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封面
2023年 4 期封面
2023, 25(4): 1-1.
摘要:
本期封面文章简介:草甘膦与新型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 X18002 复配减量应用研究
2023, 25(4): 1-1.
摘要:
目录
2023 年 4 期目次
2023, 25(4): 1-4.
摘要:
专论与综述
除草剂分子靶标研究进展
唐婷, 陈东雨, 张子叶, 杨文超
2023, 25(4): 755-76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35
摘要:
除草剂销售额占全球农药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然而,除草剂长期、大量的使用,导致杂草的抗药性日益严重。因此,除草剂新分子靶标或新作用机制的发现就显得尤为迫切。鉴于此,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来现有除草剂分子靶标的种类、生物化学功能和三维结构的研究进展,以及代表性商品化的除草剂。在此基础上,对除草剂分子靶标发现的现状以及新技术进行了展望。本综述可为除草剂分子靶标的发现以及绿色除草剂的创制提供一定参考。
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张慧, 许宁, 曹丽茹, 王蕊, 张凯
2023, 25(4): 769-77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48
摘要:
病虫草害危害粮食生产,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导致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微生物农药作为生物农药主要类型之一,因其具有残留少、对人畜毒害性低等特点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本文梳理了我国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在生防菌株筛选、产品创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农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可为行业相关单位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植物源次生代谢产物桧木醇的研究概况
梁宏杰, 李思雨
2023, 25(4): 779-78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45
摘要:
本文对桧木醇 (hinokitiol) 的发现、合成、生物活性、作用机理、非靶标毒性、衍生物等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桧木醇是一种高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具有很好的抗菌、抑菌、杀虫、抗炎、抗癌等生物活性。桧木醇可以用市场易得原料进行合成,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桧木醇的七元环和羰基是其发挥生物活性的必要基团,其构效关系表明羟基位置的结构修饰可能是桧木醇高活性衍生物发现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桧木醇的作用特点、非靶标毒性、结构稳定性等还有诸多疑点未能明确,严重影响了桧木醇的应用开发。
被动采样技术评价水生环境中拟除虫菊酯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冯晓健, 张嘉芮, 逄森, 陈雅洁
2023, 25(4): 788-79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43
摘要:
拟除虫菊酯作为一类广谱杀虫剂,已大量应用于农林业及卫生领域,在各地区的水生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同时,拟除虫菊酯易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且产生较高毒性。拟除虫菊酯属于强疏水性化合物,在使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分析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总浓度时,往往会高估其环境风险。近20年来,生物有效性已被广泛用于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被动采样技术是待测物自发地由采样介质向采样器传输的一种采样技术,通过被动采样技术测定的拟除虫菊酯自由溶解态浓度比总浓度更能准确地反映其生物有效性。本文综述了利用被动采样技术评价水生环境中拟除虫菊酯生物有效性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简单阐述了用于评价水生环境中拟除虫菊酯生物有效性的被动采样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详细讨论了常用被动采样器的基本性能和应用特点,详细介绍了被动采样技术在水中拟除虫菊酯残留监测、水生生物毒性评价和积累量预测方面的应用,最后展望了这一技术在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究论文
新型2,6-二氟苯甲酰脲类化合物对草地贪夜蛾的生物活性及其几丁质合成的影响
陈金鹏, 谢佳, 赵柯, 胡展, 张羲, 南晓慧, 孙然锋
2023, 25(4): 798-80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46
摘要:
