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24卷  第4期

封面
2022年4期封面
2022, 24(4): 1-1.
摘要:
本期封面文章:苏门白酒草对除草剂的多抗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2022, 24(4): 1-1.
摘要:
通知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学科70周年 庆典暨学科发展论坛
2022, 24(4): 1-1.
摘要:
编委会
《农药学学报》首届青年编委会
2022, 24(4): 1-1.
摘要:
第六届《农药学学报》编委会
2022, 24(4): 1-1.
摘要:
目次
2022 年 4 期目录
2022, 24(4): 1-4.
摘要:
专论与综述
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的合成研究进展
原超楠, 杨宇雄, 边庆花, 马晓东, 王敏, 钟江春
2022, 24(4): 659-67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55
摘要: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其性信息素包括2个烯醛类化合物与3个环氧烯烃类化合物,可用于诱集美国白蛾,监测种群动态,具有优异的应用前景。本文根据醛的合成方法,阐述了仿生合成法、Weinreb酰胺法、酶催化法、酯的硅氢化等合成烯醛类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的方法;依据关键中间体的连接方式,总结了异硫氰酸铜试剂法、Wittig偶联法、炔基锂试剂取代法、Gilman试剂取代法及烷基环氧重排法等合成环氧烯烃类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的方法。
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溴虫氟苯双酰胺
宋璐璐, 艾大朋, 巨修练, 刘根炎
2022, 24(4): 671-68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33
摘要:
溴虫氟苯双酰胺(broflanilide)是一种全新的双酰胺类杀虫剂,属于γ-氨基丁酸(GABA)门控氯离子通道负变构调节剂,目前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对白蚁和蚊蝇等也有较好的杀虫活性。本文对溴虫氟苯双酰胺的结构类型、研发历程、作用机制、杀虫活性、安全性及代谢残留等进行了综述,并对该杀虫剂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农业病害防控中的潜能与应用
马迪成, 窦道龙, 刘峰
2022, 24(4): 682-69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43
摘要:
植物病害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病原物对杀菌剂日益严重的抗药性问题和杀菌剂施用导致的环境暴露风险极大限制了传统杀菌剂的开发。植物释放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到大气中作为植物与周围环境交流互动的信号分子。植物VOCs可以保护自身免受食草动物的侵害,或吸引传粉者和种子传播者,它们还能够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或者激活植物的防御系统。本文综述了植物VOCs在生物合成、收集分析、诱导释放、对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和诱导植物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典型绿叶挥发物反-2-己烯醛的抑菌和抗性诱导机理;归纳和展望了植物VOCs在田间应用的局限性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为该类化合物在可持续病害防控中的应用提供帮助。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食饲两用商品分类及其农药残留评估现状
朴秀英, 张峰祖, 李富根, 单炜力
2022, 24(4): 692-69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34
摘要:
本文梳理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用于农药残留评估的食饲两用商品的分类,介绍了食饲两用商品中农药残留评估技术及其最大残留限量推荐方法。通过对一个评估实例的剖析,进一步阐明了FAO/WHO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的评估技术,为提高我国相关领域技术提供借鉴,并基于国内实际提出了建议。
研究论文
含单萜酚结构酰胺类杂合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及抑菌活性
陶丽红, 李康, 王显助, 普特, 史晶, 詹俊杰, 叶敏, 王凯博
2022, 24(4): 699-71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52
摘要:
为寻找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酰胺类化合物,本研究将天然单萜酚类化合物香芹酚和百里香酚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药效团拼合,设计并合成了30个酰胺类杂合分子,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等确认。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活性较好,其中 7e (N-(4-羟基-5-异丙基-2-甲基苯)-3-甲基噻吩-2-酰胺)的活性最高,对茄链格孢菌和灰葡萄孢的EC50值分别为3.28和15.06 μg/mL,且 7e 与啶酰菌胺之间没有交互抗性。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测定表明, 7e 对灰葡萄孢敏感、抗性和B-P225F突变菌株的SDH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研究表明, 7e 与野生型和突变型灰葡萄孢琥珀酸脱氢酶(BcSDH)之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推测 7e 是潜在的新型SDHI,其与啶酰菌胺之间对菌株SDH抑制活性的差异和与野生型和突变型BcSDH之间结合模式的差异,可能是二者之间没有交互抗性的原因。
