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17卷 第2期
2015, 17(2): 119-127.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01
摘要:
近年来,单个样品含有多种农药残留的现象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中较为普遍,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技术已成为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概述了联合暴露的3种主要作用类型:浓度相加、独立作用和相互作用。浓度相加法是联合暴露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以之为基础,介绍了具有相同作用机理农药的联合暴露评估分组方法和常用评估方法,以实际案例重点阐述了危害指数法、相对毒效因子法、暴露阈值法和分离点指数法,并分析了各方法的应用范围、数据要求及优缺点。随着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我国农药残留限量的制定将更趋于科学化,多残留的风险评估结果也将逐步得到关注和应用。因此,现阶段开展农药多残留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对完善我国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近年来,单个样品含有多种农药残留的现象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中较为普遍,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技术已成为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概述了联合暴露的3种主要作用类型:浓度相加、独立作用和相互作用。浓度相加法是联合暴露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以之为基础,介绍了具有相同作用机理农药的联合暴露评估分组方法和常用评估方法,以实际案例重点阐述了危害指数法、相对毒效因子法、暴露阈值法和分离点指数法,并分析了各方法的应用范围、数据要求及优缺点。随着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我国农药残留限量的制定将更趋于科学化,多残留的风险评估结果也将逐步得到关注和应用。因此,现阶段开展农药多残留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对完善我国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2015, 17(2): 128-135.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02
摘要:
为探索具有高杀菌活性的新型喹唑啉酮类先导化合物,以4-氯-2-氨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重氮化、叠氮化、酯化等系列反应,得到1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喹唑啉-4(3H)-酮Schiff碱类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1H NMR、MS及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一定的杀菌活性,特别是对芒果褐色蒂腐病菌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活性较好。化合物7-氯-3-(2,4-二氯-苯基)亚氨乙基-2-苯氨基喹唑啉-4(3H)-酮 (7e) 在 100 μg/mL 时,对橡胶棒孢霉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 Wei和芒果褐色蒂腐病菌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的抑制率分别为26.21%±1.11%和98.18%±1.07%,与对照药剂百菌清(25.64%±1.31%和100%)相当。初步的构效关系表明,吸电子基团有利于提高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为探索具有高杀菌活性的新型喹唑啉酮类先导化合物,以4-氯-2-氨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重氮化、叠氮化、酯化等系列反应,得到1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喹唑啉-4(3H)-酮Schiff碱类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1H NMR、MS及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一定的杀菌活性,特别是对芒果褐色蒂腐病菌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活性较好。化合物7-氯-3-(2,4-二氯-苯基)亚氨乙基-2-苯氨基喹唑啉-4(3H)-酮 (7e) 在 100 μg/mL 时,对橡胶棒孢霉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 Wei和芒果褐色蒂腐病菌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的抑制率分别为26.21%±1.11%和98.18%±1.07%,与对照药剂百菌清(25.64%±1.31%和100%)相当。初步的构效关系表明,吸电子基团有利于提高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2015, 17(2): 136-142.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03
摘要:
以(20S)-喜树碱(CPT)为原料,根据类同合成法和亚结构连接法原理,对CPT 的7-C位进行修饰,得到了系列新型7-(1-酰基哌嗪-4-基)甲基喜树碱衍生物(4a~4m),所有衍生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液-质联用(LC-MS)等方法确证;并初步测定了其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 xylophilus的室内杀虫活性。结果表明:与喜树碱相比,各衍生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7-[1-(4-甲氧基苯酰基)哌嗪-4-基]-甲基喜树碱 (4g) 和7-(1-环戊酰基哌嗪-4-基)-甲基喜树碱 (4j)对朱砂叶螨24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8.10和9.05 mg/L,对松材线虫的LC50值分别为6.34和6.68 mg/L。研究结果可为喜树碱衍生物杀虫活性构效关系研究奠定基础。
