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23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沉痛悼念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农药学家李正名院士
2021, 23(5): 1-2.
摘要:
2021年编委会名单
2021, 23(5): 1-1.
摘要:
《农药残留分析原理与方法》(第二版)
2021, 23(5): 1-1.
摘要:
银农科技卵菌纲杀菌剂新品上市
2021, 23(5): 1-1.
摘要:
浙江农林大学绿色农药协同创新中心
2021, 23(5): 1-1.
摘要:
2022 年 稿约
2021, 23(5): 1-1.
摘要:
2021-05期目次
2021, (5): 1-4.
摘要:
专论与综述
五氯酚及其钠盐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刘泊麟, 倪玲, 钟建, 汪立平, 谢晶, 王正全
2021, 23(5): 823-83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04
摘要:
五氯酚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曾被用作杀虫剂、抗菌剂和防腐剂等,其性质稳定且不易降解。残留于环境中的五氯酚及其钠盐五氯酚钠(统称 PCPs)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进入食物链,进而残留于动物性食品中。本文综述了国内外PCPs的相关标准和法律规定,并比较了中国关于PCPs的不同标准,分析了不同基质中PCPs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常用检测技术,对食品中PCPs的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改良剂对熏蒸处理后土壤环境改善和促进作物生长的研究进展
李青杰, 张大琪, 颜冬冬, 王秋霞, 李园, 曹坳程
2021, 23(5): 837-84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01
摘要:
土壤熏蒸是目前防治土传病、虫、草害有效且快速的方法,但随着作物的种植,一些病原物可能会再次繁殖,导致病害持续发展,并且土壤经熏蒸处理后,会导致土壤微环境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而土壤改良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减少作物根部疾病、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并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将熏蒸剂与改良剂联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修复或改良土壤,使受熏蒸剂影响的微生物群落得到恢复或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增加,防止土壤病原菌再次侵染,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本文简单概述了常用熏蒸剂和土壤改良剂的分类信息,重点综述了土壤改良剂与熏蒸剂联合使用,对熏蒸后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及作物生长方面的影响,可为土传病害的防治、熏蒸剂与土壤改良剂的联合使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论文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杀虫活性及其与γ-氨基丁酸受体的结合模式
栗广龙, 江卓媛, 周聪, 须志平, 李忠, 程家高
2021, 23(5): 845-85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07
摘要:
基于氟虫腈低能构象进行骨架跃迁,设计、合成了2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苯基吡唑并嘧啶胺和苯基吡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碳谱 (13C NMR) 及高分辨质谱 (HRMS) 确证。杀虫活性测试表明,目标化合物 A5B1B4B5 在500 mg/L下对小菜蛾的致死率在40%~73%之间,活性弱于氟虫腈。初步分析,其理化性质以及其与昆虫γ-氨基丁酸 (GABA) 受体结合模式方面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些化合物活性比氟虫腈低的主要原因。
草地贪夜蛾鱼尼丁受体与双酰胺类杀虫剂的结合模式及抗性风险分析
李康, 王凯博, 陶丽红, 李丽, 李佳俊, 吴文伟, 肖春, 叶敏
2021, 23(5): 856-86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98
摘要:
为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以下简称FAW) 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根据FAW鱼尼丁受体 (ranodine receptor,RyR) 跨膜区域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同源建模的方法构建其三维结构;通过对比FAW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以下简称DBM)RyR跨膜区域的氨基酸序列,发现两者具有较高的同源度,进而根据已报道的FAWRyR的突变位点I4734M及DBMRyR的突变位点G4946E (对应FAWRyR的G4891),在FAWRyR中引入突变,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分别分析其突变前后与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FAWRyR的I4734M突变模型与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亲和力与野生型的无明显差别,均存在氢键、卤键、疏水作用、π-π相互作用及π-阳离子作用等非共价相互作用;但G4891E突变模型与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亲和力下降、形成的作用力方式减少,从而影响RyR与双酰胺类杀虫剂的结合稳定性。本研究分析发现,FAWRyR的G4891E突变可能导致其对双酰胺类杀虫剂产生抗性,需在今后的研究中关注该突变。该研究结果还可会为基于鱼尼丁受体设计杀虫剂提供参考。
