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19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农药学学报》2017年19卷第5期目录
2017, 19(5): .
摘要:
分子插件法及其在农药分子设计中的应用
车传亮, 杨冬燕, 万川, 王家尧, 刘雪莲, 赵峰海, 覃兆海
2017, 19(5): 533-54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71
摘要:
新农药创制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新农药分子的设计是该工程的源头,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文章对传统的农药分子设计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总结,并在课题组多年新农药创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分子插件法,并以吡啶二芳酮和芳氧吡啶乙酮为例,介绍了分子插件的设计及其在新农药创制中的应用。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将功能基团模块化,便于快速衍生和筛选,从而大大缩短农药的创制周期,满足对速度竞争的要求。
基于刃天青微平板法测定交链格孢菌橘致病型对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
符雨诗, 梅秀凤, 韩国兴, 李红叶
2017, 19(5): 543-54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72
摘要:
由交链格孢菌橘致病型(Alternaria alternata tangerine pathotype)引起的柑橘链格孢褐斑病(Alternaria brown spot,ABS)是柑橘上的主要病害,目前主要采用杀菌剂防治。本研究以采自中国各柑橘链格孢褐斑病发生区的54个交链格孢菌橘致病型菌株为供试群体,采用刃天青微平板法测定了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对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刃天青微平板法最佳体系中的培养基为完全培养基(CM),刃天青终浓度为40 μmol/L,孢子浓度为105个/mL。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范围分别为0.304~0.885 μg/mL和0.367~0.873 μg/mL,平均值分别为0.562和0.609 μg/mL。正态分布检测结果显示:这2种药剂抑制交链格孢菌橘致病型群体的EC50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因此认为所得EC50值可作为病原菌对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本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防治褐斑病和监测交链格孢菌对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奠定基础。
氯苯醚酰胺(Y13149)生物活性初步研究及水稻纹枯病菌对其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戴德江, 魏方林, 王琼伟, 吴鉴艳, 张传清
2017, 19(5): 550-55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73
摘要:
氯苯醚酰胺[N-(2-(2,4-二氯苯氧基)苯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酰胺,Y13149]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药效团连接碎片虚拟筛选策略(PFVS)快速发现的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化合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创制化合物的农药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氯苯醚酰胺对真菌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对供试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EC50值在0.008~15.25 mg/L之间,其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活性最强,但对辣椒疫霉和链状腐霉活性较弱。田间试验表明,氯苯醚酰胺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75 g/hm2时的平均防效为79.6%,其防效总体略好于噻呋酰胺(75 g/hm2的平均防效为77.3%)。此外,氯苯醚酰胺对采自浙江和江苏两省的125株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分布在0.002~0.259 mg/L之间,且呈近似正态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为(0.021 ±0.008) mg/L,因此可将其作为水稻纹枯病菌对氯苯醚酰胺的敏感性基线,用于田间抗药性监测。
桃蚜对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及氟啶虫胺腈抗性的快速检测方法
郭静静, 史雪岩, 高希武
2017, 19(5): 555-56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74
摘要:
采用玻璃管药膜法,建立了以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及氟啶虫胺腈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SN)的LC90值作为区分剂量,测定桃蚜对6种杀虫剂敏感性变化的方法,并与浸叶法测得的抗性水平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验证了利用区分剂量快速测定桃蚜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抗性水平的准确性。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的LC90值分别为150.01、1 170.81、54.19、951.34、245.98及133.60 ng/cm2。在此区分剂量下,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桃蚜种群(ZM)的死亡率在82%~96%之间;河北省玉田地区甘蓝桃蚜种群(GL)的死亡率在35%~82%之间,桃树桃蚜种群(TS)死亡率在3%~30%之间。分析表明,在选定的区分剂量下,桃蚜田间种群的死亡率与其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818 8~0.999 9之间。同时,通过相关性方程计算得到的江苏省南京地区桃蚜种群(NJ)对6种杀虫剂的理论抗性水平与实际检测所得抗性水平结果接近。因此,以玻璃管药膜法确定的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及氟啶虫胺腈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的LC90值作为区分剂量,通过测定桃蚜田间种群的死亡率,可以快速表征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从而对其抗性水平进行初步评估。