以(20S)-喜树碱(CPT)为原料,根据类同合成法和亚结构连接法原理,对CPT 的7-C位进行修饰,得到了系列新型7-(1-酰基哌嗪-4-基)甲基喜树碱衍生物(4a~4m),所有衍生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液-质联用(LC-MS)等方法确证;并初步测定了其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 xylophilus的室内杀虫活性。结果表明:与喜树碱相比,各衍生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7-[1-(4-甲氧基苯酰基)哌嗪-4-基]-甲基喜树碱 (4g) 和7-(1-环戊酰基哌嗪-4-基)-甲基喜树碱 (4j)对朱砂叶螨24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8.10和9.05 mg/L,对松材线虫的LC50值分别为6.34和6.68 mg/L。研究结果可为喜树碱衍生物杀虫活性构效关系研究奠定基础。
2015, 17(2): 143-148.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04
摘要:
Su50[N'-硝基-1-异丙基-2-(4-硝基苯亚甲基)氨基胍]和Su56(N'-硝基-1-烯丙基-2-正丙基氨基胍)是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合成的具有新烟碱类和缩氨基脲类杀虫剂共同结构特征的硝基缩氨基胍类化合物。为了解Su50和Su56对蚜虫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理,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其对多种蚜虫的杀虫活性,用棉叶涂抹药液后接入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测定了其对棉蚜的拒食活性,并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不同亚致死浓度(LC10、LC25)Su56对棉蚜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u50和Su56对棉蚜A.gossypii、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苹果黄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和梅大尾蚜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均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但毒力差异不显著,其中Su50对棉蚜、桃蚜、梅大尾蚜和苹果黄蚜的LC50值分别为13.0、24.2、62.6和14.3 mg/L,Su56的LC50值则分别为30.3、30.2、101和3.23 mg/L;同时Su50和Su56对供试棉蚜均具有一定的拒食活性。生化试验结果表明,Su56在LC10和LC25浓度下对棉蚜的CarE、GSTs和MFO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在LC10浓度下对棉蚜的AChE酶活性却有显著抑制作用。
Su50[N'-硝基-1-异丙基-2-(4-硝基苯亚甲基)氨基胍]和Su56(N'-硝基-1-烯丙基-2-正丙基氨基胍)是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合成的具有新烟碱类和缩氨基脲类杀虫剂共同结构特征的硝基缩氨基胍类化合物。为了解Su50和Su56对蚜虫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理,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其对多种蚜虫的杀虫活性,用棉叶涂抹药液后接入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测定了其对棉蚜的拒食活性,并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不同亚致死浓度(LC10、LC25)Su56对棉蚜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u50和Su56对棉蚜A.gossypii、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苹果黄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和梅大尾蚜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均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但毒力差异不显著,其中Su50对棉蚜、桃蚜、梅大尾蚜和苹果黄蚜的LC50值分别为13.0、24.2、62.6和14.3 mg/L,Su56的LC50值则分别为30.3、30.2、101和3.23 mg/L;同时Su50和Su56对供试棉蚜均具有一定的拒食活性。生化试验结果表明,Su56在LC10和LC25浓度下对棉蚜的CarE、GSTs和MFO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在LC10浓度下对棉蚜的AChE酶活性却有显著抑制作用。
2015, 17(2): 149-155.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05
摘要:
为研究竹红菌甲素(HA)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电导率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电镜观察法研究了HA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率以及其对电导率、蛋白质和核酸相对泄漏度、菌丝形态与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HA对番茄灰霉病菌无明显抑制作用; 但在12 000 lx光照条件下,抑菌作用显著,EC50值为17.16 mg/L,且随着HA浓度上升,抑菌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40 mg/L下抑菌率达73.9%;番茄灰霉病菌细胞相对电导率、蛋白质与核酸相对泄漏度随HA浓度上升而明显升高;电镜观察可见,经34.32 mg/L的HA 处理后,大多数菌丝出现畸形、膨大或缢缩等现象,细胞器几乎全部消失,细胞内出现大面积空腔,细胞遭到严重破坏。