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22卷 第4期
基于传统农药剂型存在理化性质不稳定、利用率低、持效期短以及环境问题凸显等不足,开发释放剂量可控、安全性高的农药控释剂已成为目前农药研究的热点。天然高分子材料因具有无毒无害、来源丰富、廉价易得且生物降解性好等特点而成为农药控释剂的理想载体。本文综述了淀粉、纤维素、壳聚糖和木质素4种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在农药控释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合理利用和改善农药在植物中的内吸传导特性,可大幅提高农药在靶标部位的积累并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对农药内吸性的研究,已逐步揭示了植物吸收和传导农药的基本原理,对内吸性农药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药改造和纳米载体的出现及发展,利用不同方法或手段来改善农药内吸性的研究报道也逐渐增加。本综述主要从农药在植物中的内吸性研究进展、研究方法以及改善农药内吸性的策略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可为内吸性农药及其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
对中国农药信息网 (http://www.icama.org.cn/) 上登记的21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出单剂登记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大、离群高值点数多的8种杀菌剂 (三唑酮、丙环唑、三唑醇、粉唑醇、烯唑醇、戊唑醇、腈菌唑和氟环唑),分别从登记的农药剂型、作物、防治靶标等方面对其以单剂登记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进行统计分析,从中进一步筛选出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大、离群高值点数较多的3种有效成分 (戊唑醇、氟环唑和丙环唑)、4种登记作物 (草坪、香蕉、香蕉树和小麦) 和3种登记防治靶标 (褐斑病、叶斑病和白粉病) 进行组合,并对目前已登记的10种“有效成分-作物-靶标”组合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 丙环唑防治草坪褐斑病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最高 (936.00 g/hm2),且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数值最大 (180.00~936.00 g/hm2);2) 氟环唑防治香蕉叶斑病的离群高值点数最多,且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最大 (62.50~450.00 g/hm2);3) 在防治小麦白粉病上,戊唑醇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值最大 (51.60~262.50 g/hm2),且离群高值点数最多。为减少农药用量,建议在田间防治作物病害时,优先选择推荐有效成分用量较低的农药品种 (包括推荐有效成分用量更低的农药剂型和生物活性更高的农药有效成分)。另外,针对同一种农药制剂产品,建议不同厂家能统一确定合理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未来农药登记时将在农药最低有效剂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作物的特定防治靶标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为农药的合理减施提供科学依据。
为寻找高效的杀菌活性化合物,在前期十三元氮杂大环内酯化合物 Z13-5 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结构改造,保留三唑与环己甲酰胺结构,通过酰胺化及叠氮-炔烃点击反应等设计并合成了2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碳谱 (13C NMR) 及高分辨质谱 (HRMS) 确证。初步杀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与化合物 Z13-5 相比,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有所下降,在50 mg/L下,除化合物 7g 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率可达91%外,其余化合物对供试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低于50%。
在二化螟预测预报中,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诱捕方法被广泛采用,为比较这两种方法对稻田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差异,于2010—2014年在浙江温岭地区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诱芯和诱捕器种类、田间越冬幼虫量以及气象因子对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越冬代二化螟,采用性诱剂和黑光灯诱捕的二化螟成虫数量的消长动态基本一致,但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成虫峰期出现早、峰次多,而且诱捕量显著高于黑光灯诱捕;不同性诱剂诱芯与诱捕器之间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方法诱捕的虫量与田间越冬的幼虫基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诱捕方法的诱捕虫量与气温密切相关,对于越冬代,诱捕的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而其余各代的诱捕虫量则与温度成正相关。