本文通过对已报道的具有优异杀虫活性的肟醚苯甲酰脲类化合物 NK-17 进行结构改造,得到化合物(E)-N-((4-((叔丁氧亚氨基)甲基)苯基)甲氨基甲酰基)-2,6-二氟苯甲酰胺 (以下简称为“ HN-21 ”),以改善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能力。采用叶片药膜法测定 HN-21 和对照药剂虱螨脲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2龄幼虫的生物活性,并分析其对草地贪夜蛾几丁质合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HN-21 对草地贪夜蛾幼虫72 h的致死中浓度为0.681 mg/L,显著低于虱螨脲 (10.052 mg/L),受试昆虫均死于蜕皮过程中。受试昆虫用虱螨脲10.052 mg/L处理24 h 时,几丁质合成通路基因 (sfTRE1、sfTRE2、sfGFAT、sfUAP、sfCHS1) 表达量明显下降,早于用 HN-21 0.681 mg/L处理组,但48 h时两组昆虫基因表达量下调程度已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苯甲酰脲类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
β-氨基丁酸-大黄酸耦合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韧皮部传导性
胡慈银, 王锦鹏, 肖永欣, 李俊凯
2023, 25(4): 808-81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36
摘要:
氨基酸-农药耦合物能够改善母体农药的内吸传导性,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减少因没有到达靶标造成的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本研究以天然产物大黄酸为先导化合物、以β-氨基丁酸为导向基团,设计、合成了4个目标化合物,并检测了其对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以及对小麦植株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和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的影响及在蓖麻幼苗中的韧皮部传导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4b (浓度0.5 mmol/L) 不仅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菌丝生长抑制率为53.5%),而且具有诱导抗性 (持效期近7 d) 和韧皮部传导性 (渗出液浓度为15.1 µmol/L)。该研究为兼具内吸传导性和诱导抗性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草甘膦与新型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X18002复配减量应用研究
王均伟, 黄晓慧, 杨然迪, 袁静, 王大伟, 陈杰, 席真
2023, 25(4): 817-82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60
摘要:
为降低草甘膦用量,减缓抗性杂草产生,扩大其杀草谱,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温度、光照及模拟降雨等环境因子对草甘膦和新型PPO抑制剂X18002 [化学名称:3-(2-氯-5-(3,5-二甲基-2,6-二氧代-4-硫代-1,3,5-三嗪-1-基)-4-乙基-氟苯基)-5-甲基-4,5-二氢异噁唑-5-羧酸酯]除草活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2种药剂在杂草体内的吸收传导性,比较两种药剂的差异性并探究其复配的必要性,通过复配配比筛选试验确定最优配比后开展混配田间试验,明确使用剂量和应用技术。结果表明:在高(30~35 ℃)、中(20~25 ℃)温条件下,草甘膦(有效剂量600.0 g/hm2)和X18002 (有效剂量37.50 g/hm2)对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 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 Gaertn. 的鲜重抑制率在83.48%~100.0%之间,显著高于其在低温(10~15 ℃)条件下的鲜重抑制率。在照度0~22000 lx范围内,X18002在37.50 g/hm2下对马齿苋和牛筋草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16.03%~95.46%和2.24%~85.04%,均随照度升高而显著增大,属于需光型除草剂;而草甘膦在600.0 g/hm2下对马齿苋和牛筋草的鲜重抑制率随照度的升高差异不显著,属于非需光型除草剂。施用X18002 (37.50 g/hm2) 后0.5~8 h内进行模拟降雨,其对马齿苋和牛筋草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100.0%和81.76%~87.62%,均与未降雨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X18002具有良好的耐雨水冲刷能力;而施用草甘膦(600.0 g/hm2)后0.5~8 h内模拟降雨,其对马齿苋和牛筋草的鲜重抑制率均显著低于未模拟降雨处理,表明草甘膦的耐雨水冲刷能力较弱。吸收传导性试验表明,2种药剂均可被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 的根、茎、叶吸收,但相较于X18002只具有向上传导能力,草甘膦则具有向上和向下双向传导能力。复配配比筛选试验表明,X18002与草甘膦分别按质量比1 : 10和1 : 20复配,其对3种供试杂草小飞蓬Erigeron canadensis L.、牛筋草E. indica和碎米莎草Cyperus iria L. 均表现出增效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X18002 + 草甘膦按有效剂量为45.0 + 450.0 g/hm2混配处理后对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小飞蓬 E. canadensis 、狗尾草 Setaria viridis (L.) Beauv.和碎米莎草C. iria等杂草的总防效均优于草甘膦单剂1200.0 g/hm2处理或与之相当,可实现草甘膦减量750.0 g/hm2,且该混配处理速效性优于草甘膦,持效期优于X18002。
安徽省部分稻茬麦田看麦娘种群对常用ACCase类抑制剂的抗性现状及茎叶处理混用配方筛选
