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18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农药学学报》2016年18卷第1期目录
2016, 18(1): .
摘要:
农药暴露对人体健康损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张超, 孙艺夺, 李钟华, 胡瑞法, 蔡金阳
2016, 18(1): 1-1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01
摘要:
农药暴露对人体的健康损害已成为热点研究课题。对Web of Science平台中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和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检索的481篇英文论文和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46篇中文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农药暴露对健康损害的论文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该方面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横截面研究是该方面最主要研究类型,而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是被采用最多的定量研究方法。农药暴露对人体各个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健康损害是主要研究领域,也是2011-2015年的研究热点;大量论文分析了农药暴露与癌症和死亡之间的关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该方面的研究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其对鱼类的风险综述
穆希岩, 黄瑛, 李学锋, 王成菊, 罗建波, 邱静, 沈公铭, 李应仁
2016, 18(1): 12-2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02
摘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高毒、持久、生物累积、远距离迁移等特性,严重威胁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水体是POPs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重要介质,其在水体中可通过迁移、吸附、沉降等作用及食物链对不同种类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及生殖产生影响。作者整理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水域中POPs的监测结果,就此类化合物在我国水体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综述。鱼类作为地表水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脊椎动物,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作用。本文通过对POPs对鱼类毒性数据的分析,评价了我国主要水域中POPs对鱼类的危害,旨在为揭示此类化合物的水生生态风险提供参考。
2-氧代-2-苯基乙磺酰胺化合物组合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
李兴海, 芮朋, 潘强, 陈小员, 祁之秋, 纪明山
2016, 18(1): 28-3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03
摘要:
为了快速获得具有高效杀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利用组合化学与传统合成方法相结合的方案,研究了N-取代-2-氧代-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对灰霉病菌的杀菌活性。首先以苯乙酮为原料,经过磺化、氯化反应,制备得到2-氧代-2-苯基乙磺酰氯,再分别与苯胺、苄胺和烷基胺组合库反应,制备了33个组合库,其中包含105个化合物,收率在60%~90%之间,纯度在70%~95%之间。筛选其中的10个活性库进行平行合成,得到29个化合物,又对其中10个活性化合物进行了纯化与结构鉴定。最后用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所有组合库与化合物进行离体与活体双重筛选,快速确定了高活性先导化合物,为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香豆素类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及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章冰川, 罗金香, 赖婷, 王丹, 丁伟, 张永强
2016, 18(1): 37-4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04
摘要:
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并筛选了25种具有代表性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雌成螨的触杀活性,并构建了一个预测能力较强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化合物对朱砂叶螨均具有触杀活性,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活性升高。处理48 h后,LC50值低于1000 mg/L的化合物有8个,分别是3-(2-苯并咪唑)-7-(二乙氨基)香豆素(1)、3-(2-苯并噻唑)-7-(二乙氨基)香豆素(2)、3-氨基香豆素(3)、3-乙酰基香豆素(4)、4-甲氧基香豆素(5)、6-硝基香豆素(8)、6,7-二甲氧基香豆素(13)和7,8-二羟基香豆素(21),其中化合物1、2、3、5和13的杀螨活性优于药剂对照螺螨酯或与其活性相当;活性最好的化合物为13,处理48 h和72 h后LC50值分别为284.8和122.2 mg/L,其毒力约为螺螨酯的2倍。通过计算得到25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34种物化参数,以此为描述子,经过SPSS相关性剔除、逐步回归分析和校正,得到一个以扭转力、取向力、总能量和分子半径为自变量的QSAR模型,该模型复相关系数R达到0.987,复判定系数R2也达到0.967,通过F检验证明上述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氟虫腈与昆虫γ-氨基丁酸受体相互作用研究
