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16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农药学学报》2014年16卷第5期目次
2014, 16(5): .
摘要:
微囊化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农药领域的应用
李北兴, 张大侠, 张灿光, 管磊, 王凯, 刘峰
2014, 16(5): 483-496.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01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常用的微囊化技术(喷雾干燥法、溶剂蒸发法、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相分离法和自组装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并介绍了微流体及配位法两种微囊化新技术。结合国内农药微囊制剂的登记情况,提出应依据微囊化的目的开发相应的农药微囊产品,如掩蔽气味、抗光解、减少淋溶和飘移等,并应结合药剂的理化特性、防治对象、用药环境、施药方式、实践需要和最终的防治效果等综合因素,决定该农药是否适宜开发成微囊产品,并选择适宜的壁材、微囊化技术及剂型。指出种子处理剂微囊、果蔬保鲜剂微囊、植物精油微囊、昆虫性信息素微囊及土壤处理剂微囊是目前亟待拓展的微囊化研究方向,此外,芯材在不同环境中的释放动态、因缓释导致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壁材的降解等也值得研究者关注。总之,研究开发安全、可降解的囊壁材料,探索高工效和真正具有控释效果的微囊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农用微生物杀菌剂剂型研究进展
刘振华, 罗远婵, 张道敬, 李元广
2014, 16(5): 497-507.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02
摘要:
农用微生物杀菌剂的主要剂型有粉剂(DP)、可湿性粉剂(WP)、颗粒剂(GR)、水分散粒剂(WG)和悬浮剂(SC)等。我国现有的农用微生物杀菌剂剂型种类较为单一,主要为可湿性粉剂,未来应加强其他剂型如水分散粒剂和悬浮剂等的研究开发。生防菌的活菌数、制剂加工和贮存条件以及田间环境因素等对农用微生物杀菌剂的防效均有很大影响,科学合理地评价这些影响,并研究其形成原因和内在规律,对农用微生物杀菌剂的深入研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剂型种类、性质、质量控制以及生产条件、贮存条件和田间环境条件对制剂性质与防效的影响等方面,对农用微生物杀菌剂剂型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并分析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鲫鱼γ-氨基丁酸受体β3亚基基因克隆及其分析
秦菠, 张博, 周艳芬, 汪小芬, 曹振龙, 任天瑞, 王振山
2014, 16(5): 508-516.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03
摘要:
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主要存在于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是氟虫腈、阿维菌素、硫丹和林丹等杀虫剂的作用靶标。为了阐明GABAR拮抗剂类农药影响鱼类安全性的分子作用机理,并研究其与农药分子的亲和作用,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NCBI基因组数据库中找到已经公布的同源的GABAAR β3亚基基因序列,通过多序列同源比对寻找高度保守区,再根据高度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RT PCR 和RACE PCR 技术,成功地克隆了鲫鱼GABAR A型 β3亚基基因的全长cDNA 序列(GenBank 登录号:KC964110),该基因长2 767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506 bp,编码502 个氨基酸,与已知的其他物种 β3亚基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应用qRT-PCR 扩增,检测到该基因在鲫鱼不同组织器官的差异性表达。
灭多威对果蝇胚胎S2和人肝癌HepG2细胞的遗传毒性研究
李荻秋, 吴鸿杰, 项光刚, 徐白雪, 陶黎明
2014, 16(5): 517-522.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04
摘要:
灭多威对环境中非靶标生物的毒性作用广受关注。选用果蝇胚胎S2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噻唑蓝(MTT)细胞活力测定、单细胞彗星电泳和磷酸化组蛋白(γH2AX)免疫荧光印迹等方法研究了灭多威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随着灭多威浓度的升高,S2和HepG2细胞活力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两种细胞均出现显著的彗星现象,且彗星尾长增加,尾部面积增大;γH2AX阳性细胞百分率逐渐增大。表明果蝇S2和人HepG2细胞DNA受损程度随着灭多威剂量的增大而加重,灭多威可诱导细胞DNA双链断裂,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灭多威具有潜在的基因毒性,长时间接触会损害人类健康。
N-(2, 4, 5-三氯苯基)-2-氧代环己烷基磺酰胺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
祁之秋, 孙青彬, 李兴海, 谷祖敏, 李修伟, 纪明山
2014, 16(5): 523-528.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05
摘要:
研究了新型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N-(2,4,5-三氯苯基)-2-氧代环己烷基磺酰胺(简称化合物108)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以及菌核产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菌丝致病力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108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及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6.90、4.70和4.11 μg/mL;菌核形成受到明显抑制,当药剂质量浓度达20 μg/mL时,无菌核产生。经化合物108处理后的灰葡萄孢菌丝致病力下降,40 μg/mL 处理的菌丝致病力显著低于对照。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化合物108能导致灰葡萄孢菌丝萎缩、塌陷和变形,菌体细胞壁增厚、皱缩及分层。