含苯丙氨酸和1H-茚-1-酮类氯虫苯甲酰胺类似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
方佳琪, 郝树林, 杜晓华
2022, 24(4): 713-72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30
摘要:
为了开发新的杀虫化合物,以氯虫苯甲酰胺为先导,2-甲基-3-氨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卤化生成5-氯-3-甲基-2-氨基苯甲酸;再与3-溴-1-(3-氯吡啶-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进行缩合反应,生成6-氯-2-(3-溴-1-(3-氯吡啶-2-吡啶基)-1H-吡唑-5-基)-8-甲基-4H-3,1-苯并噁嗪-4-酮;最后引入苯丙氨酸片段并经环化反应,分别合成了两个系列共计23 个新化合物( 45 ),其中化合物 4 为含苯丙氨酸的氯虫苯甲酰胺类似物,化合物 5 为由化合物4环化生成的含1H-茚-1-酮片段的氯虫苯甲酰胺类似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的表征及确证。初步室内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多数目标化合物对黏虫Mythinma separata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其中14个化合物在100 mg/L下对黏虫Mythinma separata的致死率为100%,化合物 5k ( 1H-茚-1-酮片段中取代基为羟基 ) 在4和0.8 mg/L下的致死率分别为90%和70%,其LC50值为0.55 mg/L。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 5k 与氯虫苯甲酰胺一样,也是作用于鱼尼汀受体(RyR),但与靶标结合的氨基酸残基不同,这种差异可能对黏虫的抗药性治理研究有益。
N-取代苯基-1-(2,4-二氟苯基)-2-(1H-1,2,4-三唑-1-基)乙基氨基甲酸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游江, 高亚强, 周蒲, 郭倩男, 徐志红
2022, 24(4): 723-73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16
摘要:
为了寻找高活性的三唑类苯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以 1,2,4-三氮唑、2-氯-2,4-二氟苯乙酮为原料,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的策略,设计并合成了1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N-取代苯基-1-(2,4-二氟苯基)-2-(1H-1,2,4-三唑-1-基)乙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 6a ~ 6r 。其结构均通过 1H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的确证。抑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100 μmol/L下,化合物 6m 对6种供试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达到50%以上。化合物 6p 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EC50值为7.1 μmol/L,抑菌活性高于对照药剂烯唑醇(EC50值9.1 μmol/L)。杀螨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150 μmol/L时,化合物 6h6k6o 在48 h时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的致死率分别为67.7%、74.9%和57.5%,杀螨活性低于对照药剂阿维菌素B1a(致死率100%)。本研究所合成的化合物 6o 兼具一定杀菌和杀螨活性,可为新型三唑类杀菌杀螨化合物的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2-取代苯基-5-取代苯甲酰胺基-1,3,4-噻二唑的合成、抑菌活性及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王三艳, 彭雅琦, 娄佳玉, 王美怡
2022, 24(4): 732-74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40
摘要:
以取代苯甲酸为起始原料,与氨基硫脲、三氯氧磷及取代苯甲酰氯进行缩合,制备了33个2-取代苯基-5-取代苯甲酰胺基-1,3,4-噻二唑 E 1 ~E 33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 和高分辨质谱 (HRMS) 等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及表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根霉Rhizopus nigricans、青霉Penicillium glaucum、灰霉Botrytis cinerea、交链孢霉Alternaria brassicae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体外抑菌活性。针对黑曲霉的抑制活性,分别利用CoMFA和CoMSIA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3D-QSAR) 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在50 µg/mL下,化合物 E 1 E 2 E 29 对供试真菌的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与对照药剂百菌清和多菌灵的抑菌效果相当。综合两种模型的结果,发现静电场的贡献值高于其他势场,且当苯环a的4位引入供电子基、苯环a的2位和6位以及苯环b上引入吸电子基时,有利于化合物抑菌活性的提高,可为进一步指导设计合成此类高活性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
