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17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农药学学报》2015年17卷第1期目次
2015, 17(1): .
摘要:
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王志超, 康志娇, 史雪岩, 高希武
2015, 17(1): 1-14.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01
摘要:
文章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昆虫对此类杀虫剂的相关代谢抗性机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有机磷杀虫剂的生物代谢途径及相关代谢酶系。在生物体中,有机磷类杀虫剂主要发生氧化代谢、水解代谢和轭合代谢等反应。其氧化代谢主要在细胞色素P450酶系(P450s)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氧化反应是硫代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氧化脱硫形成生物毒性更高的有机磷氧化物的反应,以及氧化脱芳(烷)基化的反应;有机磷杀虫剂及其氧化产物在生物体内还可发生水解代谢反应,在对氧磷酶PON1等磷酸三酯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低毒性或者无毒的代谢物;有机磷杀虫剂的轭合代谢主要是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的催化下进行的。昆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与昆虫中参与此类杀虫剂代谢的解毒酶的改变密切相关,其中,与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相关的P450s基因的过量表达和酶活性增强、丝氨酸水解酯酶的过量表达及基因突变、GSTs基因的过量表达等,均可导致铜绿蝇Lucilia cuprina、桃蚜Myzus persicae等昆虫对二嗪磷和马拉硫磷等有机磷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明确有机磷类杀虫剂的结构特点、代谢途径以及昆虫对此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机制,对掌握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毒理学机制,安全有效地使用此类杀虫剂,有效治理害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以及开发生物选择性好的新型有机磷类杀虫剂,均具有重要意义。
乳状液稳定性表征方法及其在农药水乳剂研发中的应用
冯建国, 项盛, 钱坤, 朱峰, 郁倩瑶, 吴学民
2015, 17(1): 15-26.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02
摘要:
乳状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石油、化妆品和农用化学品等领域,稳定性是影响其使用寿命和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快速、准确地表征乳状液的稳定性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农药水乳剂是以乳状液为基础的农药剂型之一,具有高效、低毒和环保等优点。文章简要介绍了乳状液在食品和石油等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液滴粒径及其分布测定、电导率测定、微观结构研究、拟三元相图研究和液滴表面电动性能研究等表征乳状液制备与使用过程中稳定性的主要手段,并总结了这些表征手段在农药水乳剂研究开发中的应用情况,旨在为缩短水乳剂配方研制周期和提高其稳定性提供参考。
新型含吡唑杂环邻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螨活性
刘建华, 杜晓华
2015, 17(1): 27-34.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03
摘要:
以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腈的结构为基础,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方法,设计合成了24个新型含吡唑杂环邻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IR及APCI-MS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5-溴-N-[4-氯-2-甲基-6-(甲氨基甲酰基)苯基]-1-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4-三氟甲基亚磺酰基-1H-吡唑-3-甲酰胺(5k)和5-溴-N-[4-溴-2-甲基-6-(甲氨基甲酰基)苯基]-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4-三氟甲基亚磺酰基-1H-吡唑-3-甲酰胺(5l)在500 mg/L下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的致死率为100%,但在100 mg/L下其致死率则分别降至30%和50%。所得结果可为邻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敌敌畏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梁颖, 刘敏, 丁莹, 张留娟, 刘贤金
2015, 17(1): 35-40.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04
摘要:
利用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PBTK)模型,对大鼠经口摄入敌敌畏后其在体内分布及转化代谢过程进行模拟,旨在探寻评价敌敌畏饮食暴露风险的合理方法。该PBTK模型共包括4个房室:肝脏、肾脏、充分灌注室和不充分灌注室,各房室内敌敌畏的浓度变化率采用质量守恒微分方程表示。根据欧拉数值计算方法,对大鼠经口摄入敌敌畏后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进行模拟,分别预测了大鼠经口摄入10、25 和50 mg/kg b.w.的敌敌畏后,肝脏和血液中敌敌畏浓度变化以及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的曲线。为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将大鼠经口摄入35 mg/kg b.w.敌敌畏后血液中敌敌畏的浓度变化模拟值,以及经口摄入10 mg/kg b.w.敌敌畏后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的模拟值与文献的实验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模拟值与实验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认为,利用该PBTK模型可以估测大鼠经口摄入敌敌畏后的体内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为评估人体的有害物质暴露内剂量数据提供了便捷途径。
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对动物离体细胞活力的影响
黄青春, 于晓芹, 吴锡伟, 谬洁依, 陶黎明
2015, 17(1): 41-47.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05
摘要:
采用MTT法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对果蝇胚胎S2、草地贪夜蛾卵巢Sf-9细胞系以及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系、人肝癌HepG2细胞系和人胚胎肾上皮HEK293细胞系等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对供试细胞表现为抑制细胞活力或促进细胞增殖的双重作用。当两种药剂质量浓度大于50 μg/mL时,其对S2、Sf-9、HeLa和HepG2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随药剂质量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强,但两者对供试细胞活力抑制作用的IC50值间没有显著差异;10和25 μg/mL的处理均能促进S2和Sf-9细胞增殖,而10~200 μg/mL的处理则均能强烈促进HEK293细胞增殖,但该促进作用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此外,10、25和50 μg/mL的氯菊酯能显著促进HeLa细胞增殖;HepG2细胞对两种药剂的敏感性显著强于HeLa细胞。吖啶橙细胞染色试验表明:100 μg/mL的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能引起HeLa细胞形变、固缩或坏死;高效氯氰菊酯对细胞的作用速度比氯菊酯快,而相同浓度的氯菊酯对人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强于高效氯氰菊酯。
大白菜霜霉病菌寄生霜霉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
郭延蕊, 梁晨, 李宝笃, 曾庆超, 于静, 刘翠, 岳清华
2015, 17(1): 48-53.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06
摘要:
为探明大白菜霜霉病病原菌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采用凹玻片保湿法和离体子叶浸泡法测定了氟吡菌胺对寄生霜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氟吡菌胺对寄生霜霉孢子囊萌发、芽管伸长、病斑扩展、孢囊梗形成及孢子囊产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孢子囊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效果最显著,EC50值分别为 0.113 3 和 0.291 8 μg/mL;当氟吡菌胺质量浓度为 8.00 μg/mL时,对病斑扩展和产孢量的抑制率分别达到 86.08%和 72.48%,且对孢囊梗的产生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选用离体子叶浸泡法,测定了氟吡菌胺对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分离的60株寄生霜霉菌株的毒力,发现菌株之间对药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小,敏感性频率呈近似正态分布,其EC50值范围为0.163 2~0.802 2 μg/mL,因此可以将其EC50平均值 0.405 3 μg/mL 作为寄生霜霉对氟吡菌胺的敏感基线。
绿僵菌与3种杀虫剂混用对沙葱萤叶甲的协同作用
常静, 周晓榕, 李海平, 庞保平
2015, 17(1): 54-59.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07
摘要:
采用点滴法,于室内测定了阿维菌素、茚虫威和鱼藤酮3种杀虫剂单独使用及与绿僵菌混用对沙葱萤叶甲 3龄幼虫的协同致死作用,以期为协调使用化学药剂和生防制剂防治沙葱萤叶甲提供参考。3种杀虫剂单独使用时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沙葱萤叶甲3龄幼虫的毒力最强,LD50值为4.80 ng/头,其次是茚虫威和鱼藤酮,LD50值分别为10.47和53.21 ng/头。采用不同浓度的3种杀虫剂分别处理绿僵菌24和48 h后,发现药剂对绿僵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率低于20%,且抑制率随着药剂浓度的降低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茚虫威的平均抑制率最小,分别仅为1.89%±0.57%和0.89%±0.39%。将3种杀虫剂分别与绿僵菌孢子悬液混配使用,对防治沙葱萤叶甲3龄幼虫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其中茚虫威与绿僵菌混用增效作用最强,比单独施用绿僵菌时LT50值缩短了8.12 d;阿维菌素与绿僵菌混用时LT50值缩短了7.60 d;鱼藤酮与绿僵菌混用时LT50值缩短了6.45 d。