稻田土壤8种真菌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
张赫琼, 付岩, 左晓霞, 曹楚彦, 王蒙岑, 张传清, 朱国念
2014, 16(5): 529-534.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06
摘要:
基于ITS-5.8s rDNA区序列,初步鉴定了浙江大学试验基地稻田土壤的8种常见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井冈霉素、多菌灵、咪鲜胺和三唑酮4种常用杀菌剂对这8种土壤真菌的抑菌活性,以及多菌灵与咪鲜胺混用对禾柄锈菌、黑曲霉和长枝木霉3种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8种真菌对咪鲜胺最敏感,EC50值在0.091~3.1 mg/L之间;多菌灵的EC50值在0.15~1.8 mg/L之间;三唑酮的EC50值在0.57~8.5 mg/L之间;井冈霉素的敏感性最低,EC50在12~94 mg/L之间。由4种杀菌剂的SSDs曲线分析结果得出,不同真菌对杀菌剂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当多菌灵与咪鲜胺按其EC50值分别以体积比3:2、1:1和7:3混用时,增效系数分别为1.615、1.039和1.042,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或相加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杀菌剂对稻田生态系统真菌群落的生态效应及杀菌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湖北省草莓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
韩永超, 曾祥国, 向发云, 陈丰滢, 顾玉成
2014, 16(5): 535-540.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07
摘要:
由炭疽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炭疽病是草莓育苗期的主要病害,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湖北省内17个不同地区采集分离的103株草莓炭疽病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咪鲜胺对湖北省草莓炭疽病菌的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4 2~0.215 6 μg/mL,平均值为(0.093 8±0.029 9)μg/mL,其敏感性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作为湖北省草莓炭疽病原菌群体对咪鲜胺敏感基线的参考值。
球孢白僵菌诱导酶发酵液对其毒力的增效作用
张旦妮, 赵学, 张媚, 朱旭伟, 张璞瑜, 张爽, 林海萍
2014, 16(5): 541-547.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08
摘要:
为进一步确认含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诱导酶发酵液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毒力的影响,将高毒力菌株B5、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分别制成1×107个/mL 孢悬液(Ⅰ型)、孢悬液+诱导酶发酵液(V: V=1:1;Ⅱ型)、孢悬液+灭菌诱导酶发酵液(V: V=1:1;Ⅲ型),用浸渍法分别测定Ⅰ型、Ⅱ型与Ⅲ型3种液体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分别含有蛋白酶、几丁质酶和脂肪酶的诱导酶发酵液Ⅱ型液体,其LT50值与Ⅲ型液体LT50间的差异均为极显著(P50值之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可见:含蛋白酶、几丁质酶和脂肪酶的诱导酶发酵液对球孢白僵菌毒力具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经过酶灭活的4种诱导酶发酵液增效作用也极显著。
三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家蚕的慢性毒性试验及评价方法初探
池艳艳, 崔新倩, 姜辉, 林荣华, 王开运
2014, 16(5): 548-558.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09
摘要:
为了解农药对家蚕的慢性毒性影响,探索建立我国农药对家蚕的慢性毒性试验及评价方法体系,以3种不同类型的代表性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氟铃脲为代表药剂,针对家蚕进行了给药阶段、给药剂量及评价指标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慢性毒性试验中的给药阶段以2~3龄期为宜;给药剂量可为其急性毒性96 h-LC50值的1/50、1/100、1/200、1/400和1/800;主要评价指标应为结茧率。
吡虫啉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电学传感机理分析
郭明, 谭贤, 梁东军, 李铭慧, 白丽群
2014, 16(5): 559-569.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10
摘要:
以壳聚糖为功能基体、吡虫啉(imidacloprid,IMI)为模板分子、戊二醛为交联剂,应用恒电位沉积法制备了分子印迹电极并构建了吡虫啉印迹传感器(IMI-MIP/F-CNTs/GCE)。利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差分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及交流阻抗法(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考察了新型传感器对吡虫啉的检测性能并构建等效电路模型。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新型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传感器表观表面积比裸电极显著提高;新型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印迹效果,相较于其他结构类似的烟碱化合物(如啶虫脒等),IMI-MIP/F-CNTs/GCE对吡虫啉表现出高效的选择识别能力,且在cIMI≤1.0×10-6 mol/L范围内传感器峰电流与cIMI存在定量关系;数据模拟分析获得传感器电学阻抗谱等效电路模型为R1(C1(R2(CPE2(R3)))),计算等效电路各元件参数证明该模型能有效模拟传感器检测吡虫啉的传感机理。所得结果可为烟碱类农药残留检测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为农药残留检测传感器分析机理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三唑醇及其对映异构体在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动态
