优异的保护作用,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对东亚飞蝗的生物活性
张园, 南宫自艳, 孔繁芳, 宋萍, 王勤英
2013, 15(5): 516-522.
摘要:
通过生物测定比较了9种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4龄蝗蝻的杀虫活性,其中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菌株(以下简称Xn HB310)对4龄蝗蝻的活性最高;采用浸叶法进一步测定了Xn HB310菌液对不同虫态的东亚飞蝗的毒力。结果表明:在饲喂96 h 后,Xn HB310菌液对2龄蝗蝻、4龄蝗蝻和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97×105、4.90×105和6.24×105 CFU/mL,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51.48、52.59和64.34 h。研究还发现该菌株对东亚飞蝗具有明显的拒食活性,处理48 h 后Xn HB310菌液对2龄蝗蝻、4龄蝗蝻和成虫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1.15×105、2.36×105和3.16×105 CFU/mL。通过点滴或剪除东亚飞蝗成虫感觉器官的方法,证实了Xn HB310菌液对东亚飞蝗产生拒食作用的器官是下颚须和下唇须,剪除下颚须和下唇须及两者均剪除的拒食率分别为37.36%、51.28%和100%。研究结果表明,嗜线虫致病杆菌Xn HB310菌液对东亚飞蝗的杀虫速度快且活性高,具有开发为防治东亚飞蝗杀虫剂的潜力。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黄瓜和番茄中毒氟磷的残留及其裂解机理
丁立平, 方祥, 吴文凡
2013, 15(5): 523-527.
摘要:
建立了黄瓜和番茄中毒氟磷残留量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E-GC-MS)分析方法;对毒氟磷的裂解机理进行了探讨,确定了测试分析的定性离子和定量离子。样品采用V(正己烷):V(丙酮)=1:1混合液高速匀浆提取,使用以N-丙基乙二胺(PSA)、C18和石墨化炭黑(GCB)的混合物为填料的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选择离子扫描(SIM)模式下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毒氟磷在0.01~0.5 mg/L内,标准溶液的峰面积与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方法的检出限(LOD)(S/N=3)为0.003 mg/kg,定量限(LOQ)(S/N=10)为0.01 mg/kg。在0.01、0.02和0.1 mg/kg添加水平下,毒氟磷的平均回收率为99.9%~100.2%,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97%~3.07%。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吡唑醚菌酯在烟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闫晓阳, 徐金丽, 徐光军, 杨立强, 宋超, 李义强, 王秀国
2013, 15(5): 528-533.
摘要:
研究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在烟叶和土壤中残留及消解动态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经固相萃取柱SPE-C18和SPE-PSA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2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在烟叶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101.9%和93.4%~101.2%,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8%~6.8%和1.5%~10.5%。吡唑醚菌酯在烟叶和土壤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山东、湖南2年2地烟叶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山东青岛烟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9~9.5 d和11.1~13.4 d;在湖南长沙烟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1~5.3 d和5.4~6.4 d。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烟叶烘烤过程中的消解动态与最终残留
杨立强, 徐光军, 闫晓阳, 徐金丽, 郑晓, 宋超, 周杨全, 孙惠青, 王秀国, 李义强
2013, 15(5): 534-540.
摘要: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良好农业规范(GAP)条件下3种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及溴氰菊酯在山东、四川、云南、辽宁和江西5地烟叶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样品经乙腈提取,SPE-PSA柱净化,气-质联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GC-MS/SIM)下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 ~1 mg/kg添加水平下,3种农药在鲜烟叶和干烟叶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在82.9% ~ 110.9%和85.2%~108.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7% ~4.4%和2.3% ~5.7%;3种农药在鲜烟叶和干烟叶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mg/kg;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烘烤过程中残留农药消解明显,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消解率分别高达78%、89%和91%。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乳油分别按有效成分450~675 g/hm2、600~900 g/hm2及450~675 g/hm2于烟叶采 烤初期喷雾施药2次,距末次施药后14d,干烟叶中3种农药的残留量分别为0.022~ 0.50、0.14~0.82和0.046~0.21 mg/kg,均低于国际烟草合作研究中心(CORESTA)提出的指导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GRL)值(0.5、1和1mg/kg),因此建议其安全间隔期可定为14d。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糙米和土壤中6种杀虫剂的残留
占绣萍, 陈建波, 马琳, 樊晓青
2013, 15(5): 541-545.
