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22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202001ML 目录
2020, 22(1): 1-4.
摘要:
专论与综述
解毒酶和转运蛋白介导的害虫抗药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徐莉, 王建华, 梅宇, 李冬植
2020, 22(1): 1-1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16
摘要:
害虫抗药性是导致杀虫剂防效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抗性机制的阐明是害虫抗药性综合治理的基础。研究表明,代谢能力增强是害虫抗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害虫对杀虫剂等外源物质的代谢需要细胞色素P450酶系 (P450s)、羧酸酯酶 (CarEs)、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s)、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UGTs) 和ATP结合盒转运蛋白 (简称ABC转运蛋白) 等解毒酶和转运蛋白的参与。结合近年来对害虫抗药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上述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参与杀虫剂抗药性的分子机制,并对害虫抗药性治理的新方法进行了展望。
生物熏蒸——环境友好型土壤熏蒸技术
张大琪, 颜冬冬, 方文生, 黄斌, 王献礼, 王晓宁, 李雄亚, 王倩, 靳茜, 李园, 欧阳灿彬, 王秋霞, 曹坳程
2020, 22(1): 11-1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17
摘要: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防治土传病害效果优异的溴甲烷已于2015年全面退出农业领域 (除必要用途豁免外),环境友好型的生物熏蒸技术作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溴甲烷非化学替代措施而受到普遍关注。文章主要综述了生物熏蒸的作用机理:产生挥发性活性物质及提高土壤温度;介绍了生物熏蒸对腐霉菌、疫霉菌、尖孢镰刀菌等土传病害以及线虫的防治作用;同时阐述了生物熏蒸对土壤中氮 (N)、磷 (P)、钾 (K)、pH值等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作物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阐明了生物熏蒸材料的选择以及施用熏蒸材料时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熏蒸效果的两个主要因素。作者认为,由于受生物熏蒸材料自身的限制,目前将生物熏蒸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如生物熏蒸与化学熏蒸轮用等,依然具有广阔的研究应用前景。
研究论文
放射性同位素碳-14标记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与分析
杨征敏, 宋明钰, 陈沪飞, 余志扬, 周迪, 夏燕婷, 郑东敏, 薛晓娅
2020, 22(1): 19-2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03
摘要:
以 [ 14C ] 碳酸钡为放射性同位素原料,通过格氏反应、亲核取代、胺化和缩合等8步放化反应制备了2种放射性同位素碳-14 标记的氯虫苯甲酰胺粗品,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纯化获得标记物纯品14C-氯虫苯甲酰胺 [ 3-溴-N- [ 4-氯-2-甲基-6-( 甲氨基 [ 羰基-14C ] 甲酰基) 苯基 ] -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酰胺 ( 2 , 55.6 mCi)和3-溴-N- [ 4-氯-2-甲基-6- (甲氨基甲酰基) 苯基 ] -1-(3-氯-2-吡啶基)-1H-吡唑-5- [ 羰基-14C ] 甲酰胺 ( 3 , 58.6 mCi) ] 。以 [ 14C ] 碳酸钡计,两种标记物的总放化收率分别为32%和52%。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和在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 (HPLC-FSA) 分析确认。放射性薄层成像分析 (TLC-IIA)、离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LSC)、在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联用 (HPLC-FSA/PDA/MS) 和LSC分析表明,两种14C-氯虫苯甲酰胺的放化纯度分别为99.8%和99.6%,化学纯度分别为99.1%和98.4%,比活度分别为52.45 mCi/mmol和52.30 mCi/mmol。这2种标记物可作为放射性示踪剂,可满足氯虫苯甲酰胺在中国的登记代谢试验研究的需要。
氘标记稻瘟酯的合成及其杀菌活性
范鑫鑫, 韩敏晖, 丁宇轩, 张学博, 李恒朝, 安杰
2020, 22(1): 27-3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11
摘要:
氘标记农药作为探针或者内标在农药代谢、毒理研究或者农药残留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动力学同位素效应,C−D键比C−H键更为稳定,因此氘标记农药可能具有更长的半衰期,以及对非靶标生物更小的毒性。稻瘟酯是一种对水稻恶苗病和稻瘟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农用杀菌剂。本项研究利用单电子转移还原氘化反应和氘标记中间体,成功合成了4个不同位点被选择性氘代的稻瘟酯,其中3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并对其进行了杀菌活性测试。离体杀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上述4种氘代稻瘟酯对水稻稻瘟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与未被标记的稻瘟酯无显著差异。氘标记稻瘟酯未来可作为代谢、毒理研究的探针及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内标。
天维菌素酰化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虫杀螨活性
陈浩, 张绍勇, 韩群琦, 张辉, 王继栋, 陈安良
2020, 22(1): 35-4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14
摘要:
以天维菌素B、天维菌素B单糖苷和天维菌素B苷元为原料,经选择性C-5羟基保护,在C-13、C-4′ 和C-4″ 位引入不同酰基基团,合成了3个系列共23个天维菌素B酰化衍生物,并通过 1H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对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衍生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以及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毒杀活性,其中天维菌素B C-4″位衍生物的活性优于C-4′ 位衍生物及13位衍生物。化合物 8e 对小菜蛾和松材线虫的毒杀活性最优,LC50值分别为9.2 mg/L和0.42 mg/L,化合物 8b 对朱砂叶螨的毒性最高,LC50值为0.001 9 mg/L,均优于对照药天维菌素B。
异硫氰酸丙烯酯毒杀松材线虫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韩双双, 谭周倩, 黄晓德, 钱骅, 陈斌, 赵伯涛, 陈双林, 闫淑珍
2020, 22(1): 48-5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73
摘要:
对异硫氰酸丙烯酯毒杀松材线虫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测定了其对线虫虫体形态、运动行为、体内总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以及处理前后线虫体内过氧化氢酶 (CAT)、乙酰胆碱酯酶 (AChE) 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 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经异硫氰酸丙烯酯处理后的松材线虫虫体形态严重扭曲,运动形态出现由正常的S形变化为多节弯曲和螺旋状卷曲等异常状况,线虫行动随时间的推移变得迟缓,最终呈C形、新月形或直接死亡。随着异硫氰酸丙烯酯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大,线虫体内总糖和蛋白质含量显著上升,糖和蛋白质的代谢发生紊乱;线虫体内CAT、AChE和GST活性显著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线虫体内氧化和抗氧化作用失衡;细胞受到极大的影响,神经系统遭到破坏,解毒能力明显降低。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利用异硫氰酸丙烯酯作为植物源杀线虫剂提供依据。
中国南方主要梨产区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
沈量, 马雨萱, 傅敏, 洪霓, 王国平
2020, 22(1): 54-5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40
摘要:
为明确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并建立中国南方主要梨产区 (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和福建) 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对6个代表性菌株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评价了苯醚甲环唑对该病菌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0株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菌丝生长和芽管伸长的抑制效果较强,而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弱,其平均EC50值分别为 (0.33 ± 0.03)、(2.61 ± 0.26) 和 (29.87 ± 1.31) μg/mL。160 μg/mL的苯醚甲环唑对梨果生炭疽病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92 %和79%,而1 000 μg/mL的多菌灵则分别为51%和23%。来源于中国南方主要梨产区的120株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均表现为敏感,EC50值范围0.27~1.12 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偏态分布,其平均EC50值 (0.59 ± 0.02) μg/mL 可以作为我国南方主要梨产区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本研究结果为监测梨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田间抗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梨产区应用该药剂防治炭疽病提供了依据。