中国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
徐建强, 杨岚, 平忠良, 陈静, 夏彦飞, 刘圣明, 郑伟, 林晓民
2017, 19(5): 563-56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75
摘要: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对2013年从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8株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对供试小麦纹枯病菌菌株的EC50值在0.009~0.079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25 ±0.012)μg/mL;98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0.025 ±0.012)μg/mL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LSD法)及SPSS聚类结果均显示,同一地市内的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在1.0~4.1之间,而不同地区菌株间对咯菌腈敏感性差异不明显,咯菌腈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015~0.060 μg/mL之间,后者是前者的4倍;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与其对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丙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多菌灵等5种杀菌剂对烟草立枯病菌的生物活性
汪汉成, 张敏, 张之矾, 陈兴江, 张长青
2017, 19(5): 569-57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76
摘要: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分析了烟草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在菌丝生长、菌核形成与萌发阶段对5种杀菌剂(多菌灵、代森锰锌、菌核净、异菌脲及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同时通过离体叶片法考察了5种杀菌剂对烟草立枯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供试5种药剂对立枯病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与萌发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同时对烟草立枯病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其中,对菌丝生长以及菌核形成与萌发抑制活性最强的均是多菌灵,其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平均值为(0.06 ±0.01) mg/L,0.25和20 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均为100%;其次为异菌脲[EC50值为(0.35 ±0.15) mg/L,2和100 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4.79 ±12.58)%和100%]、苯醚甲环唑[EC50值为(0.55 ±0.53) mg/L,5和200 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7.97 ±2.64)%和100%]及菌核净[EC50值为(1.31 ±0.14) mg/L,10和100 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均为100%];最弱的均是代森锰锌,其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平均值为(6 ±0.20) mg/L,10和200 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43.58 ±31.87)%和0。离体试验表明:对烟草立枯病保护作用最强的是多菌灵、异菌脲和菌核净,50 mg/L时防效均 > 99%,其次为代森锰锌(50 mg/L防效为75.83%),最弱的是苯醚甲环唑(50 mg/L防效为39.29%);治疗作用最强的也是多菌灵,50 mg/L防效为93.46%,其次为菌核净、异菌脲和苯醚甲环唑(200 mg/L时防效均 > 84%),最弱的为代森锰锌(800 mg/L时防效为76.40%)。研究结果可为烟草立枯病化学防治药剂筛选提供参考和依据。
苦参碱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豆敏详, 姚满, 吴志凤, 郑伟, 马志卿, 张兴
2017, 19(5): 576-58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78
摘要:
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移动及消解等特性是评价其环境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为评价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对土壤环境的安全性,依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探讨了苦参碱在东北黑土、江西红土、关中娄土及河南二合土等典型土壤中的吸附、移动、消解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苦参碱在4类典型土壤中均为中等吸附、易移动,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其吸附性呈正相关;在未灭菌条件(25℃,避光)下,苦参碱在4类6种不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4.1~9.8 d,而在灭菌条件下,半衰期为11.6~13.7 d,均为易降解。研究表明,苦参碱对土壤环境较为安全。
丙炔氟草胺的水解及光解特性研究
程功, 田宏哲, 刘娜, 朱赫, SHAFI Jamil, 纪明山
2017, 19(5): 583-58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77
摘要:
为深入了解丙炔氟草胺的环境化学行为,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水解和光解特性。结果表明:15℃下,初始质量浓度为2 mg/L的丙炔氟草胺在pH值为5、7和9的缓冲溶液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63.00、33.00和28.50 h,即其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最快;中性(pH 7)条件下,丙炔氟草胺在15、25和35℃下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33.00、23.10和8.88 h,表明其水解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水解速率越快;丙炔氟草胺在河水中的水解速率高于在自来水和蒸馏水中的水解速率,3种条件下的半衰期分别为2.70、6.03和19.80 h。300 W汞灯照射下,丙炔氟草胺在碱性条件下的光解速率大于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半衰期分别为0.03、0.45和0.44 h;此外,丙炔氟草胺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光解速率顺序依次为甲醇 > 乙酸乙酯 > 正己烷 > 乙腈 > 丙酮;其在不同光源下的光解速率依次为500 W汞灯 > 300 W汞灯 > 氙灯。研究结果可为丙炔氟草胺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叶类蔬菜中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
叶倩, 黄健祥, 孙玲, 万凯, 朱富伟, 骆冲, 王富华
2017, 19(5): 589-59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79
摘要:
建立了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QuEChERS-UPLC-MS/MS)对叶类蔬菜中极性较弱的氯吡脲、多效唑、烯效唑和丙环唑以及强极性的矮壮素共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残留的检测方法。样品经QuEChERS法预处理,用含体积分数为1%乙酸的乙腈溶液提取,石墨化碳黑(GCB)和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C18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1~1 000 μg/L范围内,氯吡脲、多效唑、烯效唑、丙环唑和矮壮素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3,检出限(LOD)为0.002~0.04 μg/kg,定量限(LOQ)为0.01 mg/kg。在0.01、0.1和0.5 mg/kg添加水平下,5种植物生长调剂在菜心、芥蓝和普通白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1%~9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10%。该方法快捷、简便、定量准确,适用于叶类蔬菜中同时检测氯吡脲、多效唑、烯效唑、丙环唑和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
卷烟主流烟气总粒相物、气相物和烟灰中吡虫啉等5种农药残留及其转移行为
熊巍, 庞夙, 陶晓秋, 韶济民, 黄玫
2017, 19(5): 597-60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81
摘要: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主流烟气总粒相物、烟灰和气相物中吡虫啉、二甲戊灵、仲丁灵、甲霜灵和腈菌唑含量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分散固相萃取后进行UPLC-MS/MS分析。各基质中5种农药的检出限为0.196~10.7 ng/cig,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1%~118%,RSD为2.2%~12%。应用该方法研究了标准卷烟添加5种农药标准品和自然高残留样品中5种农药的烟气转移率。结果表明:标准卷烟添加5种农药标准品的主流烟气总粒相物中吡虫啉转移率相对较低(<7%),而其余4种农药转移率均大于30%;烟灰中未检出吡虫啉,其余4种农药转移率仅为0.1%~0.2%;此外,在主流烟气气相物中未检出目标农药。自然高残留卷烟样品主流烟气总粒相物中仅检出腈菌唑,且其转移率(2.6%~3.1%)远低于添加标准品的卷烟。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草莓中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乙嘧酚残留
王昕璐, 贾琪, 许彦阳, 宋晓, 张茜宁, 钱永忠, 邱静
2017, 19(5): 603-60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83
摘要:
建立了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草莓中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乙嘧酚残留的方法。样品经0.5%甲酸-乙腈提取,QuEChERS方法净化,以Agilent XDB-C18色谱柱(2.1 mm×150 mm,3.5 μm)进行UPLC分离,采用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以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20~1 000 μg/L范围内,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及乙嘧酚的质量浓度与其相应的峰面积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 8。在50~500 μg/kg添加水平下,草莓中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乙嘧酚的平均回收率在86%~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9%~13%(n=5)之间,检出限分别为2.5、0.50和1.0 μg/kg,定量限均为50 μg/kg。该方法样品前处理过程简单快速,分析时间短,灵敏度、准确度及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适用于草莓中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乙嘧酚残留的检测。
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含油食品中亚胺唑的残留
张文君, 李慧冬, 方丽萍, 董崭, 杜红霞, 官帅, 陈子雷
2017, 19(5): 609-61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84
摘要:
建立了检测含油类食品(核桃、花生油和干辣椒粉)中亚胺唑残留的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中的亚胺唑经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吸附剂(PSA)和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吸附剂(C18)混合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剂净化,气相色谱法测定,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在0.005~10 mg/L范围内,亚胺唑的色谱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 > 0.99;定量限为0.05 mg/kg。在0.05、0.1和1 mg/kg添加水平下,亚胺唑在核桃、花生油及干辣椒粉基质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2%~107%,相对标准偏差为3.0%~6.3%。方法各项性能均能满足对含油食品中亚胺唑残留分析的要求。
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乌龙茶及土壤中10种三嗪类除草剂残留
方灵, 苏德森, 刘文静, 傅建炜, 林虬
2017, 19(5): 617-62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80
摘要:
建立了乌龙茶及土壤中10种三嗪类除草剂(西玛津、莠去津、扑灭津、特丁津、敌草净、环丙津、西草净、莠灭净、扑草净和特丁净)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N-丙基乙二胺(PSA)、C18、MgSO4为净化剂分散净化后,在GC-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测定,空白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研究了不同提取溶剂、不同吸附剂种类及用量对提取净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西草净和扑草净在10~500 μg/kg,其余8种除草剂在5~500 μg/kg)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10种三嗪类除草剂的定量限(LOQ)为5.0~10 μg/kg。在5~100 μg/kg添加水平下,10种三嗪类除草剂在乌龙茶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5%~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1%~8.7%(n=6)之间。该方法操作简单、净化效果好、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能够满足乌龙茶及土壤中10种三嗪类除草剂残留分析测定的要求。
表面活性剂辅助-凝固-漂浮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葡萄酒中4种三嗪类除草剂残留
郭亚芸, 张宗磊, 韩晓梅, 史红梅, 丁燕, 王哲
2017, 19(5): 624-63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82
摘要:
建立了表面活性剂辅助-凝固-漂浮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SA-DLLME-SFO-HPLC)法检测葡萄酒中西玛津、莠去津、特丁津和扑草净4种三嗪类除草剂残留的分析方法。考察了萃取剂的类型、萃取剂和表面活性剂的体积、萃取时间和盐效应等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确定最佳萃取条件为:20 μL十一醇作为萃取剂,2 μL 0.25 g/L的Tween-20水溶液作为分散剂,萃取时间10 min,氯化钠的质量浓度为250 g/L。结果表明:西玛津、莠去津、特丁津和扑草净的线性范围为0.008~5 mg/L,检出限分别为2.4、1.8、2.0和2.8 μg/L,富集倍数在24.5~32.4之间。在0.008、0.08和2.4 mg/L添加水平下,西玛津、莠去津、特丁津和扑草净在葡萄酒中的回收率在84%~10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5)在2.1%~6.9%之间。该方法可用于葡萄酒中西玛津、莠去津、特丁津和扑草净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水稻样品中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残留
傅强, 黄颖婕, 付启明, 梁骥, 马婧, 冯雪, 李双双
2017, 19(5): 631-63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85
摘要: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建立了同时检测水稻植株、谷壳、糙米中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N-demethyl-175-J和N-formyl-175-J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经分散固相萃取(PSA)净化,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0.02、0.2和2 mg/kg添加水平下,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的平均回收率在73%~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9%~10%之间。乙基多杀菌素-J和-L的定量限(LOQ)分别0.016和0.004 mg/kg,代谢物的定量限(LOQ)为0.02 mg/kg。该方法操作简便、稳定和快速,可以满足水稻样品中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要求。
利用酚醛环氧树脂-丙二胺聚合物制备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
韩京坤, 张宪鹏, 白海秀, 张大侠, 李北兴, 慕卫, 刘峰
2017, 19(5): 638-64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86
摘要:
探索了以酚醛环氧树脂-二元胺聚合物为壁材制备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CS)的可行性,明确了酚醛环氧树脂用量及乳化剪切转速等因素对微囊基础物化特性以及药剂释放性能和应用效果的影响。利用油溶性单体酚醛环氧树脂与水溶性单体丙二胺,在油-水界面上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聚合物,制备得到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利用红外光谱仪分析囊壁结构;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微囊的载药量、包封率和释放性能;经粒度分析仪测定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最后采用浸叶法测定了该载药微囊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所得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为规则的球形,囊壁表面光滑无孔洞且伴有少量褶皱。随酚醛环氧树脂用量增加,微囊平均粒径增大,载药量下降,释放速率降低,而包封率变化不大。随乳化剪切转速增加,平均粒径下降,释放速率加快。采用优化条件制备所得微囊的平均粒径为21.33 μm,包封率为91.04%,载药量为43.97%。