5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的研制及其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
刘景坤, 刘润峰, 宋建华, 柳海营, 赤国彤
2015, 17(1): 60-67.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08
摘要:
为研制高含量的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提高其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采用流点法及因素轮选法等对润湿剂、分散剂、成膜剂和增稠剂等助剂进行筛选及优化,最终采用湿法砂磨超微粉碎法研制了5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其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并测定了其对棉花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以及对棉花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以质量分数为50%的噻虫嗪为有效成分、3%的FD及1%的BC-10为润湿剂、2.5%的SP-2836及2.5%的SK-24为分散剂、1%的硅酸铝镁及0.05%的黄原胶为增稠剂和2.5%的BF308为成膜剂而研制的5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性状良好,悬浮率高,热贮稳定性好,对棉花种子的发芽势及发芽率的影响较清水对照差异显著。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有效剂量为187.5 g/hm2时5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棉花4、5叶期蚜虫的防效分别达83.94%和53.94%,适合田间应用。
1,2-苯二硫酚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方法改进
霍志铭, 李夏, 周昌敏, 何兆桓, 李国良, 姚丽贤
2015, 17(1): 68-74.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09
摘要:
通过添加抗氧化剂四氢呋喃和抗坏血酸,对传统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检测方法——1,2-苯二硫酚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并用4种常用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WP)、68% 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WG)、68%霜脲锰锌WG和55%唑醚代森联WG]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1,2-苯二硫酚浓度为12 mmol/L、代森锰锌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pH 9.3)及代森联用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pH 10.0)解络合、且同时添加体积分数为4%的四氢呋喃和40 mg/L的抗坏血酸时衍生化条件最优。除55%唑醚代森联WG 外,其他3种商品杀菌剂待测液在衍生化后48 h内均保持稳定且相对标准偏差<5%,满足测试要求。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检出目标物明确,不受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常见代谢物乙撑硫脲及二硫化碳的影响,检测效率高,适用于该类杀菌剂的批量测试。
醚菌酯和腐霉利在温室草莓中的残留行为及其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赵尔成, 朱晓丹, 郑尊涛, 贾春虹, 余苹中, 贺敏
2015, 17(1): 75-82.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10
摘要:
为明确醚菌酯和腐霉利在温室条件下在草莓中的残留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于2012—2013年在北京的日光温室进行了醚菌酯和腐霉利喷施草莓的3次田间农药残留试验,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草莓果实中农药残留量的方法,并对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及风险进行了评估。草莓样品经乙腈提取,PSA(乙二胺-N-丙基硅烷)净化,采用气相色谱分离,四极杆质谱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醚菌酯和腐霉利在温室草莓中的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醚菌酯为c=0.804 7e-0.114t,R2=0.935 6,半衰期为6.1 d;腐霉利为c=3.283 9e-0.098t,R2=0.927 9,半衰期为7.1 d。当醚菌酯有效成分用量为97.5和195 g/hm2,腐霉利有效成分用量为375和750 g/hm2时,喷药2次和3次,施药间隔期7 d,于末次喷药后1、2、3和5 d采收草莓,其残留量分别在0.09 ~1.52和0.12 ~5.81 mg/kg之间。两种药剂的最终残留量均不超过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膳食暴露慢性和急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施药后1 ~5 d采收的草莓中,醚菌酯和腐霉利对2 ~6岁、7 ~14岁、18 ~30岁和60 ~70岁的男、女共8类不同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分子印迹-基质固相分散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4种硫代磷酸酯类农药残留量