研究结果可为HA开发成绿色高效生物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为研究竹红菌甲素(HA)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电导率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电镜观察法研究了HA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率以及其对电导率、蛋白质和核酸相对泄漏度、菌丝形态与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HA对番茄灰霉病菌无明显抑制作用; 但在12 000 lx光照条件下,抑菌作用显著,EC50值为17.16 mg/L,且随着HA浓度上升,抑菌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40 mg/L下抑菌率达73.9%;番茄灰霉病菌细胞相对电导率、蛋白质与核酸相对泄漏度随HA浓度上升而明显升高;电镜观察可见,经34.32 mg/L的HA 处理后,大多数菌丝出现畸形、膨大或缢缩等现象,细胞器几乎全部消失,细胞内出现大面积空腔,细胞遭到严重破坏。研究结果可为HA开发成绿色高效生物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2015, 17(2): 156-162.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06
摘要:
通过药剂水培法,研究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对7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韭菜中的内吸性及其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Diptera: Sciaridae) 4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随着水培时间的延长,韭菜中7种杀虫剂对供试幼虫的毒力均呈增强的趋势,其中在100 mg/L下,噻虫胺和吡虫啉产生毒力作用较快,水培72 h时对幼虫的致死率分别为32.38%和36.50%,168 h时,呋虫胺的致死率最高,达96.35%;同一药剂在相同浓度下处理,内吸至韭菜叶部产生的致死作用快于内吸至假茎所产生的作用,并且致死率更高;水培温度及药液浓度越高,内吸后毒力产生越快,且致死率越高。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可以通过韭菜根部处理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韭菜迟眼蕈蚊。
通过药剂水培法,研究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对7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韭菜中的内吸性及其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Diptera: Sciaridae) 4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随着水培时间的延长,韭菜中7种杀虫剂对供试幼虫的毒力均呈增强的趋势,其中在100 mg/L下,噻虫胺和吡虫啉产生毒力作用较快,水培72 h时对幼虫的致死率分别为32.38%和36.50%,168 h时,呋虫胺的致死率最高,达96.35%;同一药剂在相同浓度下处理,内吸至韭菜叶部产生的致死作用快于内吸至假茎所产生的作用,并且致死率更高;水培温度及药液浓度越高,内吸后毒力产生越快,且致死率越高。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可以通过韭菜根部处理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韭菜迟眼蕈蚊。
2015, 17(2): 163-171.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07
摘要:
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是从马铃薯疮痂病自然衰退土壤中筛选到的对多种重要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拮抗链霉菌,其发酵液对根结线虫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为明确Men-myco-93-63活菌片剂在蔬菜根结线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采用温室盆栽法和稀释平板法研究了Men-myco-93-63活菌片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Men-myco-93-63片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具有较好的防效,1.0和1.5 g/株用量下防效分别为51.85%和55.56%,而对照药剂淡紫拟青霉颗粒剂1.5 g/株及Men-myco-93-63固体发酵物(发酵物与病土体积比为1:200)的防效分别为54.17%和50.00%;施药60 d后,该片剂对植株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影响较大,1.0 g/株用量下,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空白对照增加了225.45%和75.45%,真菌数量降低了66.43%,3种可培养微生物的总量比空白对照增加了195.35%,表明Men-myco-93-63片剂的施用可明显改善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结构。
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是从马铃薯疮痂病自然衰退土壤中筛选到的对多种重要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拮抗链霉菌,其发酵液对根结线虫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为明确Men-myco-93-63活菌片剂在蔬菜根结线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采用温室盆栽法和稀释平板法研究了Men-myco-93-63活菌片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Men-myco-93-63片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具有较好的防效,1.0和1.5 g/株用量下防效分别为51.85%和55.56%,而对照药剂淡紫拟青霉颗粒剂1.5 g/株及Men-myco-93-63固体发酵物(发酵物与病土体积比为1:200)的防效分别为54.17%和50.00%;施药60 d后,该片剂对植株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影响较大,1.0 g/株用量下,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空白对照增加了225.45%和75.45%,真菌数量降低了66.43%,3种可培养微生物的总量比空白对照增加了195.35%,表明Men-myco-93-63片剂的施用可明显改善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结构。