耳叶水苋对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的抗性及其分子机制初探
张建树, 刘冰, 蔡新忠, 周伟军, 王会福, 陆强, 周国军, 刘亚光, 梁文, 王硕, 朱金文
2020, 22(1): 60-6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09
摘要:
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稻田耳叶水苋Ammannia arenaria H.B.K. 危害十分严重。采用盆栽法首次测定了耳叶水苋对苄嘧磺隆等药剂的抗性水平,同时分析了其抗性和敏感种群间乙酰乳酸合成酶 (ALS) 基因的DNA序列及其RNA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采自浙江嘉兴 (JX110)、江苏苏州 (JS039)、浙江宁波 (NB0143-05) 和安徽广德 (AH014) 的耳叶水苋生物型对苄嘧磺隆的抗性指数 (RI) 分别为67.90、17.59、44.63和8.37,对苄嘧磺隆表现出中高水平抗性的生物型对五氟磺草胺、双草醚及咪唑乙烟酸也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获得了耳叶水苋ALS 基因全长核苷酸序列2 235 bp,编码667个氨基酸,仅发现NB0143-05等 3种抗性生物型ALS酶的氨基酸序列非保守区第93位的亮氨酸被脯氨酸取代。然而,NB0143-05 的ALS酶对ALS抑制剂的敏感性大幅度降低 (RI 37.04),且在苄嘧磺隆处理后4 d的ALS基因表达量是敏感生物型 (HZ001) 的1.86倍。这表明,ALS酶对药剂的敏感性降低以及被苄嘧磺隆诱导后ALS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很可能是耳叶水苋生物型NB0143-05对ALS抑制剂产生抗性的原因。
双环磺草酮与氯氟吡啶酯复配的联合除草活性及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毕亚玲, 戴玲玲, 王曹阳, 李君君
2020, 22(1): 68-7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37
摘要:

双环磺草酮是一种新型的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抑制剂类除草剂,为明确其除草活性以及其与合成激素类除草剂氯氟吡啶酯复配后的除草效果,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二者复配的联合作用类型,以及复配药剂在水稻与杂草之间的选择性,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评价。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双环磺草酮与氯氟吡啶酯复配后使用,对供试杂草稗草、千金子、异型莎草及鸭舌草均呈现加成或增效作用;其中二者按照质量比5 : 1复配后的除草活性高于双环磺草酮单剂;复配药剂在供试水稻品种与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在28.72~54.81之间,与两种单剂相比,复配药剂对水稻的安全性均有提高。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双环磺草酮与氯氟吡啶酯复配扩大了杀草谱,对稗草、千金子、异型莎草及雨久花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在93.4%~100%之间,且对水稻安全;其中,田间复配用量为双环磺草酮有效成分120 g/hm2、氯氟吡啶酯有效成分18 g/hm2时效果最佳,对4种供试杂草的防效为97.1%~100%。

水稻田除草剂三唑磺草酮的作用特性
王恒智, 王豪, 朱宝林, 张乐乐, 刘伟堂, 王金信
2020, 22(1): 76-8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80
摘要:
为了明确水稻田除草剂三唑磺草酮 (QYR301) 的最佳施药条件,以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稻Oryza sativa作为测试靶标,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其施药适期、耐雨水冲刷性、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其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唑磺草酮对不同叶龄水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有效成分360 g/hm2的剂量下,对2叶期以后的水稻干重抑制率为0%;其除草活性与稗草的叶龄显著相关,其中2~3叶期的稗草最为敏感,有效成分30 g/hm2的三唑磺草酮对其干重抑制率为95%~98%;三唑磺草酮具有一定的耐雨水冲刷能力,药后降雨间隔达到8 h以上,其除草活性与药后降雨间隔时间无显著相关性,在有效成分30~120 g/hm2的剂量下,对稗草的干重抑制率为75%~93%;在20~35 ℃区间,三唑磺草酮药效稳定,对稗草的GR50值在44.6~51.4 g/hm2之间;相较于中度光照 (45%) 和低光照 (4%),高光照 (100%) 条件下三唑磺草酮对稗草的干重抑制率显著增加。分析表明杂草叶龄、降雨、温度和光照会显著影响三唑磺草酮除草活性,为使其发挥最大药效,应选择在水稻2叶期以后至稗草2~4叶期,天气晴朗,气温高于20 ℃的情况下施药;如药后8 h以内遇降雨天气,则需进行补喷。
