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51
摘要:
害虫是威胁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品品质的主要风险因素,对其有效防治是保障农作物稳定生产的重要环节。传统依赖化学农药对害虫防治效果显著,但化学农药本身对非靶标生物以及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持久性危害风险也同样突出。害虫绿色防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具杀虫功能的蛋白类生物材料因兼具安全性高、可量产药剂及可在转基因抗虫作物应用的多重优势,是害虫绿色防治创新研发和应用的热点。如具备杀虫功能的Bt毒素、凝集素、动物毒素、防御素、蛋白酶抑制剂等蛋白类生物材料在害虫防治上已有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此外,近年来包括杀虫抗体在内的一些新型杀虫蛋白和相应创新技术也不断涌现,发展极为迅猛。基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当前成熟的具杀虫功能的蛋白类生物材料研发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团队在杀虫抗体靶向设计上取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经验,对蛋白类生物杀虫材料潜在的创新研发与应用进行展望,旨在为农业害虫绿色防治研究提供最新文献资料和技术参考。
害虫是威胁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品品质的主要风险因素,对其有效防治是保障农作物稳定生产的重要环节。传统依赖化学农药对害虫防治效果显著,但化学农药本身对非靶标生物以及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持久性危害风险也同样突出。害虫绿色防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具杀虫功能的蛋白类生物材料因兼具安全性高、可量产药剂及可在转基因抗虫作物应用的多重优势,是害虫绿色防治创新研发和应用的热点。如具备杀虫功能的Bt毒素、凝集素、动物毒素、防御素、蛋白酶抑制剂等蛋白类生物材料在害虫防治上已有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此外,近年来包括杀虫抗体在内的一些新型杀虫蛋白和相应创新技术也不断涌现,发展极为迅猛。基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当前成熟的具杀虫功能的蛋白类生物材料研发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团队在杀虫抗体靶向设计上取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经验,对蛋白类生物杀虫材料潜在的创新研发与应用进行展望,旨在为农业害虫绿色防治研究提供最新文献资料和技术参考。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52
摘要:
与传统化学杀虫剂相比,植物源天然产物杀虫剂具有靶标特异性强、易降解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是杀虫剂研发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围绕不同类型植物源天然产物杀虫剂的结构特征和作用机制,综述了2015年之后以植物源杀虫剂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植物源农药的发展方向、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产品研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与传统化学杀虫剂相比,植物源天然产物杀虫剂具有靶标特异性强、易降解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是杀虫剂研发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围绕不同类型植物源天然产物杀虫剂的结构特征和作用机制,综述了2015年之后以植物源杀虫剂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植物源农药的发展方向、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产品研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78
摘要:
随着农药减量化政策的实施,植物源农药因具有低毒、低残留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柠檬烯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柑橘类精油中的天然单环萜烯,因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农业病虫草害防控中具有一定的潜能和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柠檬烯及其精油在杀虫、杀螨、除草、杀真菌等农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对其生物活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总结归纳。