分别从未使用过噻呋酰胺及使用噻呋酰胺3年以上的浙江省稻田采集分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通过监测、分析病原菌群体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变化,研究了立枯丝核菌对噻呋酰胺的抗药性风险;并以戊唑醇、井冈霉素等纹枯病防治常用药剂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噻呋酰胺油悬浮剂 (OD) 对稻田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省未接触过噻呋酰胺的立枯丝核菌群体 (n = 164) 的EC50值分布在 0.008~0.135 mg/L 之间,且呈近似正态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为 (0.073 ± 0.005) mg/L,可作为立枯丝核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基线,用于后续田间抗药性监测。接触过噻呋酰胺3年以上的立枯丝核菌群体 (n = 130) 的EC50值分布在 0.009~0.126 mg/L之间,平均EC50值为 (0.069 ± 0.080) mg/L,未观察到明显的敏感性下降。对稻田天敌群落影响的田间试验表明,采用12%噻呋酰胺油OD处理 7 d 后,绍兴稻田的 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CK),而其他时间和地点均与CK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采用噻呋酰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抗药性风险低,对稻田天敌安全性高。
为了评价桃生长后期使用农药的安全性,以桃早熟品种‘金陵黄露’为材料,分别在桃果收获前7和14 d,按最高推荐剂量及2倍最高推荐剂量混合施用9种农药,包括4种杀虫剂 (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 和5种杀菌剂 (苯醚甲环唑、腈苯唑、嘧菌酯、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研究了桃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变化及不同农药在桃枝、桃叶、果皮和果肉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套袋在桃生长后期阻控农药吸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桃收获前7 d,按2倍最高推荐剂量施用其中3种杀菌剂 (苯醚甲环唑、腈苯唑、嘧菌酯) 和4种杀虫剂 (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氯氟氰菊酯、吡虫啉),7种农药在桃全果中的残留量均低于中国国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MRL);而过量施用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桃全果中多菌灵残留量显著高于MRL标准,且随着施药后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多菌灵由果皮或枝叶向果肉迁移的风险。套袋处理后,桃全果中多菌灵的残留量远低于中国MRL标准,同时显著减少了桃全果中其他8种农药的残留量。9种供试农药在桃树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果皮>全果>桃叶≥果肉≥桃枝。本研究表明,不同农药品种在桃生长后期消解规律存在差异,其中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超量使用会增加多菌灵在桃果中残留超标的风险,而套袋处理可减少桃果中的农药残留。该结果对去除桃果中农药残留、降低膳食摄入风险有一定指导意义。
为筛选防控亚麻田杂草的安全高效药剂,采用喷雾法,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测定了溴苯腈和精喹禾灵混用对亚麻的安全性和对亚麻田杂草的防效,并研究了除草剂混用对亚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溴苯腈与精喹禾灵按有效成分含量375~450 g/hm2混用,施药后21 d,亚麻无药害症状,当用量增至675 g/hm2时,亚麻苗失绿症状明显,有烧叶现象,呈中度药害中毒症状;二者混用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的选择性系数均为1.42,高于对照药剂2甲4氯钠 (其对稗草和反枝苋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0.53和0.85),表明该混用药剂在亚麻田应用存在潜在的药害风险,在保证除草效果的前提下,须严格控制其用量;该混用药剂以有效成分371.25 g/hm2在田间应用时,药后35 d对亚麻田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达85%以上,亚麻株高平均增加42.33 cm,高于对照药剂溴苯腈 (株高增加40.93 cm)、精喹禾灵 (株高增加41.80 cm) 和空白对照 (株高增加39.07 cm),且平均鲜重比单用溴苯腈和精喹禾灵分别提高2.7%和4.6%,比空白对照提高8.3%。表明溴苯腈与精喹禾灵混用可以用于防治亚麻田禾本科和阔叶杂草,但为了防止药害的发生,应严格控制用量,并使用防护罩喷头进行定向喷雾。
