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23卷  第4期

封面
编委会
2021年编委会名单
2021, 23(4): 1-1.
摘要:
稿约
2021-04期稿约
2021, 23(4): 1-1.
摘要:
目次
2021-04期目次
2021, (4): 1-4.
摘要:
专论与综述
农药在植物中的内吸和传导行为与施药技术研究进展
刘婷婷, 刘尚可, 李北兴, 刘峰, 慕卫, 潘灿平, 邹楠
2021, 23(4): 607-61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67
摘要:
农药的施用方式和施用效果与其在植物中的内吸和传导行为密切相关。农药在植物表面和内部的内吸和传导行为,不仅与其自身理化性质有关,还受植物种类、生长期、生长条件及施药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农药在植物体内的内吸和传导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选择合适的施药技术及提高农药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农药在植物体内的内吸和传导行为、传导方式与施药技术的关系以及影响农药内吸和传导行为的因素,并提出改善农药内吸和传导行为的措施,以期为农药的安全合理施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含两个手性中心的三唑类杀菌剂色谱分离研究进展
唐守英, 王飞, 孟秀柔, 张钰萍
2021, 23(4): 617-62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65
摘要:
三唑类杀菌剂是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杀菌剂,而绝大多数三唑类杀菌剂属于手性农药,具有1个或2个手性中心,存在2个或4个对映异构体。本文在近年有关三唑类杀菌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毛细管电泳、气相色谱和合相色谱法等方法对含两个手性中心的11种三唑类杀菌剂 (氟环唑、多效唑、三唑醇、联苯三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叶菌唑、苄氯三唑醇、环唑醇、糠菌唑和乙环唑) 进行分离测定的研究进展,可为多个手性中心三唑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甲草胺对非靶标生物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欧阳康, 冯唐奇, 明坤, 方国斌, 许凌风, 马洪菊
2021, 23(4): 628-63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75
摘要:
甲草胺是一种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在20世纪末期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大豆、花生、水稻田等一年生禾本科及阔叶杂草。目前,甲草胺由于其致畸性及内分泌干扰活性已被多国禁用。文章综述了甲草胺进入环境后对非靶标生物的毒理学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氧化应激效应等,旨在为甲草胺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提供数据资料。
中药材上农药应用现状及其炮制加工过程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郭璐瑶, 董丰收, 李远播, 徐军, 刘新刚, 吴小虎, 郑永权
2021, 23(4): 636-64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91
摘要: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医药资源,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广受关注。在中药材病虫草害防治过程中,由于农药不规范使用导致的农药残留问题直接影响着中药材产品质量安全甚至出口贸易。本文对我国中药材上农药登记情况及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 标准进行了概述,并重点归纳了炮制加工过程对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影响,同时就中药材上农药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降低农药残留污染的相关措施。旨在明确中药材从采收到入口全过程中农药残留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加强对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控制,降低农药残留污染风险以及为我国中药材上农药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
生物检材中有机磷农药代谢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张成龙, 国菲, 杨瑞琴, 李鹏
2021, 23(4): 650-65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70
摘要:
有机磷农药代谢物检测分析在有机磷农药中毒、投毒案件定性、临床诊断和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精确检测痕量甚至超痕量有机磷农药代谢物的技术,建立检测生物样本复杂基质中有机磷农药代谢物的方法,成为法庭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等,本文重点综述了这些检测方法在有机磷农药代谢物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血液、尿液等生物检材所需的液-液萃取、固相萃取、QuEChERS等前处理技术和毛发生物检材所需的固-液萃取等前处理技术。此外,本文还介绍了荧光探针法、免疫分析法、生物传感器法等快速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进展,并对现有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载药明胶微球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张奇珍, 尹明明, 余曼丽, 陈福良
2021, 23(4): 657-66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68
摘要:
微球剂 (microspheres) 是指活性成分溶解或均匀分散在辅料 (包括载体)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粒径一般在1~250 μm之间)。天然高分子明胶因具有无毒无害、来源丰富、生物可降解等特点已成为控释剂的理想载体,在生物、医学及农药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论述了以明胶为载体,负载农药 (医药) 后形成微球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喷雾干燥法、乳化-溶剂挥发法、交联法、相分离法(凝聚法)等;同时简述了以明胶与其他高分子材料为复合载体的微球剂的研究进展。对近年来以明胶为载体或复合载体所制备的微球剂在农药、医药等领域的研发及应用状况进行了简述,对其在农药领域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研究论文
Synthesis of the sex pheromones of 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
WANG Xueyang, SUN Xiao, MA Sijie, YUAN Chaonan, YUAN Gucheng, BIAN Qinghua, WANG Min, ZHONG Jiangchun
2021, 23(4): 668-67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14
摘要:
The sex pheromone of 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 has the advantages of the safety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nemies, and without insecticides resistance. Its active components included (Z)-dodec-7-en-1-yl acetate, (Z)-dodec-9-en-1-yl acetate, (Z)-tetradec-9-en-1-yl acetate, (Z)-hexadec-11-en-1-yl acetate, (E)-dodec-7-en-1-yl acetate and (9Z,12E)-tetradeca-9,12-dien-1-yl acetate. The novel, efficient and concise synthesis of S. frugiperda (J. E, Smith) sex pheromones has been achieved. The key steps of this synthetic approach involved Wittig coupling of aldehyde with functionalized phosphomium salt, the alkylation of alkynes, and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malonic acid with propionic aldehyde. Furthermore, the Wittig reaction of hydroxy-bearing phosphomium salt and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reaction were firstly applied to the synthesis of S. frugiperda (J. E, Smith) sex pheromones.