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杨可心, 毕秋艳, 吴杰, 路粉, 王文桥, 韩秀英, 赵建江
2022, 24(4): 743-75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53
摘要:
为明确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将9个不同敏感型菌株在无药PDA平板上继代培养10代后,测定其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在PDA平板和离体叶片上测定了其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性,以及其对温度、pH值和葡萄糖的敏感性,并对其编码琥珀酸脱氢酶的SdhASdhBSdhCSdhD 4个亚基基因进行了克隆与测序。结果显示:从田间获得的2个低抗菌株、2个中抗菌株和2个高抗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变异指数在0.60~1.15之间,而通过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高抗菌株BLH5F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变异指数为0.23;除低抗菌株WP8的菌丝生长速率显著低于2个敏感菌株,以及中抗菌株WP6和高抗菌株WPE9的产孢量显著低于2个敏感菌株外,其余各抗性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整体而言,7个抗性菌株在对温度、pH值和葡萄糖的敏感性方面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基因克隆及测序结果表明,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高抗菌株BLH5F SdhB基因的272位由组氨酸变为了精氨酸 (H272R),田间获得的低抗、中抗和高抗各2个菌株均为SdhB基因的225位由脯氨酸变为了亮氨酸 (P225L)。综合分析表明,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具有相似的适合度。因此,推测在药剂的选择压下,抗氟唑菌酰羟胺的灰葡萄孢菌株在田间容易形成优势种群。
五种杀菌剂在水稻上的吸收与传导性能研究
张硕佳, 王超杰, 徐博, 冉刚超, 曹立冬, 曹冲, 黄啟良, 朱峰, 赵鹏跃
2022, 24(4): 752-76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42
摘要:
茎叶喷雾是当前化学农药最常用的施药方式,但是存在着农药蒸发飘移、弹跳碎裂、因过度铺展而脱靶流失等缺陷,导致农药利用率低。通过研究农药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及传导性能,选择合适的农药研发根部施药的剂型与技术,能够降低环境因素对农药有效成分的不利影响,并通过农药的缓慢释放与剂量调控维持更长时间的药效,从而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本研究以室内营养土和营养液两种模式培育的水稻为模式作物,研究了三环唑、噻呋酰胺、己唑醇、氟环唑和嘧菌酯5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在水稻苗期植株中的吸收与传导行为。结果表明,这5种杀菌剂均可以被水稻幼苗根系吸收并向上传导,但效率存在差异。在营养土和营养液培养条件下,水稻幼苗根部的三环唑含量在4 h~2 d内明显高于茎叶部,施药5 d后三环唑在水稻中的转运因子值均大于1,说明三环唑具有良好的向上传输性能,而其他农药向上传输的能力较差。相比其他4种农药,三环唑更适合加工成根部施用的剂型,更易于通过水稻根部吸收后向上传输与分布,以有效防控茎叶部病害。该结果可为根部施用的药剂研发提供思路,为农药根部施药技术的发展提供指导。
巨大芽孢杆菌与噁霉灵联用对甜瓜连作障碍的缓解效果
王叶青, 刘芳, 潘纪源, 陆秀君, 刘文菊, 李博文
2022, 24(4): 762-77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29
摘要:
为缓解连作甜瓜引起的连作障碍,在对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甜瓜连作区土壤障碍程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b1菌株与噁霉灵联用对连作甜瓜枯萎病的缓解效果及对甜瓜植株生长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该地区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11年连作甜瓜土壤培育南瓜和甜瓜,其幼苗根冠比及全株干重均显著低于1年土壤组;11年连作土壤中真菌数量最多,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少,镰刀菌属 (Fusarium) 相对丰度最高,是1年土壤的4.27倍,而1年土壤中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相对丰度是11年土壤的2.65倍。噁霉灵和巨大芽孢杆菌b1菌株间不存在拮抗作用,二者对甜瓜枯萎菌 Fusarium oxysporum T2菌株的EC50值分别为10.82 mg/L和2.02 × 105 CFU/mL。