小麦田大穗看麦娘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抗性
葛鲁安, 朱宝林, 赵宁, 赵孔平, 王恒智, 刘伟堂, 王金信
2020, 22(1): 82-8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35
摘要:
为明确小麦田大穗看麦娘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抗性水平及产生抗性的机理,采用整株法测定了河南省小麦田大穗看麦娘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抗性水平,以及细胞色素P450s抑制剂胡椒基丁醚 (PBO) 对精噁唑禾草灵的增效作用,并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了其靶标ACCase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显示:与敏感种群HN-06相比,抗性种群HN-05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抗性倍数为52.2,其ACCase基因存在Ile-2041-Asn和Gly-2096-Ala位点突变;喷施PBO后,精噁唑禾草灵对大穗看麦娘的GR50值 (有效成分) 为5.4 g/hm2,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与未喷施PBO处理的差异倍数为161.3。研究表明,抗性种群HN-05对精噁唑禾草灵已产生高水平抗性,该抗性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其靶标基因突变和P450s介导的代谢增强同时导致的,即表现出了靶标抗性和非靶标抗性共存的现象。
嘧菌酯提高马铃薯耐旱性的生理基础研究
王瀚, 毕真真, 孙超, 李瑞峰, 李鑫, 秦天元, 曾文婕, 李瑞, 张俊莲, 白江平
2020, 22(1): 88-9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28
摘要:
采用盆栽法,以抗旱性不同的3个马铃薯栽培种为研究对象,于播种前以25%嘧菌酯悬浮剂为沟施药剂处理 (A),正常浇水为对照 (CK,土壤体积含水量θw:60%~70%),干旱为水分处理 (D,θw:30%~40%),以及干旱与药剂共同处理 (A-D)。通过测定叶片光合参数、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 (MDA) 和脯氨酸含量及马铃薯单株产量与品质等指标,探讨施用嘧菌酯对改善马铃薯干旱胁迫耐受性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嘧菌酯可有效增强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在正常水分条件下,施用嘧菌酯可引起叶片过氧化氢酶 (CAT) 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PX) 活性的增强,具有延缓植株衰老的作用;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嘧菌酯可降低叶片MDA和脯氨酸含量,提高植株耐旱性。A较CK处理青薯9号、陇薯6号和大西洋单株产量分别增加30.74%、59.87%和5.90%,A-D较D处理分别增产15.17%、43.43%和16.49%;A处理青薯9号、陇薯6号和大西洋综合品质得分分别为1.184、2.856和0.621,A-D处理分别为−1.112、−0.240和−0.349。可见,嘧菌酯有利于干旱胁迫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品质的提高。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6-苄氨基腺嘌呤和吡唑醚菌酯在番茄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李栋, 李平亮, 李保华, 董向丽
2020, 22(1): 97-10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06
摘要:
为了探究根部处理剂6-苄氨基腺嘌呤 (6-BA) 和吡唑醚菌酯在植物-土壤间的分布规律,以番茄为试材,建立了测定番茄根、叶及根围土壤中2种化合物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法,并采用该方法研究了两者在番茄体内和根围土壤中28 d内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6-BA与吡唑醚菌酯在番茄根、叶和根围土壤中的回收率在82% ~ 107%之间,定量限在0.03 ~ 0.09 mg/kg之间;经番茄苗蘸根处理后12 h ~ 28 d,在根围土壤中未检测到6-BA,而在番茄叶和根中均有检出 (0.043 ~ 2.0 mg/kg),表明6-BA可被根部快速吸收,并传导至叶片,在番茄各部位中的含量为侧叶>根部>顶叶;6-BA在番茄根部和叶片中消解较快,处理7 ~ 10 d后低于检出限;吡唑醚菌酯可扩散至根围土壤中,大部分被根部吸收并维持在较高含量水平 (1.2 ~ 3.0 mg/kg) 达28 d以上;根部的吡唑醚菌酯可转移至叶片,并以较低含量水平 (0.11 ~ 0.78 mg/kg) 保留4 ~ 6 d。研究结果为番茄根、叶及土壤中6-BA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分析提供了方法,并为评价该根部处理剂的应用效果提供了必要数据。