2015, 17(2): 172-178.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08
摘要:
植物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E1R-j分离自小麦根部。以小麦全蚀病菌作为靶标菌,采用酸沉淀、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PLC)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技术,对该菌发酵液中的抗真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E1R-j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由P1、P2、P3和P4 4类组分组成,其中P3起主要抑菌作用。MALDI-TOF/TOF-MS分析结果显示,P3为fengycins。经试验发现,P3对温度稳定,121 ℃下放置30 min仍可保持抑菌活性。电子显微境观察发现,P3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可造成菌丝细胞畸形、细胞壁溃解、细胞质外渗等。
植物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E1R-j分离自小麦根部。以小麦全蚀病菌作为靶标菌,采用酸沉淀、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PLC)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技术,对该菌发酵液中的抗真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E1R-j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由P1、P2、P3和P4 4类组分组成,其中P3起主要抑菌作用。MALDI-TOF/TOF-MS分析结果显示,P3为fengycins。经试验发现,P3对温度稳定,121 ℃下放置30 min仍可保持抑菌活性。电子显微境观察发现,P3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可造成菌丝细胞畸形、细胞壁溃解、细胞质外渗等。
2015, 17(2): 179-184.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09
摘要: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土壤中添加5种除草剂(氟磺胺草醚、甲咪唑烟酸、乳氟禾草灵、扑草净和噻吩磺隆)对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5、0.5 和 5 mg/kg的甲咪唑烟酸、乳氟禾草灵、扑草净和噻吩磺隆作用下,在 3~40 d内对土壤蔗糖酶活性表现为抑制-激活-恢复效应,其中0.5 mg/kg的乳氟禾草灵处理,3 d时土壤蔗糖酶被显著抑制, 6、9、25和 40 d时被激活;而0.05、0.5 和 5 mg/kg的氟磺胺草醚处理,前9 d土壤蔗糖酶活性被显著抑制, 25和40 d时被激活。在用0.05、0.5 和 5 mg/kg的甲咪唑烟酸、噻吩磺隆和5 mg/kg扑草净处理的3~40 d内,对土壤脲酶活性均表现为抑制-激活-抑制效应;0.05和0.5 mg/kg的扑草净及0.05 和5 mg/kg 的乳氟禾草灵处理,土壤脲酶在3~40 d内虽然也出现上述变化趋势,但到40 d时已恢复到对照水平;低浓度(0.05 和0.5 mg/kg)氟磺胺草醚处理对土壤脲酶表现为抑制-激活效应,而高浓度(5 mg/kg)处理则表现为抑制-激活-抑制作用。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土壤中添加5种除草剂(氟磺胺草醚、甲咪唑烟酸、乳氟禾草灵、扑草净和噻吩磺隆)对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5、0.5 和 5 mg/kg的甲咪唑烟酸、乳氟禾草灵、扑草净和噻吩磺隆作用下,在 3~40 d内对土壤蔗糖酶活性表现为抑制-激活-恢复效应,其中0.5 mg/kg的乳氟禾草灵处理,3 d时土壤蔗糖酶被显著抑制, 6、9、25和 40 d时被激活;而0.05、0.5 和 5 mg/kg的氟磺胺草醚处理,前9 d土壤蔗糖酶活性被显著抑制, 25和40 d时被激活。在用0.05、0.5 和 5 mg/kg的甲咪唑烟酸、噻吩磺隆和5 mg/kg扑草净处理的3~40 d内,对土壤脲酶活性均表现为抑制-激活-抑制效应;0.05和0.5 mg/kg的扑草净及0.05 和5 mg/kg 的乳氟禾草灵处理,土壤脲酶在3~40 d内虽然也出现上述变化趋势,但到40 d时已恢复到对照水平;低浓度(0.05 和0.5 mg/kg)氟磺胺草醚处理对土壤脲酶表现为抑制-激活效应,而高浓度(5 mg/kg)处理则表现为抑制-激活-抑制作用。
2015, 17(2): 185-194.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10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及批量平衡试验方法,研究了乙酸、苹果酸、酒石酸、草酸、丁二酸和柠檬酸6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麻沙泥和第四纪红土红壤吸附-解吸二氯喹啉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可推迟二氯喹啉酸在土壤中的吸附平衡时间,其吸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Linear和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拟合二氯喹啉酸在供试两种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二氯喹啉酸在麻沙泥中的吸附能力(lgKf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苹果酸 > 柠檬酸 > 草酸=乙酸 > 丁二酸 > 酒石酸,在第四纪红土红壤中为苹果酸 > 丁二酸 > 乙酸 > 草酸 > 柠檬酸 > 