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24卷 第6期
2022, 24(6): 1-1.
摘要:
2022, 24(6): 1287-130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56
摘要:
尺蠖是危害果树与林木的重要害虫,其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包括手性甲基烷烃、三烯烃与手性环氧烯烃3类化合物,可用于尺蠖的诱集与害虫预测。本文首先依据手性中心的构建方法,详细阐述了利用手性源法、酶拆分法、不对称催化法、螯合控制反应法与手性诱导法合成手性甲基烷烃类尺蠖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然后按照中间体的连接方式,分类总结了烷基环氧重排法、炔基锂试剂取代法与Gilman试剂取代法合成手性环氧烯烃类尺蠖性信息素的研究工作。
尺蠖是危害果树与林木的重要害虫,其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包括手性甲基烷烃、三烯烃与手性环氧烯烃3类化合物,可用于尺蠖的诱集与害虫预测。本文首先依据手性中心的构建方法,详细阐述了利用手性源法、酶拆分法、不对称催化法、螯合控制反应法与手性诱导法合成手性甲基烷烃类尺蠖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然后按照中间体的连接方式,分类总结了烷基环氧重排法、炔基锂试剂取代法与Gilman试剂取代法合成手性环氧烯烃类尺蠖性信息素的研究工作。
2022, 24(6): 1302-131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93
摘要:
RNAi (RNA干扰) 是指由诱导分子siRNA (小干扰 RNA)、miRNA (微小RNA)或piRNA (P 转座子诱导互作 RNA) 特异性降解或者抑制同源mRNA,引起靶标基因沉默的现象。RNAi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和选择性强等显著特点,是目前农业生命科学领域最有可能应用于病虫害防控的新技术之一。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RNAi在农业病虫害防控领域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RNAi技术在新靶标基因筛选、高效dsRNA载体开发、与传统农药相结合以及拓宽应用范围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同时还针对RNAi干扰效率、稳定性、成本控制、抗性发展及抗性治理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合理建议。基于RNAi技术的病虫害防控策略将继续焕发新的活力,为综合防控提供新理念。
RNAi (RNA干扰) 是指由诱导分子siRNA (小干扰 RNA)、miRNA (微小RNA)或piRNA (P 转座子诱导互作 RNA) 特异性降解或者抑制同源mRNA,引起靶标基因沉默的现象。RNAi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和选择性强等显著特点,是目前农业生命科学领域最有可能应用于病虫害防控的新技术之一。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RNAi在农业病虫害防控领域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RNAi技术在新靶标基因筛选、高效dsRNA载体开发、与传统农药相结合以及拓宽应用范围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同时还针对RNAi干扰效率、稳定性、成本控制、抗性发展及抗性治理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合理建议。基于RNAi技术的病虫害防控策略将继续焕发新的活力,为综合防控提供新理念。
2022, 24(6): 1314-132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63
摘要:
赤霉酸(gibberellic acid)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植物生长激素,目前农业生产上应用的赤霉酸主要来自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液态发酵,但产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在微生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文中综述了赤霉酸的种类、生产、应用、研究历程;代谢组学的概念、优点、研究方法、赤霉酸测定;基因改造、非生物胁迫、前体物质对赤霉酸生物合成的影响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赤霉酸高效合成相关的多组学联合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工业生产中赤霉酸产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思路。
赤霉酸(gibberellic acid)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植物生长激素,目前农业生产上应用的赤霉酸主要来自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液态发酵,但产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在微生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文中综述了赤霉酸的种类、生产、应用、研究历程;代谢组学的概念、优点、研究方法、赤霉酸测定;基因改造、非生物胁迫、前体物质对赤霉酸生物合成的影响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赤霉酸高效合成相关的多组学联合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工业生产中赤霉酸产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思路。
2022, 24(6): 1327-133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68
摘要:
在化学生态学领域中,触角电位仪 (EAG)、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 (GC-EAD)、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单感器记录仪 (SSR) 和气相色谱-单感器记录联用仪 (GC-SSR) 是开展昆虫信息化合物的鉴定及活性组分筛选的重要技术手段,常用于昆虫对信息化合物感受机制、昆虫与植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本文详细分析了这几种技术的作用机理,综述了近些年昆虫电生理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可为昆虫信息化合物的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在化学生态学领域中,触角电位仪 (EAG)、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 (GC-EAD)、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单感器记录仪 (SSR) 和气相色谱-单感器记录联用仪 (GC-SSR) 是开展昆虫信息化合物的鉴定及活性组分筛选的重要技术手段,常用于昆虫对信息化合物感受机制、昆虫与植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本文详细分析了这几种技术的作用机理,综述了近些年昆虫电生理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可为昆虫信息化合物的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2022, 24(6): 1340-135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91
摘要: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植物保护开辟了新的应用前景。纳米乳剂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润湿性、粒径小以及缓释增效等优点,从而提高农药在靶标表面的附着、沉积和渗透,并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风险。本文介绍了纳米乳剂的组成成分以及制备方法,综述了纳米乳剂在农药领域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同时对目前有较大争议的关于纳米乳剂和微乳剂的界限进行了讨论,并对该领域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可为制备性能优异的纳米乳剂提供参考。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植物保护开辟了新的应用前景。纳米乳剂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润湿性、粒径小以及缓释增效等优点,从而提高农药在靶标表面的附着、沉积和渗透,并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风险。本文介绍了纳米乳剂的组成成分以及制备方法,综述了纳米乳剂在农药领域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同时对目前有较大争议的关于纳米乳剂和微乳剂的界限进行了讨论,并对该领域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可为制备性能优异的纳米乳剂提供参考。
2022, 24(6): 1358-136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66
摘要:
为了寻找具有较高杀虫活性的胆固醇衍生物,将异噁唑啉片段引入母体胆固醇( 1 )的C-3位,制备了20个新的3-芳基-4,5-二氢异噁唑-5-甲酸环戊烷多氢菲酯类衍生物 Ia~It ,并经氢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结构。化合物 Ie (R = 3-BrPh) 对小菜蛾Plutella xyllostella幼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其48 h LC50值为 0.940 mg/mL,是母体胆固醇 (LC50 值2.566 mg/mL) 的2.7倍;化合物 Ig (R = 3-FPh) 和 Ij (R = 4-CF3Ph) 对苹果黄蚜Aphis citricola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其48 h LD50值为0.042与0.041 μg/头,是胆固醇 (LD50 值0.228 μg/头) 的5.4和5.6倍。初步构效关系表明,在苯环间位引入溴原子可提高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在苯环对位或间位引入氟原子、或者在对位引入三氟甲基可提高对苹果黄蚜的杀虫活性。