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是一种危害水稻生产、具有杂草特征的水稻,筛选可防除杂草稻的除草剂可有效解决防除杂草稻的难题。为明确25%双环磺草酮悬浮剂(SC)防除杂草稻的使用策略,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25%双环磺草酮SC 不同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方式 (喷雾法和毒土法) 对杂草稻的防除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25%双环磺草酮SC按有效成分150~375 g/hm2的剂量分别于杂草稻萌芽期、立针期、1~2叶期和2~3叶期施用,当采用喷雾法施药时,其对杂草稻的株数防效分别达98.0%~100%、94.0%~100%、94.0%~100%和83.0%~100%,而采用毒土法施药时,其防效分别为51.0%~100%、56.0%~93.0%、27.0%~89.0%和28.0%~71.0%;在有效成分为187.5 g/hm2和375 g/hm2剂量下,喷雾法施药对水稻各项生长指标无不良影响,而毒土法施药则对水稻株高、根长、根系和植株鲜重等均有抑制作用。表明与毒土法相比,喷雾法施药具有防除效果好、使用期宽和对水稻安全性高等优点,但该药的速效性较差,施药后20~30 d方能达到最佳防效。本着高效、经济、安全的原则,推荐25%双环磺草酮SC防除杂草稻的使用策略为:于杂草稻萌芽期至1~2叶期采用喷雾法施药,推荐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50~187.5 g/hm2,如推迟至杂草稻2~3叶期防除,则使用剂量应提高至187.5~225 g/hm2。施药时应有水层1~2 cm,施药后保持水层5 d以上。
为探究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xj 菌株粗提物SE对魔芋白绢病病原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R-67的拮抗机制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SE对R-67的抑制作用,进而通过测定处理后菌株的电导率、核酸蛋白泄露、三羧酸循环关键酶[琥珀酸脱氢酶 (SDH) 及苹果酸脱氢酶 (MDH)]比活力、胞内活性氧 (ROS) 水平及核酸含量,对SE的拮抗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DPPH) 法及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 二铵盐 (ABTS) 法测定了其抗氧化活性。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方法,从粗提物SE中共检测到12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5-羟甲基糠醛(质量分数 97.96%)。生物试验结果表明:SE能够抑制R-67菌丝的生长,其IC50值为0.46 mg/mL;SE处理可导致R-67菌液的电导率升高及核酸蛋白含量增加,抑制其三羧酸循环中关键酶SDH与MDH 的活力,增加菌体细胞内ROS含量,使细胞核4',6-二脒基-2-苯基吲哚 (DAPI) 染色的荧光强度减弱,据此初步推测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R-67菌体细胞膜完整性、损伤细胞结构、抑制三羧酸循环及核酸合成等途径而发挥抑菌作用。研究表明,黑曲霉xj粗提物SE在魔芋白绢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SE对DPPH及ABTS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有望应用于抗氧化功能性产品中。
噻唑锌是中国自主创新研制的高效噻二唑类有机锌杀菌剂,主要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为评价其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为研究对象,采用半静态法,将大型溞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噻唑锌中,通过48 h和21 d暴露试验,分别研究了噻唑锌对大型溞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 分析方法进行了噻唑锌实际浓度分析,确保试验过程中噻唑锌浓度保持在可接受范围内。结果表明:噻唑锌对大型溞的48 h-EC50值为213.3 μg/L,剂量-效应方程为y = 3.08x − 7.10 (r为0.93);持续暴露21 d,一定浓度噻唑锌对大型溞有明显的毒性效应,其中4.26 μg/L浓度组对大型溞的各项生命指标均有显著影响 (P < 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F0代大型溞单雌总产溞数和产胎数平均减少53.45%和31.15%,首胎时长平均延迟2.75 d,并可显著降低蜕壳次数,抑制溞体生长。所有观测指标中,噻唑锌对大型溞F0代单雌总产溞数、单雌产胎数和21 d体长的最高无可观察效应浓度 (NOEC) 为2.13 μg/L。同时,F1代染毒各处理组的单雌总产溞数和产胎数均有明显减少,溞体生长受抑制,但与溶剂对照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F1代大型溞恢复试验中,各观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噻唑锌对大型溞子代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噻唑锌对亲代大型溞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有不良影响,存在一定的水生生态风险。
为明确田间条件下手性杀菌剂腈菌唑对映体在番茄果实中的降解规律,采用Lux Cellulose-1手性色谱柱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 (UPLC-MS/MS) 分析方法,研究了腈菌唑对映体的分离及其在番茄果实中的选择性降解。样品经乙腈提取,采用QuEChERS 方法净化。分析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在0.000 5~0.05 mg/L线性范围内,腈菌唑对映体的峰面积与其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在0.005、0.05和0.25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腈菌唑对映体在番茄中的平均回收率在92%~9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在1.0%~3.0%之间。