张元, 张博, 任天瑞
2016, 18(1): 49-5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05
摘要:
利用荧光标记法及分子模拟法,研究了氟虫腈与昆虫γ-氨基丁酸(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的相互作用。荧光标记试验结果显示,氟虫腈与家蝇脑内GABA受体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其最大结合量[RT]值和亲和常数Kd值分别为(21.3±2.5) pmol/mg protein和(109±9) nmol/L。分子模拟结果显示:氟虫腈与果蝇RDL受体间形成3条氢键;两者之间的CDOCKER的相互作用能为-137.93 kJ/mol。试验和理论两方面均证实,氟虫腈对昆虫GABA受体的强亲和性是导致氟虫腈对昆虫产生高毒性的重要原因。
荔枝霜疫霉不同发育阶段对4种QoI类杀菌剂的敏感性
周俞辛, 杨云碧, 张彧, 李斌, 司乃国, 刘长令, 刘西莉
2016, 18(1): 57-6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06
摘要:
荔枝霜疫霉是荔枝上的严重病害。在离体条件下比较了4种QoI类杀菌剂烯肟菌酯、烯肟菌胺、SYP-2815和苯醚菌酯对荔枝霜疫霉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荔枝霜疫霉病菌菌丝扩展及孢子囊产生量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在0.1970~1.2579 μg/mL和0.2127~0.8160 μg/mL之间,而对其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较低,EC50值在4.1448~7.4253 μg/mL之间;4种药剂在一定浓度下会加速游动孢子的消解,抑制休止孢的形成;对孢子囊和休止孢萌发具有优异的抑制活性,EC50值分别在0.0465~0.3424 μg/mL和0.0365~0.1877 μg/mL之间。
手性乙虫腈对3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及初步风险评价
苍涛, 章虎, 王新全, 吴长兴, 陈列忠, 王祥云, 徐明飞, 蔡磊明, 赵学平
2016, 18(1): 65-7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07
摘要:
乙虫腈作为氟虫腈的替代药剂已在我国登记并推广使用,但其对环境有益生物的毒性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分别采用点滴法、食下毒叶法和滤纸法测定了乙虫腈外消旋体及两个对映单体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家蚕Bombyx mori和蚯蚓Eisenia foetida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初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乙虫腈外消旋体及其S-(+)-乙虫腈和R-(-)-乙虫腈单体对意大利蜜蜂的48 h-LD50值分别为0.0187、0.0181和0.0188 μg/bee,对家蚕的96 h-LC50值分别为66.9、63.7和70.3 mg/L,对蚯蚓的48 h-LR50值分别为511、488和547 μg/cm2。研究表明,乙虫腈对意大利蜜蜂具有高风险性,对家蚕为中等毒性,对蚯蚓毒性较低,田间施用时应防止药剂漂移至周围桑园对桑叶造成污染,并应避免在作物花期施药。此外,由于乙虫腈对供试3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对映体选择性差异,故无法通过对映单体的应用来降低其对蜜蜂、家蚕和蚯蚓的毒性及风险。
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的毒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
韦思华, 代玲玲, 周峰, 李龙
2016, 18(1): 71-7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08
摘要:
采用单次灌胃染毒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研究了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acid,PP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组织分布及排泄情况,以及其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过程和毒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苯肽胺酸经消化道吸收速率较快,其半吸收期t1/2ka仅为(0.15±0.11) h,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tmax)为(0.68±0.37) h,血药峰浓度(Cmax)值为(141.48±27.87) mg/L;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快且分布范围广,半分布期(t1/2α)为(0.22±0.18) h,表观分布容积(Vz/F)为(17.54±7.71) L/kg;苯肽胺酸从大鼠体内消除较快,其清除率(CLz/F)为(1.32±0.51) (L/h)/kg,在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0-∞))为(25.69±2.93) h,消除半减期(t1/2z)为(7.77±1.44) h,约35 h后95%以上的苯肽胺酸可从大鼠体内消除。研究发现:苯肽胺酸的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双峰现象,提示其在大鼠体内可能存在肠-肝循环。从大鼠灌胃染毒后至24 h内,被测各组织、脏器中均可检出苯肽胺酸,其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脏> 肺> 肝脏> 心脏> 脾脏> 肌肉> 睾丸> 脂肪> 大脑,肾脏中药物含量达192.7 μg/g,同时仅肾脏组织的靶向分布系数(te)值大于1(4.77),提示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时对肾脏具有相对较高的选择性。排泄物研究结果显示,苯肽胺酸随粪便排出的总量仅占给药量的1.45%,而尿液中未检出苯肽胺酸。