许锦程, 王慧, 邢雨诚, 项晶, 边强, 毕亚玲
2023, 25(4): 829-842.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27
摘要:
为明确看麦娘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现状,在安徽省看麦娘发生严重的稻茬麦田共采集30个种群,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分别测定了其对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和唑啉草酯3种ACCase类除草剂的抗性水平。另选择三甲苯草酮、啶磺草胺等7种茎叶处理剂针对发现的高抗种群AHCZ-2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同时将5种药剂与异丙隆混用开展了田间药效评价。结果显示:供试30个田间看麦娘种群中,26个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表现为高水平抗性,占供试种群总数的86.67%,GR50值(有效成分,下同)在230.93~1755.54 g/hm2之间,抗性指数 (RI) 达12.58~95.66;21个种群对炔草酯表现为高水平抗性,占种群总数的70.00%,GR50值在147.18~1213.44 g/hm2之间,RI达11.93~98.36;19个种群对唑啉草酯表现为高水平抗性,占种群总数的63.33%,GR50值在107.63~614.18 g/hm2之间,RI达12.21~69.69;此外,采自相同地区的看麦娘种群对3种ACCase类药剂的抗性程度较为一致。供试7种茎叶处理剂中,三甲苯草酮和绿麦隆对看麦娘高抗种群AHCZ-2的活性较高,GR90值分别为468.74和1495.85 g/hm2,其次为环吡 • 异丙隆,GR90值为1035.62 g/hm2,而异丙隆、啶磺草胺、甲基二磺隆及氟唑磺隆的活性较低。田间筛选结果表明:推荐剂量高剂量 (按有效成分计) 的甲基二磺隆 (15.75 g/hm2)、啶磺草胺 (15 g/hm2) 和绿麦隆 (2250 g/hm2) 分别与有效成分1500 g/hm2的异丙隆混用,对看麦娘的防效最好,药后150 d,株防效在91.18%~94.05%之间,鲜重防效在92.40%~95.68%之间,增产率为25.04%~35.08%;其次为环吡 • 异丙隆937.5 g/hm2的处理,鲜重防效为90.78%,增产率为22.78%。所得结果可为稻茬麦田抗性看麦娘的化学治理提供参考。
玉米田除草剂苯唑氟草酮的作用特性
王恒智, 高传杰, 张耀中, 金岩, 连磊, 冯克, 路兴涛, 刘伟堂
2023, 25(4): 843-84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30
摘要:
为明确玉米田除草剂苯唑氟草酮 (fenpyrazone) 的最佳施药条件,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为测试靶标,采用整株水平测定法研究了温度、光照强度、药后降雨间隔时间和杂草叶龄对其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气温15~35 ℃下,苯唑氟草酮药效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0~35 ℃范围内,苯唑氟草酮药效趋于稳定,对稗的GR50值在2.8~7.6 g/hm2之间;随着光照强度增强,苯唑氟草酮对稗的活性显著增加,鲜重抑制率在41.19%~90.84%之间;苯唑氟草酮具有很强的耐雨水冲刷能力,施药后降雨间隔时间达到1 h以上,其除草活性与间隔时间即无显著相关性,对稗的GR50值在1.7~2.4 g/hm2之间;杂草叶龄会显著影响苯唑氟草酮的活性,其中1~4叶期的稗最为敏感,该条件下的GR50值小于1.0 g/hm2。综合来看,为保证苯唑氟草酮发挥最大药效,建议应在稗1~4叶期,选择天气晴朗、气温高于20 ℃的情况下施药,如药后1 h内遇降雨天气,则需进行补喷。研究结果可为苯唑氟草酮在玉米田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氯氟醚菌唑对西红花球茎腐烂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活性
邱谷丰, 任廷丹, 王强, 张传清
2023, 25(4): 850-85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33
摘要:
球茎腐烂病是“新浙八味”浙产中药植物西红花上最为严重的病害。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2株西红花球茎腐烂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对新型甾醇脱甲基酶抑制剂(DMIs)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评价了其对尖孢镰刀菌生长、产孢、萌发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同时测定了氯氟醚菌唑对尖孢镰刀菌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氯氟醚菌唑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范围在0.182~2.491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 (0.838 ± 0.438) 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氯氟醚菌唑对尖孢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病菌细胞膜表现显著的破坏作用。此外,氯氟醚菌唑对西红花球茎腐烂病的保护作用要强于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有效防治西红花球茎腐烂病提供依据。
菌核净对烟草靶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烟叶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郭沫言, 熊晶, 汪汉成, 张艺, 蔡刘体, 陈兴江, 史彩华
2023, 25(4): 858-86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61