降解试验结果显示:腈菌唑对映体在番茄果实中的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降解半衰期在2.77~4.08 d之间;腈菌唑对映体在番茄果实中的降解具有明显选择性,随时间延长,其对映体分数 (FE) 值由最初的0.47下降为0.24,其中S-(+)-腈菌唑优先降解,从而导致R-(–)-腈菌唑的相对富集。本研究从对映体的角度评价了腈菌唑在番茄中的降解,可为手性农药对映体的环境行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优选最佳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中82种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和定量检测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9种组合,研究4种不同吸附剂(PSA、C18、GCB和SiO2)对紫花地丁净化效果的影响。紫花地丁样品分别经800 mg PSA、3 200 mg C18、1 600 mg GCB和1 600 mg SiO2提取与净化,采用phenomenex DOD-4475-AN C18色谱柱分离,0.1%甲酸(含10 mmol/L甲酸铵)-乙腈混合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表明:82种农药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色谱响应值与对应的质量浓度间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检出限(LOD)均在0.3~5 μg/kg之间,定量限(LOQ)均在1~20 μg/kg之间。在0.02、0.05和0.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大多数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介于70%~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 = 6)小于19%。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高效,可满足紫花地丁中82种农药残留同时检测的要求。
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MS/MS)技术建立了茶叶中45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茶叶样品加水浸泡后采用乙腈提取,经TPT固相萃取柱净化,用V (乙腈) : V (甲苯) = 3 : 1混合溶液洗脱,采用GC-MS/MS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分析了加水对茶叶中有机磷类农药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5种有机磷类农药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3。方法检出限为0.001~0.01 mg/kg,定量限为0.002~0.02 mg/kg。在0.05、0.5和5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45种农药平均回收率在71%~10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9.4%。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测定环境样品水基质以及人的血液、尿液和肝脏3种生物样品中矮壮素和野麦枯残留的方法。空白水、空白血、空白尿及空白肝脏样品中加入矮壮素和野麦枯标准溶液,经pH = 8的氨水稀释后,涡旋离心,上清液过混合型弱阳离子交换柱 (WCX) 进行富集提取后,采用UPLC-MS/MS检测。质谱检测采用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 (MRM)。定性和定量均以矮壮素和野麦枯母离子和子离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期间矮壮素和野麦枯标准品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率为2.4%~11.9%,稳定性好。在0.010、0.10、0.25、0.50和1.0 mg/kg 5个添加水平下,矮壮素和野麦枯在空白水、空白血、空白尿及空白肝脏样品中的回收率在71%~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1%~19%之间,定量限均为0.01 mg/kg,检出限均为0.005 mg/kg。该方法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
为明确啶酰菌胺在南瓜、芦笋、山楂、芒果和木瓜上使用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通过进行规范田间残留试验,检测了南瓜、芦笋、山楂、芒果和木瓜中啶酰菌胺的最终残留量,结合国内和国际两种膳食消费量数据,评估了啶酰菌胺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并就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样品采用QuEChERS方法前处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LC-MS/MS) 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瓜在0.01、0.1和3 mg/kg,芦笋在0.01、0.1和20 mg/kg,山楂在0.01、0.1和60 mg/kg,芒果在0.01、0.1和4 mg/kg,木瓜在0.01、0.1和10 mg/kg添加水平下,啶酰菌胺在空白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9%~101%,相对标准偏差为2%~14%。