同时,介绍了柠檬烯制剂在我国的登记情况,以及柠檬烯纳米制剂在防治农业病虫害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可为柠檬烯在农药减量化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农药减量化政策的实施,植物源农药因具有低毒、低残留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柠檬烯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柑橘类精油中的天然单环萜烯,因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农业病虫草害防控中具有一定的潜能和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柠檬烯及其精油在杀虫、杀螨、除草、杀真菌等农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对其生物活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总结归纳。同时,介绍了柠檬烯制剂在我国的登记情况,以及柠檬烯纳米制剂在防治农业病虫害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可为柠檬烯在农药减量化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76
摘要:
基于新报道的高活性介离子类nAChR调节剂结构,通过骨架跃迁策略设计、合成了3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苯并吡唑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 A1 、 A7 、 A13 和 A19 在500 mg/L下对苜蓿蚜的致死率约为50%,活性弱于先导结构化合物 1 。初步分析,介离子结构与非介离子结构结合模式相近,其理化性质以及静电势表面的差异可能是导致目标化合物活性比化合物 1 低的主要原因。
基于新报道的高活性介离子类nAChR调节剂结构,通过骨架跃迁策略设计、合成了3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苯并吡唑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 A1 、 A7 、 A13 和 A19 在500 mg/L下对苜蓿蚜的致死率约为50%,活性弱于先导结构化合物 1 。初步分析,介离子结构与非介离子结构结合模式相近,其理化性质以及静电势表面的差异可能是导致目标化合物活性比化合物 1 低的主要原因。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58
摘要:
为提高农药利用率,以菜籽粕 (rapeseed meal, RSM) 为基材,十八烷基三氯硅烷 (OTS) 与对氨基偶氮苯 (AAB) 为改性剂,通过浸涂法使OTS水解、自组装与缩聚,产生的聚十八烷基硅氧烷(PODS)通过自组装作用附着在RSM表面,同时将具有光致异构性的AAB附着在RSM表面,合成了具有光响应性的RSM-PODS/AAB唑啉草酯 (pinoxaden) 载体。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接触角测量装置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RSM农药负载率比原始RSM提高了21.4%,在黑暗中72 h内唑啉草酯的累积释放率为83%,UV-Vis照射4 h累积释放率为95%,在阳光照射下6 h内累积释放率达92%。表明负载农药的RSM-PODS/AAB具有良好的UV-Vis和太阳光控制释放性能,此光响应亲脂农药载体通过UV-Vis和阳光响应行为可有效控制药物释放行为。
为提高农药利用率,以菜籽粕 (rapeseed meal, RSM) 为基材,十八烷基三氯硅烷 (OTS) 与对氨基偶氮苯 (AAB) 为改性剂,通过浸涂法使OTS水解、自组装与缩聚,产生的聚十八烷基硅氧烷(PODS)通过自组装作用附着在RSM表面,同时将具有光致异构性的AAB附着在RSM表面,合成了具有光响应性的RSM-PODS/AAB唑啉草酯 (pinoxaden) 载体。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接触角测量装置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RSM农药负载率比原始RSM提高了21.4%,在黑暗中72 h内唑啉草酯的累积释放率为83%,UV-Vis照射4 h累积释放率为95%,在阳光照射下6 h内累积释放率达92%。表明负载农药的RSM-PODS/AAB具有良好的UV-Vis和太阳光控制释放性能,此光响应亲脂农药载体通过UV-Vis和阳光响应行为可有效控制药物释放行为。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55
摘要:
为了能够定量评价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2龄幼虫的趋化性,本研究以Pluronic F-127胶体为载体,建立了一种能够借助体式显微镜相机及ImageJ灰度值统计法对根结线虫移动轨迹进行量化检测,从而判断根结线虫2龄幼虫趋性的测试方法,并用10种已报道的具有趋性活性的化合物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另外,采用该方法测定了40种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趋性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0 μg/mL质量浓度下,22种测试化合物具有吸引活性、11种化合物具有驱避活性,其中对茴香胺和间苯三酚分别具有较强的吸引和驱避线虫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对茴香胺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具有低浓度吸引和高浓度驱避的趋性活性,而间苯三酚对该幼虫的驱避活性随浓度增高而增强。