酒石酸;低分子量有机酸浓度对二氯喹啉酸解吸的影响因有机酸种类和供试土壤的不同而差异较大,6种供试有机酸均促进了第四纪红土红壤对二氯喹啉酸的解吸,且其解吸率均明显高于麻沙泥对二氯喹啉酸的解吸率,但在麻沙泥中呈现不同的影响模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及批量平衡试验方法,研究了乙酸、苹果酸、酒石酸、草酸、丁二酸和柠檬酸6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麻沙泥和第四纪红土红壤吸附-解吸二氯喹啉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可推迟二氯喹啉酸在土壤中的吸附平衡时间,其吸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Linear和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拟合二氯喹啉酸在供试两种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二氯喹啉酸在麻沙泥中的吸附能力(lgKf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苹果酸 > 柠檬酸 > 草酸=乙酸 > 丁二酸 > 酒石酸,在第四纪红土红壤中为苹果酸 > 丁二酸 > 乙酸 > 草酸 > 柠檬酸 > 酒石酸;低分子量有机酸浓度对二氯喹啉酸解吸的影响因有机酸种类和供试土壤的不同而差异较大,6种供试有机酸均促进了第四纪红土红壤对二氯喹啉酸的解吸,且其解吸率均明显高于麻沙泥对二氯喹啉酸的解吸率,但在麻沙泥中呈现不同的影响模式。
2015, 17(2): 195-200.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11
摘要: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呋虫胺在稻田水和土壤中残留量的方法,并采用所建方法分析了广西、湖南和安徽3地稻田水和土壤中呋虫胺的消解动态。稻田水样经过滤后直接分析;土壤用乙腈-水提取,提取液经盐析检测,探索在不同色谱条件下呋虫胺的保留行为。结果表明:样品中目标峰的分离效果好,方法的最小检出量(LOD)为0.08 ng,最低检出浓度(LOQ)为0.05 mg/kg,平均回收率为74%~8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5.9%;呋虫胺在稻田水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20.5 d(广西)、4.5 d(湖南)和3.3 d(安徽);其在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未检出,未进行动力学方程拟合。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呋虫胺在稻田水和土壤中残留量的方法,并采用所建方法分析了广西、湖南和安徽3地稻田水和土壤中呋虫胺的消解动态。稻田水样经过滤后直接分析;土壤用乙腈-水提取,提取液经盐析检测,探索在不同色谱条件下呋虫胺的保留行为。结果表明:样品中目标峰的分离效果好,方法的最小检出量(LOD)为0.08 ng,最低检出浓度(LOQ)为0.05 mg/kg,平均回收率为74%~8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5.9%;呋虫胺在稻田水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20.5 d(广西)、4.5 d(湖南)和3.3 d(安徽);其在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未检出,未进行动力学方程拟合。
2015, 17(2): 201-207.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12
摘要: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复方苦部微乳剂指纹图谱和微乳剂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含量的方法。样品经85 ℃水浴去除溶剂后,用0.5%的硫酸溶液溶解、静置后过滤;滤液用浓氨水调节pH至10 ~11,用氯仿萃取;有机相脱溶,残渣用乙醇溶解。采用Reprosil-par120-NH2色谱柱,流动相为V(乙腈):V(无水乙醇):V(3%磷酸溶液)=87:7:6,检测波长220 nm,柱温30 ℃,对微乳剂样品进行分离;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版)软件对10个不同批次的复方微乳剂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和数据处理,以中位数法生成复方微乳剂对照指纹图谱;采用标准品对照法对其峰归属进行分析,结合外标法测定微乳剂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结果表明:10个批次微乳剂样品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从中分离得到7个共有指纹峰,指认其中两个色谱峰分别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在3.63 ~58.0 μg/mL(r=0.999 1)、氧化苦参碱在4.50 ~72.0 μg/mL(r=0.999 0)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10、20和50 mg/L 3个添加水平下,两者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8% ~99%(RSD为 0.77% ~2.6%, n=9)和96% ~99%(RSD为1.0% ~2.0%, n=9),微乳剂中两者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201和0.225 mg/L,定量限(LOQ)分别为0.671和0.750 mg/L;10个批次微乳剂样品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7.07和43.55 mg/L。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特征性强、信息量大,对复方苦部微乳剂有较好的专属性;建立的HPLC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重现性好;两者联用能全面有效地控制复方苦部微乳剂质量。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复方苦部微乳剂指纹图谱和微乳剂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含量的方法。样品经85 ℃水浴去除溶剂后,用0.5%的硫酸溶液溶解、静置后过滤;滤液用浓氨水调节pH至10 ~11,用氯仿萃取;有机相脱溶,残渣用乙醇溶解。