含大体积取代基的吡唑并三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古建, 李晓涵, 王桢学, 陈烨烨, 陈汐玥, 李华斌
2021, 23(4): 680-68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71
摘要:
以1-(取代)苯基-5-氨基-1H-吡唑-4-甲酸乙酯或1-叔丁基-5-氨基-1H-吡唑-4-甲酰氯和2-甲基-4-炔丙基-6-氨基-7-氟-2H-苯并[b][1,4]-噁嗪-3(4H)-酮为初始原料,分别通过不同的合成路线,得到2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大体积取代基的吡唑并三嗪酮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375 g/hm2处理剂量下,大部分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一定的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 4h4i4j 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生长的抑制率接近100%。
基于量化反应性指数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田家豪, 王亮亮, 潘里, 丁俊杰, 丁晓琴
2021, 23(4): 688-69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95
摘要: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与乙酰胆碱酯酶共价结合,从而抑制其正常的生物活性,但此类农药的无节制使用导致其大量残留于生态环境中,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生存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作者基于量化反应性指数,采用遗传/偏最小二乘法,对氨基甲酸酯与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预测方程的决定系数 (R2) 均在0.8以上,采用留一法和自举法交叉验证的R2均在0.7以上;一致性模型的R2为0.823,均方根误差为0.369,获得了较好的预测模型。同时发现,量化反应性指数的引入有效增强了模型的可解释性,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和验证氨基甲酸酯与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机理。本文所得到的模型可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活性预测和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Baseline sensitivity of Fusarium graminearum to difenoconazole and sensitivity correlation to other fungicides
FU Liuyuan, CHEN Jinpeng, WANG Shuan, JIANG Jia, CHE Zhiping, TIAN Yuee, CHEN Genqiang, LIU Shengming
2021, 23(4): 694-70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94
摘要: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caused by Fusarium graminearu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structive diseases of wheat, which leads to the decline in wheat yield and quality. Difenoconazole, a triazole fungicide, is an exemplary demethylation inhibitor of ergosterol biosynthesis with broad-spectrum and high-efficiency fungicidal activity. In this study, 107 isolates of Fusarium graminearum collected from Henan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17 were assayed to determine their sensitivity to difenoconazole based on the mycelial growth inhibition by the fungici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enoconazole had a high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mycelial growth of F. graminearum, and the EC50 value was in range of 0.0128 to 0.6079 mg/L with a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the mean EC50 value was (0.2239 ± 0.1192) mg/L (mean ± SD). Spearman’s rho (ρ) for the log10 of the EC50 values of 20 isolates of F. graminearum between difenoconazole and epoxiconazole, carbendazim, phenamacril, pydiflumetofen, tebuconazole, prothioconazole, and metconazole were analysed. The sensitivity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low level correlation between difenoconazole and metconazole, but no correlation with other tested fungicides.Therefore, these sensitivity data could be used as the baseline sensetivity of F. graminearum to difenoconazole in Henan Provinc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ensitivity monitoring to difenoconazole in the F. graminearum population and fungicid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臭椿酮对植物种子萌发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田岐震, 魏少鹏, 姬志勤