为了寻找具有较高杀虫活性的胆固醇衍生物,将异噁唑啉片段引入母体胆固醇( 1 )的C-3位,制备了20个新的3-芳基-4,5-二氢异噁唑-5-甲酸环戊烷多氢菲酯类衍生物 Ia~It ,并经氢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结构。化合物 Ie (R = 3-BrPh) 对小菜蛾Plutella xyllostella幼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其48 h LC50值为 0.940 mg/mL,是母体胆固醇 (LC50 值2.566 mg/mL) 的2.7倍;化合物 Ig (R = 3-FPh) 和 Ij (R = 4-CF3Ph) 对苹果黄蚜Aphis citricola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其48 h LD50值为0.042与0.041 μg/头,是胆固醇 (LD50 值0.228 μg/头) 的5.4和5.6倍。初步构效关系表明,在苯环间位引入溴原子可提高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在苯环对位或间位引入氟原子、或者在对位引入三氟甲基可提高对苹果黄蚜的杀虫活性。
2022, 24(6): 1367-137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65
摘要:
为了发现农药活性的新化合物,以溴代吡咯腈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肼解和成环等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N-((5-烷硫基-1,3,4-噁二唑)-2-基)甲基溴代吡咯腈目标化合物( 5a ~ 5t ),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得到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杀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20 mmol/L时,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 5h 对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抑制率为60.07%,优于对照药剂咯菌腈(58.21%)。杀虫与杀螨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20 mmol/L时,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雌成螨具有一定的杀虫和杀螨活性,但均低于对照药剂虫螨腈(100%)。杀线虫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20 mmol/L时,大部分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优异的杀线虫活性,其中化合物 5k 、 5r 和 5s 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LC50值分别为0.0918、0.0733和0.0810 mmol/L,优于对照药剂噻唑膦(0.2798 mmol/L)。本研究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杀虫、杀螨和杀线虫活性,可为溴代吡咯腈衍生物的设计和合成提供参考。
为了发现农药活性的新化合物,以溴代吡咯腈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肼解和成环等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N-((5-烷硫基-1,3,4-噁二唑)-2-基)甲基溴代吡咯腈目标化合物( 5a ~ 5t ),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得到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杀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20 mmol/L时,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 5h 对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抑制率为60.07%,优于对照药剂咯菌腈(58.21%)。杀虫与杀螨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20 mmol/L时,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雌成螨具有一定的杀虫和杀螨活性,但均低于对照药剂虫螨腈(100%)。杀线虫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20 mmol/L时,大部分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优异的杀线虫活性,其中化合物 5k 、 5r 和 5s 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LC50值分别为0.0918、0.0733和0.0810 mmol/L,优于对照药剂噻唑膦(0.2798 mmol/L)。本研究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杀虫、杀螨和杀线虫活性,可为溴代吡咯腈衍生物的设计和合成提供参考。
2022, 24(6): 1377-138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51
摘要:
基于活性亚结构拼接方法,在氯磺隆分子中苯环的5位引入不同磺酰氨基,设计合成了4个氯磺隆衍生物 ( H01 ~ H04 ),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在有效成分150 g/hm2测试浓度下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其中:苗前处理时, H01 、 H02 及 H04 对油菜生长的抑制率均高于85%, H01 对反枝苋的抑制率为100%,优于对照药剂氯磺隆 (68.8%);苗后处理时, H04 对油菜和反枝苋的抑制率均与氯磺隆相当,对稗草的抑制率 (85.2%) 优于对照药剂氯磺隆 (68.8%)。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小麦和玉米生长的抑制率均低于氯磺隆。苗前处理时, H01 和 H04 对小麦安全, H01 ~ H04 对玉米的抑制率均低于氯磺隆;苗后处理时, H01 ~ H04 对玉米生长无抑制作用。降解试验结果表明, H01 ~ H04 在碱性土壤 (pH 8.39) 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4.43~53.32 d,比氯磺隆的半衰期 (157.53 d) 明显缩短。研究结果表明, H01 和 H04 可作为潜在的小麦田和玉米田磺酰脲类除草剂候选药物。本文可为进一步设计具有高效除草活性、降解速率快以及作物安全性高的新型磺酰脲类除草剂提供参考。
基于活性亚结构拼接方法,在氯磺隆分子中苯环的5位引入不同磺酰氨基,设计合成了4个氯磺隆衍生物 ( H01 ~ H04 ),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在有效成分150 g/hm2测试浓度下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其中:苗前处理时, H01 、 H02 及 H04 对油菜生长的抑制率均高于85%, H01 对反枝苋的抑制率为100%,优于对照药剂氯磺隆 (68.8%);苗后处理时, H04 对油菜和反枝苋的抑制率均与氯磺隆相当,对稗草的抑制率 (85.2%) 优于对照药剂氯磺隆 (68.8%)。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小麦和玉米生长的抑制率均低于氯磺隆。苗前处理时, H01 和 H04 对小麦安全, H01 ~ H04 对玉米的抑制率均低于氯磺隆;苗后处理时, H01 ~ H04 对玉米生长无抑制作用。降解试验结果表明, H01 ~ H04 在碱性土壤 (pH 8.39) 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4.43~53.32 d,比氯磺隆的半衰期 (157.53 d) 明显缩短。研究结果表明, H01 和 H04 可作为潜在的小麦田和玉米田磺酰脲类除草剂候选药物。本文可为进一步设计具有高效除草活性、降解速率快以及作物安全性高的新型磺酰脲类除草剂提供参考。
2022, 24(6): 1385-139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39
摘要:
本文采用单孢分离法对四川汉源和山东烟台等地采集的樱桃果实进行了采后灰霉病的病原菌分离和鉴定;采用区分剂量法分别测定了菌株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甲基硫菌灵、乙霉威和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的敏感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抗药性菌株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54株樱桃采后灰霉病菌均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甲基硫菌灵的总抗性频率高达79.6%,其中甲基硫菌灵抗性-乙霉威敏感 (BEN R1) 菌株频率为 25.9%;甲基硫菌灵-乙霉威双重抗性菌株 (BEN R2) 频率为53.7%;检测到腐霉利抗性菌株 (DCF R) 9 株,频率为16.7%。甲基硫菌灵抗性菌株在β-tubulin基因上的突变共有2种类型: BEN R1抗性菌株中,第198位密码子发生点突变 (GAG→GCG),编码氨基酸由Glu (E)突变成缬氨酸Ala (A);在BEN R2抗性菌株中,第198位密码子发生点突变 (GAG→GTG),编码氨基酸由Glu (E)突变成缬氨酸Val (V)。DCF R菌株在BcOS1的第365位密码子由ATC突变成AAC或AGC,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异亮氨酸Ile (I)突变成天冬酰胺Asn (N)或丝氨酸Ser (S)。本研究表明樱桃采后灰霉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和腐霉利存在不同程度抗性,应在加强抗药性监测的同时与其他类型杀菌剂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
本文采用单孢分离法对四川汉源和山东烟台等地采集的樱桃果实进行了采后灰霉病的病原菌分离和鉴定;采用区分剂量法分别测定了菌株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甲基硫菌灵、乙霉威和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的敏感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抗药性菌株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54株樱桃采后灰霉病菌均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甲基硫菌灵的总抗性频率高达79.6%,其中甲基硫菌灵抗性-乙霉威敏感 (BEN R1) 菌株频率为 25.9%;甲基硫菌灵-乙霉威双重抗性菌株 (BEN R2) 频率为53.7%;检测到腐霉利抗性菌株 (DCF R) 9 株,频率为16.7%。甲基硫菌灵抗性菌株在β-tubulin基因上的突变共有2种类型: BEN R1抗性菌株中,第198位密码子发生点突变 (GAG→GCG),编码氨基酸由Glu (E)突变成缬氨酸Ala (A);在BEN R2抗性菌株中,第198位密码子发生点突变 (GAG→GTG),编码氨基酸由Glu (E)突变成缬氨酸Val (V)。DCF R菌株在BcOS1的第365位密码子由ATC突变成AAC或AGC,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异亮氨酸Ile (I)突变成天冬酰胺Asn (N)或丝氨酸Ser (S)。本研究表明樱桃采后灰霉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和腐霉利存在不同程度抗性,应在加强抗药性监测的同时与其他类型杀菌剂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