采用Reprosil-par120-NH2色谱柱,流动相为V(乙腈):V(无水乙醇):V(3%磷酸溶液)=87:7:6,检测波长220 nm,柱温30 ℃,对微乳剂样品进行分离;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版)软件对10个不同批次的复方微乳剂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和数据处理,以中位数法生成复方微乳剂对照指纹图谱;采用标准品对照法对其峰归属进行分析,结合外标法测定微乳剂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结果表明:10个批次微乳剂样品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从中分离得到7个共有指纹峰,指认其中两个色谱峰分别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在3.63 ~58.0 μg/mL(r=0.999 1)、氧化苦参碱在4.50 ~72.0 μg/mL(r=0.999 0)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10、20和50 mg/L 3个添加水平下,两者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8% ~99%(RSD为 0.77% ~2.6%, n=9)和96% ~99%(RSD为1.0% ~2.0%, n=9),微乳剂中两者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201和0.225 mg/L,定量限(LOQ)分别为0.671和0.750 mg/L;10个批次微乳剂样品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7.07和43.55 mg/L。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特征性强、信息量大,对复方苦部微乳剂有较好的专属性;建立的HPLC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重现性好;两者联用能全面有效地控制复方苦部微乳剂质量。
2015, 17(2): 208-214.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13
摘要:
采用反相乳化法制备了以烷基糖苷(APG)为乳化剂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并从静置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分散稳定性、冻融稳定性、液滴粒径、Zeta电位及黏度等方面,研究了胆固醇接枝改性海藻酸钠衍生物(CSAD)对水乳剂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烷基糖苷的乳液相比,加入0.2~1.0 g/L 的CSAD可使水乳剂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其离心稳定性参数最优可达85.19%,Zeta电位值最高为-41.9 mV;但随着两亲性聚合物CSAD浓度的增大,乳液稳定性逐渐降低,体系下层很快析出透明或半透明的液体。差示扫描量热(DSC)法测定结果显示,加入CSAD后显著提高了水乳剂的冻融稳定性,其乳液结晶温度从-13.25 ℃下降至-18.06 ℃。由此推断,适量的CSAD可通过疏水作用与APG形成混合胶束,从而通过改变体系的空间效应而提高乳液的稳定性。
采用反相乳化法制备了以烷基糖苷(APG)为乳化剂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并从静置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分散稳定性、冻融稳定性、液滴粒径、Zeta电位及黏度等方面,研究了胆固醇接枝改性海藻酸钠衍生物(CSAD)对水乳剂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烷基糖苷的乳液相比,加入0.2~1.0 g/L 的CSAD可使水乳剂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其离心稳定性参数最优可达85.19%,Zeta电位值最高为-41.9 mV;但随着两亲性聚合物CSAD浓度的增大,乳液稳定性逐渐降低,体系下层很快析出透明或半透明的液体。差示扫描量热(DSC)法测定结果显示,加入CSAD后显著提高了水乳剂的冻融稳定性,其乳液结晶温度从-13.25 ℃下降至-18.06 ℃。由此推断,适量的CSAD可通过疏水作用与APG形成混合胶束,从而通过改变体系的空间效应而提高乳液的稳定性。
2015, 17(2): 215-219.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14
摘要:
采用光学视频接触角测量仪测定了苹果叶片的表面自由能,以及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beta-cyfluthrin EW)稀释液的表面张力及静态接触角、0~60 s动态接触角。结果表明:苹果叶片近轴面的表面自由能为52.76 mJ/m2,以极性分量为主导;而远轴面的表面自由能为21.79 mJ/m2,且以色散力分量(非极性分量)为主导。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2 000倍稀释液的表面张力为52.45 mN/m,与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稀释液的相近,远低于去离子水的表面张力74.65 mN/m;其静态接触角与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稀释液的无显著差异,且在0~60 s内接触角下降趋势最快。研究表明:苹果叶片的近轴面比远轴面更易被药液润湿;在苹果园喷施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时,药液的稀释倍数不宜太高,以2 000倍为最佳。
采用光学视频接触角测量仪测定了苹果叶片的表面自由能,以及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beta-cyfluthrin EW)稀释液的表面张力及静态接触角、0~60 s动态接触角。结果表明:苹果叶片近轴面的表面自由能为52.76 mJ/m2,以极性分量为主导;而远轴面的表面自由能为21.79 mJ/m2,且以色散力分量(非极性分量)为主导。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2 000倍稀释液的表面张力为52.45 mN/m,与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稀释液的相近,远低于去离子水的表面张力74.65 mN/m;其静态接触角与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稀释液的无显著差异,且在0~60 s内接触角下降趋势最快。研究表明:苹果叶片的近轴面比远轴面更易被药液润湿;在苹果园喷施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时,药液的稀释倍数不宜太高,以2 000倍为最佳。
2015, 17(2): 220-224.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15