室内分别采用巨大芽孢杆菌、噁霉灵单剂及二者联用处理连作11年土壤后培育甜瓜幼苗,结果表明:联用处理在开花结果期对甜瓜枯萎病的防效为42.85%,且甜瓜幼苗根冠比和全株干重均显著高于各单剂和空白对照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巨大芽孢杆菌、噁霉灵单剂以及二者联用处理连作甜瓜土壤,对甜瓜枯萎病的防效分别为16.62%、100%和100%;各处理组甜瓜幼苗株高分别比空白对照提高11.19%、10.63%和16.03%;甜瓜增产率分别为20.35%、11.23%和26.15%;单株根系平均干重分别比空白对照提高40.63%、34.69%和64.38%,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组土壤中真菌数量降低,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镰刀菌属相对丰度分别比空白对照降低35.96%、59.55%和71.91%;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分别比空白对照提高47.25%、3.52%和76.70%。研究表明:甜瓜连作存在明显的连作障碍,而巨大芽孢杆菌与噁霉灵联用能有效改善连作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缓解连作障碍,减轻连作土壤甜瓜枯萎病的发生,促进甜瓜幼苗生长及提高甜瓜产量。
盐生植物根际细菌B268的鉴定及其抑菌抗盐活性
李楚翘, 王天宇, 尹颖, 陈安良, 张心齐, 陈旭华
2022, 24(4): 771-78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22
摘要:
为了挖掘耐盐生防菌资源,从盐生植物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根际分离获得1株生防细菌B268。采用多相分类法对B268进行鉴定;利用活菌计数和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的抑菌活性;利用antiSMASH数据库对抗菌物质合成基因簇进行预测;基于氯化钠(NaCl)梯度下的生理活性以及功能基因表达水平检测,分析盐胁迫对菌株生防性状的影响;通过水培试验评估菌株对黄瓜耐盐性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菌株B268为同种贝莱斯芽孢杆菌群的一个新种系型,在3% (W/V) NaCl下最适生长,生长范围0~15% (W/V) NaCl。共预测到13个抗菌物质合成基因簇,并对9种供试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其中,青枯病菌处理8 h后出现负生长,苹果树腐烂病菌、交替链格孢、胶孢炭疽菌和番茄早疫病菌的平板抑制率均大于60%。在盐梯度培养条件下,B268的胞外嗜铁素和吲哚乙酸浓度分别在1%和3% (W/V) NaCl时最高,而平板溶磷指数保持稳定;吲哚乙酸合成基因dhaS、植酸酶基因phyC在1% (W/V) NaCl,而嗜铁素合成基因dhbC在3% (W/V) NaCl时表达水平最高。接种B268后,水培黄瓜苗对80 mmol/L NaCl胁迫不敏感,对 120 mmol/L NaCl胁迫形成抗性,叶部可溶性糖含量提高46.4%,丙二醛含量降低67.2%。研究表明,B268是1株嗜盐生防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且促生活性对盐表现出耦合响应性,在植物盐害、病害生物防治以及盐土生物修复方面具有研发潜力。
深绿木霉T2菌株发酵液蛋白提取物TraT2A抑菌条件优化及其对百合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陈应娥, 梁巧兰, 魏列新, 同发宇, 王冬
2022, 24(4): 782-78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31
摘要:
为了提高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 T2菌株发酵液蛋白提取物TraT2A的抑菌活性和光稳定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通过对紫外保护剂 (抗坏血酸、腐殖酸) 和辅助剂 (IE-08、SP-4821A和SP-4821B) 的筛选,优化了TraT2A对百合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条件,并测定了其对百合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TraT2A在200.00 mg/mL下对百合叶斑病菌A.alternata的抑菌作用较好,抑制率为72.12%;随着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TraT2A的抑菌活性逐渐降低,添加5.00 mg/mL的腐殖酸对TraT2A有较好的紫外保护作用,抑制率 (69.01%) 比不加紫外保护剂对照 (29.37%) 提高39.64%;添加0.17 mg/mL 的辅助剂SP-4821A对TraT2A活性的提高效果最好,抑制率 (95.13%) 比TraT2A对照 (69.16%) 提高25.97%。按照优化后的配方:200 g TraT2A (质量浓度为200.00 mg/mL) + 5 g腐殖酸 (质量浓度为5.00 mg/mL) + 0.17 g SP-4821A (质量浓度为0.17 mg/mL) + 794.83 mL灭菌水,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发现其对百合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0.37%。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防治百合病害的TraT2A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门白酒草对草甘膦等除草剂的多抗性检测及防治药剂筛选
郭文磊, 于超杰, 张纯, 张泰劼, 田兴山
2022, 24(4): 789-79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21
摘要:
苏门白酒草Conyza sumatrensis是中国华南地区常见的阔叶杂草,在果园和非耕地常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采用整株剂量反应法,明确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市的苏门白酒草疑似抗性种群 (GZ-R) 对草甘膦、百草枯和敌草快的抗性水平,比对了GZ-R种群和采自广东省清远市的敏感对照种群 (QY-S) 的草甘膦靶标酶基因EPSPS2片段的差异,并测定了灭草松、氯氟吡氧乙酸等5种茎叶处理剂对不同叶龄苏门白酒草的室内防除效果。结果表明:GZ-R种群对草甘膦和百草枯分别产生了中等水平和高水平抗性,并已对敌草快产生交互抗性,3种药剂对GZ-R种群的LD50值分别是对QY-S种群LD50值的7.2、72.3和6.6倍;与QY-S种群相比,GZ-R种群的EPSPS2基因106位由脯氨酸突变为苏氨酸。在灭草松、氯氟吡氧乙酸或2甲4氯钠推荐剂量下,于4~5叶期施药,苏门白酒草死亡率均为100%,但于6~7叶期和10~12叶期施药,苏门白酒草死亡率显著下降至44.4%~91.7%;而在草铵膦或苯嘧磺草胺推荐剂量下,不同叶龄期施药苏门白酒草的死亡率均为100%,因此在植株生长早期可使用草铵膦和苯嘧磺草胺防除已对草甘膦和百草枯等除草剂产生抗性的苏门白酒草。
多花水苋对苄嘧磺隆的抗性水平及靶标抗性机制
杨倩, 卫甜, 朱锦磊, 刘怀阿, 吕敏
2022, 24(4): 798-80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27
摘要:
为明确水稻田杂草多花水苋Ammannia multiflora对乙酰乳酸合成酶 (ALS) 抑制剂类除草剂苄嘧磺隆的抗性水平和抗性分子机制,采用整株水平测定法,测定了采自江苏省扬州市田间的多花水苋疑似抗性种群 (YZ-R) 对苄嘧磺隆的抗性指数,并分析了YZ-R种群和相对敏感种群 (YZ-S)多花水苋ALS酶对苄嘧磺隆的敏感性差异,同时比较了YZ-R和YZ-S种群ALS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差异。结果表明:YZ-R种群多花水苋对苄嘧磺隆已表现出高水平抗性,其抗性指数 (RI) 为40.6;苄嘧磺隆对YZ-R种群ALS酶活性的抑制中浓度 (I50) 为0.087 μmol/L,对YZ-S种群的I50值为0.0028 μmol/L,其抗性指数为31.1。通过PCR扩增获得了多花水苋ALS基因的部分序列,该序列包含了已报道的8个氨基酸突变位点。AL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YZ-R种群多花水苋植株ALS基因第197 位氨基酸由脯氨酸 (CCT) 突变为丝氨酸 (TCT)。研究表明,ALS基因发生脯氨酸 (Pro)-197-丝氨酸 (Ser) 的突变,导致多花水苋ALS酶对苄嘧磺隆的敏感性下降,是多花水苋YZ-R种群对苄嘧磺隆产生高水平抗性的主要原因。
甲基二磺隆对小麦药害的早期诊断
李涛, 孟丹丹, 杨伟萍, 郭水良, 范洁群
2022, 24(4): 805-81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41
摘要:
对当茬和后茬作物的药害是磺酰脲类除草剂应用的重要限制因素。甲基二磺隆是麦田常用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之一,为了早期诊断其对小麦的药害,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剂量甲基二磺隆对小麦株高、地上部分鲜重、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和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0 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OD)按有效成分剂量9~45 g/hm2施用后10 d,小麦才表现出肉眼可见的矮化和生长抑制症状;但其MDA含量、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Fv/Fm和根系形态在喷施甲基二磺隆后5 d就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其中小麦MDA和Pro含量随甲基二磺隆施用剂量的加大而增加,当施药剂量≥27 g/hm2时,MDA和Pro含量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可溶性糖和Fv/Fm对甲基二磺隆胁迫的响应更敏感,当施药剂量≥9 g/hm2时,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清水对照,而Fv/Fm则显著低于清水对照;喷施甲基二磺隆9~45 g/hm2各剂量处理均可抑制小麦根尖数、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综合以上结果,MDA、Pro、可溶性糖、Fv/Fm和根系形态可作为早期诊断甲基二磺隆对小麦药害的敏感指标。
五氟磺草胺与吡氟酰草胺的联合作用及对水稻移栽田杂草的防效
许勇华, 赵恒科, 赵灵杰, 侯建宇
2022, 24(4): 812-81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60
摘要:
吡氟酰草胺属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类除草剂,为明确其与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五氟磺草胺复配的联合作用及复配剂对水稻移栽田杂草的田间防效,采用温室盆栽法,评价了二者复配后的除草活性及联合作用类型,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复配制剂对水稻田杂草的防效和对水稻的安全性。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五氟磺草胺与吡氟酰草胺复配后对稗、马唐、异型莎草及鳢肠的活性均表现为相加作用,二者复配的合适配比 (质量比) 范围为 (1~2) : (5~10)。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于水稻移栽后8 d茎叶喷雾处理,300 g/L五氟磺草胺 • 吡氟酰草胺 (1 : 5) 悬浮剂对水稻生长安全,且对水稻田稗、异型莎草、耳叶水苋及丁香蓼有良好的防效:在有效成分用量112.5~135.0 g/hm2剂量下,药后35 d,复配悬浮剂对上述杂草的总草株防效和总草鲜重防效分别为93.8%~95.8%和94.1%~96.1%,尤其是显著提高了对较难防除型杂草耳叶水苋及丁香蓼的防效,整体防效显著高于对照两个单剂处理及当地常规用药22%苄嘧磺隆 • 乙草胺可湿性粉剂处理。五氟磺草胺与吡氟酰草胺复配能够在扩大杀草谱的同时提高防效,且对水稻安全,可用于水稻移栽田防除多种一年生杂草。