2022, 24(6): 1393-140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64
摘要: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世界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真菌病害。为了进一步明确禾谷镰刀菌对苯基吡咯类杀菌剂咯菌腈产生抗性的机制,本文以前期室内通过药剂驯化方式得到的4株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的高水平抗性突变体 (其抗性倍数在318.2~782.9之间) 为主要研究材料,采用生物测定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开展了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的抗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禾谷镰刀菌抗咯菌腈突变体对小麦幼穗的致病力降低了约50%,部分菌株 (2XZ-4R) 甚至完全丧失了对小麦的致病能力;抗性突变体对渗透胁迫 (0.5 mol/L NaCl, 1.0 mol/L MgCl2, 1.0 mol/L葡萄糖或1.0 mol/L甘露醇) 高度敏感,且菌丝生长抑制率较敏感菌株降低约50%以上,表明其环境适合度显著下降。同时,抗性突变体中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过氧化物酶 (POD) 和多酚氧化酶 (PPO) 活性较敏感菌株均升高2倍以上。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供试抗性突变体中候选靶标基因 (FgOs1和FgOs5) 的表达量显著下调 (P<0.05),推测FgOs1和FgOs5可能参与了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抗性的形成过程。总之,该研究探究了禾谷镰刀菌抗咯菌腈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并为深入揭示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的抗性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世界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真菌病害。为了进一步明确禾谷镰刀菌对苯基吡咯类杀菌剂咯菌腈产生抗性的机制,本文以前期室内通过药剂驯化方式得到的4株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的高水平抗性突变体 (其抗性倍数在318.2~782.9之间) 为主要研究材料,采用生物测定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开展了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的抗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禾谷镰刀菌抗咯菌腈突变体对小麦幼穗的致病力降低了约50%,部分菌株 (2XZ-4R) 甚至完全丧失了对小麦的致病能力;抗性突变体对渗透胁迫 (0.5 mol/L NaCl, 1.0 mol/L MgCl2, 1.0 mol/L葡萄糖或1.0 mol/L甘露醇) 高度敏感,且菌丝生长抑制率较敏感菌株降低约50%以上,表明其环境适合度显著下降。同时,抗性突变体中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过氧化物酶 (POD) 和多酚氧化酶 (PPO) 活性较敏感菌株均升高2倍以上。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供试抗性突变体中候选靶标基因 (FgOs1和FgOs5) 的表达量显著下调 (P<0.05),推测FgOs1和FgOs5可能参与了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抗性的形成过程。总之,该研究探究了禾谷镰刀菌抗咯菌腈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并为深入揭示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的抗性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2, 24(6): 1402-140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94
摘要:
为探索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对咯菌腈的敏感性,明确咯菌腈在苗期和储藏期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从中国河南、四川、河北、山东采集并分离得到64株甘薯长喙壳菌;采用凹玻片法观察了咯菌腈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4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对50% 咯菌腈可湿性粉剂 (WP) 防治苗期和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咯菌腈处理浓度增加,甘薯长喙壳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逐渐下降,芽管扭曲程度逐渐加大。咯菌腈还可造成菌株芽管过早出现分支。咯菌腈对供试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值在0.20~0.99 μg/mL,平均值为0.52 μg/mL;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17~0.31 μg/mL,平均值为0.24 μg/mL,不同敏感性菌株所占频率呈正态分布,可作为甘薯长喙壳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50% 咯菌腈WP 在有效成分500 mg/L 下浸苗处理,对薯苗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24%,显著高于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SC) 同浓度下的处理。采用浸薯块法防治储藏期黑斑病,50% 咯菌腈WP 500 mg/L连续两年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4.41%和82.30%,也显著高于同浓度的甲基硫菌灵。药剂处理后60和90 d,甘薯块中咯菌腈的残留量低于其最大残留限量 (MRL) 标准。本研究表明,咯菌腈具有防治甘薯生长期和储藏期黑斑病的潜力。
为探索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对咯菌腈的敏感性,明确咯菌腈在苗期和储藏期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从中国河南、四川、河北、山东采集并分离得到64株甘薯长喙壳菌;采用凹玻片法观察了咯菌腈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4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对50% 咯菌腈可湿性粉剂 (WP) 防治苗期和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咯菌腈处理浓度增加,甘薯长喙壳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逐渐下降,芽管扭曲程度逐渐加大。咯菌腈还可造成菌株芽管过早出现分支。咯菌腈对供试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值在0.20~0.99 μg/mL,平均值为0.52 μg/mL;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17~0.31 μg/mL,平均值为0.24 μg/mL,不同敏感性菌株所占频率呈正态分布,可作为甘薯长喙壳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50% 咯菌腈WP 在有效成分500 mg/L 下浸苗处理,对薯苗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24%,显著高于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SC) 同浓度下的处理。采用浸薯块法防治储藏期黑斑病,50% 咯菌腈WP 500 mg/L连续两年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4.41%和82.30%,也显著高于同浓度的甲基硫菌灵。药剂处理后60和90 d,甘薯块中咯菌腈的残留量低于其最大残留限量 (MRL) 标准。本研究表明,咯菌腈具有防治甘薯生长期和储藏期黑斑病的潜力。
2022, 24(6): 1409-141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79
摘要:
主要由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茎基腐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对产量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目前尚无登记应用在该病害防治上的化学药剂。本研究从河南省17个地市采集病害样本,分离纯化得到82株小麦茎基腐病菌菌株,包括76株假禾谷镰孢和6株禾谷镰孢。嘧菌酯抑制76株假禾谷镰孢孢子萌发的EC50值为0.02~1.54 μg/mL,平均EC50值为 (0.33 ± 0.29) μg/mL;经数据异常值检验,舍弃异常菌株LHWY-6及SQYC-6后,嘧菌酯对74株 (97.37%) 正常菌株的平均EC50值(0.30 ± 0.24) μg/mL可作为假禾谷镰孢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不同地市菌株间敏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地市菌株间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大,许昌、焦作、洛阳和商丘4市的菌株间敏感性差异倍数均在20.00以上,南阳、三门峡和开封3地的菌株间差异倍数均在2.00以下,其他地市菌株间差异倍数在2.70~12.00之间;假禾谷镰孢孢子萌发对嘧菌酯与其对丙硫菌唑、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敏感性相比,除吡唑醚菌酯外其余5种药剂的抑制作用均弱于嘧菌酯;嘧菌酯对6株禾谷镰孢的EC50值在0.10~0.42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 (0.19 ± 0.12) μg/mL;嘧菌酯对两种镰孢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均较弱,EC50都在7 μg/mL以上。离体条件下,15%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在260 g/(100 kg种子) 剂量下防效达63.64%;温室盆栽时,在220 g/(100 kg种子) 剂量下防效为55.24%。嘧菌酯对小麦茎基腐病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离体和温室条件下对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备选药剂推广使用。