井冈羟胺A酯类衍生物的酶法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叶康, 江瑞妮, 苍涛, 陆跃乐, 陈小龙, 范永仙
2021, 23(5): 869-87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10
摘要:
井冈羟胺A (validoxylamine A) 作为重要的生物农药中间体具有抑菌和杀虫活性。为开发新型绿色农药,以井冈羟胺A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脂肪酶催化酯化反应,合成了9个未见文献报道的井冈羟胺A酯类衍生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以及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具有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 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13.03 μmol/L;化合物 在500 mg/L下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致死率为64.60%。该类衍生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杀虫活性,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N-取代苯基-4-(1-甲基-1H-吡唑-5-基)噻吩-2-甲酰胺的合成、杀菌活性及分子对接
程敬丽, 李安邦, 肖豆鑫, 赵金浩
2021, 23(5): 877-88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96
摘要:
为了寻找结构新颖的琥珀酸脱氢酶 (SDH) 类衍生物,在前期发现吡唑联苯甲酰胺基础上,采用骨架跃迁的策略,设计并合成了18个N-取代苯基-4-(1-甲基-1H-吡唑-5-基) 噻吩-2-甲酰胺类衍生物 ( 3a~3n4a ~ 4d ),其中17个为新化合物。通过 1H NMR、13C NMR 和高分辨质谱 (HRMS) 确证了化合物的结构。离体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和草莓灰霉病菌 Botrytis cinerea 显示出较好的杀菌活性,其中化合物 3k4d 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18.5和14.3 mg/L,化合物 4d 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EC50值为15.7 mg/L,活性略高于对照药剂噻呋酰胺 (EC50值27.8 mg/L),化合物 3k3m 对草莓灰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15.3和 9.9 mg/L,与噻呋酰胺活性 (EC50值10.4 mg/L) 相当。分子对接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N-(4-氟苯基乙基)-4-(1-甲基-1H-吡唑-5-基) 噻吩-2-甲酰胺 ( 3m ) 与靶酶 (SDH) 的氨基酸残基之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
新型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Y11049的作用特性
林方锐, 黄晓慧, 常慧, 陈杰
2021, 23(5): 886-89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17
摘要:
为明确新型原卟啉原氧化酶 (PPO) 抑制剂Y11049 [化学名称为 2-((6-氟-5-(3-甲基-2,6-二氧代-4-三氟甲基-3,6-二氢嘧啶-1(2H)-基)苯并[d]噻唑-2-基)硫代)丙酸乙酯] 的作用特性,本研究以同类型药剂苯嘧磺草胺为对照,选择对Y11049敏感的几种阔叶杂草为测试靶标,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分别研究了环境温度、光照强度、模拟降雨及杂草叶龄对Y11049除草活性的影响,以及Y11049在黄瓜和苘麻植株中的吸收传导特性。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3.75、7.5、15及30 g/hm2剂量下,在15~35 ℃ 范围内,Y11049对绿穗苋的除草活性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强光照 (8427 lx) 条件下,有效成分60 g/hm2的Y11049对牵牛的鲜重抑制率为95.2%,显著高于中等光照 (4200 lx) 和低光照 (5 lx) 条件下的抑制率,说明其为需光型;于施药后4 h模拟降雨,Y11049 对苘麻的鲜重抑制率与无降雨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在有效成分30 g/hm2剂量下,Y11049芽前土壤处理对苘麻和反枝苋无活性,对芽后2~8叶期苘麻和反枝苋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86.0%~98.6%和86.5%~97.9%,表明其施药适期较长。Y11049可通过根、茎、叶及芽吸收进入植物体内,但传导能力较弱;其作用特性整体与苯嘧磺草胺相近。研究表明,新型PPO抑制剂 Y11049 在防除非耕地阔叶杂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以选择温度适宜的晴天施药为宜,且由于其作用方式为触杀,在非耕地应用时需要足够的喷液量以保证均匀喷施于杂草表面。结果可为Y11049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耐性和敏感两种类型鲜食玉米苗期施用硝磺草酮后的转录组分析