浸卵法测定甘肃省梨小食心虫田间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刘月英, 周昭旭, 张美娇, 曹利军
2022, 24(4): 819-82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23
摘要:
梨小食心虫是为害我国北方地区果树生产的重要害虫,为明确甘肃地区梨小食心虫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采用浸卵法测定了甘肃3个地区梨小食心虫田间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分析了其抗药性状况。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田间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 =10.24~14.27)],对溴氰菊酯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RR =8.85~11.44),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和螺虫乙酯均表现出中等水平抗性(RR =18.89~86.62),对阿维菌素、甲维盐和茚虫威均基本表现为高水平抗性(RR = 99.82~189.81)。研究结果可为果园科学合理用药防控梨小食心虫提供科学依据。
喷雾量及助剂对棉花苗期植保无人飞机作业效果的影响
胡红岩, 陈宇楠, 宋贤鹏, 马亚杰, 刘青梅, 王丹, 单永潘, 马艳
2022, 24(4): 825-83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50
摘要:
采用大疆MG-1P型植保无人飞机在棉花苗期进行喷雾,探讨喷雾量及助剂对农药在棉花上的沉积分布及对棉蚜防治效果的影响。以5%啶虫脒乳油为试验药剂,在3个喷雾量 (15.0、22.5和30.0 L/hm2) 及添加2种飞防助剂 (YS09和倍达通) 条件下进行喷雾,以诱惑红为雾滴沉积和农药利用率测定的指示剂,采用Deposit-Scan软件分析雾滴密度和雾滴覆盖率。结果表明:采用植保无人飞机施药,棉花叶片上的雾滴密度和覆盖率随着喷雾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喷雾量为30.0 L/hm2时叶片正面和背面的雾滴密度最高,分别为43.42 和58.04 个/cm2,雾滴覆盖率分别为6.44% 和6.34%。3个喷雾量下农药沉积率分别为3.53%、3.70%和4.00%,低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处理,药后1~3 d对棉蚜的防效也低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处理。喷雾量为22.5 L/hm2 时,添加助剂YS09和倍达通对叶片上雾滴密度、雾滴覆盖率及农药利用率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对棉蚜的防效,药后1 d防效为86.24%和84.40%,分别比对照提高9.34%和7.48%,药后3 d防效达95.34%和94.73%,显著高于对照 (88.06%),达到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水平 (94.36%)。表明采用植保无人飞机在棉花苗期进行施药,提高喷雾量有助于药液在棉花叶片上的沉积,在啶虫脒乳油中添加助剂YS09和倍达通,可提高药液对棉蚜的防治效果。
棉花脱叶催熟剂药液理化性质的变化及对植保无人飞机喷施效果的影响
窦泽晨, 方治豪, 杜睿, 韩小强, 王国宾, 刘亚朋, 温明恺, 别克宝 •哈德力拜克
2022, 24(4): 834-84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24
摘要:
为了科学配制棉花脱叶催熟剂药液,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评价了 4 种脱叶催熟剂药液体系在不同放置时间内理化性质的变化及其对植保无人飞机(UAV)喷施作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540 g/L噻苯 • 敌草隆悬浮剂药液体系在配制后 0 h的悬浮率和持留量最优,分别为95.5%和 5.49 mg/cm2;68%噻苯 • 敌草隆可湿性粉剂药液体系配制后0 h在棉花叶片上接触角最优(0°);81%噻苯 • 敌草隆水分散粒剂药液体系和12%噻苯 • 敌草隆可分散油悬浮剂药液体系中噻苯隆的稳定性均较好,配制后24 h分别降低了11.63%和14.47%。总体上,4种脱叶催熟剂药液体系的悬浮率、持留量和噻苯隆含量均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在 0.5~1 h时内降幅最为显著。药液放置时间对UAV喷施后的雾滴体积中径 (VMD,Dv50)、雾滴覆盖率和均匀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 种药液体系的田间脱叶率均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 0~1 h内下降最快,放置超过 1 h会对棉花脱叶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 12 h后影响最大。该研究结果可为棉花脱叶催熟剂药液的科学配制和UAV喷施作业提供参考。
通过基准剂量法比较氟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的胚胎发育毒性
罗荪琳, 范瑞祺, 张婉君, 贾栗, 苑晓燕, 陈义强
2022, 24(4): 844-850.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25
摘要:
氟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是两种常见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因对水生生物具有高毒性,其环境风险有待进一步评估。本研究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将其连续暴露于两种农药下96 h,期间分别测定了受精后24 h胚胎自主运动、受精后48 h仔鱼心率和孵化率、受精后96 h仔鱼畸形率和死亡率等指标,以评价两种农药对斑马鱼的胚胎发育毒性,并采用基准剂量(BMD)法分析比较了两种药剂的胚胎发育毒性敏感指标,探究了BMD法在评价农药环境风险中的应用前景。BMD法计算结果显示,评价氟氯氰菊酯毒性时最敏感的指标为受精后48 h仔鱼心率,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性时最敏感的指标为受精后48 h孵化率,且氟氯氰菊酯最敏感指标的毒性阈值(基准剂量置信区间下限,BMDL10)更低。此外,针对两种农药的绝大多数胚胎发育毒性指标计算所得的BMDL10值均低于对应的最小可见损害作用水平(LOAEL) 。结果提示,BMD法不仅可用于比较相同种类不同农药的毒性差异,还能充分准确地挖掘实验数据,可为农药的环境风险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腐霉利和咯菌腈混用对黄瓜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及药剂残留动态
张江兆, 徐重新, 沈燕, 高美静, 卢莉娜, 卢飞, 刘贤金
2022, 24(4): 851-85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17
摘要:
为探究腐霉利和咯菌腈混用对黄瓜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的联合毒力,进而通过减少用药量及施药后残留动态分析,提升黄瓜中这两种农药的风险防控水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得腐霉利和咯菌腈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 (EC50) 分别为0.069 mg/L和0.103 mg/L;而将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用时,EC50值为0.016 mg/L,增效系数 (synergistic ratio,SR) 达到5.0,表现为强增效作用。腐霉利和咯菌腈单独处理3 d后的灰霉病菌菌丝经电镜扫描观察,分别表现为菌丝干瘪和胞内物质溢出;而经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合处理后,灰霉病菌同时出现了菌丝干瘪和胞内物质溢出现象,混用对菌丝的损伤符合叠加增强特征。为进一步分析腐霉利和咯菌腈混配施用后的动态残留情况,对可同时检测这两种农药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方法进行了优化。所用方法下,腐霉利和咯菌腈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100%~102%和94%~96%,相对标准偏差 (RSD)为1.7%~5.3%和2.8%~3.4%,定量限 (LOQ)为0.01 mg/kg,符合残留检测要求。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配用于田间试验,施药21 d后在黄瓜上的最终残留量比单独使用腐霉利和咯菌腈分别降低了59%和86%;混配施药后腐霉利和 咯菌腈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从5.38 d和6.93 d缩短至4.39 d和4.33 d。研究表明,腐霉利和咯菌腈混用切实增强了对黄瓜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为农药合理减量增效应用提供了依据,同时还可有效降低黄瓜中的农药残留风险。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快速测定3种含生物碱类中药材中193种农药残留
曹依敏, 周恒, 兰岚, 苗水, 胡青, 毛秀红, 张红梅, 季申
2022, 24(4): 859-87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35
摘要: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UPLC-Q-Orbitrap HRMS) 技术,建立了快速筛查和分析3种含生物碱类中药材 (延胡索、黄连和黄柏) 中193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经QuEChERS法提取,引入含阳离子交换型吸附剂的分散固相萃取净化,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 (3.0 mm × 150 mm,2.7 μm) 分离,以分别含有0.1%甲酸和5 mmol/L甲酸铵的水溶液和甲醇溶液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全扫描/数据依赖的二级扫描模式 (Full MS/ddMS2),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193种农药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 (r) 均在0.99以上;定量限为10~100 μg/kg;在10、50、100 μg/kg 3个添加水平下,延胡索、黄连和黄柏中193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58%~120%、68%~124%和73%~122%,相对标准偏差 (RSD) 均在20%以内 (n=6)。该方法前处理简便、快速,采用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通过母离子定量定性,二级碎片及保留时间定性,提高了含生物碱类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筛查的准确度,可用于3种含生物碱类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及日常风险监测。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沉积物系统中39种农药残留