摘要:
建立了糙米和土壤中氟啶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氟虫双酰胺、虫螨腈和虱螨脲6种杀虫剂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浸泡过夜后振荡提取,其中糙米过氨基小柱净化,土壤无需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以甲醇-乙腈-水为流动相,利用C18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265、254、230 nm)对待测组分进行分离和测定。结果表明,在0.05~5 mg/L范围内,标准品质量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4~1)。在0.1、0.5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糙米和土壤中氟啶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氟虫双酰胺、虫螨腈和虱螨脲的平均回收率在84.5%~113.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9.3%;供试6种农药在样品中的检出限(LOD)为0.010~0.016 mg/kg,定量限(LOQ)为0.03~0.05 mg/kg。所建 立的方法具有准确、快速、简便、重复性好等特点,其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能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麦和土壤中氨氯吡啶酸的残留量
孙星, 杨邦保, 丁悦, 王冬兰, 沈燕, 刘贤金
2013, 15(5): 546-550.
摘要:
建立了小麦植株、麦粒、面粉、麦麸和土壤样品中氨氯吡啶酸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用丙酮提取,经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PSA)串联石墨化炭黑柱净化,以Agilent ZORBAX SB-C18 色谱柱分离,以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在0.01、0.1、0.5、1 mg/kg 4个添加水平下,氨氯吡啶酸在小麦植株、麦粒、面粉、麦麸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8.9%~97.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6%~9.6%之间。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分析时间短,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适用于小麦和土壤中氨氯吡啶酸残留的检测。
土壤中砜嘧磺隆和氯磺隆残留的光化学荧光分析方法研究
谢晓梅, 廖敏, 裘晓白, 徐雅倩, 张楠
2013, 15(5): 551-558.
摘要:
用紫外线照射非荧光特性的砜嘧磺隆和氯磺隆,通过生成具有荧光特性的衍生物,分别研究了其在不同介质中的荧光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建立了测定土壤中砜嘧磺隆和氯磺隆残留的光化学荧光分析法(PCF)。结果表明:在2×10-3 mol/L、一定酸碱度(砜嘧磺隆pH 7、氯磺隆pH 12)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胶体分散体系中,紫外照射150 s是PCF法测定砜嘧磺 隆和氯磺隆残留的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砜嘧磺隆和氯磺隆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7和0.6 μg/kg, 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7%和2.1%;在黄松田水稻土、黄红壤性水稻土和青紫泥田水稻土3种不同性质的土壤中,砜嘧磺隆和氯磺隆同时测定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1.0%和98.7%±4.1%、97.6%±1.7%和97.0%±4.7%、96.7 %±2.3%和95.4%±5.5%;所建立的PCF法可有效、快速测定土壤中同时残留的微量砜嘧磺隆和氯磺隆。
三种常用农药对环棱螺、圆田螺和河蚬的急性毒性研究
沈坚, 赵颖, 李少南, 朱国念
2013, 15(5): 559-566.
摘要: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3种常用农药毒死蜱、丁草胺和三唑酮对3种本地底栖生物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的毒性效应,同时测定了螺类不同大小个体对供试农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毒死蜱、丁草胺和三唑酮对环棱螺的96 h-LC50值分别为4.32、3.62和15.2 mg/L,对圆田螺的96 h-LC50值分别为6.31、4.31和16.9 mg/L,对河蚬的96 h-LC50值分别为8.75、6.83和26.5 mg/L;毒死蜱和丁草胺对3种供试生物均为中等毒性,三唑酮属低毒。环棱螺幼螺对毒死蜱、丁草胺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分别比大螺高2.52、1.84和1.72倍,圆田螺幼螺对毒死蜱、丁草胺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分别比大螺高2.26、2.26和2.67倍。因此,在田间使用3种供试农药时需注意对供试底栖生物尤其是其幼体的保护。
实验室条件下威百亩及异硫氰酸甲酯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
赵文, 赵一杰, 王惟萍, 谢学文, 石延霞, 李宝聚
2013, 15(5): 567-573.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了威百亩及其降解产物异硫氰酸甲酯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威百亩在土壤中的降解与土壤绝对含水量、环境温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密切相关。25 ℃下,威百亩在绝对含水量为0、20%、40%、60%的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0、1.2、4.1和4.3 d,绝对含水量约为20%的土壤最有利于其降解。威百亩的降解速率还随温度的升高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加快。异硫氰酸甲酯的降解趋势与威百亩基本相同。研究结果可为威百亩的田间安全、合理施用提供参考。
20%茚虫威悬浮剂的热贮物理稳定性预测研究
刘梅凤, 魏晓林, 魏方林, 朱国念
2013, 15(5): 574-581.