李向楠, 吴振兴, 陈坚剑, 郭国锦, 梅高甫, 王剑, 吕桂华
2021, 23(5): 893-90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33
摘要:
苗期施用硝磺草酮易对鲜食玉米品种和自交系造成药害。鲜食玉米对硝磺草酮的不同响应差异可能归因于除草剂代谢效率的不同。本研究从氧化损伤和光合抑制角度阐述了不同耐药性鲜食玉米对硝磺草酮的响应差异。利用RNA-Seq技术对耐性和敏感玉米在硝磺草酮处理和未处理下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从生理和分子水平揭示鲜食玉米对硝磺草酮的耐性机制。结果表明:硝磺草酮处理导致敏感玉米自交系叶片中积累更多的活性氧,光合作用受到严重抑制,最终植株干枯死亡;而耐性玉米自交系在硝磺草酮处理后植株生长正常。本研究中,共鉴定到7985个差异表达基因,敏感玉米中上调表达基因4020个、下调表达基因3450个,而耐性玉米中上调表达基因526个、下调表达基因495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基因功能注释 (GO) 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数量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中;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KEGG) 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脂类代谢等相关通路;筛选到Zm00001d042099Zm00001d044157Zm00001d007462Zm00001d002436Zm00001d021804Zm00001d042541Zm00001d040764Zm00001d032828Zm00001d020544共9个可能参与除草剂代谢的潜在候选基因。
稻田稗属杂草田间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监测
马国兰, 刘都才, 张帅, 李新文, 刘雪源, 彭亚军, 李巳夫, 柏连阳
2021, 23(5): 905-91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27
摘要:
五氟磺草胺是一种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为探明稻田稗草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现状,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采自中国7省70地稻区的稗草田间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结果表明:所监测的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水平抗性种群达50.0%,中水平抗性种群达47.1%,低水平抗性种群为2.9%,无敏感种群。在湖北、安徽、宁夏和黑龙江4省中,高水平抗性种群均达60%以上;其他3省的高水平抗性种群也在25%以上。湖南、江西和江苏3省中等水平抗性种群均在60%以上,其他4个省份在20.0%~40.0%之间。湖北省和黑龙江省低水平抗性种群分别为10.0%和12.5%,其他5个省份均无低水平抗性种群。本研究揭示了中国主要稻区稗草田间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现状,可为合理应用五氟磺草胺防控稻田稗草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中烟嘧磺隆和莠去津残留对甘薯的药害评价
王容燕, 马娟, 高波, 李秀花, 李焦生, 陈书龙
2021, 23(5): 915-92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86
摘要:
为了明确玉米田除草剂烟嘧磺隆和莠去津土壤残留对后茬作物甘薯生长的影响,于2017年分别在河北省保定满城区、文安县、霸州市和石家庄藁城区采集甘薯田土壤样品,采用QuEChERS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UPLC-MS/MS) 测定了土壤中烟嘧磺隆和莠去津的残留量;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烟嘧磺隆、莠去津以及二者混用对甘薯的药害作用。结果表明:在甘薯药害表现严重的河北保定满城区、文安县、霸州市3地甘薯田土壤中烟嘧磺隆的残留量在11.80~87.97 μg/(kg土) 之间,莠去津残留量在2.71~8.40 μg/(kg土) 之间;而在石家庄藁城区无药害症状甘薯田土壤中只检测到莠去津,含量在3.43~4.42 μg/(kg土) 之间。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栽后20 d每千克甘薯田土壤中烟嘧磺隆含量大于1 μg时,甘薯产生药害症状;烟嘧磺隆对甘薯根系IC50值为3.74 μg/(kg土),IC10值为1.27 μg/(kg土)。土壤中莠去津含量在2~40 μg/(kg土) 范围内,对甘薯茎叶和根系没有可见药害症状,但对根系生长具有轻微抑制作用。烟嘧磺隆与莠去津按质量比10 : 1、5 : 1、5 : 2和5 : 5混用对甘薯药害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共毒系数CTC50值分别为66.25、59.16、61.30和79.47。烟嘧磺隆对甘薯药害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小,整株或心叶黄化,根系发育受阻,侧根短粗。生产上造成甘薯药害的诱因是土壤中残留的烟嘧磺隆,对甘薯药害阈值为1 μg/(kg土)。
虫螨腈与Bt混配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效及虫螨腈在西兰花上的残留消解动态
王翠翠, 陈安琪, 董文阳, 杨恒力, 王文卓, 朱斌, 史雪岩, 梁沛, 刘丰茂, 束长龙, 张杰
2021, 23(5): 922-92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09
摘要:
研究明确虫螨腈与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混配使用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效和虫螨腈在西兰花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可以为在西兰花害虫防治中减少虫螨腈的用量提供依据。采用手动喷雾法进行了虫螨腈防治小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HPLC-MS/MS) 测定了西兰花上虫螨腈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显示,10%虫螨腈悬浮剂与32 000 IU/mg Bt可湿性粉剂分别按50%推荐剂量混配施用,施药后1、3和7 d对小菜蛾的防效分别为58.11%、65.21%和58.80%,与推荐剂量虫螨腈单剂的防效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显著超过了50%推荐剂量虫螨腈单剂及50%推荐剂量Bt单剂的防效,施药后3 d也显著超过了推荐剂量Bt单剂的防效。此外,10%虫螨腈悬浮剂与32 000 IU/mg Bt可湿性粉剂分别按50%推荐剂量混配施用后,虫螨腈在西兰花上的残留消解动态,与施用50%推荐剂量虫螨腈单剂后的残留消解动态接近,但虫螨腈在西兰花中的残留量均显著低于施用推荐剂量虫螨腈单剂的残留量。10%虫螨腈悬浮剂与32 000 IU/mg Bt可湿性粉剂分别按50%推荐剂量混配施用后,虫螨腈在西兰花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或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4.2 d,施药后7 d的残留量为0.072 mg/kg,低于虫螨腈在西兰花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0.50 mg/kg (参考澳大利亚的MRL标准),施药后14 d低于定量限 (0.050 mg/kg)。研究结果表明,10%虫螨腈悬浮剂与32 000 IU/mg Bt可湿性粉剂分别按50%推荐剂量混配使用,可以达到减药防治小菜蛾的同时降低虫螨腈在西兰花上残留的目的。
不同性诱剂对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诱捕效果及影响因子研究
韩海亮, 陈斌, 郑许松, 赵福成, 姚晓明, 石春华, 徐红星, 吕仲贤, 王桂跃
2021, 23(5): 930-93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87
摘要:
通过研究诱捕器-性诱芯组合的诱集效果,及诱捕器悬挂高度、排列间距等空间分布因素对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诱捕效果的影响,明确草地贪夜蛾性诱装置最佳使用方案,为使用性信息素进行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选用3种性诱芯和3种诱捕器进行配对组合,进行田间诱捕效果比较试验;使用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进行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和3个排列间距诱捕试验,并进行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本地周年发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9个组合中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诱捕效果最好;3种诱芯平均诱蛾量无显著差异;3种诱捕器中专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佳,飞蛾通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差。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在玉米拔节期时诱蛾量无显著差异,抽雄后2.2 m处理诱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诱捕器排列间距30 m处理的诱蛾量显著高于20 m和25 m的,但3个间距处理间田间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株率无显著差异。性诱监测发现,2020年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中旬为成虫高峰期。草地贪夜蛾专用诱捕器搭配BLB性诱芯具有最佳诱捕效果,田间最优悬挂高度应高于玉米植株,诱捕器田间设置间距以30 m为宜。性诱适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并可作为害虫防治时的辅助手段。
噻虫胺在黄瓜叶片中累积量与对温室白粉虱防治效果的相关性及残留消解动态
李清华, 张奇珍, 余曼丽, 尹明明, 李文明, 陈福良
2021, 23(5): 938-94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05
摘要:
通过探究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在黄瓜Cucumis sativus L.叶片中的累积量与其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防治效果的相关性及残留消解动态,以期为指导其科学用药,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理论依据。以1%噻虫胺颗粒剂为对照药剂,通过温室黄瓜栽培试验,调查了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通过建立黄瓜叶片和土壤中噻虫胺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检测方法,测定了不同施药量和黄瓜不同生长时期条件下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在黄瓜叶片中的累积量,并研究了其累积量与防治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效为49%~95%,是对照药剂1%噻虫胺颗粒剂的1.16~2.32倍,且在推荐施药剂量 (有效成分450 g/hm2)下即能达到理想防效;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43~63 d,而对照药剂为35 d,表明其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缓慢;噻虫胺在黄瓜叶片中的累积量随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加,累积量与防效均随施药时间的推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在施药后56 d达到最高值,当施药剂量有效成分分别为450、600和750 g/hm2时,黄瓜上部叶片中噻虫胺的最大累积量分别为1.9、2.2和2.8 mg/kg,最高防效均为90%;中部叶片中噻虫胺的最大累积量分别为2.2、2.5和3.0 mg/kg,最高防效分别94%、93%和95%。