其释放动力学表现为:0~15 min内为快速释放阶段,累计释放量达到78.01%;15~240 min为缓慢释放阶段,在240 min时累积释放量达97.04%。4种不同粒径(2.78、5.19、11.86和23.15 μm)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和同剂量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对小地老虎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微囊粒径的减小,其毒力逐渐增大(LC50值分别为16.44、23.33、29.36和37.57 mg/L),但不同粒径微囊处理组毒力均略低于乳油(LC50值为10.41 mg/L)。研究表明,可采用酚醛环氧树脂-二元胺聚合物为壁材制备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速效性好且活性易调控,在农药微囊剂制备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米尔贝霉素类似物的合成及杀螨杀蚜活性
余海涛, 张健, 胡冠芳, 成丕乐, 张娜, 刘映前
2017, 19(5): 648-65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87
摘要:
为寻找高活性的米尔贝霉素衍生物,以伊维菌素为原料,经脱糖、羟基保护、氧化、还原胺化、脱保护等将其转变为13-氨基米尔贝霉素类似物,通过三组分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米尔贝霉素磺酰脒类化合物(7a~7i),并初步测定了其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室内活性。结果表明:各衍生物对朱砂叶螨和豆蚜均有较好的触杀活性,其中7f、7h和7i对朱砂叶螨24 h的LC50值分别为1.04×10–2、9.60×10–4和1.44×10–2 mg/L;7i对豆蚜24 h的LC50值为7.81 mg/L。米尔贝霉素13位氨基上磺酰化的结构修饰有助于提高米尔贝霉素类化合物的杀螨、杀蚜活性。
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荔枝和土壤中的残留行为
王思威, 刘艳萍, 孙海滨
2017, 19(5): 654-65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88
摘要:
建立了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荔枝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在广州和南宁进行了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性粉剂在荔枝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荔枝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样品用碱溶液提取,盐酸调节pH值至2.5后乙酸乙酯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HPLC-PDA)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荔枝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1%~8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4.6%,检出限(LOD)为0.005 mg/kg,定量限(LOQ)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性粉剂在荔枝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2~5.9 d和15.2~20.6 d,属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量测定结果显示: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性粉剂按有效成分20和30 mg/L分别施药2次,广州和南宁两地收获期荔枝中对氯苯氧乙酸钠的残留量均<0.01 mg/kg。
QuEChERS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快速检测动物源产品中苯并烯氟菌唑残留
隋程程, 尤祥伟, 李义强, 姜桦韬, 张广雨
2017, 19(5): 659-66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7.0089
摘要:
为研究广谱性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通过饲料在动物源产品中的积累和残留风险,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相结合,建立了苯并烯氟菌唑在4种动物源产品(猪肉、鸡肉、牛肉和鸡蛋)中的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振荡提取,经N-丙基乙二胺(PSA)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后,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1 mg/L范围内,4种动物源产品中苯并烯氟菌唑的色谱峰面积与其相应的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1 0。在0.004、0.01和0.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苯并烯氟菌唑在鸡蛋、鸡肉、猪肉和牛肉中的回收率分别为83%~90%,82%~96%,85%~96%和77%~97%,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6.9%~11%,5.4%~8.7%,2.6%~7.3%和7.2%~10%。以最小添加水平作为方法的定量限,苯并烯氟菌唑在4种产品中的定量限均为0.004 mg/kg。所建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高通量等特点,适用于动物源产品中苯并烯氟菌唑的残留检测。在全国10个省份抽取120个样品(鸡蛋、鸡肉、猪肉和牛肉各30个)进行了监测,均未检出苯并烯氟菌唑残留。
《农药学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名单
2017, 19(5): .
摘要:
欢迎订阅2018年《农药学学报》
2017, 19(5): 542-542.
摘要:
书讯:《农药商品信息手册》
2017, 19(5): 554-554.
摘要:
《农药外贸英语》
2017, 19(5): 562-562.
摘要:
《农药问答精编》(第二版)
2017, 19(5): 575-575.
摘要:
《农药知识读本》
2017, 19(5): 616-616.
摘要: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杀虫剂卷》
2017, 19(5): 630-630.
摘要: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杀菌剂卷》
2017, 19(5): 664-66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