主要由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茎基腐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对产量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目前尚无登记应用在该病害防治上的化学药剂。本研究从河南省17个地市采集病害样本,分离纯化得到82株小麦茎基腐病菌菌株,包括76株假禾谷镰孢和6株禾谷镰孢。嘧菌酯抑制76株假禾谷镰孢孢子萌发的EC50值为0.02~1.54 μg/mL,平均EC50值为 (0.33 ± 0.29) μg/mL;经数据异常值检验,舍弃异常菌株LHWY-6及SQYC-6后,嘧菌酯对74株 (97.37%) 正常菌株的平均EC50值(0.30 ± 0.24) μg/mL可作为假禾谷镰孢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不同地市菌株间敏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地市菌株间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大,许昌、焦作、洛阳和商丘4市的菌株间敏感性差异倍数均在20.00以上,南阳、三门峡和开封3地的菌株间差异倍数均在2.00以下,其他地市菌株间差异倍数在2.70~12.00之间;假禾谷镰孢孢子萌发对嘧菌酯与其对丙硫菌唑、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敏感性相比,除吡唑醚菌酯外其余5种药剂的抑制作用均弱于嘧菌酯;嘧菌酯对6株禾谷镰孢的EC50值在0.10~0.42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 (0.19 ± 0.12) μg/mL;嘧菌酯对两种镰孢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均较弱,EC50都在7 μg/mL以上。离体条件下,15%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在260 g/(100 kg种子) 剂量下防效达63.64%;温室盆栽时,在220 g/(100 kg种子) 剂量下防效为55.24%。嘧菌酯对小麦茎基腐病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离体和温室条件下对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备选药剂推广使用。
2022, 24(6): 1417-142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58
摘要:
为明确低剂量化学杀虫剂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以棉蚜茧蜂为对象,测定了常用杀虫剂啶虫脒和新型杀虫剂双丙环虫酯在LC5和LC30剂量下对棉蚜茧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啶虫脒和双丙环虫酯对棉蚜的LC50值分别为442.6和1.67 mg/L,对棉蚜茧蜂的LD50值分别为0.007和20.58 μg/cm2。经低剂量的2种杀虫剂处理后,棉蚜茧蜂寄生量与棉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随棉蚜密度的增加棉蚜茧蜂寄生量逐渐增大,最终趋于平缓。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寄生功能反应模型的基本结构仍然属于Holling-Ⅱ模型,但模型的各项参数均发生了改变。在棉蚜密度为20、40和100 头/皿时,除LC5剂量双丙环虫酯处理棉蚜 (间接处理) 组棉蚜茧蜂的寄生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药剂处理组的寄生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LD30剂量啶虫脒直接处理棉蚜茧蜂对其寄生能力的抑制作用最强。经低剂量药剂间接处理后,棉蚜茧蜂处理每头棉蚜所用的时间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延长,且药剂处理组的最大日寄生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低剂量的啶虫脒和双丙环虫酯均能显著抑制棉蚜茧蜂的寻找效应。研究表明,低剂量啶虫脒和双丙环虫酯对棉蚜茧蜂的寄生作用存在负面影响,这对保护和利用天敌以及指导农药科学合理使用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为明确低剂量化学杀虫剂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以棉蚜茧蜂为对象,测定了常用杀虫剂啶虫脒和新型杀虫剂双丙环虫酯在LC5和LC30剂量下对棉蚜茧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啶虫脒和双丙环虫酯对棉蚜的LC50值分别为442.6和1.67 mg/L,对棉蚜茧蜂的LD50值分别为0.007和20.58 μg/cm2。经低剂量的2种杀虫剂处理后,棉蚜茧蜂寄生量与棉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随棉蚜密度的增加棉蚜茧蜂寄生量逐渐增大,最终趋于平缓。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寄生功能反应模型的基本结构仍然属于Holling-Ⅱ模型,但模型的各项参数均发生了改变。在棉蚜密度为20、40和100 头/皿时,除LC5剂量双丙环虫酯处理棉蚜 (间接处理) 组棉蚜茧蜂的寄生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药剂处理组的寄生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LD30剂量啶虫脒直接处理棉蚜茧蜂对其寄生能力的抑制作用最强。经低剂量药剂间接处理后,棉蚜茧蜂处理每头棉蚜所用的时间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延长,且药剂处理组的最大日寄生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低剂量的啶虫脒和双丙环虫酯均能显著抑制棉蚜茧蜂的寻找效应。研究表明,低剂量啶虫脒和双丙环虫酯对棉蚜茧蜂的寄生作用存在负面影响,这对保护和利用天敌以及指导农药科学合理使用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2, 24(6): 1425-143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59
摘要:
为明确新疆棉田杂草龙葵对二甲戊灵的抗性水平及对其他常用土壤处理型除草剂的多抗性,本研究分别采用培养皿种子检测法和整株植物检测法,测定了采自新疆不同地区的56个龙葵种群对二甲戊灵的抗性,比较了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依据整株植物检测法的结果,分别选取敏感 (SHZ-8)、中抗 (CJ-2)及高抗 (BL-1) 3个种群,测定了其对扑草净、乙氧氟草醚和丙炔氟草胺的多抗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抗性趋势一致,新疆龙葵对二甲戊灵的整体抗性水平为北疆 > 南疆、东疆,但培养皿种子检测法的抗性指数普遍低于整株植物检测法。培养皿检测法的敏感、低抗、中抗和高抗种群分别占总数的12.5%、71.4%、12.5%和3.6%,整株检测法中该指标分别为5.4%、73.2%、16.0%和5.4%;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表明,新疆棉田龙葵对二甲戊灵大多为低到中抗水平。相较于敏感种群SHZ-8,BL-1种群在两种检测方法中相对抗性均最高:培养皿种子检测法的GR50值为90.30 mg/L,抗性指数为20.62;整株植物检测法的GR50值为4805 g/hm2,抗性指数为26.20。多抗性研究发现,BL-1种群对丙炔氟草胺产生了多抗性,而WJQ-2种群对乙氧氟草醚、丙炔氟草胺和扑草净均未产生多抗性。
为明确新疆棉田杂草龙葵对二甲戊灵的抗性水平及对其他常用土壤处理型除草剂的多抗性,本研究分别采用培养皿种子检测法和整株植物检测法,测定了采自新疆不同地区的56个龙葵种群对二甲戊灵的抗性,比较了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依据整株植物检测法的结果,分别选取敏感 (SHZ-8)、中抗 (CJ-2)及高抗 (BL-1) 3个种群,测定了其对扑草净、乙氧氟草醚和丙炔氟草胺的多抗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抗性趋势一致,新疆龙葵对二甲戊灵的整体抗性水平为北疆 > 南疆、东疆,但培养皿种子检测法的抗性指数普遍低于整株植物检测法。培养皿检测法的敏感、低抗、中抗和高抗种群分别占总数的12.5%、71.4%、12.5%和3.6%,整株检测法中该指标分别为5.4%、73.2%、16.0%和5.4%;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表明,新疆棉田龙葵对二甲戊灵大多为低到中抗水平。相较于敏感种群SHZ-8,BL-1种群在两种检测方法中相对抗性均最高:培养皿种子检测法的GR50值为90.30 mg/L,抗性指数为20.62;整株植物检测法的GR50值为4805 g/hm2,抗性指数为26.20。多抗性研究发现,BL-1种群对丙炔氟草胺产生了多抗性,而WJQ-2种群对乙氧氟草醚、丙炔氟草胺和扑草净均未产生多抗性。
2022, 24(6): 1434-144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70
摘要:
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AVE-H39产生的甲基和乙基伊维菌素 (methyl and ethyl ivermectins),为新型高效低毒的阿维菌素 (avermectin) 衍生物,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活性测试结果显示,乙基伊维菌素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等农林作物害虫的活性优于甲基伊维菌素。鉴于菌株S. avermitilis AVE-H39的乙基伊维菌素产量低,制约了产业化开发,本研究经过多轮诱变选育,筛选获得了一株乙基伊维菌素发酵单位高的突变菌株,并通过Plackett-Burman 试验设计及Box-Behnken 设计-响应面法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对该突变菌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改良。经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玉米淀粉149.8 g/L,黄豆粉38.1 g/L,(NH4)2SO4 3.04 g/L,甘露醇30.0 g/L,酵母抽提物20.0 g/L,CaCO3 3.0 g/L,CoCl2 0.01 mg/L,FeSO4 0.002 mg/L,转速220 r/min,pH 7.2,装液量30 mL/250 mL,接种量5%,发酵温度28 ℃。在此条件下,乙基伊维菌素的发酵效价达到最大值,为4 965 mg/L。研究结果将为开发以乙基伊维菌素为主成分的新型十六元大环内酯农药奠定基础。