2021, 23(4): 703-71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06
摘要:
臭椿酮是一种分布于臭椿中的苦木苦味素类化合物,具有广谱的除草活性。本研究测定了臭椿酮对多种植物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及对活性氧(ROS)释放、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 及过氧化物酶 (POD) 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臭椿酮的除草作用机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臭椿酮对油菜Brassica napu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种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3.74、9.86、9.71、3.87和3.76 μg/mL;臭椿酮对种子吸水能力无明显影响;在1.00 μg/mL质量浓度下,臭椿酮对植物根尖分裂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丝分裂指数为0.48% (清水对照组为5.85%),并可引起细胞分裂畸形;SOD、CAT与POD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臭椿酮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氧化能力;活性氧染色结果证明,0.10 μg/mL的臭椿酮就可以诱导活性氧的爆发;细胞死亡率测定结果表明,臭椿酮的存在可导致一定比例的细胞失去活性。本研究表明,臭椿酮可通过多种方式抑制植物种子生长,既能有效抑制植物细胞分裂,又可诱导植物体内活性氧的积累。
天津市小麦田荠菜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及其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突变
李琦, 于金萍, 郭文磊, 刘亦学, 张惟
2021, 23(4): 711-71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74
摘要:
为明确天津市小麦田荠菜种群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情况及可能的抗性机理,本研究在天津市静海区、武清区、宝坻区及蓟州区等荠菜发生严重地区的小麦田共采集到6个荠菜种群,采用整株水平测定法测定了6个荠菜种群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并扩增、比对了其靶标乙酰乳酸合成酶 (ALS) 基因部分片段的差异。结果表明:6个荠菜种群对双氟磺草胺均产生了高抗性,抗性倍数在11.4~47.2之间。对抗性和敏感种群的ALS基因片段进行测定比对发现,6个荠菜种群ALS基因197位氨基酸均由脯氨酸 (CCT) 突变为丝氨酸 (TCT),该突变可能是导致荠菜种群对双氟磺草胺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戊唑醇等9种农药对螟黄赤眼蜂的毒性评价
金磊, 张文哲, 张传清, 朱国念, 刘亚慧
2021, 23(4): 716-72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03
摘要:
为明确生产中9种常用农药 (戊唑醇、咪鲜胺、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嘧菌酯、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对天敌昆虫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影响,采用药膜法测定了上述9种农药对螟黄赤眼蜂的毒性以及其中不同杀菌剂混合使用对该赤眼蜂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和嘧菌酯对螟黄赤眼蜂的半致死用量 (LR50) 大于1832 g/hm2,致死中时间 (LT50) 大于4 d,均属低风险性药剂;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也属低风险性药剂,两者LR50值均大于916 g/hm2,LT50值分别为2.94和0.86 d;咪鲜胺和戊唑醇的LR50值分别为106和207 g/hm2,LT50值分别为0.27和0.35 d,属中等风险性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属高风险性药剂,其LR50和LT50值分别为0.53 g/hm2和0.16 d。咪鲜胺和戊唑醇分别与丙硫菌唑和噻呋酰胺混合,以及戊唑醇与嘧菌酯混合,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咪鲜胺和戊唑醇单剂相比,混剂处理组螟黄赤眼蜂的死亡率均显著下降,且与丙酮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对螟黄赤眼蜂毒性较低,同时不同杀菌剂混用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单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毒性,研究结果可为放蜂期合理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提供指导。
戊唑醇对不同酿酒酵母模拟发酵过程中葡萄酒风味品质的影响
赵珊珊, 李敏敏, 李瑞瑆, 全蕊, 陈捷胤, 戴小枫, 孔志强, 田健
2021, 23(4): 724-73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79
摘要:
为探究葡萄酒中不同酿酒酵母作用下戊唑醇降解状况以及戊唑醇残留对不同酿酒酵母发酵过程风味品质的影响,在模拟葡萄汁培养基中添加戊唑醇标准溶液至2 mg/L,采用生产上常用的12种葡萄酒酿制酵母进行模拟酒精发酵处理,运用QuEChERS分析方法测定葡萄酒中的戊唑醇残留量,并利用电子鼻、电子舌及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SPME-GC-MS) 分析戊唑醇残留对葡萄酒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酒酿造中的酵母菌酒精发酵过程可促进戊唑醇的降解,但不同酿酒酵母对戊唑醇的降解效果不同,其中D254、RC212、BO213和AC菌株的降解作用较好,降解率在21%~23%之间;戊唑醇可显著改变酒精发酵过程产生的香气成分,严重抑制苯甲醇 (苦杏仁味) 的生成,从而破坏葡萄酒风味结构。在所测定12种酵母菌中,AC菌株在酒精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形成受戊唑醇影响最小。综上,建议葡萄酒酿造中可考虑选择酵母菌AC进行发酵。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沉积物系统中1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何健, 豆叶枝, 李菊颖, 余佳, 张悦清, 曹莉, 许静, 孔德洋
2021, 23(4): 732-73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83
摘要:
建立了水-沉积物系统中1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采用固相萃取和加压流体萃取法分别作为水和沉积物的前处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在选择离子扫描模式下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2 ≥ 0.995);水中添加水平在0.50~50 μg/L范围内时回收率为83%~104%,RSD (n = 6) 为0.73%~6.8%;沉积物中添加水平在5.0~50 μg/kg范围内时回收率为73%~92%,RSD (n = 6) 为0.63%~5.3%。方法的检出限为1.0~7.0 μg/L,1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水中的检出限 (LOD) 为0.50 μg/L,在沉积物中的定量限(LOQ)为5.0 μg/kg。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重现性好,适用于水-沉积物系统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快速检测和确证。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仲丁灵在人参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尤庆航, 彭湃, 宋雨桐, 方楠, 朱宗利, 侯新港, 梁爽, 逯忠斌, 曲彤, 侯志广
2021, 23(4): 739-74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82
摘要: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人参中仲丁灵残留的分析方法,并研究其在人参中的最终残留量与消解规律。样品经乙腈提取,NH2固相萃取柱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2~0.5 mg/L内,仲丁灵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鲜人参和干人参在0.01、0.05和0.5 mg/kg,人参植株和人参土壤在0.01、0.05、0.5和10 mg/kg添加水平下,仲丁灵的回收率为93%~108%,相对标准偏差为0.60%~6.2%。仲丁灵在人参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0.81~18.91 d,在鲜人参、干人参、人参植株和人参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LOQ~0.010、<LOQ~0.024、0.011~0.19和0.16~0.41 mg/kg。建议我国仲丁灵在人参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可暂定为0.05 mg/kg,48%仲丁灵乳油以制剂量3750 g/hm2 (有效成分1800 g/hm2)在人参出苗前于土壤表面喷雾施药1次,收获期人参安全。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宁南霉素在人参中的残留及消解规律
宋雨桐, 陆洋, 尤庆航, 侯新港, 朱宗利, 孙晓伟, 方楠, 侯志广, 梁爽, 逯忠斌
2021, 23(4): 747-75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81
摘要:
为明确宁南霉素在人参上的消解规律和最终残留水平,于2019年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延吉市以及辽宁省桓仁县4地进行了宁南霉素在人参及其植株中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样品经体积分数为0.2%的甲酸水溶液提取,采用PLS+PXC固相萃取柱净化,XSelect® HSS T3色谱柱分离,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测定。结果表明:在0.1、0.2和1 mg/kg添加水平下,宁南霉素在鲜人参和人参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99%和92%~94%,相对标准偏差 (RSD) 分别为4.7%~5.6%和4.0%~5.6%;在0.2、1和2 mg/kg添加水平下,宁南霉素在干人参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9%~95%,RSD为1.4%~10%。在鲜人参与人参植株中的定量限 (LOQ) 均为 0.1 mg/kg,在干人参中的 LOQ 为 0.2 mg/kg。白山、桓仁两地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宁南霉素在人参植株上的半衰期分别为11.77和0.76 d。4地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宁南霉素在鲜人参上的最终残留量低于LOQ,在人参植株上的最终残留量为<LOQ~0.152 mg/kg,在干人参上的最终残留量低于LOQ。该结果表明,采用8%宁南霉素水剂防治人参疫病,按675~900 g/hm2 (有效成分54~72 g/hm2) 剂量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14 d,收获期安全。
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通量筛查植物源中药材中460种农药残留
黄学者, 崔宗岩, 葛娜, 纪涌彦, 曹彦忠
2021, 23(4): 754-77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85