浙江省芹菜中农药多残留水平及累积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初评
汤晗, 吴园园, 成亚菲, 赵美蓉, 汤涛
2021, 23(5): 947-95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92
摘要:
为明确浙江省各地区芹菜中农药残留水平以及对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采用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标准检测方法,对在浙江省各地区采集的210个芹菜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就其累积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开展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210个芹菜样品中共检出35种农药,检出率为94.8%,其中杀虫剂23种,杀菌剂11种,除草剂1种;97.1%的样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其在芹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残留水平整体较低;检出4种及4种以上农药残留的样品占总样品量的54%,存在农药多残留现象。采用相对强度系数 (RPF) 法将具有相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分组,依据各农药的毒理学数据计算了各组农药的累积当量浓度,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累积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拟除虫菊酯类、三唑类、有机磷类、烟碱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儿童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 (%ARfD) 分别为60.35%、46.96%、20.15%、20.76%和12.40%;对一般人群分别为51.70%、40.20%、17.25%、17.77%和10.65%;所检出5类农药对各群体的%ARfD值均小于100%,表明芹菜中农药残留量及膳食摄入风险总体处于可接受水平。
从经食、饮水和吸入途径评估8种经济林常用农药对鸟类的暴露风险
许加明, 杨永猛, 虞悦, 卜元卿, 陈诗卉, 王艮梅, 周蓉
2021, 23(5): 956-96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93
摘要:
采用《农药登记 环境风险评估指南 第3部分:鸟类》中的暴露分析模型及美国环保署的SIP模型和STIR模型,分别从经食、饮水和吸入3种途径对残杀威、虫螨腈、敌敌畏、敌百虫、马拉硫磷、杀螟硫磷、茚虫威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8种农药对鸟类的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农药的登记作物信息及其用药数据来源于 “中国农药信息网”,鸟类的毒理学数据源于美国环保署、欧洲食品安全局、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以及农药特性数据库。评估结果表明:经食途径暴露后,残杀威对鸟类的初级急性风险为不可接受,对鸟类的初级长期风险为可接受,敌敌畏、虫螨腈、敌百虫和杀螟硫磷对鸟类的初级急性、短期和长期风险均不可接受,马拉硫磷对鸟类的初级短期和长期风险均不可接受,茚虫威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鸟类的初级急性、短期和长期风险均可接受;通过饮水途径暴露后,虫螨腈和茚虫威对鸟类的急性和慢性风险无需关注,其余6种农药对鸟类的急性和慢性风险需引起关注;通过吸入途径暴露后,只有敌敌畏的挥发吸入风险需引起关注,其余7种农药对鸟类的雾滴吸入和挥发吸入风险均无需关注。综上所述,8种林业常用农药中,仅茚虫威通过经食、饮水和吸入3种途径暴露后对鸟类的风险可接受或无需关注,因此,除茚虫威外,其余7种农药在林业上使用时对鸟类的风险均需加以关注。评估结果可为今后这8种农药在经济林中安全施用提供参考,同时也对我国鸟类风险评估方法的完善提出了建议。但本研究开展的仅为初级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较为保守,后续还可通过开展相关调查及毒理学研究,进一步优化评估参数,获得更为精确的评估结果。
不同基质和覆土栽培条件下双孢蘑菇中吡虫啉和咪鲜胺残留差异影响
郭燕云, 陈珊珊, 张其才, 饶钦雄, 王献礼, 程琳, 宋卫国
2021, 23(5): 964-97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88
摘要:
为了明确吡虫啉和咪鲜胺在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不同栽培基质中的消解规律,采用在工厂化双孢蘑菇栽培覆土中拌料施药、培养料中喷药两种施药方式开展田间试验,运用QuEChERS净化前处理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分析,检测了吡虫啉和咪鲜胺在双孢蘑菇栽培基质和子实体中的残留。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咪鲜胺的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常规覆土、草木灰土和椰糠土3种覆土中的消解半衰期,吡虫啉分别为 84.5、65.4 和68.6 d,咪鲜胺分别为23.5、17.7和19.0 d;在m (稻秸秆) : m (麦秸秆)=0 : 10 (CT1) 和2 : 8 (CT2) 两种培养料处理中的消解半衰期,吡虫啉分别为7.7 和8.0 d,咪鲜胺分别为10.9和12.8 d。两种农药在不同基质中的消解趋势相同,半衰期均表现为常规覆土 > 椰糠土 > 草木灰土,培养料CT2 > 培养料CT1。两种农药在不同处理下生长的双孢蘑菇三潮菇中均有检出,说明覆土和培养料中的农药会向双孢蘑菇中迁移。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吡虫啉和咪鲜胺在双孢蘑菇不同栽培基质中的消解规律,为工厂化双孢蘑菇中农药的规范使用及培养基质的合理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
基于改良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禽蛋中53种农药残留
梁秀美, 张井, 林定鹏, 何如意, 谢拾冰, 廖琳慧, 王亮, 徐静, 张维一
2021, 23(5): 973-98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22
摘要:
基于改良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GC-MS/MS),建立了禽蛋中53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经弗罗里硅土和硅藻土净化,用GC-MS/MS分析。采用HP-5MS柱进行分离,电子轰击离子源 (EI) 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 (dMRM) 检测,以空白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经方法验证,53种农药的仪器检出限 (LOD) 在0.000 25~0.005 mg/L之间,方法定量限 (LOQ) 在0.000 5~0.01 mg/kg之间,相关系数 (r)在0.996 7~1之间;在LOQ、2 LOQ和10 LOQ 3个添加水平下,53种农药在鸡蛋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6%~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090%~14%之间 (n = 6)。该方法前处理快速、检测方法灵敏、准确,在禽蛋中有机氯和有机磷等农药多残留检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聚酰胺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塑料对异菌脲土壤环境行为的影响
赵雪君, 李达, 刘士领, 王鸣华
2021, 23(5): 986-99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90
摘要:
微塑料可以吸附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可能会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吸附和迁移等环境行为,其影响与微塑料和农药的类型有关。为明确微塑料对异菌脲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聚酰胺 (PA) 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微塑料对异菌脲在土壤中吸附、迁移、淋溶和降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2% (质量分数,下同) PMMA土壤和含2% PA土壤的土壤吸附常数 (Kf) 分别是对照土壤的2.9倍和1.2倍;在pH 4 ~ 7范围内,土壤对异菌脲的吸附容量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异菌脲在对照土壤、含2% PA土壤、含2% PMMA土壤中的比移值 (Rf) 分别为0.12、0.097和0.091,在第一段土柱中的含量分别为85.4%、100%和100%;异菌脲在对照土壤、含2% PA土壤和含2% PMMA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9.8、26.7和40.8 d。研究表明,微塑料通过提高土壤对农药异菌脲的吸附能力,抑制了异菌脲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淋溶,延长了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因而可能会加剧其对表层土壤环境的威胁。
雷帕霉素的水解行为及对4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
杨石有, 董师旭, 史儒松, 蒲金基, 董金皋, 刘颖超, 张贺
2021, 23(5): 995-100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89
摘要:
雷帕霉素为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药剂,对多种人类疾病有效,近年发现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有望开发为微生物源农药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而目前关于雷帕霉素的水解行为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还未见报道。为评价雷帕霉素的水解行为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了雷帕霉素在不同pH值、温度、初始浓度及光源中的水解特性,同时测定了其对家蚕、意大利工蜂、斑马鱼及赤子爱胜蚯蚓4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水解试验结果表明:碱性环境、紫外光照及高温有利于雷帕霉素的水解。