纪丙鑫, 郝雨阳, 徐彦军, 林永锋, 李季, 田光明, 魏雨泉, 丁国春, 许艇
2022, 24(4): 872-88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36
摘要: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同时测定水体和沉积物中39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水体样品由乙酸乙酯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沉积物样品经乙腈超声提取,采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净化,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9种农药在10~1 000 µ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50。空白水样在0.25、0.5、5.0 µg/L 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在72%~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 = 5) 在1.1%~10%之间,检出限(LOD)为0.02~0.06 μg/L,定量限(LOQ)为0.04~0.18 μg/L;空白沉积物在5.0、20.0、100.0 µg/kg 3个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在65%~119%之间,RSD (n = 5)在2.1%~12%之间,LOD为0.7~1.5 μg/kg,LOQ为2.1~4.3 μg/kg。该方法灵敏、准确,结果可靠,可满足水体和沉积物中39种目标农药的残留分析要求。
嘧霉胺在蓝莓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风险评估
马琳, 朱卫芳, 占绣萍, 陈建波, 赵莉
2022, 24(4): 884-88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32
摘要:
为明确嘧霉胺在蓝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通过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检测了蓝莓中嘧霉胺的残留量,结合GEMS/FOOD中关于中国各年龄段居民97.5%位点的浆果类农产品膳食消费量及体重调查数据、每日允许摄入量 (ADI),评估了嘧霉胺对中国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嘧霉胺的平均回收率在97%~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5%~12%之间;嘧霉胺在蓝莓中的检测方法定量限(LOQ)为0.01 mg/kg。露地栽培模式下,嘧霉胺在蓝莓中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 3.2 d。嘧霉胺按有效成分360 g/hm2施药2次,每次间隔7 d,药后3、5、7、10 d 时蓝莓中嘧霉胺的残留量为 0.18~1.54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在膳食消费量97.5%位点处,蓝莓中嘧霉胺残留对各消费人群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小于0.1%,说明通过蓝莓摄入嘧霉胺残留对人体产生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小。
研究简报
丁香菌酯在水中的光解影响因素研究
周雨杭, 于晓龙, 曹战文, 郭南, 侯新港, 逯忠斌, 侯志广
2022, 24(4): 890-89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38
摘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在环境中的归趋,基于《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推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 分析方法研究了光源(500 W氙灯和20 W汞灯)、初始质量浓度 (1、5、10和15 mg/L)、pH值(4、7和9)和添加助溶剂吐温80对丁香菌酯在水中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丁香菌酯的光解反应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500 W氙灯和20 W汞灯两种光源条件下,其半衰期分别为2.23和1.10 h,20 W汞灯下的光解速率约为500 W氙灯下的2倍;在同一光源下,光解速率随丁香菌酯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二者呈负相关关系;丁香菌酯在pH值不同的3种缓冲溶液中的光解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pH 9、pH 4和pH 7;吐温80对丁香菌酯的光解有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丁香菌酯的合理使用及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稿约
2022 年 稿约
2022, 24(4): 1-1.
摘要:
封二
新书推荐《农药残留分析原理与方法》(封二)
2022, 24(4): 1-1.
摘要:
封三
科学家精神 育人篇-杨石先先生 (封三)
2022, 24(4): 1-1.
摘要:
封底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智慧植保创新团队 (封底)
2022, 24(4): 1-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