摘要:
烟草靶斑病是烟叶生产上一种主要真菌性病害,为评价菌核净防控烟草靶斑病的潜力,并从微生态层面揭示菌核净施用后对烟叶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菌核净对烟草靶斑病菌的抑制活性,并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菌核净处理后不同持效期内,健康与感病组织中叶际真菌及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菌核净对靶斑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EC50值为1.20 μg/mL,在6.47 μg/mL下即可完全抑制菌丝生长。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4200 g/hm2剂量施用后0~18 d,健康与感病组织的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叶际真菌优势菌属为亡革菌属、链格孢属和镰刀菌属,叶际细菌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施药后3 d,健康与感病组织中亡革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下降12.41%和51.62%,链格孢属相对丰度分别上升0.54%和0.42%,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下降13.48%和19.17%;施药后9 d,亡革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上升1.38%和47.42%,链格孢属相对丰度分别下降0.36%和0.18%,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下降2.73%和2.73%;施药后18 d,亡革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下降26.74%和39.03%,链格孢属相对丰度分别上升26.02%和2.70%,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上升6.56%和16.02%。田间施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3 d内可显著抑制健康与发病烟叶组织叶际病原菌亡革菌属的相对丰度,但对感病组织的影响程度大于对健康组织;同时还会引起叶际细菌群落结构的改变,但对感病组织的影响小于对健康组织。研究结果从微观层面揭示了菌核净施用后健康与发病烟叶组织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可为菌核净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五种药剂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制活性及碳代谢的影响
罗飞, 穆青, 余知和, 孙美丽, 郭涛, 李文红, 汪汉成, 蔡刘体
2023, 25(4): 870-877.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57
摘要:
由茄科劳尔氏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 引起的烟草青枯病是烟叶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烟叶的产量和品质。为筛选高效防治烟草青枯病的药剂,本研究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了中生菌素、土霉素、噻霉酮、春雷霉素和氯溴异氰尿酸对茄科劳尔氏菌的抑制活性,并通过Biolog GEN Ⅲ 微平板法分析了上述5种药剂胁迫下茄科劳尔氏菌的碳代谢情况和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5种药剂均能抑制茄科劳尔氏菌的生长,抑制活性从强到弱依次为中生菌素 > 土霉素 > 噻霉酮 > 春雷霉素 > 氯溴异氰尿酸,对应的EC50值分别为0.24、0.74、2.84、7.95和273.99 mg/L。Biolog GEN Ⅲ 碳代谢测定结果显示:茄科劳尔氏菌能利用Biolog GEN Ⅲ 微平板中糖类及氨基酸类等71种碳源,但在药剂胁迫下,该菌对碳源的代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抑制程度最显著的是氨基酸、己糖酸、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碳水化合物;随着5种药剂质量浓度增加,在6 mg/L中生菌素、8 mg/L土霉素、30 mg/L春雷霉素和5738 mg/L氯溴异氰尿酸胁迫下,茄科劳尔氏菌对Biolog GEN Ⅲ 微平板中65、18、60和7种碳源的代谢强度分别降低,同时对6、53、10和60种碳源的代谢强度增强;在8 mg/L噻霉酮胁迫下,茄科劳尔氏菌对Biolog GEN Ⅲ 微平板中71种碳源的代谢强度均降低。此外,在不同浓度的5种药剂胁迫和无药剂处理时,茄科劳尔氏菌对 Biolog GEN Ⅲ 微平板中23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其对低浓度NaCl敏感性较低,而对低pH值更敏感。本研究结果可为烟草青枯病化学防控药剂的选择及其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7种杀虫剂对4种鳞翅目害虫的室内活性及田间药效
常慧, 江雅琴, 陈滢冲, 陈静, 陈杰, 袁静
2023, 25(4): 878-88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29
摘要:
为明确7种双酰胺类杀虫剂 (IRAC 28组:氯虫苯甲酰胺、硫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四唑虫酰胺、四氯虫酰胺,IRAC 30组:溴虫氟苯双酰胺、异噁唑虫酰胺) 对鳞翅目害虫的活性和田间药效,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7种药剂对小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和二化螟的室内活性,并进行了防治小菜蛾和甜菜夜蛾的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室内测定表明:异噁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甜菜夜蛾和二化螟的活性均最高,LC50值分别为0.0040、0.0521和0.0078 mg/L,其次是溴虫氟苯双酰胺,LC50值分别为0.0198、0.0584和0.0339 mg/L;其他5种药剂对小菜蛾、甜菜夜蛾和二化螟的LC50值范围分别为0.0212~0.1378 mg/L、0.2577~0.8080 mg/L和0.2886~1.2277 mg/L。硫虫酰胺对棉铃虫的活性最高,LC50值为0.0218 mg/L,显著高于其他6种杀虫剂(LC50值为0.0694~0.2747 mg/L)。田间试验表明:药后7 d,IRAC 30组杀虫剂在有效成分30 g/hm2 剂量下对小菜蛾的防效为95.60%~96.68%,均显著高于IRAC 28组杀虫剂在有效成分30和60 g/hm2 剂量下的防效(49.07%~81.77%和57.47%~85.90%);硫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氯虫酰胺在有效成分60 g/hm2 剂量下防效可达80%以上,显著高于氯虫苯甲酰胺 (57.47%)。药后7 d,溴虫氟苯双酰胺在有效成分22.5 g/hm2剂量下对甜菜夜蛾的防效为96.45%,显著高于其他6种药剂在有效成分22.5 g/hm2和45 g/hm2剂量下的防效 (62.34%~86.75%和68.06%~85.56%),而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的防效最低 (62.34%)。研究表明,供试7种杀虫剂对4种鳞翅目害虫具有较高的活性,但田间防效差异较大;田间小菜蛾和甜菜夜蛾种群对IRAC 28组杀虫剂可能已产生不同程度抗性,应及时制定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并加快IRAC 30组杀虫剂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脱落酸功能类似物萘酮戊酸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李静茹, 李传艳, 王涛, 张莉, 杜晓英, 覃兆海
2023, 25(4): 887-89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47
摘要:
植物激素间的互作可以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为探讨脱落酸功能类似物萘酮戊酸在水稻中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0.03%萘酮戊酸水剂(AS)稀释1000倍液浸种处理、水稻秧苗移栽前7 d喷施2%萘酮戊酸 • 吲哚丁酸可湿性粉剂 (WP,有效成分质量比为0.2 : 1.8) 稀释液,通过“浸种 + 直播” “浸种 + 移栽” “浸种 + 喷药 + 移栽” 和“喷药 + 移栽”4种不同的处理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分别以0.03% S-诱抗素AS和2% S-诱抗素 • 吲哚丁酸WP (有效成分质量比为0.2 : 1.8) 稀释液作药剂对照,以与清水作空白对照。通过调查分析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分蘖数、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等指标,评估萘酮戊酸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增产处理模式。结果表明:用0.03%萘酮戊酸AS 1000倍液浸种,可使水稻种子发芽率提高3.3%,比0.03% S-诱抗素AS处理提高1%。在水稻增产方面,各处理模式对增产效果影响明显。单从提高产量而言,以“喷药 + 移栽”处理模式增产效果最好,移栽前7 d喷施2%萘酮戊酸 • 吲哚丁酸WP 1000倍液,可实现水稻增产21.7%;而在同时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方面,“浸种 + 移栽”处理模式效果最好,以0.03%萘酮戊酸AS稀释1000倍液浸种后育苗移栽为宜,既保证了水稻的质量,还可使产量提高9.7%。本研究明确了萘酮戊酸用于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的最佳处理模式,为萘酮戊酸在水稻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漆酶催化固定百里酚处理竹材及其防霉性能研究
王慧, 孟尧, 张巧玲, 窦婷婷, 余海萍, SHADRICK, 陈思瑶, 孙芳利
2023, 25(4): 896-90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38
摘要:
以天然抗菌剂百里酚为竹材防霉剂,利用漆酶催化氧化功能将百里酚固定于竹材中,分别研究处理竹材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 和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3种霉菌的防治性能,并从百里酚的挥发率、流失处理后竹材的防霉性、处理前后竹材的接触角变化来评价漆酶催化固定效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研究处理前后竹材的微观形貌变化,进一步采用红外光谱 (FT-IR) 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XPS) 研究改性处理后竹材表面化学键的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百里酚单独处理竹材,漆酶催化百里酚处理竹材在流失前后对黑曲霉、桔青霉和绿木霉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霉效力在80%以上;流失处理后处理竹材的防霉性能仍优于百里酚单独处理组,证明经过漆酶改性处理,百里酚被固定在竹材中。经过漆酶催化处理以后,百里酚的挥发率从17.03%降低到6.75%。表面接触角测定结果显示,处理后竹材的表面疏水性得到明显改善,水滴的接触角从35° 提高到97°,有助于提升竹材的防霉性。漆酶催化处理过程并没有明显改变竹材的微观形貌,只在竹材细胞壁表面出现了大量片状物质,推测其为接枝到竹材细胞壁表面的百里酚。FT-IR和XPS等分析结果表明,百里酚是通过漆酶的催化作用与竹材木质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学键而固定在竹材中的。本研究通过漆酶的催化作用,实现了天然抗菌剂的绿色固着,降低其挥发和流失,增强了处理竹材的防霉性能。该研究结果为竹材的绿色防霉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可实现对竹材的安全、长效保护。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黄瓜、青菜和水中的噻虫嗪残留