该研究为快速定量评价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趋性及发现高活性根结线虫驱避剂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为了能够定量评价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2龄幼虫的趋化性,本研究以Pluronic F-127胶体为载体,建立了一种能够借助体式显微镜相机及ImageJ灰度值统计法对根结线虫移动轨迹进行量化检测,从而判断根结线虫2龄幼虫趋性的测试方法,并用10种已报道的具有趋性活性的化合物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另外,采用该方法测定了40种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趋性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0 μg/mL质量浓度下,22种测试化合物具有吸引活性、11种化合物具有驱避活性,其中对茴香胺和间苯三酚分别具有较强的吸引和驱避线虫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对茴香胺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具有低浓度吸引和高浓度驱避的趋性活性,而间苯三酚对该幼虫的驱避活性随浓度增高而增强。该研究为快速定量评价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趋性及发现高活性根结线虫驱避剂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64
摘要:
为探究适合不同品种苹果的化学疏果体系,以萘乙酸 (NAA)、6-苄氨基嘌呤 (6-BA)为疏果剂,多库酯钠 (AOT)及多库酯钠 + 油酸甲酯 (AOT + MO) 作为桶混助剂,在“岳冠”、“龙丰”两个苹果品种上测定了不同助剂体系的理化性质,观测其在苹果皮表面的冲击、铺展及渗透行为;将不同助剂体系与有效成分不同的疏果剂组合,在幼果期进行喷施,统计不同处理的花序坐果率、花朵坐果率和单双果率,并对处理后的果品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纯水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1%的AOT或0.3%的 (AOT + MO),能显著降低水的动态表面张力及其在靶标界面的接触角,减少或抑制液滴在果皮上的飞溅弹跳,促进液滴的沉积、铺展及渗透。在两种疏果剂的油悬浮剂中分别添加1%的AOT和0.3%的(AOT + MO),能显著提高其对两种苹果的疏除效果。其中对于“龙丰”苹果, 40 mg/L NAA水剂 + 0.1% AOT处理结果与人工疏除无差异,果品品质显著提高,优于人工疏果;对于“岳冠”苹果, 150 mg/L 6-BA + 12.5 mg/L NAA可分散油悬浮剂 + 0.3% (AOT + MO) 处理与人工疏除无差异,果品品质显著提高,优于人工疏果。
为探究适合不同品种苹果的化学疏果体系,以萘乙酸 (NAA)、6-苄氨基嘌呤 (6-BA)为疏果剂,多库酯钠 (AOT)及多库酯钠 + 油酸甲酯 (AOT + MO) 作为桶混助剂,在“岳冠”、“龙丰”两个苹果品种上测定了不同助剂体系的理化性质,观测其在苹果皮表面的冲击、铺展及渗透行为;将不同助剂体系与有效成分不同的疏果剂组合,在幼果期进行喷施,统计不同处理的花序坐果率、花朵坐果率和单双果率,并对处理后的果品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纯水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1%的AOT或0.3%的 (AOT + MO),能显著降低水的动态表面张力及其在靶标界面的接触角,减少或抑制液滴在果皮上的飞溅弹跳,促进液滴的沉积、铺展及渗透。在两种疏果剂的油悬浮剂中分别添加1%的AOT和0.3%的(AOT + MO),能显著提高其对两种苹果的疏除效果。其中对于“龙丰”苹果, 40 mg/L NAA水剂 + 0.1% AOT处理结果与人工疏除无差异,果品品质显著提高,优于人工疏果;对于“岳冠”苹果, 150 mg/L 6-BA + 12.5 mg/L NAA可分散油悬浮剂 + 0.3% (AOT + MO) 处理与人工疏除无差异,果品品质显著提高,优于人工疏果。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77
摘要:
为明确适用于植保无人飞机施药模式下农药残留试验的田间采样方法,本研究探究了最佳施药条件下Z字形法、棋盘法、对角线法及米字形法4种采样方法及不同采样点数下的雾滴密度分布情况,并对由采样方法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T30型植保无人飞机的最佳作业参数为:飞行速度3 m/s,飞行高度为距作物冠层2 m,作业间距为5 m;植保无人飞机喷雾作业区域外围的喷雾沉积量对区域平均喷雾沉积量变动影响较大,因而其残留样品采集时应尽量避免从施药作业区域外围采集;为了增加植保无人飞机施药模式下田间样品采集的均匀性和代表性,建议采样点数应设置在18个点及以上,并可选用对角线法、棋盘法及Z字形法采样。
为明确适用于植保无人飞机施药模式下农药残留试验的田间采样方法,本研究探究了最佳施药条件下Z字形法、棋盘法、对角线法及米字形法4种采样方法及不同采样点数下的雾滴密度分布情况,并对由采样方法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T30型植保无人飞机的最佳作业参数为:飞行速度3 m/s,飞行高度为距作物冠层2 m,作业间距为5 m;植保无人飞机喷雾作业区域外围的喷雾沉积量对区域平均喷雾沉积量变动影响较大,因而其残留样品采集时应尽量避免从施药作业区域外围采集;为了增加植保无人飞机施药模式下田间样品采集的均匀性和代表性,建议采样点数应设置在18个点及以上,并可选用对角线法、棋盘法及Z字形法采样。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70
摘要:
针对当前我国典型的高风险蔬菜芹菜、韭菜和豇豆中易超标农药啶虫脒、吡虫啉及禁限用农药克百威的残留问题,基于磁固相萃取和便携式离子阱质谱构建了多农药残留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系统优化了磁固相萃取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最佳优化条件为:2 g蔬菜样品经20 mL水萃取后,采用30 mg磁固相吸附剂,超声辅助吸附水溶液中目标农药15 min,再用4 mL体积分数为0.1%的甲酸乙腈超声解吸附3 min后进行便携式质谱分析。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啶虫脒、吡虫啉及克百威3种农药在芹菜、韭菜和豇豆样品基质溶液中的线性范围为0.01~0.25 mg/L (除吡虫啉在韭菜中的线性范围为0.05~0.5 mg/L外);检出限均为0.001~0.035 mg/L,定量限均为0.02~0.05 mg/kg;在0.02、0.05和0.2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时,3种农药的回收率在50%~7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2%~22%之间。该方法具有较好正确度、精密度和操作便捷等优势,在蔬菜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快速定性/半定量筛查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针对当前我国典型的高风险蔬菜芹菜、韭菜和豇豆中易超标农药啶虫脒、吡虫啉及禁限用农药克百威的残留问题,基于磁固相萃取和便携式离子阱质谱构建了多农药残留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系统优化了磁固相萃取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最佳优化条件为:2 g蔬菜样品经20 mL水萃取后,采用30 mg磁固相吸附剂,超声辅助吸附水溶液中目标农药15 min,再用4 mL体积分数为0.1%的甲酸乙腈超声解吸附3 min后进行便携式质谱分析。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啶虫脒、吡虫啉及克百威3种农药在芹菜、韭菜和豇豆样品基质溶液中的线性范围为0.01~0.25 mg/L (除吡虫啉在韭菜中的线性范围为0.05~0.5 mg/L外);检出限均为0.001~0.035 mg/L,定量限均为0.02~0.05 mg/kg;在0.02、0.05和0.2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时,3种农药的回收率在50%~7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2%~22%之间。该方法具有较好正确度、精密度和操作便捷等优势,在蔬菜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快速定性/半定量筛查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69
摘要:
为了开发基于天然产物的新型杀螨剂,以胡椒碱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26个含1,3,4-噁二唑杂环的胡椒碱类衍生物 8a ~ 8z ,并经核磁共振氢谱 (或碳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其结构。化合物 8g 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其空间构型。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系列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雌成螨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8m (LC50:0.41 mg/mL)、 8r (LC50:0.36 mg/mL) 及 8u (LC50:0.32 mg/mL) 表现出良好的杀螨活性,其活性分别为胡椒碱 (LC50:15.64 mg/mL) 的38.1、43.4及48.9倍,且化合物 8u 在0.3 mg/mL质量浓度下对朱砂叶螨有较好的室内防效,施药后第5天的防效为61.8%。构效关系分析发现:在胡椒碱C2位引入1,3,4-噁二唑杂环有利于提高其杀螨活性,且杀螨活性与噁二唑苯环上的取代基密切相关。
为了开发基于天然产物的新型杀螨剂,以胡椒碱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26个含1,3,4-噁二唑杂环的胡椒碱类衍生物 8a ~ 8z ,并经核磁共振氢谱 (或碳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其结构。化合物 8g 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其空间构型。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系列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雌成螨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8m (LC50:0.41 mg/mL)、 8r (LC50:0.36 mg/mL) 及 8u (LC50:0.32 mg/mL) 表现出良好的杀螨活性,其活性分别为胡椒碱 (LC50:15.64 mg/mL) 的38.1、43.4及48.9倍,且化合物 8u 在0.3 mg/mL质量浓度下对朱砂叶螨有较好的室内防效,施药后第5天的防效为61.8%。构效关系分析发现:在胡椒碱C2位引入1,3,4-噁二唑杂环有利于提高其杀螨活性,且杀螨活性与噁二唑苯环上的取代基密切相关。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67