周梦春, 何海, 舒耀皋, 舒少华, 王沫
2015, 17(1): 83-88.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11
摘要:
建立了一种高效、选择性强的分子印迹-基质固相分散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土壤中4种硫代磷酸酯类农药(毒死蜱、甲基立枯磷、甲基毒死蜱、甲基对硫磷)残留量的方法;并以甲基立枯磷为模板分子,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且n(模板分子):n(功能单体)=1:4,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沉淀印迹聚合方法,合成了甲基立枯磷高分子印迹聚合微球(MIPs);以MIPs作为土壤样品提取液的基质固相分散吸附剂,采用HPLC检测处理后的样品,流动相为V(乙睛):V(0.1%乙酸水溶液)=3:1,流速0.8 mL/min,进样量20 μL,检测波长210 nm,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柱温25 ℃。结果显示:MIPs对甲基立枯磷有特异性吸附,对其结构相似物毒死蜱、甲基对硫磷和甲基毒死蜱也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在0.01 ~5.0 mg/kg范围内,各药剂的质量浓度与相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7 5 ~0.999 8;4种硫代磷酸酯类有机磷杀虫剂的检出限(LOD)为0.452 ~1.226 μg/kg;添加回收率为76% ~9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 ~7.3%。该方法可用于土壤中硫代磷酸酯类有机磷杀虫剂残留量的测定。
一株小飞蓬内生毒死蜱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初探
冯发运, 朱宏, 李俊领, 陈安良, 余向阳
2015, 17(1): 89-96.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12
摘要:
为分离筛选具有毒死蜱降解特性的植物内生菌,从农药厂废液池旁采集小飞蓬植物样本,经表面消毒后研磨提取植物汁液,通过以毒死蜱作为单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MSM)进行连续5代培养筛选,获得一株植物内生细菌XFP-gy,经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DNA同源性比对分析,初步鉴定该菌属阪崎克罗诺杆菌属(Cronobacter sp.)。将菌株XFP-gy在以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为单一碳源的MSM中培养,至第6 天时达生长高峰,第9天时毒死蜱的降解率为77.28%。在MSM培养基中补充牛肉膏和蛋白胨(加富培养基)可以促进菌株XFP-gy的生长,并将其对毒死蜱第5 天的降解率由69.59%提高到98.0%。菌株XFP-gy降解毒死蜱的最佳培养条件为30 ℃和pH 7.0,在此条件下,增加培养液中原始接菌量,降低底物毒死蜱的初始质量浓度,可明显提高XFP-gy对毒死蜱的降解效率,当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原始接菌量为2%时,至第9 天时在培养液中未检出毒死蜱残留。
氨基甲酸-2-氯吡啶-5-甲酯化合物的合成与抑菌活性
刘长春
2015, 17(1): 97-100.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13
摘要:
以芳香硝基化合物、2-氯-5-吡啶甲醇和一氧化碳为原料,在Pd-Fe/TiO2催化下进行羰基化反应,合成了11个新型氨基甲酸-2-氯吡啶-5-甲酯化合物,其结构经 1H NMR和MS表征。初步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50 mg/L下,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对4种供试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 3f (4-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酸-2-氯吡啶-5-甲酯、3h (2,4-二氯苯基氨基甲酸-2-氯吡啶-5-甲酯)和 3j (3,4-二氯苯基氨基甲酸-2-氯吡啶-5-甲酯)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抑制率达77.3%以上, 3f 对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的抑制率达82.5%,与对照药多菌灵接近;所有化合物在50 mg/L下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活性均优于对照药多菌灵。
不同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的引诱效果及田间应用初探
胡代花, 杨晓伟, 韩鼎, 王晖
2015, 17(1): 101-105.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14