郭志慧, 宋天玮, 钱磊, 郑康, 操海群, 廖敏, 方庆奎
2023, 25(4): 906-914.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53
摘要:
为实现黄瓜、青菜和水样品中噻虫嗪残留的灵敏、快速检测,本文开展了噻虫嗪残留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CLEIA) 研究。通过优化抗原和抗体工作浓度,分析体系中封闭物种类、甲醇含量、钠离子浓度及pH值,建立了噻虫嗪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在最优分析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25~12.5 ng/mL,定量限 (LOQ) 为0.125 ng/mL,IC50值为1.01 ng/mL。7种噻虫嗪类似物的交叉反应率均不高于0.3%,特异性较好。分别以黄瓜、青菜和池塘水为对象开展添加回收试验,添加回收率范围为86%~108%,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2.6%~9.1%,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 (UPLC-MS/MS) 分析结果一致。采用该方法对市场购买的黄瓜、青菜和池塘水中的噻虫嗪残留进行检测,最终3种样品中噻虫嗪残留均低于检出限。研究结果表明,该CLEIA方法灵敏度高,样品前处理简单,环境友好,能够满足黄瓜、青菜和水中的噻虫嗪残留检测。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鲫鱼及产地底泥中41种清塘常用农药残留
梁秀美, 夏海涛, 张维一, 林定鹏, 何如意, 郭秀珠, 陈官菊, 张井
2023, 25(4): 915-92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40
摘要:
采用改良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GC-MS/MS) 仪,建立了鲫鱼和产地底泥中41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鲫鱼样品用V (乙腈) : V (乙酸乙酯) = 1 : 1提取,经600 mg碱性氧化铝净化;产地底泥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经600 mg弗罗里硅土和150 mg石墨化碳黑净化。用GC-MS/MS分析,采用HP-5MS柱进行分离,电子轰击离子源 (EI) 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 (dMRM) 检测,以空白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绘制标准曲线,进行定量。结果表明:1) 鲫鱼中41种农药的仪器检出限 (LOD) 在0.05~2.5 μg/L之间,方法定量限(LOQ)在0.1~5.0 μg/kg之间,线性相关系数 (r) 在0.9960~0.9999之间;在LOQ、2 LOQ 和10 LOQ 3个添加水平下,41种农药在鲫鱼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3%~11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在0.65%~13%之间 (n = 6)。2) 养殖底泥中41种农药的仪器LOD在0.05~2.5 μg/L之间,方法LOQ在0.1~5.0 μg/kg之间,r在0.9964~1.000之间;在LOQ、2 LOQ 和10 LOQ 3个添加水平下,41种农药在底泥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3%~104%之间,RSD在0.051%~10%之间 (n = 6)。该方法前处理快速,检测方法灵敏、准确,在鲫鱼和底泥中检测酰胺类、三嗪类、苯基吡唑类、有机氯和有机磷等农药多残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氟唑菌酰羟胺在番茄中的消解及短期膳食风险评估
王富芸, 刘凤娇, 马成, 朱宇珂, 李莉
2023, 25(4): 930-936.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59
摘要:
为探究氟唑菌酰羟胺在番茄上的残留风险及使用安全性,本研究建立了番茄中氟唑菌酰羟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残留分析方法,比较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消解和残留,结合膳食消费数据进行了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在0.010~2.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 0.99;在0.010、0.10、0.50和1.0 mg/kg 4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92%~1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9%~8.1%范围内;定量限为0.010 mg/kg。氟唑菌酰羟胺在北京、海南、山东3地番茄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11.4、11.4和7.1 d。采收间隔期为5 d时,在番茄上的残留量低于美国、日本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国家或组织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对我国1~6岁儿童及一般人群的短期膳食暴露风险分别在1.8%~2.8%和0.6%~1.0%之间,均小于100%,表明不会对不同人群产生不可接受的短期风险。研究结果可为氟唑菌酰羟胺在番茄上的安全使用以及制定相关MRL提供依据。