摘要:
结合QuEChERS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了460种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方法数据库,用于植物源中药材中农药多残留的快速高通量筛查检测。样品采用0.1%乙酸-乙腈提取,经氯化钠盐析分层、PSA + C18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后,GC-MS/MS测定。结果表明:根茎类、花叶类、籽实类、全草类和皮类5种类型中药材基质中421种农药的定量限 (LOQ) 在0.006~221 μg/kg之间,其中80%以上农药的LOQ低于50 μg/kg。在100 μg/kg添加水平下,72%以上农药的回收率在60%~120%之间,77%以上农药的相对标准偏差在20%以内。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和高通量的优势,一次进样可同时检测400多种农药残留。采用本研究方法对市售215批样品进行筛查检测,结果共检出72种农药残留,其中毒死蜱和氟氯氰菊酯的检出率和检出浓度均较高,其潜在质量安全风险需引起关注。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干辣椒中50种农药残留
陈敏, 刘茜, 杨晓凤
2021, 23(4): 771-78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78
摘要:
建立了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GC-MS/MS) 测定干辣椒中敌草腈、氟唑菌酰胺、氟吡菌胺、苯菌酮等50种农药残留量的方法。样品加水浸泡后用乙腈提取,加入氯化钠盐析并离心,取上清液经复合氨基柱净化,用乙酸乙酯定容至1.0 mL后,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多反应监测 (MRM) 模式下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50种农药中,有46种农药在0.005~0.5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定量限 (LOQ) 范围为0.01~0.1 mg/kg;在0.01、0.1和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46种农药在干辣椒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2%~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在0.7%~17%之间。该方法简单、快速、高效,且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均可满足日常检测需求,适用于干辣椒样品中多农药残留的同时检测。
茶渣基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其对双草醚的吸附
方云, 陈芳容, 洪慈清, 桂芳泽, 游雨欣, 关雄, 潘晓鸿
2021, 23(4): 781-78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11
摘要:
生物质炭是一类具有较高孔隙率、较大比表面积的高度芳香化富碳固体,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化学官能团,因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双草醚是一种常用于稻田杂草防治的高效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因水溶性较大而易造成水体污染,进而影响生态环境。本研究选用废弃茶渣为原材料,分别通过500 ℃和700 ℃高温热解制备生物质炭 (BC-500和BC-700),进一步将BC-500与氢氧化钾水溶液混合,并于700 ℃下高温热解,得到活化生物质炭 (TBC-700)。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 (XRD)、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和比表面积测定 (BET) 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Zeta电位测定探究其吸附机理;比较了BC-700及TBC-700对双草醚吸附效果的差异,并采用TBC-700对双草醚的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TBC-700材料表面有丰富的孔状结构,比表面积为768.07 m2/g,与BC-700相比,其比表面积提高了约143倍。BC-700对双草醚的去除率最大为0.95%,吸附量仅为0.66 mg/g;而TBC-700对双草醚的去除率最大可达98.67%,吸附量为65.97 mg/g,其吸附效果提高了近100倍。拟合结果表明,TBC-700对双草醚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本研究结果可为环境中残留的双草醚除草剂的高效去除及茶渣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松香 • 海藻酸钠膜剂的制备及其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
宋星陈, 韩晶波, 李明, 廖逊, 李荣玉
2021, 23(4): 788-79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97
摘要:
为研究防控水稻褐飞虱的新型材料,以海藻酸钠和蛋白胨为水相,通过添加由菜油和松香组成的油相,优化油相和水相的比例,制备了松香 • 海藻酸钠膜剂,并测定了其pH值、黏度、固含量、成膜时间和耐雨水冲刷等理化性质及性能指标;采用稻秆喷雾法测定了松香 • 海藻酸钠膜剂对褐飞虱的室内阻吸活性和田间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蛋白胨、松香和菜油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8%、12.5%和10%时,松香 • 海藻酸钠膜剂的拉丝度、黏度和延展性达到较优值,pH值在6.34~6.91之间,黏度值为108~114 Pa • s,固含量为38.62%,具有较好的成膜性。室内阻吸活性研究发现:用稀释50倍的膜剂处理后3 d,褐飞虱体重显著降低,减重率高达92.78%,而校正死亡率仅为20%;用稀释100倍的膜剂处理后7 d,褐飞虱的校正死亡率为59.26%。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膜剂稀释50倍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与20%异丙威乳油稀释1500倍处理相当,喷施7 d后防控效果分别为64.21%和64.04%。本研究结果表明,松香 • 海藻酸钠膜剂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为田间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喷雾助剂和静电喷雾对喷施炔草酯的减量增效作用