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AVE-H39产生的甲基和乙基伊维菌素 (methyl and ethyl ivermectins),为新型高效低毒的阿维菌素 (avermectin) 衍生物,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活性测试结果显示,乙基伊维菌素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等农林作物害虫的活性优于甲基伊维菌素。鉴于菌株S. avermitilis AVE-H39的乙基伊维菌素产量低,制约了产业化开发,本研究经过多轮诱变选育,筛选获得了一株乙基伊维菌素发酵单位高的突变菌株,并通过Plackett-Burman 试验设计及Box-Behnken 设计-响应面法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对该突变菌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改良。经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玉米淀粉149.8 g/L,黄豆粉38.1 g/L,(NH4)2SO4 3.04 g/L,甘露醇30.0 g/L,酵母抽提物20.0 g/L,CaCO3 3.0 g/L,CoCl2 0.01 mg/L,FeSO4 0.002 mg/L,转速220 r/min,pH 7.2,装液量30 mL/250 mL,接种量5%,发酵温度28 ℃。在此条件下,乙基伊维菌素的发酵效价达到最大值,为4 965 mg/L。研究结果将为开发以乙基伊维菌素为主成分的新型十六元大环内酯农药奠定基础。
2022, 24(6): 1446-145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87
摘要:
测定了波尔多液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毒力,并采用高通量测序与Biolog代谢表型技术分别测定了其对烟叶健康与感病组织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波尔多液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弱,其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450.19和757.17 mg/L。健康与感病烟叶组织叶际细菌均分布于变形菌门 (6.93%和39.07%) 和厚壁菌门 (16.45%和0.65%),优势细菌均有Kosakonia (3.46%和22.38%) 和假单胞菌属 (0.22%和5.95%);真菌均分布于子囊菌门 (63.82%和93.74%) 和担子菌门 (6.82%和2.53%),优势真菌有链格孢属 (36.48%和84.52%) 、Symmetrospora (5.56%和2.27%) 和枝孢霉属 (14.87%和6.66%)。波尔多液1 500 g/hm2处理对健康和感病烟叶叶际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代谢功能均有影响,处理5 d时降低了叶际Kosakonia、鞘脂单胞菌属和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了假单胞菌属、劳尔氏菌属等6种细菌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链格孢属、Symmetrospora等6种真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了亚隔孢壳属、绿僵菌属等10种真菌属的相对丰度。处理10和15 d时对叶际真菌、细菌的影响逐渐降低。健康与感病烟叶叶际微生物均可高效代谢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双亲化合物、聚合物和胺/氨基化合物等29种碳源,但对α-丁酮酸的代谢较弱。波尔多液处理对烟叶叶际微生物的代谢抑制活性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弱。研究结果揭示了波尔多液施用不同时期后对烟叶叶际微生物的影响规律,为了解药剂持效期的生态效益提供了参考依据。
测定了波尔多液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毒力,并采用高通量测序与Biolog代谢表型技术分别测定了其对烟叶健康与感病组织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波尔多液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弱,其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450.19和757.17 mg/L。健康与感病烟叶组织叶际细菌均分布于变形菌门 (6.93%和39.07%) 和厚壁菌门 (16.45%和0.65%),优势细菌均有Kosakonia (3.46%和22.38%) 和假单胞菌属 (0.22%和5.95%);真菌均分布于子囊菌门 (63.82%和93.74%) 和担子菌门 (6.82%和2.53%),优势真菌有链格孢属 (36.48%和84.52%) 、Symmetrospora (5.56%和2.27%) 和枝孢霉属 (14.87%和6.66%)。波尔多液1 500 g/hm2处理对健康和感病烟叶叶际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代谢功能均有影响,处理5 d时降低了叶际Kosakonia、鞘脂单胞菌属和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了假单胞菌属、劳尔氏菌属等6种细菌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链格孢属、Symmetrospora等6种真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了亚隔孢壳属、绿僵菌属等10种真菌属的相对丰度。处理10和15 d时对叶际真菌、细菌的影响逐渐降低。健康与感病烟叶叶际微生物均可高效代谢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双亲化合物、聚合物和胺/氨基化合物等29种碳源,但对α-丁酮酸的代谢较弱。波尔多液处理对烟叶叶际微生物的代谢抑制活性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弱。研究结果揭示了波尔多液施用不同时期后对烟叶叶际微生物的影响规律,为了解药剂持效期的生态效益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2, 24(6): 1456-146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48
摘要:
草莓根腐病是陕西关中地区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引起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其为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植物源农药对上述两种镰刀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5%苦参 • 蛇床子素水剂(AS)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最强,EC50值为2.7 µg/mL,0.3%苦参碱乳油(EC)对茄腐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最强,EC50值为4.5 µg/mL。选择室内抑菌活性较高的3种植物源杀菌剂和3种微生物菌剂 (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菌) 为供试药剂进行田间试验,发现1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WP) 600倍液对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69.25%,10亿芽孢/g多粘类芽孢杆菌 WP 800倍液、1.5%苦参 • 蛇床子素 AS 700倍液、2亿芽孢/g哈茨木霉菌 WP 2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为63.14%、62.84%和59.74%。因此推荐使用枯草芽孢杆菌 WP、多粘类芽孢杆菌 WP、苦参 • 蛇床子素 AS 和哈茨木霉菌 WP 作为草莓根腐病的田间防治药剂。
草莓根腐病是陕西关中地区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引起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其为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植物源农药对上述两种镰刀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5%苦参 • 蛇床子素水剂(AS)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最强,EC50值为2.7 µg/mL,0.3%苦参碱乳油(EC)对茄腐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最强,EC50值为4.5 µg/mL。选择室内抑菌活性较高的3种植物源杀菌剂和3种微生物菌剂 (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菌) 为供试药剂进行田间试验,发现1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WP) 600倍液对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69.25%,10亿芽孢/g多粘类芽孢杆菌 WP 800倍液、1.5%苦参 • 蛇床子素 AS 700倍液、2亿芽孢/g哈茨木霉菌 WP 2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为63.14%、62.84%和59.74%。因此推荐使用枯草芽孢杆菌 WP、多粘类芽孢杆菌 WP、苦参 • 蛇床子素 AS 和哈茨木霉菌 WP 作为草莓根腐病的田间防治药剂。
2022, 24(6): 1466-147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54
摘要:
为了解不同作物叶片表面润湿性能,科学选用助剂提高化学防治水平,采用光学视频接触角测量仪分别测定了小麦、玉米、辣椒、大豆和苹果5种作物叶片的表面自由能及其分量,进一步测定了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和20%阿维 • 杀虫单微乳剂两种药液液滴在添加Silwet 408和GY-Spry两种喷雾助剂后其在5种作物叶片上的接触角。结果表明:5种作物叶片正反面表面自由能差异较大,表面自由能最大和最小的分别为辣椒叶片 (54.12、45.08 mJ/m2) 和小麦叶片 (3.76、6.42 mJ/m2);同种作物叶片正反面表面自由能均有差异,其中辣椒叶片正反面和大豆叶片正面自由能以极性分量占主导,表现出亲水性,小麦、玉米、苹果叶片正反面及大豆叶片反面自由能以色散分量占主导,表现出疏水性。在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5000倍液和20%阿维 • 杀虫单微乳剂750倍液中分别添加两种助剂后,药液液滴在5种作物叶片上的接触角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添加Silwet 408后两种药液接触角分别降低82.63%~100%和85.07%~100%,添加GY-Spry后分别降低0~57.54%和10.96%~59.13%,说明添加Silwet 408比GY-Spry使接触角降低得更为显著;加入助剂的两钟药剂在5种作物叶面上接触角下降趋势一致,0~30 s内接触角下降程度明显高于30~60 s。本研究表明,喷雾助剂Silwet 408 和GY-Spry能提高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和20%阿维 • 杀虫单微乳剂对5种靶标的润湿性,效果上Silwet 408 好于GY-Spry。