摘要: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嘧啶联吡唑甲酰胺类化合物5a~5o,其结构均经过1H NMR和MS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150 g/hm2剂量下苗后茎叶喷雾处理时,化合物(R)-N-[1-(4-氯苯基)乙基]-3-二氟甲基-1-(4,6-二甲氧基嘧啶-2-基)-1H-吡唑-4-甲酰胺(5c)、N-[1-(4-氯苯基)乙基]-1-(4,6-二甲氧基嘧啶-2-基)-N-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5i)和N-[1-(4-氯苯基)乙基]-1-(4,6-二甲氧基嘧啶-2-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5k)对繁缕Stellaria media的抑制率高达90%以上;而同样剂量下苗前土壤喷雾处理时,化合物N-[1-(4-氯苯基)乙基]-3-二氟甲基-1-(4,6-二甲氧基嘧啶-2-基)-1H-吡唑-4-甲酰胺(5b)和5c对繁缕的抑制率达100%。该类结构化合物有望作为除草先导化合物进行开发。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嘧啶联吡唑甲酰胺类化合物5a~5o,其结构均经过1H NMR和MS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150 g/hm2剂量下苗后茎叶喷雾处理时,化合物(R)-N-[1-(4-氯苯基)乙基]-3-二氟甲基-1-(4,6-二甲氧基嘧啶-2-基)-1H-吡唑-4-甲酰胺(5c)、N-[1-(4-氯苯基)乙基]-1-(4,6-二甲氧基嘧啶-2-基)-N-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5i)和N-[1-(4-氯苯基)乙基]-1-(4,6-二甲氧基嘧啶-2-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5k)对繁缕Stellaria media的抑制率高达90%以上;而同样剂量下苗前土壤喷雾处理时,化合物N-[1-(4-氯苯基)乙基]-3-二氟甲基-1-(4,6-二甲氧基嘧啶-2-基)-1H-吡唑-4-甲酰胺(5b)和5c对繁缕的抑制率达100%。该类结构化合物有望作为除草先导化合物进行开发。
2015, 17(2): 225-229.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16
摘要:
从2,4-二甲基戊二酸出发,经酯化、还原、格氏反应、选择性保护分子中的一个羟基后,再经氧化及脱保护反应,以61%的总收率合成了烟草甲性信息素及其异构体——4,6-二甲基-7-羟基-3-壬酮(7); 7 经脱水环化反应,得到另一种烟草甲性信息素及其异构体——2,6-二乙基-3,5-二甲基-3,4-二氢呋喃(8)。各产物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质谱分析确证。
从2,4-二甲基戊二酸出发,经酯化、还原、格氏反应、选择性保护分子中的一个羟基后,再经氧化及脱保护反应,以61%的总收率合成了烟草甲性信息素及其异构体——4,6-二甲基-7-羟基-3-壬酮(7); 7 经脱水环化反应,得到另一种烟草甲性信息素及其异构体——2,6-二乙基-3,5-二甲基-3,4-二氢呋喃(8)。各产物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质谱分析确证。
2015, 17(2): 230-234.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17
摘要: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7种药剂及其混用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及增效作用。结果显示:7种药剂中噻虫胺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315.1 mg/L,其毒力倍数是呋虫胺的3.23倍;其次为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值分别为473.1和543.1 mg/L。噻虫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按5:5、4:6、3:7、2:8和1:9 的质量比混用,其LC50值分别是215.6、307.1、334.1、232.6和240.7 mg/L,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2:8和1:9 混用的共毒系数分别达203.9和210.5,增效最显著;噻虫胺与丁烯氟虫腈按5:5、4:6、3:7、2:8和1:9 的比例混用,其LC50值分别为409.2、356.9、338.1、402.4和392.6 mg/L,除5:5 混用表现为相加作用外,其余配比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1:9 混用共毒系数为182.1,增效显著;噻虫胺与杀虫单按5:5、4:6、3:7、2:8和1:9 的比例混用,其LC50值分别为479.4、540.0、454.8、737.0和878.7 mg/L,其中3:7混用的共毒系数为127.9,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余配比均表现为相加作用。噻虫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烯氟虫腈、杀虫单混用增效作用明显,可以作为防治黄曲条跳甲的高效药剂。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7种药剂及其混用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及增效作用。结果显示:7种药剂中噻虫胺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315.1 mg/L,其毒力倍数是呋虫胺的3.23倍;其次为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值分别为473.1和543.1 mg/L。噻虫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按5:5、4:6、3:7、2:8和1:9 的质量比混用,其LC50值分别是215.6、307.1、334.1、232.6和240.7 mg/L,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2:8和1:9 混用的共毒系数分别达203.9和210.5,增效最显著;噻虫胺与丁烯氟虫腈按5:5、4:6、3:7、2:8和1:9 的比例混用,其LC50值分别为409.2、356.9、338.1、402.4和392.6 mg/L,除5:5 混用表现为相加作用外,其余配比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1:9 混用共毒系数为182.1,增效显著;噻虫胺与杀虫单按5:5、4:6、3:7、2:8和1:9 的比例混用,其LC50值分别为479.4、540.0、454.8、737.0和878.7 mg/L,其中3:7混用的共毒系数为127.9,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余配比均表现为相加作用。噻虫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烯氟虫腈、杀虫单混用增效作用明显,可以作为防治黄曲条跳甲的高效药剂。