摘要:
以20%茚虫威悬浮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粒径(D50)、zeta电位及稳定性指数(Turbiscan Stability Index ,TSI)与悬浮剂热贮后物理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可快速预测悬浮剂热贮稳定性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热贮过程中D50、zeta电位绝对值的变化与热贮后的析水率无相关性,与悬浮率的变化存在定性关系,但无定量关系;用稳定性分析仪在54 ℃恒温下短时间扫描的结果显示,TSI能与稳定动力学曲线一起较好地预测悬浮剂热贮前后的外观变化及析水情况,悬浮剂在热贮后发生絮凝与析水之间存在临界Delta BS曲线,TSI(54 ℃,1~5 h)与热贮前后悬浮率的差值呈线性相关。因此,短时间内由D50和zeta电位的变化不能预测悬浮剂的热贮物理稳定性,而利用悬浮剂在54 ℃下短时间内TSI的测试值能快速准确地预测悬浮剂热贮后的物理稳定性。
负载戊唑醇的壳聚糖纳米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贾进伟, 张绍勇, 张爽, 陈安良, 孙芳利
2013, 15(5): 582-586.
摘要:
以戊唑醇为囊芯,壳聚糖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囊壁,采用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壳聚糖戊唑醇纳米胶囊。采用动态光散射仪(DLS)和透射电镜(TEM)对其粒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纳米胶囊的平均粒径(D50)为220 nm,分布系数(PDI)为0.23;经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纳米胶囊的载药量为21.8%,包覆率为85.7%,体外释放192 h的释药率为65.97%。用带毒培养基法测试了其对3种木竹材霉菌的抑制性能。结果表明,与相同质量浓度(48.2 mg/L)的戊唑醇乙酸乙酯溶液相比,载戊唑醇纳米胶囊处理前20 d抑菌效果较低,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仍能保持较高的抑菌活性,药剂处理40 d时对木霉、青霉、黑曲霉菌的抑菌率分别仍达70.6%、66.4%和89.1%。研究结果可为纳米胶囊木竹材防霉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竹红菌甲素Triton X-100微乳剂的制备、光热稳定性及抑菌活性
朱齐超, 张媚, 李朋举, 赵学, 朱旭伟, 郎倩萍, 林海萍
2013, 15(5): 587-592.
摘要:
为解决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 A,HA)易溶于有机溶剂却极难溶于水的问题,采用物理包埋法,以Triton X-100为载体,制备了对水稀释后稳定性良好的500 mg/L的竹红菌甲素Triton X-100微乳剂,并 测定了其光热稳定性及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0~54℃、照度低于3 600 lx时, 该微乳剂的光热稳定性良好;在照度为7 200 lx时,50 mg/L的HA-TX-100微乳剂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松针褐斑病菌Lecanosticta acicola、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率均超过50%,其中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率最高,达77.60%;1 000 mg/L的HA-TX-100微乳剂对活体番茄接种番茄灰霉病菌的保护作用与治疗作用抑制率分别为72.05%和64.73%,均优于相同条件下市售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竹红菌甲素具有开发为光活化农药的潜力。
黄瓜炭疽病菌代谢物中抑菌活性成分研究
徐楠, 魏少鹏, 姬志勤
2013, 15(5): 593-596.
摘要: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和硅胶柱层析分离技术,从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代谢物中获得一个抗真菌化合物,采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和红外光谱等技术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并评价了其对番茄灰霉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烟草赤星病菌、苹果炭疽病菌和玉米弯孢病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为间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根赤壳菌素;其对所有供试真菌的孢子萌发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但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菌丝生长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
玉米中氯虫苯甲酰胺残留的超高效液相
贺敏, 朱晓丹, 贾春虹, 郑永权
2013, 15(5): 597-600.
摘要:
研究建立了快速检测玉米中氯虫苯甲酰胺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二氯甲烷[V(乙腈)∶V(二氯甲烷)=20∶80]提取,经N-丙基乙二胺(PSA)分散固相萃取剂净化,UPLC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于254 nm处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当添加水平为0.02~1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1% ~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6.2% ~14.0%;最小检出量(LOD)为 0.02 ng,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2 mg/kg。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适用于玉米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分析。
《农药学学报》2013年再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2013, 15(5): 489-489.
摘要:
欢迎订阅《农药学学报》
2013, 15(5): 495-495.
摘要:
第13届IUPAC农药化学国际会议会讯
2013, 15(5): 510-510.
摘要:
《蛋白质纯化指南》
2013, 15(5): 550-550.
摘要:
《真菌细胞生物学》
2013, 15(5): 566-566.
摘要:
欢迎订阅《农药快讯》及《现代农药》
2013, 15(5): 573-573.
摘要:
《现代农药化学》
2013, 15(5): 596-59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