为了解不同作物叶片表面润湿性能,科学选用助剂提高化学防治水平,采用光学视频接触角测量仪分别测定了小麦、玉米、辣椒、大豆和苹果5种作物叶片的表面自由能及其分量,进一步测定了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和20%阿维 • 杀虫单微乳剂两种药液液滴在添加Silwet 408和GY-Spry两种喷雾助剂后其在5种作物叶片上的接触角。结果表明:5种作物叶片正反面表面自由能差异较大,表面自由能最大和最小的分别为辣椒叶片 (54.12、45.08 mJ/m2) 和小麦叶片 (3.76、6.42 mJ/m2);同种作物叶片正反面表面自由能均有差异,其中辣椒叶片正反面和大豆叶片正面自由能以极性分量占主导,表现出亲水性,小麦、玉米、苹果叶片正反面及大豆叶片反面自由能以色散分量占主导,表现出疏水性。在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5000倍液和20%阿维 • 杀虫单微乳剂750倍液中分别添加两种助剂后,药液液滴在5种作物叶片上的接触角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添加Silwet 408后两种药液接触角分别降低82.63%~100%和85.07%~100%,添加GY-Spry后分别降低0~57.54%和10.96%~59.13%,说明添加Silwet 408比GY-Spry使接触角降低得更为显著;加入助剂的两钟药剂在5种作物叶面上接触角下降趋势一致,0~30 s内接触角下降程度明显高于30~60 s。本研究表明,喷雾助剂Silwet 408 和GY-Spry能提高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和20%阿维 • 杀虫单微乳剂对5种靶标的润湿性,效果上Silwet 408 好于GY-Spry。
2022, 24(6): 1473-148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19
摘要:
吡虫啉 (imidacloprid) 在我国 (亚) 热带地表水体中频繁被检出,然而因本土水生生物相关毒理学数据严重缺乏,目前关于其在热带常见作物系统周围水体中生态风险的评估明显不足。本研究基于网络种间关系预测 (web-interspecific correlation estimation,Web-ICE) 结合物种敏感度分布 (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 曲线,通过获取本地水生生物急性毒性风险阈值——5%物种危害质量浓度 (HC5),利用风险商值法 (risk quotient,RQ),评估了吡虫啉在海南省澄迈县稻菜轮作区地表水中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海南省澄迈县稻菜轮作区地表水中吡虫啉的HC5值为4.30 μg/L,其中有41.7%水样的RQ值高于1,且中位数和最大浓度对应的RQ值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区域地表水,表明吡虫啉残留对所研究区域地表水中水生生物具有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在稻菜轮作过程中,4月份作物播种期 (92.3%水体RQ>1)、蔬菜种植期 (平均RQ=2.53,68%水体RQ>1) 和澄迈中部区域水体中的吡虫啉呈现较高的生态风险,表明吡虫啉长期/脉冲输入造成其生态风险具有显著的时空和作物特征,因此需对该农药在该区域稻菜轮作实践中进行分种植期、分区域合理使用和限制使用。
吡虫啉 (imidacloprid) 在我国 (亚) 热带地表水体中频繁被检出,然而因本土水生生物相关毒理学数据严重缺乏,目前关于其在热带常见作物系统周围水体中生态风险的评估明显不足。本研究基于网络种间关系预测 (web-interspecific correlation estimation,Web-ICE) 结合物种敏感度分布 (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 曲线,通过获取本地水生生物急性毒性风险阈值——5%物种危害质量浓度 (HC5),利用风险商值法 (risk quotient,RQ),评估了吡虫啉在海南省澄迈县稻菜轮作区地表水中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海南省澄迈县稻菜轮作区地表水中吡虫啉的HC5值为4.30 μg/L,其中有41.7%水样的RQ值高于1,且中位数和最大浓度对应的RQ值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区域地表水,表明吡虫啉残留对所研究区域地表水中水生生物具有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在稻菜轮作过程中,4月份作物播种期 (92.3%水体RQ>1)、蔬菜种植期 (平均RQ=2.53,68%水体RQ>1) 和澄迈中部区域水体中的吡虫啉呈现较高的生态风险,表明吡虫啉长期/脉冲输入造成其生态风险具有显著的时空和作物特征,因此需对该农药在该区域稻菜轮作实践中进行分种植期、分区域合理使用和限制使用。
2022, 24(6): 1484-149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71
摘要:
磺酰脲类除草剂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农药之一,其在土壤中迁移、降解、转化和滞留等多个过程受其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本文以嗪吡嘧磺隆为研究对象,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其在8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嗪吡嘧磺隆与土壤溶液接触4 h内为快速吸附阶段。Freundlich模型可较好地拟合嗪吡嘧磺隆在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过程,相关系数 (r) 值在0.9584~0.9973之间。8种土壤对嗪吡嘧磺隆的吸附能力均为弱,吸附常数 (Kf-ads) 在0.281~3.515之间。其中,以黑龙江白浆土对嗪吡嘧磺隆的吸附能力最强,且远高于其他土壤。除广西赤红壤外,嗪吡嘧磺隆在其他7种类型土壤中的滞后系数 (H) 均小于1,解吸过程存在滞后现象,存在潜在环境风险。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嗪吡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受腐殖酸的影响极显著 (P<0.01),受pH值和Mn2 + 的影响显著 (P<0.05),受高岭土和稻壳生物炭的影响不显著 (P>0.05)。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建立了具有一定预测功能的嗪吡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拟合结果较好。
磺酰脲类除草剂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农药之一,其在土壤中迁移、降解、转化和滞留等多个过程受其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本文以嗪吡嘧磺隆为研究对象,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其在8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嗪吡嘧磺隆与土壤溶液接触4 h内为快速吸附阶段。Freundlich模型可较好地拟合嗪吡嘧磺隆在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过程,相关系数 (r) 值在0.9584~0.9973之间。8种土壤对嗪吡嘧磺隆的吸附能力均为弱,吸附常数 (Kf-ads) 在0.281~3.515之间。其中,以黑龙江白浆土对嗪吡嘧磺隆的吸附能力最强,且远高于其他土壤。除广西赤红壤外,嗪吡嘧磺隆在其他7种类型土壤中的滞后系数 (H) 均小于1,解吸过程存在滞后现象,存在潜在环境风险。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嗪吡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受腐殖酸的影响极显著 (P<0.01),受pH值和Mn2 + 的影响显著 (P<0.05),受高岭土和稻壳生物炭的影响不显著 (P>0.05)。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建立了具有一定预测功能的嗪吡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拟合结果较好。
2022, 24(6): 1493-149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72
摘要:
3,5-二氯苯胺 (3,5-DCA) 是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 (DCFs) 在环境和植物中的主要降解代谢产物,比其母体化合物具有更强的毒性和持久性。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 和高效液相色谱 (HPLC),研究了3,5-DCA的光解和水解特性。结果表明: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的3,5-DCA在氙灯和紫外灯下光解的半衰期分别为49.5 和11.6 min;在中性、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光解的半衰期分别为9.9、168和10.7 min;在甲醇、乙腈、正己烷中光解的半衰期分别为4.10、2.69和0.58 h。进一步研究发现,3,5-DCA在正己烷中的光解产物为单脱氯产物。3,5-DCA在中性、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40.8、77.0和86.6 d。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 (SDS) 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 溶液均可抑制3,5-DCA的水解,其中CTAB的抑制效果强于SDS。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环境归趋,可为其合理使用及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3,5-二氯苯胺 (3,5-DCA) 是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 (DCFs) 在环境和植物中的主要降解代谢产物,比其母体化合物具有更强的毒性和持久性。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 和高效液相色谱 (HPLC),研究了3,5-DCA的光解和水解特性。结果表明: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的3,5-DCA在氙灯和紫外灯下光解的半衰期分别为49.5 和11.6 min;在中性、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光解的半衰期分别为9.9、168和10.7 min;在甲醇、乙腈、正己烷中光解的半衰期分别为4.10、2.69和0.58 h。进一步研究发现,3,5-DCA在正己烷中的光解产物为单脱氯产物。3,5-DCA在中性、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40.8、77.0和86.6 d。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 (SDS) 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 溶液均可抑制3,5-DCA的水解,其中CTAB的抑制效果强于SDS。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环境归趋,可为其合理使用及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2022, 24(6): 1500-150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20
摘要:
在湖南和山东开展了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在芹菜上的残留田间试验,在室内进行了土壤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基于苯醚甲环唑的残留试验数据和毒性端点值,就苯醚甲环唑对中国不同人群的长期及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和对土壤生物的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芹菜叶、茎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2~8.8 d、8.0~8.2 d和13.6~15.0 d。苯醚甲环唑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120 g/hm2喷雾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5 d,距最后一次施药5 d收获时苯醚甲环唑在芹菜叶片中的残留量高于MRL (3 mg/kg,中国),在茎和整株芹菜中的残留量均低于MRL。普通人群和1~6岁儿童的短期摄入风险商 (RQa) 值分别为0.09和0.10;对于不同人群,芹菜中苯醚甲环唑对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商的贡献率 (RQc%) 为9.4%~19.8%。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环境中的土壤生物风险商 (RQe) 值为0.368~0.890,不会产生初级急性风险。
在湖南和山东开展了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在芹菜上的残留田间试验,在室内进行了土壤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基于苯醚甲环唑的残留试验数据和毒性端点值,就苯醚甲环唑对中国不同人群的长期及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和对土壤生物的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芹菜叶、茎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2~8.8 d、8.0~8.2 d和13.6~15.0 d。苯醚甲环唑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120 g/hm2喷雾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5 d,距最后一次施药5 d收获时苯醚甲环唑在芹菜叶片中的残留量高于MRL (3 mg/kg,中国),在茎和整株芹菜中的残留量均低于MRL。普通人群和1~6岁儿童的短期摄入风险商 (RQa) 值分别为0.09和0.10;对于不同人群,芹菜中苯醚甲环唑对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商的贡献率 (RQc%) 为9.4%~19.8%。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环境中的土壤生物风险商 (RQe) 值为0.368~0.890,不会产生初级急性风险。
2022, 24(6): 1508-151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47
摘要:
建立并优化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同时检测水稻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氟唑菌酰胺及其代谢物M700F008、M700F048的分析方法。稻壳和糙米经0.2%甲酸-乙腈提取后用C18净化,稻秆经1%甲酸-乙腈提取后用N-丙基乙二胺 (PSA) 和石墨化碳黑 (GCB) 净化,流动相为甲醇和0.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采用T3色谱柱进行分离。电喷雾正离子模式 (ESI+) 采集,多反应监测 (MRM),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5种供试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均大于0.9955;5种化合物在水稻稻壳、糙米及稻秆3种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均在71%~11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在1%~11%之间,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在3地供试糙米样品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唑菌酰胺的残留量均低于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建立并优化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同时检测水稻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氟唑菌酰胺及其代谢物M700F008、M700F048的分析方法。稻壳和糙米经0.2%甲酸-乙腈提取后用C18净化,稻秆经1%甲酸-乙腈提取后用N-丙基乙二胺 (PSA) 和石墨化碳黑 (GCB) 净化,流动相为甲醇和0.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采用T3色谱柱进行分离。电喷雾正离子模式 (ESI+) 采集,多反应监测 (MRM),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5种供试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均大于0.9955;5种化合物在水稻稻壳、糙米及稻秆3种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均在71%~11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在1%~11%之间,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在3地供试糙米样品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唑菌酰胺的残留量均低于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2022, 24(6): 1518-152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28
摘要:
建立了一种简便、直接进样、非衍生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快速测定环境水样中乙烯利、草甘膦、草铵膦及其代谢物等6种强极性化合物残留的分析检测方法。环境水样经离心、过滤后,无需衍生,直接进样进行定量分析。样品经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 (100 mm × 2.1 mm,1.8 µm) 分离,以0.1%甲酸-5 μmol/L亚甲基二膦酸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 (MRM) 下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6种化合物在各自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 (R2) 均大于0.99,在10~200 µg/L添加水平下,6种化合物在环境水样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5%~100%之间,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与日间相对标准偏差(n=6)分别为3.6%~7.0%和4.3%~7.5%。方法定量限在0.5~10.0 µg/L之间。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3个地区10份地表水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乙烯利、草甘膦、草铵膦及其代谢物等6种化合物均未检出。该方法与衍生化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可以为环境水中乙烯利、草甘膦、草铵膦及其代谢物等强极性化合物检测提供参考。
建立了一种简便、直接进样、非衍生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快速测定环境水样中乙烯利、草甘膦、草铵膦及其代谢物等6种强极性化合物残留的分析检测方法。环境水样经离心、过滤后,无需衍生,直接进样进行定量分析。样品经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 (100 mm × 2.1 mm,1.8 µm) 分离,以0.1%甲酸-5 μmol/L亚甲基二膦酸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 (MRM) 下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6种化合物在各自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 (R2) 均大于0.99,在10~200 µg/L添加水平下,6种化合物在环境水样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5%~100%之间,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与日间相对标准偏差(n=6)分别为3.6%~7.0%和4.3%~7.5%。方法定量限在0.5~10.0 µg/L之间。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3个地区10份地表水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乙烯利、草甘膦、草铵膦及其代谢物等6种化合物均未检出。该方法与衍生化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可以为环境水中乙烯利、草甘膦、草铵膦及其代谢物等强极性化合物检测提供参考。
2022, 24(6): 1526-153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57
摘要:
为提高环境水体中微量农药检测方法的效率和灵敏度,建立了全自动在线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HS-SPME-GC/MS) 检测水中24种常见农药的方法,考察了萃取针涂层材料、最佳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吸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固相微萃取基质中离子浓度等条件。结果显示:24种目标农药的浓度-响应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 (R2) 均大于0.9950,方法检出限 (LOD) 为0.25~5.0 μg/L,定量限 (LOQ) 为0.5~10 μg/L,回收率为86%~117%,相对标准偏差 (RSD) 均小于18%。本方法适用于水样中微量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及菊酯等类型常见农药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具有便捷高效、灵敏度高等优点,可用于环境水体中农药投毒案件物证的检验鉴定。