环氧氯丙烷改性玉米淀粉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水中吡虫啉的吸附性能
李自奋, 杨龙祥, 鞠超, 张清明, 郑永权, 杨勇
2023, 25(4): 937-945.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49
摘要:
吡虫啉是一种常用的新烟碱类农药,因使用量大、水溶性高、半衰期长而普遍存在于水环境中,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生物炭是生物质热解后的固体产物,具备来源广、能耗低、再生容易、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吸附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环氧氯丙烷交联改性,制备了环氧氯丙烷改性玉米淀粉生物炭(ECSB)。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其结构表征,考察其对吡虫啉的吸附性能,并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ECSB表面有丰富的孔结构,比表面积为285 m2/g,孔体积为0.162 cm3/g,与未改性的玉米淀粉生物炭(CSB)相比,分别提高了46.5和31.4倍。ECSB对吡虫啉的最大吸附量为70.9 mg/g,其吸附效果比CSB提高了112倍。ECSB对吡虫啉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是一个吸热、熵增的自发反应。ECSB对吡虫啉的吸附机理推断主要归功于孔填充作用,经5次超声波协同乙醇脱吸附技术再生后ECSB的吸附能力仍可达原始吸附能力的96.6%。本研究可为环境中吡虫啉污水的治理及玉米淀粉开发应用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研究简报
Sensitivity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to bixafen and its mixtures in Henan Province
LI Luyi, MIAO Shufei, QIAN Le, JIANG Jia, LIU Shengming
2023, 25(4): 946-953.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44
摘要:

Sclerotinia stem rot is a destructive disease caused by the fungus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and it occurs in oilseed rape and many other broadleaf crops. The chemical control with fungicides is usually applied in fields. As a kind of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 (SDHIs), bixafen showed higher efficiency in inhibiting mycelial growth. To establish the baseline sensitivity of S. sclerotiorum to bixafen in Henan Province, 119 isolates of S. sclerotiorum were obtained from diseased stems of oilseed rape collected from field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in 2015 and 2016, and their sensitivity to bixafen was determined based on mycelial growth rat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50% inhibition of mycelial growth (EC50) values of S. sclerotiorum ranged from 0.0417 to 0.4732 µg/mL with an average EC50 value (mean ± SD) of (0.1968 ± 0.1053) µg/mL.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range curve was narrow and unimodal, and the average EC50 value obtained can be used as the baseline sensitivity of S. sclerotiorum to bixafen in Henan Province.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bixafen can be mixed with other fungicides with different modes of action, the EC50 values of S. sclerotiorum to bixafen, carbendazim, fludioxonil, prothioconazole, dimetachlone, metconazole, and their mixtures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mycelial growth rat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50 values for bixafen, carbendazim, fludioxonil, prothioconazole, dimetachlone and metconazole