李涛, 张平, 袁国徽, 钱振官, 范洁群
2021, 23(4): 797-80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00
摘要:
为了明确喷雾助剂和静电喷雾器对炔草酯的减量增效作用,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63%激健水剂、3%安融乐悬乳剂和75%超加必乳油3个喷雾助剂以及采用静电喷雾器施药对炔草酯除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助剂激健、安融乐和超加必对常规背负式喷雾器喷施炔草酯增效作用明显,在有效成分剂量 (下同) 34 g/hm2的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 (WP) 中分别添加激健 (制剂量,下同) 225 mL/hm2、安融乐90 mL/hm2或超加必240 mL/hm2的总草防效显著优于15%炔草酯WP 34 g/hm2和45 g/hm2单用处理,在15%炔草酯WP 34 g/hm2中添加以上设定浓度的激健或安融乐处理甚至可以达到15%炔草酯WP 68 g/hm2单用处理的除草效果。采用静电喷雾器施药对15%炔草酯WP增效作用显著,静电喷雾器喷施15%炔草酯WP 34 g/hm2的除草效果甚至显著优于常规喷雾器喷施15%炔草酯WP 68 g/hm2的除草效果。添加喷雾助剂和采用静电喷雾器施药均对小麦生长安全,增产效果明显,是减少除草剂用量的有效措施。
黄腐酸钾作为分散剂用于10%阿维菌素悬浮剂的开发
李浩林, 张大侠, 于建, 张鹏, 李北兴, 慕卫, 刘峰
2021, 23(4): 803-81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76
摘要:
黄腐酸钾源于腐植酸,目前广泛用作叶面肥和功能水溶肥,基于其天然属性和结构特点,本研究以阿维菌素为模式农药,评价了黄腐酸钾作为分散剂用于制备农药悬浮剂的可行性。通过湿法研磨制备得到以黄腐酸钾为分散剂的10%阿维菌素悬浮剂,以研磨效率及制剂在冷、热、常温贮存条件下的稳定性为指标,对配方中的分散剂、润湿剂及增稠剂等助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配方中分散剂黄腐酸钾质量分数为3%,润湿剂OP-10为1%,增稠剂黄原胶为0.15%、硅酸镁铝为0.5%,pH调节剂柠檬酸为0.02%,消泡剂X60为0.1%时,所制备悬浮剂各项指标较优,其中,细度 (75 μm) ≥ 99%,冷、热贮稳定性均合格。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阿维菌素质量分数为0.1~2.5 mg/L时,该制剂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活性与常规阿维菌素悬浮剂相当。因此,黄腐酸钾可作为分散剂用于制备性能良好的阿维菌素悬浮剂。
研究简报
贵州省烟草赤星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
雷飞斌, 汪汉成, 代园凤, 张传清
2021, 23(4): 812-81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64
摘要:
对2014—2015年采自贵州省田间未使用过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SDHIs) 的烟草赤星病病样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建立了烟草赤星病菌群体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虽然烟草赤星病菌不同菌株在菌落、孢子形态和致病性上有较大差异,但均属于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啶酰菌胺抑制赤星病菌群体 (n = 102) 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186~5.818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 (2.157 ± 1.112) μg/mL,不同敏感性菌株频率分布为连续的单峰曲线,该平均EC50值可以作为烟草赤星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进一步研究表明,贵州省烟草赤星病菌的Sdh B基因在第209位、277位和224位等密码子存在核苷酸多样性,但未发现这种多样性与烟草赤星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之间存在关联。
四种乳酸菌对马拉硫磷的手性选择性降解研究
石凯威, 郑尊涛, 赵婷婷, 朱宇珂, 马成, 李莉
2021, 23(4): 817-82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80
摘要:
乳酸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明确其对手性农药马拉硫磷的选择性降解情况,采用CHIRALCEL OD-H手性色谱柱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马拉硫磷对映异构体的拆分以及在植物乳杆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干酪乳杆菌 Lactobacillus casei 、保加利亚杆菌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psp. bulgaricus及嗜热链球菌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4种乳酸菌存在条件下的选择性降解。MRS培养基中的马拉硫磷经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柱净化。结果显示:将4种乳酸菌分别以体积分数0.5%和5.0%的接种量接种于加有马拉硫磷标准溶液的MRS培养基后,乳酸菌在培养过程中的0~24 h内生长速率最快,36 h后趋于稳定,pH值在0~24 h内从7降到5,而对照pH值稳定在7;马拉硫磷两个对映异构体半衰期分别在5.4~6.5 d、5.1~6.3 d之间,与对照组半衰期接近,表明乳酸菌不会引起马拉硫磷的选择性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