豆芽中6-苄基腺嘌呤残留的膳食风险评估
张志恒, 胡桂仙, 汪雯, 郑蔚然, 王强
2016, 18(1): 77-8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09
摘要:
近年来,我国相关监管部门、专业人士及社会舆论对豆芽中6-苄基腺嘌呤(6-BA)残留是否会给消费者带来膳食健康风险出现了很大争议,但一直未见有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报告。为明确豆芽中6-BA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在充分收集市场豆芽残留监测数据和中国裁判文书中豆芽残留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点评估方法评估了我国不同人群的6-BA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近年我国各类人群的6-BA膳食暴露(情景Ⅰ)风险商(RQ)平均值为0.001,97.5百分位点值为0.001~0.003;在豆芽制发中普遍使用6-BA的情况下(情景Ⅱ),其风险商平均值为0.001~0.003,97.5百分位点值为0.003~0.006;在极端高残留假设下(情景Ⅲ)的风险商平均值为0.011~0.025,97.5百分位点值为0.025~0.055;在果蔬中普遍残留假设下(情景Ⅳ)的风险商平均值为0.007~0.020,97.5百分位点值为0.012~0.031。可见,豆芽中6-BA的膳食暴露风险非常低,远未达到健康关注水平。6-BA在豆芽生产中规范使用具有技术必要性和高安全性,建议重新允许使用,同时制定其使用规范和残留限量要求,建议其残留限量(MRL)值可设为0.2 mg/kg。
呋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估
孙明娜, 董旭, 王梅, 肖青青, 刘艳萍, 孙海滨, 段劲生, 高同春
2016, 18(1): 86-9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10
摘要:
为评价呋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行为和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分别于2012和2013年在安徽、重庆和广西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检测呋虫胺在水稻糙米、稻壳和植株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经乙腈提取、Florisil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呋虫胺在糙米、稻壳和植株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在0.05~2 mg/kg添加水平下,呋虫胺的平均回收率在70%~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6.5%之间。呋虫胺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3~4.8 d,距末次施药后7 d糙米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53 mg/kg,低于日本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2和8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各类人群的呋虫胺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为0.438~1.087 μg/(kg bw·d),风险商值(RQ)为0.002~0.005,表明呋虫胺在糙米中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葵花籽中28种农药残留
韩梅, 侯雪, 郭灵安
2016, 18(1): 93-10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11
摘要:
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测定葵花籽中咯菌腈、氯氰菊酯、异丙甲草胺等28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凝胶渗透色谱(GPC)及固相萃取(SPE)净化,GCMS/MS测定,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及固相萃取净化可有效排除大部分干扰成分;在0.01~0.5 mg/L范围内,28种农药的峰面积与对应的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0.994;在50、100和200 μg/kg 3个添加水平下,各农药的平均回收率在74%~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9%~9.5% (n=5)之间,定量限在0.2~7.6 μg/kg之间。该方法灵敏、准确、可靠,能满足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可用于监测葵花籽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残留。
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蔗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李红红, 王彦辉, 韦典, 杨珂, 李雪生, 谭辉华, 曾东强