2015, 17(2): 235-240.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18
摘要:
为寻找防治枸杞蚜虫的适用药剂,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枸杞蚜虫的毒力及对其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枸杞蚜虫对联苯菊酯最敏感,LC50值为4.34 mg/L;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的LC50值分别为17.08、40.50和184.84 mg/L。4种杀虫剂对枸杞蚜虫两种ATPase活性均有抑制作用,药剂浓度为1×10-4 mol/L时,4种药剂对Na+-K+-ATPase活性的抑制率均高于对Ca2+-Mg2+-ATPase的抑制率,其中对Na+-K+-ATPase活性的抑制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联苯菊酯 > 高效氯氰菊酯 > 氯菊酯 > 甲氰菊酯,而对Ca2+-Mg2+-ATPase的抑制率则是联苯菊酯最高(46.41%),高效氯氰菊酯最低(33.04%)。4种药剂对枸杞蚜虫GSTs活性的影响差异较大:联苯菊酯在低浓度时对GSTs具有诱导作用,高浓度时则表现为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对GSTs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达85.02%;而甲氰菊酯处理后GSTs的活性则升高了193.07%~249.96%。
为寻找防治枸杞蚜虫的适用药剂,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枸杞蚜虫的毒力及对其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枸杞蚜虫对联苯菊酯最敏感,LC50值为4.34 mg/L;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的LC50值分别为17.08、40.50和184.84 mg/L。4种杀虫剂对枸杞蚜虫两种ATPase活性均有抑制作用,药剂浓度为1×10-4 mol/L时,4种药剂对Na+-K+-ATPase活性的抑制率均高于对Ca2+-Mg2+-ATPase的抑制率,其中对Na+-K+-ATPase活性的抑制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联苯菊酯 > 高效氯氰菊酯 > 氯菊酯 > 甲氰菊酯,而对Ca2+-Mg2+-ATPase的抑制率则是联苯菊酯最高(46.41%),高效氯氰菊酯最低(33.04%)。4种药剂对枸杞蚜虫GSTs活性的影响差异较大:联苯菊酯在低浓度时对GSTs具有诱导作用,高浓度时则表现为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对GSTs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达85.02%;而甲氰菊酯处理后GSTs的活性则升高了193.07%~249.96%。
2015, 17(2): 241-245.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19
摘要:
为指导苦皮藤素制剂的科学合理使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技术(HPLC-ESI-MS/MS)研究了苦皮藤素V在4种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其降解产物。结果表明:苦皮藤素V在江西红土和陕西黄土中消解缓慢,90 d的消解率仅为68.0%和65.0%;在黑龙江黑土和天津碱土中消解相对较快,90 d时消解率分别为84.9%和95.1%。苦皮藤素V在4种土壤中的主要降解产物为一系列在其C-1、C-2和C-8位发生酯键水解而形成的3-羟基、4-羟基及5-羟基的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
为指导苦皮藤素制剂的科学合理使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技术(HPLC-ESI-MS/MS)研究了苦皮藤素V在4种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其降解产物。结果表明:苦皮藤素V在江西红土和陕西黄土中消解缓慢,90 d的消解率仅为68.0%和65.0%;在黑龙江黑土和天津碱土中消解相对较快,90 d时消解率分别为84.9%和95.1%。苦皮藤素V在4种土壤中的主要降解产物为一系列在其C-1、C-2和C-8位发生酯键水解而形成的3-羟基、4-羟基及5-羟基的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
2015, 17(2): 246-250.
doi: 10.3969/j.issn.1008-7303.2015.02.20
摘要:
基于所建立的土壤中磺草酮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通过土壤薄层层析试验研究了磺草酮在中国3种典型土壤中的淋溶特性。结果表明:添加水平为1和10 mg/kg时,磺草酮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0%~104%,相对标准偏差为1.2%~8.1%,最低检测浓度为0.1 mg/kg。磺草酮在河北潮土、湖南红土和吉林黑土中的比移值(Rf)分别为 0.563、0.101 和0.422,其在潮土和黑土中的移动性为中等,在红土中为不易移动;磺草酮在土壤中的淋溶特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 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pH值及黏粒组分含量。
基于所建立的土壤中磺草酮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通过土壤薄层层析试验研究了磺草酮在中国3种典型土壤中的淋溶特性。结果表明:添加水平为1和10 mg/kg时,磺草酮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0%~104%,相对标准偏差为1.2%~8.1%,最低检测浓度为0.1 mg/kg。磺草酮在河北潮土、湖南红土和吉林黑土中的比移值(Rf)分别为 0.563、0.101 和0.422,其在潮土和黑土中的移动性为中等,在红土中为不易移动;磺草酮在土壤中的淋溶特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 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pH值及黏粒组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