采用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的膳食消费数据,计算得啶酰菌胺针对普通人群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 (NEDI) 为0.707 5 mg/(kg bw),风险商 (RQ) 为28.1%;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供的每种农产品的单独膳食量进行计算,啶酰菌胺的每日摄入量为0.128 2 mg/(kg bw),风险商 (RQ) 为5.1%。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均表明啶酰菌胺对一般人群的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然而,采用不同膳食消费数据进行计算会导致风险评估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所采用的膳食消费数据是作物分类基础上的数据,而不是具体某种农产品的单独消费量,因而易导致中国的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过于保守。因此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监测工作,提供具体到每一种农产品的膳食消费数据,以便于科学评价农药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为了保证果树精准施药,减少药剂流失,通过4种常用表面活性剂调节药液的表面张力,借助界面张力仪、微重力天平和植物冠层扫描仪等测定手段建立了药液表面张力与苹果叶片最大稳定持液量 (Rm) 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果树常用冠层参数,提出了一种预估果树施药液量的方法。结果表明:生长前期苹果叶片近轴面的Rm值明显高于生长后期;在同一生长期,苹果叶片远轴面的Rm值均高于近轴面,且Rm值随叶倾角的增大而减小;生长前期苹果叶片远轴面的Rm值受药液表面张力的影响大于近轴面,但随着叶倾角的增大,叶片近、远轴面的Rm受药液表面张力的影响减小。当药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未达到其临界胶束浓度 (cmc) 时,药液的表面张力与苹果叶片的Rm值成正相关关系,由此可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结合果树平均叶片倾角、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地面投影面积等植物冠层参数,可以估算果树的最大施药液用量。采用4种常用的农药制剂验证了所建方法的实用性。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苹果园喷雾施药时预估药液用量、减少药剂流失提供理论依据。
针对防治玉米瘤黑粉病药剂的筛选,建立了一套应用酶标仪室内快速筛选的方法。采用含药的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 (PDB) 进行筛选,初始孢子培养浓度为106个/mL,在摇床中于28 ℃、200 r/min下培养16 h后测定光学密度 (OD) 值,最佳OD值测定波长为590 nm。应用该方法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丙环唑和氟唑环菌胺5种杀菌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戊唑醇和氟唑环菌胺对玉米瘤黑粉病致病菌玉蜀黍黑粉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均为0.03 mg/L。本研究建立的酶标仪快速筛选方法检测过程快速准确,重复性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检测方法,可为田间试验提供参考。
丁香菌酯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明确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本研究采用半静态试验法,分别检测了丁香菌酯对平突船卵溞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丁香菌酯对平突船卵溞的48 h-EC50值为202 μg/L,属于高毒;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丁香菌酯对平突船卵溞初次产溞时间、产胎数、单雌产溞数及21 d体长等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对初次产溞数和蜕壳数影响不显著,以繁殖量为指标,其无可观察效应浓度 (NOEC) 为0.22 μg/L,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 (LOEC) 为 0.67 μg/L。研究表明,丁香菌酯胁迫对平突船卵溞的生长和繁殖有一定的抑制效应。该结果可为合理评价丁香菌酯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提供参考。
为研究环丙酰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规律,分别采用批平衡法和柱淋溶法测定了环丙酰草胺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常熟乌杉土、陕西潮土和东北黑土5种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并运用数学模型对其在土壤中的吸附及迁移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丙酰草胺在5种土壤中的等温吸附曲线符合线性吸附方程,吸附常数Kd在1.41~7.08之间;环丙酰草胺在5种土壤中的淋溶性大小依次为:东北黑土>陕西潮土>常熟乌杉土>太湖水稻土>江西红壤。通过对吸附常数Kd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土壤pH值在吸附过程中属主要因素,Kd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环丙酰草胺在供试的5种土壤中比较容易迁移,影响其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土壤pH值。环丙酰草胺在使用过程中应关注其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