鹿文红, 王继红, 张春荣, 何红梅, 张昌朋, 赵华, 平立凤
2014, 16(5): 570-579.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11
摘要:
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手性农药三唑醇及其非对映异构体三唑醇A(对映异构体1R,2S 体和1S,2R体的混合物)与三唑醇B(对映异构体1R,2R体和1S,2S体的混合物)在浙江杭州潮土(有机质含量1.90%,pH 6.85)、金华水稻土(有机质含量1.63%,pH 4.94)和兰溪红土(有机质含量0.38%,pH 4.03)中的降解动态及对映体之间相互转化的情况。结果表明:三唑醇在潮土、水稻土和红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6.4、105.0和154.0 d,180 d时降解率分别为91.9%、79.2%和57.7%;三唑醇在潮土中发生两次三唑醇A体向B体转化和1次三唑醇B体向A体的转化,而在水稻土和红土中,三唑醇A体与B体之间相互各转化1次。表明三唑醇对映异构体的降解动态因土壤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三唑醇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其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Fenton试剂降解除草剂溴嘧草醚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张培志, 叶美君, 周恩波, 缪维靠, 张莹, 吴军
2014, 16(5): 580-585.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12
摘要:
探讨了Fenton试剂对超高效除草剂溴嘧草醚(ZJ0777)的降解反应。考察了溴嘧草醚、过氧化氢、硫酸亚铁的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溴嘧草醚降解反应的影响,建立了Fenton试剂降解溴嘧草醚的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在溴嘧草醚初始浓度分别为0.12和0.24 mmol/L时,达到其降解率90%以上所需的时间分别为32和48 h,而在溴嘧草醚为0.48 mmol/L时,反应84 h只有87%的溴嘧草醚降解;过氧化氢初始浓度在150~300 mmol/L范围内,浓度增加有利于降解反应进行;溴嘧草醚降解反应随亚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加快(5~20 mmol/L),但过高的亚铁离子浓度对降解反应无效。温度在25~45 ℃范围内,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75.34 kJ/mol。溴嘧草醚的氧化降解符合假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11.1%吡虫啉缓释片剂在西瓜根区土壤的释放分布及在西瓜中的残留量分析
周晓静, 吴迪, 周春江, 恽友兰, 李松林, 田晓莉
2014, 16(5): 586-593.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13
摘要:
为了评价11.1%吡虫啉缓释片剂对西瓜蚜虫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于2012—2013年通过田间试验于西瓜移栽时施药,研究了11.1%吡虫啉缓释片剂对西瓜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在瓜秧、果实和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西瓜苗移栽时将11.1%吡虫啉缓释片剂(吡虫啉有效成分0.08 g/株)施入其根部下方,施药后42 d对西瓜蚜虫的防治效果为83.3%,基本可满足全生育期防治的需要。2012和2013年,11.1%吡虫啉缓释片剂在西瓜采收期(药后/移栽后60 d)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15%和32%。与吡虫啉原药处理相比,片剂中的吡虫啉在土壤中的迁移范围较小,药后30 d,施药点下方10 cm外、水平方向6 cm外的吡虫啉残留量低于0.2 mg/kg。此外,施药点下方2~4 cm处、水平方向2~4 cm处土壤中吡虫啉的残留动态基本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均出现在药后30 d,分别为1.91和0.10 mg/kg;药后120 d分别为0.17和0.03 mg/kg。基部瓜秧中(2012年:0~30 cm;2013年:1~3节)吡虫啉的含量于药后14 d检出,其余时期均未检出;2年试验中,西瓜果实中的吡虫啉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测浓度(LOQ)0.05 mg/kg,也低于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西瓜中最大残留限量(MRL)0.2 mg/kg。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豇豆中溴氰虫酰胺等5种农药残留
钱程, 吴琼, 吕岱竹, 李建国
2014, 16(5): 594-599.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14
摘要: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豇豆中溴氰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呋虫胺、噻虫嗪和啶虫脒残留量的方法。豇豆样品经乙腈提取,通过QuEChERS法净化后,采用Acquity UPLC®BEH C18色谱柱分离,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表明:在0.01~1 μg/mL内5种农药的峰面积与其相应的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71%~129%,相对标准偏差为0.90%~20.8%(n=5)。5种农药在豇豆中的检出限为0.084~4.0 μg/kg,定量限为0.80~16.6 μg/kg。该方法简单灵敏,定量准确,可用于分析豇豆中的溴氰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呋虫胺、噻虫嗪和啶虫脒的残留量。