摘要:
胡椒Piper nigrum L.是我国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胡椒瘟病是危害其生产的第一大病害。为了明确胡椒主产区海南万宁瘟病病原菌种类,筛选具有防控潜力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特异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海南万宁的7株胡椒瘟病样品进行病菌的分离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检测我国当前登记的20种杀卵菌剂对其菌丝生长的室内毒力。结果发现,3株从海南万宁地区分离的胡椒瘟病菌均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20种卵菌杀菌剂中抑制胡椒瘟病菌菌丝生长活性最高的是吡唑醚菌酯、氟啶胺、福美双、烯酰吗啉、氰霜唑、甲霜灵等药剂,EC50 < 1 μg/mL;其次是喹啉铜、百菌清、代森锰锌、代森锌、氢氧化铜等药剂,1 μg/mL < EC50 < 10 μg/mL;然后是氧化亚铜、王铜、嘧菌酯、香芹酚、霜脲氰、小檗碱等药剂,10 μg/mL <EC50 < 50 μg/mL;几丁聚糖和三乙膦酸铝最低,EC50 > 300 μg/mL。该结果可为热带辣椒疫霉机理研究和防控技术开发奠定基础。
胡椒Piper nigrum L.是我国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胡椒瘟病是危害其生产的第一大病害。为了明确胡椒主产区海南万宁瘟病病原菌种类,筛选具有防控潜力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特异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海南万宁的7株胡椒瘟病样品进行病菌的分离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检测我国当前登记的20种杀卵菌剂对其菌丝生长的室内毒力。结果发现,3株从海南万宁地区分离的胡椒瘟病菌均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20种卵菌杀菌剂中抑制胡椒瘟病菌菌丝生长活性最高的是吡唑醚菌酯、氟啶胺、福美双、烯酰吗啉、氰霜唑、甲霜灵等药剂,EC50 < 1 μg/mL;其次是喹啉铜、百菌清、代森锰锌、代森锌、氢氧化铜等药剂,1 μg/mL < EC50 < 10 μg/mL;然后是氧化亚铜、王铜、嘧菌酯、香芹酚、霜脲氰、小檗碱等药剂,10 μg/mL <EC50 < 50 μg/mL;几丁聚糖和三乙膦酸铝最低,EC50 > 300 μg/mL。该结果可为热带辣椒疫霉机理研究和防控技术开发奠定基础。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54
摘要:
为明确水体中百菌清和丙溴磷的混合光降解行为,利用模拟光源 (高压汞灯) 研究了百菌清和丙溴磷混合水溶液中的光降解作用和光降解产物。结果表明:在高压汞灯照射下,浓度为3 μmol/L的百菌清光降解的半衰期为122.46 min,浓度为3 、6 和9 μmol/L的丙溴磷光解半衰期分别为87.85、86.11和87.63 min。在3 μmol/L的百菌清水溶液中分别添加1、2和3倍 (3 、6 和9 μmol/L) 的丙溴磷后,百菌清的光降解半衰期分别降至64.54、38.25和33.05 min,光降解速率分别提高了1.90、3.20和3.71倍;而丙溴磷的光降解半衰期分别为85.57、83.51和84.32 min,降解速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丙溴磷对百菌清在纯水中的光降解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且降解速率与丙溴磷浓度呈正相关,而百菌清则对丙溴磷的光降解无影响。百菌清水溶液在单独光降解和加入丙溴磷后,其光降解产物均为4-羟基百菌清;而丙溴磷则产生了5种光降解产物,分别为4-溴-2氯苯基磷酸氢乙酯、O-(4-溴-2-氯苯基)-O-乙基-S-氢磷酸、O-(2-氯苯基)-O-乙基-S-丙基硫代磷酸酯、(2-氯-4-羟基苯基)邻乙基-S-丙基硫代磷酸酯和2-氯-4-溴苯酚。百菌清和丙溴磷的混合水溶液在光照下产生了更多的羟基自由基。该研究可为评估百菌清和丙溴磷复合污染对环境的生态毒性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为明确水体中百菌清和丙溴磷的混合光降解行为,利用模拟光源 (高压汞灯) 研究了百菌清和丙溴磷混合水溶液中的光降解作用和光降解产物。结果表明:在高压汞灯照射下,浓度为3 μmol/L的百菌清光降解的半衰期为122.46 min,浓度为3 、6 和9 μmol/L的丙溴磷光解半衰期分别为87.85、86.11和87.63 min。在3 μmol/L的百菌清水溶液中分别添加1、2和3倍 (3 、6 和9 μmol/L) 的丙溴磷后,百菌清的光降解半衰期分别降至64.54、38.25和33.05 min,光降解速率分别提高了1.90、3.20和3.71倍;而丙溴磷的光降解半衰期分别为85.57、83.51和84.32 min,降解速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丙溴磷对百菌清在纯水中的光降解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且降解速率与丙溴磷浓度呈正相关,而百菌清则对丙溴磷的光降解无影响。百菌清水溶液在单独光降解和加入丙溴磷后,其光降解产物均为4-羟基百菌清;而丙溴磷则产生了5种光降解产物,分别为4-溴-2氯苯基磷酸氢乙酯、O-(4-溴-2-氯苯基)-O-乙基-S-氢磷酸、O-(2-氯苯基)-O-乙基-S-丙基硫代磷酸酯、(2-氯-4-羟基苯基)邻乙基-S-丙基硫代磷酸酯和2-氯-4-溴苯酚。百菌清和丙溴磷的混合水溶液在光照下产生了更多的羟基自由基。该研究可为评估百菌清和丙溴磷复合污染对环境的生态毒性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66