实验室农药残留检测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以GB 23200.8—2016测定草莓中4种农药残留为例
汪志威, 周思齐, 李非里, 齐沛沛, 王祥云, 狄珊珊, 徐浩, 王新全
2020, 22(1): 105-11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57
摘要:
自2018年《CNAS-GL0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颁布后,不确定度计算方法的需求日益增强。本研究依据GB 23200.8—2016《水果和蔬菜中50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内标定量法,对草莓中丙溴磷、亚胺硫磷、五氯硝基苯和氯氟氰菊酯的残留进行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详细评定,共涉及标准品纯度、储备液配制、工作液配制、称样量和前处理过程5个B类评定分量,以及标准溶液峰面积、样品溶液峰面积和添加回收率3个A类评定分量。结果显示:在0.08 mg/kg添加水平下,丙溴磷、亚胺硫磷、五氯硝基苯和氯氟氰菊酯的测量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依次为3.55%、3.22%、2.20%和3.66%,样品溶液峰面积和添加回收率2个A类不确定度分量对4种农药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较高,其中丙溴磷、亚胺硫磷和氯氟氰菊酯均超过60%,五氯硝基苯超过31%。本研究中4种农药在草莓样品中的测量结果在95%的置信限 (k = 2) 内可表示为:丙溴磷,0.085 ± 0.006 mg/kg;亚胺硫磷,0.084 ± 0.005 mg/kg;五氯硝基苯,0.079 ± 0.003 mg/kg;氯氟氰菊酯,0.082 ± 0.006 mg/kg。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待测物在最大残留限量附近的残留值判定可能存在的争议。
戊唑醇及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残留行为及风险评估
齐艳丽, 李晋栋, 高婧, 李春勇, 任鹏程, 宋晋雄, 王霞, 乔雄梧, 秦曙
2020, 22(1): 115-12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13
摘要:
建立了玉米及其秸秆中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 (PSA)和C18净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 (UPLC-MS/MS) 检测。结果表明:在0.0025~0.1 mg/L范围内,戊唑醇及吡唑醚菌酯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鲜食玉米及成熟玉米籽粒在0.01、0.1和1 mg/kg,青玉米秸秆在0.01、0.1和2 mg/kg,成熟玉米秸秆在0.02、0.2和6 mg/kg添加水平下,戊唑醇在玉米及其秸秆中的添加回收率在75%~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在1.3%~6.0%之间;吡唑醚菌酯在玉米及其秸秆中的添加回收率在76%~101%之间,RSD在2.1%~8.4%之间。30%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以有效成分180 g/hm2剂量施药3次,分别于末次施药后21和28 d采集的鲜食玉米及成熟玉米籽粒中,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 (0.01 mg/kg),也低于CAC、EU和EPA的最大残留限量值 (MRL)。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一般人群戊唑醇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1545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8.2%;一般人群吡唑醚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45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24.0%。因此,建议在玉米上使用30%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时,最高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180 g/hm2,最多施药3次,施药间隔为7 d,安全间隔期为21 d。
农田尾菜发酵过程中农药残留变化特征
张圆圆, 李峰, 张宇娇, 李妍, 高贤彪, 张玉婷, 梁海恬, 田阳, 何宗均
2020, 22(1): 122-13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07
摘要:

基于尾菜中存在农药残留的现状,以设施农业尾菜黄瓜秧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了尾菜黄瓜秧在静态好氧发酵过程中多菌灵、吡虫啉、哒螨灵等50种农药残留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发酵重要影响因子堆高对农药残留消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尾菜黄瓜秧中共检测出腐霉利、多菌灵、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烯酰吗啉、虫螨腈、吡虫啉、啶虫脒和哒螨灵9种农药残留,其中多菌灵平均残留量最高,达11.2 mg/kg,其他8种农药平均残留量在0.042~0.89 mg/kg之间。在发酵的24 d中,不同堆高条件下9种农药的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但不同农药半衰期差异较大,其中吡虫啉的平均半衰期最长,为28.9 d,多菌灵的平均半衰期最短,为10.2 d;不同堆高处理中农药的消解速率也有差异,总体上在2.5 m堆高下各农药的消解率最高、半衰期最短。本研究结果可为尾菜发酵参数优化、农业废弃物的高效资源化利用以及研发基于尾菜发酵产物的有机蔬菜专用有机肥提供理论支撑。

六种新烟碱类杀虫剂残留在苹果实验室模拟加工中的变化
卢海博, 魏东, 高宝嘉
2020, 22(1): 131-13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33
摘要:

为明确苹果中残留的烯啶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和啶虫脒6种新烟碱类药剂在不同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6种药剂在苹果实验室罐头、果酱、果酒和果醋模拟加工过程中的残留量变化。结果表明:在苹果罐头加工过程中,6种药剂在罐头中残留量与初始浓度相比均显著降低,其中吡虫啉和噻虫胺在罐头中的加工因子较高,均为0.8,啶虫脒在罐头中的加工因子最低,为0.1。罐头汁中烯啶虫胺的加工因子最高,为0.5,其次为啶虫脒和噻虫嗪,均为0.4。在果酱加工过程中,烯啶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和啶虫脒的加工因子分别为0.8、0.9、0.9、1.0、0.9和0.9。在果酒中除吡虫啉的加工因子为0.1外,其余药剂加工因子均小于0.1。在果醋中除噻虫胺有少量残留(0.05 mg/kg)外,其余药剂均低于检出限。6种新烟碱类药剂在苹果实验室模拟加工过程中,加工因子均小于1,残留降低。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株J03生长特性及其对烟草和水稻的安全性
林胜, 周挺, 张玥, 李源, 顾钢, 郭学清, 陈凤平
2020, 22(1): 138-14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15
摘要:
二氯喹啉酸被广泛用于稻田除草,其残留易对后茬作物烟草的生长造成危害。本课题组前期从福建烟区植烟土壤中分离获得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菌株J03对烟草二氯喹啉酸药害具有较好修复作用。为明确该菌株生长特性及其对烟草和水稻的安全性,本研究测定了J03菌株对烟草和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同时测定了环境因子温度和酸碱度对J03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J03菌株处理的烟草和水稻种子,发芽率分别大于80%和95%,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J03菌株处理的烟苗株高、叶片数和地上部鲜重分别为2.82 cm、6.4片和6.08 g,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其他生长参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J03菌株处理的水稻幼苗的株高和叶面积与空白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J03菌株在4~40 ℃内均可生长,但最适生长温度为30~37 ℃;在pH值为5.0~9.0的LB培养基中均可生长,但最适生长pH值为6.0~8.0。综合研究表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株J03对烟草和水稻生长安全,且其在田间的适合度较高。
防治白菜根肿病的新型海洋微生物农药——解淀粉芽孢杆菌Txc2-1可湿性粉剂配方优化及药效研究
张致军, 罗远婵, 章真, 李淑兰, 田黎, 杨佩文, 李元广
2020, 22(1): 145-15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82
摘要:
根肿病是十字花科作物的全球性重大病害之一,但可供选择的防治药剂非常有限。以本课题组筛选出的一株对十字花科白菜根肿病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海洋生境芽孢杆菌Txc2-1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载体和助剂的筛选以及采用混料设计确定Txc2-1可湿性粉剂最优配方,同时运用制备的30亿CFU/g可湿性粉剂进行盆栽试验和田间药效的考察。结果表明:Txc2-1可湿性粉剂最佳载体为轻质碳酸钙,最佳润湿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最佳悬浮剂为聚乙烯醇 (PVA),这3种物质与Txc2-1菌株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且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通过混料设计确定其最优配比为m (轻质碳酸钙):m (十二烷基硫酸钠):m (PVA) = 83 : 9 : 8。利用5 L罐培养液及上述配方进行喷雾干燥获得了30亿CFU/g Txc2-1可湿性粉剂 (Txc2-1 WP);进一步盆栽 (40 d) 和田间 (60 d) 药效试验结果表明,Txc2-1 WP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效分别达70.53%和66.84%。该解淀粉芽孢杆菌Txc2-1可湿性粉剂达到了国家质量标准,对白菜根肿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为将Txc2-1开发成首个防治根肿病的海洋微生物杀菌剂奠定了基础。