含取代2-苯基吡啶基团的甲氧基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螨活性
毛达杰, 李以名, 刘建华, 胡崇波, 杜晓华, 徐振元
2014, 16(5): 600-604.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15
摘要:
以取代2-溴吡啶和羟基苯硼酸为原料,经Suzuki偶联和亲核取代两步反应合成了9个未见报道的含取代2-苯基吡啶基团的甲氧基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其结构均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ESI-MS)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500 mg/L下,部分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的致死率达100%,具有作为杀螨剂先导结构的潜力。
侧柏内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ZH-32 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张文豪, 国政, 魏少鹏, 姬志勤
2014, 16(5): 605-609.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16
摘要:
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从侧柏内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ZH-32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个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WH-01,经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及质谱等鉴定为球毛壳菌素A。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WH-01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3.13、3.13、1.56和3.13 μg/mL;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5.36 和12.19 μg/mL。
2013年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
龚双军, 杨立军, 向礼波, 史文琦, 汪华, 曾凡松, 张学江, 薛敏峰, 喻大昭
2014, 16(5): 610-613.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17
摘要:
2013年从湖北省7个小麦主产区分离获得106株禾谷镰刀菌,测定了其对戊唑醇和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和多菌灵对所有供试菌株的EC50值分别为0.064~0.778 和0.090~0.858 mg/L。采用SAS软件的W法对EC50分布进行了正态性检验,表明106株菌株对戊唑醇和多菌灵敏感性的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其EC50平均值分别为(0.383±0.129)和(0.526±0.151)mg/L。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对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襄阳的菌株对两种药剂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其他6个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未出现对戊唑醇和多菌灵抗性菌群,两种药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仍具有使用价值。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测定柑橘中4种苯甲酰脲类农药残留
张月, 林靖凌, 韩丙军, 吕岱竹
2014, 16(5): 614-618.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4.05.18
摘要:
建立了柑橘中虱螨脲、灭幼脲、氟啶脲和除虫脲4种苯甲酰脲类农药同时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样品采用QuEChERS前处理技术,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电喷雾负离子模式检测测定。结果表明:在0.01~0.2 μg/mL范围内,4种供试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其相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4。在0.01、0.05和0.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4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92%~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3.3%(n=5)。4种农药在柑橘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该方法准确、灵敏、简单,适用于同时测定柑橘中4种苯甲酰脲类农药的残留量。
《农药学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名单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4, 16(5): .
摘要:
欢迎订阅2015年《农药学学报》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4, 16(5): 528-528.
摘要:
第一届农药行业知识产权培训会会议通知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4, 16(5): 585-585.
摘要:
欢迎订阅2015年《农药快讯》《现代农药》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4, 16(5): 604-60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