摘要:
黄胸蓟马是香蕉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在花蕾内危害,传统施药方式效果不佳,而且近年来该虫已对香蕉上常用的吡虫啉等药剂产生了抗性,并导致了在香蕉果实中的残留问题,因此本研究于香蕉现蕾初期,采用香蕉花蕾注射方式,研究了施用溴虫氟苯双酰胺、双丙环虫酯、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氯噻啉等新型药剂对香蕉蓟马的防效,并挑选防效较高的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氯噻啉开展残留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于香蕉现蕾初期,花蕾注射施用5%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和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各1次,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氯噻啉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分别达到84.7%和82.1%,在香蕉上的半衰期分别为8.1 d和8.0 d,且在最终采收时香蕉全果中两种农药的残留量均低于LOQ (0.005 mg/kg)。因此,可推荐采用香蕉花蕾注射的方式施用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氯噻啉来防治香蕉黄胸蓟马。
黄胸蓟马是香蕉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在花蕾内危害,传统施药方式效果不佳,而且近年来该虫已对香蕉上常用的吡虫啉等药剂产生了抗性,并导致了在香蕉果实中的残留问题,因此本研究于香蕉现蕾初期,采用香蕉花蕾注射方式,研究了施用溴虫氟苯双酰胺、双丙环虫酯、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氯噻啉等新型药剂对香蕉蓟马的防效,并挑选防效较高的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氯噻啉开展残留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于香蕉现蕾初期,花蕾注射施用5%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和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各1次,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氯噻啉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分别达到84.7%和82.1%,在香蕉上的半衰期分别为8.1 d和8.0 d,且在最终采收时香蕉全果中两种农药的残留量均低于LOQ (0.005 mg/kg)。因此,可推荐采用香蕉花蕾注射的方式施用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氯噻啉来防治香蕉黄胸蓟马。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56
摘要:
芽胞耐热性直接影响芽胞杆菌类生防细菌干粉原药的生产效率和成本。为开发提高解淀粉芽胞杆菌PHODG36的芽胞耐热性技术,以该菌株为出发菌株,通过热处理诱变和变温诱变,获得芽胞耐热性提高的诱变菌株BBW-11。与野生型菌株PHODG36相比,诱变菌株BBW-11的芽胞存活率提高55.0%,且在菌落形态、生物膜形成、生长动态和抑菌作用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诱变菌株BBW-11适宜的保护剂和处理条件,并建立耐热性菌株BBW-11 + 0.5%蔗糖 + 55 ℃处理0.5 h的提高PHODG36菌株芽胞耐热性的技术,芽胞存活率比未处理的诱变菌株BBW-11提高了2.3倍,比野生型菌株PHODG36提高了2.8倍。综上,本研究建立了提高PHODG36菌株芽胞耐热性的技术,可为该菌株干粉原药的喷雾干燥工艺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芽胞耐热性直接影响芽胞杆菌类生防细菌干粉原药的生产效率和成本。为开发提高解淀粉芽胞杆菌PHODG36的芽胞耐热性技术,以该菌株为出发菌株,通过热处理诱变和变温诱变,获得芽胞耐热性提高的诱变菌株BBW-11。与野生型菌株PHODG36相比,诱变菌株BBW-11的芽胞存活率提高55.0%,且在菌落形态、生物膜形成、生长动态和抑菌作用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诱变菌株BBW-11适宜的保护剂和处理条件,并建立耐热性菌株BBW-11 + 0.5%蔗糖 + 55 ℃处理0.5 h的提高PHODG36菌株芽胞耐热性的技术,芽胞存活率比未处理的诱变菌株BBW-11提高了2.3倍,比野生型菌株PHODG36提高了2.8倍。综上,本研究建立了提高PHODG36菌株芽胞耐热性的技术,可为该菌株干粉原药的喷雾干燥工艺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6801/j.issn.1008-7303.2023.0063
摘要:
In recent years, strawberry tan-brown leaf spot disease caused by Pilidium lythri is a serious new disease that has occurred in China. Between 2015 and 2017, a total of 90 symptomatic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City; Zhucheng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and Loudi City, Hunan Province in China, with 30 samples from each district. Twenty-six fungal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P. lythri based on morph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P. lythri caused strawberry tan-brown spot in Shandong and Hunan Provinces in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no registered fungicides in China for controlling tan-brown spot disease on strawberry caused by P. lythri. In this study, the susceptibility of 26 isolates to eight commonly used fungicides and novel fungicide SYP-14288 were determined in vitro. The result shows that SYP-14288 has the strongest inhibitory activity on the mycelial growth of 26 isolates of P. lythri, with an average EC50 value of (0.33 ± 0.06) μg/mL,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fungicide for the control of strawberry tan-brown leaf spot disease. The average EC50 values were from 3.92 μg/mL to 72.58 μg/mL for epoxiconazole, difenoconazole, prochloraz, tebuconazole, chlorothalonil, and myclobutanil. Among them, azoxystrobin had lower toxicity, and mancozeb had the lowest inhibitory activit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fungicides to control strawberry tan-brown spot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strawberry tan-brown leaf spot disease caused by Pilidium lythri is a serious new disease that has occurred in China. Between 2015 and 2017, a total of 90 symptomatic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City; Zhucheng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and Loudi City, Hunan Province in China, with 30 samples from each district. Twenty-six fungal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P. lythri based on morph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P. lythri caused strawberry tan-brown spot in Shandong and Hunan Provinces in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no registered fungicides in China for controlling tan-brown spot disease on strawberry caused by P. lythri. In this study, the susceptibility of 26 isolates to eight commonly used fungicides and novel fungicide SYP-14288 were determined in vitro. The result shows that SYP-14288 has the strongest inhibitory activity on the mycelial growth of 26 isolates of P. lythri, with an average EC50 value of (0.33 ± 0.06) μg/mL,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fungicide for the control of strawberry tan-brown leaf spot disease. The average EC50 values were from 3.92 μg/mL to 72.58 μg/mL for epoxiconazole, difenoconazole, prochloraz, tebuconazole, chlorothalonil, and myclobutanil. Among them, azoxystrobin had lower toxicity, and mancozeb had the lowest inhibitory activit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fungicides to control strawberry tan-brown spot disease.