为提高环境水体中微量农药检测方法的效率和灵敏度,建立了全自动在线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HS-SPME-GC/MS) 检测水中24种常见农药的方法,考察了萃取针涂层材料、最佳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吸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固相微萃取基质中离子浓度等条件。结果显示:24种目标农药的浓度-响应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 (R2) 均大于0.9950,方法检出限 (LOD) 为0.25~5.0 μg/L,定量限 (LOQ) 为0.5~10 μg/L,回收率为86%~117%,相对标准偏差 (RSD) 均小于18%。本方法适用于水样中微量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及菊酯等类型常见农药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具有便捷高效、灵敏度高等优点,可用于环境水体中农药投毒案件物证的检验鉴定。
2022, 24(6): 1535-154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74
摘要:
依据GB 23200.113—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源性食品中208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中的QuEChERS方法,建立了一种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C-MS/MS) 测定茶叶、普通白菜和苹果3种基质中15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测定过程的主要不确定度来源,对各个分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工作曲线拟合和回收率所引入的不确定度较大,其次为标准溶液配制和样品制备,而测量重复性和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相对较小;不同基质对工作曲线拟合、回收率和测量重复性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匹配基质校正曲线会对部分农药造成一定程度的基质增强或抑制效应。该方法适用于GC-MS/MS法测定植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估,可为农药残留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依据GB 23200.113—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源性食品中208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中的QuEChERS方法,建立了一种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C-MS/MS) 测定茶叶、普通白菜和苹果3种基质中15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测定过程的主要不确定度来源,对各个分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工作曲线拟合和回收率所引入的不确定度较大,其次为标准溶液配制和样品制备,而测量重复性和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相对较小;不同基质对工作曲线拟合、回收率和测量重复性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匹配基质校正曲线会对部分农药造成一定程度的基质增强或抑制效应。该方法适用于GC-MS/MS法测定植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估,可为农药残留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022, 24(6): 1547-1551.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134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灭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毒力,测得灭菌唑对10株水稻恶苗病菌的EC50值范围为0.0664~0.7661 μg/mL。采用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分别为60、120和240 μg/mL的25 g/L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水稻种子后,对水稻发芽率、株高、鲜重均无影响。表明灭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且对水稻安全,可用于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控。氰烯菌酯对10株水稻恶苗病菌的EC50值范围为0.0076~0.2629 μg/mL。将氰烯菌酯和灭菌唑分别按质量比4 : 1、3 : 1、2 : 1、1 : 1、1 : 2、1 : 3和1 : 4复配,测定了复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联合毒力,所得增效系数在0.5~1.5之间,均为相加作用。研究表明,将氰烯菌酯与灭菌唑复配后施用,不仅能显著降低单剂的使用剂量,且能降低氰烯菌酯对病原菌群体的选择压力,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速度,保障病害防效和水稻生产安全。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灭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毒力,测得灭菌唑对10株水稻恶苗病菌的EC50值范围为0.0664~0.7661 μg/mL。采用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分别为60、120和240 μg/mL的25 g/L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水稻种子后,对水稻发芽率、株高、鲜重均无影响。表明灭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且对水稻安全,可用于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控。氰烯菌酯对10株水稻恶苗病菌的EC50值范围为0.0076~0.2629 μg/mL。将氰烯菌酯和灭菌唑分别按质量比4 : 1、3 : 1、2 : 1、1 : 1、1 : 2、1 : 3和1 : 4复配,测定了复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联合毒力,所得增效系数在0.5~1.5之间,均为相加作用。研究表明,将氰烯菌酯与灭菌唑复配后施用,不仅能显著降低单剂的使用剂量,且能降低氰烯菌酯对病原菌群体的选择压力,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速度,保障病害防效和水稻生产安全。
2022, 24(6): 1552-155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2.0092
摘要: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分析了烟草叶斑病菌Didymella segeticola在菌丝生长阶段对8种杀菌剂 (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多菌灵、咪鲜胺、菌核净和代森锰锌) 的敏感性,同时通过离体叶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烟草叶斑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供试8种杀菌剂对D. segeticola菌丝生长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活性,同时对其引起的病害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抑菌活性最强的是啶酰菌胺,其平均EC50值为 (0.0470 ± 0.0120) mg/L;其次依次为苯醚甲环唑[ (0.0790 ± 0.0050) mg/L]、咪鲜胺[ (0.29 ± 0.08) mg/L]、丙环唑[ (0.69 ± 0.12) mg/L]、菌核净[ (1.08 ± 0.33) mg/L]、多菌灵[ (1.22 ± 0.29) mg/L]、氟硅唑[ (1.38 ± 0.07) mg/L];代森锰锌的抑菌活性最弱[ (22.80 ± 10.51) mg/L]。进一步研究表明,氟硅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啶酰菌胺、菌核净和多菌灵对烟草叶斑病保护作用较强,25 mg/L药剂质量浓度处理下防效均 >82%;100 mg/L代森锰锌处理下防效为70.51%。啶酰菌胺和氟硅唑对叶斑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活性,25 mg/L下防效均 >80%;其次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和菌核净;代森锰锌的治疗作用较差,100 mg/L下的防效仅为63.31%。研究结果可为烟草叶斑病防治药剂筛选提供参考和依据。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分析了烟草叶斑病菌Didymella segeticola在菌丝生长阶段对8种杀菌剂 (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多菌灵、咪鲜胺、菌核净和代森锰锌) 的敏感性,同时通过离体叶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烟草叶斑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供试8种杀菌剂对D. segeticola菌丝生长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活性,同时对其引起的病害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抑菌活性最强的是啶酰菌胺,其平均EC50值为 (0.0470 ± 0.0120) mg/L;其次依次为苯醚甲环唑[ (0.0790 ± 0.0050) mg/L]、咪鲜胺[ (0.29 ± 0.08) mg/L]、丙环唑[ (0.69 ± 0.12) mg/L]、菌核净[ (1.08 ± 0.33) mg/L]、多菌灵[ (1.22 ± 0.29) mg/L]、氟硅唑[ (1.38 ± 0.07) mg/L];代森锰锌的抑菌活性最弱[ (22.80 ± 10.51) mg/L]。进一步研究表明,氟硅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啶酰菌胺、菌核净和多菌灵对烟草叶斑病保护作用较强,25 mg/L药剂质量浓度处理下防效均 >82%;100 mg/L代森锰锌处理下防效为70.51%。啶酰菌胺和氟硅唑对叶斑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活性,25 mg/L下防效均 >80%;其次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和菌核净;代森锰锌的治疗作用较差,100 mg/L下的防效仅为63.31%。研究结果可为烟草叶斑病防治药剂筛选提供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