were 0.1256, 0.1122, 0.0229, 0.0651, 0.8057, and 0.0278 µg/mL, respectively. For fungicide mixtures of bixafen and carbendazim, fludioxonil, prothioconazole, dimetachlone or metconazole (1 : 1, 1 : 3, 1 : 5, 3 : 1 and 5 : 1, V/V), the synergistic ratio (SR) ranges from 0.54 to 3.57, which indicates additive or synergistic inhibi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bixafen could be used alternat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carbendazim, fludioxonil, prothioconazole, dimetachlone and metconazole to prevent and delay 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in S. sclerotiorum. These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and scientific information for the control of sclerotinia stem rot and for monitoring the sensitivity of S. sclerotiorum to bixafen in Henan Province.

水杨酸与咪鲜胺混用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左璐莹, 吴继来, 初楚, 陈欣渝, 陈安良
2023, 25(4): 954-959.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62
摘要:
为明确水杨酸和咪鲜胺混用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油茶苗施药结合离体叶片接菌的方式进行了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进行了防效验证。室内测定结果表明:150 mg/L水杨酸与200 mg/L咪鲜胺混用 (C2),对油茶炭疽病的相对防效显著高于200 mg/L咪鲜胺单独处理 (P2) (P < 0.05);第2次施药后10 d,混用处理C2组的增效系数达1.42,表现为增效作用;第2次药后20 d,C2处理组防治效果仍可达57.26%,而P2组仅为27.49%,表明混用可使持效期延长。田间小区试验中,C2水杨酸与咪鲜胺混用组对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同样显著高于P2咪鲜胺单独处理组 (P < 0.05),第2次药后28 d,C2组防效达到72.86%,P2组防效仅为46.54%。研究表明,水杨酸与咪鲜胺混用可提高咪鲜胺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并延长其持效期,减少咪鲜胺的施药次数和使用量,达到减药增效的目的。
华东4地区灰飞虱对8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宋鑫宇, 张文静, 刘雅婷, 陈星妤, 高聪芬, 吴顺凡
2023, 25(4): 960-968.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42
摘要:
为明确2021—2022年华东4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及抗性机理,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江苏仪征、盐城,浙江长兴和安徽庐江4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并测定了3种解毒酶抑制剂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磷酸三苯酯(TPP)对噻嗪酮防治灰飞虱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4个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产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 = 61.5~148.8);对毒死蜱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 = 14.9~28.3);对烯啶虫胺(RR = 0.7~9.9)、噻虫嗪(RR = 1.6~8.3)、呋虫胺(RR = 2.9~10.0)和氟啶虫胺腈(RR = 2.5~8.7)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吡蚜酮(RR = 1.0~5.0)和三氟苯嘧啶(RR = 0.5~2.3) 均仍处于敏感水平。增效试验结果显示,3种解毒酶抑制剂对噻嗪酮均无显著增效作用,表明3种解毒酶可能不参与灰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研究结果可为灰飞虱的田间抗性治理提供科学指导。
《农药学学报》 第六届编辑委员会
2023, 25(4): 1-1.
摘要:
编委会
《农药学学报》首届青年编辑委员会
2023, 25(4): 1-1.
摘要:
稿约
《农药学学报》2024年稿约
2023, 25(4): 1-1.
摘要:
相关信息
  • 中国农业大学药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
2023, 25(4): 1-1.
摘要:
  •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农药登记试验资质单位
2023, 25(4): 1-1.
摘要: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加工与制剂创新课题组
2023, 25(4): 1-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