虫生真菌玫烟色棒束孢PF904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赵义涛, 王宏民, 郭恒, 张天浩, 张仙红
2020, 22(1): 154-16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05
摘要:
为筛选适用于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 PF904菌株的表面活性剂,采用OWRK法和表面张力法测定了甘蓝、苹果、茄子和黄瓜叶片的表面自由能以及添加4种表面活性剂后玫烟色棒束孢孢子悬浮液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 (CMC),并采用量角法和重量差值法测定了4种不同植物叶片上的接触角和最大稳定持留量,同时对筛选获得的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PEG-12聚二甲基硅氧烷 (OFX-0193)、ɑ-烯基磺酸钠 (AOS) 和二异丁基萘磺酸钠 (Nekal) 3种表面活性剂在125~500 mg/L下均可提高玫烟色棒束孢孢子悬浮液在4种供试植物叶片上的润湿性能;其中250 mg/L 的Nekal在甘蓝和苹果叶片上的最大持留量 (11.90和13.28 mg/cm2) 和接触角 (29.5°和27.5°) 均显著优于OFX-0193和AOS,润湿效果最好;在茄子叶片上,添加125 mg/L的OFX-0193时持留量最大(9.45 mg/cm2);而添加普鲁兰多糖 (Pullulan) 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的溶液表面张力大于甘蓝、苹果和茄子叶片的表面自由能,润湿性能最差。孢子萌发抑制率的测定结果表明:添加Nekal和OFX-0193对玫烟色棒束孢PF904的孢子萌发无抑制作用,而AOS则对其表现为抑制作用。因此,在玫烟色棒束孢PF904中添加OFX-0193和Nekal 2种表面活性剂可用于防治苹果、甘蓝类害虫,添加OFX-0193还可用于防治茄类害虫。
七种甲酯化植物油及其复配助剂对噁唑酰草胺的增效作用
郭红霞, 纪明山
2020, 22(1): 163-17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10
摘要:
为了筛选出高效的除草剂桶混助剂,显著增加噁唑酰草胺药效,减少有效成分用量,以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籽油、蓖麻油和芝麻油7种植物油为原材料,采用碱催化酯交换原理合成了7种甲酯化植物油,将其按不同比例复配并添加乳化剂后得到了20种桶混助剂;通过温室盆栽法测定了20种助剂对噁唑酰草胺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当甲酯化植物油助剂的体积分数为喷液量的0.5%时,能显著提高噁唑酰草胺药液在稻稗叶面上的沉积量,沉积量增加范围为11.17%~143.60%;有效降低噁唑酰草胺药液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降低范围分别为9.67%~27.34%和8.72%~65.60%。20种甲酯化植物油助剂对噁唑酰草胺防除稻稗均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增效作用最显著的为甲酯化植物油助剂JZ-4 (配方为:m (甲酯化花生油) : m (甲酯化玉米油) = 2 : 1,乳化剂m (OP-7) : m (PEG-400) : m (ZR-5) = 1 : 1 : 0.5,含量为甲酯化植物油质量的20%);与未添加助剂的噁唑酰草胺有效剂量120 g/hm2相比,添加甲酯化植物油助剂JZ- 4 后,株死亡率提高45.00%,鲜重抑制率提高了25.53%。最后,通过综合分析筛选出对噁唑酰草胺防除稻稗增效作用最好的助剂为甲酯化植物油助剂JZ-4。
研究简报
呋喃磺草酮原药中主要杂质的结构鉴定及其合成
黄朋勉, 王梓鉴, 赵东江, 黄超群, 周智慧
2020, 22(1): 171-17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20
摘要:
针对HPPD除草剂呋喃磺草酮原药生产中产生的3个质量分数均大于0.1%的主要杂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对3个杂质的结构进行了结构鉴定,发现其中2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结合生产工艺对杂质产生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成功进行了合成。该研究对呋喃草酮原药质量控制和安全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的抗性监测
任志杰, 龚培盼, 徐鹏飞, 王越, 李文浩, 乐伟, 万虎, 李建洪
2020, 22(1): 176-18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19.0081
摘要:
氟吡呋喃酮是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新烟碱类杀虫剂。为探究氟吡呋喃酮在水稻稻飞虱上的应用前景,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采自中国7省10地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和5省8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的抗性。结果表明:10个地区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表现为低等至中等水平抗性 (抗性倍数RR = 6.1~17.4),其中江西南昌、河南信阳、安徽六安和浙江杭州种群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 (RR = 10.1~17.4);相反,白背飞虱除湖北孝感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表现为低水平抗性 (RR = 6.3) 外,其他7个地区的田间种群均保持敏感 (RR = 1.1~3.6)。本研究揭示了中国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的敏感性现状,可为合理应用氟吡呋喃酮防控稻飞虱提供理论依据。
5种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 (SBIs) 抗真菌药物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筛选
张敏, 赵炽娜, 韩飞, 李旭军, 李俊凯, 徐志红
2020, 22(1): 182-18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18
摘要:
为了寻找高效、低毒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农药先导化合物,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 (SBIs) 抗真菌药物 (益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酮康唑和咪康唑) 对7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选择其中活性较高的药物进行了防治小麦白粉病和水稻纹枯病的盆栽试验及防治小麦条锈病和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伏立康唑对供试的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杀菌活性最高,其EC50值均低于0.349 mg/L,咪康唑对小麦赤霉病菌、梨黑斑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香樟炭疽病菌,益康唑对梨黑斑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以及酮康唑对水稻稻瘟病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杀菌活性,且均高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在药剂质量浓度为37.5 mg/L时,伏立康唑和氟康唑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26%和89.11%,明显高于商品化杀菌剂三唑醇;在质量浓度为150 mg/L 时,益康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86.1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剂量为240 g/hm2时,氟康唑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为98.42%,益康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75.21%。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的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伏立康唑和益康唑对植物病原真菌也具有很高的活性,可望作为农用杀菌剂的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
环酰菌胺在土壤中的吸附及降解特性
许振岚, 徐艺, 张昌朋, 汤涛, 张春荣, 俞建忠, 赵华, 赵学平
2020, 22(1): 188-19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0.0008
摘要:
为评价环酰菌胺在土壤中的生态风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方法测定了土壤和水中环酰菌胺的残留量,研究了该农药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吸附及降解特性,并对其淋溶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估了该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结果表明:环酰菌胺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方程,KOC 值分别为373.69 和726.86 mL/g,水稻土对环酰菌胺的吸附能力强于红壤。好氧条件下,环酰菌胺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0.63和5.06 d,积水厌氧条件下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6.80和9.24 d,表明环酰菌胺在好氧条件下降解较快。环酰菌胺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地下水污染指数 (groundwater ubiquity score) 分别为1.19和1.10,表明其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较低。结果可为环酰菌胺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