当其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半衰期分别为66.63、38.93及77.00 h;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半衰期分别为144.38、105.00及165.00 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雷帕霉素对家蚕和斑马鱼的96 h-LC50值分别为 386.46和3.50 mg/L (有效成分,下同);对意大利工蜂的急性经口毒性48 h-LD50值为8.95 μg/bee,急性接触毒性48 h-LD50值为16.79 μg/bee;对赤子爱胜蚯蚓的14 d-LC50值为223. 81 mg/kg。按照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准则” (GB/T 31270—2014) 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雷帕霉素对家蚕、斑马鱼、赤子爱胜蚯蚓的急性毒性分别为 “低毒”、“中毒” 和 “低毒”,对意大利工蜂的急性经口毒性为 “中毒”,急性接触毒性为 “低毒”。研究表明,雷帕霉素属于易降解性药剂,对家蚕、意大利工蜂、斑马鱼及赤子爱胜蚯蚓4种非靶标生物安全。
负载噻呋酰胺的超分子水凝胶在水稻叶面的动态沉积行为
宋玉莹, 朱峰, 曹冲, 曹立冬, 李凤敏, 赵鹏跃, 黄啟良
2021, 23(5): 1004-101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099
摘要:
水稻叶片表面布满了绒毛、乳头状突起、蜡质等特殊结构,以及水稻叶片存在一定倾角,农药喷雾雾滴极易从叶面弹跳滚落,造成药剂浪费的同时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并可能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有效提高农药喷雾雾滴在水稻叶片上的滞留和沉积对于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叶酸和硝酸锌为原料,设计了一种负载噻呋酰胺的叶酸/Zn2+超分子水凝胶,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的优势,而且原材料来源丰富,制备过程简便易操作。叶酸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分子中含有喋呤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结构,叶酸分子通过喋呤啶部分形成四聚体,四聚体通过π−π堆积形成纳米纤维,Zn2+交联纳米纤维形成水凝胶纤维网状结构。使用流变仪测定负载噻呋酰胺的叶酸/Zn2+超分子水凝胶的流变性能,发现叶酸和硝酸锌的比例会影响制备的凝胶的机械强度,且Zn2+的比例越高,形成的凝胶机械强度越强,其中在n(叶酸)/n(Zn2+) = 1/1.8~1/2.0比例范围内制备的凝胶适合于农药喷雾,凝胶具有剪切变稀和自修复的特性。通过超高速摄影技术对负载噻呋酰胺的叶酸/Zn2+超分子水凝胶调控液滴在水稻叶片上的沉积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凝胶液滴可在超疏水水稻叶片表面稳定沉积,不发生弹跳、碎裂和飞溅的现象。
基于登记信息构建的农药使用风险智能预警模型研究
孙晓明, 卢海燕, 卞立平, 刘贤金, 孙爱东
2021, 23(5): 1012-102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08
摘要:
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易导致残留超标等风险。本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采集、清洗农药登记信息,挖掘风险指标数据,构建了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药使用风险智能预警模型,以期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该模型可集成到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和监管系统中,供农户和监管部门使用。当农户录入农事操作信息时,模型可根据用药记录智能识别出超范围、超剂量、超频次等不当用药操作和违反安全间隔期的采收操作,给出预警提示,将安全保障的窗口前移,从而实现产中实时预警、产后自动研判,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为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简报
新型含嘧啶环的半乳糖苷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
陈美航, 鲁道旺, 张迅, 杜士杰, 李娜, 马关康, 吴文能, 罗海荣
2021, 23(5): 1024-103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1.0112
摘要:
为寻找具有更高杀菌活性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含嘧啶环的半乳糖苷类衍生物,其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碳谱 (13C NMR) 和高分辨质谱 (HRMS) 等方法确证。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葡萄座腔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Phompsis sp. 均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其中化合物 4m 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8.67 μg/mL,与对照药剂烯酰吗啉 (EC50值8.34 μg/mL) 活性相当。此外,该类化合物对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citri subsp. citri和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也有一定的杀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