摘要: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危害我国玉米的重要害虫,为了探索其生物防治方法,测试了不同来源的3种诱芯(诱芯A、诱芯B和诱芯C)对陕西关中灌区玉米螟的引诱活性,并比较了水盆式和三角形两种诱捕器类型及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1.0、1.5、1.8和2.0 m)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诱芯A(北京中捷玉米螟诱芯)和诱芯B(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玉米螟诱芯)均对亚洲玉米螟成虫具有一定的引诱活性,以诱芯B效果更佳;两种类型诱捕器对玉米螟诱虫总数差异显著;三角形诱捕器悬挂在2.0 m处的效果优于悬挂在1.5 m处。诱芯B较适合陕西关中灌区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控,建议在田间应用中使用三角形诱捕器,悬挂高度以1.8 ~2.0 m为宜。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稻田样品中喹啉铜残留
肖浩, 龚道新, 吴亮, 杨丽华, 周健
2015, 17(1): 106-110.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15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了喹啉铜在稻田水、稻田土壤、水稻植株、稻秆、谷壳和糙米中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稻田水、水稻植株、稻秆、谷壳和糙米用乙腈和1 mol/L的盐酸提取,土壤用乙腈和2 mol/L的氢氧化钠提取。稻田水无需净化,其余样品用正己烷和乙腈净化后,采用带有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流动相为V(磷酸盐缓冲液):V(乙腈)=60:40,流速0.8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表明:在0.05 ~5 mg/L范围内,喹啉铜质量浓度与其相对应的色谱峰面积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231.55x-15.064,决定系数(R2)为0.998 5,达极显著水平。在0.05 ~1 mg/kg添加水平下,稻田水、稻田土壤、水稻植株、稻秆、谷壳和糙米中喹啉铜的平均回收率在83% ~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 n=5)在1.5% ~6.6%之间。该方法的前处理过程较简单,且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技术要求。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的残留
吴琼, 李建国, 吕岱竹, 钱程, 范琼
2015, 17(1): 111-114.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16
摘要:
建立了土壤中多杀菌素(spinosad)A和D以及乙基多杀菌素(spinetoram)J和L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检测方法。土壤样品经乙腈-5%氯化钠溶液-1 mol/L氢氧化钾溶液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UPLC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土壤中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的定量限分别为 0.1 和 0.05 mg/kg;最小检出量分别为 8.0×10-7 和 2.8×10-7 g;在0.1 ~2 mg/kg 添加水平下,多杀菌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9% ~96%,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2.1% ~4.9%;在0.05 ~0.5 mg/kg 添加水平下,乙基多杀菌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6% ~93%,RSDs为1.2% ~8.1%。该方法提取效果好,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回收率和重复性。
六种有机硅助剂对氟磺胺草醚的增效作用及其增效机理初探
张忠亮, 李相全, 王欢, 刘迎春, 陶波
2015, 17(1): 115-118.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1.17
摘要:
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6种不同结构的有机硅助剂对氟磺胺草醚防除阔叶杂草苘麻的增效作用及其增效机制。于苘麻4 ~5叶期,分别喷施添加有机硅助剂Agrowet 818、Agrowet 820、GY-S903、Sio-683、TD-600和TD-6408的氟磺胺草醚药液,测定药液对苘麻的抑制率及增效比;取苘麻6龄叶片,分别测定添加不同有机硅助剂后氟磺胺草醚药液的表面张力、在叶片上的扩展直径及最大持留量。结果表明:6种有机硅助剂对氟磺胺草醚的增效作用可达15.88% ~23.04%;可以显著降低氟磺胺草醚药液的表面张力(由60.7 mN/m降至20 ~25 mN/m),使药剂在叶片表面的最大持留量增加30% ~70%,扩展直径由4.7 mm增至6.5 ~8.2 mm;其中, Agrowet 820增效作用最明显,可使表面张力降低65%,最大持留量增加69%,扩展直径增加74%,防效提高23.04%。
《农药学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名单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5, 17(1): .
摘要:
欢迎订阅2015年《农药学学报》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5, 17(1): 14-14.
摘要:
书讯:《农药合成与分析技术》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2015, 17(1): 34-3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