2016, 18(1): 101-10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12
摘要:
建立了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蔗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提取,经Florisil固相萃取柱及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当添加水平为0.05~2 mg/kg时,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蔗植株地上部分(包括茎秆和叶片)、茎秆(去除叶片后的地上至肥厚带部位)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7%~9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11.6%。氯虫苯甲酰胺在3种基质中的最小检出量(LOD)均为0.2 ng,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5mg/kg。两年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在甘蔗下种时一次沟施后覆土,以有效成分用量120和180 g/hm2施药时,在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在1.18~3.57 mg/kg之间,半衰期为12.4~18.2 d;成熟时采收,甘蔗茎秆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量低于0.05 mg/kg。参照我国制定的甘蔗上氯虫苯甲酰胺的临时最大残留限量(TMRL)值0.05 mg/kg,按照推荐剂量及推荐剂量的1.5倍分别施药1次,成熟时采收甘蔗是安全的。
自流式注射法中苹果树体吸收量回归方程的建立
苏律, 宋俊霞, 胡同乐, 王亚南, 王树桐, 曹克强
2016, 18(1): 107-11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13
摘要:
为确定苹果树体的有效吸收期并建立初始流速v0与有效吸收期内树体吸收量的回归方程,以纯水为注射液,研究了输液流速与树体吸收量的关系,通过统计软件分析相邻观测时间与对应流速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初始流速v0与树体有效吸收期内吸收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树体的有效吸收期为注射开始后0~48 h;相邻观测时间与对应的流速间存在极显著的一元线性关系和幂函数曲线关系,同时注射期间温度对流速具有一定影响,温度上升时流速上升,温度下降则流速亦下降;v0与48 h内树体的吸收量呈显著回归关系。建立回归方程时,若不区分9:00 am开始注射时的初始流速v0与注射开始后3 h (12:00 am)时流速v3的比值(流速比,v0/v3)关系,且v0在0~1 mL/min时,采用一元回归方程时的差异率显著高于幂函数方程,而当v0在2~4 mL/min时,采用幂函数方程的差异率显著高于一元回归方程;若区分流速比,且流速比为0.6~1,v0为1~4 mL/min时,采用一元函数方程估测的差异率显著低于幂函数方程,流速比为1~1.6,v0为0~4 mL/min时,一元函数与幂函数方程估测的差异率无显著性差异。在不区分流速比的情况下,两类方程的差异率均在20%~30%之间。因此,当v 0在0~1 mL/min之间时,建议采用幂函数方程;当v0为1~2 mL/min时,采用一元函数或幂函数方程均可;当v0在2~4 mL/min之间时,建议采用一元函数方程。区分流速比时,两类方程的差异率均小于15%。因此,当流速比为0.6~1,v0在0~1 mL/min之间时,采用一元函数或幂函数方程均可,当v0为1~4 mL/min时,建议采用一元函数方程;当流速比为1~1.6, v0在0~4 mL/min之间时,采用一元函数或幂函数方程均可。
新型吡唑双酰肼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何海琴, 戴志猛, 谢旭峰, 刘幸海, 谭成侠
2016, 18(1): 113-11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14
摘要:
为了寻找具有较高除草活性的农药先导化合物,将吡唑环与双酰肼结构进行拼接,设计合成了13个未见报道的含吡唑环的双酰肼类目标化合物6a~6m,其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及高分辨质谱确认。培养皿法测定结果表明:在200 mg/L下,化合物N'-(2-(2,4-二氯苯氧基)乙酰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肼(6i)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油菜Brassicacampestris、高粱Sorghum bicolor、萝卜Raphanus sativus和黄瓜Cucumis sativus根、茎的抑制率均达80%以上。盆栽试验表明:在有效成分150 g/hm2剂量下,采用苗后茎叶喷雾处理,化合物6i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和鳢肠Eclipta prostrata的抑制率均达80%;相同剂量下采用苗前土壤喷雾处理,6i对反枝苋A. retroflexus的抑制率也达80%。
丹皮酚衍生物——3-羟基-1-(2-羟基-4-甲氧基苯)-3-(2'-溴苯)-1-丙酮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
刘存芳
2016, 18(1): 119-12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15
摘要:
从牡丹根皮中提取丹皮酚,将丹皮酚精制后与2-溴苯甲醛在室温及碱催化下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一种丹皮酚衍生物——3-羟基-1-(2-羟基-4-甲氧基苯)-3-(2'-溴苯)-1-丙酮,产率为78.6%,其结构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及核磁共振谱(NMR),结合元素分析等进行表征。单晶X-衍射(X-ray diffraction)测定结果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0.99380(15) nm,b=0.80617(12) nm,c=1.9251(3) nm,α=90.0(2)°,β=103.287(2)°,γ=90(2)°,V=1.5010(4) nm3,Dc=1.554 mg/cm3, μ=2.751 mm-1,F(000)=712,Z=4,R1=0.0290,ωR2=0.0660,R(int)=0.0322。该丹皮酚衍生物具有抗菌活性,对植物源真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36和0.48 g/L,对病源细菌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 51065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TCC25925的MIC分别为0.02和0.06 g/L。
新化合物天维菌素的杀虫杀螨活性
杨波, 张绍勇, 陈振, 黄隽, 王继栋, 陈安良
2016, 18(1): 124-12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17
摘要:
为明确天维菌素(tenvermectin)的杀虫杀螨活性,分别测定了其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 (药膜法)、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 (小叶碟添加法)、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übner (饲料混药法)、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浸渍法)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叶片浸渍法和玻片浸渍法)的室内毒力,并采用叶碟喷雾法测定了其对朱砂叶螨的盆栽药效。结果表明:天维菌素对鳞翅目害虫小菜蛾、粘虫和棉铃虫的LC50值分别为22.21、19.66和22.09 mg/L,对松材线虫的LC50值为1.94 mg/L,毒力显著高于米尔贝霉素(P50值分别为0.0051和0.0089 mg/L。盆栽试验结果表明:0.2 mg/L的天维菌素药后5 d对朱砂叶螨的防效最高,达97.42%;药后7 d,尽管天维菌素与阿维菌素的防治效果均有所下降,但天维菌素不同浓度(0.0125~0.2 mg/L)处理防效仍保持在80.23%~91.96%之间。研究表明,天维菌素对供试的有害生物均具有较高活性,具有研究开发潜力。
气相色谱-氮磷检测法检测喹啉铜在苹果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姚杰, 刘传德, 周先学, 鹿泽启, 王志新, 柳璇, 段小娜, 徐维华
2016, 18(1): 130-13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16
摘要:
为探明喹啉铜在苹果中的安全性,制定喹啉铜在苹果上的安全使用标准,研究了山东烟台、河北石家庄和安徽宿州3个试验点喹啉铜在苹果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样品前处理过程中,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为竞争配体,将喹啉铜转化为8-羟基喹啉,采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FTD)检测。结果表明:在0.0605、1.0和2.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喹啉铜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0%~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2.3%,在苹果中的定量限为0.0605 mg/kg;喹啉铜在苹果中的消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消解速度较快,半衰期为4.4~7.4 d,其在苹果中的残留量随着时间延长而递减。参照我国制定的苹果中喹啉铜限量标准2.0 mg/kg (临时限量),按照本试验剂量和次数施用喹啉铜21 d后,所采收的苹果是安全的。
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果蔬及其制品中噻霉酮残留
粟有志, 周均, 孟茹, 李娜, 李艳美, 罗琼
2016, 18(1): 135-14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6.0018
摘要:
建立了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果蔬及其制品中噻霉酮的分析方法。样品经含0.1%乙酸的乙腈提取,聚苯乙烯/二乙烯苯(PEP)和C18粉净化,以0.1%甲酸水溶液(含2 mmol/mL乙酸铵)和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经C18色谱柱分离,正离子模式扫描,多重反应监测模式检测。以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对(母离子和两个碎片离子)信息比较进行定性,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10~500 ng/mL范围内,噻霉酮在黄瓜、葡萄、葡萄干、番茄酱、番茄和苹果6种基质中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6;定量限(LOQ) (以S/N≥10计)为10.0 μg/kg,在10、20和100 μg/kg 3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80%~98%,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4%~13%。该方法高效快捷、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
《农药学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名单
2016, 18(1): 141-142.
摘要:
会讯:第五届环境友好型农药制剂加工技术及生产设备研讨会将在江苏无锡召开
2016, 18(1): 76-7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